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一)
一、(2012·山西山大附中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零用钱
[美]R·W·威尔
当潜在的雇主翻看他的简历时,乔·巴斯托恩坐在那里,尽可能让自己的双腿不要发颤。他知道那些记录对他不利,但他在心里默默祈祷,别让那些缺点被读到,毕竟是圣诞节了。
威斯科特先生停下来,抬起头问道:“巴斯托恩先生,这里说你曾经因为盗窃被判入狱,是吗?”
乔感到喉咙干涩、胃部收缩,他知道接下去是什么结果,他无力地说:“是的,但是……有环境因素——”
“总是有环境因素的,巴斯托恩先生,然而——”又来了……
“——我们是家庭生意,不需要增加人手了,我希望你好运,早日找到工作。这年头,大家都不容易。”
“我知道。”乔说完,站起来握了握威斯科特先生伸出的手。威斯科特先生送乔到门口,好像怕他顺手偷走东西似的。
乔咬着嘴唇,不知道怎样跟阿贝说,他没能为她买一份圣诞礼物,因为没人愿意雇用他,或者跟她说两年前他在上班的地方偷100美元是为了圣诞节能取暖,说这些都没有什么意义。阿贝只知道爸爸今年圣诞节没有给她买礼物。
走到威斯科特的店门口,乔想再努力一下。他对挡在门口的威斯科特说:“求求你了,今天是圣诞节,我有一个8岁的女儿……”
“很抱歉,巴斯托恩先生。”威斯科特挥了挥手,打断了他的话,“你应该知道,没有人会信一个小偷说的话。”
乔看了看四周,威斯科特刚才实际上说得很大声。还好,周围只有两个人,一个穿着大衣的人轻快地走过,还有一个老乞丐从街道对面的公园走过来。
乔大声说:“你说得对,但我这回改正还不行吗?”可是,威斯科特不再理他。
雪开始下了,乔拉起他的衣领,把手插进衣袋里,走过街道对面,跟那老乞丐擦肩而过时,对那老乞丐微笑了一下。
老乞丐也回了一个微笑,问道:“你可以给我一点零钱吗,我要买一杯热咖啡暖暖我这把老骨头。”
乔在他的口袋里摸索了一会儿,他的左手没有摸到什么东西,但他的右手抓出了两个两角五分的硬币、两个一角的硬币和五个五分的硬币、五个一分的硬币。
乔把那些硬币放入老乞丐摊开的双手中,笑着说:“你运气好,我想这么多应该够了。祝你圣诞快乐!”
那老乞丐说:“年轻人,我也祝你圣诞快乐!”
那老乞丐走到对面,进了威斯科特先生的店,乔把手放回口袋里,继续向前走。那个刚才穿大衣走过的人正在人行道边跟一个老妇人说话。乔看向人行道,看到了一个钱包。乔把它捡起来,发现里面有几张信用卡和几百美元现金。他的祈祷灵验了,他可以用这些钱给阿贝买辆单车,一个玩具屋子,甚至他可以用这些钱去旅社开个房,让阿贝不用到监狱附近去看他。或许珍尼斯也跟他们在一起,再一次全家人一起过圣诞节。
不行。如果阿贝知道这钱是捡到的她会怎么想?乔猜得出钱包是谁的,他看看那个穿大衣的人,又看看钱包。在一张信用卡的旁边有一张证件,乔从上面的相片确认了钱包是那个穿大衣的人的。
乔偷过钱,那时是急了,但他本身不坏。
那个穿大衣的人跟那老妇人说了再见,又开始往前走了,脚步还是那么轻快。
乔慢跑赶上去,喊道:“先生,打扰一下。我想你掉了钱包了。”
那人停下来,转过身,眼睛睁大了,说:“啊,是,那是我的钱包。”他接过钱包,立即清点里面的东西。
乔没有等他点完就走了。他转向马洛大街,向监狱附近走去。突然,他看到珍尼斯带着阿贝走过来,阿贝一看到他就伸开双臂向他跑来。
乔抱着她,笑着,眼睛却湿了,他说:“圣诞快乐,孩子,我很抱歉,没有为你买什么礼物。”
阿贝笑得很开心,她撒娇似的说:“哦,爸爸,别那样想。妈妈说来带你回家,我非常高兴。”
乔愧疚地看向珍尼斯,想确认阿贝说的是不是真的。珍尼斯说:“乔,是你回家的时候了。”两行热泪从乔的眼里流下来。
乔的室友迈克拿着个无绳电话跑过来,喊道:“乔,你的电话,是一个叫威斯科特的人打来的。”
乔对电话里说了一声“喂?”
