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设计驱动乡村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策略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18821 上传时间:2024-02-22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设计驱动乡村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策略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设计驱动乡村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策略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设计驱动乡村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策略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谭静:设计驱动乡村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策略研究一、引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其中特别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并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乡村振兴尤其是乡村的文化振兴,要充分发挥本土文化的传承功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振兴道路,推动乡村文旅产业的融合创新发展。为此,党的二十大报告还强调“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

2、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提纲挈领指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文化的引领作用以及文旅经济的发展方向,实现文旅融合。其本质就是文化和旅游通过产品融合、业态生成、要素集聚,在共同市场中实现价值耦合1。基于此,文旅融合的创新发展思路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着积极的助推作用,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和利用是乡村文化振兴和文旅经济发展的基础,应进一步厚植优秀文化记忆,构筑乡村旅游发展空间2,也需要设计学科用创意对贫困地区的固有自然和文化资源进行利用、开发和包装,转化为城市居民所需要的“产品、服务以及体验活动”等,在满足城市居民文化创意生活需要的同时,使贫困地区

3、能够可持续性地脱贫致富。在此背景下,艺术设计和景观规划积极参与中国近些年来的乡建实践,并且已经有诸多的实践成果。但是,管理层面对于设计实践推动乡村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的策略把控仍然需要得到加强和提高,设计层面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如何继续承载并延续当地历史文脉、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仍然需要慎行。文化旅游的灵魂在于文化资源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原真性3。同样,设计助推乡村文旅融合创新发展应该对应地方文化的特殊性而采取差异性策略,不同背景的设计介入方非常容易从自身资源和专业背景出发进行乡村“文化景观”的“嵌入式设计”并以此引导旅游热点,这往往容易造成对该地历史文化和传统文脉的忽视和隔离。设计赋能乡村,其核心是

4、要赋能其文化资源,提升内生动力,立足系统思维重塑乡村文化资源在城乡融合情境中的沟通关系,利用设计、技术、市场以及网络等革新和提振乡村文化资源,与城市形成互向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的“嵌入式设计”即是指这种独立于乡村文化和在地环境的人为景观插入,通过“以文塑旅”实现“以旅彰文”。“以文设计驱动乡村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策略研究谭静(山西财经大学 文化旅游与新闻艺术学院,山西太原030006)摘要:在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利用和全面规划对于乡村文旅融合创新发展意义重大。在此过程中,设计策略驱动乡村建设,其基本范式应当首先服务地方村民和传承地域文化,跟乡村发生

5、紧密关系并形成可持续的文旅资源,从而催生乡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其策略本质是旅游消费对于乡村异质文化的挖掘与融入。山西芮城广仁王庙(俗称五龙庙)的开发个案展现出当设计策略介入历史文化遗存进行文旅开发时,要从传播策略、本土资源转化、乡村生态共生、文旅消费异质化特征等多方面着手,关注当地村落的社会、历史、文化、经济等多层面生态性关联,尤其要处理好文化遗存的保护与地方性、历史性知识的延续关系。关键词:设计驱动乡村建设;文旅融合创新发展;文旅经济;广仁王庙中图分类号:F590.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72X(2023)09-0098-08基金项目: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科学规划课题“基

6、于山西历史文化特征视角下的旅游景区形象设计研究”(2020G060);山西省教育厅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项目制 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以山西财经大学研究生学院项目为例”(2021YJJG175)作者简介:谭静,山西财经大学文化旅游与新闻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品牌经济、文旅形象规划设计。982023年第9期塑旅”强调旅游经济的发展要以当地文化为母体和依托,“以旅彰文”则是最终的目的与意义,即彰显和发扬当地文化遗产。在形式上表现为文化为旅游提供内容,旅游为文化提供渠道,“体”与“用”协调统一4。“嵌入式”的文化景观设计能否长久推进当地乡村文化的建设和旅游产业的振兴,其关键点在于“嵌入”本身带来

7、的疏离感和异质感是否能够抹除。相较于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商业化改造和历史文化名城的恢复性建设能够较为完整地体现城市历史格局和传统风貌,乡村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和文旅经济的嫁接则面临更多复杂问题,如历史遗迹的残破和周边环境的孤立与污染,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创造性转化中的文化背离等。这些乡村中散落的瑰宝其本来面目究竟是怎样的,在修复开发的过程中如何平衡文物保护与文旅经济的需要,探究这些问题需要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深度参与。目前来看这一系列问题仍然是需要研究和厘清的,究其原因,是规划设计方更关注历史遗存本身的改建工程问题,而对其历史文化脉络、民间习俗等要素缺乏深层的关照和研究上的有力

