收藏 分销(赏)

戏中繁华:洪深改译《少奶奶的扇子》与1920年代上海都市文化.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31613 上传时间:2024-02-27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2.7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戏中繁华:洪深改译《少奶奶的扇子》与1920年代上海都市文化.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戏中繁华:洪深改译《少奶奶的扇子》与1920年代上海都市文化.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戏中繁华:洪深改译《少奶奶的扇子》与1920年代上海都市文化.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戏中繁华:洪深改译 少奶奶的扇子 与1 9 2 0年代上海都市文化*陈媛媛 摘 要:少奶奶的扇子 是洪深为戏剧协社改译的首部剧作,该剧1 9 2 0年代在上海演出受到热烈欢迎,成为洪深个人戏剧生涯以及中国现代戏剧史的标志性事件。仅用“中国化”来概括改译过程或解释演出成功的原因过于笼统,而不应忽视上海的地方性因素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结合洪深的个人经历来看,他对原作的选择一开始就受到了戏剧消费时尚的影响;而不论是对主人公身份与生活环境的重塑,还是对本土新兴社交空间的营造,都展现了1 9 2 0年代初中西文化交织下上海都市生活的繁华侧影,这是该剧能够迅速赢得本地观众并融入本土文化的关键所在。关键词

2、:洪深 少奶奶的扇子 上海都市文化 改译1 9 2 4年5月,洪深根据王尔德名剧L a d yW i n d e r m e r e sF a n(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为戏剧协社改译的 少奶奶的扇子 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附设的职工教育馆内上演,受到观众热烈欢迎,成为中国现代戏剧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此后,少奶奶的扇子 不但被不停地搬上话剧舞台,还衍生出电影和地方戏等多种形式。值得一提的是,经过数十年的演绎与流传,据洪深改译本改编的 少奶奶的扇子 已经作为沪剧传统剧目在它的诞生地 上海扎下根来,成为本地文化的一部分,而这并非简单的巧合。上海既是洪深最初接触戏剧并产生浓厚兴趣的地方,也是他留

3、美归国后抵达的首座城市,更是他一生从事戏剧活动的主要阵地,对他的许多作品都有深刻影响;而让他成名的 少奶奶的扇子 则是这种影响最早的体现。从原作选材到对剧本内容的改造,少奶奶的扇子 与1 9 2 0年代上海都市文化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通过洪深的改译,王尔德笔下维多利亚晚期的英国上流社会,成为中国读者与观众所熟悉的那个异质文化交织下既追逐西方潮流又深深带有东方烙印的繁华世界,这为该剧在上海的经久不09*本文系2 0 2 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清末民初外国戏剧译介资料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2 0 B WW 0 1 4)的阶段性成果。戏中繁华:洪深改译 少奶奶的扇子 与1 9 2 0年代

4、上海都市文化衰奠定了基础。一、从 赵阎王 到 少奶奶的扇子:商业演出影响下的微妙转向1 9 2 2年春,洪深结束了六年的美国生活,带着“作一个易卜生”的宏愿回到上海投身戏剧运动。多年的学习经历和舞台实践让他形成了较成熟的戏剧观,此时他已将“可读与可演”视作好剧本应满足的两重标准。他据此首先选择了尤金奥尼尔(E u g e n eO N e i l l,1 8 8 81 9 5 3)的T h eEm p e r o rJ o n e s(琼斯皇)作母本,改译为一出极具表现主义色彩的 赵阎王 在笑舞台上演,期待能重现原作昔日在百老汇的辉煌,但很快他就失望了,赵阎王 首演即遭观众冷遇。洪深随即进行了

5、深刻反思,并于1 9 2 3年夏加入戏剧协社,继续着关于戏剧革新的探索。少奶奶的扇子 是洪深加入戏剧协社后改译的第一部外国戏剧,其原作L a d y W i n d e r m e r e sF a n虽与T h eEm p e r o rJ o n e s同样读演俱佳,但由当时流行于欧美的现代主义戏剧退回到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风俗喜剧,展现出洪深在改译剧本选材上的微妙转向。学者注意到,“由 赵阎王 到 泼妇,洪深心中或许存有某种执念,他此时对西方剧坛的一些非写实主义的美学思潮保持着特别的兴趣”。倘若我们把时间线拉长,则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洪深那段时间的艺术偏好:在 少奶奶的扇子 之后,他于1 9

