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釋清華簡《越公其事》之弳.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12119 上传时间:2024-02-19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1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釋清華簡《越公其事》之弳.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釋清華簡《越公其事》之弳.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釋清華簡《越公其事》之弳.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華東師範大學中國文字研究與應用中心?孫濤内容提要?清華簡越公其事之“弳”跟國語吴語之“經”對應,并讀爲“鉦”。“鉦”是古代行軍樂器,屬於古代指揮戰爭專用器物“金鼓旌旗”之“金”。“疌(挾)弳(鉦)秉(枹)”指吴王夫差手持鉦和鼓槌,是古代將帥指揮戰爭的人物形象。關鍵詞?清華簡?越公其事?弳?鉦“弳”見於?年公布的清華簡(柒)越公其事第一章:?(?)乃史(使)夫?(大夫)住(種)行成於吴帀(師),曰:“(吾)君天王,以身被甲(冑),(敦)力鎗(槍),疌?(挾?)弳?秉?(枹?),(振)鳴?親辱於(寡)人之?(敝邑)。”(簡?)清華簡整理者解釋道:?疌弳秉,國語吴語作“挾經秉枹”,韋昭注:“在掖

2、曰挾。”疌,與陳劍所釋曾侯乙墓竹簡“疌”字相近(釋“疌”及相關諸字,載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五輯,上海古籍出版社,二一三年)。疌,從母葉部,挾,匣母葉部,讀音相近。弳?,見?於?馬王?堆?本文係上海市哲社規劃課題“基於語料庫的秦漢簡帛用字習慣研究”(?(?)階段性成果。漢?墓遣?册?,當?是?弓箭類兵器?。、“弳”字亦見於齊國陶文,作人名,與字書中弧度義之“弳”不是一字。國語吴語作“經”。俞樾曰:“世無臨陣而讀兵書者,經當讀爲莖,謂劍莖也。考工記桃氏曰:以其臘廣爲之莖圍。注曰:鄭司農云:“莖謂劍夾,人所握鐔以上也。”玄謂:莖,在夾中者。莖長五寸。此云挾莖,正謂此矣。作經者,假字耳。”,讀爲“枹

3、”,鼓槌秉枹,秉持鼓槌。國語吴語:“王乃秉枹。”?王輝同意“劍”説,?後來羅小華提出“弳”可指箭莖或旗竿兩個新意見,?李守奎、蕭旭皆同意“箭莖”説。子居?爲“弳”指强弓。?石小力綜合諸説,指出“今本的經雖然表示的具體器物還有待進一步研究,但與簡本弳字皆表示某一兵器則是肯定的,韋昭訓爲兵書明顯是錯誤的”。”楚簡相關内容簡要而且有殘缺,與之相關的國語吴語内容如下:?(?)吴王昏乃戒,令秣馬食士。夜中,乃令服兵擐甲,係馬舌,出火竈,陳王卒百人,以爲徹行百行。行頭皆官師,擁鐸拱稽,建肥胡,奉文犀之渠。十行一嬖?大夫?,建?旌提?鼓?,挾經?秉?枹?。十旌一將軍?,載?常?建?鼓?,挾經?秉?枹?。萬人

4、以爲方陣,皆白常、白旂、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王?親?秉?鉞?,載白旗以中陳而立爲帶甲三萬,以勢攻,雞鳴乃定。既陳,去晉軍一里。昧明,王?乃?秉?枹?,親?就?鳴?鍾鼓?、丁?寧?、錞?于?,振?鐸?。勇怯盡應,三軍皆譁釦以振旅,其聲動天地。;清華簡整理者已指出越公其事“疌弳秉”對應國語吴語“挾經秉枹”,此説無疑是可?釋清華簡越公其事之弳、?。?”;按馬王堆漢墓遣册之“弳”,當從伊强釋作“檠”,指校弓器;西北屯戍漢簡“檠弩繩”“檠持”等詞皆與之相關;通過跟秦兵馬俑一號坑出土“檠”的對照,可知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所謂“木弓形器”即“檠”,這跟遣册記載正可互證。參見伊强馬王堆三號漢墓遣策補考,李

