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试论身份复合性对译者主体性发挥之影响——以严复和二叶亭四迷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11447 上传时间:2024-02-19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1.7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身份复合性对译者主体性发挥之影响——以严复和二叶亭四迷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试论身份复合性对译者主体性发挥之影响——以严复和二叶亭四迷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试论身份复合性对译者主体性发挥之影响——以严复和二叶亭四迷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收稿日期:2 0 2 3-0 4-2 7基金项目: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2 0 2 2年度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WY 2 0 2 2 1 1)作者简介:周萌(1 9 8 6-),女,陕西丹凤人,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日语语言、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王佳宇(2 0 0 1-),女,河北保定人,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日语语言文学研究。引文格式:周萌,王佳宇.试论身份复合性对译者主体性发挥之影响:以严复和二叶亭四迷为例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3,3 8(4):7 4-8 5.第3 8卷第4期徐 州 工 程 学 院 学 报(社

2、 会 科 学 版)2 0 2 3年7月V o l.3 8 N o.4J o u r n a l o f X u z h o u I n s t i t u t e o f T e c h n o l o g y(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J u l.2 0 2 3试论身份复合性对译者主体性发挥之影响 以严复和二叶亭四迷为例周 萌,王佳宇(南京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 1 0 0 9 5)摘 要:严复和二叶亭四迷所处的时代背景较为相近,社会身份属性却存在较大差异。对照二人的身份特征和翻译理念可以发现,译者复合身份对于其主体性的

3、发挥起着重要作用。具体而言,当译者复合身份所属学科范畴偏向于科学时,其翻译实践往往集中于应用翻译领域,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会在更大程度上作用于翻译的科学性,表现为研究视角的创新、思维逻辑的运用和专业知识的置换;而当译者的复合身份所属学科范畴偏向于文学时,其翻译实践通常集中于文艺翻译领域,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则会在更大程度上作用于翻译的艺术性,表现为文化意识的互通、审美观念的调取和艺术素养的发挥。概括来说,译者身份的学科偏向与翻译对象的领域偏向两相对应,译者的身份复合性则可以促进其主体性发挥,且此作用机制对于推动学科融合与文化交流大有裨益。关键词:身份复合性;译者主体性;严复;二叶亭四迷中图分类号:H

4、0 5 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 6 7 4-3 5 7 1(2 0 2 3)0 4-0 0 7 4-1 2基于翻译界的二次“文化转向”,众学者对于翻译领域的人本研究愈加重视,关注译者本身而非翻译过程成为一种研究趋势,进而掀起了学界对于译者主体性研究的热潮。概括而言,可以从两大角度把握其研究脉络:一是纵向比较剖析,分析翻译视角下的译者行为特征,或探索新时代背景下的译者行为意义;二是横向比较延展,从多个方向拓展研究范围,结合新的研究领域进行综合分析,或利用新的技术方法进行精准测算,或寻找新的研究视角进行理论创新。经过多年的研究积累,有关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已经十分成熟,其理论体系涵盖译者的内

5、涵和外延等多个方面,学术成果之丰富可见一斑,在此不再赘述。但是,也正因该研究领域著述颇多,后续的相关研究大多顺势而为,借助相对完备的译者主体性理论体系,分析译者行为意义及其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以译者主体性理论为指导,聚焦于译者的译作,分析译作的行为痕迹,点评其翻译行为。鲜有从译者本身出发探讨译者主体性发挥的研究案例。本研究认为,译者主体性作为翻译界人本意识觉醒的产物,理应将这一研究初衷一以贯之,即从译者本身出发,将其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非翻译的部分,结合译者作为人的社会身份去分析其翻译行为,进而对译者主体性发挥的作用进行解读。47 一、相关研究综述(一)译者主体性相关研究目前,学

