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上海市松江区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控试卷
高三历史
(满分150分,完卷时间120分钟) 2014.1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共75分)
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图中的法老,手上有两根权杖,一根管辖生者,一根管辖死者。据此推测,反映的主要理念是
A.众权于一身
B.来世信仰
C.死者为尊
D.天人感应
2.史学家陈寅恪在王国维的挽词称赞他:“考释殷书开盛业”。“盛业”是指
A.通过考古证实炎黄传说
B.通过甲骨文考实商史
C.通过甲骨文考实夏史
D.提出“存而不补”方法
3.从右边地图的信息中可以判断是中国古代的
A.大秦王朝
B.西汉初年
C.东汉政权
D.南宋政权
4.“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一手伸向过去,一手伸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社会之间架起了桥梁。”完成这个架桥任务的是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5.“从公元25年到公元140年之间,汉代的人口从5900万减少到4800万。”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农民起义导致人口减少 B.豪强势力,隐匿人口
C.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 D.军阀割据,战乱不断
6.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这些特征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A.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
B.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
C.百家争鸣、经世致用、国家富强
D.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7.“居天地之中者日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日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此话反映了中国士大夫
A.注重经典考证 B.推崇理学独尊
C.以自我为中心 D.重视国家主权
8.1901年,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中把中国历史区分为“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三个阶段。其中第二阶段可能最适合
A.秦始皇统一前的中国 B.清朝1840年以后的中国
C.远古传说时期的中国 D.秦朝到明朝时期的中国
9.在13世纪前期到15世纪前期的两百年内,欧亚大陆上中国与欧洲的直接联系被打通,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因素是
A.蒙古帝国的建立 B.奥斯曼帝国的建立
C.新航路的开辟 D.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10.中国古代文化在两汉时期是与草原文化的融合,在魏晋唐宋时期主要是与南亚文化的交流。15—16世纪面对的是欧洲文化,这些文化包括
①基督教神学 ②自然科学 ③人文学术 ④民主科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康熙帝通过南怀仁致信西方耶稣会士:“凡擅长天文学、光学、静力学、动力学等物质科学之耶稣会士,中国无不欢迎。”此信说明:
A.康熙对西洋科技有着相当热情 B.鼓励士大夫与传教士全面交流
C.鼓励传教士在中国传播天主教 D.认为西洋军器是护卫王朝之需
12.“奴隶制是万民法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是同自然背道而驰的——因为根据这种制度,一个人被迫变成了另一人的财产。”可见,在罗马法学家践行万民法过程中,奴隶
A.根据自然法,奴隶是平等的主体 B.不被当作人,而是权利的附属物
C.奴隶与罗马外邦人有同样的权利 D.奴隶享有罗马人的主体权利
13.“在公元前800年至200年之间发生的精神历程之中,那时出现了时至今日我们与之共同生活的人。……非凡的事都集中在这一时代发生,同时又独立地在中国、印度、巴勒斯坦、希腊等地出现。”对材料中“ 时至今日我们与之共同生活的人”准确理解是
A.孔子\悉达多\耶稣\苏格拉底 B.秦始皇\悉达多\汉谟拉比\梭伦
C.孔子\悉达多\耶稣\穆罕默德 D.孟子\悉达多\穆罕默德\柏拉图
14.法国卡佩王朝(987-1328)统治初年,曾经出现过王室靠拦路抢劫过路商队,以资补充王室费用的现象。这说明
A.基督教势力的强大 B.封建等级制下王权式微
C.庄园经济水平低下 D.等级君主制下市民参政
15.“他引导全阿拉伯人走正道,既为阿拉伯人民避免了流血与牺牲,又为他们开辟了一条文明进步的大道,他应受人们的尊重与敬仰的”。“他”是
A.汉穆拉比 B.释迦牟尼 C.耶稣基督 D.默罕默德
16.在下图“?”应填
