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中人的主体性发展隐忧及应对.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22648 上传时间:2024-02-23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6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中人的主体性发展隐忧及应对.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中人的主体性发展隐忧及应对.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中人的主体性发展隐忧及应对.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4 4 卷第4 期2023年7 月文章编号:16 7 4-8 10 7(2 0 2 3)0 4-0 10 1-0 7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Jinggangsh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Vol.44 No.4Jul.2023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中人的主体性发展隐忧及应对刘斌1,2,王孟慧1,2,江毓君3(1.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湖南湘潭4 112 0 1;2.湖南省“十四五 教育科学研究重点培育基地教育信息化研究基地,湖南湘潭4 112 0 1;3.井冈山大学教育学院,江西吉安34 30 0 9)摘要:人工智能驱动教育变革的同时,也对

2、教育中人的主体性带来挑战。正确认识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关系、确立人的主体性是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根本问题。基于对人工智能本质的哲学思考,可以理性认识到:人类智能无法被彻底分解、人类情感无法被本质模拟、人类自我存在无法被替代。现实中,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引发人的主体性发展的种种隐忧,表现为人的全面发展被限制、人的情感需要被遮蔽、人的自我实现被阻碍等。为消解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中人的主体性发展隐忧,需要在发挥人工智能优势的同时彰显人类主体的价值,具体路径包括树立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理性观念、确保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合理应用、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科学评估等。关键词:人工智能;人的主体性;人类智能;隐忧中图分类号

3、:G40-057文献标志码:AD01:10.3969/j.issn.1674-8107.2023.04.012通过人工智能推动教育变革已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先后发布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和机遇北京共识一人工智能与教育等系列文件,对教育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及其发展进行规划与部署。我国对此也高度重视,大力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全流程应用。然而,在人工智能教育应用高歌猛进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隐忧,如数据安全、伦理危机、主体发展等。其中,人工智能对人的主体性的挑战是最根本的问题 2,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智能化的同时也带来人的主体性衰微的风险,如学校规训技术变得更

4、加隐蔽、学生的主体权利被隐蔽式剥夺3、主体自由受制于人工智能营造的“信息茧房 4 等。因此,基于对人工智能的本质与限度、人类主体与人工智能的关系等的哲学分析,反思当前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中人的主体性发展困境,指明未来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一、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中人的主体性发展审视早在2 0 世纪初,当人工智能在机器翻译、定理自动证明、机器人研究、专家咨询系统等方面取得大量成果时,一些学者提出人工智能要代替和收稿日期:2 0 2 3-0 3-31基金项目:2 0 19 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人工智能+背景下个性化学习的实现路径与效果评价研究”(项目编号:1

5、9 A185);2020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智慧教育环境下面向个性化学习的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HNJG-2020-0523)。作者简介:刘斌(19 8 4-),男,湖南株洲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智能教育研究;王孟慧(19 9 8-),女,河南南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智能教育研究;江毓君(19 9 3-),女,江西上饶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技术研究。102超过人类智能的“乐观 预言 5 9-10 7。以德雷福斯为代表的技术哲学家对人工智能的本质、人类主体的特殊优势、人类主体与人工智能的关系等本源问题进行了理性的思考,阐述了人工智能发展的限度及面临

6、的困难。这些思想为全面审视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一)人类智能无法被彻底分解早在19 5 6 年,美国达特茅斯学院举办的学术研讨会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认为人工智能是关于人造物的智能行为,是对从环境中感知信息并执行行动的代理的研究 6 4,其长期目标是发明出可以像人类一样能更好地完成智能行为的机器。更形象地说,人工智能就是机器能模拟人类的判断、决策和自主学习等行为,具备像人类一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认知学习的能力。哲学家们更多强调人工智能“计算主义”的强纲领基础,如德雷福斯从人工智能“计算主义”的本质出发,指出这种本质属性依赖于“所有可能的选择,都必须得到明晰地表达”5 138 的前提,

7、依据这种“可计算”“可规则化”的前提,人工智能作用的对象必须“全部分解成对上下文环境无关的数据或原子事实 5 12 13。德雷福斯等哲学家将人工智能的本质及其要求与现实世界对照发现,复杂的现实活动显然不能完全满足这种简单化处理,世界也无法完全被分解成“由始基构成的结构化描述序列”,从人工智能应用的核心设想与现实世界之间的矛盾可以得出“人工智能无法根本实现”的结论。而且“人类和机器信息加工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进行的 5 2 34,人由传递外部感官刺激并对它进行解释、对人体活动和内部功能水平的控制、有复杂的记忆功能并对搜索的信息进行转换、传送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并在身体内部作出决策等复杂功能组成的神经系