8、支撑,因此很难避免对乡村文化项目造成事实上的“合理”破坏。对此,齐晓瑾从乡土精神空间更具普遍性的角度入手,认为对本土知识的隔膜将会影响当代规划的牢靠性和优越感5。杨兴民从符号的过度移植、借用与阐释易对文化遗存本体的理解产生歧义的角度,提出尽可能减少过度的设计介入带来的视觉冲击6。同时,这也将涉及对收集和研究所呈现材料的价值判定,以及以此为出发点的项目招标,乃至于乡村振兴规划和设计决策等深层管理环节,这将意味着设计管理层面跨专业跨领域的整体把控和管理协调尤为关键。综上,本文以山西省芮城县广仁王庙(俗称五龙庙)为例,从乡村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的传播策略、资源策略、生态策略、异质化策略等方面探讨设计驱动

9、乡村建设的范式,从乡村的在地性和乡土性出发,对设计作为乡村文化振兴和文旅经济发展的策略性工具问题提出思考路径。二、乡村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的传播策略以宣传为导向的驱动逻辑乡村文旅形象的传播与推广,从根本上是基于在地文化遗产的继承进而延伸出从当地村民到外来游客的文化认知相统一的过程。文旅融合的创新发展应当以本地村民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认同和外地游客对异乡文化的认知构成一个共享的体系,其宣传对象不能仅限于游客,更要意识到本地村民既是文化遗产持续传承的主体,也是文旅形象构建和宣传的主要媒介。(一)从广仁王庙到五龙庙的文旅形象定位转向广仁王庙俗称五龙庙,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北4公里古魏城遗址北部,建于唐大和

10、五年(公元831年)。从创建时间上看居于国内现存四座唐代建筑中的第二位,从道教建筑的角度看是国内现存古代建筑的第一位,2001年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始,广仁王庙进入万科企业集团的“龙 计划”,借助米兰世博会的资金众筹最终被规划建设成一座中国建筑史的展场,打造出作为旅游景点的五龙庙。上述内容呈现出以下问题:在广仁王庙的传播推广过程中,为何以“五龙庙”的俗称做文旅推广而不是原称“广仁王庙”?该庙与周边祭祀场所的文化梳理是否清晰?五龙庙与所在村落的历史文化脉络为何?就乡村社会而言普遍存在它们自己的信仰传统,人们多是根据生活的需要来信奉某一神灵,所以在拜神的时候,其实就是祈福的

11、表达,就是人们求得精神的安定7。尽管广仁王庙今天不再担负祈福祈雨的任务,但“有龙则灵”在宣传上的心理暗示仍然是选择五龙庙而疏远广仁王庙的出发点所在。被传播策略引导的广仁王庙选择了“龙”这个中国元素,但此“龙”并非传统农业社会角度下的龙,这就意味着人为放弃了广仁王庙在历史进程中真实具体的经历,即从一个具体的传统地方社会,一跃进入了宏大叙事模式之下的“龙文化”,这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文化概念,因为这个概念能够在更大的社会范围内被宣传和演绎。现实情况是广大游客热衷于“有龙则灵”的传说却忽略对其原生环境的了解,游客除了对孤立的五龙庙和嵌入其中的建筑展场形成旅游目的外,该文旅热点对当地其他方面的经济带动非常

12、有限。对这些问题的追问,既关乎乡村自身的发展建设,也是对乡村价值问题的反思,更关乎设计介入乡村振兴的导向与意义,问题的源头则在于乡村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的策略与传播路径。这一名称作为传播策略中的文旅形象,将反映游客对该旅游目的地的文化认知与综合评价,这其中不仅包含历史人文信息,也将预设所在乡村的未来发展定位。(二)文化遗产的关联性和地域性在宣传策略99谭静:设计驱动乡村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策略研究中的基础作用旅游系统与乡村地域系统的耦合联动为文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创造了条件8。历史文化遗迹由于时间久远、受损严重等问题,看似孤立存在于各个乡野,但它独特的地域性以及和乡村之间的共生关系却是不能割裂的,这源于

