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祖父的园子教学目标1.会认“蚱、啃、樱”等10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晃”,会写“蝴、蚂、蚱”等14个字,正确读写“蝴蝶、蜻蜓、蚂蚱”等11个词语。2.默读课文,了解祖父的园子里有些什么。“我”在园子里做了什么。3.品读描写园中景物的句子,体会“我”的内心感受。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阅读链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默读课文,感知“我”和祖父在园子里的活动,体会祖父的园子的特别之处。教学难点品读描写园中景物的句子,体会“我”的内心感受。教学策略1.识记字词结合语境,指导学生读准“倭、蚌、蚱”等容易读错的字;通过读音辨析,指导学生读准多音字“晃”。根据字形特点,归类书写“蝴、
2、蚂、蚱”,“拔、拴”,“瞎、铲、割”这3组字 ,重点指导“樱、承、瓢、逛”4个笔画较多的字。2.阅读理解运用长文短教的方法,紧扣中心词,梳理课文脉络;品读关键语段,体会“我”的内心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对园子里的花朵、鸟儿、虫子等事物的描述中,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着的对祖父和园子深沉的爱与怀念。3.语言运用找出文中的拟人句,品读感悟作者的内心感受,仿照文中的拟人句写一写。教学准备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 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蚱、啃、樱”等10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晃”,会写“蝴、蚂、蚱”等14个字,正确读写“蝴蝶、蜻蜓、蚂蚱”等11个词语。2.默读课文,感知“我”和祖父
3、在园子里的活动,体会祖父的园子的特别之处。教学过程板块一 谈话导入,引出课题1.谈话导入。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心酸也好,对于他都是心动神移的最深刻的记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一个小女孩向我们讲述的她的童年往事,这个小女孩叫萧红。2.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板书:祖父的园子)3.过渡:萧红为什么会对祖父的园子如此念念不忘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她一生魂牵梦萦的园子。【设计意图】歌曲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介绍作者萧红,引出呼兰河传,为学生学习课文打下基础,也为引导学生阅读做好铺垫。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思考:课文
4、主要写了什么?2.检查字词学习。课件出示第一组:蚂蚱 蜻蜓 蚂蚱 蚌壳第二组:樱桃 谷穗 倭瓜第三组:拔草 铲地 割草第四组:圆滚滚 明晃晃 毛嘟嘟 蓝悠悠(1)指名分组读,教师相机正音。(2)引导发现:你发现这几组词有什么特点?3.重点指导“樱、承、瓢、逛”4个笔画较多的字。(1)指导写 “樱”字。(学生观察老师范写学生练写)(2)指导写“承”字。最后两笔不要连写。(3)指导写“瓢”字。右边是“瓜”,不要写成“爪”。(4)指导写“逛”字。注意不要漏掉“辶”。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小组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课文主要写了园子里的景象以及园子里发生的趣事)【设计意图】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
5、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四组词语的朗读别具匠心,意在引导学生初读时,关注园子里的一草一物以及在园子里所做的事情。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文章大意。指导书写,关注学生书写习惯的培养。板块三 走进园子,感受美景1.教师引导:作者记忆中的园子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这个园子。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哪几个自然段直接描写了园子中的景物。(13自然段)2.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指名学生回答)3.全班学生交流,老师相机概括。课件出示动物多: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颜色美:蝴蝶白、黄、红中带着金粉;蜻蜓金;蚂蚱绿形态美:蜜蜂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胖乎乎、圆滚滚、像
6、小毛球似的4.教师小结: 作者在这段对园子的描写中,不仅写了好看的,还写了不好看的,不仅写了昆虫的色彩还写了昆虫的样子,让我们感受到了这是一个五彩缤纷、丰富多彩的园子。齐读第1自然段,共同感受这幅五彩缤纷的画面。(齐读)5.祖父的园子是一个大花园!仅仅只有这些小昆虫吗?(联系下文可知还有天上飞的,地上长的,果然是样样都有)【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园子中的五彩缤纷、样样都有。指导学生运用作批注的方法学习第1自然段,注重学法指导。板块四 走进园子,感知趣事1.默读课文第416自然段,说说“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栽花、拔草、种菜、铲地、嬉戏、浇水)2.这六件事都体现了一个什么字
