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文选与应用文写作》复习题.doc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7151453 上传时间:2024-12-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选与应用文写作》复习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文选与应用文写作》复习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文选与应用文写作》复习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文选与应用文写作》复习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文选与应用文写作》复习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文选与应用文写作总复习一、名词解释1、诗经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按照音乐不同分为“风”、“雅”、“ 颂”三部分 ,灵活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初步形成了中国诗歌创作的民族传统,奠定了后世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坚实基础。2、“风雅颂”“风、雅、颂”是诗经的三部分内容。它是根据音乐的不同而划分的。“风”是先秦乐曲的通名,即指音乐曲调。“风”分为十五国风,“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共160篇。“雅”即正,是符合朝廷礼仪规范的乐曲的名称,即朝廷正乐。“雅”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其作者多为贵族。“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节奏比较舒缓。“颂”的本

2、意是舞蹈的“形容”,舞蹈的“模样”。“颂”又分周颂、鲁颂、商颂。3、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女词人。生活在南北宋之交,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她的词感情深厚,风格婉约,造语清新,后期作品写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痛,尤其憾人心魄,被誉为“婉约词派一代词宗”。主要代表作有一剪梅、声声漫等。4、“诸子散文”春秋战国是一个思想开放、学术繁荣、“百家争鸣”的时代。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大思想家,如孔子、老子、孟子、庄子、荀子、墨子、韩非子等等,他们纷纷著书立说,提出各自拯救社会的方案与措施。这些思想家后世便称为“诸子”。他们的著作旨在议论,也富有情采,我们现在称为“诸子散文”。其中写得最好的,在儒

3、家是孟子,在道家是庄子,在法家则是韩非子。5、孟子孟子系孟子和他的学生共同编纂而成。孟子11篇,现存7篇,尚有外书4篇,已佚。孟子一书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思想,提出仁政主张和“民贵”“君轻”的民本主义思想,发挥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和性善论的伦理观,记载了孟子游说诸侯以推行仁政的事迹。孟子文章不仅感情激越、气势磅礴,而且浅近如话、明白晓畅,对后代散文的发展影响深远。南宋时与论语、中庸、大学一起,被朱熹列为四书。6、老子也叫道德经,分上下篇,约五千余言,分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有道德经之名。是先秦道家的代表作。是一部富有诗意的哲学著作,为李聃所著。文章犹如一组词义洗练

4、的哲理诗,采用大量的韵语,排比、对偶句式,行文参差错落,变化多端。它和论语奠定了先秦说理散文的基本特征。7、魏晋风流“魏晋风流”也叫“魏晋风度”,是指在魏晋“玄学”思想和思潮影响下士人精神世界的外现,表现为在言谈、举止、趣味、习尚等方面,流露出“旷达、真率、恣纵、放任、无拘无束”等自然本性,体现了魏晋名士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魏晋风流”这种新的社会思潮改变着士大夫的人生追求、生活习尚和价值观念。魏晋名士“任诞”的表现,对魏晋及以后整个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还构成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人生境界中高远、浪漫的一部分。以魏晋风流为开端的儒道互补的士大夫精神,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基

5、础,影响相当深远。8、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南朝宋刘义庆编撰。主要记述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记载颇为丰富真实,这样的描写有助读者了解当时士人所处的时代状况及政治社会环境,更让我们明确的看到了所谓“魏晋清谈”的风貌。9、“志怪小说”所谓“志怪”,就是写非常之人、非常之物、非常之事。就是创造超现实的他界,而且把它们当作现实世界来描写。志怪小说指汉魏六朝时期带有神怪色彩的小说,它们多数来源于巫和方士的奇谈怪论。记述神仙方术、鬼魅妖怪、殊方异物、佛法灵异等,虽然许多作品中表现了宗教迷信思想,但也保存了一些具

