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听课后发现教师课堂板书存在的问题
板书:是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在黑板上以书面语言或符号进行的表情达意、教书育人的活动。
板书一般分为主板书和副板书两种:
主板书:又称中心板书、要目板书或基本板书。它主要体现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健问题等,主板书是课堂板书的基本骨架,一般保留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副板书:也称附属板书、注释板书和辅助板书,主要在黑板一侧写出的零散的分析与演释过程,或单个的字词句等,起到提示知识的作用。副板书是对主板书的补充和辅助说明,所以一般随教学进程随时擦掉或择要保存。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手段之一,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也是一种教学艺术。
课堂上,教师如果能有出口成章的语言,无所不晓的见识,启迪人生 的哲理……加上 书写规范、语言准确、层次分明、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布局合理、形式多样、趣味生动的板书,一定是个高效的课堂。然而,现实中很少有这样的课堂,特别是在板书存在很多问题,通过听课发现我校教师在课堂板书中有如下的现象:
1.背对学生板书
部分教师习惯正对黑板、背对学生进行板书,要等到教师整个身体离开时,学生才能看到书写内容。这样板书,一是授课与板书不同步,二是背对学生形象不美。
2.字体没有美感
板书字体过草、笔画不标准、漏字错字等现象。
3.速度过慢
有的教师板书速度过慢,而学生的书写速度则快于老师,甚至学生照书写完了,老师还在那里板书。
4.繁简不当
一堂课的内容,老师只顾滔滔不绝地在讲,没有板书,甚至连重点内容、重点语句、重点符号及关键性、重在强调的知识点都没留在黑板上。
5.随意化
很多教师在备课时设计了教学过程,安排了教学活动,也设计了作业,却把板书抛到了九霄云外,致使教学过程中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板书无重点,无系统,无框架,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教师板书的随意性使板书失去了应有的辅助教学的功能。
6.单一化
很多教师误以为板书只是“黑板白字”,很简单的事,根本无需雕琢。这些教师板书时很少考虑板书的内容、结构、布局以及色彩搭配等,只是板书千篇一律。其实,教师板书时可以画些简笔画或粘贴自制的图片等,使板书图文并茂。板书的格局也可以丰富多彩,如提纲式、图解式、表格式和板块式。
7.屏幕化
当前,多媒体被广泛运用于课堂。多媒体有着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优势,然而很多教师走向了极端,把教室当成影院,将课件当作影片,自己则充当了放映员的角色。殊不知,传统板书的整体性、过程性和示范性是“屏幕板书”无法替代的。
每一篇课文都是有思想、有艺术形象的,教师的课堂教学板书应体现出文章的思想性和艺术形象,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认识,提纲挈领的进行艺术再现。文章的思想性需要文字的表达,形象性则需要图画的描绘,图和文达到完美的统一,即图文并茂。
一、突出主体形象
课文题目以客观事物拟定或正文描述的主要客观事物即是主体,在文章中的艺术形象鲜艳光彩,且具有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象征等作用,从而巧妙的显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活化了文章的主题。
如《白杨礼赞》一文,其赞美的主体就是抗战时期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由于它赖以生长的环境是西北无边无垠、坦荡如砥、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从而形成了它黄绿错综的“景美”;由于它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叶子也片片向上,从而形成了它笔直挺拔的“形美”;由于它的力争上游、紧紧靠拢、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从而形成了它坚强不屈的“神美”。正是这坚强不屈的性格,借以象征了北方军民,从而达到赞美北方军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和他们力求上进的精神。板书设计即以简笔画“白杨树”为主体,配以文字解读,简洁明了,形象直观,图文并茂,从而把抽象的意义具体化、艺术化了。
二、再现线索形象
围绕一种事物展开全篇、并贯穿全文始终的即文章线索,在课堂上,线索事物最好大大的再现于黑板上,亮点醒目,焦点集中,有利于围绕线索事物划分故事情节,总结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条理清晰,提纲挈领,一目了然。
如《七根火柴》一文,围绕着需火柴、献火柴、送火柴可以把小说分成三个部分,需火柴以变化无常的恶劣自然环境来映衬,献火柴体现了主人公无名战士对党的无限忠诚,卢进勇送火柴说明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七根火柴发挥的作用,正像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照亮了革命前进的路。图画中可以把夹着七根火柴的党证形象的卧居在火炬中间,把抽象的意义具体化。
再如《枣核》,围绕线索“枣核”叙事抒情,依据“要枣核——用途蹊跷——设悬念,得枣核——如获至宝——再设悬念,种枣核——寄托相思——解悬念,议枣核——依恋故土——深化中心”的形式,彰显文章的结构,突出文章中心和写作特点,简洁而形象,明晰而深刻。
三、抽象事物形象化
有些文章的主体是一抽象事物,不便描绘出来,为了直观解读,形象分析,很有必要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紧扣主体找准艺术再现点搞突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听潮》一文,听潮的过程诉之于听觉,听潮的感觉是可意会而不可表图的。设计板书时可紧扣题目中的“听”字,设计“听觉式”板书,听潮正如一首交响乐由低到高的演奏出“落潮的平静——涨潮的愤怒——高潮的凶猛”,用五线谱、音符形象的再现这一过程和感受,就把抽象的听潮形象为“看潮”了。
(此文发表在《语言文字报》2010年9月1日第7版教学天地专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