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六年级下册语文讲学稿修正版.doc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7201096 上传时间:2024-12-27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1.1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语文讲学稿修正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讲学稿修正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讲学案 备课时间:2012年12月15日 备课老师:位置 授课类型:新授 审核教师: 授课内容:第一单元 学生姓名:  1.《文言文两则》 第一课时 《学奕》 学习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学习重点: 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学习难点: 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先做后说: 1、利用工具书,自学完成字词解读,给下列字标上拼音。 奕(         )  诲(         )   鸿鹄(         )(         )  缴(         ) 2、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奕:                  诲:             惟:               援:          俱: 弗: 鸿鹄:               为:  将:        先学后教: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学弈》的作者是( ),他是继孔子之后的( )大师,被称为 “( )”, 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 )”。《学弈》选自 ,孟子是我国古代的 、 。《孟子》记录了孟子 。 2.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 , ;一人 , , 。虽与之俱学,。为是其智弗? 二、写出“之”在句子中的意思。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    2、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           3、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     ) 三、理解课文,回答问题。   为什么两个人同时学下棋,后一个人却不如前一个人? 四、仔细阅读课文后填空。   课文记叙了两个人跟弈秋学下围棋,一个(           ),一个(           ),告诉我们(                                                          )。           五、我不懂。 预习完课文后,把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写下来,准备交流。 小结: 《学弈》是一则叙事说理的文言文,它将论证包含在叙事之中,应用对比的方法说明了做事应该专心致志,不可一心二用的道理,这则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言简意赅,很具有说服力,所蕴含的道理,使我们从中受益。   课堂训练: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学弈》这篇文言文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 ,不能 。 2“我以日使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的意思是: 。 二、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它们分别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1.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 2.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 3.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4.孰为汝多知乎?( )   学后记:     作业布置: 背诵此篇文言文   第二课时 《两小儿辩日》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感受两小儿勇于探索的精神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 学习、积累文言词语,了解课文中蕴涵的哲理。 知识链接:    《列子》一书的作者是列御寇。据传,列御寇是周朝,道家学派的早期人物。《列子》原书早已散失,现在流传的《列子》是东晋人张湛辑注的。《列子》一书属于道家学派,书中散布了唯心主义,但也保存了一些有价值的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 先做后说: 1、给下列字注音   盘 盂 孰  汝 2、 大家再次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看看自己能理解哪些词句的意思?  日中: 决: 及其: 为: 则:  探汤: 乎: 先学后教: 一、熟读并理解课文,回答问题 1、在这场两千多年前的辩论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是什么?理由是什么?   2、孔子面对两个小孩的提问,是怎么做的呢? 3、孔子那么知识渊博的人,面对两个小孩的提问,他能实话实说,可见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4、文中的人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二、知识拓展:   1、我们不但要像两个小孩那样在知识的海洋里勇于探索,还要像孔子那样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识是无止境的,两千多年前孔子无法回答两个小孩的问题,可现在科学发达了,我们能解决这个问题了。