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清修五部《大清会典》研究的回顾与展望.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17368 上传时间:2024-02-21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5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修五部《大清会典》研究的回顾与展望.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清修五部《大清会典》研究的回顾与展望.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清代是官方史学兴旺发达的时代,官方修史机构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清朝设置“会典馆”修纂会典,始于康熙朝,经雍正、乾隆、嘉庆和光绪四朝续修,最终成书,形成大清会典则例大清会典事例大清会典图等一系列典籍。这是清代政治史、学术史的重要现象。自改革开放以后,学术界有关大清会典的研究日渐受到学者的重视,相关成果层出不穷。如何积极总结并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拓深大清会典相关研究,这是当前必须关注的问题之一,故本文工作即着眼于此。一、大清会典性质的考量大清会典作为清代官修典籍,其性质问题历来是学界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清乾隆年间修纂四库全书,按传统的四部分类法,将大清会典及其附属典籍置于“史部”政书类,称之为“

2、一朝之会典,即记一朝之故事”,是为典章制度史。这是以清朝官方名义对大清会典性质和内容作出的权威认定。嗣后官私著述目录多沿袭此说。如著名私人藏书家丁立中主编八千卷楼书目将其置于史部政书类1,民国间编修清史天津.王白云安徽.吴 航清修五部 大清会典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摘 要:自民国以来,前贤时哲对清修五部大清会典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考察大清会典性质,考察其编纂、体例和版本,阐发其法律价值等。这些既有成果,为研究清代典章制度、行政法规和官书编纂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而清“会典馆”的运作机制尚未引起学界较为广泛的关注,这应是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关键词:大清会典;性质;法律价值;编纂;“会典馆”58202

3、3 年第 5 期史坛纵论稿艺文志亦袭用之。2史学界多认为大清会典是清代典章制度的汇编,这在史料学、史学史等专门研究著作中多有所论及。在史料学著作中,学者充分肯定大清会典作为政书的史料价值。冯尔康著清史史料学认为会典、事例、图三者共同构筑政书的完整体裁,而五朝大清会典的兴修,反映了有清一代制度的变化。3陈高华、陈智超主编中国古代史史料学4、安作璋编著中国古代史史料学5、何忠礼著中国古代史史料学6均认为大清会典是研究清代典章制度的重要史料。安、何亦肯定大清会典在研究清代行政组织、政治法规方面的价值。在史学史中,金毓黼中国史学史将大清会典归于典礼的典章制度之属。7张舜徽中国史学名著题解8、许凌云读史

4、入门9认为大清会典是研究清代典章制度的重要史料。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10则认为大清会典形式似会要,是断代的典志体史书。乔治忠中国史学史11、谢贵安中国史学史12和朱维铮中国史学史讲义稿13认为大清会典是清代有关政治制度的政书。相对而言,法学工作者多倾向认为大清会典是清代的法律文献,而对其属于行政法典还是根本法存在分歧。程树德中国法制史认为清代法律体系包括大清会典。14萧伯符中国法制史15、钱大群明清会典性质论考16均认为大清会典是清代的法律法规的汇编,而钱否认大清会典的行政法典性质。而更多的法史学者,如李希昆、张树兴中国法制史17,周子良中国法制史18,张晋藩中国法制史19和陈晓枫、柳正权中国法

5、制史20等均视大清会典为行政法典。另外,一些学者认为大清会典既是清代的行政法典,更是清代的根本大法。吕丽连续发表是官修史书,还是行政法典清会典性质论21、论清会典的根本法与行政法的合一性22、清会典辨析23等多篇论文,综合学界各家说法,最终作出“大清会典是一部具有典制史书特点、法规汇编形式、综合性法典之外观、根本法之地位的行政法典”的完整性表述。陈灵海大清会典与清代“典例”法律体系厘清学界关于会典性质的五种说法,批驳“史书说”“政书说”,肯定“行政法典说”“根本法与行政法合一说”和“综合汇编式法典说”的相同点,即大清会典具备法典性质。他指出后三说的薄弱之处,从法典的实用性角度,强调大清会典为清