13、农耕文化和乡村生活的现实联动。可以确定的是广仁王庙和五龙庙这两个称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先后关系,在历代碑文中,该庙的名称是广仁王庙。现广仁王庙内存有两通唐代碑文和三通清代碑、碣,分别是唐元和三年(公元 808 年)的 广仁王龙泉之记、唐大和六年(公元832年)的 龙泉记、清乾隆十年(1745年)的重修广仁王庙乐楼记、乾隆十一年(1746年)的重修广仁王庙序、嘉庆十七年(1812年)的 重修广仁王庙乐楼记,其中,宋、金、元、明四朝信息阙如。此外,还有三个梁架(柱)题记,分别是乾隆、光绪和1958年,也均记载为广仁王庙。因此,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广仁王庙之名不仅意味着从唐代到当下的历史跨度,而且充分彰

14、显古庙的真实历史价值,其俗称五龙庙更民间化和通俗化,庙内芮城县人民政府1965年的立碑所刻即为五龙庙。在此背景下,从传播策略的角度可以理解为何要将五龙庙推出。首先,应该与广仁王庙的地理位置有关。广仁王庙位于芮城周边,按照开发者的叙述是“找到了永乐宫身后不远处龙泉村口的五龙庙”。2015年万科策划设计米兰世博会中国馆时以龙作为中国的象征,以关于农业和食品“滋养地球、生命之源”作为主题。按照中国传统社会的认知习惯与常识,龙王、雨水和农业存在着近乎天然的联系,在此基础上,选取最能让人直接联想到龙王庙的“五龙庙”之名,以此契合米兰世博会中国馆的诉求,又可以将该庙纳入芮城永乐宫的旅游体系。因此,万科将五

15、龙庙与“龙 计划”一起提出促使其走进了公众视野9。其次,基于文物保护的背景和项目设计的思路,广仁王庙的主体建筑作为文物遗迹被单独隔离修整,周边环境则规划建成了一座现代广场,广场上建造一座露天博物馆,内部展陈内容是通过对中国建筑构件的景观式设计呈现出一部可视的中国建筑史,并最终将广仁王庙嵌入中国建筑史之中。广仁王庙由此借助传播策略形成了“以旧扬新”的宣传效果。但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只将孤立的广仁王庙作为观光景点,脱离了乡村生产和村民祭祀活动,生态关联性和地域性被隔离,则会导致村民不再亲近广仁王庙,文化环境系统遭到破坏10。游客观光时体验不到活态文化,地方经济则得不到持续带动,长此以往,这种发展模式

16、或将难以持续,文旅融合创新发展传播策略的驱动逻辑或将受到质疑。三、乡村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的资源策略本地资源转化的效能问题乡村文旅融合的基本逻辑是乡村文化资源通过旅游开发和可参观性生产转化为旅游资源,产生经济价值,同时旅游开发反向推动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人居环境的改善以及治理成本的降低带来社会价值,从而形成乡村与旅游的双向互馈机制11。广仁王庙虽然借助传播策略成为旅游热点,但是游客也许仍然不了解广仁王庙所在村庄的名称和状况,这座被宣传概念提升了旅游热度的庙宇已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历史和现实语境,没有充分实现当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转化,更没能在真正意义上促进当地乡村的发展。事实上,广仁王庙正位于龙泉村村

17、口的北高坡之上,而这个高坡属于龙泉村,从地方习俗上可以推断它的民间称谓“五龙庙”来自龙泉村村名,或至少与龙泉村的水资源有关,由水而生龙符合中国传统龙文化的内涵。出现知庙不知村这一现象的原因,既不止于村内水资源是否消失,也不止于是否祈雨灵验,从资源角度来看至少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龙泉村资源现状分析在广仁王庙改建之前,龙泉村因地下水位下降、泉眼干涸,以及伴随着现代社会对传统信仰的消解使得该庙的祈雨功能已经消失,龙神信仰和作为乡村公共空间的实用功能正在丧失。龙泉村在后期发展过程中存在农舍无序翻建,村庄景观日趋恶化的情况,尤其是广仁王庙周边日渐沦为村民堆放垃圾的场所。乡村自然资源被破坏,乡村建设没