6、有积极意义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代表作品是东晋历史学家干宝所写的搜神记,这是我国最早的笔记小说中最成功的一部志怪小说。搜神记为后世小说、戏曲、诗文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10、巴金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著名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著作甚丰,代表作主要有: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散文集随想录等。1986年完成的长达一百五十多万字的随想录被称为“说真话的大书”。2003年11月,百岁老人巴金被国务院授予“人民作家”的称号。同年,他被评为“感动中国2003年年度人物”。11、上行文上行文是指公文传递的方向由下级机关呈报给上级机关的公文,如请示、报告、议案等公文。上行文规则是,

7、请示应当一文一事,一般只写一个主送上级机关,需要同时送其他上级机关的,应当用抄送形式;报告不得夹带请示事项;一般不得越级请示和报告;不得以机关名义向上级机关负责人报送请示、意见和报告。12、论文摘要论文摘要即摘录要点,是对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提示论文的主要观点、见解、论据或概括介绍论文的主要内容、研究的目的和结果的意义。摘要文字要简明、确切。不能照搬论文正文中的小标题(目录)或论文结论部分的文字。论文的中文摘要一般在150300字左右为宜,重要的学术论文不超过1500字。13、课题课题研究是科研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所谓课题,就是对某一个领域提出问题,并按照一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系统

8、研究的项目。课题由于自身知识容量大、涵盖面广、理论性强,通常是由若干人共同完成的。课题不同于一般的项目,它体现出明确的学科性和系统性,展示出该领域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甚至能对其他领域的研究带来广泛的影响。课题的开发、选择与形成是一个科学严谨的思维过程,需要认真求实的态度和广博精深的才学。二、分析1、请赏析蒹葭中主人公的艺术形象。这首诗意优美而朦胧的抒情诗,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的执著追求和求之不得的惆怅。诗的开篇,营造出一片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的色彩,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即的情感,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三、四句展示诗的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追寻河对岸的他日

9、夜思念“伊人”。这“伊人”却“在水一方”,隔绝不通,意味着追求艰难,造成的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抒情主人公虽望穿秋水、执著追求,但“伊人”却飘渺阻隔、可望难即,故而诗句中荡漾着无可奈何的心绪和空虚怅惘的情致。以下四句是并列的两个层次,分别是对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境界的两种不同情景的描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这是述写逆流追寻时的困境:艰难险阻无穷,征途漫漫无尽,示意终不可达也。“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是描画顺流追寻时的幻象:行程处处顺畅,伊人时时宛在,然而终不可近也。既逆流,又顺流,百般追寻,执著之意可见;不是困境难达,就是幻象难近,终归不得,怅惘之情愈深。至此,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境

10、得到了具体而充分的展现,抒情主人公的执著追求和求之不得的惆怅之情得到了表现。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你能哪几个方面来概括作品的美?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1)“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文字简约。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b、 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

11、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c、 余音绕梁。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2)“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a、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b、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c、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d、“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3)“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

12、现、朦胧缥缈之感。3、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历来有争议。有“讽喻说”,有“爱情说”,有“双重主题说”。你是怎样理解这首诗的主题?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是复杂的,诗人白居易的态度也是矛盾的。这首诗既对唐玄宗宠爱杨贵妃而废弃朝政荒淫误国,以致发生安史之乱进行批判;同时也歌颂了李、杨之间的爱情,特别是对杨贵妃的悲惨结局寄予了极大同情。这首诗的前半部分,即第一段、第二段对唐玄宗迷恋杨玉环,沉醉歌舞,招致安史之乱,很明显是谴责、批判的。诗的开头“汉皇重色思倾国”,这“重色”二字就表明了“刺上”的意味。“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金屋妆成矫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对李隆基不理朝政、淫乐

13、贪色显然是讽谕的。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还在欣赏歌舞,“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批判讥讽的态度显而易见。从马嵬兵变、杨玉环被处死开始,诗人态度开始发生转变,从批判转向同情、乃至歌颂。李、杨的爱情最终以悲剧为结局。白居易作为封建时代的士大夫,对君王虽有所讽谕,但“忠君”思想是难以动摇的,李隆基作为君王,其爱情落得如此悲剧下场,诗人寄予深深同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我们从“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芙蓉如面柳面眉,对此如何不泪垂”,“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这些诗句里都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倾向。结尾部分诗人以丰富的想象虚构了杨贵妃亡魂再现的故事,这里也表现诗人对李、杨爱情的极