“如果你愿意,明天来上班吧。”威斯科特先生在电话里说。
“我愿意。我可以问一下吗,是什么使你改变主意的?”乔的胸中涌起了一股暖流。
“是我跟我爸爸喝的那杯咖啡。”
(选自2011年7月《文学报》)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还好,周围只有两个人,一个穿着大衣的人轻快地走过,还有一个老乞丐从街道对面的公园走过来。”这里表现了乔紧张不安,怕别人听到他来找工作的事。
B.“乔没有等他点完就走了。他转向马洛大街,向监狱附近走去。”这写出了乔把钱包还给失主时并不要求回报的心理。
C.作者以“‘是我跟我爸爸喝的那杯咖啡’”结束全文,出乎乔的意料,也出乎我们的意料,从而使整个故事的情节显得跌宕起伏,令人回味无穷。
D.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威斯科特先生为了试探乔,特意设置了穿大衣的人丢钱包和父亲扮演的老乞丐乞讨零钱这两个情景。
E.读了这篇小说后,我们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一个人不管以前做错了什么,只要存有一颗善良的心,就会有好报,这是这篇小说揭示的唯一的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人物性格、情节、主题、结构的理解。A项应是怕别人听到他以前做过小偷的事。D项无中生有,结论武断。E项“是这篇小说揭示的唯一的主题”不合适,这是其中的一个主题。如从乔身上还表现了“对生活应充满希望,勇敢乐观面对生活”等。本题容易错选D项,因为这个情节很巧合,很容易被认为是威斯科特的安排,但文中确没提到。
答案:BC
2.在小说的开端部分乔的处境是怎样的?请简要分析小说这样写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一问较为容易,第二问主要考查情节安排的作用,做题时要联系上下文,这样就不难想到通过比较以突出人物性格。
答案:圣诞节快到了,乔急于想找到一份工作,想赚点钱给8岁的女儿买圣诞礼物,但由于自己的简历上有曾因盗窃被判入狱的不良记录,乔因此遭到拒绝而没找到工作。这样写的作用:同下文的故事情节形成对比,更能突出人物的性格和小说的主题。找工作无望,无法给女儿买圣诞礼物,在十分需要钱的情况下,却能把零用钱施舍给乞丐,拾到钱包归还失主,在“需要”和“舍得”的对比中,乔善良诚实的本性跃然纸上。
3.文中的乔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通过人物在事件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思想等方面不难归纳出。
答案:①富有爱心,乐于助人。疼爱女儿,想在圣诞节为女儿买礼物以尽父亲的责任;生活拮据却能把零用钱施舍给乞丐,始终对那老乞丐微笑着并祝他圣诞快乐。这些都体现出他的爱心和热心。②善良诚实。拾到钱包后虽有过心理冲突,但能主动归还失主,并不求回报,体现出他善良又正直的本性。③知错能改。虽有过盗窃入狱的经历,但他曾大声向威斯科特表示要改正;见到妻子时很“愧疚”,表现出对过去犯的错误的后悔,觉得对不住妻子。(答出其他方面,只要言之成理也可。)
4.这篇小说从乔找工作写起,到他找到工作结束,那么小说的题目可以由“零用钱”改换
成“求职”吗?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观点不唯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本题考查小说标题作用,可以从几个方面分析:构思,即对推动情节的作用;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对体现主题思想的作用。