6、2 5年改译的 黑蝙蝠 和 第二梦 同样具有一种非写实的神秘色彩;而他在1 9 2 8年退出戏剧协社后又迅速召集人马重演 赵阎王,更是印证了此种心结的存在。在这一脉络中,打着英国名剧和“写实主义”等旗号大肆宣传的 少奶奶的扇子 显得尤为特殊,但也恰恰反映出戏剧商演对译者的影响。这里首先要说明的是,洪深加入的戏剧协社是著名的爱美剧社,爱美剧运动崇尚纯粹的戏剧艺术,提倡“非职业的”戏剧,但艺术与商业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更重要的是,在纽约见识过业界繁荣的洪深从来不反对以戏剧为职业,他甚至很早就抱定了毕生从事戏剧的决心。他视爱美剧为试验,并且愿意将试验中好的成果“贡献给那营业戏剧者,请他们采用,

7、请他们效法”。另一方面,自1 8 4 3年开埠,西方侨民带来新的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上海逐渐发展成为全国乃至远东最繁华的都市。从A.D.C.剧团在租界内建造兰心大戏院并演出西方戏剧开始,到新民、民鸣和启民等剧19关于 赵阎王 属于创作、仿作还是翻译的问题,历史上有过诸多争论,至今学界仍观点不一。本文倾向于将其纳入洪深改译作品的范畴,具体缘由已撰文另叙,论文“T r a n s l a t i n gT h e a t r i c a lS p a c e AC a s eS t u d yo fH o n gS h e n sY a m aZ h a o”已发表于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主办的

8、“AS p a c ef o rT r a n s l a t i o n:T h r e s h o l d s o f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国际研讨会,2 0 1 8年1 2月1 01 2日。刘子凌:从 到 洪深在上海戏剧协社的调适,现代中文学刊2 0 2 1年第2期。洪深:从中国的新戏说到话剧,戏剧概论,马彦祥著,上海光华书局1 9 2 9年版,第2 2页。南大戏剧论丛团引领的文明戏“甲寅中兴”,再到陈大悲、汪仲贤和蒲伯英等人所倡导的爱美剧运动,上海无不处于活动中心,为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提供了丰厚土壤。随着消费文化兴起,看戏日渐成为都市生活中重要的娱乐

9、活动,戏剧演出也成为市民的日常消费对象。爱美剧社虽竭力避免商业因素的干扰,但在近代上海商业化高度发展的情形下,任何戏剧团体都无法脱离环境在真空中运作。这两点构成了理解洪深1 9 2 0年代戏剧改译活动的前提。事实上,商业演出成功与否一直是洪深选择原作的重要标准,即便在爱美剧运动中也是如此。洪深在百老汇亲历过T h eEm p e r o rJ o n e s的成功,1 9 2 3年选择在新剧商业演出重地笑舞台来首演 赵阎王,并邀请李悲世和秦哈哈等文明戏明星参演,也表明了 他 吸 引 本 地 观 众 的 意 图。就 此 而 言,L a d y W i n d e r m e r e sF a n

10、与T h eEm p e r o rJ o n e s的情形类似。它是王尔德于1 8 9 1年为伦敦圣詹姆斯剧院(S t J a m e s T h e a t r e)而创作,写作之前他接受了剧院经理乔治亚历山大(G e o r g eA l e x a n d e r,1 8 5 81 9 1 8)预付的一笔版税。该剧1 8 9 2年首演即大获成功,王尔德也因此赚得一大笔收入。亚历山大本人担任戏剧的导演和男主角,从他与王尔德的通信来看,王尔德应当参与了大部分彩排过程。由此可知,这出戏一开始就是针对剧院演出而创作的,并且带有明显的商业目的。次年,L a d yW i n d e r m e

11、r e sF a n登陆美国,在百老汇有过多次演出。百老汇网络数据库显示,L a d yW i n d e r m e r e sF a n自1 8 9 3年2月5日开始在帕尔默剧院(P a l m e r sT h e a t r e)上演,演出场次不详;此后又于1 9 1 4年3月3 0日开始先后在哈德森剧院(H u d s o nT h e a t r e)和自由剧院(L i b e r t yT h e a t r e)上演,剧中欧琳太太由著名加拿大女演员马哈雷特安格林(M a r g a r e tA n g l i n,1 8 7 61 9 5 8)饰演,全年共演出7 2场。毫无疑

12、问,无论是在英国还是在美国,L a d yW i n d e r m e r e sF a n的商业演出都取得了成功。尽管洪深1 9 1 6年抵美之后不一定有机会在百老汇观演,但安格林一生举行过多次巡回演出,而该剧则是演出的重磅作品,因此洪深仍存在亲历演出的可能性。同时,他在哈佛大学的老师乔治贝克(G e o r g eP i e r c eB a k e r,1 8 6 61 9 3 5)教授曾在课上引用该版本的舞台改编片段并作为经典范例收入 戏剧技巧 一书,比如在该书第六章中用剧中对“扇子”的描写来讲解如何突出主题,在第八章中又以该剧台本中的改编来示范舞台上的对话处理,这很可能给洪深留下深