6、术界有关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成果已十分丰富,但与译者身份复合性相关的研究却较为缺乏。围绕译者主体性,众学者分别展开了内涵剖析、作用解读与理论构建。谈到译者主体性,首先应明确翻译主体的概念范围。许钧认为,对于这一问题学界共有四种答案,“一是认为译者是翻译主体,二是认为原作者与译者是翻译主体,三是认为译者与读者是翻译主体,四是认为原作者、译者与读者均为翻译主体”1。他进一步指出,考虑到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中心地位及各主体间的对话关系,可以将译者视为狭义的翻译主体,而将作者、译者与读者当作广义的翻译主体1。陈大亮则持相反意见,他认为文本一经产生便脱离了作者创作时的特定语境,成为一种独立的存在,翻译面向以独立

7、文本为载体的语言符号世界,在翻译过程中,能够发挥主体作用的唯有译者,因此译者才是唯一的翻译主体2。以上当属目前译界关于翻译主体概念较为具有代表性的两种观点,前者重在翻译多主体间的交流对话关系,后者则强调文本的独立生命与翻译的理解本质,二人对于翻译主体的界定均有其合理之处,且仅存在宏观与微观之分。因本研究内容亦是选取身份复合性这一微观的研究视角,故以第二种观点为论证依据,将翻译主体的概念限定为译者。关于译者主体性的定义,屠国元和朱献珑指出:“译者的主体性就是指译者在受到边缘主体或外部环境及自身视域的影响制约下,为满足译入语文化需要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主观能动性,它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目的性、

8、创造性等特点。”3查明建和田雨则认为:“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4陈大亮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补充说明,在主体与客体的对象性关系中,考虑到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与客体的限制约束,应该注意到主体性乃能动性与受动性的辩证统一,避免走向过于夸大其中一点的两种极端2。上述观点已将译者主体性的定义描述得足够精确全面,因此,本研究仅结合前人理论,归纳总结译者主体性的延伸内涵。综合上述定义,可以发现译者主体性强调两大要素、三大内涵和两大倾向:两大要素在于主体自身的自主性与客

9、体条件的限制性,并由此生发出翻译活动的能动性与受动性;三大内涵是指译者自身的文化意识、审美观念和艺术素养;两大倾向则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为我性与创造性。由译者主体性引发的关于译者作用的研究成果也十分丰硕。总体来看,以下几位学者对于译者作用的论断更为综合客观。胡庚申指出:“从功能角度看译者,译者既是原文的 读者,同时又是译文的 作者。前者重点在于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功能,后者重点在于译者对译文的表达功能。”5而仲伟合和周静则认为,可以将翻译视为译者在发挥主体性、张扬自我与恪守职责忠实传达原作、克制自我之间来回转换的操作过程6。对比来看,两种论断虽然表述不同,但其中心思想是一致的。几位学者都

10、切实地指出了译者的两大潜在身份和两大主要功能:在理解原文时,译者作为“第一读者”,其主要作用在于忠实传达原作文本语义与作品内涵;在组织译文时,译者作为“第二作者”,其主要作用在于自主创作译作表达形式与语言艺术。随着学界对译者主体性内涵的不断挖掘和对译者作用的深入探讨,研究者们开始试图构建符合当代价值的理论体系。蓝红军认为,现代语境下,翻译主体性的构建需要从三方面入手:一应增强翻译主体身份认同,筑牢其基础;二应促进翻译主体意识确立,树立其导向;三应推动翻译主体能力发展,提供其保障7。王玉娟则将跨文化交际理论引入翻译研究,从译者主体性的视角出发,探讨顺应目的的翻译策略选择8。她指出,翻译策略的选择

11、需要顺应多方目的,包括译者目的、赞助方目的、原文语言和目的语的话语连贯要求、目标读者的阅读目的及原作者目的,翻译活动则是多种目的之间博弈和协商作用的结果8。总体来看,两位学者或从现代文化语境出发,分析发挥译者主体性的应行之举;或从不同学57周萌,王佳宇:试论身份复合性对译者主体性发挥之影响:以严复和二叶亭四迷为例科领域着眼,发掘影响译者主体性的主要因素。综上所述,目前学界对于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已十分成熟,其理论成果大致可以归纳为影响要素、定义内涵、译者作用和实施方法四大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译者主体性研究的理论构架。但上述研究多是以译者主体性理论为指导,分析译者在翻译中所发挥的作用,目前的研究鲜见

