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呼伦贝尔市呼伦贝尔市名片 呼伦贝尔市地图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是全国面积最大的一个地级市。也是“世界上土地管辖面积最大的地区级城市”。市境内的呼伦贝尔草原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被称为世界上最好的草原。本世纪初发现呼伦贝尔地下石油资源。呼伦贝尔市总面积26.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山东省与江苏省两省之和。东邻黑龙江省,西、北与蒙古国、俄罗斯相接壤,是中俄蒙三国的交界地带,与俄罗斯、蒙古国有1723公里的边境线,有8个国家级一、二类通商口岸,其中满洲里口岸是全国最大的陆路口岸。中文名称:呼伦贝尔市行政区类别:地级市所属地区:中国东北下辖地区:海拉尔区,满洲里市,额尔古纳市政府驻地:海拉尔区电话区号:04
2、70邮政区码:021000地理位置: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面积:263,953平方公里人口:269.70万人(2003)气候条件:季风气候区及大陆气候区著名景点:呼伦贝尔大草原,呼伦湖,贝尔湖,满洲里国门,金帐汗蒙古部落机场:海拉尔机场火车站:海拉尔火车站,满洲里火车站车牌代号:蒙E目录简介 历史 人物 行政区划 民族人口 方言语种 历史沿革 教育发展 传统节日 伊慕额节 米阔鲁节 瑟宾节 篝火节地理 地形特点 气候特点 植被分布特点旅游资源 重点景区呼伦贝尔草原 其他景点 旅游时间 旅游购物交通 铁路 公路 民航民风民俗 饮食 服饰 住屋 经济生活 婚嫁 丧葬 家庭 民间艺术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
3、一、综合 二、农牧业 三、工业和建筑业 四、固定资产投资 五、国内贸易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 七、交通、邮电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十二、资源和环境保护呼伦贝尔草原 呼伦贝尔牌香烟简介历史人物行政区划民族人口方言语种历史沿革教育发展传统节日 伊慕额节 米阔鲁节 瑟宾节 篝火节地理 地形特点 气候特点 植被分布特点旅游资源 重点景区呼伦贝尔草原 其他景点 旅游时间 旅游购物交通 铁路 公路 民航民风民俗 饮食 服饰 住屋 经济生活 婚嫁 丧葬 家庭 民间艺术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 一、综合 二、农牧业 三、工业和建筑业 四、固
4、定资产投资 五、国内贸易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 七、交通、邮电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十二、资源和环境保护呼伦贝尔草原呼伦贝尔牌香烟展开编辑本段简介 呼伦贝尔(2张)呼伦贝尔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总面积25万平方公里。如果把祖国的版图比作雄鸡,那么呼伦 呼伦贝尔大草原贝尔就是雄鸡冠上的一颗明珠。 这里有水草丰美的草原,松涛激荡的大兴安岭林海,纵横交错的河流,星罗棋布的湖泊。这里的草原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草原”。这里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多民族聚居区。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珍贵的历史文物古迹,回味无
5、穷的地方风味,为美丽富饶的呼伦贝尔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蒙古族的发祥地在哪里,是历史学家、民族学家和社会学家一直探寻的课题。新的考古成果已充分证明了今天的呼伦贝尔地区,正是蒙古族的发祥地。 1976年,全国第一支正式曲棍球队在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旗业余曲棍球队的基础上诞生。1989年国家体委正式把莫力达瓦旗命名为“曲棍球之乡”。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编辑本段历史呼伦贝尔见诸史籍最早的是东胡。公元前209年匈奴人统一北方草原,呼伦贝尔地区属其三部领地之 呼伦贝尔大草原一左贤王庭辖地。 东汉建武二十五年鲜卑与东汉“通驿使”,这是公元49年。此时,鲜卑人已经走出森林,生活在