那么两个小孩谁对谁错,为什么?  2、从两小儿的辩论可以看出什么?  3、“孔子不能决”说明了什么? 三、有学生认为《两小儿辩日》不够严谨,全文没有交代孔子的身份,两小儿凭什么认定孔子“多知”呢? 小结:《两小儿辩日》使一则生动的民间故事。采用“答问式”的对话来表现人物并阐明道理。作者将抽象的自然现象用生动具体的语言和巧妙的比喻讲述出来,表现出两小儿的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的天真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事实求实的科学态度。 当堂训练、巩固新知: 一、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两小儿辩日》的作者是( ),他是( )的代表人物之一,生前被称作“( )”。这片篇文章选自《 》,其中包括著名的寓言故事( )、( )等。 二、 对《两小儿辩日》一文给我们的启迪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要敢于对自然现象进行探求和质疑。 B.宇宙无限,知识无涯,学无止境,即使是广闻博识的圣人也会有所不知。 C.要敢于否定、嘲笑和讽刺一切大学问者,不迷信权威。 D.观察事物要注意本质,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也不能以偏概全。 学后记:   作业布置: 一、名句积累,先说说下列文言警句的大意,再讲讲自己的感悟。 (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2)、学而时习之,不亦 说乎? (3)、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二、背诵此篇文言文 2、《匆匆》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学习重点: 1.感受文章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积累语言。 2.感受时间的“匆匆”,懂得珍惜时间。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的,感悟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懂得时间的匆匆流逝,从而珍惜时间。 先做后说: 一、收集有关时间的诗词名言。 二、我会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思考课文先写( ),再写( ),接着写( ),最后写( )。 三、我会读并理解下列词语 头涔涔、泪潸潸、伶伶俐俐、徘徊 四、我会写词语 挪移、蒸融、游丝、伶伶俐俐 先学后教: 五、大声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或你特别喜欢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写在句子旁边。 1、品读优美语句 2、课文具体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在哪?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仿照课文中的写法再写几句 。 六、文章开头与结尾是什么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堂小结: 课堂检测: 一、在《匆匆》这篇课文中,作者采用了多种写法,将不易觉察的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写的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请你仿照下面句子的格式,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仿写几句话。 1、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_____________的时候, 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的时候,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的时候,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烝融了。 过去的日子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___________了,有再_________的时候; __________ 了,有再__________的时候 学后记: 第二课时 先做后说: 1、听写词语 2、抄写喜欢的句段: 3、说说自己有什么收获? 先学后教: 一.精读 品析课文 默读课文,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时间匆匆,一去不复返”呢?在文中画出你认为写得优美的语句,并批注你的体会。   1.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时间匆匆,一去不复返”呢?在文中画出你认为写得优美的语句。   2.细读第二部分:具体说明,时光飞逝   (1)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时间匆匆,一去不复返”呢?在文中画出你认为写得优美的语句。   (2)    洗脸时 刷牙时 玩耍时·····  1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的?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出来的?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 2仿写: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         )的时候,日子从(                 )过去。   (3)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时间匆匆,一去不复返”呢?在文中画出你认为写得优美的语句。   3.课文最后一段写了什么?