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三教融通视野下的宋代节庆与停刑.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23417 上传时间:2024-02-23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1.1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教融通视野下的宋代节庆与停刑.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三教融通视野下的宋代节庆与停刑.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研究三教融通视野下的宋代节庆与停刑陈 玺*内容摘要 宋代节庆停刑惯例可分为圣节停刑、庆节停刑和其他期日停刑三种类型,并体现在停止死刑奏报、复核及行刑等死刑执行诸环节。唐宋之际逐渐形成的圣节(君主诞日)停刑惯例,反映了中国古代赏刑并举的辩证思维模式和社会治理理念。圣节停刑实质上是以庆赏之名,限制和压缩刑罚适用空间,在传统明德慎罚思想框架内,通过“辍刑”这一标签化行为方式,强化朝廷恩典与慎用死刑之间的直接对应关系。宋代庆节停刑惯例的设立以及纂入立法,主要是释、道二教悲悯好生理念的体现,尤其是宋代道教理念渗入法律执行层面之表彰。伴随道教对于法律的影响日渐深入,经由国家宣示、皇权庇佑和宗教加持,以

2、庆节之名产生的停刑举措,逐渐成为证成宋代盛世文明的重要依凭。除圣节、庆节以外,宋 天圣令 对唐 狱官令 原有的停刑期日进行了调整,在保留元正、寒食、冬至、立春、立夏、雨雪未晴的基础上,新增太岁、三元、大祠、国忌等,皆停刑一日。节庆停刑惯例中礼乐与法制之融合与照应,乃至释道二教悲悯慎刑理念之渗入,反映出宋代礼法合治、赏刑并举、三教融通的治国理念。关键词 宋代 节日 死刑 三教融通 停刑故事汉代以降,以德主刑辅为核心的正统法律思想成为支配历代司法之核心理念,秋冬行刑、恤刑慎杀、虑囚赦宥等司法规则渐成定制。西汉中后期,基本上确立了春理冤狱、秋冬行刑的诉讼时令原则,嗣后历代相沿。学界对宋代死刑制度的关

3、注虽由来已久,但关于宋代停刑问题的专门讨论,抑或宋代节庆与死刑停决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却相对稀见。本文以 宋刑统 天圣令 庆元条法事类 等不同时期法律文本为基本素材,按照圣节停刑、庆节停刑和其他期日停刑三种类型,在查明唐宋因革基础上分类考察宋代节庆与停刑的相互关系,藉此探究传统慎刑思想在宋代的嬗变轨迹和宋代死刑规则的实际适用。78*西北政法大学法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系2 0 1 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宋代诉讼惯例研究”(1 6 X F X 0 0 2)和陕西省“三秦学者”创新团队支持计划“西北政法大学基层社会法律治理研究团队”成果。参见赵旭:唐宋死刑制度流变考论,载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

4、社会科学版)2 0 0 5年第4期;胡兴东:中国古代死刑行刑时间制度研究,载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0 8年第1期;杨高凡:宋代大辟研究 从宋代死刑的执行率角度考察,载 保定学院学报2 0 1 4年第1期;张守东:人命与人权:宋代死刑控制的数据、程序及启示,载 政法论坛2 0 1 5年第2期;余敏芳:渗透与融合:宋代节日的道教化,载 中国道教2 0 1 6年第6期;陈俊强:关于唐代法律中的时间问题,载高明士总主编:法制史研究 总第3 2期,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 0 1 7年版。一、唐宋因革 宋刑统 天圣令 庆元条法事类 这三部法典是反映两宋不同历史时期死刑执行规则变化的基本素

5、材。宋刑统名例律“五刑”条在继承 唐律疏议 绞、斩二刑的基础上,准用唐德宗建中三年(7 8 2)八月二十七日敕节文,将杖杀规定为法定死刑执行方式。宋刑统断狱律“决死罪”条在沿袭秋冬行刑、死刑覆奏旧制的同时,准用唐五代令、敕7则,反映出宋廷对死刑执行的高度重视。具体包括:唐开元 狱官令 监决、收葬和决囚时辰条;唐宪宗元和六年(8 1 1)三月二十七日敕延迟决囚条;唐武宗会昌元年(8 4 1)九月五日敕五品以上赃官准令自尽条;后唐明宗天成三年(9 2 8)闰八月二十三日敕行极法日停乐、减膳条;后晋高祖天福七年(9 4 2)十一月二十九日敕两京诸道州府应决大辟罪遇祭祀、节气及雨雪等暂停行刑条;唐开元

6、 狱官令 恶逆以上及部曲奴婢杀主一覆奏条;唐德宗建中三年(7 8 2)十一月十四日敕变更死刑覆奏条。天圣 狱官令 第58条,是关于宋仁宗初年死刑执行的规定。第5条涉及死刑覆奏和停乐制度,规定了京师死刑一覆奏和诸州死刑录奏和刑部详覆。第8条规定死囚称冤停决别推制度,其中部分内容已与 宋刑统 存在较大差异。南宋 庆元条法事类 中,停刑节庆项目及期日又与 天圣令 之规定存在显著区别,集中反映了建炎南渡以后调整节庆类目的改革成果。此番因革情况整理如表1。表1 唐宋停决死刑条款表文献出处停刑条款 唐律疏议诸立春以后,秋分以前决死刑者,徒一年。其所犯虽不待时,若于断屠月及禁杀日而决者,各杖六十,待时而违者