6、海拉尔河、伊敏河、根河、额尔古纳河流域以及达赉湖畔,并发展为强大的部落联盟。 编辑本段人物白岩松 CCTV 著名节目主持人 海拉尔人 海拉尔二中(全国重点高中) 王德臣:火箭技术专家 张秋歌,蒙古族、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第二中学毕业生、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演员、北京盛基艺术学校副校长、国家一级演员。参加过电视剧大染坊的表演 在电视剧野火春风斗古城里演金环的演员:陈实 是海拉尔第七中学毕业的,后来去了北京学表演。 大宅门里扮演白景琪堂姐的阿丽雅是陈旗的。 。公元4世纪,鲜卑人进入中原,建立了北魏王朝。鲜卑人余部,在此后的数个世纪,和突厥、回纥、黠戛斯、乌古烈诸部落相角逐与融合。 北魏时期,大兴安岭
7、东有乌洛侯等室韦诸部,岭西有地豆于等室韦部。 隋时,室韦分五部,生活于呼伦贝尔的是北室韦、钵室韦和深末怛室韦。唐时,室韦分为九部,居嫩江(那河)沿岸的为达末娄部、达姤部,乌罗浑部和黄头部;居大兴安岭以西者为:居俱轮泊(今达赉湖)南的乌素固部、移塞没部塞曷支部和鲜部(黑车子室韦);居额尔古纳河沿岸的西室韦部、大室韦部和蒙兀室韦部。 7-8世纪,突厥人和回纥人先后进入呼伦贝尔岭西地区,这里一度成为突厥和回纥的东部边地。9世纪末和10世纪初,岭西逐渐成为乌古烈和塔塔儿人的驻地,岭东成为契丹人的势力范围。 10世纪初至12世纪,呼伦贝尔属辽国。 12世纪初至13世纪初,这块土地属金国。 成吉思汗先祖蒙
8、兀室韦部在额尔古纳河流域日益成长壮大起来后,公元8世纪他们西迁到斡难河、土拉河、乌尔逊河发源地肯特山地区。当成吉思汗登上汗位后,他又重返呼伦贝尔,从塔塔儿人手中夺取了呼伦贝尔。成吉思汗最终统一了北方蒙古高原。统一的、强大的蒙古民族,也在这一历史时期形成。蒙古帝国建立后,1214年,成吉思汗将呼伦贝尔先后分封给他大弟拙赤?哈萨尔(故城在今额尔古纳市黑山头),二弟赤温?额勒赤及德薛禅家族,三弟帖木哥?斡赤斤弟(故城在今鄂温克自治旗辉河)。 1368年明朝建立后,元顺帝退守蒙古高原。呼伦贝尔大兴安岭东麓为蒙古阿鲁科尔沁部牧地,岭西直至尼布楚的广阔草原为蒙古四子、乌拉特和茂明安部游牧地。 明朝,呼伦贝
9、尔地区由努尔干都指挥使司下设的一些卫、所管辖。 清朝,1734年建立海拉尔城,隶属五大将军属地黑龙江将军。 1932年,伪满政府建立后,呼伦贝尔成为省级单位,为兴安省,省会设在海拉尔。 1945年8月日本投降,10月岭西地区建立呼伦贝尔自治省政府。 1945年10月在岭东地区建立纳文慕仁省。 1946年6月改称纳文慕仁盟,受中共领导的兴安省政府领导。 1946年10月改称呼伦贝尔自治政府。 1947年5月归属内蒙古自治政府领导。 1948年1月1日改称呼伦贝尔盟,归属内蒙古自治区政府。 1949年4月,呼伦贝尔盟和纳文慕仁盟合并,称呼伦贝尔纳文慕仁盟,简称呼纳盟。 1953年4月1日,成立内蒙
10、古自治区东部行政公署 ,简称东部行署 ,署址设在乌兰浩特。同时撤销原哲里木、兴安、呼纳三个盟的建制,其中原呼纳盟的海拉尔、满洲里、乌兰浩特变为内蒙古自治区的直辖市,其工作委托东部行署代管。 1954年4月30日,撤销东部区行政公署 ,将原兴安盟和呼纳盟所辖地区合并,改称呼伦贝尔盟,成立呼伦贝尔盟人民政府,作为地方一级政权,直属内蒙古自治区领导。盟政府设在海拉尔市。 1957年2月21日,呼伦贝尔盟人民政府改称呼伦贝尔盟人民委员会。 1958年6月1日,撤销呼伦贝尔盟人民委员会,改为内蒙古自治区的派出机构,设行政公署设在海拉尔市,改称呼伦贝尔盟行政公署。 1967年12月20日,筹建呼伦贝尔盟革
11、命委员会,设为临时权力机构,行使原呼盟行政公署职权。 1969年8月1日,呼盟大部分地域划归黑龙江省管辖,一部分(原兴安盟的大部分)划归吉林省管辖。 1979年7月,恢复1969年前的行政区划,呼伦贝尔盟重新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管辖。 1980年7月,恢复兴安盟建制,呼盟恢复1954年4月前的区划。 1999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 2001年10月1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呼伦贝尔盟设立地级呼伦贝尔市;撤销海拉尔市设立海拉尔区。呼伦贝尔市辖原呼伦贝尔盟的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族、鄂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和新设立的海拉尔区;代自治区人民政府
