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学校心理教育一体化建设探索.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28876 上传时间:2024-02-26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8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学校心理教育一体化建设探索.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学校心理教育一体化建设探索.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学校心理教育一体化建设探索.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1 教学与科研2023年8月(中)本刊特稿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 3 月,习近平总书记又适时提出了“五个振兴”的科学论断,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和路径给予了明确指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而当前,乡村人口空心化、人才短缺,已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要难题。研究者们认为破解这个难题,不仅要实行更加积极有效的人才政策,引进人才,鼓励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培育乡村本土新型职业农民,更要着眼长远,高度重视发展农村学校义务教育,育好本土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相比于一些城市学校,农村学校在办学条件以及基础设

2、施方面都没有及时跟上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学生所能接受的教育的资源也不够充足,而且就读于农村学校的学生中留守儿童的比例偏高,加之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教育资源的相对贫乏,农村学生很容易出现心理上的偏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育好本土人才,需要高度重视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让他们人格完整,有幸福感,有感恩之心,积极进取;培养他们成为勇于担当,立志扎根基层,服务乡村,立志把家乡建设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的本土人才。所以,加强农村乡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当前我国农村学校教育的重大课题,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生心理特点的调查,学生心理教育具体某领域怎么开展等,而对于农村学校学生心理教育如何结合乡村振兴战略,

3、乡村治理,美丽乡村建设,进行一体化管理的研究几乎没有出现,本文就此从三个方面进行探索。一、农村学校学生心理教育规划与乡村振兴布局一体化围绕党和国家乡村振兴的战略布局,广大农村接续推动乡村产业,乡村人才,乡村文化,乡村生态、乡村组织等全面振兴,广大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每一个乡镇最突出的就是农村学校的变化,无论从校园环境,基础设施,教师队伍,教学资源,都有较大的发展。但农村学校的心理教育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在乡村全面振兴中需要考虑从三个方面进行整体布局,不搞重复建设,融合推进,减少资源浪费。(一)一体配置基础设施,人才队伍,实现资源共享一方面,在推动乡村生态振兴打造绿色宜居美丽乡村的同时,县级

4、政府部门需要统筹协调农村学校在乡村整体环境建设的规划,优先建设学校周边及校园生态环境,把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乡村环境改造的中心位置,建设质量较高的乡村学校,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把乡村社区、学校心理教育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另一方面,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引进和培育乡村建设人才时,要有把乡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乡村人才振兴重要内容的意识,在总体乡村人才引进和培育计划中把学校心理教育专业人才引进列入规划,统筹乡村社区、学校心理教育人才配置,实现人才资源共享,积极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以兼职教师为补充,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良好的乡村心理健康教育人才队伍,保证专业人做专业事。(二)挖掘乡

5、村优秀区域文化,融合推进社区及学校心理教育我国广大的乡村不仅是农村青少年生活的地方,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摇篮,积淀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培根铸魂工程。一方面,农村社区乡村文化建设通过建设好历史文化古镇(村)、乡村文化展览馆、乡村发展历史馆、乡风家风馆等静态项目,与农村学校一起策划好民俗节庆活动、亲子农耕活动等动态体验项目。同时,通过政府部门协调建设资源共享的县、镇、村三级与区域学校文化服务资源共享机制。另一方面,乡村农村学校心理教育应该立足乡村,以乡村社会蕴藏的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为基本,让心理健康的教育回归教育起点。比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6、挖掘乡村文化中尊亲孝亲、崇德向善、忠孝仁义、俭约自守等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赋予其新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以此让学生在实际生活环境中感受和实践。同时,引导学生通过价值辨析,摒弃那些厚葬薄养、封建迷信、人情盲目攀比、巨额彩礼等陈规陋习,把乡村旧社会的糟粕完全抛弃,从而实现育心与育德相统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学校心理教育一体化建设探索黄远春 陈振宇(西昌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四川西昌,615000)摘 要 本文探讨了农村学校心理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布局和管理,提出了一体推进的思路,为构建中国特色的学校心理教育理论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也为新时代农村学校学生心理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关键词