12、从译者自身出发,探讨译者主体性发挥的研究内容。因此,本研究将从这一“反向”研究视角出发,以中日译界的代表人物严复和二叶亭四迷为例,探讨译者自身的身份复合性对于其主体性发挥的影响。(二)对象译者相关研究作为中日译界的代表人物,严复和二叶亭四迷在翻译界均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学界关于二人翻译理念与译作分析的研究成果也十分丰富。总体来看,有关严复译论研究的重点在于其著名翻译理念 “信达雅”。高华丽在其著作 中外翻译简史 中概括了“信达雅”的内涵与价值,她认为,“信达雅”三条翻译标准分别强调忠实、通顺与典雅,对后世的翻译实践起了很大的指导作用9。林璋则进一步剖析了三者的逻辑关系,他认为,在严复的心目中,“

13、信达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以“信”为核心,以“达”和“雅”为手段1 0。郭芳则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将“信达雅”的内涵总结为两点,一为忠实于原文,二为译文表达的流畅性和可接受性1 1。关于二叶亭四迷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其翻译思想上。根据基本观点可将众学者划分为两大阵营:一部分学者认为二叶亭四迷更加注重翻译的形式,推崇逐字硬译的翻译策略;一部分学者则认为二叶亭四迷的翻译理念更加接近于意译,强调再现原作精神。高宁指出,二叶亭四迷为直译派译者,其翻译策略虽带有柔软性,但总体而言,仍属于直译观的范畴1 2。与之相对,王克非则认为,二叶亭四迷虽强调忠实,却并不推崇直译1 3。因为这里的忠实是指在翻译时应移植原

14、作的风格情调,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形式,其翻译目的在于使译文读者获得近似于原文读者看原文时的感受,注重的是译作的文学效果。总体来看,支持“意译派”的学者数量要明显多于“直译派”学者,故本研究选取第二种看法。对于二位译者的复合身份,虽然学界也有所讨论,但多是以严复在政治或哲学领域的成就为主要研究对象,或以二叶亭四迷在文学方面的著作为主要分析内容,鲜有将其复合身份与翻译理念结合起来的研究成果。因此,为弥补此方面的不足,本研究将从这一视角出发,对二位译者的身份进行新的解读。二、译者身份的学科倾向与翻译对象的领域偏向译者自身的社会属性与其翻译素养密切相关,其身份的复合性也与其主体性的发挥不无联系。具体

15、而言,翻译实践的对象决定了译者主体性的发挥程度。根据翻译实践的内容,翻译可分为应用翻译与文学翻译。同样,结合翻译理念的偏重,翻译亦存在科学与艺术之争。通过对比研究,可以发现,翻译内容的学科偏向与翻译特征的属性偏向两相对应,二者之间亦存在诸多关联。而译者复合身份的社会属性恰好决定了其翻译内容的学科偏向,由此可得,译者复合身份会进一步影响到译者主体性的发挥。翻译界对于翻译本质之争从未停息。一部分人认为翻译当划为科学领域,其特征在于“准确性”;另一部分人认为翻译属于艺术范畴,其特征在于“创造性”。但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并不能单纯地将翻译视为科学或者艺术,而应根据翻译对象,结合翻译目的来制定翻译策略、

16、对应翻译内容、选取翻译方法。此为探讨基础,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也应结合译者复合身份的属性偏向,有针对性地阐述其复合身份对于其主体性发挥的作用。结合翻译对象的两大领域偏向,译者复合身份亦存在学科偏向。概括来说,可将译者的另一复合身份划分为“科学”偏向与“艺术”偏向。在翻译理论研究中,复合身份的学科偏向亦会对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起到不同的作用。译者身份的学科倾向与翻译对象的领域偏向关系如图1所示。67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3年第4期图1 译者身份的学科倾向与翻译对象的领域偏向关系三、对复合身份译者及其主体性发挥之探究对照严复和二叶亭四迷的身份特征和翻译理念,可以发现,译者复合身份对于其

