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阜宁中学2012年秋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物 理 试 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
1. 在下述问题中,能够把研究对象当作质点的是( )
A.探究足球运动员踢出“香蕉球”轨迹的足球
B.体育教练员研究百米赛跑运动员的起跑动作
C.猜测一枚硬币上抛后,落地时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的硬币
D.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要时间的地球
2. 下列各组物理量中,全部是矢量的是( )
A.位移、时间、速度、加速度、重力 B.质量、路程、速率、时间、弹力
C.速度、平均速度、位移、加速度、力 D.位移、路程、时间、加速度、平均速率
x
3、下列四个图象中分别代表ABCD四个物体的运动,其中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A B C D
4. 汽车以72km/h的速度作匀速直线运动,刹车后的加速度为4m/s2,那么开始刹车后3s内与开始刹车后6s内汽车通过的位移大小之比为:( )
A. 1∶2 B. 1∶3 C. 1∶5 D. 21∶25
5. 在轻绳的两端各栓一个小球,一人用手拿着上端的小球站在3层楼阳台上,放手后让小球自由下落,两小球相继落地的时间差为T,如果站在4层楼的阳台上,同样放手让两小球自由下落,则两小球相继落地的时间差将:( )
A. 等于T B. 大于T C. 小于T D. 无法判断
6. 如图所示是山区村民用斧头劈柴的剖面图,图中BC边为斧头背,AB、AC边是斧头的刃面。要使斧头容易劈开木柴,则( )
A.BC边短一些,AB边也短一些 B.BC边长一些,AB边短一些
C.BC边短一些,AB边长一些 D.BC边长一些,AB边也长一些
7. 如图所示,l00个大小相同、质量均为且光滑的小球,静止放置于两相互垂直且光滑的平面上.平面AB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则第2个小球对第3个小球的作用力大小为( )
A. B.
C. D.
二、多选题:(每题5分,漏选得3分,错选0分)
8. 下列运动情况可能出现的是 ( )
A. 物体的加速度增大时,速度反而减小
B. 物体速度为零时,加速度反而不为零
C. 物体的加速度不为零且始终不变,速度也始终不变
D. 物体加速度逐渐减小,速度逐渐增大
9. 在图中有两个物体A、B,GA=3N,GB=4N,A用悬线挂在天花板上,B放在水平地面上,A、B间的弹簧的弹力为2N,则悬线的拉力T,B对地面的压力FN的可能值分别是( )
A.,
B.,
C.,
x
t
t1
t2
0
A
B
D.,
10. 如图为A、B两个物体做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则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
A. 0~t1时间内A的位移大
B. t1时刻B的速度大
C. t2时刻A、B速度方向相反
D. t1~t2这段时间内A、B的路程相同
11. 均匀长杆一端搁在地面上,另一端用细线系在天花板上,如图所示的受力分析示意图中,不正确的是( )
F
F1
300
12. 已知两个共点力的合力为50N,分力F1的方向与合力F的方向成30°角,分力F2的大小为60N,则 ( )
A. F1的大小只有一个可能 B. F2的力向是唯一的
C. F2有两个可能的方向 D. F2可取任意方向
三、实验:(共两题,共15分)
13.(7分)如图所示为测定导轨上滑块的加速度,滑块上安装了宽度为2.8cm的遮光板。滑块在牵引力作用下先后通过两个光电门,配套的数字毫秒计(图中未画出)记录了遮光板通过第一个光电门的时间为△t1=0.28s,则滑块通过第一个光电门的速度为 m/s,通过第二个光电门的时间为△t2=0.14s,则滑块通过两二个光电门之间位移的平均速度大小为 m/s,第一个光电门到第二个光电门之间的距离为△s=15.0cm,滑块的加速度为 m/s 2(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14. (8分)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弹簧测力计A挂于固定点P,下端用细线挂一重物M。弹簧测力计B的一端用细线系于O点,手持另一端水平向左拉,使结点O静止在某位置。分别读出弹簧测力计A和B的示数,并在贴于竖直木板的白 记录O点的位置和拉线的方向。
(1)本实验用的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单位为N,图中A的示数为_______N。
如果此时B的示数为2.4N,则所挂重物重力约为____ ___N
(2)下列不必要的实验要求是_________。(请填写选项前对应的字母)
A. 应测量重物M所受的重力
B. 弹簧测力计应在使用前校零
C. 拉线方向应与木板平面平行
D. 改变拉力,进行多次实验,每次都要使O点静止在同一位置
四、计算题(共4小题,共44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5.(10分)质量为30 kg的小孩坐在10 kg的雪橇上,大人用80N的水平拉力拉雪橇,使雪橇沿水平地面做匀速运动,g=10m/s2,求:
(1)雪橇对小孩的支持力多大?