7、 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学校;心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221(2023)23-0001-03作者简介:1.黄远春(1967.07-),男,中共党员,心理学教授,研究方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2.陈振宇(1971.12-),男,博士研究生,心理学副教授,研究方向:管理心理。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涵养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的路径探索与实践”的中期研究成果,编号:JG2021-220。2 教学与科研2023年8月(中)本刊特稿(三)建设镇级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实现政府统筹的一体化管理体系首先,加强乡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8、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实现通过心治着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所以镇级政府需要依托镇级卫生院,建设镇级社会心理服务中心。通过在学校、社区等重点单位设置心理健康辅导室,建设社区、家庭、学校“三位一体”心理服务工作平台,建立科学民主的管理机制,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网络,面向学校、家庭和社区居民,为其所在辖区的中小学校和社区的心理服务提供指导,实现政府统筹的社会心理服务一体化管理。其次,深化区域高校定点帮扶和医教衔接一体化。一方面,鉴于农村乡镇和农村学校目前缺乏心理教育的专业人才,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在推动乡村振兴实践中需主动作为,积极统筹区域高校资源,区域高校在定点帮扶乡村振兴的同时

9、,切实发挥高校人才和资源优势,引领农村学校心理健康工作,通过视频互动课堂教室,开展面向师生的培训、科普、交流等活动,开辟一条从乡镇中小学直达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和课程共享通道,并运用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社区、家庭、学校社会心理服务的融通聚合,推动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发展。另一方面,需要正视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力量薄弱,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心理服务需求的现实性,需要在政府统筹下,协调卫生健康领域心理服务专业力量,尝试医院与学校资源整合,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使心理服务工作者的心理识别技能、心理咨询技能等实操水平得到全面提升,通过医教协同心理服务模式,逐渐构建集学生易感个体筛查

10、、评估、预防和科学干预(转介治疗)为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二、融合乡村特色,构建“五位一体”的学校心理教育模式学校心理教育作为现代学校的一个标志,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我们在对农村学校心理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中,探索了心理教育与课堂教学、社会实践、艺体活动、德育工作相辅相成,五位一体的教育模式,能够有效推动农村学校学生心理教育持续发展。(一)课堂教学与心理教育第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通过开发区域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专题课程,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教师以学生为本,结合农村学生生活经验,以活动为中心,通过训练、辅导、暗示、感染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

11、的心理健康。第二,在学科课程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一方面营造健康、安全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农村学生有更强的自尊心,安全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不仅能够保护他们自尊心,还会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喜悦感,激发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欲望。同时,师生之间保持一种和谐、民主的关系,能够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学习心态,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主动地参与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心理教育和课程思政的意识,通过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恰当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心理教育的资源,发挥教材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陶冶积极的情感、锻炼坚强的意志、激励健康地成长,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之目的

12、。(二)社会实践、艺体活动与心理教育社会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农村中小学生走出学校,通过参加乡村社区活动,研学旅行等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与心理教育结合能够很好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加深学生对社会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树立理想信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团队合作意识,磨炼意志,丰富情感。艺体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潜在心理教育资源,广大农村得天独厚,更有着丰富的艺体自然资源,充分挖掘乡村艺体资源,形成农村学生艺体活动的项目,学生会更有亲切感,真实感。将艺体活动与心理教育结合,“以韵律陶冶情趣、以律动强健身心、以审美舒缓压力”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深入人心,直击心灵,有利于帮

13、助学生形成健康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德育工作与心理教育学校德育工作与心理教育虽然在理论基础、学生观、内容、目的、原则、方法上有诸多的差异,但在学校工作中他们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个性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成为一个幸福的进取者。在教书育人活动中,他们相互配合,互相渗透,相对独立而又各有侧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心理教育方式各不相同,但多数中小学学校都有一个共同倾向,就是将德育教研室与心理教育教研室放在一起,将学校心理教育与德育工作结合起来。一方面,新时代,我们更加明确了心理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

