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进入2l世纪以來提出的重大战略问题,关系列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2010年11月16日,中医针灸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不仅意味着国际社会对这项医学手段的肯定,更是以针灸为代表的,拥有数千多年历史的中华传统医药文化定向世界的里程碑,而这一成就也让
人们产生了探究的兴趣。
第一问: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17日
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
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
时为个入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
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
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
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
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
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
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
样性和人类创造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
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
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
手工艺技能。
“基于上述定义,我们认为中医属于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范畴,具体类別则可以归入‘有
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因此,我们
结合中医药继承、发展和保护的实际需求.提
出了‘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并将其
定义为‘中华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关
于生命和疾病的知识以及与这些知识相关的
实践、技能等表现形式。这些遗产随着中华民
族的繁衍生息代代传承发展,是构成其文化
认同的重要一环。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做出了
巨大贡献,被视为其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一
部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传统医药申
报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简称“申遗”委员会)
专家组秘书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研
究所所长柳长华介绍说。
第二问:中医为何“申遗”
中医是一种文化,同时也是一种医学。
2006年“申遗”委员会专家组将中医理论、养
生、诊法、疗法、方剂、中药、针灸和民族医药
(含藏医药和蒙医药)等八项内容列入中国传
统医药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名
录。这标志着中医药“申遗”正式启动。
柳长华介绍说,我国传统医学是一种医
学,更是一种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医
疗、生活实践中,不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
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风格的医学体系、、中国
传统医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各族人民
中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既是历史
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
化资源。
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申遗”是确立我国
文化身份的重要措施,是文明对话的要求。文
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保护人
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为丰富文化多样性和
人类的创造性做出贡献。我国非物质文化遗
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
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承载着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文化生命的密码,是维护我国文化
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
中医作为我国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标志
之一,“申遗”体现了一种文明对话的精神,有
利于推进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保护。
其次,“申遗”也是中医自身可持续传承
发展的需要。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
进程的加快,我国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变,中国
的传统医药正在受到冲击。特别是一些缺乏
文献记载、依靠口传心授的少数民族医药面
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许多传统疗法濒临消
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医药文物与
文献资料由于维护、保管不善,遭到毁弃或流
失境外。
同时,对中医药传统知识随意滥用、过度
开发、不当占有的现象时有发生,形势日益严
峻。因此,有必要对中医药加以保护,防止不
当的商业开发和利用,以此推动、促进中医药
学的可持续传承发展。
最后,“申遗”有利于中医药得到世界范围
的认可,更好地促进中医药的广泛传播和长远
内民众和世界各国增进对中医药的了解解。
柳长华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宗旨
是尊重、保护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维护文化多
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适合中医文
化生存发展的需要。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可以逐步提高公众对于中医文化核心价
值的认识,并建立一套保护制度,实现对于中
医文化的尊重,承认价值、合理利用。
第三问:为何选择针灸“申遗”
中国传统医药既有物质文化遗产,也有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否与申报世界非物质
文化遗产矛盾?
“申遗”委员会副主任、世界针灸学会联
合会秘书长沈志祥说,2006年的“申遗”是整
体申报,不仅仅是保护个人的或者是某个方
法。中医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系统
性、完整性、高度文献化以及广泛传播的鲜明
特征。中医药学
整个领域中虽
然留有医药文
化遗址、文物、
文献等物质遗
产,但更多地容
纳着大量实践
观察方法、知识
体系理论等非
物质文化遗产。
如果将物质文
化遗产从中割
裂出来,则不能
全、面地表达其
博大精深的文
化特性。
国家中医
药管理局自
2003年开始酝酿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调研,并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持沟通,并在2005年被列入工作计划, 随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委员会将
中国传统医药列入后我国“申遗”五年计划念,是最大化、最优化的一个选择。
其次,是考虑针灸的实践性和技艺性比
较突出。针灸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中医
文化在这个领域当中可以通过我们的触摸可
见的形式。
此外,针灸作为中医比较早走向世界的
学科领域,有一些基本理念已经被国际社会
或医学界所了解,特別是“针刺麻醉”在世界
上的传播和影响,形成了一个好的基础。基于
这三点的考虑,最终选择了针灸作为申报的
范围选择。
对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吴刚表
示,一种文化要能够被人们理解和接受,需要
一个合适的载体,而中医针灸正是这样的一
个文化载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和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名片。和使者。
不过,“中医针灸申遗,不是保护中医针
灸的一招一式,保护的是传统中医思想,是文
化的多样性,是民族文化的根。”柳长华强调。
第四问:“申遗”过程有哪些
按申报程序,中医针灸“申遗”要过六道
关。
第一步,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文化
部,确定在中医药领域被认为具有“突出的世
界性价值”的文化和资源的初步目录,选出要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的中医药资源。
第二步,报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
委员会,由其审查申报材料并申报世界文化
遗产。
第三步,隶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
界遗产中心接受并检查申报是否完整。
第四步,由世界遗产中心的两个技术顾
问团国际遗迹和古迹理事会和世界保护联盟
组织专家,考察申报资源的所在地,评估其管
理和保护状况,评定被申报的资源是否具有
“突出的世界性的价值”。
第五步,世界遗产局检查评估结果,为申
报做出推荐或向成员国询问更加深入的信息。
第六步,由世界遗产秀员会做出是否将
申报资源加入世界遗产目录的最终决定。
第五问:针灸“申遗”
意味着濒临消亡吗
2010年9月,针灸“申遗”的消息,如一石
激起千层浪,有人赞成,也有人反对。人们不
禁会问:针灸“申遗”是否意味着它已“病人膏
盲”?
对此,吴刚表示,《公约》所定义的非物质
文化遗产包括两大类,一是濒危、亟待抢救的
“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是历
史悠久、具有民族特性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
产代表作名录”。“中医针灸”申遗属于后者,
属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二章第2
条规定的“有关自然界与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领域,而非濒危名录。
柳长华也说,“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不
意味着针灸面临消亡,更不是因为它要灭绝
了才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而是
希望通过申报能够更好地促进针灸的继承和
发展。
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中国针灸学会
副会长刘保延说,当前针灸的发展虽然面临
许多困难,但就其趋势来说并不是衰落的。正
相反,近些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领导
下,针灸比以往发展明显提速。针灸独到的优
势和疗效,已越来越得到世界范围内的公认.
第六问:强调保护会限制发展吗
据联合国教枓文组织的规定,申报“人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更
好地保护文化遗产。对此,有人会问:申报的
目的主要是保护,一旦申报成功就会对已有
的内容有诸多限制,这样一来,会不会限制针
灸进一步的发展,制约其与时俱进的活力?
柳长华明确表示:这种理解有误,对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非消极地去保护一个
静态的、有形的物品,使其不致消亡,而是要
立足发展,着眼长远,将动态的、无形的、可传
授的知识、技能等作为保护的对象,把保护作.
为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利用的手段,变消极
保护为积极的保存与利用。
将针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保护,是
以保护促发展,通过继承求创新的理念和思
路。针灸首先是作为医学而存在,要治病救人,
就要与时俱进,保持活力与开放。当前中医药
事业发展面临大好机遇,但困难也有很多,一
些依靠口传心授的传统疗法濒临消亡。通过
“申遗”,对中医药予以合理适当的保护,推动
中医药保护与管理的制度建设,将为中医药的
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申遗”是为了保护,保护是手段,发展才
是最终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