5、學勤主編出土文獻第?輯,上海:中西書局,?,?頁;李均明尹灣漢墓出土“武庫永始四年兵車器集簿”初探,連雲港市博物館、中國文物研究所編尹灣漢墓簡牘綜論,北京:科學出版社,?,?頁;申茂盛秦俑坑出土弓弩“檠”新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總?輯,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頁;湖南省博物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長沙馬王堆二、三號漢墓第?卷田野考古發掘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頁,圖版九三:?。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柒),上海:中西書局,?,?、?頁。王輝:一粟居讀簡記(十),視月集 王輝文存三,北京:商務印書館,?,?頁。羅小華:清華簡越公其事簡?“挾弳秉”

6、臆説,簡帛網,?年?月?日。李守奎:國語故訓與古文字,漢字漢語研究?年第?期。蕭旭:清華簡(七)校補(二),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年?月?日。子居:清華簡七越公其事第一章解析,中國先秦史網,?年?月?日。石小力:清華簡越公其事與國語合證,文獻?年第?期。徐元誥撰,王樹民、沈長雲點校: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頁。信的。也就是説,“弳”“經”正相對應,意義相同(後文統一用“弳”)。下面我們就來看語境清楚的國語吴語的相關内容。細審文意,我們發現“建旌提鼓?載常建鼓,挾經秉枹”并不是普通士兵的動作,其主語是嬖大夫、將軍等各級别戰爭指揮者。越公其事“疌弳秉”的“天王”指吴王夫差

7、,、這明顯也是戰爭指揮者。古代戰爭主要靠聽覺上的“金鼓”和視覺上的“旌旗”四類工具傳遞各種信息。孫子兵法軍爭篇引軍政曰:“言不相聞,故爲金鼓;視不相見,故爲旌旗。”杜佑注“金,鉦鐸也。聽其音聲,以爲耳候”,“瞻其指麾,以爲目候”。又軍爭篇:“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李筌注:“鼓進鐸退,旌賞而旗罰。耳聽金鼓,目視旌旗,故不亂也。”張預注:“夫用兵既衆,占地必廣,首尾相遼,耳目不接,故設金鼓之聲,使之相聞,立旌旗之形,使之相見。”同書勢篇:“鬭衆如鬭寡,形名是也。”曹操注:“旌旗曰形。金鼓曰名。”又“鬭亂而不可亂也”,曹操注:“旌旗亂也,示敵若亂,以金鼓齊之。”又“故善動敵者”,杜牧注:

8、“晝則旌旗相續,夜則鉦鼓相應。”?銀雀山漢簡(壹)孫子兵法軍爭?:“是故軍鼓金;視不相見,故爲旌旗。是故晝戰多旌旗,夜戰多鼓金。鼓金旌旗者,所以壹民之耳目也。”?這跟上引傳世孫子兵法存在異文,但是内容基本一致。吴子論將:“夫鼙鼓金鐸,所以威耳。旌旗麾幟,所以威目。”又應變:“凡戰之法,晝以旌旗旛麾爲節,夜以金鼓笳笛爲節。麾左而左,麾右而右,鼓之則進,金之則止。”?國語晉語一:“變非聲章,弗能移也。聲章過數則有釁,有釁則敵入。”韋昭注:“聲,金鼓也。章,旌旗也。移,動也。”。戰場上軍隊的一舉一動都要聽從“金鼓旌旗”的指揮,因此這四類工具是軍權的象徵,專門由將軍等指揮者使用。漢書平帝紀:“遣執金吾

9、候陳茂假以鉦鼓。”應劭注:“將帥乃有鉦鼓,今茂官輕兵少,又但往諭曉之耳,所以假鉦鼓者,欲重其威也。”?後漢書賈復列傳:“(賈復)於是被羽先登。”李賢注:“被猶負也。析羽爲旌旗,將軍所執。先登,先赴敵也。”國語吴語“建旌提鼓?載常建鼓,挾經秉枹”是專屬於指揮者的行爲,而且已見“旌”“常(旗)”“鼓”三種指揮戰爭常用的工具,;因此該句應跟“金鼓旌旗”四類指揮戰爭的專用器物關係密切。據此,目前諸家釋“弳”爲“兵書”“劍莖”“箭莖”“强弓”或“檠”跟“金鼓旌旗”的關係皆不密?二二二秋冬卷、?。?”;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柒),?頁注?。春秋孫武撰,三國曹操等注,楊丙安校理:十一家注孫子校理,