7、?(乐)还体现了一个什么词?(自由)3.祖父的园子有什么特别之处?祖父的园子不仅景色美,样样都有,而且给“我”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快乐和自由,难怪“我”对祖父的园子念念不忘!【设计意图】这部分的设计是针对课后第一题来完成的,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的六件事,感受祖父的园子的特别之处。初识祖父的园子,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园中的快乐和自由。第2课时课时目标1.品读描写园中景物的句子,体会“我”的内心感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阅读链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板块一 细读课文,趣中品乐1.回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做了六件事,是哪六件事?(栽
8、花、拔草、种菜、铲地、嬉戏、浇水)2.浏览课文第416自然段,想一想“我”在园子里做的哪一件事最有趣,为什么?抓住关键词句,谈谈自己的感受。(全班汇报交流)(1)预设一。课件出示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但没有把菜种盖上,反而把它踢飞了。哪几个词让你感到特别有趣?(东一脚西一脚、瞎闹、踢飞了)老师先指名学生表演这几个动作,再指名学生回答:你在瞎闹时的心情怎样?(板书:快乐)指名学生读出这份快乐。教师小结:踢出的是泥土和种子,可飞出去的却是快乐!(2)预设二。(课件出示课文第5自然段)想象“我”铲过的地是什
9、么样的?(该铲的没铲,不该铲的却被铲掉了)想象“我”铲地的动作是怎样的?(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教师小结:边读边想象让我们有了更多的发现!以后要多运用这种学习方法。(3)预设三。课件出示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 “下雨啰!下雨啰!”“把水往天空一扬”中,这一扬,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作者把自己淋湿了,像只落汤鸡。我感受到了她的自由畅快。指导朗读。教师小结:作者扬起的不仅是水,更是她的无忧无虑。(4)预设四。(课件出示课文第13自然段)作者想吃黄瓜就吃黄瓜,想追蜻蜓就追蜻蜓,想捉蚂蚱就捉蚂蚱,真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
10、就怎么样。这一切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自由)指名学生读出“我”的自由。(轻松自由的语气)3.教师小结:不管是栽花、拔草、种菜、铲地、嬉戏,还是浇水,作者都是在瞎闹、乱钩、乱闹。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的童年生活是自由快乐的。课件出示这是一个( )的园子。全班同学一起回答“这是一个自由快乐的园子”。【设计意图】在作者质朴、欢愉、反复的语言特色中细细咀嚼,理解文章“趣”之所在,体验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和自由,感悟祖父给作者那深深的爱和温暖,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板块二 研读课文,笑中悟爱1.引导思考:为什么“我”可以在园子里这样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地玩耍、瞎闹呢?(因为祖父对“我”
11、的宠爱)2.引导交流:你从文中哪些词句感受到祖父对“我”的宠爱呢?(全班学生交流)3.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来体会祖父对“我”的爱。文中还有一个细节描写,即“祖父大笑起来”,从笑中,我们完全明白了:“我”在这园子里拥有的快乐和自由,都是源自祖父的爱。(板书:爱)4.在呼兰河传中,作者是这样回忆祖父的笑的。课件出示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让我们把目光停留在祖父的这张和蔼可亲的笑脸上,发挥你的想象,用“当的时候,祖父笑了”来说一句话。课件出示当我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把菜种都踢飞的时候,祖父笑了!指名学生仿照例句说话,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5.祖父这一次又一次的笑,让我们深
12、切地感受到了祖父对“我”浓浓的爱,这爱就组成了一首爱的小诗。课件出示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铲地,我也铲地;祖父浇菜,我也浇菜(1)齐读这首小诗。你发现诗句有什么特点吗?(“我”都是跟在祖父后面,祖父做什么“我”就做什么)(2)这首诗还没有写完,帮老师完成这首小诗。(学生练习写诗,老师相机指导)(3)指名学生读自己写的诗。说说作者为什么不厌其烦地重复着这样的句子呢?(作者是在一次次地回味着祖父的爱)6.在一遍遍的反复中,作者在一次次地回味着祖父的爱,祖父的爱就像涓涓细流,静静地滋润着作者,悄悄地在作者的心中流淌。此时,你感受到这是一个什么样
13、的园子呢?课件出示这是一个( )的园子。全班同学一起回答“这是一个充满爱的园子”。【设计意图】抓住祖父的“笑”,体会祖父对我的宠爱,感悟园子里一切都自由的原因。利用祖父的“笑”,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引导学生读诗、写诗,在诗的意境中感受祖父的爱。板块三 品读重点,感悟表达1.正因为“我”在这园子里享受着快乐、自由,享受着祖父浓浓的爱,所以“我”看这个园子时,就感到这园子有一种特有的魅力。(课件出示课文第17自然段)(1)自由读第17自然段,用文中的一句话说说这园子特有的魅力是什么?(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2)师生接读。师引读: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生