12、管辖满洲里市、牙克石市、扎兰屯市、额尔古纳市和根河市。 2003年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 2007年被国家评为中国魅力城市,获得最具民族特色城市奖。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2005年,呼伦贝尔市辖1个市辖区、4个旗、3个自治旗,代管5个县级市。 地区面积(平方公里)人口邮政编码呼伦贝尔市263,953271万人(2004年)海拉尔区1,44026万021000(河西 ) 021008(河东)满洲里市69616万021400扎兰屯市16,80044万162650牙克石市27,59040万022150根河市19,65917万022350额尔古纳市28,0009万022250阿荣旗1
13、2,06332万162750新巴尔虎右旗25,1023万021300新巴尔虎左旗22,0004万021200陈巴尔虎旗21,1926万021500鄂伦春自治旗59,80028万165450鄂温克族自治旗19,11114万021100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10,50032万162850此处区划地名资料截止到2005年12月;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6),人口截止2004年底。 编辑本段民族人口呼伦贝尔境内生活着汉族和蒙古、回、满、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俄罗斯、朝鲜等32个少数民族,全国三个“三少”民族自治旗均在呼伦贝尔市。 汉族是呼伦贝尔市人口最多的民族。据2003
14、年统计,全市共有汉族人口2,219,777人,占人口总数的82.31%。历史上,汉族虽晚于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迁入这个地区,但同样为开发和建设呼伦贝尔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由于长期与各兄弟民族在一起生产(工作)生活,建起了牢固的平等、友爱、团结、互助的新关系,并使自己在各个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和取得了巨大进步。 编辑本段方言语种呼伦贝尔的岭东地区居民的祖先大都由黑龙江、吉林、辽宁地区迁徙而来,所以大多以东北方言为交流语种。例如利索儿的、麻溜儿的、痛快儿的等幽默、风趣而直爽的方言。 岭西地区大都以蒙古族与汉族聚居,大都以蒙语和汉语为交流语种,所以使蒙语成为岭西一些嘎查和苏木地区的“官方
15、语言”。 呼伦贝尔的方言以大兴安岭为界限的双方言语种的现象,在中国的同一个城市中出现还是比较少见的。 呼伦贝尔的汉族,由于长期与少数民族同胞和外侨同街居住,他们不仅在生产生活方面相互吸取长处,而且在语言方面也相互渗透融合,借用语较多。如: “西米丹”,俄语,“乌鲁莫”,蒙语,是牛奶上面的凝结物,汉语称“奶皮子”,无膻味,香甜可口,人人喜食。秋冬季节,各家各户都储些备用,汉族人一样称此物为“西米丹”或“乌鲁莫”。 “嘎拉哈(h)”,又称“嘎什哈”,满语,它是猪、羊、狍、黄羊等的后腿膝盖骨,俗称“背式骨”,学名“髌骨”,是呼伦贝尔各族儿童和妇女的一种玩耍物,人们都叫它“嘎拉(什)哈”,如弹“嘎拉哈
16、”,置“嘎拉哈”,抓“嘎拉哈”等。 “笆篱子”,俄语,意为警察,现在泛指监狱,如罪犯被逮捕、被判刑都说是“蹲笆篱子”。 “芒格儿”,蒙语,是一种野菜,样子、味道如韭菜,但叶子比韭菜叶宽厚、颜色浅,无汉名。 “卜(b)留克”,为俄语,由俄罗斯传入中国的一种野菜,样子像圆萝卜,味道鲜美,多做为风味小咸菜。 “咧(li)巴”,为俄语,由俄罗斯传入中国的一种食品,外观像面包,面食。味道甜,形状为圆柱形。 “达哈(h)”,蒙语,意为宽大的披风,为羊皮制品,现在通称“皮大哈”。 值得一提的是,50年代直至60年代中期,提倡汉族干部学习掌握蒙古语,少数民族干部学习汉语言,因此,很多汉族干部下到牧区后,都会说
