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学语文中的环保教育初探
三亚市民族中学 吕才荣
搞好环保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现在课堂上的学生,是将来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主力军,他们是21世纪的主人,他们的环境意识的强弱,将直接关系到可持续发展的成败。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里也有明确的规定,即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所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以下是笔者在此这方面的一些体会,希望能和各位同仁分享。
一、 领会标准要求,落实教学目标
环保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教兴国,知识创新,都离不开环保基础建设教育。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就有明确的规定要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在各年级的语文教学目标中都有更具体的要求,并分散在各册教材中要求得到落实。如:要求:“要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山河壮丽,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还要使学生从一些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学习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正确思想方法,陶冶爱美的情趣,受到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我们只有深刻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才能在教学中自觉地落实环保教育。
二、 找准课文切入点,衔接书本与现实,进行深层教育
在中学语文各册教材中,渗透环保教育的教材比比皆是。如:《死水》、《荷塘月色》、《寡人之于国也》、《南州六月荔枝丹》、《这个世界的音乐》、《兰亭集序》、《归园田居》、《道士塔》、《登泰山记》、《旅夜书怀》、《沁园春.长沙》等。在教这些课文时,只要教师们稍加指导,找准课文的切入口,就能很好达到教学环保教育的目标。
其实,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教育的课文还很多,比如:写杭州的西湖、济南的泉水、非洲的原始森林等课文内容的课文,都可以把它们从书本上的描写联系到现实的状况,只要这种联系是自然的,对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一定大有益处,有助于学生对环保这一主题进行深层思考。
三、 通过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环保危机感和责任感
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首先得让他们知道进行环保的必要性,环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有些教师喜欢引用一些经典的,甚至是世界有名的环保事件,如酸雨等破坏环境所引起的恶劣后果等,希望以此来唤起学生们的环保意识。笔者认为,这些经典的环保事件也有一定的效果,但对于生活在离这些事件发生地相当遥远的学生来说,很难产生环保的危机感。笔者认为,教师在举例子时,可以举一些离学生生活很近的环保事件,这些事件贴近学生生活,危机感更容易产生。如笔者在山区中学执教时,就列举该地区因为本地居民和一些私人开采者,乱砍滥伐,乱开矿而引起重金属四面扩散,产生污染,造成矿区周边几公里的田地无法耕种,原本清甜的泉水如今因为被污染而成为有毒的水,无法饮用,这些对周边居民的生活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们深刻意识到了环保危机就在身边,每位学生都有责任保护环境。
四、 落实行动指导,培养良好习惯
良好习惯的形成,要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环保意识的培养也是如此。如笔者曾在一山区中学授课谈及保护森林资源时,要求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的小事做起。针对这些在山里烧水做饭都是用木柴的现状,提醒学生们在平常的生活中尽量不要浪费木柴,要节约资源。告诉学生平常在生火做饭时不必砍好树来做柴烧,山里从树上掉下的树枝就可以烧饭。如果我们大家都砍好树当柴烧,过不多久,一座座山就会变成黄土高坡。到那时,由于没有树木的保护,山体容易滑坡,泥石流、山洪随时会危及到我们的生命。笔者还针对一些白色污染向山里扩张这一现象,要求学生平常将用过的塑料袋不要随地丢弃。此外,我还通过综合实践课带领学生做一些清理白色污染的活动。
2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