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人工智能时代劳动自由面临的新型挑战及路径回应——从概念与历史的视角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23384 上传时间:2024-02-23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1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工智能时代劳动自由面临的新型挑战及路径回应——从概念与历史的视角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工智能时代劳动自由面临的新型挑战及路径回应——从概念与历史的视角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工智能时代劳动自由面临的新型挑战及路径回应——从概念与历史的视角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41 卷第 3 期2023 年 6 月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FUJIAN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Vol.41 No.3Jun.2023DOI:10.19977/ki.jfpnu.20230025人工智能时代劳动自由面临的新型挑战及路径回应 从概念与历史的视角看张 颖,王一雪(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摘 要:基于以扬弃异化的物质生产劳动为基础,以实现人的本质力量为目的,以自由时间中的科学艺术活动为典范的马克思劳动自由内涵,人工智能或可挑战异化劳动的扬弃、人的主体性与自由时间。文章试图从唯物史观维度,将人工智能问题

2、置于历代工业革命发展的视域中,着重阐述人工智能挑战劳动自由的新特征,即替代劳动的广泛性、机器资本化加剧与自我剥削严重,从这些特征中可发现,人工智能挑战劳动自由的根源是资本逻辑的局限性。因此,基于公有制的社会主义成为消除人工智能挑战的制度性路径;共产主义成为消除智能时代人的自我异化和私有制问题的整体性路径;国家、社会和个人等多元主体基于以人为本形成的理念成为协同消除人工智能挑战的现实性路径。关键词:人工智能;劳动自由;资本逻辑中图分类号:B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421(2023)03-0292-08 自由是哲学的永恒命题之一,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终极理想。马克思自由观是一种劳动

3、自由观,人类自由与劳动密不可分,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和类本质,是研究自由问题的逻辑基点。伴随着互联网、云计算与大数据等技术的飞速发展,负载前沿信息科学技术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正在迅速崛起,并逐渐改变着人类劳动方式。劳动本来是人类特有属性,当代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工业时代的机器化生产工具与人的部分劳动能力于一体,智能化机器或可替代人类大部分体力劳动,人工智能超算运用甚至超越人脑思维能力,动摇人类独有优势。在此基础上,人类存在方式和性质发生转变甚至异化,劳动自由的实现面临巨大挑战。因此,劳动自由便成为人工智能时代重要议题之一。一、人工智能挑战劳动自由:概念厘

4、析与异化劳动视角的界定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存在方式,分析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自由对人类实际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替代以及对劳动自由的挑战,引发了人们的质疑,马斯克、斯蒂芬霍金等人认为人工智能或可导致人类文明终结,因为“人工智能就是让计算机完成人类心智能做的各种事情”1。人工智能作为当前巨大的社会现实和不可控因素,构成了思考劳动自由问题不可回避的时代境况。(一)劳动自由呈现的丰富内涵:基础、目的与典范马克思劳动自由观标志着以劳动为基础的新唯物主义自由观的确立,其丰富内涵可用如下结构进行阐释。首先,马克思劳动自由观形成的第一步是扬弃异化劳动。在资本主义私有收稿日期:2023-02

5、-28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学校青年拔尖人才计划项目(BJ2020076);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河北师范大学)专项课题(2020HZY002)。作者简介:张 颖(1994),女,河北保定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王一雪(1990),女,河北廊坊人,哲学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科学知识经济学。第 41 卷第 3 期张颖,等:人工智能时代劳动自由面临的新型挑战及路径回应 从概念与历史的视角看制条件下,异化劳动作为自由劳动的对立面而存在,是一种低贱、不被认可的活动,只要异化现象还存在,人类就不会实现劳动自由。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并非为了批判而批判,

6、而是建立在现实社会历史发展之上的批判。扬弃异化劳动并非全然否定资本逻辑下的物质生产活动,物质生产活动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一种历史活动”2,也就是说,实现劳动自由还必须以现有物质生产活动和生产力发展为基础。因此,以物质生产活动为代表的劳动是自由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之一,马克思对物质生产劳动持肯定态度,只是说我们需要扬弃这其中的异化劳动。其次,劳动作为自由自觉性活动表明,劳动自由需要展现人的本质力量。马克思最开始就将人的生产与动物作比较,阐述作为人类第一需要和特质的劳动自由自觉性。“一旦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

