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宋人“平淡”观念下的菊花书写——以菊花赋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17028 上传时间:2024-02-21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3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人“平淡”观念下的菊花书写——以菊花赋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宋人“平淡”观念下的菊花书写——以菊花赋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宋人“平淡”观念下的菊花书写——以菊花赋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辞赋研究】:./.宋人“平淡”观念下的菊花书写 以菊花赋为例万羽(西北大学 文学院 陕西 西安)摘 要:中国文人与菊花一直存在极其亲密的关系 宋人崇尚“平淡”的美学思想 菊花也被赋予了“平淡”的意蕴 北宋时期以菊花为主题的赋作大多集中书写菊花的功用 侧重于菊花朴实的实用价值 菊花多作为一个意象服务于作者的政治身份 表现出平淡的感情色彩 南宋时期的菊花赋结合理学思想 其中菊花体现出的“平淡”内涵 不仅是南宋文人的生活追求 也是他们在人格修养、士人心态上的追求 对“平淡”的追求 体现了宋代文人的审美观念关键词:宋代 菊花赋 菊花意象 人格意蕴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菊花与中国文人

2、一直存在着极其亲密的关系其高远可达情志 日常可进饮食 菊花的意蕴在时代变化和文人交涉中逐渐奠定 宋人崇尚“平淡”“平淡”具有明确的情感要求 在宋代“平淡”具有普遍的社会心理和创作实践基础 是整个宋代士人精神建设的整体方向 而宋代菊花赋书写最显著的转变 就是对菊花“平淡”内涵的开发:一是在于菊花的味道 菊花的味道继承晚唐以来的“苦涩”发展到南宋中期的“微劲回甘”“中和平淡”其本身就是对菊花文化的一种回拨 二是菊花所代表的田园生活的淡然 菊花不同于梅的“傲寒”、松的“有材”、竹的“劲节”、兰的“君子”菊花的文化意义在宋赋中是较为贴近生活的 是一种作者心态上的“平淡”追求不管是菊花中和的味觉感受 还

3、是菊花象征的自适生活 都符合宋人所追求的日常心境一、北宋:平淡的情感寄寓今开封菊城之称渊源于北宋 大量宋人笔记记载了开封重阳节的赏菊盛况 如 东京梦华录记载:“九月重阳 都下赏菊有数种 无处无之 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自帝王至平民都有赏菊的风气 他们不仅外出观赏 还购买菊花作为装饰和饮食用品 这说明了菊花在北宋社会生活中的流行北宋时期以菊花为独立主题的赋作较少 对菊花的描述大多集中在其功用上 菊花和其它器材或其它植物相结合 呈从属地位 宋初文人在经历了五代战乱后普遍呈现出书写安逸生活的倾向 如田锡 菊花枕赋 所言:菊花有醒神安体的功效将菊花入枕“当夕寐而神宁 迨晨兴而思健”作者还将使用菊枕后的

4、睡眠与儒家的孔颜乐处和道家的庄周梦蝶相比较“鲁国回贤 谁念曲枕之乐 漆园吏傲 空怀化蝶之乡”作者侧重描写菊花的功用价值 显示生活富足的悠然自得 宋祁 郦潭秋菊赋 虽然将菊花作为唯一的描写主体 但通篇几乎不涉及兴寄 而是称赞菊花“可以轻身益气 可以延期蠲疾”的养身实用功效以此将菊花比喻成能臣良将:“若乃宗臣名世 骏岳储休 君托股肱之体 天与忠孝之侯 惟载育之在旦 蔼祝延以相求 矧灵卉之可嘉 助永年而是遒”范仲淹 秋香亭赋 为秋香亭中官宦之间唱和活动而作 提出菊花“黄中通理 得君子 第 卷第 期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 月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万羽()女 河南鹤壁人 博士研究生 研究