17、一口较流利的蒙古话,一些汉语中亦夹杂着少量的蒙古语,以后则逐渐减少。为呼伦贝尔市的和谐建设做出了贡献。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汉族较早出现在呼伦贝尔的是军队、官员、犯人和匠人。据汉书记载,汉武帝太初三年使光禄徐志为出塞,汉军游击将军韩说、长平侯卫伉复争匈奴,西北至胪朐河(今克鲁伦河)。唐朝征服室韦后,设室韦节度使,派汉族官兵镇守。辽、金、元时代,这一地区已 有汉族官兵驻防,还有因争战而来的俘虏或抢来的奴隶,以及从事耕种、烧砖制瓦、冶陶和铁、银、木匠等手工艺人,但人数都不是很多。明朝从洪武五年(1372年),争战北元开始驻军呼伦贝尔地区,到明成祖永乐十一年(1413年)北元灭亡,41年间明军数次开进和
18、驻扎呼伦贝尔地区,直至在呼伦贝尔地区建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下属的哈拉该卫、哈剌哈千户所、海剌儿千户所、只儿蛮卫、坚河卫、古贲河千户所、古贲河卫、阿伦河卫、阮里河卫等3所6卫后,驻军才分驻或调撤。上述汉族人口均属流动性质,且人数不多。 进入清朝以后,本地始有较稳定的汉族常住人口。雍正五年(1727年),清廷派兵设卡伦于岭西 地区。当时募兵多来自山西、河北等地,同时随军来本盟的一些汉商,称“旅蒙商人”(简称“旅蒙商”),专作军队及随军家属的买卖。雍正十年(1732年)后,索伦、达斡尔、鄂伦春、巴尔虎兵丁及其部分家属驻屯呼伦贝尔岭西各地,清廷命京都汉商到此地经商,早期持“龙票”来岭西的有八家汉商,号称
19、“八大家”,集居在今海拉尔。 从秦汉时起到元明清各朝代,法律都规定有“流刑”,即一方百姓犯罪不致处死,可执行“流刑”放流徙边,或流放漠北。清实录对汉官犯法,“本该杀,但念功劳卓著”,故“配流布雨尔索伦、打虎儿为奴。”“布雨尔”即呼伦贝尔。 清乾隆至嘉庆朝,呼伦贝尔地区建立了许多寺庙,建寺庙所用的砖瓦大都由汉族人烧制,寺庙也由汉族人施工建成。1941年,日本经济调查会的市川正义在南部呼伦贝尔调查报告书中记载:新巴尔虎左翼旗王福,汉人,画匠,专门漆画佛象,家族4人,曾祖父从山西省迁至本地,全家除王福为汉名外,已经蒙化;刘俊升,祖籍直隶省人,现年54岁,商人,何年迁此不详,本人和妻子儿女均报称蒙古人
20、;樊巨川,祖籍河南人,商人,50岁,妻为汉人,何年迁来不详,已蒙化,儿子是喇嘛;庞忠义,祖籍山西人,银匠,专制寺庙中的佛具,懂蒙语蒙文,由“外蒙古”迁来,契约为三年;张富贵,36岁,是从山西经海拉尔请来的裁缝,专门为喇嘛制作法衣。鄂温克旗伊敏苏木一孙姓汉族人家,早在清同治朝代迁来,木匠出身,后代散居伊敏、巴彦托海、海拉尔、大雁等地,已融合于鄂温克、蒙古、达斡尔等族中。 光绪十二年(1886年),清廷废除森林禁采和封禁垦荒、采矿的政策,从关内和东北三省流入呼伦贝尔地区的汉族人口大为增加。先期流入岭东者,大部分从事采伐和经商、耕种,流入岭西者多从事采金、采煤、伐木和商业。据有关资料统计,19世纪8
21、0年代中期,在额尔古纳河右岸受雇于俄人矿主从事采金业的山东、河北籍汉族劳工多达万余人。1903年东清铁路通车后,汉族人口开始大量迁入并定居下来。1932年以后,汉族人口亦是不断流入呼伦贝尔。19 37年,汉族人口已占呼伦贝尔地区人口的首位,即64%,共有143 502人。 这一时期,清廷曾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在呼伦贝尔岭东岭西地区推行民治。特别是岭西地区,一时两种“政权”并存,所设民治机构官员大都由汉族人担任。由于改设民治过急,加之其他不适当的措施,遭致少数民族的不满,其民治机构终在民国元年废除。此后,直至1920年,岭西地区重设民治机构,亦主要由汉族人担任官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
22、后,随着全盟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从1950年到1956年,汉族人口年年都从全国各地流入呼伦贝尔。据1956年底统计,全盟汉族人口增加到448 106人,占当年总人口的85%,几近1949年的一倍。以后,随着兴办国营农牧场,开发大雁、伊敏、宝日希勒三个中型煤矿,铁路、公路建设不断扩大,形成汉族人口增加的高潮。1960年,全盟汉族人口为108.8万人,是1949年的4倍。特别是70年代,由于十年动乱与“左”的路线的影响,黑龙江、吉林、辽宁以及河北、山东等省区汉族农民携带家眷大批涌进呼盟的农区和林区,有的省甚至是整个生产大队、生产队的全建制人口迁到呼伦贝尔落户,从而使汉族人口大量增加。据
23、1979年的一次调查,呼伦贝尔的自流人口(当时称盲流)来自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200多个县。其中阿荣旗最多,19721979年盲目流入108,817人,平均每年流进13,602人,最高峰的是1974年,流进人口65,892人。其次是牙克石市,1947年汉族为19,851人,1953年增加到50,680人,1964年增加到223,590人,1982年为362,320人, 1990年为374,603人。 编辑本段教育发展市区域的教育发展程度较快,区域内的初等教育已经全面得到了普及,小学及初中的入学率达到了100%。高中及中专的入学率达到了70%。高校只有一所二等本科院校呼伦贝尔学院。 拥有高级中