17、主体性的发挥起着重要作用。二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较为相近,社会身份属性却存在较大差异。同时,二人分别作为中日翻译领域的代表性人物,为两国翻译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结合其社会身份与翻译理念,可以发现,复合身份极大地影响了二人翻译实践的选择和翻译理念的形成。(一)严复:科学性复合身份译者与科学翻译严复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被誉为“中国西学第一人”,始终投身于救亡图存与开启民智的社会活动中,积极向国人介绍西方政治制度与文化思想。同时,他作为中国近代杰出的翻译家,更是在我国翻译史上明确提出翻译标准,终身活跃于西学中译与译释评论的翻译实践中,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译著与译词。纵览严复一生,

18、可以说思想家的身份为其翻译事业的开始提供了契机,翻译家的身份则为其社会活动的深入提供了支持。严复的复合身份决定了其翻译目的,他将救亡图存的思想在翻译活动中一以贯之,有选择性地翻译外文著作,有指向性地选取翻译方法,有针对性地制定译语风格,以致其译著超越了传统的翻译标准,而添附了启迪世人的色彩。1.为科学拓土 翻译理论研究视角创新从严复的翻译作品来看,天演论 原富 社会通诠 法意 群学肄言 名学浅说 等,所涉范围涵盖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多个领域,其翻译初衷也可见一斑。以西学之火种,燃国人之思想,救亡图存,开启民智,就是严复投身于译界的意义所在。1 8 9 7年严复在天津创办 国闻报,开始

19、在上面连载他自己所译的赫胥黎的 天演论,让中国高级知识界接触到当时最新的西方思想,原书出版于1 8 9 3年,四年后就出现中译本,可见严复是力求及时的,仅这一点也可看出其翻译用心之良苦1 44 5。王冬梅认为,严复的翻译活动是一种文化自觉行为,是以翻译助启蒙,带有明确的目的性1 5。换言之,思想家的复合身份使严复在翻译实践中觉醒了自我的译者主体意识,因而他的翻译作品带有强烈的启蒙色彩。这种“目的性翻译”3在今天看来仍具有现实意义。一方面,在强调“原著中心论”和“语言转换观”4的翻译观念大行其道的当下,严复这种“目的性翻译”可以被视为对传统译论的反叛,因为他不再局限于原文中语言符号的字面意思,而

20、是跳出翻译的固有范畴,带着自主的意识和审视的目光去看待原作,进而提取其深层次的文化意义和现实价值,有选择性地将译作呈现在了读者面前。另一方面,“目的性翻译”使译者不再透明化,而是在翻译初期便觉醒了主体意识,进而实现自我身份定位,更加有利于在翻译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作性。在后续研究中,“目的性翻译”仍在翻译领域占据一席之地,严复此举可谓是起到了无心插柳的效果。无论如何,科学性复合身份让他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出77周萌,王佳宇:试论身份复合性对译者主体性发挥之影响:以严复和二叶亭四迷为例发,利用外文翻译进行思想变革。此举对于翻译界的理论研究确实意义非凡,这种跨学科角度的理论研究方式无疑算是一种创

21、新。2.为科学铺路 翻译实践选取方法灵活从严复的翻译方法来看,他虽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但更多是以此为理想的翻译标杆,借以警醒世人,而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其翻译方法则更加灵活变通,颇具时代色彩。具体而言,严复常取“达旨”之法,以“取便发挥”;借“换例”之举,以“取足喻人”;行“增删”之术,以“添枝加叶”1 6。如在 天演论 这一译著中,严复就作出了以下调整:以中文短句译英文长句,以增加译文的节奏感和可读性;用中国的相似事例替换原文中哈曼吊死摩迪开之事,以便中国读者理解;在融会原文神理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重述,删略次言,突出要旨,以精减篇幅,提炼精髓1 6。上述做法确实与强调“忠实于原作

