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数字青年振兴优秀传统文化路径微探.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27684 上传时间:2024-02-26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字青年振兴优秀传统文化路径微探.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数字青年振兴优秀传统文化路径微探.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数字青年振兴优秀传统文化路径微探.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看历史 2023 年第 2 期 EYEONHISTORY 2023No.2历史之美31数字青年振兴优秀传统文化路径微探林雨晴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 福州 350117【摘.要】振兴优秀传统文化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而数字青年作为这一进程中重要新生力量,肩负着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传承、创新与传播的责任。本研究发现,数字青年振兴优秀传统文化既需要他们自身形成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自觉认同,也要求他们主动运用数字化逻辑去参与华夏文化的再创造与交流传播,在不同圈层、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化对话中不断进行“调适”以促进文化间的相互构建、共同发展,从而助力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土壤里实现“创造性转化”

2、和“创新性发展”。【关键词】数字青年;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逻辑图书分类号:G122数字青年逐渐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备受关注的群体,这不仅是由于他们所担当的社会角色民族复兴大业的奋斗者和生力军,更是因为他们是与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一同成长,自幼便感受着数字生活便捷的“数字原住民”。他们熟悉数字媒体的话语逻辑,可以用更自信、更轻松的态度表达对人生和时代的感悟。一方面,数字青年正为振兴优秀传统文化带来越来越多的惊喜,B 站、抖音上各类国风和国潮视频弹幕刷屏,非遗艺术青年一代传承人运用数字化手段创新传统技艺呈现形式,年轻的视频博主们带着高质量的中国风内容“出海”另一方面,数字青年也受到了来自网络的多元价

3、值观带来的剧烈冲击,极易在传统文化、主流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博弈中迷失。在数字化的新世界,中国青年究竟该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振兴优秀传统文化持续发力?1 继承:深挖传统文化“富矿”中国传统文化犹如一条长河,从刀耕火种的远古时代流淌流至今,汇聚了不同时代的涓涓细流。在当代社会,数字青年应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当代价值,从中寻求与人类发展价值相契合的内容,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中独特意象进行重构,内化、再现和发展中国价值。首先,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只有正确认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才能在实现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切实推进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但在以互联网为主体构建的“拟态

4、环境”下,当代数字青年被碎片化的传播内容影响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认知。数字青年想要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活化”传统文化,先要进入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内部。这需要他们具备“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这把打开传统文化资源宝库的钥匙。数字青年应认真学习文言文,用心研读古代文本典籍,全面、整体、有层次地对儒道墨等流派的思想体系进行梳理,领悟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所凝聚成的人本主义、辩证思维、理性主义等心理特质,充分理解、吸收不同流派在长期交互融合中形成的优秀成果。其次,挖掘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资源。一方面,数字青年需充分利用本土传统地方资源,发掘整合其中丰富悠久的历史意蕴。另一方面,数字青年要注重各民族对中国传

5、统文化的持续建构作用,认识到民族文化正不断丰富中华传统文化及其承载的价值内涵。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和发展,是一个民族团结的根本、自信的来源。我国多元民族文化中有很多优秀的文化遗产,其对拓展数字青年视野,形成基于差异的宽容与认同的共同情感,具有重要作用。再次,吸收同化外来优秀文化资源。“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被证明是人类文明的发展的里程碑。”1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是在与异质文明的融合和碰撞中实现的,而中华文化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在数字时代的文明交流中进行顺应社会发展的重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度互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数字青年应处理好以下关系。一是

6、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传统与现代不是二元对立的,现代性是建立在传统背景下的历史趋势,传统文化的发展要适应中国的国情。中华文明只有扎根在自身文化的土壤中,才有深厚的力量吸收外来文化的能力。二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文化因交流而多彩,因借鉴而丰富”,数字青年在文化交流互鉴中应审慎甄别,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从而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对自我、对社会、对世界的认知维度。在此基础上,作者简介:林雨晴,女,汉,籍贯:福建莆田,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历史)。看历史 2023 年第 2 期 EYEONHISTORY 2023No.2历史之美32数字青年方能够实现中国文化与他者文化的良