24、学共47所,如海拉尔二中、牙克石一中、牙克石林业一中、海拉尔三中、扎兰屯一中、呼伦贝尔市岭东高中等。 其中被称为“天之骄子腾飞的地方”海拉尔二中,年年高考成绩惊人位列呼伦贝尔市第一,内蒙古自治区第二,仅次于呼和浩特二中,曾培养出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等优秀人才。 中等职业学校多所,如海拉尔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扎兰屯幼儿师范学校(原扎兰屯师范学校)、扎兰屯农牧学校、扎兰屯林业高中、牙克石林业师范学校、呼伦贝尔市卫生学校等。 其中被称为“蒙东地区教师摇篮”扎兰屯幼儿师范学校,建校六十余年来,为内蒙古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每年为蒙东地区培养优秀的高中、初中及小学教师,使蒙东地区的教师资源得到了充
25、足,共为社会培养教育事业人才20000余人。 编辑本段传统节日除了内蒙古各地都有的那达慕和祭敖包等,呼伦贝尔盟独有的节日有: 伊慕额节“伊慕额”,蒙语“丰收”之意,顾名思义,伊慕额节也就是丰收节,在每年5月22日。这时草原上的羊、牛、马和骆驼刚接完春羔,一片生气勃勃的丰收景象。牧民们用刀将母羔左耳抿出豁口,放回大群,未被留种的公羊则被阉割成羯羊。还要为年满2岁的马驹打上烙印。 米阔鲁节米阔鲁节是呼伦贝尔草原莫日格勒河流域鄂温克牧民的丰收节日。在每年5月下旬举行,其内容和形式与“伊慕额节”大致相同,所不同的仅仅是劳动完毕要举行宴会,欢庆丰收。 瑟宾节“瑟宾”是鄂温克语,意为“欢乐祥和”,是鄂温克
26、族的传统节日,以图腾为特征,16世纪鄂温克人信仰萨满教后逐渐消失。1994年6月18日,建国后首届“瑟宾”节在巴彦胡硕敖包山举行,主要内容有鄂温克民族歌舞表演等。此后6月18日就成为鄂温克族的“瑟宾”节。 篝火节每年6月18日是鄂伦春族的传统节日篝火节。鄂伦春人对火神的崇拜由来已久,他们认为火有驱邪祛污的作用,对于火有着一系列严格的禁忌,例如:不许随意向火堆泼水、扔脏物、吐痰,不许用刀、棍等尖锐的东西向火中乱捅,以免触怒和伤害火神等等。 编辑本段地理地形特点呼伦贝尔市西部位于内蒙古高原东北部,北部与南部被大兴安岭南北直贯境内。东部为大兴安岭东 麓,东北平原松嫩平原边缘。地形总体特点为:西高东低
27、。地势分布呈由西到东地势缓慢过渡。 气候特点呼伦贝尔市气候分布特点以大兴安岭为分界线: 1、从气候类型为:岭东区为季风气候区,岭西区为大陆气候区。 2、从年降水量类型为:岭东区位半湿润性气候,年降水量在500800mm;岭西区为半干旱性气候,年降水量为300500mm。 3、年气候总特征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年温度差、日期温差大。 植被分布特点植被分布分布由森林向草原过渡,植被的分布依年降水量决定。 岭东地区为半湿润地区多分布为森林(针叶林混交林)大兴安岭林区。 岭西地区为半干旱地区多分布为半干旱草原呼伦贝尔草原。 编辑本段旅游资源呼伦贝尔旅游资源富集,是国家旅游局认定的全国六大重点
28、旅游开发区,是全国旅游二十胜景之一, 梦里天堂-呼伦贝尔国家级草原旅游重点开发区。呼伦贝尔是最适合人类生存的一片“绿色净土”,是大自然馈赠给世人的“天然别墅”,这里的绝大部分森林、草原、湖泊等自然生态环境仍保持其原始古貌。这里四季分明,景色各异。春天,芳草萋萋,一片新绿;夏天,林木葱郁,野花绣地;秋天,硕果累累,千山尽染;冬天,银装素裹,一派北国风光;被世人誉为世界美丽的花园。 呼伦贝尔市有天然草场8万平方公里,天然林地12万平方公里, 呼伦贝尔地处生态屏障地带, 城市景点照片(20张)拥有3000多条河流(其中著名的额尔古纳河、克鲁伦河、雅鲁河等),500多个湖泊(其中著名的呼伦湖、贝尔湖)
29、,3000多种植物(如樟子松),400多种野生动物(如狍子、飞龙、黑熊等)。大兴安岭由北向南纵贯其中,成为天然的南北界线。世界闻名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广袤无垠,有“绿色净土”“北国碧玉”之美誉。 呼伦贝尔大草原、大森林、大水域、大冰雪、大口岸、大民俗、大空调、大氧吧共同组成呼伦贝尔大旅游。 春季,五月的兴安岭上杜鹃花争奇斗艳,尚未消融的皑皑白雪映着火红的杜鹃花,是难得一见的人间圣景;夏季的呼伦贝尔气候宜人,平均气温在1621之间,是避暑的最佳去处,那醉人的绿色招引着你,站在草原上,看蓝天上云卷云舒,心胸就会像草原一样广阔。鄂伦春族篝火节、草原那达慕、鄂温克族瑟宾节、祭敖包等民族节日异彩纷呈。秋季夺