22、”的传统译论思想相悖离,与强调“等效”的翻译标准更是存在较大差距。但从当时民众的反应来看,这一举措确实达到了严复最初的翻译目的;从当今译界对于西学译词的使用情况来看,该部著作也确实赢得了知识分子的支持。黄忠廉将严复采用的这一翻译策略称为“非正法”,认为这也可视为一种“翻译变体”,“翻译变体”虽非正统,但确实存在可发掘借鉴之处,并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切实地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发利用国外信息1 7。王佐良指出:“汉以前字法句法是严复的推销术,其目的在打动他心目中特定的读者严复是一位苦心孤诣的译者,他了解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也了解中国士大夫阶层的心智气候即文化情态,两相比照,才定出了他那一套独特译法。”1 4

23、2 3归根结底,严复的思想家身份奠定了他的翻译活动基调,即以传达新思想为翻译目的、以服务目标读者为翻译准则,进而选取适当的翻译策略以达成其翻译初衷。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严复思想家的复合身份确实为他的翻译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些新的路径,即黄忠廉谈到的翻译变体,尽管它不符合主流的翻译标准,却很好地满足了目标读者获取有效信息的需求,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时代性1 6。根据自身的学科素养对原文进行准确理解,并结合社会需求灵活选取翻译方法,以使译作获得更多受众,并达到自己推动社会变革的目的,严复此举可谓妙哉。显然,为科学铺路,为翻译开道,译者科学性复合身份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3.为科学筑基 翻译过程语言措

24、辞专业从严复的翻译语言来看,他虽翻译西方近世思想,却选用中国传统文字,迎合了当时士大夫与读书人的阅读习惯和偏好,故而其译著被当时的知识分子广为传阅,在思想层面起到了发人深思的作用,达到了振聋发聩的效果。余光中曾在 翻译乃大道 一书中提到:“当时的士大夫习于古文,若要他们接受西学,译笔宜求古雅。如此看来,则严复所言 译事三难:信、达、雅,其中的雅字竟另有其隐衷了。”1 8此观点也恰好印证了上文对于严复“目的性翻译”的分析。然而,除这一点外,严复采用古语进行翻译还与其国学素养密切相关。王克非指出,严复推崇先秦诸子的哲学思想,自然也喜欢其文辞,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选取了自己较为擅长的古语,这一点在其古奥

25、的著述风格中也有所体现1 5。而在对专有名词的翻译过程中,严复更是引用大量古籍经典,借其中的字词来翻译科学概念,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以 天演论 中“s o c i o l o g y”译名为例,严复不认可日本译词“社会学”,联想到荀子,将其翻译为“群学”。他认为,“群学”即“人学”,“s o c i o l o g y”一词不仅阐发社会演变规律,还包括了人伦之事。此外,群的种类众多,其中就包括社会和国家。通过考据 说文解字 及“六书”的相关内容,严复认真分析“邑”和“国”的造字法,并最终确定二者分别对应了西学对社会和国家的界说1 9。由此一来,日本新词“社会学”则显得较为片面了。对此,安新奎认

26、为,科学术语具有极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因而通俗的白话并不能很好地概括其义;相反古语虽深奥,但统摄性与释义性较之常用词汇更强,所以严复选用古语翻译也有其合理之处2 0。从上述事例中可以得出,严复思想家的复合身份为其翻译西方著述提供了较大便利,而学贯中西的素养和博古通今的学识则为其翻译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方面,他可以借助自身的科学知识更好地理解原文;另一方面,则可以运用自身的文化素养更好地再造译文,从而促进其主体性的发87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3年第4期挥。不可否认,精准的语言措辞和专业的术语定位进一步提高了译作的准确程度,这都是译者科学性复合身份创造的有利条件,对于翻译科