7、动物区别开来”3。质言之,人类在最初通过劳动生产物质资料时就和动物区分开来,动物按照本能觅食,在肉体支配下按照自身那个种的尺度直接生产需要的东西,而人能够超越本能,即按照这种尺度来生产,又按照那种尺度来生产。马克思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4,这里自由自觉性活动就是指人类劳动。进一步说,劳动对于人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类生存需求,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之上不断地发挥人类自由潜能,展现人的本质力量。最后,人本质力量的展现需要人类利用充裕的自由时间从事自己感兴趣的科学、艺术等活动。自由时间与物质资料生产的必要劳动时间呈负相关,是

8、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之外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闲暇时间的增多可以扩大人类自由发展空间,这与人本质力量的展现呈正相关。也就是说,充裕的自由时间与人本质力量的展现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那么,人们在自由时间主要是从事何种活动呢?马克思说:“从整个社会来说,创造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就是创造产生科学、艺术等等的时间。”5时间是人类的积极存在,本应体现人的生命尺度,所以自主活动主要是指以科学和艺术为代表的非物质生产活动,这样的活动才能展现人的本质力量,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综上所述,马克思劳动自由观以扬弃异化的物质生产劳动为基础,以实现人的本质力量为目的,以自由时间中的科学艺术活动为典范。马克思指出物质生产

9、领域“不管怎样,这个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6,因此人类在物质生产领域只能是一种有限的能力发展,它构成自由王国实现的基础。这种有限的发展本身并非自由,真正的劳动自由在于自由时间的增加以及由此带来的人本质力量的展现,亦即科学与艺术等自主性创造活动。(二)劳动自由遭遇的多重挑战:生产劳动、主体性与自由时间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深刻剖析了劳动者与其劳动产品、劳动过程、类本质相异化和人与人的异化 4 个方面。人工智能或可加剧原有劳动异化,呈现劳动异化新形态,这些新形态恰巧融合在人工智能对劳动自由的挑战之中。从马克思劳动自由理论出发,我们不难构想人工智能对劳动自由的多重挑战,亦即以下 3 个方面的可能性:首

10、先,人工智能或可增强资本力量,挑战人类生产劳动。在马克思视域中,资本是一种无止境的欲望和贪婪,始终以资本增值为最高目标,其他一切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由此推出,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者不仅同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产品不归劳动者所有,还可能进一步成为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工具。资本增值驱使机器向人工智能这一高级阶段发展,智能机器对一般劳动的替代,导致支付人工智能的不变资本逐渐增加,支付劳动力的可变资本逐渐减少,从而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根据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m=m/v,其中 m为剩余价值率,m 为剩余价值,v 为可变资本,可变资本的减少会提高剩余价值率,从而获取更多剩392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3 年

11、 6 月 余价值。资本有机构成与剩余价值率成正比,因此,谁能够抢占技术先机,占有更多不变资本,谁就能依赖更高的资本有机构成获取更多剩余价值,增强资本总量。资本力量增强反过来又会增加机器使用量,劳动者一旦被智能机器所替代,便不能成为劳动力商品,被资本抛弃,这加重了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对抗,造成了更加严重的失业问题,“无知识的体力劳动者会越来越少,在人工智能和自动化生产的状态下,剩余价值的来源和阶级等级的问题都会有新的变化”7,此时劳动者不仅与自身的类本质相异化,失去自由自觉的劳动,还可能彻底失去用于维持生存需要的物质生产劳动。其次,人工智能可能不利于人本质力量的展现,挑战人的主体性。人工智能不仅会