答案:观点一:不可以改换成“求职”。因为:①从小说构思角度来看,乔把零用钱施舍给了老乞丐,老乞丐又是雇主的父亲,乔因此找到了工作,施舍零用钱的情节推动了故事的发展,结尾出人意料,体现了小说构思的独具匠心。②从刻画人物形象角度来看,小说对乔施舍零用钱这一情节进行了细致的描绘,通过对乔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的描写,尤其是对硬币数量的具体交代,突出了乔乐观的生活态度与热心助人的性格,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主题也更加鲜明突出。相比之下,对“求职”内容的描写显得有些逊色。
观点二:可以改换成“求职”。因为:①从情节发展角度来看,小说主要写乔为了给女儿买圣诞礼物而去求职以及求职失败后在街上发生的故事、求职意外成功,所以乔“求职”是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②从体现主题思想角度来看,乔“求职”成功是他的善良之举所至,善良的人会有好的结果,小说在赞扬了主人公善良正直本性的同时,也体现出了社会向善的风尚,用“求职”做标题更能引发读者对小说主题的深入思考。
二、(2012·山西太原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一只套鞋
[前苏联]左琴科
电车实在太拥挤了,而且你不能乱动,如果你不听劝告,非要在那狭小的空间里展示你的活泼,那你一定保不住你的套鞋。
当然,只是一只套鞋,很多人根本不会放在心上。
但如果你的套鞋在两分钟内就没了,你一定不会装作若无其事的。
我再清楚不过了,上电车的时候两只套鞋都在脚上,但等到下车的时候,结果却是:两只套鞋已经分居了。所有的衣物都老老实实地呆在它应在的地方,惟独我右脚上的那只套鞋不见了。
车已经载着那只套鞋飞驰而去了……
我脱了剩下的那只套鞋,用报纸包上,就这么上班去了。等着吧:下班后我一定把它找回来。
下班了,这成了我的头号大事。我先找了一个认识的电车司机,希望从他那里得到些有用的信息。
他的话让我心里踏实多了。他说:
“嗯!是在电车上啊!应该没有什么问题。要是丢在别的公共场所,那就不保险啦。丢在电车上,找到的希望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我们局里有个失物招领处,到那儿就能领回失物,他们专负责这种事。”
“噢,谢天谢地,”我说,“现在我心就定啦。唉,我的套鞋是全新的。”
很快,我就找到了失物招领处。
“朋友,我的一只套鞋在电车上弄丢了,我希望能在这里找回来。”
“可以,”招领处的人回答说,“请描述一下您的套鞋吧。”
“套鞋嘛,好像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说,“鞋号是十二号。”
“十二号的鞋,我们这里可能有一万二千多只,你再细细地说一下吧。”
“特点嘛,也很普通,那是绿颜色的,鞋的两旁有白色条纹。”
“这样的鞋我们这儿也有上千只,说得再详细点好吗?”
“那是一只全新的套鞋,连鞋油都没来得及上。”
“请您稍等。”
瞧,她手里的确拿着我的套鞋。
我当时真是激动极了。我想,这里的工作真出色,工作人员竟在一只套鞋上花这么大的功夫。
“谢谢,”我说,“朋友,真不知如何感谢您的帮助,这对我来说太重要了。快给我吧,我好穿上。谢谢你啦!”
“不行,尊敬的同志,我仍不能确定这套鞋的真正主人。”
“我何必去骗一只套鞋呢?”
“我们丝毫不怀疑这一点。很可能这就是您丢的那只套鞋,但现在不能给您。请您开个证明来,证明您确实是丢了套鞋。让居委会再开个证明确保一下吧!这样才符合我们的工作程序。”
“朋友,”我说,“好同志,可是我的街坊并不知道我出了这档子事,他们可能不给开这样的证明。”
“他们一定会帮你的,而且……”
他坚持原则,我只好无奈地离开了。
第二天,我找到了居委会主任,对他说:
“请给我开个证明,我丢了一只套鞋。”
“这是事实吗?我可是上过不少次当了!是不是想捞个非分之财?”居委会主任说。
“真的,”我说,“我是丢了套鞋。”
他说:“那就拿一张电车公司的证明,单凭你一句话,我可不敢胡乱开证明,我必须为居委会的声誉负责。”
我说:“就是他们让我来这儿开证明的。”
他说:“那你打个报告吧。”
我说:“怎么写呢?”