7、,加二等。宋刑统诸立春以后,秋分以前,决死刑者,徒一年。其所犯虽不待时,若于断屠月及禁杀日而决者,各杖六十,待时而违者加二等。开元 狱官令从立春至秋分,不得奏决死刑。若犯恶逆以上及奴婢、部曲杀主者,不拘此令。其大祭祀及致斋、朔望、上下弦、二十四气、雨未晴、夜未明、断屠日月及假日,并不得奏决死刑。天圣 狱官令乾元、长宁、天庆、先天、降圣节各五日(注曰:前后各二日),天贶、天祺及元正、冬至、寒食、立春、立夏、太岁、三元、大词(祠)、国忌等日,及雨雪未晴,皆不决大辟。(注曰:长宁节,惟在京则禁。)88法治现代化研究2 0 2 3年第3期岳纯之校证:宋刑统校证,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1 5年版,第5

8、6页。前引,岳纯之校证书,第4 1 1 4 1 3页。高明士主编:天圣令译注,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 0 1 7年版,第4 6 4 4 7 5页。刘俊文点校:唐律疏议,中华书局1 9 8 3年版,第5 7 1页。前引,岳纯之校证书,第4 1 1页。天一阁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圣令整理课题组校证: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校证,中华书局2 0 0 6年版,第6 4 4页。唐会要 记载:“贞观十一年正月敕:在京禁囚,每月奏。自立春至秋分,不得奏决死刑。”(宋)王溥:唐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6年版,第8 7 2页。前引,高明士主编书,第4 7 0页。续表文献出处停刑条款 庆元条法事类诸决

9、大辟不以时日,即遇圣节及天庆、开基、先天、降圣(以上各三日,前后各一日)、天贶、天祺节、丁卯、戊子日、元日、寒食、冬至、立春、立夏、太岁、三元、大祠、国忌(以上各一日)及雨雪未晴,皆不行决。北宋初年的死刑停刑制度主要继受了唐代典制,宋刑统断狱律“决死罪”条对于执行死刑的时间作出原则规定:“诸立春以后秋分以前决死刑者,徒一年。其所犯虽不待时,若于断屠月及禁杀日而决者,各杖六十。待时而违者,加二等。”疏议部分援引唐开元 狱官令 解释如下:其一,从立春至秋分,不得奏决死刑。其二,大祭祀、致斋、朔望、上下弦、二十四气、雨未晴、夜未明及假日,不得奏决死刑。其三,断屠月(正月、五月、九月)、禁杀日(每月十

10、直日: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虽不待时,于此月日亦不得决死刑”。其四,“待时而违者”,指秋分以前立春以后,正月、五月、九月及十直日,不得行刑;正月、五月、九月断屠逢闰月者,与正月同,亦不得奏决死刑。上述规定涵盖了死刑执行期间、期日、时辰等,是唐宋相继的刑罚执行基本法则。然而,承袭自 唐律疏议 的停刑期间规定,已与宋代死刑执行实况存在一定距离,春夏停刑、断屠停刑等旧制已发生深刻变化。晚唐五代以降,秋冬行刑的规定实质上主要限于斩刑,唐德宗建中三年(7 8 2)确立的重杖处死行刑方式不在此限。宋真宗天禧四年(1 0 2 0)五月丙寅诏曰

11、:“大辟有先准诏即行处决者,自今除恶逆四等准律用刑,自余斩刑遇春夏止决重杖处死,俟秋分如故”,可证宋初仍于春、夏两季重杖处死罪囚。宋代停刑期间的变化,引起北宋臣僚高度关注,援引前朝故事,规范停刑期间,成为北宋前期重要法律议题之一。宋太宗淳化三年(9 9 2),三司盐铁判官裴庄“又引故事,禁屠月勿报重刑”。可见,宋刑统 中断屠月(正月、五月、九月)禁决死刑的规定当久已搁置。宋真宗咸平四年(1 0 0 1)春,判三司杨覃曾援引汉唐停刑故事,限制死刑执行时间:“古之用刑,皆避三统之月。汉旧章:断狱报重尽三冬之月。又唐太宗凡断重刑日,敕减膳彻乐。”建议仿效汉唐代故事行刑:“仍望自今凡决重刑日,依唐故事

12、,以彰至仁之德。”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 0 0 8)六月乙未,殿中侍御史赵湘以“季冬诞圣之月,而决大辟不废”,复援汉代“无以十一月、十二月报囚”故事,建议限制死刑执行期间:“愿诏有司自仲冬留大辟弗决,俟孟春临轩阅视,情可矜察者贷之,他论如法。”臣僚援引上述停刑故事,意在规劝君主参照历代刑决故事,适度限制行刑期间,由此亦可证明当时执行死刑,并未严格执行 宋刑统 相关规定。裴庄、杨覃、赵湘等引据汉唐停刑故事,意在规谏君主遵从汉唐典故,严格限制本朝行刑期间。唐五代停决死刑诸条目皆为前朝旧典,与宋代司法实践无法逐一对应。司法实践中所产生的故事、事例、诏敕等相互作用,对死刑执行规则体系的内涵与构成产生