①罗马帝国②奥斯曼帝国③拿破仑帝国④德意志帝国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7.“这个宣言……,其要旨在主张阶级战争,要求各地劳工的联合,是表示新时代的文书。”这个宣言与下列哪个文献发布地相同
A.《独立宣言》 B.《人权宣言》 C.《共产党宣言》 D.《权利法案》
18.法国进入工业社会是在下图的哪个点上
19.“从柏林到瑞士,现在不过几个小时的车程,但在19世纪初,却要经过10个邦国,办10次手续,换10次货币,交10次关税,沿途缴纳的关税,甚至超过了所运货物的价值。”材料反映了德国工业化的主要障碍是
A.交通工具不良
B.封建农奴制度落后
C.邦国分立割据
D.封建行会势力强大
20.右图是一幅创作于19世纪的漫画,与这幅漫画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明治维新
C.美西战争
D.门户开放
21.“富饶的新大陆,究竟是由农业还是由工业来支配?美国的未来基本上是个农业社会还是工业社会?北军的胜利,美国的工业化大局已定。”奠定美国工业化大局的是
A.美国独立战争
B.联邦制度的确立
C.美国南北战争
D.罗斯福新政
22.在下图“?”应填
A.铁路的广泛兴修
B.煤炭的大量生产
C.电能的普遍采用
D.垄断组织的出现
23.如果将工业革命的传播喻为“地震波”,那么以下在欧洲的传导顺序比较恰当的是
A.英国→法国→美国→德国
B.法国→英国→德国→俄国
C.英国→美国→法国→德国
D.英国→法国→德国→俄国
24.西方国家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推行了各具特点的殖民政策。以下殖民政策内容按从左到右顺序,分别对应了
A.商业资本、工业资本、垄断资本
B.商业资本、垄断资本、工业资本
C.工业资本、商业资本、垄断资本
D.垄断资本、工业资本、商业资本
25.造成以下非洲政治版图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自由贸易和商品倾销 B.奴隶贸易和重商主义
C.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 D.暴力征服和重商主义
26.中国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轨,是在晚清“经世”思潮盛行、西学东渐潮流影响下发生的。晚清“引领”西学传播的人是
A.魏源 B.李鸿章 C.容闳 D.孙中山
27.桂良奏报咸丰:“此时英、佛(法国)两国和约,万不可作为真凭实据,不过假此数纸,暂且退却海口兵船。将来尚欲背盟弃好,只须将奴才等治以办理不善之罪,即可作为废纸。”这份和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28.下面《1883年招商局、太谷(英国)、怡和(英国)轮船行走各码头每百次应沾水脚比例表》反映了
A.近代中国航运业被外国资本主义垄断
B.招商局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C.招商局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航运业推动了中国造船业的现代化
29.西方学者芮玛丽认为,“历史上没有哪一年能像1900年对于中国那样具有分水岭般的决定意义。”“分水岭”是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0.“清代从1901年到1911年的最后10年与其说是处于崩溃时期,倒不如说是处于新的开创时期”。文中所说的“新的开创时期”是指
A.洋务运动 B.百日维新 C.清末新政 D.民国建立
以下每小题3分,共15分,每—选项的分值可能为0、1、l、3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31.以下的史学研究方法描述中,最不能体现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是
A.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故籍补证 B.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书辨证
C.藉残余断片,窥测其全部结构 D.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参证
32.亚当·斯密(英)《国富论》(1776):“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然而,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马可·波罗的记述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也许在马可波罗时代以前,中国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发展程度。”对这段话的理解最为深刻的是
A.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实际上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B.亚当·斯密时期,中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
C.马可·波罗时期,中国经济水平达到相当高程度
D.中国的法律制度一贯制约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