8、统 5 16 8-17 1,不可能被简单化地分解。由于人类的智能是区分于人工智能的非表征化、不可形式化以及不可规则化的特殊存在,因此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也存在极限范围,特别是“人”的特殊地位和独特优势是其无法跨越的限度。基于人类智能无法被彻底分解的理性认知,实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践中需打破人工智能应用的“盲目乐观”深刻理解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有限促进作用;须摒弃单纯追求智育、结果导向的功利性思想,树立“育人为本”的观念,以优化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基本追求;需再次重申教育主体的尊严及价值,明确以“是否促进人的发展”作为评价人工智能应用效果的根本立场。只有这样才能以客观中

9、立的态度理性地看待人工智能对教育领域的影响,回归教育本质,避免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在实践中的误读和扭曲。(二)人类情感无法被本质模拟何为情感?英国心灵哲学家理查德沃尔海姆将其还原为“我们拥有一种欲望”,将其视为人类拥有的一种自然本能8 。科技乐观主义者们并不否认人类情感的自然属性,同时他们预测,在一定条件下机器可以“模拟情感”,如迈克尔阿尔比布提出“没有感受的情感(emotion without feeling)”也是存在的,机器人的情感就是这种“无感受的”却可以被计算“编辑”的人工情感8。然而,德雷福斯等人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在模仿人类智能行为时遇到一系列困难,他提出人类普遍具有四种智能活动,分别是

10、条件反射类的行为、简单一形式化的领域、复杂一形式化系统领域和非形式化行为领域,只有前两类活动适于数字模拟,能够被人工智能所习得,对于第三类活动人工智能可以实现部分程序化,而对第四类非形式化的智能活动人工智能完全不可驾驭 5 12 9-30 1。在上述四种智能活动中,人类情感显然属于不可程序化、非形式化这一类别,其产生依赖于人类特有的生理机制。目前来看,人类并不能对自我意识、情感发生机制进行编码和计算,因此依托算法而存在的人工智能也就无法突破对人类真实情感的彻底模拟。按照罗莎琳德皮卡德对人类情感要素的分层一一“情感的外观”“多层级的情感生成”“情感的体验”和“身心交互作用”等9,目前仅前两个情感

11、要素可能成为人工智能模拟的对象,而情感理解、情感体验等则一直是人工智能无法逾越的鸿沟 0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人工智能的智能性受刘斌,王孟慧,江毓君: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中人的主体性发展隐忧及应对制于人性,“人一一事实的源本一一不是事实或一组事实,而是生活于世界的过程中,创造自身及事实世界的一种存在 5 12 9 8。技术的逻辑性和工具性无法替代人类主体的情感和社会属性,人工智能模拟的“抽象的人”无法替代教育实践中具体的人。因此,教育实践中需要承认主体的情感存在和情感需要,认识到人是存在于这个世界的完整存在,教育主体具有超出形式化和智能化的情感优势,为人的情感发展创造环境,使其向着中国人自古崇尚的

12、“情理合一”的目标前进,这也是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关键所在。(三)人类自我存在无法被替代人工智能是研究和开发能够模拟、延伸甚至替代人类智能的一系列技术和方法,旨在通过对人类智能的模拟,使机器能够胜任人类从事的工作。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已使其具有超越客体边界的倾向,其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也带来教育主体对自我价值的追问以及对人工智能主体地位的争论。从目前来看,人工智能还无法替代人类的自我存在及其主体性。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发展目前还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主要表现为特定领域具有人类智能的特点,其对数据和算法的依赖也决定了其在功能上的局限性,无法达到胜任人类所有工作的程度,也不具备人类所特有的意识和情感。另一

13、方面,人类的主体性还强调其社会存在性。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到“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工智能即使在个体智能模拟方面可以取得应有之席,但在“社会存在性”上难以完全替代人类。既然人类自我存在无法被替代,随着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实践中需要考虑的是如何让人工智能更好地与教育主体共生。伊德通过意向分析概括出人与技术的四种关系(具身关系、解释学关系、它异关系和背景关系)12 4 12,其中具身关系符号化表示为“(教育中的人一技术)一世界”,即教育主体借助技术手段与外部环境产生联系。这一观点对理性认识教育中人工智能的作用103有一定指导意义