13、重要影响。宋代部分节日对于死98三教融通视野下的宋代节庆与停刑戴建国点校:庆元条法事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 0 0 2年版,第7 4 5 7 4 6页。前引,岳纯之校证书,第4 1 1页。(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1 9 9 5年版,第2 1 9 3页。(元)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 9 7 7年版,第9 4 3 7页。(明)黄淮、杨士奇编:历代名臣奏议,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9年版,第2 8 3 4页下。(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 9 6 5年版,第1 5 3页。前引,李焘书,第1 5 4 9页。刑奏报、复核和执行等构成直接约束,传统恤刑慎杀原则与政治、宗教、文化等诸多

14、因素产生关联。较之于臣僚所援引的汉唐慎刑故事,宋廷更加侧重于承用、创制或厘革以节庆为代表的各类停刑期日。在各类限制行刑要素之中,节庆与停刑之间的特殊关系成为本文关注的核心议题。下文将分类讨论宋代因节庆与死刑奏报、复核及执行之间的相互关系,藉此查明这一历史时期死刑适用规则的行用规律与嬗变逻辑。二、圣节停刑圣节又曰“诞节”,乃宋代帝、后的生日,是节庆类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朝野类要 载:“国朝故事:帝、后生辰,皆有圣节名。后免之,只名生辰,惟帝有节名。盖自唐明皇千秋节始也。”可见,早在唐玄宗时即有圣节之名。唐代帝王生日命名尚未形成定制,如唐玄宗千秋节(天长节),唐肃宗地平天成节,并休假一日。此与 唐律

15、疏议 所言“节日”停刑的规定存在对应关系。但唐代以帝王生日作为节日也尚未形成定制,“至代宗,群臣请建天兴节,不报。自是历德、顺、宪、穆、敬五帝,皆不为节”,然逢其降诞之日,仍准旧例休假一日。直至唐文宗大和五年(8 3 1)十月甲戌,奉“修祖宗故事”,将文宗降诞定为庆成节,以帝王诞日为节之传统得以沿袭。此后,又有武宗庆阳节、宣宗寿昌节、懿宗延庆节、僖宗应天节、昭宗嘉会节、哀帝乾和节。此外,唐武宗初年又将老聃生辰立为节日(圣节)。唐武宗会昌元年(8 4 1)二月敕曰:“二月十五日,玄元皇帝降诞之日,宜为降圣节,休假一日。”以上节日皆据令、式休假,当日不决死刑。五代时期承用君主降诞之辰特置节名惯例,

16、先后确定后梁太祖大明节、后唐庄宗万寿节、后晋高祖天和节、后汉高祖圣寿节、后周世宗天清节等,其假期多为三日。至此,由唐玄宗创制、唐文宗赓续、五代相沿袭、两宋并承用的诞圣节庆(圣节)历史谱系逐步形成。宋代圣节停刑情况整理如表2。表2 宋代圣节停刑表帝后庙号圣节名称停刑期间太祖长春节(二月十六日)太宗乾明节(十月七日,淳化元年正月己卯改为寿宁节)真宗承天节(十二月二日)仁宗乾元节(四月十四日)五日章献明肃刘后长宁节(正月八日)五日英宗寿圣节(正月三日)神宗同天节(四月十日)宣仁圣烈高后坤成节(七月十六日)09法治现代化研究2 0 2 3年第3期(宋)王应麟:玉海,中文出版社株式会社1 9 8 7年版

17、,第3 7 0 3页。(宋)赵升编:朝野类要,中华书局2 0 0 7年版,第3 2页。(宋)叶梦得:石林燕语,中华书局1 9 8 4年版,第5 1页。前引,王溥书,第1 8 0 1页。续表帝后庙号圣节名称停刑期间哲宗兴龙节(十二月八日)徽宗天宁节(十月十日)三日钦宗乾龙节(四月十三日)三日高宗天申节(五月二十一日)三日孝宗会庆节(十月二十二日)光宗重明节(九月四日)宁宗天祐节(十月十九日,绍熙五年九月甲戌改为瑞庆节)三日恭圣仁烈杨后嘉庆节(五月十六日)理宗天基节(正月五日)度宗乾会节(四月九日)恭帝天瑞节(九月二十八日)值得注意的是,五代时期逢圣节假日,已有停止奏复刑狱公事先例。如后唐废帝清泰

18、二年(9 3 5)正月乙巳,中书门下奏:“遇千春节,凡刑狱公事奏复,候次月施行。今后请重系者即俟次月,轻系者即诞圣节前奏复决遣,从之。”其中已然蕴含圣节停断死刑之义。后晋高祖天福六年(9 4 1)二月辛卯诏:“天下郡县,不得以天和节禁屠宰,辄滞刑狱。”此恰说明此前遇圣节停决刑狱早已成为司法惯例。宋代延续唐五代设立圣节的政治传统,据 宋史 宋会要辑稿 玉海 等文献记载,天圣令 颁布前形成的圣节包括:太祖长春节、太宗乾明节(寿宁节)、真宗承天节、仁宗乾元节、章献明肃刘后长宁节。宋代圣节停刑之制,受到唐五代律法的直接影响。宋太宗淳化二年(9 9 1)二月,判司天监苗守信等奏请,“正月一日及每月八日,

