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学校: 班级: 姓名: 座号:
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九年级语文
(时间:120分钟 满分:100分)
【卷首语】:亲爱的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初三的学习生活已经过去半个学期了,在这半学期中,你一定有了不少的收获,这份试卷目的是检验你的知识掌握程度。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考场,仔细思考,认真做答,成功将属于你。祝大家考出好成绩!
一、基础知识积累及运用 ( 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分)
A.旁骛(wù) 孜孜不倦(zī) 亵渎(xiè)
B.觅食(mì) 抽噎(yī) 脊梁(jǐ)
C.汲取(jí) 栈桥(zhàn) 恣睢(suī)
D.琅琅(1áng) 滞碍(zhì) 扶掖(yè)
2、下列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 )( 分)
A.玄虚 潮汛 歇斯底里 B.仓皇 推敲 格物致知
C.傅彩 鄙夷 与日俱增 D.潇索 渺茫 不求甚解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 ( 分)
A、妄自菲薄,能使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助于我们取得更大的进步。
B、就冲着你三顾茅庐的这番情意,明天的宴会我是去定了。
C、唐雎这种凛然不可侵犯的独立人格和自强的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熠熠生辉。
D、“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恩来少年时就立下的鸿鹄之志。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分)
A.《水浒》,又称《水浒传》,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
B.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C.在《沁园春 雪》这个题目中,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二者都与词的内容有密切关系。
D.阅读议论文要把握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
5.在下面文字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句子。(只填序号) ( 分)
爱雨的人是不想躲开雨的。让那清凉的雨丝, ;让那安闲的雨丝, ;让那多情的雨丝, ;让那无声的雨丝 。
①抹去你思维的俗 ②诉说你心中的爱
③洗去你心灵的尘 ④拔动你心底的弦
6、默写(每空 分,共 分)
(1)、《沁园春·雪》中写景与议论之间过渡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雨说》中“雨”请孩子们与它亲近,并随它同行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抒发主人公杀敌为国,守卫边疆的坦荡胸怀和豪情壮志的诗句是: , , 。
(4)、表现陈涉具有远大抱负的句子是: 。
(5)、辛弃疾的《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充分表达作者作战目的和最高理想的句子是: , 。
(6)、古代送别诗中,有很多情景交融的诗句,虽只字未提送别,笔端却饱含着悠悠不尽的情思,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请写出你学过的这样的诗句: , 。
(7)、愁与恨之类,原是一种抽象的情意,看不见,摸不着。李清照的《武陵春》化虚为家,语意新奇,描摹愁思的绝妙佳句是 , 。
(8)、《出师表》中揭示先汉兴隆原因的语句是“ , , 。”
(9)、古代有不少写“雪”的诗篇,请你写出两个含“雪”字的诗句。(要求出自不同的诗篇,课内外均可。)
① ②
(10)、从你积累的课内外古诗词中,写出一句完整的含有关“酒”的诗句。
7.模仿下面例句,写一个结构与之相似的复句。( 分)
例句:历史,有颠峰,也有低谷,可谓是一条延伸的曲线。
仿句:生活, , , 。
8、仿照下面两句话,再写一个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 分)
让我们来做花的事业吧,把花香传给别人;
让我们来做叶的事业吧,把花顶过自己的身躯;
,
9、根据下列句子,再续写一个,要求句式相同,语意相关。( 分)
例句: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大地没有阳光。生活里没有书籍,________________ _。
10、请写出我国四部古代文学名著及作者。(分)
(1) 《 》 (2) 《 》
(3) 《 》 (4) 《 》
11、仔细看下面表格,用简洁的语言,把关键的信息告诉你的同学或他人。请将表格的内容写在横线上。( 分)
世界各国网络使用量占全球比利
美国
中国
日本
英国
加拿大
德国
42.65%
6.63%
52.24%
3.94%
3.93%
3.64%
12、用一句话表达so2分子的构成,不得超过25个字。( 分)
13、读图【读图时代学】( 分)
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一般呈现在人们面前,读图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下面是张红同学找到的一则漫画,请你仔细观察,并回答问题。
(1) 用简要的语言介绍这幅漫画的内容。( 分)
(2) 仔细观察这幅漫画,说说它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分)
二、现代文阅读
(一)( 分)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芒远罢了。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海边一片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篮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4、选文中有4个错别字,指出来并加以改正。( 分)