12、加剧人与人之间的异化,造成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对抗,还可能造成社交能力、思维能力等人的主体性能力缺失,“在一定程度引发了人类主体性 的危机”8。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需要在社会交往中体现自身价值,但是人工智能技术所呈现的虚拟化社交方式使人际关系逐渐疏离、群体意识逐渐降低、造成人类社会性丧失。马尔库塞说:“科学技术的合理性和操纵一起被溶解成一种新型的社会控制形式。”9思维曾经被看作是人类独有特质,但是,人工智能与生俱来的“科学性”使人盲目崇拜,当人们遇到难题时,不是通过主观思考来解决,而是交由人工智能技术处理,长此以往属于人自由自觉的批判性与创造性维度就可能会丧失,形成依赖于人工智能的单向度思维

13、。人工智能机器所提供的解决方案还具有系统性与完美性,加剧了人类对于自身不完美的羞耻感,丧失了人类劳动所有的意义感,从而对人类所特有的“唯一主体”地位造成强烈冲击,使机器越来越像人,使人成为非人。最后,人工智能或可造成自由时间被挤占或肤浅化,挑战人的自由时间。自由时间与人类可支配的非物质资料生产的时间并不完全统一,在人工智能时代,劳动者并不享有自由时间的支配权,因为资本对劳动者的控制已经从劳动时间延续到全部生活时间,这就为自由时间转变成剩余劳动时间提供了便利条件。当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面临巨大竞争压力,劳动者不得不利用自由时间进行能力提升,人工智能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满足劳动者的“加班”需求,从某

14、种程度上减少了自由时间。另外,劳动者在人工智能时代化为数字符号,资本利用人工智能对人类生活进行全方位监控,经由一定算法分析出个人偏好,“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广告和信息被有选择性地推送和封锁”10,为用户推送感兴趣的同类别信息,比如虚拟游戏以及精准推送的抖音短视频等,造成自由时间肤浅化,人类自然也就无法从事科学、艺术等高级活动。劳动者主动进行上述推送的休闲活动时,也在为资本家生产数据商品,这样,劳动者不仅与劳动过程相异化,还与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数据产品及其再生产相异化。二、基于历次科技革命探寻劳动自由缺失的新特征及理论根源劳动自由本质上是历史发展趋势与现存社会运行方式的实现问题,因此讨论人工智能时

15、代劳动自由的核心问题不应该静态地对其挑战进行功利性考察,而应该关注它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基于马克思历史观,本文尝试梳理人工智能挑战劳动自由的新特征,进而澄清前提、划清界限,挖掘引发挑战的理论根源。(一)劳动自由缺失的新特征:替代劳动、机器资本与自我剥削从更广阔的历史维度看,历代科技革命均会产生机器替代劳动的情况。第一次工业革命进入蒸汽时代,完成了机器大工业对工厂手工业的替代,对大批工厂手工业者造成冲击,引发大规模工人运动。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电气时代,电力机器逐渐替代传统机器,新式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的发明,使马夫、书信先生等工作消失。第三次工业革命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广泛应用使农业、工业进入自动化

16、生产阶段,造成大量工人、农民失业。第四次工业革命进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随处可见,逐渐替492第 41 卷第 3 期张颖,等:人工智能时代劳动自由面临的新型挑战及路径回应 从概念与历史的视角看代部分会计、律师等高技能人员,造成技术性失业。当然,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是前三次工业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具有“智能”特点,会显露出不同于历次革命挑战劳动自由的新特征。人工智能挑战劳动自由的第一个新特征是替代劳动的广泛性。前三次工业革命以替代体力劳动为主导,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从体力劳动延伸至脑力劳动替代,这种替代在量和质上日益增强。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用途广泛、复制成本低、学习能力强等

17、特点,对劳动者就业的影响可能会波及各行各业,在未来造成就业岗位大量减少、人们普遍失业的严重问题。例如重复性强的办公室职员、归纳总结能力高的翻译等都会被替代。有研究者指出,“未来十年内,诸如翻译、助理、销售、客服、会计、司机、家政等工作的 90%将被人工智能全部或部分取代。”11从短期来看,人工智能的确会带来转型的痛苦和失去工作的机会,随着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和普遍应用,不能适应新行业与新技术的劳动者将会被淘汰。如果不能合理安排这些人员,就会导致无用阶级产生,这些人的劳动自由也便无从谈起。人工智能挑战劳动自由的第二个新特征是机器资本化加剧。按照马克思观点,技术统治人的本质是操纵技术的人统治人,它的背