19、太岁、三元、天赦日及上庆诞日,皆不断极刑”。此处所言“上庆诞日”,即太宗诞日寿宁节。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 0 1 0)二月戊子,“三司使丁谓请承天节禁刑罚、屠宰,从之”。丁谓所言承天节,即为真宗诞日。宋仁宗天圣六年(1 0 2 8)二月癸巳诏明确规定:“乾元、长宁节禁决大辟前后各二日,余罪惟正节日权停。”其中,乾元节为仁宗生日,宋朝事实 载:“仁宗讳祯,大中祥符三年庚戌岁四月十四日,生于开封府,以其日为乾元节。”长宁节则为章献太后生日,宋史礼志 载:仁宗以“正月八日皇太后为长宁节。”此后,天圣令 明确规定:乾元、长宁二节当日及前后各二日,不决大辟;圣节停刑期间共计五日。按照国朝惯例,宋代帝崩

20、、后薨后,以其生辰命名之圣节即不再停刑。如 天圣令 列举的停刑节庆期日,即已删除祖宗以来长春、寿宁、承天三节。圣节停刑惯例在北宋中后期得到长期适用。宋神宗元丰八年(1 0 8 5)六月八日,诏“坤成节以大行皇19三教融通视野下的宋代节庆与停刑(宋)王钦若等编纂:册府元龟,凤凰出版社2 0 0 6年版,第2 4页。(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中华书局2 0 1 5年版,第1 2 1 5页。(宋)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华书局2 0 1 1年版,第4 9 7 8页。前引,李焘书,第1 6 5 4页。前引,李焘书,第2 4 6 7页。(宋)李攸:宋朝事实,中华书局1 9 5 5年版,第1 1页。前引,脱脱

21、等书,第2 6 7 2页。帝梓宫在殡,惟开封府度僧道,比兴龙节减三之二,仍禁屠、决大辟罪。余依 元丰令”。此处所言坤成节,即为宣仁圣烈高后诞日。宋钦宗靖康元年(1 1 2 6)七月五日,礼部、太常寺言宋徽宗诞日天宁节仪注:“中外于节日禁屠宰及禁决流以上罪。”与此同时,天圣令 规定的圣节停刑五日逐步缩减为三日。据宋徽宗政和元年(1 1 1 1)十月月令:“天宁节,弛刑,停奏大辟凡三日。”政和八年(1 1 1 8)十月月令:“天宁节,禁屠宰,弛刑三日,给系囚食,原杖罪之轻者。”北宋后期确定的圣节停刑三日惯例,在南渡以后仍得以沿袭。宋高宗建炎元年(1 1 2 7)五月十二日,太常寺言:“将来天申节,

22、比附乾龙节礼例逐处禁屠宰三日,前后各一日决大辟。遇圣节三日,前后各一日,不行决”,即宋高宗天申节停刑事宜,比照宋钦宗乾龙节进行。庆元条法事类 规定:“诸决大辟不以时日,即遇圣节皆不行决。”此处“圣节”当指宋宁宗诞日瑞庆节,其停决期间为三日,即瑞庆节当日及前后二日。唐宋之际逐渐形成的圣节停刑惯例,反映了中国古代赏刑并举的辩证思维模式和社会治理理念。中国古代诸多对立统一的概念范畴,如阴阳、君臣、尊卑、强弱、宽猛、文武、威福、刑德、赏罚、赏刑、黜陟等,渗透着古代贤哲对自然万物和社会生活的深入思考。韩非子曾言:“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

23、举国同庆是宋代圣节的基本主题。“宋代圣节朝廷下令禁止屠宰、丧葬和决大辟罪(死罪)数日,还给赐度牒、紫衣师号,准许剃度僧侣和试放童行。”圣节期间举行的进献、赏赐、修斋、宴乐、推恩、设会、行香等,意在营造繁荣祥和的盛世景象。为了顺应君主圣诞的节庆氛围,构建好生之德、悲天悯人、宽宥刑罪的政治愿景,禁屠、辍刑等自然成为圣节庆典宏大叙事主题之下的必然选项。由此,短暂的停刑期间实质上发挥了顺应时令、平衡阴阳、昭示宽仁等多重社会效果。宋代圣节停刑惯例,实质上是以庆赏之名,限制和压缩刑罚的适用空间,在传统明德慎罚思想框架之内,通过“辍刑”这一标签化行为方式,强化朝廷恩典与慎用死刑之间的直接对应关系。三、庆节停

24、刑庆节在宋代特指真宗、徽宗等朝确立的天庆、先天等十个节日。“诸庆节,古无是也,真宗以后始有之。”真宗朝先后确立天庆、天贶、先天、降圣、天祺五节。其中,先天节为宋圣祖赵玄朗生日。宋朝会要:“大中祥符五年闰十月八日,诏以七月一日圣祖下降日为先天节。”天庆、降圣、天贶、天祺则均与29法治现代化研究2 0 2 3年第3期(清)徐松:宋会要辑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1 4年版,第1 9 9 6页。前引,徐松书,第1 9 9 9页。宋大诏令集,中华书局1 9 6 2年版,第4 5 4页。前引,中华书局书,第4 4 4页。续修四库全书(第8 2 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2年版,第3 7页。前引,