14、大同情。4、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长恨歌一文如何在叙事、写景和抒情等方面的完美结合。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是复杂的、双重的,诗人白居易的态度也是矛盾的。这首诗既对唐玄宗宠爱杨贵妃而废弃朝政荒淫误国,以致发生安史之乱的批判,同时也歌颂了李、杨之间的爱情,特别是对杨贵妃的悲惨结局寄予了极大同情。前半部分,对唐玄宗迷恋杨玉环,沉醉歌舞,招致安史之乱,很明显是谴责、批判的。从马嵬兵变、杨玉环被处死开始,诗人态度开始发生转变,从批判转向同情、乃至歌颂。李、杨的爱情最终以悲剧为结局。长恨歌非常善于人物描写,刻划人物细腻传神。本诗塑造了李、杨两个人物形象。对李隆基,前半部分侧重写他贪恋美色。杨玉环死后,十分细腻地刻

15、划了李隆基一年四季、日日夜夜地思念杨的刻骨铭心相思,写得催人泪下。对杨玉环的描写刻划,作者主要抓住了两点:一是突出她的美貌,二是写了杨的忠贞。从而更加突出了“长恨”的主题。诗人“深于诗”还体现在叙事、抒情、描写熔于一炉的表达方式上。全诗始终贯穿着叙事、抒情、写景熔于一炉的特色,又富有变化。作者的叙事,在客观中揉进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对唐玄宗荒淫误国、杨玉环恃宠而骄恃批判态度,对他们的爱情悲剧给予极大的同情。诗人或将人物的思想感情倾注于景物之中,用景物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或选择富有特征的事物、景物,描写人物对这类事物或景物的感受来表现其内心世界;或者以乐景写哀,或者以哀景写乐;行宫的月色、雨夜的铃声

16、、马嵬坡下的泥土、太液池中的芙蓉、未央宫里的杨柳,这些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使唐玄宗触景生情。正因为诗人是以情叙事,以情写景,并且使三者和谐地统一于全诗之中,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是比较强的。全诗始终贯穿着叙事、抒情、写景熔于一炉的特色,又富有变化,转接自然和谐。全诗旋律婉转,情韵谐调,词采华美,声情并茂,缠绵悱恻,充分体现出白居易高超的艺术手段。5、文学作品的有些主题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如悲秋主题、别离主题、惜春主题等。请以李煜的浪淘沙为例,简析这首词的主题思想。李煜的浪淘沙是借惜春伤别抒写对故国的思念、作为臣虏以后的无限哀痛,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开篇用春寒和春雨惊醒正在做美梦的词人,来表现成为阶下囚之后

17、的李煜处境的凄凉,也表达出对故乡的美好回忆和对往日生活的深情留恋。梦中之欢和醒后之悲互为映衬,从实写现实之愁苦来造成反差,引出虚拟梦境之欢娱,突出自己被俘之“客身”竟做“贪欢”之美梦。正是通过“梦里”的“贪欢”,把词人内心深处虽然微弱但却顽强、不甘心死亡的生存意志艺术地表现出来。不着悲、愁字,却更突出了亡国被俘后的处境的可悲可怜。词的下片直接抒发家国之恨,表现出词人极其复杂矛盾的心情。诗人多少物质享受和人间欢乐都曾发生在那一大片可爱的“无限江山”的江南故土上,如今却只能有片刻的梦想。“别时容易见时难”,用“容易”突出一别之后再见之难。在这一易一难的鲜明对照之中,蕴含着词人多少故国的情思,夹杂着