18、后是人与资本,机器表面上以“物”的形式呈现在生产过程中,实质上代表的是“物”背后隐匿的“社会关系”,是资本权力的化身。正如赫拉利所言,“不论是科学还是帝国,它们能够迅速崛起,背后都还潜藏着一股特别重要的力量:资本主义。”12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迫使其不断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增加技术构成促进资本增值与积累。依托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人工智能技术使数字成为一种新型资本,能够产生高于以往历次工业革命的盈利能力与经济效益。而且智能机器拥有无限生命力,无需人类辅助就可以为资本家产生高额剩余价值,这就使得机器对资本的吸引力不断提高,资本对机器的投入不断增强,最终导致机器资本化加剧。在马克思

19、语境下,机器是异化劳动形成的物质载体,随着智能机器更加先进,机器对劳动的剥削和异化也随之加深,引发深刻的劳动危机。人工智能挑战劳动自由的第三个新特征是自我剥削严重。资本剥削在前三次工业革命中通过劳动者被迫加班的方式占有劳动者剩余劳动,完成资本增值,这是一种通过外在强制力量来维系的剥削。在现代社会中,没有绝对的权力中心,只有作为自我的主体,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基本都是服从自身意愿,因此资本的外在剥削也就变成了自我剥削,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这里的自我剥削依然属于马克思他者剥削范畴,只不过由外而内加剧了剥削深度,渗透到个体生命之中。在工作中,劳动者不再受外部强制力量控制,而是受内在驱动力支配屈从于功名,

20、陷入一种主体“能够”的强制性自由,自愿从事劳动,发展成自我剥削。在工作之外,劳动者幻想通过各便捷网络数据达成自我实现,但是当主体主动进行自我增值时,也为资本家生产出海量数据商品,甘之如饴地完成了自我剥削。上述自我剥削比资本的外在剥削更甚,这首先是由于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都被用于生产剩余价值,其次是由于劳动者看似自由地主导劳动过程,但是这种自由的最终导向不是自由,而是劳动在更深层次上的剥削。(二)劳动自由缺失的根源探寻:从工具理性到资本逻辑人工智能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发明成果,其挑战劳动自由的理论根源要置于历代工业革命发展的动态历史过程中探讨。以珍妮纺纱机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基于海外殖民积累

21、的资本,确立了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统治,“可以说,资本积累为科技的实用主义提供逻辑起点”13。以发电机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垄断组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导致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以计算机和自动化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使资本进一步集中,导致国家垄断不断强化。以智能机器为主要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使机器资本化加剧,导致资本外在剥削转化为自我剥削。纵观历史发展过程,历代工业革命均把592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3 年 6 月 科技发明成果 机器作为主要标志,机器作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工具使工具理性不断扩张,这种工具理性的扩张使人类陷入主体性异化。进一步说,机器资本化加

22、剧使资本对人工智能的控制不断增强,最终导致人工智能陷入资本逻辑,造成更严重的劳动异化问题。工具理性扩张使人类陷入主体性异化是挑战劳动自由的主要原因。历次工业革命成果体现着人类对自然的胜利,“甚至在今天,科学也还 在 继 续 不 断 地 赢 得 最 不 同 寻 常 的 成果”14,这彰显了人类主体地位,但也蕴含着内在矛盾,丰盈的物质资料并没有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劳动自由,而使人类发生主体性异化。历次工业革命促使工具理性成为助力资本逻辑、促进资本增殖的关键思维,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工具理性运思方式下的技术手段,加速资本运行,助推异化劳动。人工智能使工具理性不断强化和泛滥,压制价值理性,“自文艺复兴尤其是启

23、蒙运动以来,技术理性和科技文化日益膨胀,并逐渐凌驾于价值理性人文文化之上,从而出现了工具理性霸权”15。劳动者身体、精神和思维等均成为工具理性得以运行的载体,长此以往形成依赖于工具的单向度思维,造成主体性反噬和人本质力量的瓦解。在人工智能实际应用过程中,人类沉浸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主体性”哲学之中,盲目相信自身征服力与统治力,过度将人工智能客体化,缺乏对人工智能的积极引导,造成人工智能误用滥用,以至于人的自由时间不再是人自由发展的一个条件,而是被工具化,成为创造超额剩余价值必备要素和重要手段。机器资本化加剧使人工智能进入资本逻辑是挑战劳动自由的根本原因。资本逻辑下的人工智能逐渐成为一种控制人的外