(2)雪橇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大小;
(3)雪橇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的大小.
16.(12分)一辆长20 m的货车和一辆长6 m的汽车正以20 m/s的速度一前一后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汽车头与货车尾相距25 m,现汽车以0.5 m/s2的加速度超车,当汽车尾超过货车头30 m后才从超车道进入行车道.求:
(1)当汽车头与货车尾平齐时汽车的速度。
(2)汽车完成超车共多少时间?
(3)汽车完成超车后,汽车共前进多少?
17.(10分)如图甲所示,装置中OA、OB是两根轻绳,AB是轻杆,它们构成一个正三角形,在A、B两处分别固定质量均为的小球,此装置悬挂在O点,开始时装置自然下垂。现对小球B施加一个水平力F,使装置静止在图乙所示的位置,此时OA竖直。求:
(1)图甲中,轻绳OA的拉力大小
(2)图乙中,轻绳OA的拉力大小
(3)图乙中,拉力F的大小
18.(12分)发射卫星时,一般采用多级火箭,如图所示,第一级火箭点火后,飞船的加速度为50 m/s2,燃烧30 s后第一级脱离。第二级火箭没有马上点火,飞船向上做加速度为10 m/s2的匀减速运动,10 s后第二级火箭点火,飞船的加速度为80 m/s2,这样经70 s第二级火箭脱离。假设在这70 s内飞船做竖直向上的直线运动,求:
(1)计算第一级脱离时火箭的速度
(2)计算第二级点火时火箭的速度
(3)试用vt图象描述飞船在以上这段时间内的运动情况。
阜宁中学2012年秋学期高一年级物理学科期中考试试题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
1、D 2、C 3、B 4、D 5、C 6、C 7、 C
二、多选题:(每题5分,漏选得3分,错选0分)
8、ABD 9、BC 10、BC 11、ACD 12、 AB
三、实验:(共两题,共15分)
13、 0.10,2分 0. 15 ,2分 0.10,3分
14、(!)3.6 2分 2.7(或2.68) 3分 (2)D 3分
四、计算题(共4小题,共44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5、(10分)(1)F1=G人=m人g=300N 3分
(2)f=F=80N 3 分
(3)FN=400 N 2分 f=µFN µ=0.2 2分
16、解:
(1) 设当汽车头与货车尾平齐经过时间t1,
v0 t1+a t12-v0 t1=25 t1=10s …………….2分
此时汽车的速度为: v1= v0+a t1=25m/s …………….2分
(2) 设超车时间为t,有:
v0 t+a t2- v0 t=25+20+30+6 …………….2分
代入已知量解得:t=18 s, …………….2分
(3) 汽车完成超车后,此时汽车的速度为:
v= v0+a t=29m/s ……….2分
V2-v02=2ax
x=441 m, ……………….2分
汽车完成超车后,汽车共前进441m
17、(10分)
解:(1)图甲中,轻绳OA的拉力FA
FACos300=mg FA= ……….3分
(2)图乙中,AB是轻杆无作用力,轻绳OA的拉力大小FA
FA=mg ……….3分
(3)图乙中,B球只受重力,OB绳拉力,水平力F三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
……….4分
18、(1)飞船在最初30 s内向上做匀加速运动,30 s末的速度
v1=a1t1=50 m/s2×30 s=1.5×103 m/s …………………………(4分)
(2)在火箭没有点火的10 s内飞船向上做匀减速运动,减速10 s末的速度
v2=v1+a2t2=1.5×103 m/s+(-10 m/s2×10 s)=1.4×103 m/s…(4分)
(3)第二级火箭点火后飞船做加速运动,最后火箭的速度
v3=v2+a3t3=1.4×103 m/s+80 m/s2×70 s=7.0×103 m/s………(2分)
所得vt图象如图所示。………………………………………(2分)
备用、(12分)跳伞运动员做低空跳伞表演,他离开飞机后先做自由落体运动,当距离地面75m时打开降落伞,伞张开后运动员就以4m/s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运动,到达地面时速度为5m/s,(g=10m/s2)问:
(1)运动员离开飞机时距地面的高度为多少?
(2)离开飞机后,经过多少时间才到达地面?
备用、(12分)
解:(1)运动员打开伞后做匀减速运动,由v22 ―v12 =2ah2……………2分
运动员打开伞时的速度为:v1=25 m/s
运动员自由下落距离为h1=v12/2g=31.25m……………………2分
运动员离开飞机时距地面高度为h=h1+h2= 106.25 m…………2分
(2)自由落体运动的时间为t1 == 2.5 s……………………2分
打开伞后运动的时间为t2==5 s ………………………………2分
离开飞机后运动的时间为t=t1+t2=7.5 s………………………………2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