33.洛克认为,“在这个国家内只能存在一种最高权力,那就是立法权,而这个国家的其他权力都必须从属于立法权”。这与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最大差异在于
A.立法至上还是三权独立 B.三权的内容不同
C.权力之间是否互相制约 D.立法权的来源不同
34.下表为工业革命以来英国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法律
1832年
工厂法通过,对工人的劳动安全、卫生、福利作了规定
1842年
通过矿业法,禁止使用妇女和不满10岁儿童从事井下劳动
1870—1907年
颁布7项教育法,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并对学生提供食品和医疗保障
1875—1909年
先后有5个住房法出台,重点解决工厂宿舍及工人居住区的住房和环境问题
对上述社会立法,今人解读最为深刻的是
A.提高劳动者报酬、给予劳动者必要的社会保障
B.保障社会底层民众基本权利,改善工人生活条件
C.缓和社会矛盾,化解社会冲突,实现社会公平公正
D.英国现代化进程中体制内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
35.《申报》1907年9月:“在他处则欲俭尚易,在沪上则欲俭尚难。沪上各业中于勤俭二字全无体会,不独上等者不能俭,即降而于车夫亦且不知俭;商人讲究体面排场,追求奢侈豪华,相互攀比,斗富争雄。”材料最能说明
A.商人追求奢华为的是证实自己的社会价值
B.西学东渐影响下人们政治经济观发生变化
C.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发生巨变
D.沪上不知勤俭说明社会财富有了极度增加
二、非选择题(75分)
36.中世纪大学(12分)
英国当代研究中世纪大学的学者科班说:“总的来说,中世纪大学培养的毕业生既能胜任专门化的职业工作,又是社会有用的成员:他们构成了中世纪社会劳动力的精英。他们是舆论的制造者,是引导社会力量的必不可少的支柱。中世纪大学毕业生提供了受过训练的头脑,它们将影响政治观点和形成教会的政策。然而,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可能更多的是保存制度的技师而不是具有革新精神的思想和行动方式的发起人。自13世纪以来,大学一直是欧洲各时期有争议的政治和神学问题公开辩论的传声器:一种共同的大学舆论决不是无足轻重的。”
问题:
(1)概括材料中“大学”的历史作用。(6分)
(2)材料中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特征。(6分)
37.历史的镜子(12分)
有学者认为:“在民国成立以前,几千年以来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甚至是苛暴的、黑暗的。”
问题:你如何理解这位学者的评论? (12分)
38.张德彝的“自卑”(14分)
张德彝是京师同文馆培养出的第一批外语翻译人才,一生多次出使考察外国,游历了法国、英国、德国、俄国等十几个国家,亲身感受到西方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多年之后,张德彝成了光绪皇帝的外文教师,拥有着王公大臣们跪见皇帝时仍然端坐不动的荣耀,但自卑仍然贯穿了他的整个一生。这种自卑源自其同文馆的学历出身。张德彝晚年教导他的子孙:“国家以读书能文为正途。……余不学无术,未入正途,愧与正途为伍。”
问题:
(1)概述京师同文馆创办的历史背景。(2分)
(2)结合材料分析张德彝享有“荣耀”的原因。(4分)
(3)你如何看待张德彝的“自卑”?(8分)
39.全球主人(12分)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认为:“1763年至1914年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
问题:以“欧洲是如何成为全球主人”为主题,叙述这一历史过程。(12分)
40.伊藤博文与李鸿章的对话(25分)
1885年2月,日本政府伊藤博文来华,与李鸿章就朝鲜问题进行谈判,谈判结束之后,双方都向本国方面发表了对对方的评估。李鸿章告诉总理衙门:伊藤博文“久历欧美各洲,极力模仿,实有治国之才。……大约十年内外,日本富强必有可观,此中土之远患而非目前之近忧,尚祈当轴诸公及早留意是幸。”伊藤博文则认为:有人担心“三年后中国必强,此事直可不必虑,中国以时文取文,以弓矢取武,所取非所用;稍为更变,则言官肆口参之。虽此时外面水陆军俱似整顿,以我来看,皆是空言。缘现当法事甫定之后,似乎发奋有为,殊不知一二年后,则又因循苟安,诚如西洋人所形容中国所说又‘睡觉’矣。”
1895年3月,两人又有一番对话。伊藤博文说:“十年前我在天津时,已与中堂论及,何至今一无变更?本大臣深抱歉。”李鸿章回答说:“维时闻贵大臣论及此,不胜佩服,且感佩贵大臣力为变革俗尚……我国之事,囿于习俗,未能如愿以偿。……今转瞬十年,依然如故,本大臣更为抱歉,自惭心有余力不足而已。贵国兵将,悉照西法,训练甚精;各项政治,日新月异。此次本大臣进京,与士大夫相论,亦有深知我国必宜改变方能自立者。”
——《李鸿章传》
问题:
(1)对照二人的对话时间,当时中日两国分别处于怎样的历史变革时期?(4分)
(2)比较上述两段对话,概括二人对于对方国家发展的认识。(6分)
(3)你如何理解两人的对话?(15分)
P.F. Productions后期制作
上海市松江区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控试卷
