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我爱家乡煎饼的味道
------山东煎饼
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虽然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是总有一些不习惯。尤其是饮食方面,最想吃到的、最不能忘记的就是家乡的煎饼。
那是原产于家乡山东沂蒙山的一种传统食品。“圆如望月,大似铜钲,薄似剡溪之纸,色似黄鹤之翎。”早在清代,蒲松龄就把煎饼这种普通的农家饭写进了文章里。临沂人的主食煎饼据说是诸葛亮发明的。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初,兵微将寡,常被曹兵追杀,一次被围在沂河、湅河之间,锅灶尽失,而将士饥饿困乏,又不能造饭,诸葛亮便让伙夫以水和面粉为浆,将金(铜罗)置火上,用木棍将米浆摊平,煎出香喷喷的薄饼,将士食后士气大振,杀出重围,当地人也习得此法做食,但铜罗昂贵,且易开裂,人们便以铁鏊子替代铜鏊子来制作煎饼。从此煎饼在沂蒙大地上流传至今…
传统的做法是:将一盘中间微凸、四周略低的带有三条短腿的圆圆的铁鏊子支在灶上,一人烧火(最好用草质的柴火),一人先用油褡子(把多层巴掌大的布缝在一起,涂上油渍,久而久之,成一专用器物)将鏊子涂满一层油,然后将和好的面团在一起,在已经烧热的鏊子上沿四周至中央的轨迹滚动,留下薄薄的完整的一层,再用特制的滑滑的规则的四方板子刮一遍,将多余的面层及不平整的地方刮平,一小会儿的工夫就熟透了,用一个小铲子沿鏊子四周边划开,使煎饼的四周与鏊子之间有一道缝隙,然后沿一角或一边揭开,向里面掀动,一张完整的、香喷喷的、薄薄的、圆圆的煎饼就这样诞生了。
一张张的煎饼摞在用高粱秆编织成的盖子上,然后再放进煎饼盆里。烙出来的煎饼保质期是很长的,甚至三两个月都不会腐烂变质。等到你需要食用的时候,用喷壶洒一些水,等一会儿,煎饼就会变软,于是将饼叠起来,卷起来,就可以食用了。
用鏊子做出的饼最大的特点---劲道,难怪没吃过煎饼的人初次尝试就累的牙疼。食用煎饼时一般会将煎饼卷成一种规则的条状物。如果再放入一根青白相间的大葱,还有几条腌制的辣疙瘩咸菜或蘸着甜酱那简直是人世间最美味的食品了!
可是在家乡之外煎饼很少见了,即使有卖煎饼的,我也很难吃出家乡的味道了。用面粉做成的薄薄的煎饼,卷着山东特产的大葱,吃起来又香又脆,葱香满口,无论走到天涯海角,一个山东人的煎饼情结总无法释怀。在那地道的香气中、在那折叠起来的方正中,裹藏着的是家乡的质朴与勤劳,裹藏着的是亲人的牵挂与祝福。我爱家乡煎饼的味道。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