7、性持续互构,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与当代双重意涵的丰富和发展,其同时也将反哺数字青年对中国价值的内化2。2 转化:运用“熟悉”的语言,“活化”传统文化文旅部于 2020 年 11 月发布的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表示要“培育和塑造一批鲜明中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原创 IP”,为其转化与开发创造有益环境,同时强调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创意设计、数字艺术、动漫游戏、网络文学等新型的产业形态,助推传统文化的发展。从内容方面对经典 IP 进行创新演绎正是数字青年最熟悉的“语言”,该“语言”可以宏观地归为两类。其一,数字青年在构建二次元文化的意义系统时将传统文化及其符号移植其中3,于是优秀

8、传统文化借助现代化的媒介传播技术得到更新与发展,其现代传播的表达形式实现了丰富与创新。2023 年初现象级动漫中国奇谭借用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的素材与文化符号,融合传统的二维、剪纸、水墨与 CG、三渲二的现代技术,对“妖怪”故事进行了新世代叙述。同时,这些故事也努力探索内容与观众的情感共鸣,如小妖怪的夏天中小猪妖的境遇让无数打工人感同身受。其二,数字青年以群体及其话语表达(弹幕、评论等)去参与传统文化审美、创造。典籍里的中国 国家宝藏舞千年这类二次元范畴之外的传统文化类节目深受数字青年的喜爱,形成庞大的舆论圈。其间的对话并非完全地无脑狂欢状态,而是在实时互动中强化自我身份认同感,并释放出巨大的创造

9、力,对影视内容进行二次解读,进一步完善了创作者作品的内容呈现。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拼贴方式主要集中于在话语系统内部的拼贴,展现着青年文化心理的群体效应。而数字青年在打通历史文化与现实文化,“活化”传统文化过程中如何进行有效叙述?一是要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回应时代要求。数字青年需敏于抓住当下网络环境中的热点、难点,运用新技术手段做优质的传统、现实融为一体的思想供给品,带动圈层中的“后浪”们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二是坚持内容为王,从表层符号的拼贴挪用走向创意表达,避免优质文化资源的无效损耗。近年国潮大热之际也产生不少乱象,一些人将其简单理解为主流的流行趋势加上一些中国元素,把产品和“中国”机械捆

10、绑,这就与其真正内涵相去甚远。数字青年参与国潮造浪过程中需要沉下心、静下气,持续不断地在“国”的深层意蕴汲取养分,从“潮”的时代内涵出发不断求同存异、推陈出新,方能将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发扬光大。另外,青年们也要对打“国货”“国潮”旗号的浮躁之风保持高度警惕,不要陷入为金钱利益而“抄袭”“炒作”“乱蹭热度”的思维陷阱。三是传统文化“新样态”要从小众向大众发展,实现“破壁出圈”。由于数字青年对个性的追求与应用软件算法的精确推送,圈层化成为他们最鲜明特质之一。而青年亚文化要实现“破壁”,一方面可以在外在形式上让不同年龄段人群文化符号融合,将不同世代生命历程中青年时代的风格符号与传统文化进行复制、拼贴、

11、嫁接、改制、互动,实现世代间的符号对话与互嵌,形成一种共同体;另一方面需要探索在宏大叙述的话语框架中进行与主流文化对话,使得不同圈层在爱国主义情怀的认同、中国传统文化上产生共鸣,打破意识形态壁垒,把传统的变成现代的,把经典的变成流行的。3 传播:使用“可视化”的表达,讲述“可触摸的中国”在数字革命中,数字媒体话语逻辑、视频文本跨文化特性正与青年独特生活经历相结合,形成了数字化时代讲述“中国故事”的新方式4。数字青年群体要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落地于不同文化背景,传递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跨文化传播格局素养既有“家国情”又有“天下志”。一方面,跨文化传播时常面临着复杂的局面,数字青年