14、接读:鸟飞了, 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师引读: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生接读: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2.这段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运用了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课件出示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
15、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1)指名学生读这句话,想一想作者当时的内心感受是怎样的?(作者的内心是自由快乐的)(2)文中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从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画上横线,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学生互相交流)(3)仿照这些拟人句写一写。3.作者萧红曾在呼兰河传中这样写道:课件出示因为我感受到的是自由快乐,所以我看什么都是自由和快乐的。教师小结:这种借其他的景物来写自己心情的方法就叫作借景抒情、寄情于物。以后我们也可以在写作中运用这种方法来描写景物。【设计意图】抓住重点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体验和感受文中的场景和意境,感悟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抓住作者语言表达的
16、特点,感悟作者的内心世界,走入作者内心,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板块四 阅读链接,再悟情感1.作者在园子里可真是快乐、自由、无拘无束啊!读了2.故乡住着她的许多亲人,可呼兰河传这本书开篇却写道: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为什么“我”只说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呢?(因为只有祖父带给“我”无限的快乐自由,无限的爱,所以“我”只怀念自己的祖父)3.无论呼兰河有多少人,“我”都已经淡忘了,唯一记得的只有祖父。只要回忆起祖父,“我”就回忆起快乐、自由和有祖父疼爱的童年生活,“我”的心中就充满了温馨、幸福。于是作者萧红写下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呼兰河传。她在这本书的结尾部分这样写道:呼兰河这小城里边(课件出示呼
17、兰河传结尾部分)(1)学生自由读这段话,说说你对课文有什么新的体会?(体会到作者对祖父、对园子深深的怀念之情)(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课外阅读:快去读一读呼兰河传吧,相信你读完后一定能真正走进萧红的内心,会对萧红的童年生活以及她对祖父深深的怀念之情有更深刻的体会。【设计意图】通过展示萧红人生经历的资料,让学生走近萧红,通过展示呼兰河传中的结尾部分,让学生走进萧红的内心。介绍呼兰河传,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抓住文眼,形散神聚。教学要立足文本的特点,要遵循学生的阅读规律,从学生阅读前的理解出发,寻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线索,以此来推进教学流程。文中“一
18、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可谓文眼,扣住此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研读文本,体会园中景物的自由和“我”的自由自在,是祖父的爱给予的,由浅入深,使学生对“自由”的理解逐步深刻与丰满,使教学如同一篇散文,形散神聚。2.联系原著,丰富文本。节选自小说的课文,联系原著可以增加文本的厚度,可以更准确地把握文本的旨意,可以提高学生的感悟水平,可以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加深入。将课文置于呼兰河传的背景下,了解萧红的人生经历和内心向往,便可以体会欢乐背后淡淡的哀愁,更好地奠定教学的基调。3.展开想象,言意合一。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抓住文本中既能拨动学生情
19、感心弦,又能引发语言表达的生长点,让文本“立”起来,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象、表达,走向语言与精神的共同成长。文中祖父的“笑”等细节颇耐人寻味,引导学生紧紧围绕文本内容形成的波澜去理解、推敲、琢磨,想象人物真实的心境,情动而辞发,在语言练习中,走进人物的内心。2023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卷及答案【学生专用】班级: 姓名: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题序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总分得分一、 读拼音写词语。yn xi tng ch zhng zhng jio huo d nang o zhu h s rn gng zng shu k ko 二、 下列加点字容易读错,请你在加点字正确的音节
20、下面打“”。栗子(l s) 摩平(m m) 含糊(h hu)寺院(s sh) 计较(jio jio) 养尊处优(ch ch)三、 辨字组词。寇(_) 爆(_) 泽(_) 副(_) 涧(_) 冠(_) 瀑(_) 择(_) 幅(_) 润(_) 四、 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并选择恰当词语填空。汹涌(_)(_) 排山(_)海 居高(_)下威风(_)(_) 斩钉(_)铁 热血(_)腾 (_)天(_)地 粉身(_)骨 全神(_)注 1.想当年,这位老将军在战场上_。2.生活是一片海,时而_,时而风平浪静。3.看了“70周年阅兵式”后,同学们心里都_。五、 选词填空。突然 猛然1老汉似乎要喊什么,(_)间,