14、。在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中,教育主体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扩展自身的知觉、感觉等与世界交互的方式,达成和谐的“人一技术”关系,实现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优势互补。二、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中人的主体性发展隐忧“技术进化的过程导致教育在获得功能的同时失去了“与境 的交互和参与,这必将导致物与“与境 的剥离、手段和目的的割裂 12 4 12。现实中,人工智能的应用,既促使了教育形态、方式、功效等发生显著变化,也对教育价值秩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导致教育中人的主体性发展面临一系列困境,具体表现为人的全面发展被限制、人的情感需要被遮蔽、人的自我实现被阻碍等。(一)人的全面发展被限制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而全面

15、发展的教育目的期待教育主体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已的全面的本质 13。相对应的,教育活动应以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为导向,体现多维性、整体性,承载五育功能。当前,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中的异化现象使人的全面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其一,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狭窄化 倾向明显,其应用情境常设定在学校课堂环境,应用领域多聚焦于学校教育 14 ,并且其对个性化、智能化的过分追求背后体现了人们对学习效率的关注以及对主体全面发展的忽视。在这种应用取向下,不少教师将人工智能与高效益等同,认为技术与教学效果存在正相关,甚至出现功利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博人眼球的现象。这种观念对课堂教学形成包围之势并不断裹挟教师,使其无视人

16、工智能技术发展尚不成熟、尚不能实现诸如因果关系的自动推理、尚不具备自主决策的能力等现实5 ,以近乎痴迷的心理对待技术并奋力跟进,课堂的重心逐渐由学生主体向大量的数据、智能化的学习工具、注重统一标准的评价结果等偏移。其二,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工具理性”的价值向度决定了其对应用结果的关注,技术的泛滥使用客观上只会固化“只重104智力分数,不顾全面发展”的传统教学模式和应试教育旧结构。在“过分关注技术应用效果 的催化下,教学中单向度灌输的局面被固化,技术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沦为配合技术的“参演者”,先进的技术本质上发挥着传统教具替代品的作用,成为陈旧方法的“高科技版本”。(二)人的情感需要被遮蔽人是情

17、感的存在物 18 ,情感是人与机器的主要区别之一19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其本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情感实践活动。因此,教育不是单纯为了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对于生命意义的领悟等同样重要。然而,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中对人文环境、价值倾向和生命关怀的忽视,使得师生间的互动沦为教、训、海、化这类中性的行为 2 0,人的情感需要面临被遮蔽的困境。其一,教育中情感关怀的缺席。随着以“工具理性”为价值取向的人工智能应用理念的盛行,其直线式思维模式一一由“计算任务”到“匹配算法”最终“实现任务”2 1一在教育领域是指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能够进行有目逐步扩张,教育实践中机器思

18、维逐渐取代人文关的、有计划的行为,是人之为人的重要特征之一,怀,使得人的情感感知弱化。其二,师生间情感互也是实现人的超越性发展的关键。然而,在人工智动被遮蔽。人工智能试图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搭能监控的“全景观展览”式教育环境中,学生的信建虚拟化、智能化的教学场景,创建远程互动和人息隐私、空间隐私、自决隐私 2 4 等面临被剥夺的风机互动的教育环境。然而,虚拟化、智能化教育环险,学生被视作缺乏自主意识的机器,被控制和分境的技术优势难以掩盖师生间最为珍贵的感情交解。如浙江金华某小学引进一款能够随时监测学流被阻隔的事实,被智能教育环境包裹的教师和生注意力的“头环 2 5 ,学生眉毛抬起的高低、嘴角学生

19、的情绪、感受面临被技术屏蔽的风险,师生交的上扬或者下压、嘴唇线的紧闭程度等细微的面往时传播和流动的只有“数字符号”和一些程式化部表情无所遁形。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只需向着学的活动设置,而非情感互动的人文交流 2 。其三,习效率、成绩等目标快速前进,谈不上自主精神、人的情感需要难以得到满足。作为“物”的性质存个性创造等品质的发挥。在的人工智能,无法从根本上取代教师,无法满足三、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中人的主学生情感需要、实现学生认知与情感的和谐统一发展 2 3。技术理性主义将认知或知识的权重不断放大,使情感的权重越来越小,“智能导师”使人工智能具备教师的大部分角色的同时也使学生的情感需要被压制。(三)人

20、的自我实现被阻碍教育的宗旨最终在于解放人、发展人,使受教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育者不断生成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和对自我的了解,进化出自我意识,达成人格的发展,最终解放自我。然而,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限制了人追求自我实现的最高目标。其一,机器思维阻碍了人的角色认知和自我发展。在人工智能的驱动下,教育越来越精细化、个性化,看似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育过程,本质上却携带着“量化的”“程式化”的思维。学生的学习流程被标准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如同机器一样被“数据一编码一量化”模式化地处理,学生被当作一种可分解的任务,试图通过某种算法将各种不确定事件或者模糊的概念转化为确定性的数据表达。教