30、人耳目的是那林海的秋色,听林中松涛阵阵,赏亭亭玉立的白桦,到四方山、达尔滨罗看日出日落,大自然的美景令人留连忘返;走近冬天的呼伦贝尔,一个冰雕 城市景点照片2(11张)玉砌的世界,冰雪节的圣会,让您充分领略青松傲雪、畅游林海雪原的豪气和由冰峰、雪岭、冰雕构成的一派雪韵风情。 目前,全市星级宾馆饭店30家,国际、国内旅行社27家,旅游景区(点)达50余个,每周有6次飞往北京的往返航班,5次飞往呼和浩特的往返航班,旅游旺季每天都增加航班,火车每日对开直达北京、哈尔滨、沈阳、齐齐哈尔、呼和浩特、包头、绥芬河、大连,旅游观光巴士可直接行驶至全市各景区(点),满洲里市至俄罗斯后贝加尔新国际公路口岸已开通
31、。 重点景区 呼伦湖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北山侵华日军要塞遗址(海拉尔反法西斯纪念园)、金帐汗蒙古部落、鄂温克博物馆、巴彦呼硕旅游景区、西旗知青文化展、巴尔虎博物馆、东旗甘珠尔庙、诺门罕战争遗址、额尔古纳俄罗斯家庭旅游户、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敖鲁古雅猎民点、嘎仙洞、达斡尔风情园、朝鲜人家、牙克石凤凰山庄及凤凰山滑雪度假区、满洲里国门、中俄互市贸易区、呼伦湖小河口、冰雪园、阿尔山雪域温泉、红花尔基原始樟子松国家森林公园(世界上仅存的三大片原始樟子松森林之一)。 编辑本段呼伦贝尔草原呼伦贝尔草原,位于大兴安岭西麓的内蒙古 呼伦贝尔盟,西邻中蒙、中俄边境,北起额市根河南界,南至中蒙边界,东西300公里
32、,南北200公里,总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天然草场面积占80%。是国内最丰美的大草原,那里有中国第五大湖呼伦贝尔湖,号称“金鸡冠上的明珠”。呼伦贝尔面积相当山东 江苏两省之总和。 呼伦贝尔东部草原是内蒙古主要的畜牧区,出产著名的三河马,三河牛。内蒙古地势高而平坦。境内有上千个大小湖泊。在广阔平坦的蒙古高原上,没有黄土高原的深沟、墚、峁等地貌。除了大兴安岭和大青山山脉之外,大部分是平缓的原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著名的大草原呼伦贝尔大草原,绿波千里,一望无垠,微风过,羊群如流云飞絮,点缀其间,草原风光极为绮丽,令人心旷神怡。 呼伦贝尔草原犹如一幅巨大的绿色画卷,无边无际。这里是我
33、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草原,水草丰美,生长着碱草、针茅、苜蓿、冰草等120多种营养丰富的牧草,有“牧草王国”之称。呼伦贝尔大草原也是一片没有任何污染的绿色净土,出产肉、奶、皮、毛等畜产品备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连牧草也大量出口日本等国家。草原波状起伏,坡高平缓,一般海拔为650-1200米,有天然种子植物653种,菊科最多。牧草茂密,每平方米生长20多种上百株牧草。天然芦苇70多万亩,药材428种,兽类35种,禽类241种,鱼类60余种。草原白蘑、秀丽白虾、三河牛、蒙古羊享誉国内外。 2000多年来,呼伦贝尔以富饶的自然资源养育了北方的诸多游牧民族,东胡、匈奴、鲜卑、契丹、女真等在这里繁衍生息,转徒
34、征战,创造了灿烂的游牧文化。这里也是弯弓射雕的蒙古成吉大汗的先祖发祥地。呼伦贝尔不仅仅是古战场,日本人侵占东北后关东军也在此屯兵修建工事,它们于1939年与苏联爆发一场当时世界军事史上空前的大战,惨败之后才改变战略南下。至今草原周围还有一些侵略者留下的军事工事和万人坑遗址,成了现在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呼伦贝尔得名于呼伦和贝尔两大湖泊。呼伦的蒙语大意为“水獭”,贝尔的蒙语大意为“雄水獭”,因为过去这两个湖盛产水獭。当地民间有一个关于“呼伦贝尔”名称来历的优美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草原上一 呼伦贝尔东部草原个勇敢的蒙古族部落里有一对情侣,女的能歌善舞,才貌双全,叫呼伦;男的力大无比,能骑善射,叫