5、方向:宋代文学之道”其目的在于影射为官人员的品行 情感表现张弛有度 但其将菊花和“君子”概念相连为南宋菊花赋对君子人格意蕴的生发奠定了基础苏轼 后杞菊赋 是陆龟蒙 杞菊赋 的续作 陆龟蒙的 杞菊赋 将枸杞和菊花并称 其书写视角也从对菊花本体的描述转换为食用菊花的客体的自陈 表现作者在“屠沽儿”当世的情况下清贫守节的自苦、怀才不遇的愤懑 其同名追和之作自苏轼始 代代相传 每一篇都在对上一篇的继承中另择新意 苏轼此作在陆龟蒙食用菊花的贫苦基调上“叫穷”以讽刺王安石新法 赋文中几乎没有描写菊花自身的内容 重点是“谁使汝坐堂上称太守”的身份和“揽草木以诳口”的生活条件之间的不平衡对比 对菊花食用功能的

6、书写主要服务于作者的政治目的 结尾“春食苗 夏食叶 秋食花实而冬食根”则较为单纯地将菊花视作一种四时皆可食用、通体皆能饱腹的食材或是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 作者用自嘲的语气 没有强烈的情感表达熙宁八年(年)其时苏轼在密州任知州 张耒作 杞菊赋 对苏轼 后杞菊赋 执弟子礼 主旨是对后者思想主张的延续 予到官之明年 以事之东海道涟水 涟水令盛侨以苏子瞻先生 后杞菊赋 示予 予不达世事 自初得官即不欲仕而亲老矣 家苦贫 冀升斗之粟以纾其朝夕之急 然到官岁余 困于往来奔走之费 而家之窘迫益甚 向日悲愁叹嗟 自以为无聊 既读 后杞菊赋 而后洞然如先生者犹如是 则予而后可以无叹也此赋讽刺性较弱 仅仅是对苏

7、轼 后杞菊赋“叫穷”的重申 但作者对“窘迫益甚”的生活状况实则是淡然接受的心态北宋晚期李廌的 松菊堂赋 将菊花与松木并称 其注意到了菊花“惟众草之弱兮 菊则有芳”的特质 表达了对高洁人格的追求 整体上 北宋菊花赋几乎没有描写菊花自身的特征 而是以菊花的某些特点作为表达政治主张的手段 不是作者自身情感的本我而发总体而言 北宋菊花赋中并没有凸显出作者强烈的感情 仅描写菊花的实用价值 体现出作者克制的表达、隐晦的暗示 笔调平静温和 这为南宋菊花“平淡”文化内涵的开发导夫先路二、南宋:平淡的文化意蕴宋代出现了大量的菊花专著 除了徽宗崇宁三年(年)刘蒙创作了世界上第一部艺菊专著外 其它菊谱均成书于南宋

8、并且 就菊花品种而言 孝宗淳熙十三年(年)范成大作 菊谱 记载 个品种 其中就包括某些菊花品种的最早记载 淳祐二年(年)史铸作百菊集谱记载菊花品种 个 直到元末根据张荣东统计杨维桢黄华传记载菊花品种 个数量基本不变 可见菊花的种植在南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维持稳定菊花适应性强 两宋菊花赋在数量上并没有明显的地域性的差别 就书写内容而言 南宋是菊花从医药食用价值转向园林观赏审美的重要时期严格意义上 菊花赋的创作集中在南宋 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 南宋菊花赋主要以菊花作为主体进行描写 菊花是独立的审美对象 其次 赋家关注到菊花自身的特色 对菊花淡味和雅致的文化意义进行了关注和阐

9、发 并与理学思潮相结合上升到理学家的人格要求 具有明显的南宋特色菊花从此不再是隐士的代表 而是君子的象征 宋末何梦桂 赵司理菊梅百咏跋 将菊花置于梅花前 并指出菊、梅习性与君子品行的相似性 认为“君持此以友梅菊 无愧色”菊花成为君子身份的标配之一 可以说 宋人对菊花的文化寓意的开拓和新变真正完成于南宋时期 二者具体表现为菊花代表了文人平淡自适的生活态度、平淡中和的人格追求以及平淡自持的士人修养(一)庭院种植:平淡的自适生活或因陶渊明与菊的联系以及陶渊明对宋代文学审美的巨大影响 与陶渊明相关的典故出现在宋代菊花赋中尤其多 而赋家对陶渊明的汲取可分为两个阶段 北宋侧重于“三径就荒 松菊犹存”辽东学

