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外生冲击下产业全生态安全建设路径.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29378 上传时间:2024-02-26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2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生冲击下产业全生态安全建设路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外生冲击下产业全生态安全建设路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外生冲击下产业全生态安全建设路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2 3卷 第1 3期2 0 2 3年 7月 科 技 和 产 业S c i e n c eT e c h n o l o g ya n dI n d u s t r y V o l.2 3,N o.1 3J u l.,2 0 2 3外生冲击下产业全生态安全建设路径李浩然,何海燕,孙磊华,常晓涵(北京理工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院,北京1 0 0 0 8 1)摘要:系统分析应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局势下外界遏制战略的影响是科技创新和产业领域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制定防范化解“重大科技风险”的产业政策、全面应对外生冲击的重要前提。为此,需要以透析关键核心技术壁垒的影响逻辑为基础,以双循环格局和总体国家安全观

2、为指导,系统组织产业全生态力量,建设具备前瞻性、及时性、有效性的产业全生态安全。关键词:关键核心技术壁垒;产业全生态安全;影响机理;建设路径中图分类号:F 6 0 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 6 7 1-1 8 0 7(2 0 2 3)1 3-0 0 4 5-0 5收稿日期:2 0 2 3-0 3-0 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 2 0 7 4 0 2 7);北京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 9 J D G L A 0 0 7)。作者简介:李浩然(1 9 9 7),男,安徽宿州人,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技创新与产业政策;通信作者何海燕(1 9

3、6 3),女,河北石家庄人,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科技创新、融合创新与产业安全;孙磊华(1 9 9 2),男,山东济南人,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技术与融合创新;常晓涵(1 9 9 4),女,甘肃兰州人,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安全。产业安全是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防范化解“重大科技风险”的重要内容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国家利益为重、国内政治优先,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展示不畏强权的坚定意志,在斗争中维护国家尊严和核心利益,牢牢掌握发展和安全主动权”2。因此,提高产业安全是当前面

4、临的多层次、系统性的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研究课题,其中既包括克服产业发展外部环境趋于紧张的风险,也包含统筹国内要素、组织产业主体形成自立自强的国内产业生态。现有产业安全研究在提高产业竞争力、保持合理控制、突出动态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关键核心技术壁垒的外生冲击对产业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关键核心技术是科技创新以及产业发展的“牛鼻子”,是一个产业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关键核心技术壁垒给产业安全带来巨大影响3。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和大国竞争的背景下,世界范围内以科技水平及创新能力为重要内容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各国都在谋求和扩大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领先优势,中国在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5 G)、量

5、子计算、生物工程等多领域达到了全球领先水平。对此,发达国家在一些关键技术与核心产品上对中国实施壁垒,以遏制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对产业安全造成严重影响,而这一影响是难以通过现有产业安全模型分析和解决的。究其原因,一方面,现有产业安全理论 模型缺乏对 国际 冲 击 因 素 的 考量4。产业所处的国际经济环境受到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的复合影响,在政治因素存在极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当前研究聚焦于经济领域,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外资影响等角度描述产业外部安全。但关键核心技术壁垒问题说明产业的国际环境并不局限于经济领域的竞争,政治因素引导的外部冲击会对产业的要素、发展和国际市场造成广泛的影响,这是当前产业安

6、全模型难以分析解决的。另一方面,学术界对关键核心技术壁垒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其基本理论问题急待廓清与探究。迄今为止,针对关键核心技术壁垒,国外涉及不多、国内数量有限的文献主要集中在政府作用、创新障碍、体制机制以及案例描述等领域5-8。虽有学者对关键核心技术壁垒的内涵特征、主要形式与对象、识别方法与突破路径等进行了初步探索,但是对产业影响效果和影 响机制的研 究现 有 文 献 鲜 有 涉及9-1 1。因此,深刻认识外部关键核心技术壁垒对产业的影响与逻辑,对凝聚产业全生态的合力、系统应对国际关键技术壁垒挑战、保障产业安全和发展主动权具有重要意义。1 新问题新环境新战略赋予产业安全新内涵当前对