24、部力量,不再是实现人类自由解放的工具,而是逐步沦为资本控制整个社会的工具,它本应该为社会谋福利,却异化为一种新的不可抗拒的强大统治力量。置身于资本逻辑控制下的普遍异化世界中的个体屈从于一定规则安排,个体反抗意识逐渐被消磨,主体性逐渐丧失,它不但没有增强人的本质力量,还将人转化为无主观能动性的客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转变成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人不再具有创造性,而是像机器一样机械被动的存活。资本逻辑不仅会导致严重的物化、异化问题,使人之不人,还会使人们的自由时间转变成为剩余劳动时间,被资本占有,许多看似属于主体自由时间内的自由选择背后是资本逻辑的操纵与盘剥,资本将这种事实合理化为人的本真反应,变相剥

25、夺人的自由时间,人类也就失去了自由全面发展的机会。工具在使用向度上仍然属于机器范畴,这与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下的机器判定相同,工具的发明应用必然受到资本逻辑的控制,“工具理性本身是资本主义,它植根于资本主义关系之中”16。所以,工具理性扩张导致的主体性异化从根源上讲也是来自资本逻辑。基于上述观点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人工智能挑战劳动自由的根源是人工智能的资本主义应用,是资本逻辑自身的局限性,而不是人工智能本身存在问题。人工智能对劳动自由的上述挑战实际上是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非历史性直观外推,它只是将马克思对资本的分析延伸到人工智能上,而没有触及这些挑战与资本逻辑的内在关系,因而看不到人工智能

26、的革命性力量。从历史观角度分析人工智能确证人工智能资本主义应用的必然性消极后果,同时也将一个分析问题转化为历史实践问题,即只有在扬弃资本逻辑的情况下,才能避免人工智能挑战人的生产劳动、主体性与自由时间,才能看到人工智能作为生产资料助推劳动自由实现的革命性力量。三、人工智能挑战劳动自由的多样化消解路径人工智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必然趋势,揭示其风险挑战并非目的所在,重要的是站在马克思历史观角度,正视人工智能挑战劳动自由的理论根源,并进一步规范和引导,积极寻求消解人工智能挑战劳动自由的路径,从而摆脱人工智能资本主义应用,走出一条实现劳动自由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一)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作为制度性

27、路径人工智能进入资本逻辑是挑战劳动自由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历史角度看,我们的职责不692第 41 卷第 3 期张颖,等:人工智能时代劳动自由面临的新型挑战及路径回应 从概念与历史的视角看是对人工智能技术本身进行批判,而是要将矛头指向资本逻辑。质言之,要将人工智能挑战劳动自由的问题归结于当前社会制度的考察,人工智能的资本主义应用与社会主义应用有着本质区别,社会主义制度中的人工智能可以实现与劳动自由的良性互动,因此,要将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作为消解人工智能挑战劳动自由的制度性路径。资本主义社会施行生产资料私有制,作为生产资料的人工智能必然被少数资本家所占有,成为资本增值的工具,造成更严重的劳动异化问题。

28、人工智能对劳动自由的挑战是由于资本主义本身固有缺陷所致,无法从根上解决,资本合法占有人们的自由时间,使人们变得愈发虚无,面临着普遍的主体性缺失。社会主义社会施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者所共有,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其目的不再是为了资本增值,而是成为满足人民对生活向往的法宝。社会主义以人的发展逻辑为中心,人工智能可以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提高生产力,增加人们的自由时间,为劳动自由从理想变为现实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人工智能或可决定人类社会发展走向,成为人们摆脱资本逻辑,战胜资本主义的革命性力量。人工智能挑战劳动自由的显著特征表明,人类从出生就会受到资本逻辑的宰制,并且在短期内无法消除人工智能