6、代实际施行的根本法,重新阐释大清会典的实际功用。24不过,他关于“史书说”“政书说”的论述不免偏颇,其他观点则不乏可取之处。二、大清会典的编纂、体例与版本研究大清会典作为清代重要的典章制度的汇编,史料价值颇高,成为史学工作者研究和利用的重要文献。就目前来看,既有对五朝会典的整体研究,又有对某一朝会典的专门研究或对几朝会典的比较研究;或二种趋势中亦有交叉。大清会典的编纂、体例和版本特征成为该类研究的重点。丁华东清代会典和则例的编纂及其制度谈及五朝大清会典、则例或事例的编纂,并以康熙大清会典为例,考察会典的编纂、体例、目的及原则。25朱金甫略论大清会典的纂修26和林乾清会典的历次纂修与清朝行政法制

7、27主要从五朝会典的修纂过程、材料来源、体例特点、主要内容等做出论述,并述其审定、刊刻付印等过程。向斯清宫五修大清会典考述28、钦定大清会典之纂修经过及其版本特征29两文述及清朝五次修撰大清会典的过程,后者重点阐述了光绪大清会典的版本特征。李留文大清会典研究专门研究五朝大清会典的纂修及五部会典的沿革变化,认为乾隆会典变化最大,光绪会典沿袭最多;将大清会典与“清三通”进行比较,指出二者的承袭、体例以及某些内容存在较大差异;又将光绪会典与同治十三年的户部则例进行比较,认为户部则例的现实性更强。30592023 年第 5 期史坛纵论乔治忠清道光朝之后若干官修史籍论略一文,述及五朝大清会典及其附属书籍

8、的纂修情况,认为嘉庆会典源自清实录和其他官方史书,整体学术成就不高;考论光绪会典纂修官员的职名和职数,充分肯定光绪大清会典图图量丰富、分类绘制的价值。31另有探讨则例的编纂。李永贞清朝则例编纂研究指出清代会典、则例的编纂过程、特点及在民族立法上的意义。32大清会典满汉文版本是近年来关注的一个方向。如徐莉光绪朝钦定大清会典满文稿本及其价值33、大清会典满汉文版本形成考释34两文,前者分析光绪朝大清会典的满文稿本的纂修、刊刻、特点及价值;后者论述五朝大清会典的形成、版本及价值。在五部会典中,乾隆、光绪二朝成为研究的重点,偶有关涉几朝大清会典的比较研究。如赵静乾隆大清会典编纂研究论述乾隆会典的设馆分

9、职、编纂过程与特点,并将乾隆会典与雍正、光绪两朝作比较,进而归纳总结乾隆会典的编纂特点。35作者稍后又修改发表乾隆大清会典编纂述论,从编纂队伍的组建、资料征集、管理制度、编纂体例和内容取舍等方面入手,论述乾隆会典的编纂情况。36王一帆、舒习龙将目光投向光绪大清会典。王一帆清末地理大测绘:以光绪会典舆图为中心的研究主要从历史地理角度对光绪朝会典舆图进行研究,述及会典舆图重绘的背景、会典馆画图处筹备及会典舆图纂修的过程等。37舒习龙先后发表光绪会典纂修研究38、光绪会典纂修新探39等文,尝试征引清人文集、日记等私人记载来考察光绪大清会典的修纂,以有别于此前使用官方档案等史料展开研究的学术路径。利用

10、新史料来研究大清会典的编纂,乃其创新之处。三、大清会典法律功能和价值的阐发学术界尤其法史学界普遍认为大清会典记录了清代从开国到清末的行政法规、事例和则例等,反映了封建王朝法律体系的完备性,蕴含丰富的法律功能和价值。这方面的研究展现三个特点:一是阐明大清会典的法律功能和价值。郑杰行政法文献巨篇略谈清代五朝会典认为五朝大清会典是清代的行政法文献巨篇,具备强化民族统治、体现专制皇权、明确职官铨选等特点和功能。40张凌希大清会典与大清律关系探究以官吏犯罪为视角采用文本对比、案例分析的方法对大清会典与大清律展开研究,以官吏犯罪为视角,指出二者在司法实践中互有侧重,均具备法律效力。41刘广安大清会典三问认