13、刻印象。再者,该剧也曾于1 9 1 7年在波士顿柯普莱广场剧院(C o p l a yS q u a r eT h e a t e r)演出,此剧院是美国小剧场运动中29余光中:一笑百年扇底风,王尔德 温夫人的扇子,余光中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 9 9 7年版,第12页。“L a d y W i n d e r m e r e sF a n,”a c c e s s e d1 9J u n e2 0 1 9,h t t p s /w w w.i b d b.c o m/b r o a d w a y-s h o w/l a d y-w i n d e r m e r e s-f a n-5 2

14、0 3.L i uS i y u a n,“H o n gS h e na n dA d a p t a t i o no fW e s t e r nP l a y si n M o d e r nC h i n e s eT h e a t e r,”M o d e r n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a n dC u l t u r e,v o l.2 7,n o.2(2 0 1 5),1 1 3.戏中繁华:洪深改译 少奶奶的扇子 与1 9 2 0年代上海都市文化的一个活跃阵地,尤以演出王尔德、巴雷和萧伯纳的戏剧著称。1 9 2 0年,贝克教授前往欧洲

15、访学,洪深由哈佛改至柯普莱广场剧院学习了半年时间,接触到许多戏剧实演工作,而以L a d yW i n d e r m e r e sF a n的知名程度论,剧院也极有可能在他学习期间排演过这出戏剧 即便没有,他也是有机会接触相关资料的。可以说,洪深的这次选择与改译T h eEm p e r o rJ o n e s时一样,有着艺术和商演的双重考量。然而,在国外演出成功并不意味它同样能获得上海本地观众的青睐,赵阎王 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味求新而忽略了本地观众的兴趣,这是洪深再次做出尝试时必须考虑的因素。多年以后,洪深回忆起 赵阎王 时说:我碰了这个大钉子,苦思了几天 我每次碰钉子之后,必

16、然苦思的 后来我看出我自己的错误来了。平常我们说话,还得“以其所知,及其所不知”;现在忽然由一个他们素不知道的人,对他们用些他们素所不习惯的方法,说一句他们素所听不见的话,而要他们了解你同情你,这岂不是妄想么?现在最要紧的是建立自己在社会上的信用,和寻求可以合作的同志。可见,洪深当时如果要继续自己的戏剧理想,至少要设法解决建立信用和找人合作这两个问题,至于用什么方法、说什么话,倒是可以容后再议了。于是不久,他便在欧阳予倩和汪仲贤的引荐下加入戏剧协社做了排演主任,有了一群“可以合作的同志”。并且,他在艺术上不再冒进,也不敢再轻易用观众“素所不习惯的方法”来说他们“素所听不见的话”,这就是他由T

17、h eEm p e r o rJ o n e s转向L a d yW i n d e r m e r e sF a n的重要原因。1 9 2 0年代上海的戏剧消费时尚为洪深的这一选择提供了更多合理性。戏剧史一般认为,文明戏在“甲寅中兴”之后迅速走向衰落,但近来有学者通过梳理大量史料发现,传统戏园没落后,上海的新剧演出进入了游艺场和百货公司等新型娱乐空间,认为这不但是“话剧运动生存和发展的新形态”,而且还“使得早期话剧的传播空间和渠道更加广阔,话剧的受众面亦更加扩大,尤其是中下层民众”。戏剧协社虽不像文明戏院那样追逐票房收益,但因其与中华职业学校的密切关系,仍要思考如何赢得中下层观众以实现其教育

18、目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文明戏商演票房所反映的大众喜好对爱美剧运动来说仍具参考价值,对于从纽约业界归来的洪深而言尤其如此。从1 9 2 0年代初上海几个主要新剧演出场所的情况看,当时受欢迎的新剧以社会39L i uS i y u a n,“H o n gS h e na n dA d a p t a t i o no fW e s t e r nP l a y si n M o d e r nC h i n e s eT h e a t e r,”M o d e r n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a n dC u l t u r e,v o l.2 7,n

19、o.2(2 0 1 5)1 1 4.洪深:我的打鼓时期已经过了么?,良友 第1 0 8期,1 9 3 5年8月。赵骥:上海都市与文明戏的变迁(上),文汇出版社2 0 2 1年版,第1 3页。南大戏剧论丛家庭、武侠和侦探题材居多,又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1 9 2 3年前后,笑舞台最为叫座的 骚翁贤媳、张欣生杀爷 和 马永贞 等剧目均是根据实事改编,而其中演出场次最多的 马永贞 则呈现的是上海本地社会生活,学者称其“可能是上海文明戏舞台上最 长寿的新剧”。在这样的消费时尚下,内容主旨与艺术手法都与舞台主流相去甚远的 赵阎王 遭到冷遇也就情有可原了。马永贞 之后,笑舞台自1 9 2 3年底开演讲述上