高三历史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共75分)
以下每小题2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A
B
B
C
B
D
C
D
A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B
A
B
D
A
D
D
C
B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C
D
A
C
A
B
B
D
C
以下每小题3分,共15分,每—选项的分值可能为0、1、l、3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得分
3分
1分
1分
0分
31
C
A
D
B
32
A
B
C
D
33
A
B
C
D
34
D
A
B
C
35
C
A
D
B
二、非选择题(共75分)
36. 中世纪大学(12分)
(1) (6分)
中世纪大学的兴起成为社会思想变革的聚焦点,酝酿了变革的力量,影响了社会发展的方向。(1分)培养了新式的社会阶层;适应了当时商品经济的需要,产生了专业人才,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2分)引发了社会思想潮流的变革,成为社会舆论的导向仪;(2分)由于当时大学还处于发展初期,大学还不能担当起变革社会制度和完全实现世俗化的主角。(1分)
(2)(6分)
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带来了大学兴起;文化教育上:突破了单一的神学教育,世俗教育出现;阶级结构上:新式的社会阶层出现,引导了社会思潮变革;
37. 历史的镜子(12分)
对题目所给观点的思辨性回答,用所学史实来展开论述
不完全同意。该学者的论述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全面。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但是,用来讲明以前的历史是不合适的。2分
秦朝时期,确立了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中央设丞相,是百官之长,对皇权构成一定的制约。2分
西汉时期,汉武帝设立内朝制度,由皇帝和其亲信近臣组成宫廷决策核心,仅剥夺了丞相的决策权。2分
隋唐时期,中央政府实行三省六部制。但从唐代中央机构运作的流程来看,皇权也受到一定的限制,故当时的皇帝尚无绝对的专制独裁之权。 2分
明清时期,明朝罢中书省和丞相之职,设立必须完全遵照皇帝旨意行事的内阁制度,皇帝总揽决策行政大权,形成绝对专制独裁之权。清代,乾隆帝时加强了军机处的职能,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也形同虚设,皇权得以空前加强。 4分
38.张德彝的“自卑”(14分)
(1) (2分)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中一批手握实权的廷臣疆吏深受刺激。战后,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他们主张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军工企业,以求自强。为了培养洋务人才,洋务派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
(2) (4分)
张德彝是当时中国为数不多的通晓外语的人才;游历过许多国家,知晓国外的社会发展状况;皇帝向他学习外语;可以免于向皇帝行使跪拜;
(3) (8分)
近代以来,中国被迫逐渐从闭关走向开放,逐步融入世界体系。中西交通频繁,西风东渐日盛一日。(1分)京师同文馆的开设使得他学习了外文,走向外交领域,历览了国外风情;甚至后来成为皇帝的老师,享受着其他的士大夫难以企及的荣耀;(2分)但是,中国社会在小农经济形态下实行封建专制了几千年,儒家传统的伦理纲常道德思想教育流毒很深,天朝上国的天下中心观使得中国士大夫仍然严防“夷夏之别”。(2分)面对着天下滔滔的迂腐陈旧观念束缚。今天我们看来在他身上所拥有的诸多“荣耀”其实并没有使其摆脱这种通过研习经学而“学而优则仕”的科举道路。(2分)因此可以折射出在时代的新旧转型困局下,传统士大夫向近代知识分子转型的艰难和纠结。(1分)
39.全球主人(12分)
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英法等国通过在政治和思想领域的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为工业革命到来创造了条件。(2分)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工业革命在英国率先发生,并逐次扩展到法、德等欧洲其他国家。使得资本主义制度得到巩固和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大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3分)
19世纪中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爆发,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在推动新兴强国后来居上的同时,也掀起了列强以资本输出为主要手段的瓜分世界狂潮。(3分)