与开头什么关系 当堂训练: 一、阅读链接 燕子去了, 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 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 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 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1.写出近义词或反义词。 近义词:确乎( )聪明( ) 反义词:聪明( ) 空虚( ) 2.这“八千多日子”大约有 ( )年。 这个“溜”字, 我们可以体会到(     )“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 子。”这句话把自己过去的日子比作(      ) , 写出了日子是(     )。 3.第一自然段中的四个问号,你觉得作者在问谁?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 二、.巧填有关珍惜时间的名句并背诵积累。 (1)落花不会有芳香, 。 (2)逝水不会有重归, 。 (3)黑发不知勤学早, 。 (4)一寸光阴一寸金, 。 三、根据自己的感悟,联系自己的实际,写一篇读后感。    学后记: 3、《桃花心木》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先学后做: 1、 根据课文或查工具书给下列词语注拼音并理解词义。 插秧 ; 枯萎; 基业 : 幸而: 一番: 考验 锻炼: 转化: 先学后教: 一、、自由读文,读准读通的基础上初步理解课文。 1、你知道课文主要讲 。 2、你读了课文有什么疑问? 。 3、文中这些桃花心木还是小树苗的时候,这位种树人是怎样培育它们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读课文,划出有关句段。 4、读着读着,你们有什么发现吗?这个高个子种树人种桃花心木和我们通常种花有什么不一样? 浇水时间    ;浇水的量   。 5/我的内心先是 后来是 再后来是 ,练习读出我的此刻心情。 6、如果这个种树人就生活在你的身边,你发现他是这样种树的,你对他的表现会有什么看法或疑问? 二、对以上问题全班展开交流 三、我不懂:在预习的过程中,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记下来,和同学讨论 小结: 作者和你们一样,他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当他发现高个子种树人种树有许多奇怪的表现时,心中产生了许多疑问,而且也一股脑儿向种树人倒了出来. 当堂练习: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这篇课文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作者借( ) 的生长,来比喻( ) 的成长。 2.《桃花心木》一课采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用种树的方法、道理、经验来比喻( );用树的成长来比喻(      )。 3.“不确定”的意思是:(1)树的“不确定”指树在成长过程中要经历的(          );人的“不确定”指(   )。         二、填关联词语。 1.( )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很自然( )枯萎了。 2.( )在不确定种寻找水源,拼命扎根的树( )能长成百年的大树。 3.奇怪的是,他来的天数并没有规律,( )浇得多,( )浇得少。 学后记: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以读处悟,品味文章的重点句段,体会重树人的良心用苦,进一步感悟文章的主题思想,感受做人的真谛。 2、 提升学生的精神感悟,引导学生树立自强、自立的思想意识。 先学后教: 一、小组内交流预习学案 二、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自读课文,把握重点:   桃花心木是一种名贵的树种,培育它一定要用尽心思使其成材,而文中这位与众不同的种树人是怎样培育桃花心木的?请同学们读课文,把写种树人种植培育树苗的词语或句子画下来,并写写你的感受。   2.汇报交流,感受种树人的“奇怪”行为:   (1)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讨论。 如:“他弯腰种树的时候,感觉就像插秧一样。”“他来的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说明种树人给树苗浇水没有规律,看似漫不经心。 (2)读了这些句子,你想提什么问题? 。   3.面对种树人的做法同学们心中有许多不解,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读后小组讨论:种树人的做法是不是有道理? 当堂训练: 1、名句积累。先说说名句的意思,再练习背诵。 (1)、靠别人只能是暂时的,靠自己才是终身的。 (2)、从来变没有什么救世主,也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3)、路要靠自己去走,才越走越宽。 2、摘抄课文中对你有启发的语句。 4、《顶碗少年》         学习目的: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虚席、惊羡、歉疚、惊心动魄、陶醉”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学习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问题。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取得成功。 学习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以及收集到的资料信息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 课前搜集哲理小故事,试着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 先学后做: 1、根据课文内容或查根据书给下列词语注上拼音: 抚摸 肩胛 愧疚 附和 露天 沉着 2、理解“座无虚席、惊羡、歉疚、惊心动魄、陶醉”的意思。 先学后教: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这篇课文写了作者看了一场( )的杂技表演,从中受到了( ) 的启示。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指生逐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一场杂技表演中,一位少年表演顶碗时,头顶上的碗两次失误掉了下来,少年不气馁,第三次顶碗终于获得了成功。) 