29、引发的挑战。也就是说,人工智能对劳动自由的挑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可能存在,但是社会主义本身的制度优势可以规避其风险挑战,使其把控在可控范围之内,不会对人类的生存发展造成严重威胁。我们需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构建合理有效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管机制,避免人工智能资本化、集权化,将其消极影响降到最低,化风险挑战为战略机遇,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解放人类、实现劳动自由的价值意义。对此,我们要科学引导、规范资本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良性发展,将人工智能运用的资本逻辑转变为人的逻辑,利用资本的文明面推动人工智能进步,使人工智能更好地为实现劳动自由服务。总而言之,我们要抓住人工智能发展机遇,利用社会主义制度优

30、势,为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为实现劳动自由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二)推进共产主义进程作为整体性路径人工智能挑战劳动自由是在主体性异化和资本逻辑的双重压制下造成的,那么,消除挑战就可以归结为如何消除人的自我异化和私有制这两个问题上。这两个问题在共产主义社会获得了高度统一,“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17185-186。质言之,自我异化、私有制的消除与实现共产主义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有通过共产主义运动才能实现劳动自由,要把推进共产主义进程作为发展人工智能的整体性路径。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资本逻辑只会通

31、过人工智能技术于无形中加强对人类思想的控制,即便被智能机器所替代的劳动者拥有充足的自由时间,也不会用于发展自身,人们主动将自由时间转变为剩余劳动时间,就像蜜蜂一样主动地享受着养蜂人给予他们的消费快乐。与其相反,共产主义以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前提,主体性个人能够重现找回人之为人的价值所在,并充分利用自由时间发展自身,从而使他们摆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异化劳动,推动人类劳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自我异化与私有制消除的过程就是迈向共产主义的过程,要想确保人工智能良性发展,就要采取共产主义行动,从根本上变革资本主义所有制形式以及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而后实现劳动自由。“历史唯物主义与资本逻辑批判是内在统

32、一的”18,历史唯物主义的普遍规律揭示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只有生产力高度发达才能变革生产关系。因此,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积极作用,为变革生产关系、实现共产主义提供契机。同时,生产关系会对生产力产生巨大的反作用,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能够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从而加速迈向实现劳动自由与共产主义的步伐。人工智能时代的和谐生产关系需要明确价值取向,导正劳动者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劳动者作为792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3 年 6 月 人工智能的研发者、指引者和使用者,在生产关系中的主体地位至关重要。生产关系中劳动者主体地位的确立需要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共享,

33、人工智能技术共享是摆脱资本逻辑、消除私有制的有效方式,它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人工智能成为资本剥削人的工具,实现劳动者在人工智能面前的机会平等,适应人工智能技术所带来的高度发达生产力。我们要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共建共享人工智能技术,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健康发展、劳动自由的尽早实现保驾护航,寻找一条通往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现代化道路。(三)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作为现实性路径人工智能对劳动自由的挑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对此,国家、社会和个人等多元主体要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协同治理。为确保人工智能摆脱资本逻辑、坚持人本导向,厘清国家、社会和个人的职责定位至关重要。例如,面对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巨大冲击,国家

34、可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劳动者就业机制;社会可以加强新兴产业的技能培训,增加更多就业岗位;个人可以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适应新型就业岗位。这样就可以搭建多元主体共治人工智能新局面,从而更加高效地解决人工智能所引发的挑战。在共治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这“是对马克思 异化劳动 理论中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19。人工智能作为人造物最终目的应该为人类服务,它的发展必须限定在人类可控范围之内,正如马克思所强调的,“任何解放都是使人的世界即各种关系回归于人自身”1746,人要始终掌握对人工智能的控制权。因此,国家、社会和个人都要将人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彰显人工智能技术的人文温度。首先,国家层面要

35、完善顶层设计,牵头制定国际公约。国家法律法规可以对人工智能进行有效监督和引导,确保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发展,避免资本集权导致的无序开发和异化问题。合理的国际公约能够打破个别国家擅自将资本逻辑作为人工智能主色调的垄断权,促进全球在互利共赢中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其次,社会层面要提升治理能力,转变治理体系。人工智能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渗透在工业、农业、交通等社会各个领域,正在动摇着传统社会的治理体系。只有抓紧提升治理能力,转变治理体系,才能构建便捷的智能社会,解决数字难民、技术性失业者等边缘性弱势群体的难题,使智能社会彰显对人性本身的理解。最后,个人层面要发挥主体能动性,提升综合能力。个人应