10、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卷据 全宋文 宋代辞赋全编 历代辞赋总汇 统计 两宋菊花赋共 篇 其中北宋 篇、南宋 篇的隐逸情怀 南宋则侧重于“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清闲自适 就前者而言 赋家的隐逸情怀虽然以显性的语言频繁地被提及 但主要是将菊花作为单纯的隐逸文化符号而彰显 赋家隐逸的真情实感较为单薄 隐逸的动机几乎没有 苏轼曾以陶渊明“秋菊有佳色”一诗为例 认为“靖节以无事自适为得此生 则见役于物者”张荣东指出 真正适用广大仕宦出身的主流文人的不是陶渊明的出世方式 而是他的人生态度周裕锴指出:“陶渊明更为宋人所普遍欣赏的是一切任其自然的生活态度”田园生活中自适的心态和对乡村劳作的向往 虽较少被

11、赋家明确提及但它符合安于现状、向内探求的南宋士人风气 成为赋家隐性但占据主流的思想情怀范浚 甘菊赋 对菊花传统价值进行了变异和回归 作者以菊花为抒情对象 借物喻志 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尔英之可乐兮 将使人寿而不死 因见髠于朱孺子 尔华之可蔬兮 将使人饥而得羹因见戮于天随生 既髠既戮 根茎瘁秃 尔曾不如不材之木 大为槃瘿 细为卷曲 永无济世拯人之用兮 迄天年于穷谷在宋代 甘菊区别于其它野菊 被称作家菊因为种植的便利而广泛地进入文人的日常生活 无论是案头“歇眼”之用 还是庭院“流连”之缀抑或是饮食“甘香”之选 都与文人“思归”情怀相连 成为田园生活的象征 欧阳修 辨甘菊说:“余近来求得家菊 植于西

12、斋之前 遂作诗云:明年食菊知谁在 自向栏边种数丛 余有思去之心久矣 不觉发于斯”由于高宗朝特殊的政治环境 范浚 甘菊赋 一改儒家世用的主张 在家菊于北宋抉发的自适之意上另择新境 反用菊花的功能 表达保全自身的无奈 范浚并不是无意于世用宋史翼 记载范浚:“世家月无仕浚独不近荣利 笃志圣贤之学 以治心养气为本”求静心者 往往并不心静 在此 作者并不主张“可药”“可蔬”而是希望追求心态上的淡然无为曾协 植菊赋:余问舍之未遂 憩供佛之余屋 得闲地之函丈 远莫待于种木 聊因既雨之泽 植以未霜之菊 商吹始披 朝露新沐 脱落尘坌 悦畅心目 斯时也 天地将塞 岁晏风积 翻渤澥以摇动 觉邓林而辟易 汹汹薨薨 柯

13、改叶脱 日将旦而起视 惨乔木之无色 旋俯盼于孤芳 曾不磷坚而淄白 瞻柔弱之自持 羡光彩之相射 彼群妍之竞春 散红紫之纷如 顾庆赏之未己 倏颠沛于须臾 乍乌合而鸟散正比夫市人之与贩夫 况白头之如新约 久要于索居 何此华之挺持 蓂再荚而犹初 处顾盼之近地 期香尽而色渝 岂跗萼之胶固 卒自远于泥涂 当三径之就荒 取孤松以为徒形传画史之谱 功载医师之书 还翠葆于槁项 灭空华于清胪 奉晨昏于甘旨 欣寿母之颜朱 故得英实骚人之腹 苗登天随之案 供南阳之汲饮 入东篱之把玩 伟微物之异禀宜君子之屡观 命家僮以封植 俾木根之无患 春茁兮秋芳 永作幽人之伴此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层层递进:第一阶段 作者自叙种菊的