14、作为学校心理教育要使学生“适应和发展”,需要搞清楚“什么才是好的发展”和“向什么方向发展”两个问题。所以,良好的适应与发展必须依赖于个体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和规范,而正确的价值观则是道德健康的基本内容,培养道德健康的人又是德育的根本目的。由此看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必须依赖于德育。另一方面,现代德育把培养道德健康的人作为自己的目标,实际上就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人的健康与生活。德育的生活化转向,意味着他需要心理教育全面的支持。首先,心理教育为有效实施德育准备了个体发展的心理基础;其次,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在内容和目标上需要心理教育加以丰富;再次,心理教育为提高学校德育成效提供了新途径。总的来说,学校德

15、育工作与学校心理教育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托,相互借鉴又相互补充,两者结合,异曲同工,非常必要。三、学校心理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心理构成 3 教学与科研2023年8月(中)本刊特稿劳动是人类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国在长期改革、建设的实践中始终高度重视对劳动精神的培养与塑造,提出了关于劳动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新思想、新制度、新措施,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对广大青少年的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理论化、系统化,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劳动教育体系,对于提升青年一代劳动价值的认同感,推动当代青少年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一、青少年劳动教育的内

16、涵及意义劳动和劳动教育内涵丰富,从对劳动的科学理解出发,有助于进一步挖掘其深层理论与时代内涵,彰显劳动本身所蕴含的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等多重教育意义。(一)青少年劳动教育的内涵劳动教育是德育的内容之一,是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通过日常生活培养劳动习惯和技能的教育活新时代劳动观下我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探析徐琳琳1 程珊珊2(1.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2.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119)摘 要 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存在方式和实践方式,广泛开展劳动教育是推动当代青少年掌握基本劳动技能、形成积极劳动观的重要举措。但部分学校与家

17、庭对劳动的认识还存在偏差,劳动教育意识淡薄。本文从新时代劳动观视域出发,分析我国青少年劳动教育现状及困境成因,针对现行劳动教育总体设计、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提出建设性意见,有助于深入挖掘劳动教育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关键词 劳动观;青少年;劳动教育中图分类号:G40-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221(2023)23-0003-03从心理学的视角界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研究者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各民族人民在社会化进程中形成的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态度、评价和情感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总和,其核心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18、,就是根据各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中华各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培养学生对共同体文化和价值的认同,教育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集体、爱社会主义,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观念,具有家国情怀。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并对其产生归属感、自豪感、责任感、使命感等情感体验,并自觉自愿克服困难、矢志不渝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二)学校心理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关联性学校心理教育的开展离不开人的心理规律和特点,而个体心理和行为与个体所属群体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文化是一种价值和意义系统,它既是

19、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结果,也是人类心理行为的资源,文化与心理是相互建构,相互生成的。文化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的最高层次表现在文化对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与潜在假设等的影响上,这种无意识的影响,决定了人们的知觉、思维过程、情感以及行为方式。所以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需要掌握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形成和发展关键知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总体思路下,理解各民族学生的差异性,以文化适切的方式关注学生、理解学生,辅导学生和教育学生。四、结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目标就是“五个认同”,并对其产生归属感、自豪感、责任感、使命感等情感体验,落实在意志行为上就是自觉克服一切困

20、难,矢志不渝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这一教育活动过程本身就是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心理教育规律。新时代学校心理教育需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整体框架下,创新发展学校心理教育理论和技术,只有应用中国特色的学校心理教育理论,结合乡村特色,一体推进乡村振兴与学校心理教育,才能够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帮助农村学生解决成长中的问题。同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要遵循心理教育的规律,应用心理教育的方法才能达成目标。参考文献:1 张海鹏,郜亮亮,闫坤.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理论渊源、主要创新和实现路径 J.中国农村经济.2018(11).2 唐丽霞.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需求及解决之道的实践探索 J.贵州社会科学,2021(01).3 李金刚.教育景观视角下的农村“教育社会”构建 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1).4 孙刚,罗昊.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治理现代化的价值意蕴与政策路径 J.江汉论坛,2021(07).5 李繁荣.中国乡村振兴与乡村功能优化转型 J.地理科学,202141(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