18、多少伤心和悔恨啊!这决不是一种“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情怨呻吟,而是对国破家亡的一种极其委婉而凄惨的呻吟和呼唤。饱含着绝望、诀别、留恋、希冀、缅怀、向往等丰富的情感。“流水落花春去也”表达出一切美好的往事都像大自然的规律一样一去不复返的绝望之情,又包含了多少留恋、惋惜和无可奈何的悲哀。词的结句“天上人间”,正道出作者内心世界生与死的矛盾情结,是绝望者的希望的呐喊。诗人用对比的手法,将词人的余恨不尽、绝望之情、凄楚之境完全道出,构成了余味不尽的意境。 这首54字的小令,完全是诗人亡国之后切身的感受,表达了对故国、家园和往日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反映出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的凄凉心境。具

19、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 6. 简析李清照永遇乐的表达手法。永遇乐为李清照晚年所写元宵词,借流落江南孤身度过元宵佳节所产生的切身感受,寄托深沉的故国之思、今昔盛衰之感和身世飘零之悲。本此主要是运用对比的表达手法来表现词人情感。词的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用客观景色的宜人反衬主观的不同感受:身逢佳节,天气虽好,却无心赏玩。因此虽有“酒朋诗侣”用“香车宝马”来邀她去观灯赏月,也只好婉言辞谢了。表面上是怕碰上“风雨”,实际是国难当前,早已失去了赏灯玩月的心情。家国沦亡之感,跃然纸上。如果是在太平盛世的当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样,诗人很自然地转到当年汴

20、京欢度节日的回忆上来。今昔对比,以乐景写哀,以他人反衬,益增悲慨。在这种反衬对比之中,渗透着作者深沉的故国之思,赋予了这首词以深刻的社会意义。词的下片,由写今转为忆昔。用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前六句极写往年京华热闹欢乐和浓厚兴致。 “如今”以下折转到当前,憔悴神态,寥落心理,与往昔形成强烈反差。最后两句看似淡泊自守,实则满腹辛酸,是一腔凄怨的总爆发。一方面耽心面对元宵胜景会触动今昔盛衰之慨,加深内心的痛苦;另一方面却又怀恋着往昔的元宵盛况,想在观赏今夕的繁华中重温旧梦,给沉重的心灵一点慰藉。面对现实的繁华热闹,她却只能在隔帘笑语声中聊温旧梦。这是何等的悲凉!

21、更反衬出词人伤感孤凄的心境。昔盛而今衰,物是而人非,是贯穿全篇的意脉。词人选择了两个不同时空的意象,两相对衬,既着力突出了自甘孤寂的女主人公形象,同时也借这种盛衰、哀乐的对比深化了主题。全词语言似信手拈来,平淡家常几近口语,浅易更显深情,通俗不伤雅致,体现了词人风格婉约,造语清新的特点。7、怎样理解孔子所说的“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者爱人。孔子认为,实行“仁爱”的人性基础就是“孝悌”和“忠恕”,即只要像爱父母兄弟这样的爱心去爱别人,就能实行仁爱。孔子的理想就是从自己做起,从自己的身边做起,就能让世界充满爱,就能构建起“大同”的和谐社会。所以,孔子提出“所谓仁,己

22、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此语,就是儒家提倡的“推己及人”的仁爱原则。“能近取譬”的“近”指自身,“譬”即以己联想、类推别人,像关爱自己一样地关爱别人,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才是实行“仁”的方针、途径。后来,孟子提出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是这种原则的运用。孔子的这种“推爱”原则,充分体现出他的“民本”思想 ,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这种有等级有区别的“推爱”,在当时的社会中是不可能实现的。8、怎样理解孟子所说的“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是中国传统思想中最富有人民性的思想家,他提出的“民贵君轻”的思想,充分体现出他的“民本”思想。儒

23、家主张“君君臣臣”,君、臣以及每一个社会人都是一种“角色”,都应有各自的行为规范和处己原则。孟子认为,君权是神授予的,但君是应该为民服务的,否则就失去为君的资格,百姓就应该“替天行道”。纣作为一名君王,理应忧民、爱民,但是他却残民以逞。这样,他的位置便发生了异化,失去了为“君”的资格与名分,所以革命的力量就可以诛杀这样的人。因此,杀这样的人便算不上是以下犯上的“弑君”。因为,残暴的君主只是“一夫”,即“独夫”而已,诛杀暴君并非以下犯上、下夺上位的“弑君”,所以并不涉及违犯儒家忠德的问题。孟子的这种思想,被后世儒家所发展。周易革卦彖辞说:“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完全肯定了替代无道政权的合理