11、为大清会典属于多种法律形式的选编,承认其法律效力,但否认它具备最高法律效力,指出编纂大清会典具备维护清朝合法统治的政治意义,协调清朝法律体系的法律意义及争取民心的教化意义。42二是从编纂过程来看大清会典的法律功能和价值。王丽娟清代内府政书编纂的法律功能探析以乾隆时期为中心主要围绕乾隆朝钦定、纂修和颁行会典会典则例大清律例等政书的过程,表明编纂政书的各个环节所具备的法律功能。43三是对“会典事例”的关注逐渐成为一种新钦定大清会典图(光绪内府本)602023 年第 5 期史坛纵论现象。王昱祺清代“事例”的法源地位及现代启示从探究清代法源体系中,明确“事例”的性质、地位、作用及现代启示。44张国秀、

12、王汉东试论清代行政律例与制度以光绪朝大清会典事例吏律公式为例以光绪朝大清会典事例吏律公式为切入点,探寻其体现的法律文化精神,简要梳理了清代官僚行政制度、官文书制度及行政处罚等程序。45彭凯翔、林展从例的修订看清代治理模式:以大清律例会典事例为主的分析通过分析清朝对大清律例会典事例等的修订制度、流程、修例资料的整理和变迁等,探寻清王朝如何通过修例实现有效治理。46四、“会典馆”的研究清代官方修史机构分特开、常开、例开和阅时而开四种方式。负责修纂大清会典的“会典馆”属于阅时而开的机构。柳诒徵记光绪会典馆之组织是国内较早关注清代“会典馆”的研究。他考察了光绪朝会典馆的职官组成及主要的职责分属。47之

13、后的数十年,该方面的研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进入21世纪,随着清代史馆研究的展开,“会典馆”研究受到持续关注。王记录清代史馆的人员设置与管理机制48论及“会典馆”的人员设置及管理制度;清代史馆制度的特点49、帝王史馆官方史学从清代帝王对史馆修史的干预看官方史学的特征50指出“会典馆”修史受帝王的全面指导,史官由满汉共同构成,严格遵循一套运行制度;对清代史馆中史官生存状况的考察51、清代史馆的运作及其特征探析52两文均述及“会典馆”修纂人员和专门人才的选拔、满汉数量的比例以及遵循严格的考勤和奖惩制度等。这些研究从整体上把握清代史馆的管理与运作,其中涉及清“会典馆”的人员设置、史官选拔和管理机制等方

14、面,显示出会典馆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他如解晓丽我国清代档案机构研究论及“会典馆”的办公地点和机构设置。53舒习龙日记反映晚清史馆百态论述光绪朝“会典馆”有“堂期功课档”制度,但实际运行中官员勤怠不一,议叙环节满汉矛盾重重,“会典馆”内部存在人事纠葛。54综上所述,近三十年来,学术界对清代大清会典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绩,较多集中于探讨大清会典的性质、编纂和体例、价值、功能等。这些为我们充分认识大清会典这套连续编纂的官方史书,进而深入研究清代典章制度、行政法规、官书编纂等将大有裨益。围绕大清会典尚有较多课题可以推进。其中以清“会典馆”这一修史机构为研究重心,集中考察其设馆分职、具体运作、

15、考叙机制等,并未引起学界的较多关注。因此,清代“会典馆”已是亟需关注和研究的较为重要的学术课题。注释:1丁立中主编八千卷楼书目,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第497页。2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3074308页。3冯尔康:清史史料学,沈阳出版社2004年版,第6770页。4陈高华、陈智超:中国古代史史料学,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479481页。5安作璋:中国古代史史料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85页。6何忠礼:中国古代史史料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230231页。7金毓黼:中国史学史,商务印书馆1957大清会典(清同治十一年湖北崇文书局重刊本)612

16、023 年第 5 期史坛纵论年版,第118页。8张舜徽:中国史学名著题解,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年版,第245246页。9许凌云:读史入门,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第7879页。10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680页。11乔治忠:中国史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74页。12谢贵安:中国史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477479页。13朱维铮:中国史学史讲义稿,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35页。14程树德:中国法制史,上海华通书局1931年版,第107页。15萧伯符:中国法制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9页。16钱大群:明清会典性

17、质论考,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四辑,第408422页。17李希昆、张树兴主编中国法制史,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4166页。18周子良:中国法制史,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20页。19张晋藩:中国法制史,群众出版社1982年版,第303304页。20陈晓枫、柳正权:中国法制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06207页。21吕丽、刘杨:是官修史书,还是行政法典清会典性质论,法制与社会发展1998年第2期。22吕丽:论清会典 的根本法与行政法的合一性,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8年第2期。23吕丽:清会典辨析,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年第6期。24陈灵海:大清会典与清代“典例”法律

