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新度镇郑坂村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一、村情基本慨况本村位于莆田壶山兰水之间的木兰溪畔,与市中心区仅一水相隔,桥路相通。全村有9个自然村,人口5266人、1192户人家、109名党员,耕地面积850亩,本村传统产业有蔬菜产销加工,食用菌种植,草蓆编织销售。近几年因大量耕地被木兰溪防洪工程和城港大道等重点项目征用,为解决失地村民的劳力转移和生产发展,创办了四家工艺品作坊,五家服装厂,六家鞋革配套厂,三十多家运输专业户。二、近几年本村推进建设新农村的情况2006年7月本村被选定为全市建设新农村“试点村”,近三年来,在各级领导和各部门的指导下,村“两委”以区府办挂钩开展创新农村机制为契机
2、,以木兰溪防洪工程改造和城港大道建设为依托,制定了郑坂村建设新农村五年规划纲要,推进了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发展,取得了新农村建设的初步成就。村先后被市授予文明村、春风文化活动先进村,基层先进党组织,并获得省级卫生村命名,被推选为创建省级文明村。一是着力解决重点项目征地拆迁造成失地农民问题如何做好生产发展。在木兰溪防洪改造工程和城港大道建设中,我村被征用了约占一半的耕地,一千多劳动力失业。为此,我们首先引导村民转变经营理念,汇集散落在村民手中的征地补偿款,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创办劳动密集型的服装,鞋革等企业,创办了五家服装加工厂,四家鞋材、鞋模车间和二家鞋革厂,解决了失地村民的就业。同时从外地调进
3、优质材料和半成品,并引进高科技设备,使传统草席编织增加技术含量,提高档次,扩大销路。又挖掘村民具有传统的咸菜腌制技术的特色产业,年产20多个品种的腌菜约3万吨,占全市85%的份额,并为“国圣酱菜”和“涵兴记”等佐餐食品企业提供原材料和半成品,深加工创出品牌,销往港澳和国际市场;其次是调整农产品产业结构,引导村民种植土地利用率高,收益好的现代农业品种,重点突出种植名特优蔬菜,大力发展食用菌生产,使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的种植效益,取得土地减少不减收。二是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规划,优化村民人居环境,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首先是抓好新农村建设规划,不但局部规划新村建设,产业配置,基础设施改造,还长
4、远规划了村五年经济发展目标,社会事业进步,管理体制改革,精神文明建设等;其次是结合木兰溪工程征迁安置建设,实施农村住宅示范小区建设,建成功能齐全的标准化示范楼房200多幢,又筹资硬化了五条通自然村水泥路,并全部安装了路灯,还率先实施农村安全饮水试点,筹措40多万元改造了全村自来水实现农村安全饮水100%;再次是发动乡贤捐资和多方筹集130多万元,不但解决了村“完小”升格为中心校两幢四层1680教学楼扩建,又拆迁了学校相邻的五户民房完善操场等配套设施;第四是建立起专门负责日常维护村容整洁、卫生保洁和垃圾清理队伍,完善了管理制度和卫生设施,并清淤疏浚了6300米的灌溉排洪河道;修缮了村老年人活动中
5、心,并配备了部分活动设施;还在村口设立了警务室,建设了一支治安巡防队伍,极大地震慑了违法犯罪分子;并争取多方支持和村社会筹措,使全村272人次困难群众和学生能得到救助,使村社会和谐发展。三、正在推进的新农村建设重点示范项目和进展今年,本村被推选为福建省第二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市新农村建设重点示范村。我们坚持在生产发展上求突破,在打造精品上下功夫,整合提升传统产业,着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一是建立“郑坂腌菜”集约型生产基地,推进传统产业集约化生产加工、规模化产出效益。通过规划沿木兰溪本村段顶厝自然村至后廖自然村旧海堤间,调整产业用地40亩、整治土地20亩,前期调整40亩用于