24、性和正当性。9、分析老子所说的“天之道”与“人之道”的思想内涵以及现实意义老子的哲学思想核心是“效法自然”,“无为而治”。“天之道”就是天的运行规律,即自然规律;“人之道”是指社会规律。老子认为自然规律在总体上是平衡的,所以人类的理想政治,就是应当像自然运行规律一样“损有余而补不足”,做到社会公道,同情和帮助弱者,抑制豪强。但是,当时社会的“人之道”却刚好相反,社会现实和政治秩序是“损不足以奉有余”,是损人利己、弱肉强食。这段话透露出老子朦胧的、模糊的平等与均衡的社会思想。他以“天之道”与“人之道”作对比,主张“人之道”应该效法“天之道”。老子把自然界保持生态平衡的现象归之于“损有余而补不足”

25、,因此他要求人类社会也应当改变“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合理、不平等的现象,体现了他的社会财富平均化和人类平等的观念。所以,这是道德经所有的人民性一面,是其精粹。老子崇尚的“道”,是至高无上的绝对平衡的规律。但他忽略了这个平衡只是相对的、暂时的、动态的规律;事物双方之间的转化是需要条件的,转化就是动态的不平衡。一切“顺其自然”,不去创造条件使不合理的现象发生转化,期望的平衡是无法出现的。老子的这种社会财富平均化和人类平等的观念,对当前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列举当今社会的和谐举措)10、简析世说新语雪夜访戴中王之猷的个性特征。世说新语雪夜访戴充分表现出魏晋名士任诞率真、适性自然的

26、人生态度。表现出名士王之猷洒脱的人生境界。一个洒脱的有真性情的人,一切行动都是对存在的自然反应,是真性的自然流露。当大雪飞舞的夜晚,王之猷被眼前的景色所感动,渴望与远在他县的友人分享良辰美景。所以,无论多迟多远,他都要乘兴而去。其情感至真至烈。但是,他到了友人家门口后,因兴致全无,竟然不进门反而转身返回,这仍然是真性的自然流露。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从不勉强自己,不强迫自己。“乘兴而来,兴尽而去”,王之猷一反人们只重视追求结果目的,不重视体验过程的人生模式。过程就是目的,每一个片刻都是生活的目的,享受它,体验它,经历它,随着生命的流动而流动。这就是“雪夜访戴”成为后代文人艳羡话题的原因,也是魏晋

27、名士风度的表现。他所追求的是兴之所至的过程本身,排除了世俗的功利。这种适性随意、旷达放任的生活态度,正是魏晋时代名士“任诞”的表现。当生命进入低谷时,不要悲观,随其自然;当生命推向巅峰时,不要骄傲,心境怡然。这就是人生洒脱的境界。世说新语雪夜访戴这则故事还告诉我们:投入时,全身心的投入;放弃时,无牵无挂。11、李寄一文是怎样刻画少年女英雄李寄的形象?志怪小说李寄生动地描述了少女李寄智斩蛇妖、为民除害的故事。其写作特点有:(1)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完整。开端写山高岭深,巨蛇为害,官吏怯懦,弱者惨遭荼毒,这一切情势,为李寄的出场作出铺垫。李寄不怕凶险,主动应祭。年龄虽小却深明大义,表现出关心人民

28、、志在除恶的大无畏献身精神。写李寄智斩蛇妖,为民除害,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气概非凡的少年女英雄形象。故事的结尾突出了斗争产生的效果和人民对她的赞颂。(2)通过鲜明的对比,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量。 “都尉、令、长”等官吏畏惧无能,愚蠢、昏庸、怯懦的群象,和李寄毅然应祭、智斩蛇妖的英雄行为形成鲜明对照;长七八丈,大十余围,头大如囷,目如二尺镜的硕大凶猛、森然可怖的蛇妖,与稚弱年幼、身小力薄的李寄形成鲜明对照。通过对比,形象地说明了对于一切危害人民的事物,只要敢打善斗,就能战而胜之的道理。(3)注意细节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 。当李寄斩蛇之后,对九具遇害少女的髑髅,感慨地说:“汝曹怯弱,为蛇所食,甚可哀愍