3、朗读自己标画下来的喜欢的句子,谈感受。 三、、品读课文,明白道理 1.顶碗少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从这篇文章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说说你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 3、我不懂:在预习的过程中,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记下来,和同学讨论。 当堂练习: 一、我能比一比,再组词。 优(    )   错(   )   久(    ) 忧(    )   措(   )   疚(    ) 二、我会 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划上线。 异国( yí yì ) 沉着( zhuó zháo ) 抚摸(fú fǔ ) . . . 附和(hè hē  ) 三、拓展延伸,想象说话 1、表演结束后,如果你是一位记者,你会怎样采访这位顶碗少年?向他提些什么问题呢?   学后记:   5、《手指》 学习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学习重点:理解五根手指的特点以及作者为了表现这些特点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学习难点:领悟其中的道理。 先学后做: 一给下列词语注上拼音 堂皇 名义 薄弱 附庸 养尊处优 二、读准:瘙痒 窈窕 爱憎 冒险 薄弱 堂皇 渺小 附庸 养尊处优等词语并能理解词义。 先学后教: 一、想想作者写出了五个手指的什么特点,默读画出重点语句,填写下面表格, 并把自己觉得有意思的多读几遍,想想平平常常的手指给我们什么启示。 手指名称 姿态(形状) 性格 大拇指 食指 中指 无名指和小指 体会提示:(1)作者通过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读一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练习生活实际说说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二、、五根手指,你喜欢哪一根,谈谈自己的体会。 课堂检测: 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五指中地位最优、相貌最堂皇的,无如中指。他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他身体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一文一武,片刻不离。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每逢做事,名义上他是参加的,实际并不出力。他______身体最长,__________取物时,往往最先碰到物,好像取得这物是他一人的功劳,其实他碰到之后就退在一旁,让大拇指、食指去出力,他只在旁略微扶衬而已。   1、    联系上下文,理解“养尊处优”一词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3.短文中的中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生活中你见过类似“中指”这样的人吗? 学后记: 作业布置: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手指》是现代作家 先生写的一篇 。 (2)、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 ,各具不同的 ,各有 ,各有 。 (3)、五根手指如果能 ,成为一个 ,那就根据 ,根据有 ,不再有什么 、 之分了。 二、读相关的主题丛书,并模仿本课写法,选择类似的事物写一写,注意抓住事物的特点。可以写一写五官、电脑各部分、文具盒、标点符号、钟表的指针、花儿。 口语交际(第一单元)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围绕“难忘的‘第一次’”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能抓住重点,内容要真实,叙事要具体,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听他人说话时要认真耐心、尊重对方,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2.根据习作提示,从三个内容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围绕所选内容的写作要点分段表达,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 重点难点: 叙事要具体,要说出从“第一次”中受到的启示,感悟到的人生道理。 一、充分准备 想:1.回忆自己印象中最深刻的“第一次”,想想事情的经过。 2.想想这件事发生时的真实感受,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说:1.练习把事情的经过说得完整有条理。 2.练习把自己的感受、感悟说得简单、精炼。 3.练习有感情地叙述“难忘的第一次” 二、小组演练 1.在小组中练习叙述“难忘的第一次”,请小组同学就表达内容、语言、语气、表情等方面提出意见,叙述者要和提意见的同学有交流。 2.吸纳同学们的意见,重新组织说话内容和语言。 三、班内交流 1.每组抽查确定一名讲述者轮流到前面讲述。 2.全班同学参与评价内容、情感、表达,纠正语病,也可以向发言的同学提出问题。 3.讲述者要及时、得体地应对同学们的意见、建议和提问。 四、总结点拨 1.小组讨论:要把“难忘的第一次”说好,该注意些什么。 2.教师点拨性小结(针对同学们的表现肯定好的见解,补充没提到的方面,提出建议。) 3.学生结合本次交流所得重新组合发言内容,练习表述清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根据习作提示,从三个内容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围绕所选内容的写作要点分段表达,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 一、试着描写 (1)可以记写自己“难忘的‘第一次’”,要写清楚经过和启示。 (2)可以学习《手指》一文的写法,选择生活中的一个使你有所感触的事物,要写清楚事物的特点和从中得到的启示。 (3)可以描写一幅漫画的内容(可以是书上的这幅,也可以是自己带来的),要写清楚图意和自己的想法。 二、自选内容,分组交流 1.学生各自选择自己习作的内容,思考写什么,怎么写? 2.根据所选择的习作内容把学生分组,组内交流习作内容,其他组员及时质疑评价,提出意见或建议。 三、全班交流,拓宽思路 1.每一个内容选择2、3名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要求尽可能把内容说具体。 2.师生评议: (1)是否按照具体的要求抓住了重点。 (2)表述是否具体、流畅。 (3)启发或感悟是否真实。 四、再次明确习作要求,学生习作 1.再次明确写作每一个内容的具体要求。 2.写作内容要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学生各自习作。 4.修改草稿。自己或同学互相修改写作草稿。 5.誊写习作,努力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五(1).文中哪些句子你印象最深,选几处谈谈你的体会。 (2).你积累了哪些好词好句,在小组内交流。 (3)..通过读书,你有哪些收获?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姓名 得分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和读拼音写汉字。(8分) 循环( ) 昙花( ) 瞥见( ) 雏鸟( ) . . . . 蓬松( ) 杂兴( ) 妩媚( ) 镌刻( ) . . . . 二.比一比,组词语。(8分) 增( ) 狡( ) 拔( ) 蛱( ) 赠( ) 皎( ) 拨( ) 峡( ) 猾( ) 峰( ) 燥( ) 镌( ) 滑( ) 蜂( ) 躁( ) 携( ) 三、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8分) ( )( )大物 出( )不( ) 偷( )捉( ) 心( )俱( ) ( )( )夜游 ( )之不( ) ( )花( )草 腰( )腿( ) ( )天( )地 四、选词填空。(6分) 无论……都…… 不是……就是…… 因为……所以…… 虽然……但是…… 只有……才…… 宁可……也…… 1、北京的气候,对养花来说不算是很好,冬天冷,春天多风,夏天( )干燥( )大雨倾盆,秋天最好,可是会忽然闹霜冻。 2、( )你现在的学习成绩有多么糟糕,( )不应该放弃继续努力学习。 3、( )这家商店物美价廉,服务态度又好,( )经常是顾客盈门。 4、这里的花( )很多,( )没有奇花异草。 5、很多同学在实践中体会到,( )多读多写,作文( )会有进步。 6、他的母亲( )自己多受点苦,( )要让孩子健康成长。 五、按要求写句子。(18分) 1、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改为陈述句) ----------------------------------------------------------------------------------------------------------- 2、 我只把养花当做生活中的一种乐趣,花开得大小好坏都不计较,只要开花,我就高兴。(改为“被”字句) —————————————————————————————————————— 3、我爱雏鸟。(扩句) ———————————————————————————— 4、山里的空气非常清新。 感叹句:—————————————————————— 反问句:—————————————————————— 5、爸爸对小威说:“你爬上这棵树就知道了。”(改为间接引语) —————————————————————————————————— 六、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2分) 1、《养花》的作者是现代著名作家-------,原名--------,代表作有《————》《————》等,获得“——————”的称号。   2、《养花》一课让我懂得的道理是————————————————————————————————————————————————————————。   3、《山中杂记》一课中,冰心重点描写小鸟依家相亲相爱,是因为——————————————————————————————————————————————。   4、《美猴王》选自《————》,作者是——朝———。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章节是——————————。   5、《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朝的———。诗中写道“——金黄————,——雪白————”描绘了————————的景色。   七、阅读短文并回答问题。(20分)   可爱的小鸟 没有一片绿叶,没有一缕炊烟,没有一粒泥土,没有一丝花香,只有水的世界,云的海洋。一阵台风袭过,一只孤单的小鸟无家可归,落在被卷到海洋里的木板上,乘流而下,姗姗而来,近了,近了!那银色的胡子、尖尖的嘴巴,喏,怪有意思,像天庭下凡的神仙,独乘木帆,缓缓飘来,那个优雅劲儿,真是太妙了! 小鸟,那微小的身躯,面对着广袤无边的大海,他没有畏缩,在风浪过后来不及沮丧、抱怨,便坚毅的站在生活之舟上,在左右摇摆中寻索,开拓着生命的小溪。 忽然,小鸟张开翅膀,在人们头顶上盘旋了几圈,“噗啦”一声落在船上。许是累了?还是发现了“新大陆”?水手撵它,它不走,抓它,它乖乖的落在掌心。可爱的小鸟和善良的水手结成了朋友。瞧,它多美丽,娇巧的小嘴,啄理绿色的羽毛,鸭子样的扁脚,呈现出春草的鹅黄。水手把他带到舱里,给它“搭铺”,让它在船上安家落户。每天把分到的一塑料桶淡水匀给它喝,把从祖国带来的鲜美鱼肉分给他吃。天长日久,小鸟和水手的感情日趋深厚。清晨,当第一束阳光射进舷窗时,它便敞开美丽的歌喉,唱啊唱,嘤嘤有韵,宛如春水淙淙。人类给它以生命,他毫不悭(qiān)吝得把自己的艺术青春献给了哺育它的人。可能都是这样,艺术家的青春只会献给尊敬他的人。小鸟给远航生活蒙上了一层浪漫色调。返航时,人们爱不释手,恋恋不舍的想把它带到异乡。可小鸟憔悴了,给水,不喝!喂肉,不吃!油亮的羽毛失去了光泽。是啊,我们有自己的祖国,小鸟也有他的归宿,人和动物都是一样的,哪儿也没有故乡好!慈爱的水手们决定放飞它,让它回到大海的摇篮去,回到蓝色的故乡去。离别前,这个大自然的朋友与水手们留影纪念。他站在人们的头上,肩上,掌上,胳膊上,与喂养过他的人们,一起融进那蓝色的画面…… 1、 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4分) (1)灰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