6、基础设施建设和建设蔬菜腌渍池,供腌菜粗加工和建设无公害治理设施,解决历史形成家庭作坊分散经营低效高耗和残渣影响环境的问题。第二期整治20亩用于建设腌菜深加工厂房项目。在建设规划上,按专业分工和明确经营管理责权利,规划为八个专业生产区和污水无公害处理、以及腌菜深加工生产区。在经营机制上,以腌渍大户为龙头,农户可以通过资金归集、设备转让、土地流转等形式入股,实行股份制经营,自愿结合,自负盈亏,发动注册郑坂蔬菜生产加工专业合作社。在投入机制上,实行资本与收益挂钩,估算前期投资现金280万元,农户以土地流转入股折价160万元。村集体前期须投入120万元进行项目区场地平整,建设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并充
7、分吸纳深加工企业、龙头大户和社会融资参股。在运作机制上,推行“六个统一”,即“统一提供优质蔬菜种苗、统一技术培训指导、统一协调生产加工品种、统一提供信息服务、统一提供生产资料、统一产品质量”。聘请深加工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提供技术服务。通过整合建设“郑坂蔬菜腌渍产业集约型生产基地”,一方面使“郑坂腌菜”走出传统家庭作坊,有利于组织技术力量主攻腌菜“食品安全”防线,靠前提供优质种子订单指导生产原料蔬菜,确保化肥农药残留不超标,又通过“村企联姻”,建立“公司农户”经营模式,直接指导腌菜粗加工,使产品卫生符合国家标准和国际要求。一方面规模化生产可提高产值效益40%,又是解决本村50岁左右劳动力
8、转移就业的主渠道,还季节性腌渍加工用工使附近1000多劳动力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年腌渍需要的各类蔬菜在10万吨左右,其订单涵盖周边约万亩冬闲农田上种植的菜农收益,带动本镇和周边乡镇生产蔬菜专业村发展“一村一品”蔬菜产业。二是推进“郑坂草席”产业化开发经营,专业化生产加工、现代化营销管理。郑坂的草席编织产业,是由远古村民采摘木兰溪岸边生长的咸草手工传统技术编织发展起来的,是家庭付业的传统特色产业,原有100多户村民、约1200多劳动力从事草席编织、贩运、销售,年产近百万张销往本省、江浙和两广,以及出口港澳台,成为全省最大的草席生产专业村。近几年来因适合席草生长的滩涂沼泽地减少,造成原料短缺价高,又
9、劳动力支出等成本增加,使传统的庭院作坊和原始生产手段受到冲击。通过深入调研,认为成规模、高品位、系列化地加工,生产工艺实现机械和手工结合,并引进电脑提花设备增加产品艺术含量,其生产的咸草席和兰草席,因吸汗性强、触感好,易清洁,适合空调卧室等,还是深受消费者青睐,存在市场发展空间。因此,一要建立起专业合作组织,促成技术设备改造和联营扩大生产规模;二要协调资金支持,对传统的产品更新换代进行开发研究,提高科技效益;三要推进向原材料产地开发粗加工,降低原材料运输成本和损耗率;四要开辟市场建立起营销网络,在专业合作组织统一指导下,使贩运、营销布局优化;五要打造原产地绿色商标,创立品牌,扩大订单生产。三是
10、打造新农村建设的示范亮点,有规划进行农村危房改造,建成功能齐全的农村新型社区。推进村部和相邻的桥头片区经鉴定的约5000危房,以及广场和一些民俗活动场所进行改造,建成村民生活服务中心、休闲活动中心和综合服务中心。其中村民生活服务中心利用村口桥头40多间(座)民用危房进行改造,整治后有建设用地近4000,除建设拆迁危房户置换安置房外,改造为村民生产生活的集市,使本村占道摆摊的100多名劳力得到疏导,还解决邻近约两万群众的生活消费要求;其次村民休闲活动中心系为现有的一些民俗活动场所与相邻的村部广场,规划改造为园林式休闲公园,经改造后成为村民体育健身、文化娱乐、传承文明的活动场所;再次改建旧村部和礼
11、堂危房,整合建设村卫生保健所、计生服务站、农技辅导中心、农村图书室、新农民培训中心和老年人学校,成为村社会综合服务中心。四、目前需要上级协调和帮助解决的问题一是建设“郑坂腌菜”集约型生产基地,产业调整用地请有关部门协调报批;进区配变电装机容量500KVA,请协调装设;资金拼盘,包括项目课题科研包装投入8万元等前期投资约128万元,要协调木兰溪防洪工程市政府200568号会议纪要给郑坂腌菜生产基地基础设施补助80万元资金落实到位,缺口部分按项目补助给予支持。 二是“郑坂草席”产业化开发经营,主要是要求工商、税务部门应当给予视同农产品加工减免税费;其产品开发课题科研、品牌策划包装注册等费用约6万元