21、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2门(_)开了,一股清新的海风冲进屋子。寂静 宁静3车厢里一片(_),静得可怕。4她头往后仰着,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_)。六、 按要求改写句子。1在这空旷而深远的背景里,蒙娜丽莎更加美丽动人。(改为反问句)_2蒙娜丽莎是世界名画,有多少人能亲睹她的风采呢?(改为陈述句)_3对那位喂海鸥的老人,我肃然起敬。(改为反问句)_4爸爸对小明说:“我下午有可能晚一点回来,不要等我吃饭。”(改为转述句)_七、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迢迢牵牛星一诗描述的是_的故事,“迢迢”的意思是_,其中描写牛郎与织女虽只有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的诗句是_,_。2那个星期天的作者是_,课文讲述了“我
22、”从_母亲带“我”出去到最后_的心情的转变。3马诗的作者是_朝的_。这首诗看起来是写马,其实是借马来抒情,抒发诗人_,_的情怀,从“_,_”两句中最能看出。4为人民服务一文的作者是_,这是他在_的葬礼上的演讲稿,其中引用了_的名言:_。八、 请认真阅读下列选文,完成问题。(一)蒙娜丽莎之约(节选)蒙娜丽莎那微抿的双唇、微挑的嘴角,好像有话要跟你说。在那极富个性的嘴角和眼神里,悄然流露出恬静、淡雅的微笑。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有时让人觉得略含哀伤,有时让人觉得十分亲切,有时又让人觉得有几分矜持。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是那样耐人寻味,难以捉摸。达芬奇凭着他的天才想象力和他那神奇的画笔,使
23、蒙娜丽莎转瞬即逝的面部表情,成了永恒的美的象征。(二)月光曲(节选)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1选文(一)主要从面部的_、_和_描写了蒙娜丽莎的微笑。2盲姑娘真的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了吗?说说你的理由。_3选文(一)中最后一句话是作者观赏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后产生的感受
24、。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_4阅读两篇选文,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1.两篇选文都采用了想象和联想的表现手法。(_)2.这两篇选文所描写的都与贝多芬有关。(_)3.选文(一)把所见和想象结合,让读者感受到了作品的魅力;选文(二)通过虚实结合的写法描绘出了美丽的意境。(_)九、 习作。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意料之外的人和事,也许是惊喜,也许是发现,也许是收获,也许是一种美丽,也许是一种遗憾请以“意外”为话题,写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要求:题目自拟,叙述具体,感情真实,500字左右。_参考答案1、咽下 汤匙 肿胀 搅和 嘟囔 熬粥 褐色 染缸 脏水 可靠2、l m hu s jio ch3、日
25、寇 爆炸 光泽 副手 山涧 冠军 瀑布 选择 一幅 湿润 4、澎 湃 倒 临 凛 凛 截 沸 惊 动 碎 贯 威风凛凛 汹涌澎湃 热血沸腾5、猛然 突然 寂静 宁静6、1.在这空旷而深远的背景里,难道蒙娜丽莎不更加美丽动人吗? 2.蒙娜丽莎是世界名画,没有多少人能亲睹她的风采。 3.对那位喂海鸥的老人,我怎能不肃然起敬? 4.爸爸对小明说,他下午有可能晚一点回来,不要等他吃饭。7、牛郎织女 遥远 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史铁生 期盼 失望 唐 李贺 怀才不遇 但又热切期望自己的才华得以施展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毛泽东 张思德 司马迁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8、1双唇 嘴角 眼神
26、 2没有。贝多芬优美的音乐打动了盲姑娘,使她仿佛看到了她从没看到的景象,说明贝多芬的琴技高超,盲姑娘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3体会到了作者对达芬奇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的敬佩之情。4 9、示例:意外的惊喜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许多突如其来,出乎人预料之外的事情。高兴的,悲伤的,惊讶的,陶醉的这一个个意外,令我们难以忘却,但令我难忘的是那一次意外的惊喜。十二岁,是每个孩子的重要时期,因为在十二岁时,他们要成为小大人了。我觉得十二岁十分有意思,因为有些家长还给孩子们办一个生日聚会,我们班里的大多数同学也都办了,我也十分想要办个生日聚会。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爸爸妈妈,爸爸同意了,可妈妈却说:“咱们家的条件差,而且你又不敢上台说话,快别办了!”听完妈妈的话后,我十分沮丧,一头栽进我的房间,妈妈可能看穿了我的心思,走进我的房间,对我说:“我也不是不想让你办是因为你怕上台说话时紧张。”听完这句话,心里的难过和伤心也少一点了,毕竟我十分害怕上台。过了几天,我早已经把这件事忘了,妈妈把我叫进房间,神神秘秘的对我说:“你知道妈妈给你准备什么惊喜吗?”我一脸茫然,妈妈笑着说:“我同意给你办生日聚会了”听到这个消息,我一蹦三尺高,开心地和妈妈说:“谢谢妈妈!”哈哈!这个意外的惊喜来的真是太突然了,可真令我难忘啊!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