他说:“你就写:某年某月某日丢失套鞋一只……等等,再加上点保证,就说你以什么样的名义起誓……”
我写了报告,随后便拿到了居委会的证明。
我拿着证明又到了失物招领处。好在一切都很顺利,套鞋被我拿了回来。
现在我终于拿回了我的那只套鞋,并把它重新穿到我的脚上。“瞧,他们的服务态度多好!要是别的单位,为一只套鞋肯定不会花那么多时间!从车上扔出去完事了。虽然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但毕竟不是一无所获。”
但事情总不是那么尽如人意,又有一回,我丢了另一只套鞋——一星期以来,我把它包在报纸里一直随身夹带着。这次可记不得丢在哪里了。但我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一定不是在电车上。
虽然有所损失,但总算没全白忙活,现在我把它放在五斗柜上。每当心里烦闷时,只要朝这只套鞋看上一眼,我就心平气和了。那时我心里总会想:总会有像这样优秀的机构给我帮助的。
这只套鞋对我来说已远远地超出了它应有的价值,我一定会永远地保留着。
5.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我”在电车上丢失了一只套鞋,本不应该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但因为套鞋在很短的时间丢失,才使得“我”心里很难受。
B.下班后,“我”在电车公司找了一个认识的人,希望通过他找到丢失的套鞋。事实上,我也由此顺利地找到了丢失的套鞋。
C.在失物招领处,工作人员一再要求“我”提供详细的信息。此时“我”也表现得很有耐心,对找回套鞋抱有希望。
D.“我”到了居委会开证明,结果受到了刁难。向电车公司打了报告后,才拿到居委会的证明,最终拿到了丢失的套鞋。
E.另一只套鞋丢失后,“我”没有上次那么幸运能找到套鞋。前后对比,更加突出了之前的工作人员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解析:B项虽说此时还没有拿到,但也算由电车的人提供的线索“顺利”找到了鞋;而此时招领处的工作人员工作程序又很繁琐,所以找到也不是太顺利。D项不是向电车公司打的报告,是向居委会。E项这是讽刺小说,批判工作作风。本题考查对小说情节的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对主题的把握能力。分析E项时要能意识到这是一篇讽刺小说,其次理解主题要结合时代背景,再仔细揣透主题的文字。
答案:AC
6.小说中的“我”为了找到丢失的一只套鞋,都做了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把握三个情节:找认识的人到失物招领处、向居委会打报告、拿证明领鞋。
答案:①经认识的电车司机指点,到电车公司失物招领处提供了丢失套鞋的信息。②到居委会开证明,在打报告后拿到证明。③在招领处,拿到丢失的套鞋。(意思对即可)
7.小说结尾提到“我”对于丢失的另一只套鞋不抱找到的希望。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简
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要联系上下文,从结构内容考虑,抓住破折号后的解说文字,分析文字中所强调的情绪,结尾提到“我”对于丢失的另一只套鞋不抱找到的希望意在强调前一次找鞋所费周折全部白费。此题难点是对读者而言,很难从这一角度答题,这就要意识到讽刺小说的目的更多的在于引起读者思考,从而引起社会关注。(从文章结构内容及对读者的作用方面考虑,意思对即可)
答案:①与前文形成呼应,强化了讽刺的效果:前文写找套鞋的波折,表现工作人员的死板教条,讽刺意味明显。②给读者留下回味的空间,更能引发人们的思考。③结尾处写对丢失另一只套鞋不抱找到的希望,更加突出了讽刺的意味。
8.小说以“一只套鞋”为题,有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方面的考虑,请任选一个方面,谈谈
自己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标题的作用。从内容上,概括故事情节、揭示小说主旨;从结构上,起线索作用,组织全文。
答案:主题思想方面:通过“我”找套鞋的过程揭示主题。以小见大讽刺某些部门工作作风僵化,办事效率低下的不良现象。表现作者对社会工作质量效率等方面的思考。情节结构方面:有交代线索的作用。小说情节以“丢—— 找——又丢”套鞋为线索,构成情节结构。以“套鞋”的故事为纽带,聚拢各种人物关系,使结构层次有序展开。
(二)
一、(2012·河南豫东六校一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对 话
李培俊
副所长是岳所长要来的。岳所长之所以竭力要个副所长,是为宋史研究所长远着想,岳所长59岁了,年底到届,手续一办,没个接手的人能行?