29、!”这不仅流露出李寄对她们的怯弱和被吃的无限惋惜,也表现出李寄的善良性格和一片同情之心。作者接着描写李寄“缓步而归”,英雄大战之后,从容自信的情态,跃然纸上,四字可谓传神之笔。12、怀念萧珊最后说:“等到我永远闭上眼睛,就让我的骨灰同她的搀和在一起。”这句话应当怎样理解? 包含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巴金的怀念萧珊写于1978年8月至1979年1月。那时,人们刚从梦魇中挣扎出来,怀着悸怖的心理反思着昨天的灾难。带着这样一种时代情绪,作者在哀悼亡妻的同时,也倾诉了对自己的伤悼。他虽然写的是个人的遭遇,但又时时把这场遭遇与整个国家、民族的劫难联系在一起,使散文中所写的日常生活场景都超越了个人的意

30、义,成为特殊的历史年代里的一个知识分子的见证。怀念萧珊于朴实无华的叙述中凝聚着巨大的情感内容,二人在困境中的互相勉励和萧珊去世后的情景叙述,蕴含着无尽的辛酸和对故人的怀念,极具艺术力量。“在我丧失工作能力的时候,我希望病榻上有萧珊翻译的那几本小说。等到我永远闭上眼睛,就让我的骨灰同她的骨灰搀和在一起。” 这是全文的最后二句。这部分回忆、叙述了作者与萧珊从相见、相爱、相结合的过程,写他们“一起生活了三十多年”的人生道路,始终相濡以沫,甘苦与共。特别是萧珊在“文革”的担惊受怕与早逝,完全是因为她是“巴金的臭婆娘”,受作者的牵累。因此回首往事前尘,作者怀着无穷的歉疚和无限的爱心,表示要生死不离。结尾

31、的这段叙述,把作者对妻子的至爱之情以及散文特有的如泣如诉的情调表达得淋漓尽致。(结合自己理解再展开)13、阅读宝玉挨打中的一段文字,分析回答问题。宝玉犹恐是梦,忙又将身子欠起来,向脸上细细一认,只见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不是黛玉,却是那个?宝玉还欲看时,怎奈下半截疼痛难忍,支持不住,便“嗳哟”一声,仍就倒下,叹了一声,说道:“你又做什么跑来!虽说太阳落下去,那地上的余气未散,走两趟又要受了暑。我虽然捱了打,并不觉疼痛。我这个样儿,只装出来哄他们,好在外头布散与老爷听,其实是假的,你不可认真。”此时黛玉虽不是嚎淘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厉害。听了宝玉这些话,心中提起万句

32、言词,要说时却不能说得半句。半天,方抽抽噎噎的道:“你可都改了吧!”宝玉听说,便长叹一声道:“你放心,别说这样的话。我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结合文本黛玉探视时的动作、表情和言语,表明了她怎样的心理?黛玉之所以很晚才到,是因为她极不愿意别人看到她对宝玉的关心,她的深情表现在她的无声之泣及简单的言辞里。黛玉出场,便是“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可见哭泣时间之长与伤心之重。显得同病相怜,真情难禁。作者不但写她来时正好房内无人,去时也是“转过墙后”“从后院子里去”,生怕被人撞着。这恰好表现了她寄人篱下、身不由己的处境。“你可都改了吧!”这是一句只有深爱宝玉的黛玉才能说出来的话。话虽短,但意味深长