20、海时髦女郎“艳史、情史、秘史、惨史”又配以新奇布景的K K女士,再次获得极佳的上座率,这在文明戏院经营日益惨淡的情形下实属不易。值得注意的是,洪深改译 少奶奶的扇子 的时间正是1 9 2 3年,此时在 赵阎王 失败后竭力“苦思”的他很难不关注上海市民的兴趣,而考虑到他对笑舞台的熟悉程度,他也不可能不了解当时的票房状况。L a d y W i n d e r m e r e sF a n与T h eEm p e r o rJ o n e s的不同在于,它是以女性为主角的社会风俗戏剧,其中机智狡黠的人物、轻松幽默的语言和皆大欢喜的结局,让它在百老汇“浮华戏剧”时期备受追捧,也更能迎合此时上海戏剧观

21、众的消费时尚;并且,相比对于当时国内读者和观众而言非常陌生的奥尼尔,王尔德的作品此前在中国已有不少译介,而L a d yW i n d e r m e r e sF a n已有三个中文译本,具有一定群众基础。因此,无论从广告宣传还是观众接受的角度,L a d yW i n d e r m e r e sF a n都可能带来更好的效果。可以说,虽然洪深的第二次改译并不以票房为目的,但自目光转向王尔德名剧的那一刻起,上海的戏剧消费时尚就已经开始悄然左右他的选择了。二、温夫人的华丽转身:西风东渐下的上流社会人物与生活从T h eEm p e r o rJ o n e s到L a d yW i n d

22、 e r m e r e sF a n,洪深在改译作品选材上做出了新的尝试,后者也的确比前者更具备融入1 9 2 0年代初期上海戏剧消费时尚的潜质。不过,要如何以适当的方式将作品呈现在市民观众面前并获得认可又是一个难题,因为此前被搬上中国舞台的外国戏剧普遍难逃演出失败的命运。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找到合适的翻译方法,这正是洪深在原作已有中文译本的情况下仍然选择重译的理由。他在 序录 中已经对这一点说得非常明确,并且正式提出了自己对“改译”的看法:“改译云者,乃取不宜强译之事实,更改之为观众习知易解之事实也”,于是“地名、人名以及日常琐事,均有更改,惟全剧之意旨精神,情节布置,则力求49洪深:我的打

23、鼓时期已经过了么?,良友 第1 0 8期,1 9 3 5年8月。分别是 民铎1 9 1 8年第1卷第4号载神州天浪生译 扇(仅第一幕),新青年1 9 1 8年第5卷第6期及1 9 1 9年第6卷第1、3期载沈性仁译 遗扇记,以及 新潮1 9 1 9年第1卷第3期载潘家洵译 扇误。戏中繁华:洪深改译 少奶奶的扇子 与1 9 2 0年代上海都市文化保存本来”便成为他在 少奶奶的扇子 中主要使用的翻译方法。论者常用“中国化”来概括这种做法,但笼统的描述不仅不能体现洪深在戏剧翻译方法上相较于前人的突破,还将 少奶奶的扇子 迅速赢得本地观众的一个重要原因大而化之:洪深在改译中系统地植入了大量真实细节,鲜

24、活地展现出西风东渐背景下上海都市生活的一个侧影,从而以浓郁的本土色彩拉近了原作与地方观众间的距离。那么,这具体是如何实现的?首先当然是男女主角从英国贵族到中国官员家庭身份的转变。L a d yW i n d e r m e r e sF a n为王尔德在温德米尔度假时所作,剧中男女主人之名正是取自当地地名,而舞会参与者多拥有“L o r d”、“L a d y”或“D u c h e s s”头衔,清楚地表明故事发生在贵族阶层,但这些复杂的贵族称谓并不为中国普通大众所熟知。按照英国贵族制度的传统,除“D u k e”(公爵)之外所有拥有爵位的男性在普通场合均可被称作“L o r d”(勋爵),

25、而“L o r d”之妻一般称作“L a d y”(夫人),也是正式头衔。然而,尽管中国古代也有同英国类似的爵位制度,但在辛亥革命胜利后,旧制度便随旧王朝一起崩溃瓦解。由于传统贵族阶级没落,到五四以后,中国上流社会出现了全新格局:政界要员、商界精英乃至知识分子均被纳入其中,而这些人的日常生活也越来越多受到西方影响,成为最早追逐摩登潮流的群体。这种情况下,洪深将“L o r dW i n d e r m e r e”与“L a d yW i n d e r m e r e”的称谓改为中国的“徐少爷”和“徐少奶奶”可以说是顺应时代环境的做法,在保留原作上流社会背景的同时为故事的本土演绎打开了新空间

