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2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苏教版-word文档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2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苏教版-word文档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2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苏教版-word文档)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 业绩进步,以下
2、为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2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苏教版-word文档的全部内容。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3、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教学目标: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4、。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理解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能正确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不进位).2。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维。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难点:比较例题里两道题计算方法的不同点。教具:课件、小棒、计数器。学具:小棒图5捆,小棒5根,学习单,作业纸.教学设计课前游戏:加法魔法转盘 一、情境导入师:聪明的喜羊羊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听听他说什么?喜羊羊
5、:村长想带领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春游,让我去公交公司了解一下汽车座位。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例题图)二、学习新课1.学习两位数加整十数(1)师:仔细观察,这三种车各有多少个座位?师:如果村长想租用其中的两辆车,可能租哪两辆呢?师:想一想,哪两辆车的座位最少?你会列式吗?谁来算一算?师:哪两辆车的座位最多?算式怎样列?谁想到有什么好办法帮助我们解决这道题?师:你们的想法很好.请拿出1号学习单上在这里(电脑框出)用小棒图接下去摆一摆,再想一想45+30=?交流:你是怎样摆的?师:通过摆小棒,你知道 45+30等于多少?师:也有小朋友这样摆的,你觉得哪种摆法能够一看就知道75根?为什么? 师:刚才有
6、的小朋友想到用计数器来帮助我们计算,计数器上已经摆了45,加30画在哪里呢?请你在刚才的学习单上接下去画一画,再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2)学生自我探索算法,教师巡视指导。(3)让学生汇报展示计数器拨珠的过程,教师点评和强化.师:谁愿意上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为什么画在十位上不画在个位上?通过画一画你能算出45+30等于多少?你画对了吗? 师:这样填写对吗?看着黑板上的算式图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4)对比师:我们通过摆小棒、在计数器上画一画,填一填,都得出45+30=75,他们在计算的时候都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5)师:不看图。你能说说怎样算45+30吗?2.学习两位
7、数加一位数。(1) 师:如果租大客车和小轿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呢? 怎样列式?(45+3)师:你会算吗?师:拿出2号学习单(投影出示)按照刚才的方法先在老师给你的小棒图上接下去摆一摆,再在计数器上画一画,最后写出你想的过程。听明白了吗?(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3)学生汇报时用实物投影展示过程。 师: 3根小棒摆在哪一部分的下面? 3颗珠子画在哪一位上?为什么?师:这里填得对吗?你能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 师:小朋友们,村长说我们这次去春游的小伙伴一共有72个,该租那两辆车呢?3。比较45+30和45+3的算法,理解算理。(1)师:老师也有个问题,你们愿意帮我解决吗?这两道算式有什么
8、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揭示课题: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计算45+30和45+3有什么不同?好多小朋友已经有想法了。我们先跟着电脑老师一起回想一下刚才学习的过程,再把你的想法分享给大家。(分步出示图)(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2)学生交流三、反馈练习,应用巩固1.想想做做第1题(1)这两题有什么不同?计算时要注意什么?2.想一想,算一算师:刚才我们通过在计数器上画一画,解决了这组题.这里还有三组题,你会直接说出得数吗? 26+20= 32+50= 21+40= 50+34= 26+2= 32+5= 21+4= 34+5上面一排都是两位数和(整十数)相加 ,算的时候有什么奥秘呢?下面一排呢?
9、3.想想做做第2题。师:上下两组题的计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算67+20时,就是按照第一个连加的顺序计算的。(投影出示计算过程)这道题的奥秘又被你们发现了,你们真棒!师:其实加法王国里面还有许多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和学习,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儿。【教学反思】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一课。这节课是在学生学完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之后教学的,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与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教材首先安排两位数加整十数,接着安排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基础是整十数加整十数以及整十数加一位数.片段一复习导入一度设计1. 1分钟口算测试20+20 4
10、0+50 6020 10+70 70+5 733 6+30 29-20 (1)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指明学生校对。(3)说说口算中存在的问题,以后要注意的地方。2。34里面有()个十和()个一。8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修 改删去此环节,改为课前游戏(加法魔法转盘)修改说明:上课伊始,我安排了一组复习题,让学生回忆数的组成知识和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在试教之后这段时间花了5分钟,由于本节课的容量较大,一年级孩子的注意力只要在一节课的前半段时间,所以我们必须把有限的时间用在突破重点上。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
