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念内涵与质量标准论文 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至少包含外适标准和内适标准两个层面,其制定涉及到权力主体和合法性机制,应遵循多样统一、开展性和人本性等重要原那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开展规划纲要(xx-2021年)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开展的核心任务”,“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制定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并实施的前提,是要明确高等教育质量内涵。尽管人们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阐释,但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面临着诸多困难,导致质量评估或质量管理争论不断,高等教育质量内涵及质量标准的再审视极为必要。 在精英主义时代,大学本身就意味着质量,学术声望是质量的最正确评判
2、标准,高等教育并无所谓质量问题。在当前的社会问责形势下,这种情况正在成为历史。 随着精英高等教育向群众高等教育的过渡,高等教育正在从数量时代向质量时代转换。 “质量”作为一个专门术语,最初源于工商业领域。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与高等教育相关的文献还很少涉及“质量”问题。 80年代以后,学术界之所以提出“高等教育质量”这一概念,并广为流传,一方面是受政府政策的强制,另一方面也源于企业管理中质量话语的诱导。比方朱兰在展望21世纪世界质量运动的开展趋势时就指出:“质量运动的重点将从制造业转移到教育、医疗保健和政府管理,因为这些领域是一个庞大的效劳业,而在以往质量原理运用得比拟少”。可见,高等教育质
3、量问题源于外部世界赋予和压力,在产品质量、效劳质量等话语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群众化被打上了“质量问题”的烙印。 正如生活质量的研究是对日常生活的批判一样,关于高等教育质量的研究也反映出人们对高等教育开展的一种反思和批判。 在准确界定“高等教育质量”之前,有必要扫描一下这一复杂概念的众多面相,以便给出一个更一般性的定义。 1982,美国联合研究理事会在关于美国研究型博士学位点评估总报告中写到:“质量是什么?你知道它,你又不知道它,它就是这样自相矛盾的”。高等教育质量正是如此。根据已有研究和实践,本文从其矛盾性出发,归纳出高等教育质量的假设干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典型特征。 高等教育质量的客观性,
4、是指高等教育质量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它或意识到什么程度,它都独立于人的意识、思想和情感而客观地存在着。正是由于高等教育质量具有客观性,才使我们评判不同的高等学校成为可能。这是研究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根本前提。 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观性,是指高等教育质量受到高等教育价值观的制约和影响,质量的上下取决于特定的主体需要,随主体的不同而改变,主体的价值判断会因主观认识的不同而有所偏重。近年来围绕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争论就是因为参与主体(大学教职员、用人单位、中介机构、政府、学生、家长等)的价值观不同所导致的。标准不同,评价及结论也就不同,这正是高等教育质量区别于物品(商品)质量而
5、难以准确量度和取得共识的根本所在。 高等教育质量的统一性首先于政府管理的需要,因为政府需要掌控高等教育,需要对高等教育机构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评估,这就势必要求有一个底线标准(基准)。其次于社会的需要,因为公众需要了解高等教育,而呈现出的结果必须是可比拟的,这就需要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除此以外,其合法性还在于,质量的统一性还可以消除或减少劣质高等教育效劳供给。当然这也可能威胁到高等教育的多样性和个性化。 高等教育质量的多样性首先于高等教育层次、类别的多样性要求,其次是不同学科、专业的差异,第三是不同主体的教育需求和期待。当然还有高等教育职能(教学、科研、社会效劳等)、产品(教育效劳、学生)、过程
6、、绩效等的多样性。高等教育质量的多样性与高等教育群众化有着直接的关联,是从精英高等教育到群众高等教育的必然结果。 一般来讲,学术性与职业性是高等教育中一组对立的概念。前者重视理论研究,后者强调实践应用。 在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上,就表现为学术性和实践性这两个既对立又统一的特征。学术性质量将高等教育与高深学问联系在一起,重视教育自身的规律,注重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学术成就,反对过分追求某一领域的外适质量,如政治价值或经济价值、以政治标准或经济标准来裁剪影响教育教学运行规律,而强调高等教育质量的学术标准。 然而高等教育质量本质上属于实践范畴,强调学术性并以此为根底衍生出确定性知识并不符合这一概念诞生的本意
7、。高等教育是以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一种社会实践和个体生命实践相结合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的根本活动领域与实践形态之一。高等教育质量是这一实践活动各个环节、各种具体形式的质量的综合表达。它往往要求以各种可量度的形式,对高等教育组织的日常运行及综合效果进行评估比拟,作为绩效考核、财政拨款或大学排名的依据。 高等教育的根本特性是知识性,知识的本质决定了知识领域许多东西难以量度和测评,因此要求高校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主体,要求同行评估,要求评估的专业化,要求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不能有统一模式。知识的自主性最终说明,高等教育质量要由高等学校自身来保证。 不过由研究的不成熟以及高等教育本身的复杂性,高等教