21、师则受益于人工智能在数据运算和处理等方面的强大优势,在负担减轻的同时容易产生依赖感,失去个人成长和角色转换的意识。最终,教师和学生逐渐被人工智能挤占其主体地位,失去独立思考和创造的能力,逐步沦为“执行者”的角色。其二,人工智能应用阻碍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主体意识体性发展应对根据上述哲学家对人工智能的理性认识,人工智能教育应用首先需要明晰其根本尺度:“人的特殊性是无法取代的”2 6 ,即人工智能无法从根本上超越人类智能,更无法代替人类主体的价值。在此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消解人工智能对教育主体刘斌,王孟慧,江毓君: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中人的主体性发展隐忧及应对带来的不利影响,在发挥人工智能优势的同时彰

22、显人的价值。具体来说,树立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理性观念是前提,确保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合理应用是关键,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科学评估是保障。(一)树立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理性观念一是打破对人工智能的盲目崇拜,避免对人工智能“效能颂歌”的狭追捧。当前,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如火如茶,以人工智能为标志的产业革命及其相应的技术发展正推动教育的深层次变革,但仍有很多问题需要深人探讨。实践中需要深入思考人工智能应用背景下人与技术的关系,基于对教育人工智能本质的探寻,积极探索教育伦理及思维方法的重构,加强人工智能与教育及脑科学、认知科学、知识工程等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促使人工智能相关学科领域形成共同体,通过学科间的合

23、作增进对技术的理性认知。二是改变教育主体对人工智能“外在客体”的刻板认识,增进对人工智能“类人”身份的认同。通过课程学习、统一培训、个别指导、案例推广等多种途径加强教育主体对人工智能的认识和理解,使师生具备基本的人工智能素养,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走向理性的发展方向,如国务院2 0 17 年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就提出“实施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 的安排 2 7 。(二)确保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合理应用一是确保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中师生的主体地位,防止技术应用的失衡及其异化。人工智能教育应用须始终坚持以育人为前提,打破人工智能超越人类主体价值的幻想,规避人工智能技术给

24、人的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避免教师和学生“让位”于人工智能的现象,保障师生的自主性,使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回归育人本位。二是提高教师驾驭人工智能的能力,提升教师的智能教育素养。如雷克利福德所言,科技不能取代教师,但是使用科技的教师却能取代不使用科技的教师,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亦然 2 8 。人工智能无法替代教师,但却赋予教师全新的角色定位,对教师的能力提出105了新的要求。为更好地促进人工智能教育应用,需要增强教师有关人工智能伦理及安全的意识和知识,提升教师的智能教育素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大力推进教师智能教育素养提升的行动计划、构建教师智能教育素养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体系、完善教师智能教育素养

25、发展的保障条件、充分发挥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效能 2 9 。三是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构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模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根本目的在于服务人才培养,其核心在于通过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变革。当前,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于学习环境、智能助理、学习监测与评价等方面,未来需要聚焦人工智能时代人才培养的新目标和新要求,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在智能化环境、多元化课程、差异化教学、发展性评价、个性化服务等方面的全流程应用,构建形成“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模式。(三)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科学评估与监管一是建立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效果的综合评估体

26、系。随着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不断深人,迫切需要加强其应用效果的评估,引导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科学实施。综合评估体系的建立应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聚焦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实践效果,围绕目标方向、应用过程、学生发展、教师发展等方面研制具体的评估指标以及评估方式,发挥评估的导向、诊断和改进功能,推动构建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良好教育生态。二是完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监管体系。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发挥主导作用,从政策制度层面完善人工智能应用的监管体系,组织制定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准人、管理、监督等制度,使教育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规范化,从而确保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聚焦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根本目的,保障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实践

27、效果。三是构建多方主体参与的人工智能应用监管机制。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涉及多个利益主体,包括教育主管部门、相关企业及技术人员、使用者等,因此其监管也需要上述主体的参与和协同。具106体来说,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协调各方力量,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审查,实现系统监测和管理;相关企业及技术专家制定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技术标准,加强技术审核;学校管理者及师生是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主要使用者,需要对全过程进行数据收集、监测、反馈,防止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异化。四、结语当前,教育正经历着人工智能驱动的巨大变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革,也因人工智能的应用引发种种困扰与风险。其中,人的主体性因人工智能的融人而受到