14、经过和归隐的想法 第二阶段 自“商吹始披”始 其中“翻渤澥以摇动觉邓林而辟易”以精卫填海和夸父化身邓林说明追逐的不可及 侧重书写菊花所处的险恶环境 以及菊花柔弱外表下的“挺持”之姿 表达对菊花“曾不磷坚而淄白”的赞赏和引菊花为知己的感触 第三阶段 作者就种菊展开遐想 表达与菊花相伴相随的生活态度 其中“灭空华于清胪 奉晨昏于甘旨 欣寿母之颜朱”作者最终顿悟世俗种种功名利禄为“空华”以菊花匹配君子的“自箴”只道愿安享“幽人”闲适的生活“把玩”菊花于近前在喻良能的 菊赋 中 作者梳理了关于菊花的诗文创作 抒发其洒脱适意 称赞菊花的高洁 表达对菊花的欣赏 例如:送孟嘉兮帽落 逆王弘兮白衣 其操兮箕山

15、之洁 其韵兮竹林之绝 浏兮御寇之御风栗兮马曹之泛雪 临清流兮子陵之居濑 含夕霏兮真长之望月晋书孟嘉传 记载孟嘉曾于重阳菊日赴桓温之会 风吹帽落“温令取还之 命孙盛作文嘲嘉 着嘉坐处 嘉还见 即答之 其文甚美”后人便以“孟嘉落帽”为风雅之谈 王弘是刘宋开 第 期 万 羽:宋人“平淡”观念下的菊花书写 以菊花赋为例国功臣 其廉政 不在意家财 曾于九月九日以白衣送酒陶渊明 陶渊明正坐菊丛之中 旋即饮醉 这两个典故均和菊花有关 较为切题 都是形容洒落不羁的生活态度 而自“箕山之洁”之后作者以隐逸的典故铺排 主要表达自己的心态和意向:尧曾想让位于许由 被许由拒绝 又诏许由为九州令 许由不赴 遁耕于箕山之

16、下 死后亦葬箕山 作者将其组合 取其放达之意 表达了对潇洒自适生活的向往(二)日常饮食:“平淡”的人格要求宋代士风注重对个人品德的不断修炼和提高 宋代文人把饮用菊花时的平淡口感引入文学创作 随着其与理学的结合 发展为人格上的平淡要求 可谓是宋代文人对菊花意蕴的新变屈原“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夕餐秋菊之落英”首次将饮食菊花和身体精神的清洁联系在一起 关于菊花的食用价值 神农本草经抱朴子内篇仙药 都记载了食用菊花对延长寿命的作用 至宋代 菊花不仅具有民俗性的寓意如 岁时杂记 中“九日采菊佩茱萸以延年”还进入了宋代的主食中 如 山家清供 中“采紫茎黄色正菊英 以甘草汤和盐少许焯过 候饭少熟 投之同煮 久

17、食 可以明目延年 苟得南阳甘谷水煎之 尤佳也”关于菊花的食用方式更是多样化:“菊 名 治蔷本草 名 节花 今法:春采苗、叶 略炒 煮熟 下姜、盐 羹 之 可 清 心 明 目 加 枸 杞 叶 尤妙”宋人明确记载菊花的饮用“爽然有楚畹之风”菊花“非常符合宋代士人理用相兼的审美标准 既有君子隐士之品格 又具实用之效”在陆龟蒙和苏轼笔下 枸杞和菊花是极为难以下咽的 是走投无路的选择 而在张栻笔下 枸杞菊花的食用方式却精致细腻 要“汲清泉以细烹 屏无味而不亲”不仅对水质和烹煮的火候有要求还要求食用菊花的人也要有寡淡饮食的准备 菊花在饮食味觉上的“淡”和理学家的观念相结合成为儒家典范的一种 天壤之间 孰为