27、学性的发挥更是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二)二叶亭四迷:艺术性复合身份译者与文学翻译二叶亭四迷作为日本近代小说的先驱,1 8 8 71 8 8 9年间先后发表了长篇小说 浮云 三部曲,首创言文一致体,始终于日本文坛笔耕不辍,为日本近代文学发展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作为“日本输入俄国文学第一人”1 3,他致力于俄罗斯文学作品翻译,其译作 约会 更是首次通过翻译手段再现文学原作的精神,在日本翻译史上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二叶亭四迷本名长谷川辰之助,元治元年(1 8 6 4)2月2 8日生于江户(今东京)下级武士之家,1 7岁考取东京外国语学校学习俄语,受坪内逍遥影响投身文学界,后迫于生活压力放

28、弃文学,进入官报局从事翻译工作。1 8 9 9年二叶亭四迷由恩师古川常一郎推荐至东京外国语学校担任俄语教授,1 9 0 5年前后出任大阪 朝日新闻 驻东京特派记者,并在报社同仁鼓动下恢复文学创作。1 9 0 61 9 0 7年,二叶亭四迷连续发表了长篇小说 面影 和 平凡,名震文坛2 1。在他的个人发展历程中,其创作生涯与翻译事业相辅相成,可以说两方面的成就将二叶亭四迷合力推上了日本文坛的高地。在翻译实践中,二叶亭四迷将绝大部分精力放在了俄罗斯文学作品的翻译上,并在该领域留下了许多经典译作。通过研究其译作特点及其翻译主张,可以发现,二叶亭四迷的文学创作经历为其从事文学翻译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具体

29、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为艺术溯源 发掘译作文化底蕴在文学创作方面积累的文化意识使二叶亭四迷可以更好地理解原作精神,从而再现原作的主旨思想及文 化 底 蕴。二 叶 亭 四 迷 主 张 通 过 翻 译 手 段,再 现 原 作 精 神2 2。他 在 我 的 翻 译 标 准(余翻訳標準)中提到“忠実其詩想移位。是実翻訳根本的必要条件”2 3,大意为“必须将原文作者的思想和风格忠实地转移到译文中来,这才是翻译的最为根本的必要条件”,由此也可以看出他对翻译的要求。还原原作精神的前提是理解作者的意图,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他需要调用自己作为小说家的文化敏感去抓取原作者的思想,并提炼作品的内涵。而二叶亭四迷自

30、己的作品与俄罗斯文学作品又都多为现实主义题材,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他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原作的精神内核,即透过社会现象去倾听作者想要表达的声音。二叶亭四迷晚年曾自述道:“对我来说,我并不像一般文学家那样爱好文学,使我感到极大兴趣的,毋宁是从文学上来观察、剖析、预测俄罗斯文学所处理的问题 俄国的社会现实。”2 4透过文学表象看社会现实,借助文本意义品精神实质,创作者与翻译家的复合身份赋予了二叶亭四迷更敏锐的洞察力。正如仲伟合和周静所言:“翻译时,如果译者选择与自己性情相近,阅历相似,风格相近的作品来翻译的话,译者就更能和原作者及文本产生共鸣,也就更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深入理解并刻画出作者和作品的精神实

31、质、风格气质和艺术美感。”6二叶亭四迷复合身份催生出的文学性恰好给予了他文学翻译实践上的帮助,使他可以从一个小说创作者的视角出发去看待另一个国家社会中发生的故事,并透过其表层文字提炼出其精神内核。在文学创作中,译者的艺术性思想得到培养和提升,而后将这种文化意识运用到翻译实践中,此举无疑是在为艺术溯源,即透过文学翻译形式寻求其文化根源,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一行为也指向了翻译的艺术性。2.为艺术取旨 提炼译作艺术旨趣在文学欣赏过程中塑造的审美观念使二叶亭四迷具备欣赏原作艺术美感的素养和提炼原作艺术旨趣的能力。二叶亭四迷早年博览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受“建安风骨”影响,进一步理解了现实与文学的关系以及文