到20世纪初,以英、法、德、俄等列强为主导,通过殖民主义方式最终形成了资本主义的现代世界体系。其中,欧洲工业国是主要的工业品生产地与资本输出国,亚非拉农业国沦为经济附庸、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4分)
P.F. Productions后期制作
40.伊藤博文与李鸿章的对话(25分)
(1)(4分)
中国:洋务运动;日本:明治维新。
(2)(6分)
伊藤博文认为中国发展因循守旧:教育制度落后,军事技术落后,守旧势力强大,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洋务运动只学西方器物层次。(4分)
李鸿章认为日本能够迅速走向富强,能够全面认真的学习西方,实现了“脱亚入欧”的目标。(2分)
(3)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史实、论述、组织。(15分)
评分项一:观点
水平1、能站在社会转型(从现代化的角度)的高度,从两人的对话中归纳出两国对现代化的不同抉择所带来的不同命运。
● 时代大潮下,不同的抉择,不同的命运。
在中日两国现代化的实践的历史进程中,各自对对方的认识反映出各自历史命运背后的社会环境的巨大差异。他们的对话一方面反映了时代大潮中日本的与时俱进,现代化的改革全方面开展并取得积极的成果;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中国在时代大潮下,因循守旧,片面开展改革而导致的失败。
水平2、依据材料,只归纳出中国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缺乏历史的高度和深度。
在时代大潮下,因循守旧,片面开展改革而导致的失败,而日本的与时俱进,现代化的改革全方面开展并取得积极的成果。
水平3、依据材料,单方面归纳出中国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或者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在时代大潮下,因循守旧,片面开展改革而导致的失败。
或者,日本的与时俱进,现代化的改革全方面开展并取得积极的成果。
水平4. 脱离材料,只依据教材得出结论。
中国只是零星的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而不愿意改革专制政体。
评分项二:史实
答案1:能提取文本所提供的信息,并能将其与文本解读者所处的背景、立场等史实建
立联系。
答案2:能从本文中提取直接与间接的信息
答案3:能从文本中提取直接的信息
答案4:没有使用文本信息
评分项三:论述
答案l:能够进行由表及里的论述
答案2: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能做到一致,逻辑完整。
答案3: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 .
答案4:回避问题
评分项四:组织
答案1:叙述成结构
答案2:叙述连贯通顺
答案3:仅能罗列史实
第一档(13—15分);第二档(8—12分);第三档(3—7分);第四档(1—2分)
参考例文:
近代以降,西力东侵。面对共同的“千年未有之变局”,李鸿章和伊藤博文作为领军人物,带领各自的国家在近代化赛道上一路追赶。但甲午一战,一悲一喜。两人在不同时期的对话和评估给了我们耐人寻思地追思与成败的探求。
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中国和日本应对西方文明的冲击作出了不同的反应。日本举国喊响了全面“脱亚入欧”的口号,掀起了一浪又一浪“文明开化”的狂潮。兵将训练,“悉照西法,训练甚精;各项政治,日新月异。”中国力推洋务运动,练兵制器。在1885年的双方谈判后,李鸿章从对伊藤博文的个人分析上较为清楚地看到了“大约十年内外,日本富强必有可观”,也预见了对中国必将形成隐忧。但很遗憾的是,李鸿章认为这“非目前之近忧”,而是“远患”。相对而言,伊藤博文却洞见了中国的诸多弊病和走向。看到了强大的传统力量和落后的社会制度桎梏着中国的前行和奋起。天下滔滔,多是泥古不化之士。“因循苟安”的士大夫怎能会打造出“三年后中国必强”的局面呢,所以“直可不必虑”。两人的各自评估显示了,相较于同时期的中国士大夫高出一筹的李鸿章,在与伊藤博文相比识见上稍逊一筹。这也预示着中日两国近代的歧途已定。
甲午战争作为试金石,给出了中日两国现代化的不同结局。在此历史语境下,李鸿章与伊藤博文再一次进行了交谈。作为胜利者姿态出现的伊藤博文只能是是对中国十年间“一无变更”而表示“深抱歉”,但是李鸿章的回答却给了我们深刻的反思。固然,作为洋务运动“改革总策划”的李鸿章,已体认到一种“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危机感和时代变化。但是,封建专制和文化传统所培育出“尚礼仪不尚权谋”的麻木愚昧,使得整个晚清的中国近代化,都是在畸形的轨道上爬行。李鸿章所抱怨的弥漫于中国朝野的保守思想和守旧势力对近代化运动的阻挠破坏无疑是重要原因。但是,时代的局限和专制体制的高压也注定了李鸿章只能是孜孜以求于西方的“器物”,而对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思想观念全然昧惑。因此而言,李鸿章可以说是败给了日本,也可以说是败给了自己祖国的腐败和国民的愚昧。
二人的对话,让我们总结出了面对着强势的西方工业文明,所做出的变革必须是全方位的开展,因循守旧,抱残守缺,只能是铸出一悲一喜的现代化歧路。
12 / 7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