18、体系,中外法学2017年第2期。25丁华东:清代会典和则例的编纂及其制度,档案学通讯1994年第4期。26朱金甫:略论大清会典的纂修,故宫博物院院刊1995年第1期。27林乾:清会典的历次纂修与清朝行政法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28向斯:清宫五修大清会典考述,图书馆杂志2003年第6期。29向斯:钦定大清会典之纂修经过及其版本特征,故宫学刊2004年第1期。30李留文:大清会典研究,河南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31乔治忠:清道光朝之后若干官修史籍论略,河北学刊2017年第5期。32李永贞:清朝则例编纂研究,档案学通讯2011年第1期。33徐莉:光绪朝钦定大清会典满文稿本及其价值,

19、满语研究2018年第2期。34徐莉:大清会典满汉文版本形成考释,民族翻译2019年第1期。35赵静:乾隆大清会典编纂研究,河南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36王记录、赵静:乾隆大清会典编纂述论,史学史研究2015年第3期。37王一帆:清末地理大测绘:以光绪 会典舆图 为中心的研究,复旦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38舒习龙:光绪会典纂修研究,苏州科技师范学院2015年第3期。39舒习龙:光绪会典纂修新探,史学月刊2016年第2期。40郑杰:行政法文献巨篇略谈清代五朝会典,行政法学研究1999年第1期。41张凌希:大清会典与大清律关系探究以官吏犯罪为视角,吉林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42刘广安:大清

20、会典三问,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5年第6期。43王丽娟:清代内府政书编纂的法律功能探析以乾隆时期为中心,故宫博物院院刊2010年第3期。44王昱祺:清代“事例”的法源地位及现代启示,辽宁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62人物春秋2023 年第 5 期45张国秀、王汉东:试论清代行政律例与制度以光绪朝大清会典事例吏律公式为例,人文论谭2017年。46彭凯翔、林展:从例的修订看清代治理模式:以大清律例会典事例为主的分析,清史研究2020年第6期。47柳诒徵著,柳曾符、柳定生选编柳诒徵史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528548页。48王记录:清代史馆的人员设置与管理机制,史学史研究2005年第

21、4期。49王记录:清代史馆制度的特点,史学月刊2008年第12期。50王记录:帝王史馆官方史学从清代帝王对史馆修史的干预看官方史学的特征,郑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51王记录:对清代史馆中史官生存状况的考察,安徽史学2009年第2期。52王记录:清代史馆的运作及其特征探析,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15年。53解晓丽:我国清代档案机构研究,云南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54舒习龙:日记反映晚清史馆百态,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2月12日第4版。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清前期南明人物碑传整理与研究”(18BZS009)阶段性成果;安徽高校研究生科学研究项目“光绪朝会典馆运作研究”(YJS2

22、0210467)阶段性成果作者单位 王白云: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吴 航:淮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分析说:人一生下来,便有与他相关系之人(父母、兄弟等);人生始终处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中,这种关系也是一种伦理。首先家人父子是其天然的基本关系,故伦理首重家庭。人走到社会上,于教学则有师徒,于经济则有东伙,于政治则有君臣官民;平生多往返,遇事相扶持,则有乡邻朋友。总而言之,全社会之人,不期而辗转互相联系起来,形成一种由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所组成的“关系网”,即所谓“天下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即所谓“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即所谓“三个公章不如一个老乡”等等

23、。这种社会关系在政治圈内对政治清明危害极大。礼记指出:“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是不往,亦非礼也。”1投桃报李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伦理,于政治之危害表现在公务行为中是贻害无穷。因此,作为对此加以限制的措施与制度回避制度,便显得十分重要了。中国的回避制度萌芽于春秋时期,对此一些政治家们有所考摘 要:古代中国是一个礼治社会,讲人情,讲血缘关系,这是人性使然,无所谓对错,然而这种人情世故于政治却是有害无益,于是出现官制中的回避制度。到有宋一代,回避制度已是较为完善,而亲属回避、地域回避是回避制度中的重中之重,并启迪了后来的明清两朝,使得回避制度更加完备,也使得古代中国的人事制度愈加科学,亦为后世人事制度提供了借鉴。关键词:宋代;回避制度;亲属回避;地域回避;防腐剂宋代回避制度对古代人事制度的贡献江苏.赵映林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