7、产业安全的认识延续了国际上的思路,54主要集中在产业竞争力、产业控制力和产业发展力等几个方面,这一理论以国家利益为中心,围绕开放的国际市场探索产业竞争和市场占有率问题。但对于面临复杂国际形势的中国,这一理论认识有悖于真实产业安全需求。首先,产业需要以“双循环”发展格局的要求取代传统国际竞争格局要求的产业安全。大国竞争的日趋激烈和领域泛化导致本国贸易保护主义崛起,关税保护和技术保护提高了国际产业链的成本,国际分工的产业链供应链受到破坏。同时新冠疫情导致的物流限制和经济停滞加速了产业本土化的进程。对于中国而言,另一项挑战还来自保护主义衍生的多领域技术壁垒问题,政府主导的技术断供、贸易限制、学术交流

8、合作限制等政策措施,颠覆了传统产业安全理论的国际竞争前提。因此中国亟须建设以国内产业生态为主、积极参与国际技术合作并妥善防御技术壁垒的“双循环”格局下的产业安全体系。其次,产业需要贴合现实条件下的产业实践需求的产业安全。中国当前产业安全的主要矛盾表现在部分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产业链不完备以及支持产业健康发展的生态不够健全等关乎产业核心竞争力和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上。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引入外资促进本土产业升级等政策看,传统的产业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是次要矛盾,产业安全实践需要聚焦于产业技术能力和产业发展条件。但当前产业安全的理论未能跟上产业实践的需要,关于技术突破和产业发展生态建设问题仍未能成为

9、产业安全的主要内容。再次,产业需要能全生态、系统性地应对复杂国际环境的产业安全。在产业面临的关键核心技术壁垒问题中,其影响是系统性、多维度的,个体企业和产业的“孤军奋战”难以实现技术突破。因此需要通过产业系统的整体布局,从科学研究、多产业群落和政府 支持等整 体生态的 设 计 应 对 这 一问题。最后,从要素可控、产业链韧性和共生发展铸造产业全生态安全。产业面临的新问题、新环境、新战略要求需要突破传统产业安全的盲区,从系统的视角去看待产业安全,将科学研究和金融支撑及政策引导等多种要素整合为产业生态体系,形成解决技术壁垒问题的合力。进一步地,通过夯实产业基础创新能力,提高产业链的完整性,增强产业

10、防风险、抗冲击的自我调节能力,使产业形成应对技术壁垒和其他遏制手段的韧性。还需要通过建立协调的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的均衡发展,发挥相互促进的产业共生效应,支撑并保障产业的长期发展,实现产业的动态安全。从以上3个层次看,产业全生态安全新内涵包括可控的要素生态、有韧性的产业链生态和协调共生的发展生态。2 关键核心技术壁垒对产业全生态安全影响机理2.1 技术封锁、技术断供与产业挤压效应关键核心技术壁垒通过对内投资限制和对外出口管制两种形式,分别形成技术封锁效应和技术断供效应。在产业的内循环经济体系中,技术、产业与经济是循环的发展体系,其中产业是技术与经济的关键纽带,同时也受到技术与经济条件的双重影响1

11、2。对内投资限制通过切断以投资途径获取美国企业先进技术、新兴技术的渠道进行技术封锁,增加了产业的技术学习成本,阻碍产业的技术升级1 3。对外出口管制则通过对所有源于美国的物项,包括含有美国原产零部件价值超过最低标准的外国产品,使用美国技术、软件、生产线或装置生产的外国产品的出口管制进行技术断供。前者阻碍技术升级,后者干预企业运行,从宏观和微观双层对产业发展形成遏制,制造“投入少、突破难”和“技术低、发展难”的恶性循环。关键核心技术壁垒通过国际联合围堵中国产业链、强制技术脱钩、诱导他国与中国产业脱钩破坏产业外循环体系,形成产业挤压效应。产业挤压封闭了国内产业链,加大产业链断链与重组风险,制约产业