35、贝尔。她们为了拯救草原,追求爱情,与草原上的妖魔奋勇搏杀,女的化作湖水淹死了众妖,男的为寻找女的勇敢投湖,于是,她们双双化作了世世代代滋润草原和她的子民们的呼伦、贝尔二湖。 呼和诺尔旅游点位于呼伦贝尔盟 陈巴尔上贡旗境内,距海拉尔市61公里。呼伦贝尔草原是世界著名的天然牧场,呼和诺尔可称作是呼伦贝尔草原风光的代表。坦荡无垠的草原环抱着波光潋艳的呼伦贝尔湖。草原绿茵如毯,鲜花烂漫,蒙古包点点,犹如绿海中的白帆。旅游点上的活动项目丰富多彩。旅客可以穿着民族服装,骑着骏马奔驰,也可以骑着双峰驼漫步,或乘坐原始的勒勒车漫游。游客还可以划着小舟在呼伦贝尔湖中垂钓,或背着猎枪到附近的林中草地狩猎。旅游点为
36、游客准备有手扒肉、烤羊腿、涮羊肉、奶食等具有当地民族特点的风味食品,还设有旅游纪念品商店为游客服务。 2005年10月23日,中国最美的地方排行榜在京发布。此次活动由中国国家地理主办,全国34家媒体协办的“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历时8个月,共评出“专家学会组”、“媒体大从组”与“网络 手机人气组”三类奖项。“媒体组”与“人气组”分别以媒体投票及网友、手机用户投票的方式各产生12个获奖地方。而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浓墨重彩推出的“专家学会组”奖项则别具一格,分成了山、湖泊、森林、草原、沙漠、雅丹地貌、海岛、海岸、瀑布、冰川、峡谷、城区、乡村古镇、旅游洞穴、沼泽湿地等15个类型。其中,呼伦贝尔东
37、部草原是被评为中国最美六大草原之一。 其他景点 呼伦贝尔大草原、满洲里中俄互市贸易区、满洲里国门、呼伦湖、弘吉剌蒙古大营、凤凰山庄、伊敏河(伊敏河镇内有国家首个煤电联营企业、中国最大坑口电厂之一的华能伊敏煤电公司)、金帐汗蒙古部落、室韦蒙古族发祥地、额尔古纳河、嗄仙洞、白音呼硕草原、莫尔格勒河、巴彦呼硕草原、布里亚特蒙古族、莫尔道嘎森林公园、扎兰屯吊桥公园、黑山头古城、敖鲁古雅驯鹿之乡、维纳河疗养区、乌兰泡、汇河口、灵泉、美人湖、熊谷、一目九岭、樟子松林、大雁五泉山、敖鲁古雅鄂温克族、苍狼白鹿岛度假村、大汗凭吊、九曲松风、喇嘛山、龙岩览胜、乌尔旗汉原始森林 西山自然保护区、偃松幽径、贝尔湖、西
38、山生态湿地、世界名马(业) 、边卡要塞遗迹 黑山头中俄界河、巴图湾、中国达斡尔民族园、鄂伦春博物馆、鹿鸣山庄、柴河风景区、布苏里军事要塞、扎兰屯秀水山庄、扎兰屯柴河月亮湖、扎兰屯九龙泉、熊瞎子洞、巴林喇嘛山 、扎兰屯金长城边壕、扎兰屯雅鲁河漂流。 旅游时间 呼伦贝尔市的北部为林区,最佳旅行季节为5月的5-20号和9月中下旬,5月树木新绿,漫山遍野开满杜鹃花;9月,秋色染遍大兴安岭,是摄影的好时光。南部以草原为主,最佳旅行季节为7-9月。11月至次年2月中旬则是冰雪游的最佳时节。 每年3月15日到6月15日是防火期,此期间到呼伦贝尔市的大部分地区都要办理防火证,这段时间也正是呼伦贝尔市大部分地区
39、一年中最凋敝的时期,只5月上旬大兴安岭林区的杜鹃花开遍山野尚可一游。 旅游购物手工艺品 呼伦贝尔的民族手工艺品以粗犷感和用途广而闻名。 呼伦贝尔市内蒙古外贸工艺品厂生产的银制艺术品、海拉尔市民族(呢绒)服装厂生产的牧羊牌蒙古袍、蒙古刀具海拉尔市民族用品厂生产的刀具主要有蒙古刀和王爷腰刀、海拉尔龙艺雕刻厂开发的木雕壁画、木雕壁挂、根雕、瘤雕、木帖拼雕、板画、镶嵌画、镶嵌书法、树皮画等系列艺术品,风格天成,古朴高雅。 海拉尔区购物相当便利,市区内拥有多家专业市场。 友谊大厦位于三角地中心,规模庞大,环境优雅,是一家销售中高档百货商品为主的大型商城。 土特产品 草原白菇、黑木耳、炒米、费乌瑞它、甘草
40、、榛子、沙果、笃斯、山里红、金针菇。 编辑本段交通铁路市辖区内的铁路干线呈“口”字形分布,有滨州线内蒙古呼伦贝尔段(满洲里哈尔滨)、牙林线(牙克石满归)、博林线(博克图塔尔气)、朝乌线(朝中莫尔道嘎)、两伊线(伊敏伊尔施)、伊加线(伊图里河加格达奇)、加漠线(加格达奇漠河)、齐加线(齐齐哈尔加格达奇)。市辖区内原设有哈尔滨铁路局的三个铁路分局:海拉尔分局、加格达奇分局、伊图里河分局。经过全国铁路系统大改革后,撤销分局,改为办事处。三个分局合并入为海拉尔铁路办事处,各单位站段由各站段负责管理。 公路市辖区内的公路众多,国道有301线(绥芬河满洲里)、111线(北京加格达奇)。 民航呼伦贝尔市现在
41、拥有两个民用机场,海拉尔东山机场和满洲里西郊机场,海拉尔机场已经开通北京、呼 和浩特、哈尔滨、沈阳、南京、杭州、深圳、秦皇岛、广州、石家庄、天津、上海、大连、宁波、郑州、三亚(冬季)、俄罗斯赤塔,蒙古乔巴山、蒙古乌兰巴托等多城市;计划开通厦门、武汉、日本熊本等5个城市。1993年7月6日国务院以国函(1993)97号文件批复同意海拉尔航空口岸对外开放。满洲里西郊机场现可开通满洲里至北京、满洲里至呼和浩特、锡林浩特、乌兰浩特、通辽5条航线。从满洲里到达北京后,在北京乘坐海航航班当天可办理中转连程服务到达的城市可达30多个。 编辑本段民风民俗饮食大部分人还保留着原籍的习惯,主食有粥、面条、馒头、米