18、有从整体景观上得以规划和疏导,这些现实问题应该受到广仁王庙规划开发的关注。文旅资源对乡村经济的带动是直接而显性的,对于文旅资源丰富的地区,历史遗迹、自然风景、宗教艺术、非物质文化等可以直接拉动文旅经济。广仁王庙对于龙泉村的资源主体地位毋庸置疑,但疏离于村庄的设计规划使得广仁王庙没有和当地的生态资源、文化资源形成有效融合。经过现代景观化设计的广仁王庙更凸显了龙泉村的发展困境,本地资源的再生利用和转化问题没有得到系统梳理。龙泉村作为当地村民的农业生产生活地域,周边自然资源尤其农1002023年第9期业资源丰富,农业生产伴随民俗文化应当与广仁王庙的开发协同发展,乡村旅游在非遗展示、田园观光、特色饮食

19、等具有晋南地方特色的资源领域深入,避免历史人文资源和当前乡村文旅发展的割裂。结合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特点进行重新组合划分,比如从生态和文化的角度、从物质和非物质的类型进行梳理等,更清晰地了解农业文化遗产的资源构成,才能为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设计奠定基础12。(二)嵌入式设计对本地资源转化的效能问题依据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乡村地域系统是由自然环境、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经济基础、文化习俗等要素相互作用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结构和区际联系的乡村空间体系13。其中,文化空间是以人的价值意识为导向的无形空间,亦是乡村地域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14。只有将历史文物古迹与村庄传统文化和村民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开

20、发出融合村落文化基因和具有乡土特色的文旅产品,才能实现传统村落文化和旅游产业潜在价值的释放和新增价值的创造,进而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现实需求。然而该案例中,造成龙泉村被边缘化而导致本地资源转化不深入的原因主要包括:第一,现有规划设计强调单体建筑类型与宏观建筑史之间的序列关系,而非广仁王庙与乡村的历史性、生态性、资源性联系,最终导致把该庙改建成为一座独立的建筑史博物馆。设计师在对广仁王庙周围环境进行设计时,以仿夯土的新材料构筑墙体,并且在新材料墙体上开通了多个“观景框”,营造出仿唐代建筑的围合空间,同时也增添了观赏的趣味性和节奏感。在此过程中,没有着重考量庙宇与村庄的其他生态资源联系。第二,强

21、调梳理建筑与艺术之间的所属关系,而非从社会学或文化史的角度,对村庄与庙宇的文化资源进行整理和构建,深度挖掘当地的文化生态与资源困境。按照雕塑、绘画、建筑、工艺美术这样的概念四分法,把壁画和木结构分别归入绘画与建筑这两个美术类型之中。这样的类型化设计有利于学术机构的教学与研究,但从更宏观的文旅融合角度看,该设计思路欠缺从村庄与庙宇的社会、历史层面展开考察,有着学科的封闭性,忽视了广仁王庙作为资源主体对于整个乡村发展的带动作用。第三,从商业性功能的角度强调广仁王庙的当下价值,尤其对潜在受众的预设是远道而来的旅游者,而非龙泉村村民,但是,生活在本地的村民才是最大的人力资源和可持续发展支撑,在乡村环境

22、营造过程中应该发挥其独特的主人翁作用。需要思考的问题是,无论从设计的出发点还是设计的结果来看,广仁王庙没有被放置到原生村庄中去考量如何长续拉动地方旅游经济,而是仅将其视为一座建筑史博物馆。至于该博物馆能否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信仰,村民是否愿意游走于建筑史博物馆之中,从调查结果来看并不乐观。类似情况下,国内各个地方还存在着其他“龙泉村们”。这也是当下乡村振兴背景下艺术与设计介入乡村文旅普遍存在的问题。上述现象至少能够折射出两方面的问题:其一,在复建的传统建筑前面强调“朝代”定语,无疑使得宣传效果非常显著,既说明这是一种稀缺的文化资源,同时也被赋予了特殊的现实价值,但也意味着某种共性的生成。其

23、二,在乡村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外部介入者通常是从城市建设的经验和更为宏观的历史常识出发,选择“自上而下”或是“由外向内”15的设计路径,而不是从地方乡村的情境和本地村民的现实需求出发,真正实现乡村的文旅共融,这种现象值得关注和思考。四、乡村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的生态策略文旅经济与村民生态共生的可持续性乡村文旅融合作为对乡村“文化自然经济”整体人文和生态系统的创新型发展思路,在传承地域文化特性和保护自然生态以及振兴乡村经济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乡村历史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的遗产,村民的深度参与和整体生态的发展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乡村文旅经济的可持续性仍然面临挑战。(一)乡