12、国际外循环体系发展1 4-1 5。在科技上,美国通过科技联盟和新兴技术治理等手段,将掌握当今世界主要尖端技术的企业或国家纳入联盟,加强美欧在技术和工业方面的领导地位,在国际上对中国产业形成挤压。在经济上,一方面组织产业转移和中国产业链替代品,采用供应链排除手段,保证关键产品供应链由美国和盟友全权提供,跨国供应链特别是高科技产业供应链要建立在盟友的范围内,减少对中国的供应链依赖,另一方面通过经济政治联盟等行为组织经济伙伴网络,并通过这一网络在全球范围内挤压中国产业生存空间。产业挤压试图边缘化中国技术,破坏经济外循环,达到全维度封锁中国与他国的经济联系的目的:从技术、人才和数据的要素层次限制国际交

13、流,制定排他性的标准;从国际产业链层次阻止中国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从全球技术链的层次对中国进行低端64 科技和产业 第2 3卷 第1 3期 锁定;从技术监管和法律层次拒绝中国技术和中国产品。2.2 创新倒逼与战略集聚效应关键核心技术壁垒对产业的遏制和挤压也会倒逼企业和政府调整研发决策和产业战略,创造了一定的机遇,科学认识和把握这一机遇是充分认识关键核心技术壁垒问题的另一关键维度。关键核心技术壁垒截断技术供给扩大了技术需求和技术自给需求,形成创新倒逼效应。创新作为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一方面,外界的技术限制会刺激技术创新行为,提高技术水平以获取更高的产品竞争力1 6,另一方面,技术壁垒问题

14、会导致需求导向的“技术替代效应”,即限制技术流出和核心技术产品出售将导致国内技术市场的空缺,进而导致创新行为期望收益的提高,促进产业开展创新活动,加强创新投入,逐渐通过替代性技术占据国内空白市场。因此技术壁垒不仅会倒逼产业创新,还会通过技术替代效应扩大技术自给需求,强化对创新的倒逼效果。关键核心技术壁垒促使行政力量迅速聚焦,通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补偿创新外部性和凝聚创新力量形成战略集聚效应。技术壁垒问题阻断了依托技术购买形成的下游产业链,促使政府从产业链战略、基础人才战略、产业战略布局、产业发展基金等多角度进行战略资源集聚。理论逻辑包括以下3个方面:1)外生冲击促使政府采取战略调整弥补市场机制

15、的滞后性和低效率。关键核心技术壁垒的外生冲击对整个产业造成影响,市场机制对突发性外源影响却存在滞后和过度的反应机制,导致无法及时响应和过度响应的问题1 7。因此可以通过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政策、产业扶持政策和金融支撑政策来加强基础研究创新和应用技术创新,促使市场力量和行政力量及时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壁垒问题,提高社会资源和行政资源配置效率。2)政府可以及时对关键核心技术的外部性和公共性进行补偿以激励技术创新活动,这一补偿既包括对当下创新活动的补贴,也包括对未来潜在创新收益的保护。企业的逐利性导致其擅于通过成本收益衡量进行决策。在创新成本上,以补贴和减税等创新战略降低科技创新,尤其是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成本

16、,是克服市场机制缺陷激励创新行为有效且必要的措施。同样在创新收益上,通过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可以控制技术创新的跟踪模仿等搭便车行为,提高期望收益,强化创新激励。3)从全生态凝聚应对关键核心技术壁垒的国家合力。关键核心技术壁垒具有投入规模大、风险性高、对技术积累和基础研究依赖性更强等特征,虽然对一些重点企业造成较大约束,但对中小企业而言,这一影响是宏观而难以感知的,从而导致在微观创新主体不明确和缺乏创新激励和能力的问题1 8。政府通过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多链融合,政产学研金用深度合作的针对性战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综合主体,有利于整合产业资源提高应对关键核心技术壁