15、选文中说道“我在走我的路”,如何理解“我的路”?( 分)
16、对文中“新的生活”正确的理解是 ( 分 )
17、文中有三个短语都有“辛苦”一词,但含义不完全相同,请选择正确释义( 分)
①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 ) ②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 )
③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
A.为生活而奔波 B.为寻找真理与正义而奔波
C. 为谋求私利而放纵不羁
18、为什么“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芒远”?( 分)
19、选文的表达方式是 ,第三自然段最后两句话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分)
20、“我想:希望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分)
(二)读书养气
①说读书是为了升学,为了获取知识,为了改变命运,为了做官,为了就业,为了成名成家,为了报效祖国,等等,均无不可。但我觉得,最根本的一条是,读书可以养气。
②人有三宝精气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豪气,灵气,平和之气,浩然正气,可以养也;邪气,戾气,酸腐之气,阴阳怪气,亦可养也。读书于人,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或缺,我们可以从书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不,吸取气,汲取一种激荡于我们的血管,充盈于我们的周身,又从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里散发出来的气。同时,读书也要像吃饭那样,吃各种蔬果和五谷杂粮,摄取多种营养——阅读各式各样的书,汲取各种各样的气,以避免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不过,血气方刚的少男少女,不仅要杂学旁收,大量读书,还要有目标、有选择地读书,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就像孟夫子说的那样: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也!
③如果说读书是养气,是输入。那么,写作则是释放,是输出。作者把气注入文章,读者又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了文章的气。你我常说的“回肠荡气”,不正是说一种读书的经验,说文气在我们的胸腹之间流转激荡吗?是什么样的人,读了什么样的书,便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气不同,文章的味道就不同,形成的风格也就大不相同。所谓韩如潮、苏如海、柳如泉、欧如澜,便是韩苏欧柳四大文豪的禀赋、气质、学养之差异,贯透于文章中的具体表现。
④曹丕说“文以气为主”。韩愈也强调“气盛而宜”——就是说,写文章的人,只要气足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所谓“气”者,分为两个层面,先天为禀赋(本气),后天为学养(养气)。自身气弱的人,器小气力薄,容易被书拿住,故世上多有食书不化的“两脚书橱”。而自身气足的人,不仅读书可以养气,而且善于融会,善于吐纳。作文时自然就会“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了。正因为如此,“野孩子”们的身上一开始虽有侠气、野气和不驯之气,可是经过书卷气的浸透,其人性便会改变,其笔下之文,便多有豪气、霸气和蓬勃之气,别有手眼,异光灿烂,爽!
⑤人虽有先天的禀赋、气质上的差异,然而读书可以养气,则是共同的,也是共通的。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读书不足,养气不够,写起文章来只有出的气,没有入的气,就像游泳的人不会换气,用不了半个时辰,便三魂荡荡,七魄悠悠,蹬小脚儿翻白眼儿,简直像个垂死挣扎的瘪三。真正的文章好手,必须读书多,养气厚,厚积而薄发。那手笔,真叫个: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21、选文论述的观点是 。本文的论证结构是 。( 分)
22、第⑤段“厚积而薄发”中“厚积”指的是
,“薄发”指的是 。( 分)
23、第③段列举韩柳欧苏四大文豪的例子目的是什么?( 分)
24、下面是几句关于读书的名言,如果要在本文中引用,可以引用哪两句?并说说理由。( 分)
①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高尔基)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③任何一个有学问的人,在他的一生中都阅读过大量的书。(列宁)
④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位益友。(臧克家)
25、“读书可以养气”,“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结合你课外阅读的感受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生活中林林总总的书。( 分)
26、从全文看,作者从哪几个方面阐述了“读书养气”的道理。(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分)
27、.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引用庄子《逍遥游》中关于水与木舟、风与大翼关系的论述,其作用是什么?( 分)
28、请结合本文和自己的实际,谈谈你对读书的功用或目的的理解。( 分)
二、文言文阅读( 分)
(一)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巳,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战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如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29、填空( 分)
《陈涉世家》选自 ,它是一部 。鲁迅赞誉为“ , 。”
30、解释加点的字( 分)