10、北京:中華書局,?,?、?、?、?、?、?頁。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銀雀山漢墓竹簡壹,北京:文物出版社,?,?頁。婁熙元、吴樹平譯注:吴子譯注黄石公三略譯注,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頁。徐元誥撰,王樹民、沈長雲點校:國語集解,?頁。漢班固撰,清王先謙補注:漢書補注卷一二平帝紀,上海古籍出版社,?,?頁。清王先謙:後漢書集解卷一七賈復列傳,北京:中華書局,?,?頁。按“常”指繪日月圖像之旗,周禮春官司常“司常掌九旗之物名”,“日月爲常”。參見漢鄭玄注,唐賈公彦疏:周禮注疏卷二七司常,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頁。切;而該句已經見“旌”“旗”兩物,“旗竿”説與之重複

11、,這恐怕也不妥當。總之,目前諸説似乎皆可商榷。我們?爲“弳”讀爲“鉦”。上古音經是見母耕部,鉦是章母耕部,中古都是開口字。兩字聲母見章關係密切,常可通轉,、韻部相同,例可相通。説文赤部:“浾,棠棗之汁,或从水。泟,浾或从正。”段玉裁改作“浾,棠棗之汁也。从赤水。泟,浾或从正”。并注:“各本轉寫舛誤,今正。浾與音雖同而義異,别爲一字。非即字也。棠棗汁皆赤,故从赤水會意。”“泟”,“正聲”。?“浾”“”同音,而“浾”有由“正”得聲的異體字“泟”。又赤部:“,赤色也。从赤巠聲。詩曰:魴魚尾。赬,或从貞;,或从丁。”?“”“赬”“”三字是異體字,而典籍文獻中“貞”與“正”多可相通,?甲骨文、金文“正”

12、可由“丁”得聲。“正”“”可通,銀雀山漢簡(壹)孫子兵法軍爭?:“毋要(正正)之旗。”?白於藍指出:“今本孫子軍爭作正。字所从旁似即呈字之訛。”按“”實由“”得聲,而“”从“呈”聲,又説文口部“呈”,“从口聲”。而“”“巠”也可相通,孔家坡漢簡日書歲?:“正(政)亂,下不(聽)。”;這裏从“”聲之“聽”寫作从“巠”聲之“”。以上是“正”“巠”間接相通例。“”又作“竀”,左傳哀公十七年:“如魚竀尾。”杜預注:“竀,赤色。魚勞則尾赤。”,爾雅釋器:“再染謂之赬。”?周禮考工記鍾氏“七入爲緇”,鄭玄注引爾雅曰:“再染謂之竀。”陸德明釋文:?釋清華簡越公其事之弳、?。?”;,?見章兩系聲母相通例,詳見

13、陳初生上古見系聲母發展中一些值得注意的綫索,古漢語研究?年第?期;劉釗“稽”字考論,古文字考釋叢稿,長沙:嶽麓書社,?,?頁;吴澤順漢語音轉研究,長沙:嶽麓書社,?,?頁;陳劍據郭店簡釋讀西周金文一例,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綫裝書局,?,?頁;大西克也戰國楚簡文字中讀作舌根音的幾個章組字,中國古文字研究會、吉林大學古文字研究室編古文字研究第?輯,北京:中華書局,?,?頁;大西克也從出土資料再論章系字腭化的年代,中國古文字研究會、中山大學古文字研究所編古文字研究第?輯,北京:中華書局,?,?頁;李家浩戰國幵陽布考,安徽大學漢語言文字研究叢書李家浩卷,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頁;王志平、孟蓬

14、生、張潔出土文獻與先秦兩漢方言地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頁。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卷一九,上海古籍出版社,?,?頁。漢許慎撰,宋徐鉉校定:説文解字卷一下,北京:中華書局,?,?頁。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濟南:齊魯書社,?,?頁;白於藍:簡帛古書通假字大系,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頁。黄德寬主編:古文字譜系疏證,北京:商務印書館,?,?頁;季旭昇:説文新證,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頁。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銀雀山漢墓竹簡壹,?頁。白於藍:簡帛古書通假字大系,?頁。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隨州市考古隊編:隨州孔家坡漢墓簡牘,北京:文物出版社,?,?