11、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要讲究导入的艺术。一个精彩的导入,既使学生情趣盎然,又可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于是我们年级组的老师商量觉得这个旧知的复习和课前的游戏可以结合起来.我设计了“加法魔法转盘既可以复习旧知,又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促进新旧知识的有效衔接。二、寓“情境”于问题中片段二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
12、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45+30和45+3的引入设 计1.学习两位数加整十数(1)师:仔细观察图,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大客车和中客车一共有多少座?怎样列式?第一次修 改喜羊羊:村长想带领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春游,让我去公交公司了解一下汽车座位。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例题图)(1)师:仔细观察,这三种车各有多少个座位?喜羊羊(录音):如果村长想租用其中的两辆车,可能租哪两辆呢?结合学生回答,随机呈现:生1:村长可能
13、选大客车和小轿车生2:村长可能选大客车和中客车生3:村长可能选大客车和小轿车师:想一想,哪两辆车的座位最少?(生:中客车和小轿车)口述问题:中客车和小轿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呢?你会列式吗?师:哪两辆车的座位最多?师口述问题:大客车和中客车一共有多少座?(出示板书)算式怎样列?第二次修 改喜羊羊(录音):小朋友们,村长说我们这次去春游的小伙伴一共有72个,该租那两辆车呢?生:选大客车和中客车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
14、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存在问题:第一次试教后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是随机的,但是问题所涉及的加法是有坡度的。如果让学生自主选择想解决的问题,他们可能说“三辆车一共多少个座位?”如果置之不理,那自主选择只是一种形式,究竟怎样才能导入到今天的“45+30和“45+3? 修改说明:计算是为了解决学生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为了老师的教学流程。拿出我的二度教学设计之后,我请了我们一年级数学组及数学工作室的老师再次“会诊我的设计,展示自己的二度设计理念与思路,与其他老师进行探讨交流,最后大家形成
15、了一些共性认识。以“村长想租两辆车,可能租哪两辆呢?最少?最多?为问题情境。这样接触主题快,效果直接而明显。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新课标关于“数的运算中有这样的描述“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第二次修改时主要是考虑计算是为了前后呼应解决村长的问题。三、借助操作,实现算理与算法同在语文课
16、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
17、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片段三45+30=75算理的理解试教(1)师:你想怎样计算45+30呢?先想一想,有困难的可以用小棒摆一摆或在计数器上画一画,再和同桌交流(2)学生各自活动,然后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3)让学生汇报展示小棒操作和计数器拨珠的过程,教师点评和强化.小棒(指名在黑板上操作):摆出4捆和5根,再摆出3捆。先算4捆和3捆合起来是7捆,也就是先算40+30=70,7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75. 计数器(指名操作演示):先拨45, 3个十拨在哪一位上?,十位上原来有几个珠?再拨上3个珠是7个珠,也就是先算40+30=70,7个十和
18、5个一合起来是75。 有没有直接口算的?你是怎样算45+30呢?引导学生叙述:把45分成40和5,先算40+30=70,(40是哪里的?把45分成40和5)再算70+5=75(板书)第一次修改在学生汇报展示小棒操作和计数器拨珠后增加一次对比:摆小棒和用计数器计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第二次修改在学生自我探索算法,同桌交流是给予学生交流的规范格式:(投影出示 摆小棒:我先摆什么,再摆什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摆小棒:我先画什么,再画什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第三次修改请拿出学习单,看最上面的方框(投影出示学习单),老师给了你小棒图,你能接下去摆吗?摆完后在这个计数器上画一画,最后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
19、.存在问题:小组合作探索占用了较多的时间,效果有但所花的时间与成效不成正比,有点得不偿失,造成了当堂的练习巩固的时间少了。由于本节课的两个例题很重要,课堂容量比较大.在教学完例1之后,就急于进入例2的学习,没有及时巩固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学生没能及时地把习得的算法形成初步技能,修改说明: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在老师给出的45根小棒,接下去摆一摆得出结果,第二层次是在计数器上接着画一画进一步感受算法,最后是脱离学具,抽象算法.在这三个层次的教学中,我觉得处理小棒的操作是重中之中,教材中体现的是将几捆和几捆的小棒上下对齐了摆放,这不但向学生揭示了算理,即两位数加整十数,应该先把几个十和几个十相
20、加,同时这样的小棒图也可以使学生深刻领会以后布列竖式时相同数位对齐的真正目的.教材在小棒图的后面,安排了计数器图,也是想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的算理以及渗透竖式的对位思想。而小棒图之所以安排在前面,是因为小棒的操作同计数器的操作相比,更具思考性。毕竟学生在拨珠时都很清楚加几十就是往十位拨珠,加几就是往个位拨珠。学生对数位对齐的思想认识是不深的.在这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紧张、漫长、痛苦、喜悦,不时放松的神经又被挑起,不断地有新理念、新想法向你涌来,给你冲击,让你应接不暇.比如“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目标如何清晰定位?” 、“这节课的难点是什么?”、“怎样去突破教学难点?”、“能否让枯燥的计算有教学的亮点?”、“课堂上怎样具有亲和力些?”等等问题。磨课的酸甜苦辣,个中滋味己自知;磨课的酸甜苦辣,每每忆起总感怀虽屡屡受挫,却满怀憧憬。磨课,磨的是能力,磨的是眼界,磨的是心境磨课的经历虽然苦痛,但是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