26、。同时还须注意到,1 9 2 0年代初期女子新剧一度在大世界等面向中下层观众的游艺场所形成风尚,舞台上形形色色的小姐、太太和奶奶的故事颇能引起观众兴趣,因而以“少奶奶”入题也迎合了本地观众的戏剧消费时尚。至于少奶奶的具体身份,译者则通过在对话中植入其丈夫的身份来反映。原作第一幕,前来拜访的柏维克公爵夫人(D u c h e s so fB e r w i c k)向温夫人告知温德米尔勋爵与欧琳太太的绯闻,自述了对温德米尔勋爵的印象:W e l o o k e du p o nh i ma sb e i n gs u c ham o d e l h u s b a n d,b u t I a m

27、a f r a i d t h e r ei sn od o u b t a b o u t i t.洪深将此改译为:子明一向规矩的,堂子里都不去应酬,谁不赞他少年老成,不像有老子在那里59洪深:序录,剧本汇刊(第一集),上海戏剧协社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 9 2 5年版,第8 0页。O s c a rW i l d e,L a d yW i n d e r m e r e sF a n(L o n d o n M e t h u e n&C o.L t d.,1 9 2 0),2 1.南大戏剧论丛当财政总长,自己做银行经理的一位大少爷。世界上再选不出这种好的丈夫,如今可惜啦,这件事是千真万确的

28、了!由于维多利亚时代上流社会人士主要来自贵族阶层,而贵族有爵位世袭之说,因此原文将主人公设定为一对新婚两年的年轻夫妇并没有什么不妥。但如上文所言,1 9 2 0年代初期中国上流社会的结构变得更加多元,世袭贵族此时已不复存在,那么如何解决这对年轻夫妇尊贵地位的合理性就成为一个问题。译者对原文内容进行补充,不但为徐子明安排了一位“财政总长”父亲,还给了他一份“银行经理”的体面工作,完全符合民初上海真实的政治和经济氛围。由此,女主角完成了由英国贵妇到海上名媛的华丽转身。身份地位的转变相应带来生活环境的变化。原作开篇只用寥寥数语交代故事发生地和舞会陈设,主人家住址“C a r l t o nH o u

29、 s eT e r r a c e”(卡尔顿府联排)为真实地名,是位于伦敦圣詹姆斯区的一条街道,同时也指这条街道上的两排著名历史建筑。这两排建筑于1 8 2 71 8 3 2年间落成,设计者为知名建筑师约翰纳西(J o h nN a s h,1 7 5 21 8 3 5),每排各包含九栋大型公寓,在“二战”前一直是伦敦最时髦的寓所。多位国家元首、外交大臣和各国使节曾在此居住,如前英国首相巴麦尊勋爵(L o r dP a l m e r s t o n,1 7 8 41 8 6 5)、格雷伯爵(C h a r l e sG r e y,1 7 6 41 8 4 5)和外交大臣寇松勋爵(G e o

30、 r g eC u r z o n,1 8 5 91 9 2 5)等。由此可以看到王尔德安排之用心,主人的家世地位已通过称谓与住址表露,而考虑到看戏在维多利亚时期已经成为上流社会较为流行的娱乐方式,此剧的首演地点圣詹姆斯剧院离卡尔顿府联排又只有咫尺之遥,观众想必对贵族生活已非常熟悉,因此便无须再多费笔墨对这些生活加以描述。不过,洪深改译时设想的观众是中下层民众,这些人往往没有机会近距离接触上流社会,对他们的生活环境既缺乏了解又充满好奇,因此他扩写原文,将主人公的生活细节一一交代:这个人家,今天有事罢。大约还是喜庆的事,你看这个西式客厅内,除了原有的陈设,还挂满了小万国旗,遍插着四季花枝;虽都是

31、剪纸做成,可也算得艳丽华美到十分。原来夏末秋初,天时还热。客厅的左右两座双扇门,(左门通外,右门通内,)本来都挂着大红丝绒幔子,此时用银钩钩起。那后壁上两扇长窗,一总开着。窗69王尔德:少奶奶的扇子,剧本汇刊(第一集),上海戏剧协社编、洪深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 9 2 5年版,第9 6页。“C a r l t o nH o u s eT e r r a c e a n dC a r l t o nG a r d e n s,”a c c e s s e d 2 5A p r i l 2 0 2 0,h t t p:/w w w.b r i t i s h-h i s t o r y.a c.u

