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职业教育心理学综合.doc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7189285 上传时间:2024-12-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教育心理学综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职业教育心理学综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职业教育心理学是研究职业院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一门应用学科。 二、职校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1、生理发育的特点。 2、感情日益深厚,意志行动带有自觉性。 3、学习兴趣明显分化,中心兴趣初步形成。 4、自我意识开始成熟,自我价值观念增强。 表现为:一、他们能够用比较正确的观点来观察自己、解剖自己,自觉地进行自我批评; 二、他们对自己行动的过失,不仅能从行动产生的不良后果进行检查,并且能够进一步检查自己的动机和产生过失的思想根源;三、他们能够比较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成功和失败;四、他们能从个性品质上去分析别人、评价别人,也能从个性品质上分析自己、评价自己,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个性品质水平。 5、 世界观的初步形成。 三、心理学把人的心理活动现象区分为: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差异(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四、心理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与脑的活动是直接相关的,产生心理的器官是脑。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人的心理。就其产生方式来说,是脑的反射活动,即客观事物作用于人所引起的高级神经活动;但就其内容来说,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源泉。 ②、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5、关键期: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丧失。 五、心理学认为,学习是由经验所引起的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三条遵循的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1、小步子呈现 2、积极反应 3、即时反馈 4、自定步调 5、低错误率 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四阶段 注意阶段、保持阶段、复制阶段、动机阶段 六、认知学习理论 1、 格式塔的学习顿悟说。 2、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3、 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理论。人类存在的三种主要的有意义学习的类型:一是表征学习,二是概念学习,三是命题学习。 三种同化方式: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主要是指学习者将概括程度处在较低水平的概念或命题,纳入自身认知结构中原有概括程度较高水平的概念或命题之中,从而掌握新学习的有关概念或命题。 上位学习(又称为总括关系)是指在学习者已经掌握几个概念或命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一个概括或包容水平更高的概念或命题。 七、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是: (1)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健康的人”;(2)生长与发展是人的本能;(3)人具有主动地、创造性地作出选择的权力:(4)人的本性中情感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建立于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基础上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包括以下观点: 1、 以人性为本位的教学目的观。 2、 彰显主体的教学过程观。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核心强调 :如何缩小学生学习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差距 八、职业学习的特殊性 1、 目标与内容:职业技能重于书本知识 2、学习方式:职业活动训练重于读书与听讲 3、学习条件:情境重于信息 4、学习结果:实践重于应试 九、职业学习的过程模式 1、 单项职业技能的学习阶段(感知、形成联系、自动化) 2、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阶段 3、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效应 综合职业能力发展阶段: 接受阶段、具体化阶段、整合阶段 十、学生心理的个体差异及其教学意义 个体差异,也称个别差异、个性差异,是指个人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其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质的差异指心理生理特点的不同及行为方式上的不同,量的差异指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水平的高低。 (一) 学生认知差异决定课程内容的可授性 学生的认知差异表现在:认知能力差异和认知方式差异。从横向看,认知能力差异指感知的主动性、概括的准确性、推理的深刻性、联想的敏捷性和思维转换的灵活性之间的差异; 从纵向看,认知能力差异表现在内隐的心理层面上,即它有一个对目标认知的记忆层面、理解层面和策略层面。并且这些层面的差异具有顺序性、层次性、连续性的特点。 (二) 学生个性差异制约教学的有效性 学生个性差异制约教学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成就动机和自我观念两个方面。 主动性、目的性、长期性、连续性是成就动机内在的心理特点。 自我观念或自我结构,可视为个人对自己多方面综合的看法。 认知风格差异(一)场独立性和场依存型 (二)思索型和冲动型 (三)整体型和分析型 智力结构差异 多元智能理论的主题内容:智力是由相对独立、相互平等的八种智力构成的,即语言—言语能力、音乐—节奏能力、逻辑—数理能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能力、交往—交流智力和自然智力。 