人来了,是个年轻人,30多岁,原是外省一所高校的教授。老岳有些担心,这么年轻,能担起这副千斤重担?可既然让他来,就一定有让他来的理由。报到那天,岳所长一问,副所长竟姓秦,不但姓秦,籍贯竟是南京。岳所长不禁一声暗笑,说,秦所长姓秦?秦副所长何等聪明,哪里听不出来其间意思,笑了笑,反问说,所长姓岳?岳所长点点头说,不但姓岳,而且是岳飞正儿八经的后人,不是冤家不聚头啊。秦副所长也说,800年前那桩公案不会影响咱俩合作吧?岳所长说,哪里会。
岳所长这人肚子里有货,虽主攻宋史,可三皇五帝,夏商周,都在脑子里装着。上任不久,秦副所长上门拜访,岳所长把他延至一室,沙发、茶几、陶壶、杯具,空空荡荡,别无他物。秦副所长问道,这间房是做什么的?岳所长说,书房。秦副所长又问,怎么没书呀?岳所长说,猜猜。秦说,过目不忘?诵罢即烧?一切都在脑子里装着?岳所长不置可否,转了话题,说起了所里的事。
秦副所长家在外地,常到岳家蹭饭,两个清素小菜,一壶烫热的小酒,吱吱地喝上一阵。饭后,两人坐进书房,品着茶谈天论地。既然搞宋史研究,自然绕不开风波亭那段公案,这一绕,便把两人的关系绕得有些微妙。终于有一天,围绕岳飞的死因打了一次口水仗。
话头是老岳挑起来的,老岳说,世间的事真是妙不可言,你呢,秦桧后人,我呢是岳飞嫡传,可咱俩却坐在一起喝茶,放到800年前,非把老祖宗气死不可。
小秦也感慨一声,说,其实呢,岳帅之死应该是高宗所为,秦桧不过是当了一回替罪羊而已。老岳说,小秦,历史定案的事,咱就别翻烧饼了,否则,怎么会有“人自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那副对联呀。小秦当然知道,此联是乾隆状元秦大士所作。小秦说,那是秦大士为讨好天下人的应时之作,或者说,是个表态。你老岳想想,岳帅时任高官,又是抗金主帅,没有赵构指使,秦桧能杀得了岳飞?你注意那个细节了吗?就是岳帅死前夜,赵构亲往监牢探望?老岳说,注意到了,可毒酒却是秦桧所赐。小秦说,咱先把这个问题放下,讨论一下《满江红》,写下这首词时岳飞33岁,已当上节度使,30岁当上节度使,显非常人,皇帝忌这个。那首词可谓激怀壮烈,成为千古绝唱,可岳帅根本没想赵构的皇位是怎么来的,假若不是徽、钦二宗被擒,九五之尊哪有他的份?如若岳帅直捣黄龙,迎回徽、钦二宗呢?赵构还有什么理由再坐龙椅?所以说,是一曲《满江红》杀了岳飞,换句话说,是岳飞自己杀了自己。秦桧不过是替人承担了骂名而已。
老岳摆摆手制止小秦,小秦却不管不顾,顺着自己的思路说下去:岳飞不好酒,不好色,不贪钱,不要官,人过于完美,容易被人误解,赵构不禁要想:那他要什么呢?
老岳竟有些无言以对,隔了许久,老岳说,该吃饭了,在这喝两杯?老岳是第一次这么让小秦,以前都是:中午在这吃啊,不容小秦推托的。小秦知道这是虚让了,人家巧让客,怎好当个热粘皮?便笑笑,说,算了,答应了朋友的饭局,就不在这儿吃了。
不久,老岳递了辞呈,请求辞去宋史研究所所长职务,在辞呈最后,他建议由小秦接替所长职务,提前到位。走那天,小秦抱着老岳哭了,说,岳所长,多来啊,好多事离不开你呀。老岳拍拍小秦肩膀,什么也没说,眼睛湿湿的,提了一个请求:能给我弄一套宋史吗?小秦说,你不是读过了吗?老岳说,我想再读读,再说,我家书房里也该有一部书了。
(选自《花园》2010年10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本文构思精巧,短小精悍,首尾呼应。详细叙述了从岳所长要副所长到秦副所长提前到位接替正所长的职务交接过程。
B.秦岳二人围绕岳飞的死因打了一次口水仗,秦副所长有理有据地为自己的老祖宗秦桧进行了辩解,终得岳所长的认可。
C.本文运用正衬的艺术手法,通过写岳所长肚子里有货,过目不忘,诵罢即烧,一切都在脑子里装着来衬托秦所长的形象。
D.这篇小说语言凝练,选材典型,叙述详略得当。通过典型事例塑造了岳所长和秦所长这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E.本文按照情节发展展开记叙,先写老岳对秦的担心,又写两人的交往,再写两人的争论,最后以岳提前让贤于秦结尾,情节既顺理成章又颇有波折。
解析:A项“详细叙述了职务交接过程”错。详细叙述的是二人的争论。B项有道理,但是“终得岳所长的认可”不准确。C项说“岳所长过目不忘,诵罢即烧,一切都在脑子里”不准确,这是秦问的话。
答案:DE
2.小说有一个细节描写,前面写老岳书房没有书,后面又写老岳要求弄一套宋史,对此,
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学生阅读理解和语言概括能力。我们分析问题时要把握住上下语境,秦副所长和岳所长都是在宋史研究所工作,说明他们通读宋史,第一处的细节描写就表现了岳所长对宋史的熟悉,而第二处的细节是在和秦副所长争辩之后,岳所长要书读,这体现了他认识到自己学问的不足。