25、戴建国点校书,第7 4 5 7 4 6页。(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2 0 0 3年版,第3 9页。朱瑞熙等:宋辽西夏金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8年版,第4 3 4页。前引,脱脱等书,第2 6 8 0页。(宋)高承:事物纪原,中华书局1 9 8 9年版,第1 2页。天书下降有关。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 0 0 8)十一月壬午,“诏以正月三日(天书降日)为天庆节”。大中祥符五年(1 0 1 2)闰十月八日,诏以“十月二十四日降筵恩殿日为降圣节,并休假五日。”此处“休假五日”的规定,成为后来 天圣令 天庆、先天、降圣三节休假期间的直接依据。天贶、天祺二节的确立亦有所本。岁

26、时广记 引 国朝会要:“祥符四年正月,诏以六月六日天书再降日为天贶节。”事物纪原 引 宋朝会要:“天禧元年正月诏,大中祥符元年四月一日,天书再降内中功德阁,其建为天祺节,一如天贶节例。”伴随真宗朝各类庆节逐步确立,庆节停刑的司法惯例随之形成。相对于传统阴阳五行理论和秋冬行刑学说而言,“宋真宗新创节日对宋代死刑执行制度的完善起过一定作用”。与停刑期限直接关涉的宋代庆节假期曾经多次进行调整,并出现圣节、庆节停刑事宜相互参照的事例。如宋真宗景德三年(1 0 0 6)二月九日,三司使丁谓上言:“欲望承天节日准天庆节例,前后禁屠宰,辍刑罚,著于甲令,用为常式。从之。”此时承天(庆节)、天庆(圣节)二节的

27、停刑期间,当为节庆当日和前后二日,共计三日。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 0 1 2)闰十月壬申,“立先天、降圣节,五日休沐,辍刑”。同年十二月丙戌,宋朝规定天庆节等与承天节一并停刑:“诏天庆、天贶、先天、降圣、承天节,权止行刑。”大中祥符七年(1 0 1 4)十月辛未,“诏自今天庆、天贶、先天、降圣节,有司勿进刑杀文字”。显然,宋代节庆停刑的内涵应当包括停止死刑奏报、复核及行刑等死刑执行诸环节。宋代庆节停刑惯例还可以在司法实践中求得印证。如宋真宗天禧三年(1 0 1 9)十月己酉,知审刑院盛度言:“在京及诸路止有断案三道,值降圣节不奏,自余绝无刑牍,请宣付史馆。”宋仁宗天圣七年(1 0 2 9)的

28、 狱官令,在综汇、整顿景德以来庆节停刑故事的基础上明确规定:天庆、先天、降圣三节,前后各休假五日,禁决死刑;天贶、天祺二节当日不决死刑。然而,宋代节庆停刑期间的厘定并未至此终结,自仁宗朝中期开始,天圣令 规定的停刑期间即已开始发生变化。宋仁宗庆历元年(1 0 4 1)正月十九日,“诏乾元及天庆、天祺、天贶、先天、降圣节,自今惟正节日禁刑外,乾元节仍前后各一日停断大辟罪”。此诏在剔除长宁节停刑旧制以外,还将乾元节停刑期间缩减为三日,诸节庆停刑期间仅限于正节一日。此次调整停刑期间,对于徽宗朝新增庆节停刑三日惯例的形成,乃至 庆元条法事类 中圣节及天庆、开基、先天、降圣停刑三日规定的最终确立,均产生

29、直接且深远的影响。与宋真宗所立天庆、先天、降圣、天贶、天祺五节相对应,宋徽宗先后确立宁贶、真元、天应、元成、天符、开基等节。伴随徽宗朝增设庆节,停刑名目出现激增倾向。宋徽宗多次将具有鲜明道教色彩的庆节39三教融通视野下的宋代节庆与停刑前引,脱脱等书,第1 3 9页。前引,徐松书,第2 0 0 3页。(宋)陈元靓:岁时广记,中华书局2 0 2 0年版,第4 9 4页。前引,高承书,第1 1页。魏华仙:宋真宗与宋代节日,载 中华文史论丛2 0 0 7年第2期。前引,徐松书,第2 0 0 7页。前引,脱脱等书,第1 5 2页。前引,李焘书,第1 8 1 0页。前引,李焘书,第1 9 0 0页。前引,

30、李焘书,第2 1 6 9页。前引,徐松书,第2 0 0 9页。纳入四时月令,其停刑期间均为三日,从而使庆节停刑惯例具备了政治、法律与宗教交织和儒释道融通的时代色彩。宋徽宗政和八年(1 1 1 8)五月月令:“宁贶节,毋决重辟三日。”重和二年(1 1 1 9)二月月令:“真元节,禁屠宰,有罪毋决三日。”宣和元年(1 1 1 9年)十月月令:天宁节(圣节)停奏大辟三日,“天符节亦如之”。宣和元年(1 1 1 9)十一月月令:“天应节,有罪毋决三日,日至停决大辟囚。”宣和二年(1 1 2 0)八月月令:“元成节,朝谒神霄宫,禁屠宰,停奏大辟。”这些道教节日的设立乃至因此引发的停刑现象,是否可以说明徽

31、宗的崇道信仰呢?答案似乎是否定的。有学者指出:“表面上看,徽宗似乎 崇道,质而言之,则其实不过 佞神。再进一步看,如其谓之 佞神,则又不如谓之 弄神。”靖康之变以后,真元等庆节作为徽宗“溺信虚无,崇饰游观”的反面例证,遭到南宋朝廷摒弃。宋徽宗所立诸多庆节之中,唯有开基节得到后代君主的高度认同。徽宗宣和二年(1 1 2 0)四月十九日,据太常寺言,置开基节(正月四日,太祖登位):“应天府鸿庆宫系圣朝兴王之地,乞将每年正月四日,依降圣等节体例立一节名。诏以开基节为名,在京合于景灵宫皇武殿、州军于有太祖皇帝神御处烧香。”开基节虽为徽宗新立庆节之一,却无任何宗教色彩,更具有彰显和赓续宋廷法统权威的象征