24、村文化生态改善的影响因素广仁王庙在改造之前位于6米高的土坡之上,坡下是之前干涸的五龙泉。因为科学观念的普及和现代灌溉技术的提升,致使村民们逐渐淡漠了该庙的祈雨和宗教功能,虽然偶有节日祭拜但不再是村民举行集会的公共场所,广仁王庙与村民的公共生态关系已经瓦解。事实上,设计师及其团队并非没有考虑广仁王庙与村庄的关系,相反,目前的建筑格局恰恰是深思熟虑之后的选择。他们首先考量到该庙与永乐宫的地理关联,然后以此为基础将广仁王庙与晋南地区乃至中国的建筑史内容并列起来。具体做法是,建立起高大围合的仿夯土新材料墙体疏离于“无序”“脏乱差”的龙泉村,使广仁王101谭静:设计驱动乡村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策略研究庙自成

25、一个生态体系,当游客进入这个建筑的时候,相当于进入了一座唐代建筑的标本博物馆。对此,一些文物保护专家也曾从历史“真实性”的角度提出不同意见,认为该举动虽然保留了广仁王庙的外壳,但历史遗迹与历史环境的整体性关系已被破坏,其精神也已丧失。另外,这种独立规划的初衷也许是为村民“量身定制”一个新型的公共活动空间,但是回归到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当一处与村庄缺乏生态联系的现代景观出现在村民家门口的时候,他们是否真的需要一座建筑史博物馆作为乡村新形象的代言?乡村文化旅游既是旅游业的一个分支,同时也是文化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16。现实情况和规划设计的初衷也许并不一致,改造后的广仁王庙成为孤立的公益性质的博物馆,相

26、关部门不再允许村民进行烧香等祭祀活动,游客眼中的历史古迹成为村民眼中失去实用性和生命力的标本,整体的文化生态没有随着广仁王庙的改造带动起来,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外来游客的寻访目的地非常单一,尤其是从附近永乐宫分流而来的游客消费极其有限。当村庄和村民不能直接从一处景点获得可持续经济收益的时候,村民则会对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产生倦怠感,无法为当地文旅融合提供稳固的思想基础和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17。(二)乡村生态与文旅经济的主客体关系从乡村全面振兴的生态发展角度看,需要反思的问题是被景观围墙所阻隔的究竟是什么?第一,围墙阻隔了村庄的历史和原有的生态关联,即使村庄存在着生态环境治理的困境,但这恰恰是龙泉村

27、振兴发展的契机,是需要解决的本质问题。第二,围墙阻隔了当地村民的深度参与和构建整体生态发展的可能。封闭起来的广仁王庙不再是原生态的一部分,而是一个嵌入村庄的“景观设计”,这对于远道而来的旅游消费者而言,会无法将文化遗存和特定物理空间结合构成乡村文化空间,从而唤起旅游者的共同情感,也就无法将个人体验与集体记忆建立有机联接,从而强化个体的文化身份认同18。乡村文化振兴需要深度考虑整体生态策略,某个单一景点在规划设计的时候要为整体的乡村文化建设留有预设空间而不是一枝独秀。文旅开发是一个地域整体的生态开发,文旅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要更多考虑乡村与村民的融入性和可持续性。村民通过自身的生产生活,既成为文化

28、遗产的活态创造者,也是文旅经济的直接参与者而非单纯的受益者19。庙宇与村庄的关系本质是庙宇与村民的关系,这既源于历史发展的延续,也是一个当下的社会生态问题。换言之,在古建筑改造施工的过程中,对待广仁王庙的方式也是对待村庄和村民的方式。这意味着在乡村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厘清其中的文化生态,正确把握和对待乡村主人与乡村遗产的关系至关重要,即明确文旅资源的开发首先要以乡村主体村民的发展为基础和引领,而不是以游客为直接目标对象。只有营造本土村民、地方历史文化和旅游经济发展的健康生态关系,从村民公共生活和农业生产的角度改造和利用文化遗迹20,才能让古迹的修缮保护成为带动地方文旅经济的发动机,为文旅产品的开