12、缺口要协调支持。三是片区危房改造,建设村民生活服务中心、休闲活动中心和村级综合服务中心。预计总投入资金约630万元,其中村级综合服务中心140万元、村民休闲活动中心60万元、村民生活服务中心430万元(含安置房),其中可自筹资金约400万元,缺口有前期投入危房鉴定咨询、规划勘测设计资金10万元和建设缺口220万元需要有关方面支持,其中支持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的经村民代表决议建成后用捐献贤达冠名传芳。四是还要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发展的有:1、新开通的通市区1.3公里道路硬化。前期已调整杂地11.3亩、拆迁粪池56座、迁移果树202棵,并筹资投劳22万元,护砌路基636.6立方米、填筑土石方6
13、360立方米、完成路坯修筑。要进行路面水泥硬化,预算需追加投资53万元尚缺口。该条道路建设,是本村连接市区的一条便捷通道,建成后使沿线和邻村近两万多群众改善城乡交通条件,又推进该村总体规划建设,是一件惠及民生工程。2、解决道路交通路灯照明保持亮化。本村地处城乡结合部,是道路交通的汇聚集散中心,晚间采运蘑菇、运送疏菜进城和上下班人员通霄达旦,城乡商贸交流人员披星戴月。因此,近两年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投入了20多万元安装路灯,每年村还负担电费约2万元,并为众多晚间途经本村的人员通行安全和社会治安,目前计划再投入5万元安装新开道路灯,特报请协调电业部门把路灯用电和新安装投入,纳入公共照明给予帮助解决。
14、3、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实现美化。原为木兰溪防洪工程建设征迁的郑坂安置新村,是本村创建福建省农村住宅示范小区,区内巷道、路沿绿化等要进一步完善,预算巷道硬化投资15万元、路沿绿化投资26万元尚无着落,要协调资金支持;4、维护村容整洁卫生确保净化。投入扩充卫生保洁队增加垃圾清运设施、建设一座垃圾集中清运场和在乌桥头、安置新村各建设一座公厕,总投资16万元请协调支持;沟道一期清淤护砌投标完成造价26万元,区水务局下给补助15万元,尚缺口11万元。5、中心校建设16个多媒体教室和60米塑胶跑道,预算总投资29万元,目前争取有关部门支持15万元,尚缺口14万元。6、还有村民文体活动休闲中心和老年人学校设施
15、简陋,活动设备欠缺,敬请各部门关心支持。目前本村作为省第二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市新农村建设重点示范村,既是机遇,又面临桃战。有很多发展我们只有依靠政策扶持:第一,本村存在村财负债达100多万元问题,严重制约新农村建设进展,这些不良债务,大多发生于过去为完成上缴“三金”、农业税任务,硬性摊配给村干部借贷垫交的,农民减负取消“三金”、农业税征收后,这些成了无头债,使村谋求任何一项事业发展都受到制约,寻求化解这些不良债务,也是村发展的要务。第二,在生产发展中,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农业产业结构,但涉及土地流转问题,往往我们觉得很无奈。如本村的咸菜腌制产业建设集约型生产基地项目落地问题。第三,本村作为全市建设新农村“试点村”, 建设新农村虽是个系统工程,但通过实践,我们认为最亮点的是建新村,也是村民群众的普遍愿望,可是,村在规划进行旧村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时,特别是在盘活集体资产,进行旧村部改造,集市建设以及调整产业用地等,着力破解当前项目报批难、项目用地难的问题,亟待通过相关部门在规划、建设、审批等予以支持和扶助,并简化手续。2009年6月26日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