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教学内容 本文作者以宽广的视野、历史的眼光,介绍了黄河及其孕育华夏文明的历程。教学目标:1、 自读课文,了解黄河,了解华夏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懂得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2、 朗读重点语段,感受课文语言特点,做好摘录笔记,积累语言材料。教学重、难点: 懂得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体会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教学方法:谈话导入自学提示合作交流总结写法拓展延伸教具准备:多媒体、图片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 谈话导入:师: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凉州词浪淘沙,感受到了黄河的奇丽、雄壮,我们一起背诵书中描写黄河的诗句。(师生齐背)我们还积累了许多描写黄河的壮美诗篇,谁来背背?
2、(指名背诵)师:同学们,大禹治水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吧!其实,大禹治理的就是黄河,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这篇课文。再次感受黄河的气势、无私和博爱。板书课题。二、 学习目标:(出示)1、 自读课文,了解黄河,了解华夏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懂得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2、 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三、 自学提示: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想一想,可以做简单的批注。四、 展示自学成果:生:通过阅读,我知道全文共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1)写介绍了黄河的概况,包括它的起源、流域、流程在中国和世界的地位。第二部分:(24)作者从上游、中游、下游分段介绍黄河的特点。 这一部分按“总分总”的写法,
3、是横写,写出了黄河刘御的广阔。第三部分:(59)介绍中华民族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生活发展的历史,按时间先后顺序展开。先写华夏文明的起源,再写华夏文明的发展。这一部分是纵写,写出了华夏文明的发展。第四部分:总结全文。小结:站在全文的角度看,14自然段围绕摇篮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展开说明,59自然段介绍了中华民族怎样在“摇篮”里诞生、生长、壮大、发展。10自然段作了总结。根据内容列出以下提纲:(除10自然段之外)(1)概况(2)上游、中游(4)黄河是摇篮(3)下游(5)80万年前至7000年前华夏文明的起源(6)5000年前(78)公元前21世纪夏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9)其后的
4、发展五、 合作交流: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提示:重点阅读4和9自然段。(小组合作学习,互相讨论,可以做简单的批注。)六、 师生共同分享合作成果:各组同学各抒己见。是总结:黄河流域植被好,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景观奇异,它在150万年的历程中,为我们的祖先提供了生息劳作繁衍发展的良好环境。它养育了华夏儿女,也培养了融汇百川、自强不息、勇于创造的民族精神。在这块土地上诞生的造纸、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生铁冶炼技术惠及世界;在这里创作出来的唐诗宋词、龙门石窟等文学艺术珍品举世闻名华夏文明是中华儿女的骄傲和强大凝聚力的来源。所以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七、 总结写法:1、 本文是一篇事
5、理说明文,语言简练有气势,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重点很清楚。2、 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的顺序介绍事物。3、 文章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八、 拓展延伸:1、 描写黄河的诗句:(可以结合“语文天地”的日积月累“读一读”)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唐浪淘沙2、为保护黄河我们应做什么?(学生自由发言)九、 作业超市:1、 写一则关于保护黄河的公益广告。2、 课外搜集关于黄河的古诗词。板书设计: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 (事理说明文)养育华夏儿女中华文明的起源 热爱赞美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母亲河”单元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教学设计城关镇西华小学 李锲琰201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