15、頁。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卷六哀公十七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頁。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卷五釋器,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頁。“竀,本又作,亦作赬。”、竀亦由“正”得聲,説文穴部:“竀,正視也。从穴中正見也,正亦聲。”?這是直接通假例。總之,從通假的角度,“弳”可通“鉦”。鉦是古代行軍樂器,屬於“金鼓旌旗”之“金”。古代擊鼓以進攻,鳴金以收兵,兩者相互配合。周禮地官鼓人:“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聲,以節聲樂,以和軍旅,以正田役。教爲鼓而辨其聲用:以雷鼓鼓神祀,以靈鼓鼓社祭,以路鼓鼓鬼享,以鼖鼓鼓軍事,以鼛鼓鼓役事,以晉鼓鼓金奏;以金錞和鼓,以金鐲節鼓,以金鐃止鼓,以金

16、鐸通鼓。”鄭玄注:“鐲,鉦也,形如小鍾,軍行鳴之,以爲鼓節。司馬職曰:軍行鳴鐲。”夏官大司馬:“中春教振旅,司馬以旗致民,平列陳如戰之陳。辨鼓、鐸、鐲、鐃之用,王執路鼓,諸侯執賁鼓,軍將執晉鼓,師帥執提,旅帥執鼙,卒長執鐃,兩司馬執鐸,公司馬執鐲,以教坐作、進退、疾徐、疏數之節。”?鐲即鉦,説文金部:“鐲,鉦也。从金蜀聲。軍法:司馬執鐲。”?相關内容見於上博簡(九)陳公治兵?:“又持八鼓五稱,鉦鐃以左,錞于以右;金鐸以坐,木鐸以起;鼓以進之,鼙以止之。”。劉雲考證“鉦鐃”實爲“鉦鑲”,即“鉦”。?“金鼓”之“金”泛指錞于、鉦、鐃、鐸等金屬樂器,進一步來看,典籍文獻中“金”又常特指“鉦”。漢書鼂

17、錯傳:“與金鼓之音相失。”顔師古注:“金,金鉦也。鼓所以進衆,金所以止衆也。”又李陵傳:“令曰:聞鼓聲而縱,聞金聲而止。”顔師古注:“金謂鉦也。”淮南子道應訓:“襄子擊金而退之。”高誘注:“軍法:鼓以進衆,鉦以退之。”;文選子虚賦:“摐金鼓。”韋昭注:“摐,擊也。”郭璞注:“金鼓,鉦也。”又爲袁紹檄豫州:“金鼓響振。”吕向注:“金,鉦。”,將國語吴語“經”讀爲“鉦”,“建旌提鼓?載常建鼓,挾鉦秉枹”所見“旌”“常(旗)”“鉦(金)”“鼓”正是古代指揮戰爭所需的四類工具,這正與其語境相合。國語吴語之“弳”跟“鼓”“旌旗”“鼓枹”并見,而在典籍文獻中“鉦”“鼓”也多共見。詩經小雅采芑:“鉦人伐鼓,

18、陳師鞠旅。”毛傳:“伐,擊也。鉦以靜之,鼓以動之。”鄭箋云:“鉦也,鼓也,各有人焉。”?漢書東方朔傳:“十九學孫吴兵法,戰陣之具,鉦鼓之?二二二秋冬卷、?。?”;,?漢鄭玄注,唐賈公彦疏:周禮注疏卷四鍾氏,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頁。漢許慎撰,宋徐鉉校定:説文解字卷七下,?頁。漢鄭玄注,唐賈公彦疏:周禮注疏卷一二鼓人、卷二九大司馬,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頁。漢許慎撰,宋徐鉉校定:説文解字卷一四上,?頁。俞紹宏、張青松編著: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簡集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第?册,?頁。劉雲:楚簡文字釋讀二則,中國古文字研究會、中山大學古文字研究所編古文字研究第?輯,?頁。漢班固撰,