33、,这里面包含着沉痛、体贴、哀怨,同时也包含着一种无可奈何的委屈和畏缩,而更多的是对宝玉的发自心底的纯洁的爱情,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从表面看,黛玉是劝宝玉悔改,但从她的行为举止却能判断出这是在无比心痛、无可奈何的情况下讲出来的一番违心话。所以,作为黛玉的唯一知己宝玉,才会意味深长地说“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在反叛世俗社会这一共同基础上,宝黛之间,两情相悦,心心相映,一切尽在不言中。“宝玉挨打”使他们的爱情更深更真,同时也暗示出他们的爱情在这样的封建末世,只能是以悲剧告终。宝玉的回答反映了他怎样的思想特征?贾宝玉虽然是一个贵族子弟,但他鄙弃仕途经济,讨厌贾雨村这类贪赃枉法的“禄蠹”;当他听说丫头金

34、钏儿投井自杀的消息后,难过的“五内摧伤”这说明他有一定的不分尊卑、男女平等的思想;他与地位低下的戏子琪官的平等交往,互赠信物,也说明他蔑视封建礼教,有一定的个性解放思想,总之这是一个背叛封建礼教的贵族叛逆者的形象,他虽然被打的遍体鳞伤,但是当姐妹们前来看望他是,他仍表示“一生事业纵然尽付东流,也无足叹息”“我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一句话就表明了宝玉誓死不向贾政屈服、不向封建主义屈服的决心。这说明,他非但没有悔改之意,反而在叛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根据原文内容,宝玉对前来探视的宝钗、黛玉的态度是不同的。这说明了什么?宝玉待黛玉亲于宝钗。宝钗探视,他只是躺在床上道谢让坐。他自思中想到的他们,

35、虽包括宝钗,但并不专指。而黛玉来时,“宝玉犹恐是梦”,表明他很想见到黛玉。挨打后,宝玉对袭人、宝钗话语有限,而对黛玉说的话则情真意切。他自己疼痛难忍,还担心黛玉中暑;黛玉饱含感情勉劝他“改了吧”,他告诉黛玉的是表明对已经选定的生活道路绝不改悔的真心话:“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可见他视黛玉为知己。14、阅读宝玉挨打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只见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向袭人说道:“晚上把这药用酒研开,替他敷上,把那淤血的热毒散开,就好了。”宝钗见他(宝玉)睁开眼说话,不像先是,心中也宽慰了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

36、着,心里也”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不觉眼圈微红,双腮带赤,低头不语了。因心中暗暗想道:“你既这样用心,何不在外头大事上做功夫,老爷也欢喜了,也不能吃这样亏。”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来探宝玉,说明了什么?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探望宝玉,既说明她对宝玉挨打的心疼与关爱,也体现出她的博学多识;同时也暗示出她和宝玉的关系非比一般,将来在贾府中的地位也非他人可比;还说明了薛家的财富的确非比寻常,与贾家正门当户对。从“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这些话,可以看出这个人物有什么样的思想性格?说明她对贾政毒打宝玉并不反对,认为是宝玉不听劝告造成的,有责备宝玉之意。

37、希望宝玉改弦易辙,回到封建统治者所倡导的“正途”上来;当然,也不由自主地流露出对宝玉的情来,却用“我们”这个代称,把自己的真情隐没在众多的同情者之中。这段话是宝钗不由自主地流露出对宝玉的爱情。她对被打得伤痕累累的贾宝玉也感到有点“心疼”。可是她的这个意思还没有完全说出来,却已经感到“非礼勿言”的界限了,意识到这是不符合“大家闺秀”淑女的典范,所以立马把后面的话给咽下。体现了宝钗性格特点:温柔、贤良、端庄的“大家闺秀”,但又谙于世故,善于掩饰,城府极深。由于她是站在维护封建制度的立场上劝宝玉,这就表明了她与宝玉在仕途经济学问方面,毫无共同语言。在两种对立思想的基础上,她与宝玉是不会产生强烈真挚的