18、正味?厚或腊毒 淡乃其至 猩唇豹胎 徒取诡异 山鲜海错 纷纠莫计 苟滋味之或偏 在六府而成赘 极口腹之所欲 初何出乎一美 惟杞与菊 中和所萃微劲不苦 滑甘靡滞 非若他蔬 善呕走水既瞭目而安神 复沃烦而荡秽作者以猩唇豹胎、山鲜海错与枸杞、菊花作比 前者虽饱口腹之欲 但在食用后会成为脏腑的累赘 消耗人的身体精元 正如情乱则失其正 而枸杞与菊花的味道不仅具有平淡的中和之美 更有通畅清洁、安神明目、有益身心的功效 枸杞、菊花的“淡味”才是长久的正确选择“理学家主张做人要不为名利所动 不为情欲所牵 居陋巷而能自得其乐”作者从枸杞、菊花的中和之味上升到士大夫、理学家的中正自持 认为这是一种“天地正味”借此

19、说明放纵享乐的危害和修身养性的可贵 理学家极为看重应对外物的平淡心境“淡”不仅仅是儒家经典所要求的执中、恰当 又结合了宋代社会背景 得到了士大夫群体的普遍认同王氏谈录 指出宋代社会风气:“性贵平淡”对人物的品评“以平淡为先”宋朝时期“文艺的各门类都走向平淡”“平淡与理学家的文风相契合 平淡表征了士人的普遍趣味 平淡风格是士人毕生着意进行的一种高雅的审美追求”宋代理学家偏好吟咏菊花 真德秀认为:“撷东篱之孤芳 赋南畴之嘉穟 虽有渊明之雅趣 而恐不得以遂斯乐也”均将菊花的品性引入理学家人格的范畴 成为“得体”的典范 宋朝时期的菊花审美 呈现儒家文化制约下的中正之美其平淡境界是一种极其深远的“回甘”

20、意蕴 不管是宋代文学审美所推崇的“平淡”还是理学家人格所追求的“寡淡”菊花之味都很切合此时期的审美需求(三)外部环境:“平淡”的士人修养礼记月令篇 首先以菊花作为农业生产的指标 菊花具有“守时”的习性 仇池笔记 记载:“北方随秋早晚 大略至菊有黄华乃开 岭南冬至乃盛 地暖 百卉造化无时 而菊独后开 考其理 菊性介烈 不与百卉并盛衰 须霜降乃发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卷一说白衣即指王弘 见 全芳备祖 第 册 菊花 记载“见白衣至 乃江州王弘送酒”另一说认为王弘未至 遣白衣使 见 宋书卷九二隐逸传陶潜传岭南尝以冬至微霜也 仙姿高洁如此 宜其通灵也”菊花不以外部的变化而变化 不同于百卉造作无时

21、的乱象 而有“不以物喜”的自持续墨客挥犀 亦言:“南方百花发皆早 较之北地 常先一月 独菊花开最迟 十月始开 菊性宜冷 故也”到了南宋后 菊花守时的特点与其它植物对比得更突出 全芳备祖 曰:“菊有黄花 北方用以准节令 大略黄花开时 节侯不差江南地暖 百卉造作无时 而菊独不然 必待霜降草木黄落 而花始盛开”陈藻 菊花赋 侧重菊花所处环境的描写:“律中无射兮 其声商以高 金飙遒劲兮 朘百草而薧膏”九月萧索 百草凋敝 而菊则是“坤裳之德 弸中彪外兮”周易 指出:“君子 黄 中通理 正位居体”黄色代表传统文学的“中”和“正”菊花也成为端方和守礼的代表 其中 作者提到菊花的“格”:“振振童子 标格非凡

22、志凌穹汉 迹混蓬蒿”主要侧重于从审美情感上把握平淡 赋家在语言层面较为中和 没有激烈的表达和强烈的欲望 读书之眼翳膜生 皆神入其眶 耿如秋波 或乃三枝两簇 散漫疏成 骚人墨客 适尔相过 千株万朵 间以他卉 王孙公子来往如梭 繁盛满园 一望数亩 良金籝 敌此富有 非天下之至贵 孰能与于此哉?万物备我 不藏不韬 得之者性 失之者魔 爱玩不已 三嗅而作“平淡”的士人修养 首先表现为宠辱不惊的境界 面对恶劣的环境 作为外形上较为弱势的草本植物 不同于松树、梅花等木本植物的粗壮挺拔 菊花对于“秋节”的回应偏向淡然 主要体现在自身的“抱香而死”反抗的精神和力量相对较少 但却体现出高洁的境界和不屈的态度 南