12、需要在大是大非面前站稳立场,保持头脑清醒,从而保证利益不受侵害。另一方面,在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语境下,数字青年参与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不仅要有家国情怀,也要有全球视野,更要站在世界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角度看待自己的使命与担当。第二,跨文化传播表达效果既“可视化”又“有意思”。“传播技术的演进,在于传播过程中不是第二性的,而是第一性的,内容的生产方式应当适应传播的新业态。”5中国青年要讲好中国故事需要他们对各种数字工具的技术逻辑和文化偏向有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转换话语逻辑,加入可视化、可感知的沟通方式。数字青年可发挥 AR、VR 等新技术与互联网平台的传播优势,通过在主题聚焦上注重小切

13、口、引入小看点、以生活化视角构建的中国传统文化人文景观,并运用非语言符号的引导与强调,弱化“画面配解说”强制输出和宣传输出,从而使得受众在潜移默化中接收、理解、认同中国看历史 2023 年第 2 期 EYEONHISTORY 2023No.2历史之美33的传统精神与文化价值。第三,跨文化传播链条“交互化”又“众筹化”。网络传播是一个注重平等传播的过程,数字青年对中国故事的讲述不能仅仅只是让听众被动地接受。在数字空间中,世界各国人民更多地以兴趣、情感、文化等“趣缘”为纽带聚在一起。在实践中,数字青年可借助极具中国特色文化符号生成传播素材,构建跨文化传播链条的起点,为受众提供“可触摸”的中国图景,

14、以及新一代中国年轻人理解生活和世界的方式。例如李子柒借助田园生活、传统美食、非遗技艺等富有中国特色的符号创作素材,传递了全人类共通的“诗意栖居”、亲情等人文主义情感,引起受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鸣和讨论。这一过程,异域文化受众以非强制性的方式进入共享性的文化记忆空间,不同文化人群在虚拟社群里展开探讨,他们通过文化众筹与交互获得价值的认同、精神的满足与思想的慰藉,甚至共同创造超越国别差异和文化模式的第三种文化。第四,跨文化传播话语互动既“动态性”又“多元化”。向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非欲实施文化霸权,数字青年需明晰跨文化对话不是将先入之见强加在他者头脑中,而是在平等交流中对文化异同进行认知、

15、评估、调整,寻求不同文化之间的内在联接点,从而实现双向文化的意义“嵌入”。并且,这一动态调适过程最终导向的是文化“多元化”,而不是“趋同化”。孙英春在跨文化传播学导论中指出,跨文化的交往亦在时时激发各文化内部的独创性表达,人们的本土意识也会进一步增强而不是削弱6。尊重跨文化传播对象原有文化才能使得对话有效进行,其也将促进不同文化在全球层面交流互动,吸收借鉴,共同发展。4 结语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当代数字青年正肩负着新时代创造性传承、创新与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这既需要他们自身对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自觉认同,也需要他们主动运用符号拼接、可视化表达等数字化方式参与创造发展。数字青年将中华优秀传统

16、文化“置顶”在新征程之中,更好融入时代发展,让青年个人成长与优秀传统文化振兴成良性互动,不断书写文化强国的壮丽篇章,一个更富“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未来,定会在锲而不舍的坚持和笃定坚实的奋斗中向我们走来。参考文献1(英)伯特兰罗素著;戴玉庆译.罗素自选文集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8.2 侯玲,柯佳敏.中国传统文化相对缺场背景下“数字青年”中国价值内化 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02):65-70.3 吴 佩 婷.主 体 拼 贴 创 新 青 年 在 场 视 角下 B 站青年的传统文化传承样态 J.当代青年研究,2020,(06):39-45.4 文化强国 对年轻人意味着什么 N.中国青年报,2020-12-4(02).5(美)尼古拉尼葛洛庞帝著;胡泳,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 20 周年纪念版 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158.6 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89-290.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