32、意义。宋高宗建炎元年(1 1 2 7)十一月辛卯诏:“政和以来,诸庆节号,真元、宁贶、天成、天符、天应者皆罢之,惟开基节如故”。相比而言,宋真宗所立五节却在南宋得到长期行用,此于 庆元条法事类 等文献可证。显然,真宗庆节与徽宗庆节在南宋的不同命运,从节庆角度反映出政治、宗教和法律之间的内在关联,亦反映出儒释道三教的消长态势。总体而言,宋代庆节具有较为浓厚的道教色彩,其间“道场斋醮、宫观行香、禁屠辍刑、宴乐张灯,以求延生保寿、消灾赐福”。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 0 0 8)十一月庚辰 建天庆节诏 为例,即可知宋代庆节之盛:“宜以正月三日天书降日为天庆节,休假五日。西京诸路就长吏公署或宫观,建道

33、场七日,京城寺观燃灯,许臣民宴乐。其月已断屠宰,更不处分。”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宋代庆节的讨论,真宗与徽宗是无法回避的关键人物。基于复杂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因素,真、徽二宗通过设立诸多道教庆节,推行打醮、宴乐、断屠、停刑等配套措施,促使道教在法律执行层面产生与佛教相类的社会影响,从而逐步奠49法治现代化研究2 0 2 3年第3期孔颖达疏曰:“名曰月令者,以其纪十二月政之所行也。”十三经注疏 整理委员会整理:礼记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0年版,第5 1 2页。月令是古人依据四时节令,所进行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政令,是依据天文历法、自然物候、物理时空安排生产生活的法则。杨振红指出:“以

34、 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淮南子时则 为代表的月令书是在总结中华民族数百千年积累的天文历法知识、农业生产常识以及行政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与阴阳五行理论相配伍而成。”杨振红:月令与秦汉政治再探讨 兼论月令源流,载 历史研究2 0 0 4年第3期。前引,中华书局书,第4 4 1页。前引,中华书局书,第4 4 7 4 4 8页。前引,中华书局书,第4 5 4页。前引,中华书局书,第4 3 6页。前引,中华书局书,第4 6 2页。参见卢国龙:权力与信仰简单结合的悲剧,载 世界宗教文化1 9 9 5年第1期。前引,徐松书,第2 0 0 5 2 0 0 6页。(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上海古籍出版社

35、2 0 1 8年版,第2 4 8页。前引,余敏芳文。前引,中华书局书,第5 2 4页。参见武清旸:宋真宗的道教信仰与其崇道政策,载 老子学刊2 0 1 6年第2期。定了道教在社会生活中的优越地位。宋代庆节停刑情况整理如表3。表3 宋代庆节停刑表庆节名称设立时间停刑期间天庆正月三日,天书降日,大中祥符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立五日天贶六月六日,天书再降日,大中祥符四年正月立一日先天七月一日,圣祖降日,大中祥符五年闰十月八日立五日降圣十月二十四日,天书降延恩殿日,大中祥符五年闰十月八日立五日天祺原名天祯节,四月一日,天书再降,天禧元年正月二十三日立一日宁贶五月十二日,祭方丘日,政和三年五月十二日立三日真

36、元二月十五日,太上混元上德皇帝降圣日,政和三年十一月五日立三日天应十一月五日,以修祀事天真示见,政和四年二月一日立三日元成八月九日,青华帝君生辰,重和元年五月壬辰立三日天符十月二十五日,傅受秘箓,宣和元年二月二十一立三日开基正月四日,太祖登位,宣和二年四月乙丑立三日 宋代庆节停刑惯例的设立以及纂入立法,是释、道二教悲悯好生理念的体现,尤其是宋代道教理念渗入法律执行层面之表彰。唐宋之际,断屠月、十直日禁止刑杀的规定源自道教。据 老学庵笔记 引 唐高祖实录,唐高祖武德二年(6 1 9)正月甲子诏曰:“自今每年正月、五月、九月十直日,并不得行刑。所在公私,宜断屠杀。”此应为 唐律疏议 十直日停刑之渊

37、源。宋刑统 又承用 唐律疏议“禁杀日”专条,所谓禁杀日即“十直日: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唐宋之际,由于十直日已经成为释、道二教共同遵守的法则,以致时人误认为十直日源于佛教戒律。宋人赵与峕即言,遇此十日“不食肉,谓之 十斋,释氏之教也”。宋僧志磐 佛祖统记 亦引 释氏要览,谓“十直日”断屠乃宋代停刑传统之直接渊源:“每月十斋日,持佛菩萨号乞福灭罪今国律令,诸州十直日不得行刑,正据此义。”由此可见,本于道教的十直日停刑先例,在宋代已长期归功于佛教。“释典微妙,净业始于慈悲;道教冲虚,至德去其残杀”,从中亦可见三教之融通。自宋真宗创制