答案:①书房没有书是在写老岳肚子里有货,历史都在脑子里装着,是说老岳很自信也很自负。②要书是老岳与秦争论后,自己认识到自己学问的不足,想再读读宋史。这两处描写前后照应,使小说结构完整,更能充分展现二人的人物形象。
3.上级给老岳派了一个年轻人做副所长,老岳有点担心。但是又想:可既然让他来,就一
定有让他来的理由。结合全文,请你为秦找几个可以来做所长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结合原文选用总分的答题思路。
答案:①年轻有为,有精力挑起研究所的千斤重担。“是个年轻人,30多岁,原是外省一所高校的教授。”②对宋史有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比如和老岳关于风波亭公案的争论。③思维敏捷,有智慧。如和老岳初见时的交谈,如与老岳争论后老岳留吃饭时的交谈。④有交往能力与合作意思。如与老岳的交往。
4.秦岳围绕岳飞的死因打了一次口水仗,如果你是旁观者,你会站在谁的一方?为什么?
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个性解读,通过对文章的理解,我们根据自己对文章内容和人物的把握,选取哪方的都可,但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切忌空洞。
答案:(示例一)站秦一方:历史虽然已经定案,但是我们可以重读历史,可以给出新的合理的解释。秦所长说的有道理,①岳帅时任高官,又是抗金主帅,没有赵构指使,秦桧能杀得了岳飞?②岳帅死前夜,赵构亲往监牢探望。③赵构的皇位因为徽、钦二宗被擒而来,如若岳帅直捣黄龙,迎回徽、钦二宗,赵构还有什么理由再坐龙椅?所以说,是一曲《满江红》杀了岳飞,是岳飞自己杀了自己。④岳飞不好酒,不好色,不贪钱,不要官,人过于完美,容易被赵构误解。所以,岳帅之死应该是高宗所为,秦桧不过是当了一回替罪羊而已。(示例二)站老岳一方:历史定案的事,我们没有充分的理由不能随便翻案。秦桧是主和派,岳飞是主战派,二人政见不和,秦桧赐毒酒毒死了岳飞。秦家后人都说“人自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二、(2012·河南郑州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镶嵌在墙上的黑板
孙道荣
①这是一片神秘的土地,在大山掩映之中,一个小村庄,兀然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带的地图上根本没有标注,就连为我们带路的向导,都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小村庄。
②小小的村落,散布着几十户人家,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与近乎原始的自然环境相比,更让我们惊讶的,是当地的村民。据说,除了偶尔有县乡的工作人员和村民的亲戚外,这些年,几乎没有什么外人走进过这个村庄。村民们看见我们这些误闯进来的外人,就像看见外星人一样,好奇而激动。我们在村民们好奇的目光中,好奇地绕着村庄边走边看。家家户户的门,都是敞开着的。在其他地方,你已经无法看到这样日不闭户的场景。
③最后,我们来到了小村唯一的一家代销店,我们想在这里补充点物资。小店里只有最基本的日常生活用品:盐、酱油、一两种廉价烟、坛装的老白干……都是村民们需要的东西,而我们需要补充的矿泉水和方便面,竟然都没有。店主解释说,矿泉水,村民根本不需要;方便面,那么贵的东西,小村可没几个人吃得起。
④我们买了几块当地产的大饼,店主热情地为我们灌满了冷开水,这样,我们后面的行程就不怕了。因为要出山进货,店主算得上这个小村里见过世面的人。我们和店主聊起来,小店门边,镶嵌在墙上的一块黑板,引起了我的兴趣。上面用粉笔歪歪扭扭写着一些文字和数字,如大黄,酒,4.6;二贵妈,酱油,2;黑头,盐、烟,13.45……问店主,黑板上写的是什么,店主笑着说,是大家伙赊的账,等有钱的时候,就来结一下。原来是账单。正说着话,一个中年人来买烟,店主递给他一包烟,中年人接过烟,顺手在墙上抠下一小块石灰,将黑板上的一个数字擦了,重新写了个数字,然后,拍拍手,和店主打声招呼,走了。我们惊讶得目瞪口呆,就这么随便擦擦写写啊?店主看出我们的困惑,笑着说,都是乡里乡亲的,谁还会赖我几个钱啊?