32、学的批判意义;后又接受俄国写实主义,于批判现实主义创作方面造诣颇丰2 5。在此过程中,二叶亭四迷已经对现实主义写法驾轻就熟,对此类作品的创作风格更是了然于胸。总体来看,俄罗斯文学对二叶亭四迷起到了至为重要的启示作用,俄罗斯文学诱发了二叶亭四迷的文学兴趣,促使97周萌,王佳宇:试论身份复合性对译者主体性发挥之影响:以严复和二叶亭四迷为例他“从一个政治青年转变为文学青年”,帮助他确立了自己的文学观和写作方法2 6。因此,在对俄罗斯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中,他可以深入品味原作的艺术手法和文学美感,并准确还原原作的创作风格和意境。二叶亭四迷在翻译上主张再现原作风格情调,而不拘于原文的语言形式,而他的翻译作

33、品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1 3。籾内裕子曾这样评价二叶亭四迷:“、原作特徵生翻訳”2 7(屠格涅夫的就是屠格涅夫的风格,果戈里的就是果戈里的风格,二叶亭四迷可以将原作的特征翻译出来)。归根结底,二叶亭四迷小说家的复合身份为其作为翻译家的自主发挥提供了相当大的助力,从表层来看,这是文学内部创作和翻译的互促,从深层而言,则是艺术领域文化与语言的共鸣。借助作家思维提取其艺术旨趣,进而提升翻译作品的文学性和艺术性,为艺术取旨,这也是文学翻译家存在的要义。3.为艺术塑形 再造译作语言形式在文学实践中锻炼的写作能力和语言功底为二叶亭四迷打磨译文语言风格和选取适合原文风格的文体提供了极大的优势。日本明治时期,二

34、叶亭四迷、山田美妙、尾崎红叶等人曾发起一场文体改革运动,号召人们将口语体在写作中加以实践。二叶亭四迷作为这场活动的主要人物,不仅在小说写作中运用口语文体,更是在翻译实践中将“言文一致”发挥到了极致2 8。日本学者扬妻佑树曾指出:“二葉亭四迷、自身小説書際方針俗語本位難漢語用”2 9(二叶亭四迷说自己写小说时的方针始终是以俗语为主,不使用艰深的汉语)。荒木详二更谈到:“文学近代化大衆化目指、二葉亭四迷、翻訳文学 言文一致体 考案、精緻訳”3 0(以文学的近代化和大众化为目标,二叶亭四迷在翻译文学方面设计了“言文一致体”,同时以更有节奏的精译为目标)。由此可以看出,在推动文学近代化和语言大众化的进

35、程中,二叶亭四迷身体力行,将自己在文学活动中创造出的文体形式运用到翻译实践中,赋予了译作柔软生动的语言风格。此举也得到了许多日本学者的肯定,如吉田孝武就曾这样评价其译作:“今日目実言文一致体名翻訳、多翻訳、実、明治、大正、昭和通、国翻訳文学史上第一流建設者、先覚者過言”3 1(即使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除去熟练运用言文一致体的名作 约会,二叶亭四迷也留下了许多其他优秀的翻译作品,实际上,即使纵观明治、大正、昭和,说他是我国翻译文学史上罕见的一流建设者和先觉者也不为过)。利用在创作领域锻炼的写作技巧和语言塑造功底为译作打造新的语言形式,为艺术塑形,这也正是译者艺术性复合身份为其翻译实践提供的优势

36、之一。从创作中汲取养分,并将吸收的营养运用在翻译的种子上,二叶亭四迷最终在两大领域里收获了累累硕果。(三)译者复合身份属性与翻译实践特征表达以严复和二叶亭四迷的经历与成就为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译者在科学方面的社会身份和属性会影响其翻译的科学性,而译者在文艺方面的社会身份和属性则会影响其翻译的艺术性。具体而言,当译者复合身份所属学科范畴偏向于科学时,其翻译实践往往集中于应用翻译领域,如法律、科学、经济等,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会在更大程度上作用于翻译的科学性,表现为翻译理论研究视角的创新、思维逻辑的运用和专业知识的置换;而当译者的复合身份所属学科范畴偏向于文学时,其翻译实践通常集中于文艺翻译领域,如