38、爱情的。看到薛宝钗那轻怜痛惜之情,宝玉越觉心中感动,心想“一生事业纵然尽付东流,也无足叹息”。反映了贾宝玉怎样的心理?贾宝玉虽然是一个贵族子弟,但他鄙弃仕途经济,讨厌贾雨村这类贪赃枉法的“禄蠹”;当他听说丫头金钏儿投井自杀的消息后,难过的“五内摧伤”,这说明他有一定的平等博爱的思想;他与地位低下的戏子琪官的平等交往,互赠信物,也说明他蔑视封建礼教,有一定的个性解放思想。总之这是一个背叛封建礼教的贵族叛逆者的形象,他虽然被打的遍体鳞伤,但是当姐妹们前来看望他时,他仍表示“一生事业纵然尽付东流,也无足叹息”“我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表明了宝玉誓死不向贾政屈服、不向封建主义屈服的决心。说明他

39、非但没有悔改之意,反而在叛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15、简述写文章选材原则。(1)围绕主题选材这是选材首先应当遵循的原则。选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用最精当的材料把主题表现得充分、突出、深刻,是为了更好地为主题服务,因此,必须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决定材料的取舍、主次和详略。凡是能够有力地表现、说明主题的材料,就要选用。而那些与主题无关,不能表现、说明、烘托特定主题的材料,就要舍弃。(2)选择真实可靠的材料所谓真实,就是要符合客观实际的情况,要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写作时,一定要选择真实可靠的材料,力戒虚妄,才能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和生活的本质,达到写作、传递、落实的目的。(3)选择典型的材料典型材料就是能够深

40、刻揭示事物本质、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强大说服力的材料。它可以是一个典型人物,一桩典型事件,一个典型场面,一个典型故事,也可能是人物的典型语言或典型动作。凡是典型材料,不论大小都具有普遍意义,用到文章中有助于使主题深化,使文章精粹有力,能够以一当十、以少胜多,达到“窥以斑而知全豹”的目的。(4)选择新颖的材料新颖的材料,就是新鲜、具有时代精神和特色的材料。所谓新,首先是指新发现的、新产生的、别人尚未写过的材料;其次,是指有新的认识与感受的材料;最后,要求作者写出事物的新发展。16、简述公文中的上行文行文规则。(1)请示应当一文一事;一般只写一个主送机关,需要同时送其他机关的,应当用抄送形式,但不得抄

41、送其下级机关。(2)报告不得夹带请示事项。(3)一般不得越级请示和报告。(4)除上级机关负责人直接交办的事项外,不得以机关名义向上级机关负责人报送请示、意见和报告。(5)受双重领导的机关向上级机关行文,应当写明主送机关和抄送机关。17、简述请示与报告的区别。(1)行文目的不同。报告的目的只是为了让上级机关了解、掌握情况,沟通上下联系;请示则是为解决某一问题而请求上级机关给予指示或审核批准。(2)性质要求不同。报告属陈述性公文,除建议报告外,不需要上级回复;请示则属请求性公文,需要上级机关给予批复回答。(3)行文时限不同。请示一般需在事前行文;而报告可在事前、事后及事情进行中行文。 (4)内容含

42、量不同。请示必须坚持“一文一事”,即“一事一请示”原则,报告则一事数事皆可。(5)正文构成不同。请示由请示事由、请示事项和结束语三部分组成;报告则由报告目的、报告内容和尾语三部分构成。 因此,报告和请示必须严格区分开来。是请示不能标作“请示报告”,否则,易使上级机关误解为就是报告,不利于问题的及时解决;是报告就不要夹带请示事项,因为报告一般是不给予回复的。18、简述调查报告的写作要领。(1)要深入浅出,掌握丰富的材料。(2)认真研究分析,找出规律性的东西。(3)用事实说话,做到观点与材料的高度统一。如通过精选典型事例,巧用对比方法,运用精确的数字等。(4)合理布局谋篇,观点鲜明突出。(5)表达方式以叙述事实为主,夹叙夹议。叙述和议论是调查报告的基本表达方式,夹叙夹议、叙议结合是调查报告写作的主要特色。要准确全面地反映调查的事实,主要靠叙述。在叙述的过程中,要及时进行恰当的归纳和概括,把具体叙述与概括叙述结合起来。在叙述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分析,分析中有议论,要求叙多于议,述多于评。要防止只叙不议,观点不鲜明;也要防止空发议论,叙议脱节。- 8 -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休闲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