⑤有人上前用手轻轻擦黑板上的字,一擦就没了,而且,这块黑板是镶嵌在墙上的,即使晚上,也只能“挂”在外面,如果谁晚上偷偷来将名字擦掉了,或者将数字改了,那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啊?店主说,这事,还真发生过。有一次,一个村民来买东西,忽然发现自己名字下面的数字没了,可能是被哪个调皮的孩子擦掉了,村民赶紧找了块石灰,将数字重新写在了黑板上。大家在我这里赊了东西,他们记得可清楚了,我这个黑板,也就是个形式,其实,账本都在大家的心里呢。
⑥回城之后,我们将这个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闻者无不激动不已,太难得了!一批批人沿着我们的足迹,走进了深山,去寻访那个神秘纯朴的村庄,而大家最感兴趣的,就是那块镶嵌在墙上的黑板……
⑦一年之后,我们一帮人,再次踏上了那片神秘的土地。进山的道路,已经拓宽了很多。我们轻松地找到了那个小村。未进小村,就被它热闹的气息感染,一打听才知道,这一年来,小村已经被开发成旅游景点了。
⑧我们顺利地找到了那家小店,小店的周围,又开了好几家纪念品和土特产店。让我们聊感欣慰的是,镶嵌在墙上的那块黑板还在,上面的账单也还在。很多游客,在黑板前拍照,留念。我悄悄摸了摸黑板上的字,擦不动,原来是白色的油漆写的。店主认出了我们,一边忙着招呼生意,一边告诉我们,小店生意大了,经常有人赖账,所以已经不赊账了,再说,现在村民也都有钱了。我问,那还留着这块黑板干什么?店主呵呵一乐,招牌啊,很多人就是冲着它来的呢,这还得谢谢你们的宣传啊!
⑨我无言以对。墙上的黑板,白漆的名字和数字,冷眼看着眼前热闹的景象。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1年9期)
5.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开头写掩映在大山之中的小村庄在地图上没有标注,也不为向导所知,是为了突出后来的经济开发给这个封闭的小村庄带来的巨大影响。
B.第②段写村民们对我们这些外来人十分好奇,而我们也对山村和村民感到好奇,这恰恰表现了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和山里人与城里人之间的隔膜。
C.小说第④段先借店主之口,概括介绍黑板的用途,然后运用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详细描摹了中年人买烟的情形,点面结合,真实可感。
D.一批批人走进深山寻访近乎原始的神秘的小村庄,表现了人们对繁华虚伪的城市生活的厌倦,寄托了 “我”对当下城市生活精神匮乏的深切忧虑。
E.作者对这个小村庄的感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对村民们在现代社会竟然过着如此贫穷闭塞的生活感到惊异,一方面又欣赏村庄日不闭户的景象所表现出的纯朴民风。
解析: 本题考查对小说人物性格、情节、主题、结构的理解。A.写作目的是引出下文纯朴的民风,同时与成为景点后的小村构成鲜明对比,以突出经济发展对纯朴民风的冲击。B.“表现了……山里人与城里人之间的隔膜”错误。D.“表现……厌倦”“寄托……忧虑”错误。“一批批人走进深山”是为了衬托“纯朴民风”之难得,并为下文写这种难得的民风因经济冲击而消失作铺垫。
答案:CE
6.小说中的店主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概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道题考查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是常出题型,分析时可以按照情节的展开逐层分析人物表现,从而概括性格。开始见面为我们这帮路人灌满冷开水,主动解答我们对“黑板”的疑惑,讲述与“黑板”有关的故事,说明店主纯朴热情。在偏僻的村庄经营唯一的一家代销店,并将生意做得越来越大,说明他勤劳能干。最后结局写店主善于发现并抓住商机,用“黑板”招揽顾客,先前任由赊账的乡亲在黑板上擦擦写写,后来不再赊账,表现他精明务实,也凸显了主题。
答案:①纯朴热情。为我们这帮路人灌满冷开水,主动解答我们对“黑板”的疑惑,讲述与“黑板”有关的故事。②勤劳能干。在偏僻的村庄经营唯一的一家代销店,并将生意做得越来越大。③精明务实。善于发现并抓住商机,用“黑板”招揽顾客;先前任由赊账的乡亲在黑板上擦擦写写,后来不再赊账。