17、垒的意愿和能力。因此,战略调整效应可以提高要素供给和分配效率,明确产业发展重点方向,促进产业融合,有效补充并支持市场反应机制。3 应对关键核心技术壁垒的产业全生态安全建设路径关键核心技术壁垒不仅对产业全生态安全造成挑战,也对产业安全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这一复杂严峻的外部遏制形势,要以维护国家尊严和核心利益为目标,保证产业全要素可控,夯实产业基础和产业韧性,掌握产业发展和安全主动权。3.1 建设需求牵引的自主创新支撑体系保障产业要素安全关键核心技术壁垒影响产业的关键之一在于技术封锁效应和技术断供效应对产业要素生态的破坏。这一问题难以通过单纯的创新激励解决,需要从产业全要素的角度,建设自主创新

18、的要素支撑体系,强化需求牵引作用,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1)夯实技术创新人才梯队。将技术需求与技术人才培养紧密结合,通过产学研合作、校企联合培养等途径,提高技术人才培养效率和效用。将前沿理论需求和基础人才培养相结合,利用基础理论课题、基础研究所研究院,对前沿基础人才形成长期性、专业性、积累性培养。2)保障资金有效持续供给。通过政府引导增加技术密集产业资金供给,增加研发等特定用途资金供给,保证资金的持续性,提高金融对产业的支撑性。同时,利用市场机制提高资本配置效率,降低投资风险,引导资本向研发需求倾斜。3)提高政策效率和效能。建立有效可用的政策工具池,保证政策要素对产业技术发展的支撑作用,避免对

19、产业政策的误读和过度解读。同时应对具体工作,从政策工具池中选择贴合实际需求的产业政策组合,提高政策的针对性。74 李浩然等:外生冲击下产业全生态安全建设路径 4)强化创新倒逼效应的需求牵引作用。关键核心技术壁垒的突破和替代需求存在潜在的市场效益和显著的社会效益,要充分发挥需求牵引的产业自主创新力量,通过知识产权保护、税收优惠、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补贴降低产业自主创新风险,增加创新成果收益,提高产业自主创新积极性,促进市场机制发挥作用。3.2 建设基础能力支撑的产业合作体系保障产业链韧性提高产业链韧性是应对产业挤压效应和技术断供效应,增强产业防风险抗干扰能力的关键。1)聚焦产业基础能力。有针对性地采

20、取国家战略和企业自主创新两条路径提高产业核心技术研发设计能力、产业基础材料零件供给能力和产业基础设备软件自主供给能力等产业基础能力体系,夯实产业发展根基。对一些依靠长期巨额投入形成的战略性垄断基础设备和基础软件,需要通过国家重大专项科研项目集中资源推动产业基础能力的突破,挣脱该领域受到的海外垄断控制。而在一些非战略性和非单一垄断的产业基础能力上,可以发挥企业和平台作用,通过促进企业的技术突破和企业间共性技术合作进行产业基础能力建设。2)加速推进“政产学研金用”全主体合作。以产学研深度协同为核心,以实践需求导向,提高政策和金融的支撑作用,一方面凝聚全生态主体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的合力,构建完整可控

21、的内循环产业链。另一方面促进多方优势资源整合,锻造国际领先的产业核心竞争力。3)构建广泛合作的国际产业网络。在建设扎实的产业基础能力和完善的产业链网络的基础上,锻造产业核心竞争力,并通过全球产业合作和技术合作参与国际产业链和国际技术标准制订。一方面稳定海外产业链,扩展和利用全球资源,畅通国际大循环;另一方面从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转向加深产业国际影响力,形成关键核心技术壁垒对卡能力,增强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发展主动权,营造产业应对和预防技术壁垒的韧性。3.3 建设链式共生生态和多元共生生态保障产业长期发展产业长期发展需要可持续且能够自主演化提升的产业生态。因此,需要通过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统