8、育质量作为一种话语其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价值。 它在政策层面、操作层面始终受到政治意识形态和市场价值的制约和影响,因此表现出明显的被动性和依附性特征。 没有一成不变的教育质量,高等教育质量是随不同时期的不同开展主题而开展变化的,不能脱离开展来谈质量。高等教育的快速开展使得原来高等教育质量的“学术金标准”已不再适用,重建高等教育质量观,构建群众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成为必然。 然而,教育的产品是人而不是物,其质量的显现与其他物化产品不同,具有滞后性。一般的产品出厂后,其质量很快就能测试、反应出来。人的培养质量是不能很快测试出来的(能够测试的只是单纯的学习考试成绩)。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只有用人单位经过
9、假设干年的使用后,才能得出质量优劣、水平上下的结论。 高等教育质量是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质量,是一种整体质量,而不是单一的人才培养质量。它包括教育目标的质量、教育过程的质量、教育管理的质量、教育制度的质量、教育设施的质量、教育产品的质量,以及科研水平、社会效劳的质量等等,是所有这些质量的综合。 然而,系统质量仍非高等教育的全部。在社会问责情势下,高等教育外在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凸显,但其自身内在的文化功能、育人功能、独立价值依然有效,依然居于核心。将所有问题都纳入高等教育质量范畴,将所有高等教育问题的解决寄托在全面质量管理上,这是对高等教育的误解,也是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迷信,对高等教育的开展危害极
10、大。 如何定义高等教育质量?这是中外学者公认的一个难题。无论从客体的性状还是主体的需要来讲,它都具有复杂、多维、动态等特点。范富格特等人指出,虽然质量问题成为高等教育政治日程上一个优先考虑的问题,但对它的解释却很不相同。 1996年欧洲大学校长会议公布的制度评估:质量战略也指出,质量问题人言言殊,很难给出一个能被普遍承受的定义。 但是,“任何组织里,如果大家对质量不能有相同的理解,说着共同的语言,就是使用最好的工具和系统也不会有质量;相反,还会使组织加速解体” 可见给出一个明确的高等教育质量定义多么重要。 主体视角不同,高等教育质量呈现的内涵就不一样。因此如果将主体视角纳入考虑,这个问题就会变
11、得相对明朗。虽然我们成认各个质量定义主体都会受到其他权力主体的制约和影响,但很少有定义完全没有主体价值立场而表现出中立性,更不要说绝对真理性,无论他是否意识到这一层。因此关于高等教育质量的界定,不可能有唯一正确的终极解答。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分析这些不同的价值立场,然后进行不同的定义组合,以适应形势或情境的需要。 一般来讲,高等教育质量涉及的主体主要有以下四类:、经济组织、高等教育系统或学术组织、受教育者(学生)。因此可以从政治、经济、学术和人本四个方面对“高等教育质量”分别进行界定。 政治界定由代表主流意识形态的政府及其代理,根据政治议程及高等教育质量控制和管理的需要,对各级各类高等教育所应到
12、达的最低质量(基准质量)提出要求。它一般预设一个质量标准(对不同类型的院校可能设定不同的标准),把高等教育质量与相应的标准或规格的一致性作为评判的依据,强调是否达标以及达标的程度。如中国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就将教育质量定义为“教育水平上下和效果优的程度”,“衡量的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培养者的一般质量要求,亦是教育的根本质量要求;后者规定受培养者的具体质量要求,是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这种质量概念往往产生于精英教育背景或强政府治理模式下,表现为一元质量观。 经济界定就是按照产品质量理论,从市场供需视角,将高等教育质量理解为高等教育供给满足消费者(政府、社会、
13、经济组织、学生等)规定的或潜在的需要的程度或能力特性的总和。如国际标准化组织将“质量”定义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需要的程度”。英国学者格林 、国内学者史秋衡等人就演绎出“所谓高等教育质量,是指高等教育的属性是否满足高等教育主体的需要及其满足的程度”。这种界定更多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和制约,特别是世界教育效劳贸易合法化以来高等教育公共属性及其价值观的转变,很大程度上主导着当前高等教育开展的主流意识和政策取向,从而外化为经济社会的群众行为和教育抉择,实质上也是一种外适质量观。 学术界定就是从高等教育自身结构、功能和开展规律出发,把质量定义在实现高校办学目标的有效性上。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秉持这一立场。
14、 1995年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开展的政策性文件给出的定义是: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包括高等教育所有主要职责和活动的多层面的概念,最终取决于教学科研人员、课程与学生的质量,以及其根底设施和学术环境的质量。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坚持这种观点。蒋冀骋认为,高等教育的质量就是人的质量、事的质量、制度的质量、文化的质量,其核心和根本方面主要表达在人才培养、教学、管理和文化等方面。 侯怀银等人也认为,高等教育质量是指高等教育实践活动在实现自身根本功能的过程中对高等教育根本规律的表达程度。这一高等教育质量内容包括培养人才、体系构建、机构创办及宏观管理四个方面。 学术界定的高等教育质量往往难以量化,主要由学术同行把握
15、,受主观理解和判断的影响较大,在质量评估的政府问责和市场压力下,具有较大的弹性,容易遭到挤压和扭曲。 人本界定就是充分考虑到高等教育质量不同于商品质量的人文属性,从受教育者即学生开展和成长的角度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界定。如卢彩晨等人认为,高等教育质量的本质就是高等教育满足个人和社会开展需要的程度,最根本的是满足个人开展需要的程度。当然,应该注意的是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满足个人和社会开展需要的方法和手段不尽相同,因此,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等教育质量又有具体的含义。 这种高等教育质量具有极大的主观性和个体差异性。同样的教育施为,个体感受不同,其评价也不一样,因此在统一的高等教育规划管理中往往被剪裁,而现有高等教育建制却越来越面临人本质量叩问的问题和危机。 事实上,一般给出的高等教育质量定义,都或多或少受到这几个方面定义的影响,都是几个方面的经验杂糅。上述辨析的目的,就是试图厘清高等教育质量认识上的复杂性和状态,以便透析特定质量概念的深意和本质,进而为操作性实践诸如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理论原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