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初 一 年级 历史 科 自学探究 学案 主备: 李 时间 : 11 月 1 日
学习内容: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设计 (收获)
三、展示反馈:(人人讲解、我最棒)(15分钟)
1、西晋的兴亡
西晋的建立:266年,_______篡夺了魏国的皇位,建立晋朝,定都_____,史称西晋。280年,西晋军队灭掉______,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西晋统治集团相互混战十几年,耗竭了西晋国力。
西晋的灭亡:东汉末年以来,匈奴、_____、羯、氐、羌等北方民族陆续内迁。316年,内迁
______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2、淝水之战
东晋建立:317年,西晋皇族成员_________重建晋朝,都城_______,历史上称为“东晋”。
淝水之战:四世纪后期,________人建立了前秦政权,并统一了黄河流域。383年,东晋在
____________中以少胜多,打败前秦。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混战的状态。
南朝:东晋大将_________自立为帝,国号宋,结束了东晋的统治,此后南朝经历了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
( )3、结束三国分裂局面,统一南北的政权是
A.秦朝 B.东汉 C、 西晋 D. 东晋
( )4、东晋的开国帝王是
A.司马懿 B.司马昭 C、司马炎 D.司马睿
( )5、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图1反映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哪一原因:
A.江南社会相对稳定 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
( ) 6、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最快的是
A、长江中下游 B、封建、广东
C、四川 D、云南、贵州
( ) 7、促使前秦统治走向瓦解的战役是
A.赤壁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长平之战
( ) 8、“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奔腾似永嘉。”这两句诗描写了北方人民南迁江南的情况。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迁主要是因为
A.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B.北方战乱频繁 C、北方统治者残暴 D.南方经济发达
四、拓展:(运用知识处理现实问题)(7分钟)
《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句话就是“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正确吗?请你结合东汉末年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有关史实进行分析。
学习目标:了解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重点:淝水之战、江南地区的发展 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自主学习:(15分钟)仔细阅读课文,并对事件时间、地点、人物等圈、点、勾、划
西晋的兴亡
灭蜀:魏263年灭蜀。____年______ 建立晋朝,定都______.史称“西晋”。
灭吴:西晋军队______年灭掉吴国,实现了统一,结束了分裂的局面。
灭亡:时间;_______年。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少数民族内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背景:南方:317年,_______________ ,都城______。史称“东晋”。
北方: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__________,前秦王________重用汉人
淝水之战
_________为丞相,统一了黄河流域。
经过:______年,秦军前锋与晋军隔淝水对峙,晋军要求渡河决战,苻坚同意后退,但秦军一退就溃不成军。晋军趁机进攻,打败秦军。
原因:前秦军队内部的民族矛盾
影响:淝水之战以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南得到开发
原因: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小组学习:(合作探究,共同进步)(8分钟)
1、少数民族内迁给中原带来了什么影响? 2、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有哪几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疑惑)
第 37 页 第 38 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