23、宋文人普遍注意到了菊花“临大节而不可夺”的特质 如姚勉指出:“红媚紫妖 不十日而委尘土菊独不尔”南宋末年 菊花傲霜挺立的品质得到了升华徐瑞在 种菊赋 中直接称赞菊花为“霜杰”抒发自己与菊共度“岁寒”的相伴之情 伊昔湘累 为之先兮 夕英错落 供其餐兮 东篱交致 世所捐兮 字曰霜杰 何卓然兮 千古知音 惟二贤兮 一醒一醉 志莫迁兮 焚香读骚 终其篇兮 和以陶诗 欲绝弦兮 爱之贵之 意则专兮 春莳其苗 发芳妍兮 夏溉其根 不燥干兮 秋掇其华 涤烦悁兮 吾方抱瓮渠渠 以会二贤之天兮 岂徒饮水自乐 侥觊南阳西河之长年也耶菊花的“霜杰”之称始自陶渊明“芳菊开林耀 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 卓为霜下杰”面对外

24、界的严寒、草木的凋敝 菊花以不羁的豪气傲对 坚贞挺秀 在寒霜之际卓然而立 菊花成为作者追怀屈原和陶渊明的媒介 菊花在作者和屈原、陶渊明之间连接 使他们能够进行时空置换的心灵对话“一醒一醉”屈原于众人之醉中独醒清醒地看到家国的腐败与没落的必然 陶渊明“醒着”的时候也是他最痛苦的时候 是“误落尘网中”而“醉着”的时候反而是他最适然的时候 最任情、最风流 饱含崇高的志向和对俗世的不屑 作者通过种植菊花和阅读两位“知己”的诗文 以对菊花的理解相会两位“知己”作者通过所爱的菊花 与“知己”达到相通、共鸣的境界宋人对菊花的“平淡”内涵的开拓 折射出宋人普遍的生活观念“平淡”不仅是克制的情感表达 更是宋代文

25、人对生活的感受、对士人心态和人格的要求 以及在面对险恶的环境时所作出的必要的、能够自持的修养体现 菊花的“平淡”意蕴始自陶渊明 直到宋代才真正成为中国文人的性格特点之一“平淡”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和超越性 它是文人在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平衡 是文人面对外界侵扰时自觉的安慰性、鼓励性的意识 更是文人不懈的精神追求和老成的审美追求 是文人历经磨练以期达到的心灵境界参考文献:程杰.宋诗“平淡”美的理论和实践.学术研究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王永宽 注译.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第 期 万 羽:宋人“平淡”观念下的菊花书写 以菊花赋为例 马积高.历代辞赋总汇:第 册.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曾枣庄 吴洪泽

26、.宋代辞赋全编:四册.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曾枣庄 刘琳.全宋文:第 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陶渊明.陶渊明集.逯钦立 校注.北京:中华书局.朱易安 傅璇琮 周常林.全宋笔记:第一编(九).郑州:大象出版社.张荣东.中国菊花审美文化研究.成都:巴蜀书社.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曾枣庄 刘琳.全宋文:第 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陆心源.宋史翼.吴伯雄 点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曾枣庄 刘琳.全宋文:第 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曾枣庄 刘琳.全宋文:第 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 中国文学思想通史.北京:中华书局.朱熹.楚辞集注.黄灵庚 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林洪.山家清供 章原.中华生活经典.北京:中华书局.王钦臣 朱易安 傅璇琮 等.全宋笔记:第一编(十).郑州:大象出版社:.张法.平淡:宋人的理想境界 张法.中国美学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曾枣庄 刘琳.全宋文:第 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彭.续墨客挥犀 孔凡礼 点校.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陈景沂.全芳备祖:第二册.祝穆 订正.程杰 王三毛 点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曾枣庄 刘琳.全宋文:第 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责任编辑:王 芳)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卷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