29、发和设计提供资源,最终将游客的文化消费行为转化为村民的日常生产生活,实现浸入式旅游的活化生态策略。五、乡村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的异质化策略文旅消费的特殊性将一座具体的历史建筑嵌入中国建筑史的宏大体系,这对于从事建筑学、设计学的研究者或从业者而言属于业内之事,但若将中国建筑史视觉化、类型化地反映在一座村庄的村头,它的表述对象究竟是谁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其中出于地方文旅经济发展角度考虑的地方领导层以及设计师和投资方应属于赞同者,乃至部分获得利益的村民也可算入其中,质疑者主要来自学者、游客,尤其是文史研究、文物保护领域内的从业者。此间,大部分龙泉村村民作为真正的主体却属于沉默的一方。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

30、从村民和游客两个角度略做分析来阐述乡村文化振兴的异质化策略所具有的“双刃剑”效果。(一)村民生产生活作为乡村文旅消费的异质化体验相对于中国建筑史这一宏观线索而言,村民们有着自己朴素的经验体系和乡土观念。从空间和时间的维度来看,作为地域信仰文化中普遍存在的龙王,广仁王庙的功能和价值更多体现在与村民的关系中,是在地村民精神生活的见证者,属于历代村民生产生活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村中老人为例,通过对他们的访谈,至少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庙宇与村庄的相关历史以及更为久远的传说。因此,目前广仁王庙急需梳理的是基于历史文脉的形态修护,以及以此为起点重建乡村习俗及其文化活动。设计方在规划之初,指出当时所面临

31、的是来1022023年第9期自村庄内部的无序扩建,以及正在将广仁王庙包围起来的各种新式建筑材料21。作为寻求发展的地方村镇,这些并非广仁王庙问题的核心而是困难的最表层,核心问题在于广仁王庙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22,如何被最大化地保护和挖掘利用,如何与乡村文旅区别于单纯景区的异质化体验进行链接。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他们也不会需要中国建筑史这样一个遥远的知识体系来定位自身。相反,这一体系的构建,缺乏对庙宇本身的价值追寻和村民共情的空间营造,削弱了地方村庄独特的历史文化记忆,转而成为旅游消费者眼中的同质化部分。文史研究者或文物保护从业者通常都有着更为宏观的视野,这些将决定他们可能去探究广仁王庙不同

32、历史时期的本来面目。而中国建筑史这一知识体系,属于已经生成的知识体系和学术层面的常识,而非历史的原真性。因此,用教育式的建筑学常识替换掉广仁王庙及其相关的多层面地方性、历史性知识,这是村民作为主体难以消化的,也不符合游客在旅游体验中寻找异质化文化体验的诉求。(二)游客对于地方活态文化的特殊消费需求游客在进行某种旅游活动时,不管具体的旅游产品或服务是什么,都是进行一种精神消费,而这种精神消费在很大程度上都与文化有关23。特别是在这个过程中寻找文化异质感,这是他们的初衷和旅游的目的。在文旅开发过程中,如何成功构建起他者眼中的“异质文化类型”,并且这种异质文化仍鲜活存在于当下村民的生活之中,才是满足

33、游客深层诉求的根本所在。通常而言,发掘文旅资源的特殊性和地域性才是途径,而非纳入简单的类型化知识体系。以平遥古城旅游开发为参照,其成功的地方正在于山西商号票号自身的发展历史和活态化的古城生活古今一体,并据此再去做部分量身改造。因此,将广仁王庙改建成露天博物馆,并没有从该庙自身的文化历史出发,也没有根据该庙自身的乡土故事去量身定做。如果将广仁王庙的建筑史博物馆设计方案放到华南或其他任何一个区域,以该区域的任何一座历史建筑为对象,将不难发现该方案可以在任何地方被执行。所以,广仁王庙的文旅开发始终要扣紧一个问题,即文化遗迹作为改建对象时,究竟建筑史博物馆是重点,还是原真性的广仁王庙是重点?显然,该设