28、极大挑战。基于技术哲学家关于人工智能的理性思考,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中人的主体性发展存在的隐忧,可以为“人工智能+教育”行动带来新的思路。未来,需要抓住人工智能为教育变革带来的机遇,聚焦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根本目的,保持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理性观念,彰显教育主体的独特价值,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参考文献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的通知 EB/OL.http:/ .比较法研究,2 0 2 2,(1).3刘金松.人工智能时代学生主体性的相关问题探讨 现代教育技术,2 0 2 1,(1).4高山冰,杨丹.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伦理风险及其应对研究 J.高教探索,

29、2 0 2 2,(1.5德雷福斯.计算机不能做什么:人工智能的极限 M.宁春岩,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 8 6.6RUSSELLSJ,N O R V I G P.人工智能:一种现代的方法 M.3版.殷建平,祝恩,刘越,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 0 13.7安涛“算计”与“解蔽”: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本质与价值批判 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 0 2 0,(6)8刘悦笛.人工智能、情感机器与“情智悸论 J探索与争鸣,2 0 19,(6)。9 PICARD R W.What Does It Mean for a ComPuter toHave Emotions?CJ/Emotion

30、s in Humans and Artifacts.Massachusetts:The MIT Press,2003.10祝智庭,彭红超,雷云鹤.智能教育:智慧教育的实践路径 J.开放教育研究,2 0 18,(4).11】汪信砚,程通.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经典表述的考辨 J哲学研究,2 0 19,(6)12吴国盛.技术哲学经典读本 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 0 0 8.13吴向东.对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的解释 .教学与研究,2 0 0 4,(1.14张坤颖,张家年.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与研究中的新区、误区、盲区与禁区 .远程教育杂志,2 0 17,(5).15】周廷勇“人工智能 思想溯源与

31、教育精神的返回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 0 2 0,(11).16孙艳秋.课堂教学中的 技术崇拜:症候、成因与治理 .电化教育研究,2 0 18,(7.17】徐晔.从“人工智能教育 走向“教育人工智能 的路径探究 中国电化教育,2 0 18,(12).18张守连,胡敏中.情感之于人与机器 .自然辩证法通讯,2 0 2 1,(10)19朱永海,刘慧,李云文,等.智能教育时代下人机协同智能层级结构及教师职业形态新图景.电化教育研究,2 0 19,(1).20刘庆昌.教育是一种情感实践 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17,(4).21赵旺来,闫旭蕾,冯璇坤.人工智能时代教育

32、的“算法 风险及其规避 J.现代大学教育,2 0 2 0,(3).22冯锐,孙佳晶,孙发勤.人工智能在教育应用中的伦理风险与理性执择 .远程教育杂志,2 0 2 0,(3)。23冯燕华.论教师情感的教育学观照 J.当代教育科学,2 0 2 0,(2).24孟独,王以宁.教育领域中的人工智能:概念辨析、应用隐忧与解决途径 现代远距离教育,2 0 2 1,(2).25肖睿,肖海明,尚俊杰.人工智能与教育变革:前景、困难和策略 J.中国电化教育,2 0 2 0,(4).26】孙田琳子,沈书生.论人工智能的教育尺度:来自德雷福斯的现象学反思 J.中国电化教育,2 0 19,(11).刘斌,王孟慧,江毓

33、君: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中人的主体性发展隐忧及应对27】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EB/0L.htp:/ J.开放教育研究,2 0 18,(1).29刘斌.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智能教育素养探究 .现代教育技术,2 0 2 0,(11)。107The Anxie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Human Subjectivity Development in the Application of AIEducationLIU Bin-2,WANG Meng-huil-2,JIANG Yu-jun3(1.School of Education,Hunan Universit

34、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gtan 411201,China;2.Research Base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ization,Key Cultivation Bas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Research in Hunan Provincein“Fourteenth Five-Year Plan,Xiangtan 411201,China;3.School of Education,Jinggangshan University,Jian 343009,China)Abstract:While

35、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rives educational reform,it also brings challenges to human subjectivity in education.A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human intelligence,and recognizing humansubjectivity are the fundamental issues in the application of Al educa

36、tion.Based on philosophical thinking of the essence ofartificial intelligence,it can be rationally recognized that human intelligence cannot be completely decomposed,human emotionscannot be essentially simulated,and human self-existence cannot be replaced.In reality,the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int

37、elligenceeducation causes various potential risks o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ubjectivity,which are embodied in three aspects,i.e.theoverall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 is restricted,human emotional needs are covered,and human self-realization is hindered.In order to meet these challenges of human s

38、ubjectivity in the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ducation,it is necessary tohighlight human subjectivity while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The specific path includesestablishing the rational concept of the application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ducation,ensuring the reasonable application of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ducation,and conducting scientific evaluation on the application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ducation.Key words:artificial intelligence;human subjectivity;human intelligence;anxieties(责任编辑:马建珠)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