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教
学
设
计
姓 名: 汪小丹
《致橡树》 教案设计
科目
语文
对象
时间
2017.5.28
备注
课题
《致橡树》
任课老师
汪小丹
教材分析
1.《致橡树》这首诗热情而坦诚地歌唱了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2.它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崭新爱情观。全诗感情基调理智、冷静,意象明丽隽美,思维缜密流畅。
3.通过对本诗的鉴赏,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当代诗的发展状况,培养学生独立自尊的伟大人格及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致橡树》是舒婷的成名作,也是她爱情诗的代表作,更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此诗无论诗歌发展史上还是在本单元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学情分析
1. 学生在诗歌阅读方面有一定的储备量,在鉴赏方面也具备一定能力。但对意象所知有限,而这又是此诗解读的关键。所以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捕捉意象,体会意境。
2. 爱情,高中学生心中向往但又似懂非懂,并未形成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价值观,应该借助这个既阐发爱情理想、又可上升到人格理想的诗作展开教育。并在鉴赏中,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和审美品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诵读和品位,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流畅而有感情地诵读本诗。
(2)感悟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3)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2.过程与方法
在诵读——感悟——探究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点拨,探究诗歌意象、品味关键语句解读作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的主题,体会现代女性舒婷的爱情观,体会作者对传统爱情观的否定,对平等独立的爱情的憧憬,感悟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的爱情观。
(2)自己形成独立自尊的的伟大人格及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意象所象征的传统爱情观。
教学难点:《致橡树》的主要艺术特色,比喻,对偶,特别是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实施教学过程设计
一、插入图片导入
听着这优美而熟悉的音乐,让我们想起了梁祝,这不仅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它更是一个悲剧。一个女子无法选择自由婚姻的悲剧,一个在“三纲五常”规范下的悲剧。爱情,一个亘古不变的人生话题。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爱情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二、作者简介
舒婷,当代女诗人。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人们思想上的樊篱还没有彻底清除。而舒婷,已经勇敢的喊出自己的爱情宣言,以崭新的爱情观,深深打动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心!
三、初读诗歌,体会诗歌否定的几种传统爱情观
1、录音朗读。
2、作者通过哪些意象否定了哪些世俗的爱情观?
凌霄花 ---- 极力攀附
鸟儿 ---- 单方痴恋
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 一味奉献
3.教师小结:以上三种传统的“世俗的爱情”,都是以牺牲一方为前提的。作者是持否定、批驳的态度的。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
四、精读第二层,了解诗人追求的爱情观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二层。
2、理解意象“木棉”。
诗人在这一层里提出了“木棉”这一形象,而木棉是作为树的形象和橡树站在一起,平等独立,又不失女性的温柔之美。
3、作为爱的双方应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呢?
(1)“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伟岸挺拔、坚强刚毅
(2)“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既有美丽的外表,又有丰富的内涵。
4、诗人认为木棉和橡树应该保持着怎样的爱情关系呢?
(1)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爱的基础应是独立平等
意象:融入诗人情感的物象。
点拨:传统的爱情观显示爱的双方往往是主导和从属、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失去了爱的本质。
“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难以理解,联系自古以来中国女性的遭遇加以体会。
实施教学过程设计
(2)“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紧密结合、互相依存、心心相印、相敬如宾
(3)“我们分担寒潮、风雨、霹雳。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
——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同甘共苦
五、迁移拓展(全班讨论发言)
请你对中学生早恋谈谈自己的看法。
六、课后作业
(1)背诵全诗。
(2)用“意象”写出你心中的亲情。
七、板书设计
教师总结并对早恋同学做出正确引导。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