7.“镶嵌在墙上的黑板”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题目的作用,较有难度。首先应从小说题目本身的特色入手,再分析对小说内容与结构产生的作用。
答案:①“镶嵌在墙上的黑板”本身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曾经,黑板只是个形式,因为账本自在村人心中,诚信也嵌在村民心中。后来黑板仍然只是个形式,因为它的存在只是为了招揽顾客。黑板见证了山村与村民的变化,见证了纯朴民风的消失;黑板的变化,实则意味着村庄民风的变化。②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小说情节围绕“黑板”展开:路过小村,“我”被黑板上的数字吸引,询问店主;“我”目睹村民用石灰块在黑板上擦擦写写地记账;山外之人听闻,激动不已,慕名到村中寻访那块黑板;成为旅游景点后,店主用漆有白漆名字及数字的黑板做招牌,招揽顾客。③前后对比,突出主旨。原来,黑板上赊账的数字及名字是用容易擦掉的石灰块写下的,后来则是用白漆漆上的;原来,村人自己诚实地在黑板上记下自己的赊账数目,无人赖账,后来却有很多人赖账:这些鲜明的对比,一方面写出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写出诚信与信任民风的缺失,突出了小说的主旨。
8.从小说最后一段可以看出,作者对村庄的变化有所批评,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这种态度?
请结合本文简述你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观点不唯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但需明确观点之后再分条阐述理由。
答案:观点一:我赞同作者对村庄变化所持的批评态度。理由:①伴随村庄富裕而来的是纯朴民风的沦丧。道路宽了,村民有钱了,却经常有人赖账不还,店主也不再赊账,人与人之间的诚信与信任消失了。②游人的大批涌入,破坏了村庄原本的安宁恬静,人心也随之变得浮躁、狡诈。店主把曾经象征着诚信与信任的黑板,当做招牌招揽慕名而来的游客,热情的招呼本质上就是一种欺骗。③表面的繁华热闹本身恰恰折射出人们精神缺失而无从寻觅、无法自救的悲哀。游客冲着“黑板”走进深山,意在寻找迷失的诚信与信任。可一次荡涤灵魂之旅却演化为在冷冷的黑板前的拍照、留念。诚信与信任岂是拍个照能留得住的。精神缺失固然可悲,然而更为可悲的是缺失了精神拯救的有效途径。
观点二:我不赞同作者对村庄变化所持的批评态度。理由:①村落地处偏远,原本闭塞贫穷,村民连简单必需品都要赊账;成为旅游景点后,道路宽了,村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生活富裕了,这对村民而言是一件好事。②繁华热闹是村庄开发成旅游景点后必然会带来的变化,开发之后,山村能为慕名而来的人们提供一个欣赏原始美景、感受山村生活、寻找失去的诚信与信任的好去处,这对于渴望到远离尘嚣的地方放松身心的城里人而言也是一件好事情。③作者对于村庄而言是个局外人,他对村庄变化的态度不代表村民们自己对这种变化的态度。作者享受着城里丰富的物质生活,却希望村庄永远保持着“世外桃源”的封闭状态,他对村庄只是一种“远观”的欣赏心态,并不知道村民们生活的艰辛。④发展是社会的主旋律,诚信与信任的暂时缺失也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会伴生的一种现象,不能因为害怕民风改变就让大山深处的村庄永远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也不能把民风的改变完全归咎于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
(三)
一、 (2013·本溪一中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蒲公英情人
欧·亨利
和舒伦堡家庭餐馆达成的协议是萨拉单枪匹马闯世界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这家餐馆紧挨着她租住的老式红砖房子。一天晚上,在餐馆用过晚饭以后,她顺手拿走了放在餐桌上的菜单。菜单上的字迹潦草的几乎无法辨认。第二天,萨拉给舒伦堡看了一张漂亮的打印菜单。菜名在右边排列得整整齐齐。老舒伦堡十分高兴。在萨拉离开之前,他欣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