将军身被坚执锐 复立楚国之社稷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 尉果笞广
31、这次起义的导火线是什么?导致这次起义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分)
答:导火线: 根本原因:
32、开头交代了 、 、 这三个场面,表现了陈胜卓越的组织才能。( 分)
33、“ ”表达了陈胜敢作敢为,反抗权贵的反叛精神。( 分)
34、翻译句子( 分)
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二)
人有负盐负薪者
李延寿
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树阴。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①背之物。惠②遣争者出,顾州纪纲③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咸无答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注:①藉(jiè):垫、衬。②惠:即李惠,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③顾州纪纲:回头看着州府的主簿。
35、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以”,跟“以杖击之”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分)( )
A.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徐喷以烟 D.不以千里称也
36、解释加线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分)
37、李惠是一个怎样的人?文中的哪些语句能体现出来?( 分)
38、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请简要说一说。( 分)
四、作文( 分)
39、有一个孩子,伸手到一个装满榛果的瓶里去,他尽其所能地抓了一把榛果,当他想把手收回来时,手却被瓶口卡住了。他既不愿放弃榛果,又不能把手缩回来,不禁伤心地哭了起来。
一个旁边的人对他说:“你知足些吧!只拿一半,让你的拳头小一些,那么你的手就可以很容易地拿出来了。”
在生活中,有时候只有放弃才能得到,但许多人却不明了二者的辩证关系,一味地想要获得,不想放弃,结果却什么也得不到。
请以“放弃”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B 2、D 3、A 4、C
5.③①④②
6.(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2)、为什么不扬起你的脸让我亲一亲/为什么不跟着我走,踩着我脚步的拍子?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5)、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生后名。
(6)、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7)、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8)、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9)、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10)、莫笑农家腊酒浑
7、有欢乐,也有忧愁,可谓是一首悲喜交响乐
8、如:① 让我们来做根的事业吧,把养分输送给叶和花 ② 让我们来做土的事业吧,把千万花孕育得根深叶茂
9、就像植物没有了养分。
10、吴承恩——西游记;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曹雪芹——红楼梦
11、世界各国网络使用量美国、日本占了全球的90%以上。
12、一个二氧化硫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
13、(1)画面上是一个左右两边发育极不对称的畸形儿,左边高大,右边矮小。高大的是“生活水平”,矮小的是“文化水平”。
(2)漫画揭示了这样一种现象:一部分青少年生活水准不断提高,文化素养却跟不上来。
二、现代文阅读(一)
14、朦胧(蒙昽)篮(蓝)芒(茫)
15、远离故乡的路;寻求人生的路;
16、指自由、幸福、平等的生活;
17、BAC;
18、他的愿望是改变眼前苦难的生活,比较容易实现;“我”的愿望是希望将来有一种从未经历过的新生活,难于实现;
19、议论;对踏出希望之路的信心;
20、言之有理即可
(二)21、读书可以养气 逐层深入的递进式论证结构
22、读书多 写出好文章
23、运用举例论证,从而证明“气不同,文章的味道就不同,形成的风格也就大不相同。”这一观点。
24、①、④。因为①④句名言所谈论的是读书的意义或内涵,符合本文中心,可以作为道理论据来证明论点;而②③句所谈论的是读书的方法以及要博览群书,并不符合本文所论述的中心。所以选择①④两句
25、言之有理即可。
26、论述了读书多,养气厚,才能厚积薄发,手(笔)到文成的道理。
27、此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提示:①读书可以增长知识。②读书可以使人变得聪明。③读书可以使人精神愉悦。④读书可以陶冶情操,使人高尚等等。
28、言之有理即可。
三、文言文阅读
(一)29、 《史记·陈涉世家》 纪传体通史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0、 通“披”,穿。 国家 等到 用竹板打
31、导火线: 失期,法皆斩 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已
32、并杀两尉 召令徒属 为坛而盟
3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34、即使仅能免于斩刑,可是戍守边疆死掉的本来达到十分至六七。
(二)35.C
36.(李惠)让相争的两个人看(从羊皮上打下的)盐粒,背柴的人就主动接受惩罚。
37.李惠是一个聪明、机智的人。语句:“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
38.提示:①做人要诚实,不能见利忘义。②遇事要善于动脑筋。(从文中引发出来,且言之成理即可。)
9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