22、筹布局作用,提高战略调整效应,形成多元主体合作和共性资源共享共创的共生形式。具体而言可能包括以下两种:1)构建链式产业集群,促进产业上下游均衡发展。从产业链下游出发,以产业基础能力强的企业为核心,通过战略合作等紧密合作协议构建链式共生的产业集群生态,发挥产业链下游需求引导的作用和上游供给推进作用,形成密切合作的上下游产业链,推动产业结构均衡化。链式产业集群的特征是联系紧密与广泛合作。一方面,链式产业集群可以加强供需关系,实现高效的需求传递,进行高效的研发合作并降低创新风险,支持产业链上游提升专业能力,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另一方面,链式产业集群可以减少产业链上下游信息不对称,将上游的产品和技

23、术创新充分作用到下游产品,提升产业链整体效能。2)推进产业跨界合作,营造资源共享共创的多元发展生态。鼓励产业间进行跨界合作,围绕社会当下和未来需求进行资源的交换和共创,形成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多元共生生态。共生的核心是资源的交换,而产业多元共生在资源交换的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达到深层次的资源组合共创。如不同产业间可以围绕市场需求进行基础共性技术研发和布局,利用资源组合创造新的资源,并实现复合技术创新。同时,通过产业间建立数据资源、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等关键资源的共享库,汇聚资源流动过程中产生的增值,包括数据资源的共享过程中产生的新数据、智力资源共享中产生的新知识新成果、文化资源共享中产生的新文化

24、新思想,不断丰富完善现有资源库,实现多元产业的互相促进和共同发展。4 结论与讨论产业生态安全是以产业安全理论为基础,以国家战略、产业需求和国际环境为依据,引入产业生态的系统视角发展出的包含可控、韧性、协调和共生4个层次内涵的系统性产业全生态安全概念。产业生态安全体现了以全生态的系统性思维建立既能够融入并适应复杂的国际环境,又可以实现产业共生发展和良性演进的产业安全体系。以此为起点,本文从遏制效应和倒逼效应双重视角深入剖析了关键核心技术壁垒对产业生态安全的5大影响机制,打开技术壁垒对产业影响机理的黑箱,揭示市场和政策因素在该影响中发挥作用的方式。最后,基于对关键核心技术壁垒对产业影响的深入分析,

25、有针对性地提出通过要素支撑体系、市场牵引作用、产业链补链强链、产业基础实力建设、全球产业合作、链式产业家族和产业跨界合作进行产业生态84 科技和产业 第2 3卷 第1 3期 安全建设的7条具体路径。本文的贡献可能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丰富了关键核心技术壁垒对产业影响的研究,探索了关键核心技术壁垒发挥遏制效应和倒逼效应的具体机制,为正确认识和应对关键核心技术壁垒提供了理论参考;二是拓宽了有关产业安全的研究,通过引入产业生态的系统视角解决了传统产业安全难以满足国家战略需要和产业实践需要的问题,发展出产业生态安全概念,为全生态、系统性地应对“卡脖子”问题进行了前沿性的探索。同时本文还存在一定的局限

26、性。一是由于资料可获得性,分析以理论逻辑推导为主,可能存在一定的薄弱之处;二是现有研究在关键核心技术壁垒的度量和产业生态安全的指标体系上还未有突破,缺乏相关的数据支撑,对影响机制分析的结论造成一定影响。参考文献1 习近平.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大局稳定(摘要)J.支部建设,2 0 1 9(7):5 4.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创造,2 0 2 2,3 0(1 1):6-2 9.3 盛朝迅.推进我国产业链现代化的思路与方略J.改革,2 0 1 9(1 0):4 5