38、庆节停刑先例,宋代道教节日开始对死刑执行产生实质影响。天圣令 确认了宋真宗大中祥符以来设立天59三教融通视野下的宋代节庆与停刑刘俊文:唐律疏议笺解,中华书局1 9 9 6年版,第2 1 0 3页。刘俊文所据乃道藏所谓“月十斋”:“一日(北斗下)、八日(北斗司杀君下)、十四日(太一使者下)、十五日(天帝及三官俱下)、十八日(天一下)、二十三日(太一八神使者下)、二十四日(北辰下)、二十八日(下太一下)、二十九日(中太一下)、三十日(上太一下)。”道藏(第2 2册),上海书店1 9 8 8年版,第2 5 8页。“十直”与“十斋”显然对应,早在 无上秘要 中已有“十斋”记载:“道学不得违岁六斋、月中

39、十斋。”道藏(第2 5册),上海书店1 9 8 8年版,第1 5 5页。另,关于“十斋日”(十斋日)源于道教问题,学界多有论说。参见尹富:十斋日补说,载 世界宗教研究2 0 0 7年第1期。刘淑芬指出:“十斋日原来是道教的节日;不过,后来十斋日也成为佛教的斋日。”引出刘淑芬:中古的佛教与社会,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8年版,第7 7页。(宋)陆游:老学庵笔记,中华书局1 9 7 9年版,第1 1 0页。前引,岳纯之校证书,第4 1 2页。(宋)赵与峕:宾退录,中华书局2 0 2 1年版,第4 1页。日 高楠顺次郎: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 9册),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 9 7 0年版,第3 2 0

40、页。庆、先天、降圣、天贶、天祺五庆节,并对庆节停刑期间作出明确规定。政和以后,宋徽宗增设宁贶、真元、天应、元成、天符、开基等节,实践中均停刑三日。经过宋高宗建炎元年整顿,加之道教对于法律的影响日渐深入,庆元条法事类 最终保留天庆、开基、先天、降圣、天贶、天祺六大庆节,同步规定停刑期间。经由国家宣示、皇权庇佑和宗教加持,以庆节之名产生的停刑举措,逐渐成为证成宋代盛世文明的重要依凭。从中亦可窥见释、道二教在北宋与南宋的此消彼长及其对儒家法政传统的影响。四、其他停刑如前所述,宋刑统 中规定的立春至秋分、断屠月、十直日、假日禁止奏决死刑,反映了传统天人感应、释道悲悯、秋冬行刑、恤刑慎杀等思想观念对宋代

41、司法的深刻影响,其核心要义在于减省死刑、慎重人命。除圣节、庆节以外,宋 天圣令 对唐 开元令 原有的停刑期日进行了调整,在保留元正、寒食、冬至、立春、立夏、雨雪未晴的基础上,新增太岁、三元、大祠、国忌等,皆停刑一日。上述规定涵盖了死刑执行期间、期日、时辰等,理论上是唐宋相继的刑罚执行基本法则。这些期日来源不一、形态各异,下文将对圣节停刑、庆节停刑以外的其他停刑期日进行分类讨论。宋代其他期日停刑情况整理如表4。表4 宋代其他期日停刑表文献出处停刑条款 天圣令元正、冬至、寒食、立春、立夏、太岁、三元、大词(祠)、国忌等日,及雨雪未晴。庆元条法事类丁卯、戊子日、元日、寒食、冬至、立春、立夏、太岁、三

42、元、大祠、国忌(以上各一日)及雨雪未晴。(一)假日元正、寒食、冬至、立春、立夏,是唐 狱官令、宋 天圣令 和 庆元条法事类 共同规定的停刑期日。唐 狱官令 已有元正等期日停刑的规定:“其大祭祀及致斋、朔望、上下弦、二十四气、雨未晴、夜未明、断屠日月及假日,并不得奏决死刑。”唐代“内外官吏则有假宁之节”,唐六典 明确规定了假日名目和休假期限:“谓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寒食通清明四日,八月十五日、夏至及腊各三日。正月七日、十五日、晦日、春秋二社、二月八日、三月三日、四月八日、五月五日、三伏日、七月七日、十五日、九月九日、十月一日、立春、春分、立秋、秋分、立夏、立冬、每旬,并给休假一日。”唐 狱官令

43、 规定的假日,包括传统节日(如端午)、部分节气(如立春)和特定期日(如二月八日)。上述停刑假日类目,在五代时期发生重要变化。后晋高祖天福七年(9 4 2)十一月二十九日敕大幅缩减了唐开元 狱官令 规定的假日名目:“两(四)京、诸道州府应决大辟罪,起今后,遇大祭祀、正冬、寒食、立春、立夏、雨雪未晴以上日,并不得行极刑。如有已断下文案,可取次日及雨雪定后施行。”此敕成为宋代假日停刑期日的历史渊源之一。其中,元正、寒食、冬至、立春、立夏五项,宋 天圣令 和 庆元条法事类 均原文承用唐 狱官令 旧文;“三元”则是在唐令69法治现代化研究2 0 2 3年第3期前引,天一阁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44、天圣令整理课题组书,第6 4 4页。(唐)李林甫等:唐六典,中华书局1 9 9 2年版,第3 5页。前引,岳纯之校证书,第4 1 3页。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的基础上,增加十月十五日(下元)而成。庆元条法事类 除将“元正”改为“元日”,调整“冬至”与“寒食”位次顺序以外,基本承用 天圣令 旧文。(二)大祠、雨雪未晴、太岁、国忌其一,大祠日。祭祀神明之日禁决刑杀,意在营造祥和肃穆的政治气氛。宋 天圣令“大祠”源自唐 狱官令“大祭祀及致斋”条。据 唐六典,凡大祀散斋四日,致斋三日,“散斋日不得吊丧问疾,不判署刑杀文书,不决罚罪人”。宋代大祠的祭祀范围甚广,“天地、宗庙、神州地祇、太社、