34、计的价值取向是以都市文化为出发点的,而这座乡村庙宇的原生社会历史,异质化的地方文化遗产没有得到宣扬。从现有的材料来看,在制定“龙 计划”的初期曾将庙宇与村民日常生活的关系置于三个目标中的首位。按照当初的规划,三个目标分别是:第一,还庙于村,恢复广仁王庙作为一个乡村配套和公共场所的属性,让其回到村民的日常生活,让村民能够主动爱庙护庙;第二,通过环境整治提升广仁王庙的实地旅游体验,建成一座中国古建筑文化的开放博物馆;第三,凭借项目实施和众筹推广的过程,促进芮城当地旅游,为乡村经济发展创造机会。上述三个目标的核心策略应是凸显广仁王庙作为唐代建筑遗存的稀缺性,调动游客的文化探寻心理,吸引相关文旅产品落

35、地,推动当地文旅经济发展。但现实情况是从村民生产生活的角度看,开放的建筑史博物馆所具有实际功能有限,从游客的角度看,他们远道而来并非仅仅想了解一段建筑史的常识,作为旅游体验,游客所期待看到的是他们眼中的“异质文化”,即鲜活具体的地方性、历史性知识和独特的乡村文化生活体验。六、结语:设计驱动乡村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策略的范式探讨从设计策略的角度来看,广仁王庙通过三个具体的策划步骤成为短暂的文旅宣传热点,其目的从正面角度看是要建构一种设计驱动乡村建设的新范式,而潜藏于设计策略背后的是管理层面对于地方文化经济全面性、长远性的把控问题。首先,明确个别“设计热点”如何对乡村的文旅经济产生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

36、广仁王庙的开发案例呈现出以下问题需要厘清:第一,通过传媒广泛宣传的“五龙庙”逐渐替代了史称的“广仁王庙”,通过嵌入式设计开发将其纳入芮城永乐宫的旅游体系,这种思路对乡村在地文化和文旅经济的全面发展是否有所忽视,乡村生态资源、文化资源是否形成了有效融合;第二,将广仁王庙设计成一座建筑博物馆,着力构建当前已经成熟的地方性文化认同对象芮城永乐宫的外延,潜在的客户也是从永乐宫折返回来的都市旅行者,以及来自建筑学院、美术学院的学习者,但结果也在一定程度造成了与其所在村庄的疏离;第三,试将广仁王庙纳入晋南乃至于中国建筑史的逻辑框架,将中国建筑史在地方样本上视觉化、具象化,以便于都市旅行者和学习者更直观地浏

37、览,但该逻辑是以丧失地方性知识为代价,也很可能失去预设的旅游消费对象,103谭静:设计驱动乡村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策略研究对地方文旅经济的带动力有限。其次,设计驱动乡村建设新范式的构建。广仁王庙的改建引起正反两方面的评价分野,一方面,认为其具有“当代实验性”的高度,打破了传统的范式,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知识体系的论辩和创新性的展演空间。通过建筑史常识的体系化陈列,能够阻止“喧闹的世俗生活对神性领域的袭扰”,还能为村民创造“欣欣向荣的社会新生境”。不仅如此,改建的过程还是一种“创造性虚构”,以“创造性虚构”替代“类型化虚构”,将被剥离掉的祈雨民俗的原生生态转换为知识陈展的现代功用。另一方面,观者不

38、仅可以看到一座可视的建筑史博物馆,还可以看到一座剧场化的广仁王庙。之所以说剧场化,在于广仁王庙与“晋南古建展廊”并置,与更具普遍性的古建筑模型并置,形成一座“传统”与“当代”并存的精神“致幻”空间,存在着明确的空间趣味性和节奏感。但其实质仍然是以广仁王庙的唐代建筑遗存为稀缺要素去契合游客的诉求,仍然是围绕唐代建筑构建起的新序列,该序列背后是设计师的当代判断。通过宣传策略打造“设计热点”,吸引游客拉动地方经济,类似的路径本无可厚非,但其关键是要处理好设计策略与地方社会、当代价值与历史文化这两方面的价值协调工作。围绕广仁王庙建构起来的中国建筑史,应该彰显该庙的本体价值,应该彰显地方性历史性知识,以

39、此为基础和方向的乡村文化振兴才会具有范式意义。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2021年1月4日)中强调“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加大农村地区文化遗产遗迹保护力度。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要因地制宜、稳扎稳打,不刮风搞运动”。设计策略驱动乡村建设,其基本范式应当首先服务地方村民和传承地域文化,跟所在地发生紧密关系并形成可持续的文旅资源从而形成乡村的内生动力。设计作为城市资源的导入不能以价值输出的方式进行,乡村不是城市设计师的创作场地或背景,设计驱动乡村振兴要避免嵌入式的景观设计,其策略本质是设计对于在地文化的