27、-5 6.4 李敦瑞.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的机制及其趋势J.治理研究,2 0 2 1,3 7(5):9 4-1 0 3.5 李维维,于贵芳,温珂.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政府角色:学习型创新网络形成与发展的动态视角:美、日半导体产业研发联盟的比较案例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软科学,2 0 2 1(1 2):5 0-6 0.6 康子冉.新时期关键核心技术环节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障碍与突破机制J.科学管理研究,2 0 2 1,3 9(6):2-7.7 张杰.中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特征、阻碍和突破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 0 1 9(2):4 3-5 2.8 王瑞琪,原长弘.制造业领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28、因素:基于8家中国制造业5 0 0强企业的多案例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 0 2 2,4 2(1 4):8 5-9 3.9 陈劲,阳镇,朱子钦.“十四五”时期“卡脖子”技术的破解:识别框架、战 略 转 向 与 突 破 路 径 J.改 革,2 0 2 0(1 2):5-1 5.1 0 胡旭博,原长弘.关键核心技术:概念、特征与突破因素J.科学学研究,2 0 2 2,4 0(1):4-1 1.1 1 汤志伟,李昱璇,张龙鹏.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卡脖子”技术识别方法与突破路径: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 0 2 1,3 8(1):1-9.1 2 何海燕,林波,张剑.技术壁垒对我国企业科

29、技资源配置的影响J.科学学研究,2 0 1 1,2 9(6):8 5 6-8 6 0,8 3 9.1 3 李勃昕,董雨,韩先锋.技术封锁是否会抑制中国创新发展?:基于国外技术引进和国内技术购买的对冲效应解释J.统计研究,2 0 2 1,3 8(1 0):2 3-3 7.1 4 逯新红.中国如何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布局J.中国对外贸易,2 0 2 2(3):1 4-1 7.1 5 江小涓,孟丽君.内循环为主、外循环赋能与更高水平双循环: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J.管理世界,2 0 2 1,3 7(1):1-1 9.1 6 蔡静静,姚思宇.技术壁垒对出口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影响J.中国科技论坛,2 0 2 1

30、(1 0):1 0 4-1 1 3.1 7 王玉玲,程瑜.过度与滞后:市场机制作用“超阈”和“堕距”的经济学释析J.经济问题,2 0 1 6(8):9-1 4.1 8 孙刚.选择性高科技产业政策能被精准执行吗:基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证据J.经济学家,2 0 1 8(8):7 5-8 5.C o n s t r u c t i o nP a t ho f I n d u s t r i a lE c o l o g i c a l S e c u r i t yu n d e rE x o g e n o u s I m p a c t sL IH a o r a n,HEH a i y a

31、 n,S UNL e i h u a,CHANGX i a o h a n(S c h o o l o fM a n a g e m e n t a n dE c o n o m i c s,B e i j i n gI n s t i t u t eo fT e c h n o l o g y,B e i j i n g1 0 0 0 8 1,C h i n a)A b s t r a c t:S y s t e m a t i ca n a l y s i s t od e a lw i t ht h e i m p a c to f t h ee x t e r n a l c o n

32、t a i n m e n tu n d e r t h e i n c r e a s i n g l yc o m p l e x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s i t u a t i o n i so n eo f t h e i m p o r t a n t i s s u e s i n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i n n o v a t i o na n d i n d u s t r y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 i t i sa l s oa n i m p o r t a n tp r e r

33、e q u i s i t e f o r f o r m u l a t i n g i n d u s t r i a lp o l i c i e s t op r e v e n t“m a j o r s c i e n t i f i ca n d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r i s k s”a n dd e a lw i t he x o g e n o u ss h o c k s.T h e r e f o r e,i t i sn e c e s s a r yt oa n a l y z et h e i m p a c tl o g i co

34、fk e yc o r e t e c h n o l o g yb a r r i e r s,a n db a s e do n t h eg u i d a n c eo f t h ed o u b l e c y c l ep a t t e r na n d t h eo v e r a l l n a t i o n a l s e c u r i t yc o n c e p t,s y s t e m a t i-c a l l yo r g a n i z e t h e i n d u s t r i a l e c o l o g i c a l s t r e n g

35、 t h,a n db u i l df o r w a r d-l o o k i n g,t i m e l ya n de f f e c t i v e i n d u s t r i a l e c o l o g i c a l s e c u r i t y.K e y w o r d s:k e yc o r e t e c h n o l o g yb a r r i e r s;i n d u s t r ye c o l o g i c a l s e c u r i t y;i m p a c tm e c h a n i s m;c o n s t r u c t i o np a t h94 李浩然等:外生冲击下产业全生态安全建设路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