42、饭等。但在岭西普遍 呼伦贝尔民族喝奶茶、食牛羊肉, 这些均与当地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俄罗斯族同胞一样,所不同的是汉族人家都多吃一些蔬菜。80年代以来,无论岭东岭西,稻米饭已成为主食。80年代以后至今,地区的饮食文化逐渐开放,与全国的饮食文化相融,各市区都以出现了一些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和饭馆。 服饰1945年以前及50年代初期,汉族人的服装以棉布、棉花为主,颜色为黑、蓝、灰、白居多。夏季单衣单裤,冬季棉衣棉裤、棉蒙古长袍,野外放牧或生产穿白茬羊皮袄、毡疙瘩。之后,生活逐渐富裕,特别是1978年以后,穿着随气候变化而定,一般人都备有单、夹、薄、厚服装。年轻女子,喜穿各色花衣,各样长短裙、连
43、衣裙,头戴鲜艳纱巾,冬围各式新样毛织围巾;男女西装、长短皮衣、夹克、牛仔装、羽绒服等新款式服装屡见不鲜。衣料已不以“棉”为主,而是以毛绒、呢子、裘皮、纤维、毛的、混纺等质地好的衣料制作。男戴礼帽、前进帽、针织毛绒帽,女式新帽更多,近年来更讲究帽子的高档和式样。妇女佩戴金耳环、金项链、金戒指、手镯等首饰,男人戴金戒指的也不少见。 90年代以后至今,男女都以时髦的装束打扮自己,说明呼伦贝尔市的发展早已和全国大城市的发展接轨。 住屋早年住窝棚、土坯房,或土木结构房屋。1949年后,居住条件逐年改善,普遍为土木结构和砖瓦结构房屋。80年代中期以后,土木结构房减少,大部分为砖瓦结构,有的住进楼房;郊区农
44、民多住红砖瓦房(有的铺铁盖)。岭西各乡、镇、苏木住户,均为定居,住板夹泥、苇 板夹泥房,少数住砖瓦房。房屋都是门朝北开,开门处接有2030平方米的防风房,称“风楼”或“门斗”。门斗冬季防风寒,又是夏季的厨房。农区大多烧茅柴、秸秆、薪材,少部分烧煤;牧区燃料以牛羊粪为主,少量为煤。一般用柳条编的篱笆障子或用桦木杆圈成院子,独门独院。野外放牧或生产,住蒙古包或铁皮板房。90年代后至今,城镇居民大多以楼房居住为主,但少部分居民仍以平房居住。由于国家的封山育林政策的实行,禁止上山砍伐野生柴草,现大多以煤炭为取暖燃料;而一小部分农村地区仍以野生柴草为取暖燃料。蒙古族居民现都已经搬入了平房和楼房。 经济生
45、活在岭东,早期“闯关东”和后来的自流者,基本都垦荒种地。其生产方式直至70年代,均以繁重的手工操作为主。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由于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关系得到调整,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农业生产连年丰收,农民生活获得显著改善,开始大量购置小型(少量大中型)拖拉机和机引农机具,使部分农业生产项目实现了机械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业、林业、工业、交通、邮电、商业、采煤和社会各项服务业,以及机关事业单位,汉族都是主要从业者。家庭副业生产,岭东岭西一样,耕种园田,种植瓜果蔬菜,饲养奶牛、猪、鸡、鹅、鸭等。80年代以前主要为自用,80年代以后,已有相当一部分到城镇或集市上出售,以改善自家生
46、活。90年代以后至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继续实行,出现了一些大型的个体农场,农业机械化水平已经全面普及,如喷灌技术、大型的农业机械(收割机、播种机、插秧机),一些地区以农家乐为特色开设旅游点。工业上,快速的发展以轻工业为主要发展方向,成为了呼伦贝尔的财税主要收入,如海拉尔啤酒集团、呼伦贝尔巴特罕啤酒集团、三元乳业呼伦贝尔分公司、扎兰屯淳江油脂公司等。由于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信息业也已经为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提供了便利,遍及了交通、邮电、通讯事业。移动电话的普及率迅速提高达到了65%,网络已经进入了居民家中。网络已经成为了千家万户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婚嫁婚嫁习俗在1949年后有很大变化,主要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式包办婚姻,改革为自由恋爱结婚和法制婚姻;过去穷人富人相差甚远的婚嫁礼仪,改为只有城乡差别的大同小异的礼俗。一般都经过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