32、 k/s u r v e y-l o n d o n/v o l 2 0/p t 3/p p 7 7 8 7.如无特别说明,本文引文中的下划线均为笔者所加,以表强调之意。戏中繁华:洪深改译 少奶奶的扇子 与1 9 2 0年代上海都市文化外廊上,可以闲立小坐,看过去满院皆是花草。室内中央,放一张椭圆沙发。左首置小烟具几,上面纸烟、雪茄、火柴、承灰等俱全。四面近墙,安几张靠背椅,随意放着四方绣花垫子。后壁正面小书桌上,有笔、墨、纸、砚和信封、请帖等物。室内陈设,都是极精致极名贵的,一望便知是个世禄之家,而且正在发扬的时候。可以看到,译文对于故事背景的铺陈并不仅限于简单描述家中摆设,而是添加了一些评

33、论性话语作为补充,如室内陈设“艳丽华美到十分”和“极精致极名贵”,至于主人的身份地位,“一望便知是个世禄之家,而且正在发扬的时候”,这有利于为读者构建完整的故事场景。同时,译文所增添的道具中既有“纸烟”和“火柴”这样的西物,也有“绣花垫子”和文房四宝等中式用品,体现出中西杂糅的摩登元素。就个人经历而言,洪深自己出身望族,先祖为清代著名经学家洪亮吉,父亲洪述祖一直做官,曾在袁世凯政府任内务部秘书,所以他从小就过着大少爷的优渥生活。因此,他得以在改译时对世禄之家的环境信手拈来,在细节上做足工夫。例如,文中原有一处平淡无奇的说明,提示两位仆人前来招待客人:E n t e rP a r k e ra

34、n dF o o t m a nC.,w i t h t r a ya n dt e a t h i n g s.L A D Y W I N D E RME R E.P u ti tt h e r e,P a r k e r.T h a tw i l ld o.W i p e sh e rh a n d sw i t hh e rp o c k e t-h a n d k e r c h i e f,g o e s t o t e a-t a b l e,a n ds i t sd o w n.W o n ty o uc o m eo v e r,L o r dD a r l i n g t

35、o n?“F o o t m a nC”在全剧只出现一次,这个角色除了添茶倒水之外并无其他作用,但洪深在译文中传达出了更多信息:菊花(十四五岁的丫头,打扮得干净爽利,捧着洋式茶几进来。茶盘内放着一把小茶壶,几只五彩茶杯。另外福建绿漆小木盘,托着才从热水里绞出的净面巾,)少奶奶。奶奶(取巾擦手,指右首大椅)菊花,茶放在那边罢。菊花 唯。(放下茶几,接了手巾出去了。)79王尔德:少奶奶的扇子,剧本汇刊(第一集),上海戏剧协社编、洪深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 9 2 5年版,第8 1页。O s c a rW i l d e,L a d yW i n d e r m e r e sF a n(L o n

36、d o n M e t h u e n&C o.L t d.,1 9 2 0),3 4.南大戏剧论丛奶奶(坐下斟茶)伯英,坐到这边来。原文中的男仆被替换成了一个体面的丫头,因为按照中国传统大户人家的习惯,招待客人的工作常由女仆负责。此外,虽然英国和中国都有以茶待客的习俗,但所用器具风格各异,原文中并没有对男仆端来的茶具加以描述,可是译文中菊花出场时捧来“洋式茶几”,上面放着的却是中式器物,再次体现出主人家中西融合的生活风格。此处“福建绿漆小木盘”可以说是特意添加,因为福建漆器在当时与北京景泰蓝和景德镇瓷器齐名,是非常高雅的名贵之物,与主人家的身份地位十分相称。类似的,原文中并未详加描述的扇子在

37、译文中也被具化为“一把翡翠柄扇子”。论者指出,扇子在剧中作为富贵之家少奶奶的生日礼物出现,显然绝非一般物品,而“翡翠是传统中国女性最喜欢的首饰,它被认为是最中国化的宝石”,因此这样的改写“可谓独具匠心”。至此可以发现,尽管保留了上层社会的背景,但译者通过细节改写与补充所塑造的人物身份及其生活环境与原作已有所不同,而这又并非简单的中西之分:人物称谓变化反映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阶层的流变,全新生活空间的营造除了体现中国传统大户人家的精致与讲究,也从侧面展示出近代西风影响下上海上层家庭生活习惯和方式的变化。三、少奶奶的跳舞会:异国旧俗与本土新型社交空间的兴起除了人物身份与生活环境的改造,王尔德原作中维