36、该主动适应人工智能带来的社会变革,从自身规避负面影响,加强对人本质问题的思考,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同时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人工智能素养与跨学科学习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等,适应新型就业岗位,避免对人工智能产品的过度依赖。四、结语人工智能的发展和运用是势不可挡的时代潮流,它作为新事物必然具有新的特点,会给人类劳动自由的实现带来诸多风险挑战。需要指出,一味地鼓吹人工智能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而放弃人工智能开发是不可取的。站在历史观角度,将人工智能问题置于历代工业革命发展的视域中,有助于开启实现劳动自由的新视角,人工智能引发的风险挑战也得到了合理的解释和解决方案。人工智能引发的挑战根于资本逻辑的

37、控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制约着劳动自由的实现,也只有在扬弃资本逻辑、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情况下,才能够实现人工智能和劳动自由的良性互动。对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人工智能只要被人类进一步规范和引导,就能够实现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超越,将人工智能纳入正规、有序的共产主义轨道,开启实现劳动自由的新征程。基于对“人工智能时代”这一历史发展新坐标的全面认识和深刻把握,我们还要对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文明形态演进做出前瞻性思考,预防人工智能未来可能产生的挑战,为人类迈向劳动自由提供理论思考和现实依据。参考文献:1玛格丽特博登.AI:人工智能的本质与未来M.892第 41 卷第 3 期张颖,等:人工智能时代劳动自由面

38、临的新型挑战及路径回应 从概念与历史的视角看孙诗慧,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3.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1-32.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6.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81.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26.7张一兵.阿尔都塞:生产剥削的劳动意识形态批判:阿尔都塞论再生

39、产解读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9(6):31-38,155.8付天睿.马克思机器理论与人工智能的相遇及反思J.现代哲学,2022(1):48-56.9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124.10刘皓琰.数据霸权与数字帝国主义的新型掠夺J.当代经济研究,2021(2):25-32.11李开复,王咏刚.人工智能M.北京:文化发展出版社,2017:155-15712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M.林俊宏,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286.13孙颖,韩秋红.以唯物史观辨析人工智能的现代性挑战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0(1):62-69.14

40、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M.王德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137.15张春艳,郭岩峰.霍克海默工具理性批判思想探究J.理论月刊,2010(12):59-61.16齐泽克,胡大平.资本的幽灵J.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2004(4):249-256.1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5-186.18郗戈.资本逻辑批判与作为“现代世界观”的历史唯物主义J.哲学动态,2012(2):20-27.19杜伦芳.“异化劳动”理论之“人”与人本主义、以人为本J.前沿,2012(1):54-56.Research on Novel Challen

41、ges and Path Responses to Labor Freedom in the Era of AI from a Conceptual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ZHANG Ying,WANG Yixue(School of Marxism,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401,China)Abstract:In view of the connotation of Marx s labor freedom which is based on sublating the alienated mater

42、ial production labor,aiming at realizing the essential power of human beings,and taking scientific and artistic activities in free time as a model,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may challenge the sublation of alienated labor,human subjectivity and free time.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issue of AI

43、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evelopment of successive industrial revolutions on the basis of the view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focusing on the novel characteristics of AI challenging labor freedom,including universality of alternative labor,the intensification of machine capitalization and seriou

44、s self exploitation.From these characteristics,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root cause of AI challenging labor freedom is the limitation of cap-ital logic.Therefore,firstly,socialism based on public ownership will become an institutional path to e-liminate the challenges of AI.Secondly,Communism will be

45、come a holistic path to eliminate the problems regarding self-alienation and private ownership of people in the era of AI.Lastly,multiple subjects such as the state,society and individuals based on people-oriented concept will become a realistic path to col-laboratively eliminate the challenges of AI.Key words:Artificial Intelligence;labor freedom;capital logic(责任编辑:杨文森)992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