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文言文阅读指导文言文阅读(4题,19分)口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预备知识一:如何读懂选文(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此题若是“选正确一项”则除外)(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预备知识二: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补、作、表、为、就2表官职变化的:(1)表任命:授、拜
2、、除、封; (2)表提升:擢、拔、陟、升、迁。(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职: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5)表罢免:夺、黜、罢、免、去、废、(6)表恢复:复、还(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8)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9)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10)知(典、主) 视事 用事 下车 洗沐 乞骸骨 致仕(辞官)预备知识三:其他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 (3)谦敬词语:请 谨 窃 忝 辱 敢
3、幸(4)修辞词句:更衣 山陵崩 社稷 崩殂 (5)兼词:诸 焉 盍 3文言实词释义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答题技巧】:记住: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先(祖先、已经死去的长辈)课(督促劝说)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逸(马脱了缰绳、放纵)禁(皇帝居住的地方)对(回答或对话)如(到、往)掾(古代属官的统称)工(工匠、精巧、擅长)僭(超越本分、虚假不真实)容(宽容、或许、许可)贷(借出借入,宽容)狱(官司、案件、监牢)白(告诉)与(赞扬)多(赞扬)遽(急速
4、、就、恐惧)尤(罪过过错、指责归罪)给(食用丰足)按(追究、考察、调查)赡(富足充足、供给供养)典(主持)令(美好)差(病好了)执(捉拿)延(延请)省(减免)谢(道歉、推辞、告诉)第(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折(驳斥、指责使对方屈服)赧(因羞愧而脸红)竟(结束、完)坐(因而犯罪、因为)甫(才)寻(不久)造(造访)过(拜访、责备)弑(子杀父、臣杀君)用(财用、因为)4性格表现题(句式题,古今异义题):【答题技巧】:三点审查:一审是直接还是间接;二审对象,看是不是题干中说的人物;三审性质,看是不是题干所说的性质特点。最后用排除法选择。常见古今异义如下:1亲戚2妻子3中国4所以5无论
5、6更衣7殷勤8卑鄙9其实10春秋11结束12约束13中原14烈士15牺牲16虽然17不好18老大19学者20地方21山东22因为23致意24向来25便宜26故事27南面28可怜29以为30从而31至于32祖父33不必34因而35智力36前进(抓住文言文中单音词较多的特点,对双音词进行切分)5内容归纳题【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凭空添加,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关系。6文言文翻译题:方法:做好“换、留、删、补、调“。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6、字字落实,忠实原文。赋分点:1译准词义:实词(含词类活用、通假、偏义词,修辞语句)及虚词和固定结构。2译准句式(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3译准句子语气(陈述疑问感叹祈使语气)和句间关系(并列转折因果等复句关系)备查知识2:常见文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二)被动句:(三)省略句:(四)宾语前置:(五)定语后置:(六)介词结构做状语后置:备查知识:常见固定结构(熟记黑体字部分)一、表示疑问何以?(凭什么?)何所?(所是什么?)奈何?(怎么办?为什么?)如何;奈何?(把怎样呢?)孰与?(与比,哪个更?)独耶?(难道吗?)二、表示反问何哉(也)?(怎么能呢?)何为?(干什么呢?)何之有?(
7、有什么呢?)如之何?(怎么能呢)岂(其)哉(乎,耶)(哪里呢?哪里呢?) 安哉(乎)?(哪里呢?) 不亦乎?(不是吗?)非欤?(不是吗?)宁耶?(哪里呢?)(10)顾哉?(难道吗?)(11)独哉?(难道吗?)三、表示感叹何其也!(怎么那么啊!)直耳!(只不过罢了!)惟耳!(只罢了!)一何(多么啊!) 亦哉!(也真是啊!)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四、表揣度无乃乎(欤)(恐怕吧?);得无(微)乎?(该不吧?)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庶几欤?(或许吧?)五、表示选择与其孰若?(与其,哪如?)欤(耶),抑欤(耶)?(是,还是呢?)其?其?(是呢?还是呢?)六,其它否则:如果不就。 何乃:岂只是
8、;为什么竟。 既而:随后,不久。 既且:又又。 乃尔:竟然如此,这样。 然而:这样却;但是。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虽然: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 所谓:所说的,所认为。 谓之: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 无(有)以:没有(有)用来的东西、办法。 无庸:不用,无须。 无由:不可能,无法,无从。 相率:竟相,一起。 向使:假使,如果。 之谓:说的就是。 之于:对的态度,同相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 7题。初,上欲以李林甫为相,问于中书令张九龄,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侍中裴耀卿与九
9、龄善,林甫并疾之。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林甫引萧炅为户部侍郎。炅素不学,尝对中书侍郎严挺之读“伏腊”为“伏猎”。挺之言于九龄曰:“省中岂容有伏猎侍郎!”由是出炅为岐州刺史,故林甫怨挺之。九龄与挺之善,欲引以为相,尝谓之曰:“李尚书方承恩,足下宜一造门,与之款昵。”挺之素薄林甫为人,竟不之诣。林甫恨之益深。挺之先娶妻,出之,更嫁蔚州刺史王元琰,元琰坐赃罪下三司按鞫,挺之为之营解。林甫因左右使于禁中白上。上谓宰相曰:“挺之为罪人请属所由。”九龄曰:“此乃挺之出妻,不宜有情。”上曰:“虽离乃复有私。” 李林甫欲蔽塞人主视听,自专大权,明召诸
10、谏官谓曰:“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去。悔之何及!”补阙杜琎尝上书言事,明日,黜为下邽令。自是谏争路绝矣。 牛仙客既为林甫所引,专给唯诺而已。然二人皆谨守格式,百官迁除,各有常度,虽奇才异行,不免终老常调;其以巧谄邪险自进者,则超腾不次,自有他蹊矣。林甫城府深密,人莫窥其际。好以甘言人,而阴中伤之,不露辞色。凡为上所厚者,始则亲结之,及位势稍逼,辄以计去之。虽老奸巨猾,无能逃于其术者。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选自资治通鉴唐卷三十)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陛下相林甫 相:宰相B与之款昵 款:友好C林甫因左右
11、使于禁中白上 因:通过D挺之为罪人请属所由 属:通“嘱”,请托5选出划浪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 (3分)A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B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C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D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当初,皇上想任用李林甫为宰相,征求中书令张九龄的意见,张九龄认为宰相一职关系重大,李林甫不适合担任宰相,皇上并没有听从他的建议。B李林甫怨恨中书侍郎严挺之,是因为李林甫曾经引荐萧炅做户部侍郎,而萧炅不喜学习,曾经在严挺之面前将“伏腊”读为“伏猎”,挺之无法容忍其不学无术,萧炅被调出京城做了岐州刺史。C张九龄想引荐严挺之做宰相,曾经建议挺之去拜访正备受皇上宠爱的李林甫,主动与李林甫交好,但最终挺之没去拜访李林甫。D李林甫想独揽大权,曾经用食三品料的马匹一鸣辄斥去为喻,明令各位谏官不准上书言事。而杜琎上书进谏,第二天就被贬。从此通过进谏争取权利的门路就断绝了。 7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元琰坐赃罪下三司按鞫,挺之为之营解(5分) (2)其以巧谄邪险自进者,则超腾不次,自有他蹊矣(5分)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