38、多利亚时代晚期的社交空间也在译作中得到了进一步改写和具化,而这一切都以少奶奶举办的跳舞会为依托。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较早以舞会文化为背景的作品,少奶奶的扇子 中融入了一个随着西舞东传而发展起来的新型社交空间,呈现出上海独有的摩登特征。外国侨民中最早来上海的是英国人,他们在这里办书馆、印报纸、建公园,也在这里继续着维多利亚时期的休闲娱乐方式。同看戏一样,参加舞会也是他们闲暇时最喜欢的活动之一,而租界内频繁举办的舞会也对本地居民的生活产生了影响。他们首先影响到了官员阶级,1 8 9 7年,上海道台蔡钧以庆贺慈禧太后寿辰为由举办跳舞会宴请西人,中方要员携家眷悉数到场;此后,随着父权制度的松动和妇女解

39、放呼声的高涨,男女社交日趋公开,一些开明的学校也开始举办舞会,这种新潮的社交方式也越来越多地为知识阶级所接受。原剧第一幕开始时,温夫人向来访的达灵顿勋爵解释,此次89王尔德:少奶奶的扇子,剧本汇刊(第一集),上海戏剧协社编、洪深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 9 2 5年版,第8 4页。安凌:重写与归化 英语戏剧在现代中国的改译和演出(1 9 0 71 9 4 9),暨南大学出版社2 0 1 5年版,第7 87 9页。戏中繁华:洪深改译 少奶奶的扇子 与1 9 2 0年代上海都市文化舞会是为庆祝自己的生日而举办:L A D Y W I N D E RME R E.Y e s,I mo f a g e t

40、 o-d a y.Q u i t e a n i m p o r t a n t d a y i nm y l i f e,i s n t i t?T h a t i sw h y I a mg i v i n g t h i s p a r t y t o-n i g h t.D o s i t d o w n.S t i l la r r a n g i n g f l o w e r s.据学者研究,“从1 9 2 2年起在上海众多小报上,有关交际舞的新闻已经逐渐取代原先的妓院、戏院、书场和游乐场成为市民耳熟能详的东西”。尽管如此,中国传统的娱乐方式依然存在,且更加为中下层民众所熟悉,可

41、以说举办生日舞会的做法尚未流行于民间。或许是为了让观众更容易接受,洪深在译文中增添了几句内容作为铺垫:少奶奶 是我二十岁的生日。子明本要教几个耍戏法的、唱曲的,再预备几桌酒,把熟人都请来热闹热闹。后来一想,这种做法,太古董啦,也俗得很,没有趣。所以改在今天晚上开个跳舞会中国大户人家办喜事时常常会请戏班、宴宾客,普通百姓对此是非常了解的。译文引入中国传统形成对照,既消解了西方生日舞会给本土受众带来的陌生感,又反映出主人家对于西方习俗的开放态度。原剧第二幕中,欧琳太太谈及本次舞会时赞赏地说道“C h a r m i n gb a l l i th a sb e e n!Q u i t e r e

42、m i n d sm eo f o l dd a y s.”在译文中被改写为“从前作兴吃大菜看戏,现在作兴开跳舞会,总是一样的热闹”可谓对前文改写的呼应,也反映出西风东渐背景下整个中国上流社会习俗的改变。此外,原文中温夫人向达灵顿勋爵提到的“F o r e i g nO f f i c e”被译者换成“卡尔登”,而后者正是当时上海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娱乐场所,被学者称为2 0世纪2 0年代“沪上舞业的代名词”。此种情形恰如李欧梵在 上海摩登 中所说的那样,“源自外国租界的休闲娱乐方式与传统的一起构成了上海城市文化的中心部分”。而为了进一步扫清受众对于异质文化的理解障碍,洪深有时也会删除原文中一

43、时99O s c a rW i l d e,L a d yW i n d e r m e r e sF a n(L o n d o n M e t h u e n&C o.L t d.,1 9 2 0),3.李楠: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报研究 一种综合的文化、文学考察,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5年版,第2 0 5页。王尔德:少奶奶的扇子,剧本汇刊(第一集),上海戏剧协社编、洪深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 9 2 5年版,第8 3页。参见O s c a rW i l d e,L a d yW i n d e r m e r e sF a n(L o n d o n M e t h u e n&C o.