19、清王先謙補注:漢書補注卷一九鼂錯傳、卷二四李陵傳,?、?、?、?頁。何寧:淮南子集釋卷一二道應訓,北京:中華書局,?,?頁。梁蕭統編,唐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選卷七子虚賦、卷四四爲袁紹檄豫州,北京:中華書局,?,?、?頁。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毛詩正義卷一采芑,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頁。教。”顔師古注:“鉦鼓,所以爲進退士衆之節也。”又陳湯傳:“吏士喜,大呼乘之,鉦鼓聲動地。”、典籍文獻中“鉦”還跟“鼓”“旌旗”相關諸物共見。後漢書光武帝紀上:“旗幟蔽野,埃塵連天,鉦鼓之聲聞數百里。”?王粲浮淮賦:“鉦鼓若雷,旌麾翳日。”?以上所引文例皆是戰爭語境,這跟國語吴語一致。“金鼓旌旗”涉

20、及戰時指揮權這一重大問題,因此古代設有專門職官負責此事。嶽麓秦簡(肆)第二組?正:“置吏律曰:敢任除戰北、耎、故徼外盜不援及廢官者以爲吏及軍吏、御、右、把鉦鼓志(幟)及它論官者。”整理者指出“志”通“幟”,“把鉦鼓幟”,“指掌鉦鼓志等軍事指揮器材的軍吏”。?上孫家寨漢簡軍法一八八(?):“兵車御、右及把摩(麾)干(竿)、鼓、正(鉦)鋮者。”。“摩干”同“麾竿”,即旗竿。説文手部:“(麾),旌旗,所以指揮也。”?青銅器之鉦有金文自名作“鉦(征)鋮(城)”,上引“正鋮”應即此,“征城”合音爲“鉦”。”尹灣漢簡武庫永始四年兵車器集簿載有各種跟戰爭相關的物品,正面第二行依次列有“乘與(輿)木枹千(?)

21、三百廿五,乘與(輿)鉦車、鼓車、武(麾)車十八乘”。;李均明指出“鼓枹,敲鼓槌”,“鉦車爲載鉦之車,鼓車爲載鼓之車,武車爲載之車,僅其車上所載器物不同,却皆爲指揮所用”。,這裏“鉦”與“鼓枹”“鼓”“旗”并列。據國語吴語記載,吴王還“親秉鉞”,典籍文獻中“鉦”“鉞”也常共見。後漢書輿服志上:“後有金鉦黄鉞。”?漢儀:“執法御史在前後,亦有金鉦黄鉞,五將導。”?張衡東京賦:“戴金鉦而建黄鉞。”?武庫永始四年兵車器集簿正面第二行依次列有“乘與(輿)淳(錞)于、鉦、鐸卅四,乘與(輿)金鉞二”。?“鉦”是戰爭發號施令所用,繼而也變成了權威的象徵,因此跟象徵權力的“鉞”共見。值得注意的是上引國語吴語已經

22、出現了“鉦”之異名“丁寧”。“夜中”,“建旌提鼓?載常建鼓,挾經秉枹”是備戰工作;“昧明”,戰鬭開始,“王乃秉枹,親就鳴鐘鼓、丁寧、錞于,振鐸”。韋昭注:“丁寧,令丁,謂鉦也。”國語晉語五:“是故伐備鐘鼓,聲其罪也;戰?釋清華簡越公其事之弳、?。?”;,?漢班固撰,清王先謙補注:漢書補注卷三五東方朔傳、卷四甘延壽傳,?、?、?頁。清王先謙:後漢書集解卷一上光武皇帝上,?頁。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九王粲,北京:中華書局,?,?頁。陳松長主編:嶽麓書院藏秦簡(肆),上海辭書出版社,?,?、?頁。中國簡牘集成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簡牘集成,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第?册,?頁。漢許慎撰

23、,宋徐鉉校定:説文解字卷一二上,?頁。參見容庚、張維持殷周青銅器通論,北京:中華書局,?,?頁;朱鳳瀚中國青銅器綜論,上海古籍出版社,?,?頁。連雲港市博物館等編:尹灣漢墓簡牘,北京:中華書局,?,?頁。李均明:尹灣漢墓出土“武庫永始四年兵車器集簿”初探,?、?頁。清王先謙:後漢書集解卷二九輿服志上,?頁。清孫星衍等輯,周天游點校:漢官六種,北京:中華書局,?,?頁。梁蕭統編,唐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選卷三東京賦,?頁。連雲港市博物館等編:尹灣漢墓簡牘,?頁。以錞于、丁寧,儆其民也”。韋昭注:“丁寧,令丁,謂鉦也。”、左傳宣公四年:“伯棼射王,汰輈,及鼓跗,著於丁寧。”杜預注:“丁寧,鉦也。”?王