40、挖掘与融入,在这个过程中重塑乡村社会的风俗、文脉、建筑、工艺等,以此形成生态健康的旅游经济资源才可持续。参考文献:1王秀伟.从交互到共生:文旅融合的结构维度、演进逻辑和发展趋势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5):29-36.2张祝平.以文旅融合理念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形成逻辑与路径选择J.南京社会科学,2021(7):157-164.3范周.文旅融合的理论与实践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11):43-49.4傅才武.论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内在逻辑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73(2):89-100.5齐晓瑾.乡村名胜五龙庙A.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

41、暨学术研讨会2019论文集(上)C.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9:345-349.6杨兴民.从广仁王庙建筑思考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深化J.城市建筑研究,2020(1):20-21.7萧放.民俗传统与乡村振兴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5):28-36.8龙井然,杜姗姗,张景秋.文旅融合导向下的乡村振兴发展机制与模式J.经济地理,2021,41(7):222-230.9杨兴民.从广仁王庙建筑思考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深化J.城市建筑研究,2020(1)20-21.10耿松涛,张伸阳.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

42、21,21(2):44-52.11陈波,刘彤瑶.场景理论下乡村文旅融合的价值表达及其强化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22(8):161-168.12孙业红,王静.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开发与产品设计的问题探讨J.旅游学刊,2022(6):3-5.13刘彦随,周扬,李玉恒.中国乡村地域系统与乡村振兴战略J.地理学报,2019,74(12):2511-2528.14杨忍,陆进锋,李薇.珠三角都市边缘区典型传统村落多维空间演变过程及其影响机理J.经济地理,2022,42(3):190-199.15周榕.有龙则灵五龙庙环境整治设计“批判性复盘”J.建筑学报,2016(8):14-17.16谢珈,马晋文,

43、朱莉.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思考J.企业经济,2019,38(11):88-92.17李泓波,邓淑红,郭茜.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振兴的现实路径探讨以陕西省袁家村为例J.辽宁农业科学,2020(1):63-67.18傅才武,程玉梅.文旅融合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机制与政策路径:一个宏观框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60(6):69-77.19叶洁楠,王浩,杲恬恬.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传承型乡村景观的存续与发展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2):19-25.20蔡克信,杨红,马作珍莫.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一种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

44、2018(9):22-27.21王辉.五龙庙环境整治设计的理论性思考J.都市环境设计,2018(6):264-269.22王景慧.从文物保护单位到历史建筑文物古迹保护1042023年第9期方法的深化J.城市规划,2011,35(S1):45-47+78.23张艳,张勇.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开发J.经济地理,2007,27(3):509-512.Research on Innovativ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Rural Culture andTourism Driven by DesignTAN Jing(School of

45、 Cultural Tourism and Journalism Arts,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Taiyuan 030006,China)Abstract:Under the current background of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the protection,utilization and comprehensive planning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lics in rural construction

46、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to the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rural culture and tourism.In this process,the design strategydrives rural construction,and its basic paradigm should first serve the local villagers and inherit the regional culture,have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countrysi

47、de and form sustainable cultural and tourism resources to promotethe endogenous power of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essence of its strategy is the exploration and integrationof tourism consumption in rural heterogeneous culture.The development case of Guangrenwang Temple(commonly known as Five D

48、ragon Temple)in Ruicheng,Shanxi Province shows that when design strategies are involved in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lics,communication strategies,local resources transformation,rural ecological symbiosis,cultural tourism consumption heterogeneity and other aspects sho

49、uld be taken intoaccount.The ecological relationship of local villages at various levels such as society,history,culture and economy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In particular,we should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relics and the continuation of local and historical kno

50、wledge.Key words:design-driven rural construction;integr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tourism;culture and tourism economy;Guangrenwang Temple(责任编辑:张爱英)(上接第18页)2020(1):102-111.7毛映红.日本专利侵权损害赔偿计算若干问题研究及对我国的借鉴J.电子知识产权,2017(6):74-85.8张玲,张楠.专利侵权损害赔偿额计算中的技术分摊规则J.天津法学,2013(1):13-20.9REINE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