多元智能理论的特点 1、 强调多元性 2、强调整体性 3、强调差异性 4、强调实践性 5、强调开发性 十一、国内外职业教育改革的趋向对职业教师职业能力的要求有: 1)、要求职教教师由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转向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 2)、要求职教教师具有课程开发能力,熟悉职业实践,具有跨学科和团队合作能力; 3)、要求职教教师具有创设学习情境的能力并对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 4)、要求职教教师能够了解灵活的教学制度的内容,能够依据相关标准对学生现有能力进行评估,判断学生现有能力水平,并且在学生现有水平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2、教学设计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具有以下特征:1)、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2)、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3)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4)、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心理学在教学设计中的作用:明确教学目标、人物分析、确定学生原有水平,学生的原有水平即达到教学目的的出发点、教授、评价。 十二、教学目标的类型与水平 1)、认知目标及其层次; 2)动作目标技能及其层次;(层次分为:知觉、定势、指导下的反应、机制、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 3)、情感目标及其层次。 4、教学目标制定的原则:教学目标的制定应符合目标设定的SMART原则:(1)、S—明确性的、特定面具体的;(2)、M—可衡量的;(3)、A—可以达成的;(4)、R—现实的;(5)、T—时限性 5、课程的组织结构有:(1)垂直结构;(2)水平结构;(3)、垂直水平结构是一种垂直结构、水平结构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兼有这两种结构的特性。 九大教学事件:1、引起注意 2、告知学习者目标 3、刺激学习者回忆先前的学习 4、呈现刺激 5、提供学习指导 6、引出行动 7、提供反馈 8、评价行动 9、促进保持和迁徙 十三、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需要的教学技能有九个方面:1)、导入的技能;2)、讲授的技能;3)、观察与倾听的技能;4)、提问的技能;5)、板书的技能;6)、演示的技能;7)、巩固与强化的技能;8)、结课与作业设计的技能;9)、组织教学的技能 1、 从新手到专家的职业能力发展阶段: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和专家等五个阶段。 2、 操作技能学习的阶段:认知阶段、联系形成阶段、自动化阶段。 3、 影响操作技能学习的因素:1)、讲解和示范,示范者的身份对学生学习的效果有一定的影响;示范的准确性是影响操作技能学习的直接决定因素;2)、练习,从练习的量来看,过渡练习是十分必要的;采取何种练习方式也直接影响着操作技能的学习;3)、反馈,分为两方面:个体自身感觉系统的感觉反馈和个体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给予的结果知识的反馈 4、 操作技能的分类:1)、连续性操作技能和离散性操作技能;2)、精细性操作技能与粗壮性操作技能;3)、简单性操作技能与复杂性操作技能;4)、开放性操作技能与封闭性操作技能。 十四、态度形成:观察模仿和亲历学习 态度改变三阶段:顺从、认同、内化 良好态度的与品德的养成: 1、 教师以身作则,起到榜样作用 2、通过建立良好的育人环境,形成良好的氛围,来培养学生的良好态度 3、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正确的职业态度 4、加强实习、实训教学环节,使学生感受正确的职业态度 十五、职校生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 1)让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2)、积极的鼓励;3)适当地开展竞赛;4)、归因训练:归因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推断其行为原因的过程。 十六、课堂管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协调课堂内各种人际关系,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使得课堂环境达到最优化的状态,从而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课堂管理的重要意义: 1、 课堂管理通过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保证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 2、 课堂管理通过促进交流与互动,促进课堂活动的有效展开 3、 课堂管理通过激发课堂活力和促进课堂生长,为学生的持久发展创造条件 课堂控制技术 1、应付课堂偶发事件的技术 处理办法:冷处理、温处理、热处理 2、处理一般问题行为的艺术: 1)、暗示控制;2)、提问同桌;3)、运用幽默;4)、创设情境;5)、正面教育。 十七、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营造: 1)、正确鉴定课堂心理气氛的现状;2)、公正评价,合理期望;3)、教师要以自己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4)、树立教师的教育诚信;5)、教师要合理利用信息传递;6)、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多向交往,建立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7)、维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良好心理状态。 十八、群体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1)、社会助长和社会堕化;2)、从众与服从;3)、群体极化与去个性化;4)、竞争与合作。 从众:人们在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与大多数人行为一致的心理状态。即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的表现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服从:是个体在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命令而作出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在外界的明确要求下发生的。 本资料由 广西大学生论坛 整理,更多考试资料请前往 下载。 名包网 广西返利网 ——淘宝购物拿返利,全网返利最高的返利网,比51返利、易购、返还高两倍。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休闲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