45、太稷、五方帝、日月、太一、九宫贵神、蜡祭百神、太庙奏吿,并为大祠”。凡遇大祠之日,有司不奏刑杀文书。其二,雨雪未晴日。宋令此款规定仍是在唐令基础上演化而来,唐 狱官令 规定“雨未晴”不得奏决死刑,后晋高祖天福七年(9 4 2)十一月二十九日敕改作“雨雪未晴”,宋 天圣令 和 庆元条法事类 相承不改。凡遇雨雪未晴,皆须依令停刑。其三,太岁日。遇太岁与国忌停刑均为宋代法令增入内容。太岁即木星,岁徙一位,十二年行一周。太岁所在之辰,必不可犯,故术数家以太岁所在为凶方。遇太岁日,法司停决死刑。其四,国忌日。宋代国忌日停刑的规定,始于宋真宗乾兴元年(1 0 2 2)十二月二十五日诏。续资治通鉴长编 注引

46、 会要 谓:“开封府及三司、殿前马步军司,自今每遇国忌不得断极刑。”天圣令 所言“国忌”特指四庙(禧祖、显祖、翼祖、宣祖)以下,宋仁宗以前,历任皇帝、皇后的忌日,共十四日。天圣令 颁布之前,宋代国忌停刑之制曾有调整。续资治通鉴长编 注引 两朝史刑法志 谓:“国忌日,旧亦禁刑。天圣初,听决放罪。”由此可见,天圣令 国忌停刑的规定,是对天禧、天圣旧制之继受与厘定。(三)特定干支纪日宋代亦有在特定干支纪日停刑的规定。例如,真宗、仁宗朝均曾规定于“庚戌”和“己巳日”停刑,宋真宗乾兴元年(1 0 2 2)十二月庚申诏:三司、开封府、殿前马步军司“自今岁旦、四立、二分至及庚戌、己巳,毋得断极刑”。宋仁宗天

47、圣六年(1 0 2 8)规定:“京师正旦、四立分至、庚戌、己巳日,毋决大辟。”徽宗朝曾有“壬戌”日停刑事例。宋徽宗宣和二年(1 1 2 0)七月月令规定:“先天节禁屠宰,停奏案,毋断刑三日,壬戌日亦如之。”宋徽宗重和元年(1 1 1 8年)十一月十五日中书省言:“乞在京官司遇壬戌日不奏刑杀,从之。”与 天圣令 相比,庆元条法事类 其他停刑期日一项中变化最大者,当属“丁卯”和“戊子”日停决的出现。庆元条法事类 所记“丁卯”和“戊子”停刑之制,当是在累朝旧例基础之上演化而来。庆元条法事类 还规定,“丁卯”和“戊子”之日“仍禁鱼猎”,此与禁行屠宰之义相同。79三教融通视野下的宋代节庆与停刑前引,李林

48、甫等书,第1 2 4页。(宋)庄绰:鸡肋编,中华书局1 9 8 3年版,第5 8页。前引,李焘书,第2 3 0 6页。前引,高明士主编书,第4 7 1页。前引,李焘书,第2 3 0 6页。前引,李焘书,第2 3 0 6页。前引,马端临书,第4 9 9 5页。前引,中华书局书,第4 6 1页。前引,徐松书,第8 3 2 2页。前引,戴建国点校书,第8 9 4页。综上,三教融通视野下的宋代节庆与停刑之关系,呈现以下特点:宋刑统 虽承用唐代典制,然实践中多有违背禁刑期间的情形发生。故有臣僚援引汉唐故事,指陈刑决之滥。祥符至天圣之际,诸多节庆逐步确立,宋代节庆停刑惯例逐步形成,最终在 天圣令 中得到分

49、类展现。庆元条法事类 在继受 天圣令 基本精神的同时,对个别停刑期日进行适当调整,整体保持了法令规定之前后统一。宋代节庆停刑惯例的形成过程,既体现了对汉唐故事的参酌,又异常重视对本朝故事的承袭与权变。更为重要的是,宋代大量逢诞节、庆节停刑事例的累积与参照,最终形成了节庆类目与停刑期间相互对应的动态调整机制。节庆停刑惯例中礼乐与法制之融合与照应,乃至释道二教悲悯慎刑理念之渗入,反映出宋代礼法合治、赏刑并举、三教融通的治国理念,更可视作传统慎刑思想在这一时期践行与完善的绝佳例证。A b s t r a c t:T h e p r a c t i c e o f m o r a t o r i u

50、m o n d e a t h p e n a l t y d u e t o t h e c e l e b r a t i o n o f f e s t i v a l s a n d o t h e r i m p o r t a n t d a y s i n t h e S o n g D y n a s t y c a n b e d i v i d e d i n t o t h r e e t y p e s:m o r a t o r i u m o n t h e d e a t h p e n a l t y d u r i n g S h e n g 圣(D i v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