24、念孫廣雅疏證指出“鉦”是“丁寧”合音。?如此則備戰階段準備好的“鉦”,正好可以用在戰鬭階段。同物異名“鉦”和“丁寧”共見主要出於古漢語用詞要求韻律和結構相協調的需要,“挾鉦”“秉枹”都是雙音節動賓式短語,而且構成古漢語常見的四字結構,“丁寧”“錞于”都是雙音節連綿詞,如果“鉦”和“丁寧”前後調换或僅用一名,則韻律和結構皆不協調。“挾鉦”即持鉦。“持”義是“挾”之常訓,典籍文獻中多見。?鉦可以持,如上引説文“司馬執鐲”。又夏官大司馬“公司馬執鐲”,賈公彦疏引司馬法云:“十人之長執鉦。”。説文金部:“鉦,鐃也。似鈴,柄中,上下通。”?容庚結合商周青銅器,詳細分析過鉦的形制問題,指出鉦“其狀腹中廣而

25、兩端尖,形若橄欖。口曲,兩端斜上。柄在下,中通,手持而擊之。柄長者可手持,柄短者則接以木”。”高至喜綜合兩周青銅鉦,對其形制做了更加細緻的劃分。;結合出土實物來看,鉦皆有柄,因此以手持之應該没有問題。綜上所述,國語吴語中的“挾經秉枹”即“挾鉦秉枹”,同理,越公其事“疌弳秉”也即“挾鉦秉枹”。將上引越公其事和國語吴語相關内容對比,可以發現國語吴語的相關内容詳細而且人物形象具有現實性。如國語吴語“昧明,王乃秉枹,親就鳴鐘鼓、丁寧、錞于,振鐸”,這裏描述的畫面是:黎明時分,吴王拿着鼓槌,“鳴鐘鼓、丁寧、錞于,振鐸”。這裏人物行爲跟上引國語吴語所記諸多場面一樣都是上帝視角之下的現實性描述。而越公其事相

26、關内容簡要,是越大夫種對吴王諸多行爲的口頭概括描述,而非具體事件的詳細記録,因此其人物形象具有象徵性。如越公其事“挾鉦秉枹,振鳴鐘鼓,以親辱於寡人之敝邑”,如果按照表面字義理解,這裏吴王“振鳴鐘鼓”時手持的是“鉦”和“鼓槌”。現實情境下,吴王應該敲完鉦之後就將其放下,不大可能敲擊其他樂器時,還手拿鉦。越大夫種之所以這樣叙述,是因爲其叙述重點并非對現實情境的真實再現,而衹是象徵性概括。“挾鉦秉枹”是古代戰爭指揮者常見的行爲動作,越大夫種通過“挾鉦秉枹”的叙述,意在强調吴王是戰爭的指揮者。?二二二秋冬卷、?。?”;,徐元誥撰,王樹民、沈長雲點校:國語集解,?、?頁。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

27、傳正義卷二一宣公四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頁。清王念孫撰,張靖偉等校點:廣雅疏證卷八上釋器,上海古籍出版社,?,?頁。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主編:故訓匯纂,北京:商務印書館,?,?頁。漢鄭玄注,唐賈公彦疏:周禮注疏卷二九大司馬,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頁。漢許慎撰,宋徐鉉校定:説文解字卷一四上,?頁。容庚:商周彝器通考,北京:中華書局,?,上册?頁。高至喜:兩周銅鉦研究,考古學報?年第?期。“鐘鼓,以”,據清華簡整理者補,詳見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柒),?頁注?。傳世字書不見“弳”,我們?爲該字或可分析作“从弓巠聲”,專門記寫校正弓弩之“檠”。檠或作(集韻庚韻),“弳”“”是换聲符異體字。馬王堆三號漢墓遣册之“弳”記“檠”是本字本用,而清華簡越公其事之“弳”記“鉦”是通假現象。?感謝白於藍先生、伊强先生和沈奇石先生的批評指正,感謝匿名審稿專家對文章結構的調整意見。文中疏誤,概由筆者負責。?釋清華簡越公其事之弳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