44、L t d.,1 9 2 0),7 4,以及王尔德 少奶奶的扇子,剧本汇刊(第一集),上海戏剧协社编、洪深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 9 2 5年版,第1 3 6页。马军:舞厅市政 上海百年娱乐生活的一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 0 1 0年版,第5 15 4页。李欧梵:上海摩登,毛尖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1 0年版,第2 1页。南大戏剧论丛难以处理的内容。在戏剧第二幕开场,“Is u p p o s et h i sw i l lb et h el a s tb a l lo ft h es e a s o n?”作为舞会上的寒暄用语共出现三次,前两次为交际能手邓比(D u m b y)分别对两位女

45、士所说,第三次为另一女士对邓比所说。句中“s e a s o n”一词指“s o c i a l s e a s o n”或“L o n d o ns e a s o n”,即“伦敦社交季”。这是一个源自1 8世纪中叶的传统:英国上流社会人士每年多数时候居住在乡间别墅,只有在4月到8月才会返回伦敦参加议会会议,他们趁此期间集中参加各种社交活动,许多青年男女亦寄希望于在“社交季”期间的舞会上觅得幸福婚姻。1 8 7 7年,清政府开始在伦敦设立驻英公使馆,第一任公使郭嵩焘率使团赴任时正赶上“社交季”,他们参与了其中许多活动,除郭嵩焘本人外,副使刘锡鸿和使团随员张德彝也留下了文字记录。不过,除了主要

46、面向英国侨民的 北华捷报 偶尔提及,当时国内对于此风俗介绍甚少,以至于沈性仁在1 9 1 8年的译本中不得不添加注释:我想这节(伦敦的高等交际社会里每年到四五月的时光,特别多开跳舞会、宴会、茶会等等,而此时名之曰节S e a s o n)里的跳舞会这回算是末一次了吧?面对知识阶级读者尚须着力解释,那么让中下层民众接受的困难便可想而知了。但洪深面临的问题还在于,由于剧本须同时兼顾可演性,他无法像沈性仁一样采用加注的办法,于是他将此段改译为:跳舞在中国,倒底不很行,就是上海这种开通的地方,真真开通的人家也少。译者此处没有向读者和观众介绍任何西方习俗,他直接转换话题,将原文中以时间为主题的简单寒暄替

47、换成关于跳舞会的讨论,从侧面反映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上海的确引领全国摩登风气之先,对于西式生活习俗非常包容,而同时跳舞会也开始为其他城市所接纳;但从何小姐和陈太太的回答中又可看出,并非所有人都对跳舞会持正面态度。诚如学者所言,“这一时期,国人对交际舞的态度尚处于各自理解、各自表述的阶段”,而“即使少数国人业已开化,但交际舞对整个社会的深层影响仍然有限”。译文将“跳舞”与“开通”相联系,实则暗含了新事物与传统观念之间的矛盾冲突,这是原001S a l l y M i t c h e l l,D a i l yL i f ei nV i c t o r i a nE n g l a n d(W e

48、 s t p o r t,C o n n e c t i c u ta n dL o n d o n G r e e n w o o dP r e s s,2 0 0 9),1 5 7 1 5 8.王尔德:遗扇记,沈性仁译,新青年 第6卷第1号,1 9 1 9年1月。O s c a rW i l d e,L a d yW i n d e r m e r e sF a n(L o n d o n M e t h u e n&C o.L t d.,1 9 2 0),1 1 3 1 1 4.马军:舞厅市政 上海百年娱乐生活的一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 0 1 0年版,第4 6页。戏中繁华:洪深改译 少奶

49、奶的扇子 与1 9 2 0年代上海都市文化作所不曾涉及的。经如此改动,“跳舞会”这种异国旧俗便以摩登的姿态进入了中国读者和观众的视野。不过,这样一种源自西方的社交方式被移植到中国,也免不了入乡随俗。上海对洪深影响极大,他年少时在此求学,归国后又首先回到这里开拓事业,人生最为踌躇满志和慷慨激昂的时刻都在这座城市中度过。加上他热衷社会活动,喜好结朋交友,可以说有关上海的一切他都了然于心;正因如此,他笔下的跳舞会也具备了鲜明的上海特质。在原文中,霍波先生(H o p p e r)是一名来自澳大利亚的富家子弟,也是柏维克公爵夫人看中的女婿人选;到了译文中,洪深为其换名“王昭”,除了保留殷实家境外,他还

50、多了一重留美学生的身份,译者借他之口道出“现在上海也跟美国差不多文明啦”,表明上海受西风影响之甚。事实上,除了租界内的西方侨民,归国留学生也是推动西舞东渐的主力军,而美国就是近代中国留学生的主要目的地之一。自庚子赔款开始,中国留美学生数量与日俱增,“这股热潮直到1 9 2 4年以后才稍趋平缓,但留美人数依然不少”。这些留学生回国后许多都来到上海,他们提倡生活新风,将跳舞视为高尚优美的交际方式,因而也成为沪上各种舞会中不可或缺的参与者。在 少奶奶的扇子中,王昭便是这一新派群体的代表,而洪深之所以这样改译,除了对社会生活的细致观察外,想必与他本人的留美经历也有很大关系。尽管洪深1 9 2 3年改译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