37、小说、散文、诗歌等,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则会在更大程度上作用于翻译的艺术性,表现为文化意识的互通、审美观念的调取和艺术素养的发挥。四、译者身份的复合性对其主体性发挥的作用机制(一)科学性复合身份对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影响当译者的复合身份偏向于科学领域时,其对于译者主体性发挥的作用机制可划分为以下三点。08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3年第4期第一,译者在分析翻译问题时,复合身份可以为其提供全新的研究视角,便于译者从另一学科的分析视点出发来看待和研究问题,从而提升翻译理论研究的创新性。具体而言,译者的复合身份使其可以跳出翻译领域的固有范畴,从所属的另一学科去思考翻译问题。目前,众学者在跨学

38、科研究方面已经做出了许多成果,如:将传播学与翻译学相结合,研究翻译在信息传播与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以此为基础探索构建国际话语权的路径3 2;将决策心理学与认知语言学相结合,拆解翻译行为,并分析其中包含的信息提取与语言转换行为,以构建翻译决策框架3 3;将具身认知观与译者行为分析相结合,分析认知翻译学下的译者行为,剖析其认知性及施为性3 4等。众多研究成果表明,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出发,借助其他学科的分析视点,确实可以给翻译学科带来新的解题思路。而跨学科研究的推进离不开复合型人才的加入,具有复合身份的译者则是翻译跨领域研究的潜在人才。从某种程度上说,在学术理论研究层面,他们可以摆脱翻译固有思维的束缚

39、,暂时跳脱翻译学科的限定范围,发挥译者的主动性,于复合学科领域寻找契机,在两学科的交叉地带为翻译学科开拓新的疆土,以提高翻译理论研究的创新性。第二,译者在理解翻译原文时,复合身份可以为其提供严谨的思维逻辑,使译者借助所跨学科的思维方式理解原文内容,进而提高译文内容的准确性。在跨文化交流与异文化转化的过程中,行为主体的文化结构对其理解与接收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于翻译领域亦然。对于偏向科学学科的文本,在译文成形之前,对相应学科知识的把握与原文内容的理解也极大影响着译文最终的呈现效果。从这个层面而言,译者的复合身份为其翻译实践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前期的跨学科学习,复合学科思维已经容纳在文化

40、结构之中,因此,带着相应专业的知识储备再去阅读原文,则可以对原文内容进行有效吸收,其思维方式也更贴近原文的行文逻辑,为翻译前期的文本理解步骤提供极大的帮助。第三,译者在转化目标语言时,复合身份可以为其提供丰富的专业知识,译者能够使用更为精准的专业术语来改进语言措辞,进而增强翻译实践成果的科学性。除去原文理解,翻译还包括另一重要步骤,即译文表达。相对而言,在保证译文流畅通顺的前提下,科学文本的翻译更注重其内容的专业性,遣词造句的准确与否则极大影响着译文的表达效果。而当译者的复合身份更加倾向于科学领域时,对于科学文本的语言转换会更加得心应手。一方面,复合学科思维使其可以准确理解原文内容,把握原文含

41、义;另一方面,专业学科素养则可以帮助其使用更加精确的专业术语和更加凝练的语言措辞,以再现原文的思维框架与知识体系,提高译文的科学性与专业性。科学性复合身份对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影响机制如图2所示。图2 科学复合身份对于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影响机制(二)艺术性复合身份对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影响当译者的复合身份偏向于艺术领域时,其对于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第一,译者在所跨学科沉淀的文化意识会促进其对母文化的吸收和对异文化的摄取。艺术创作植18周萌,王佳宇:试论身份复合性对译者主体性发挥之影响:以严复和二叶亭四迷为例根于文化土壤,想要挖掘艺术作品的深层内涵,就必须了解原作的文化背景。译作托生于

42、原作,而创生于译者,在经历了异域语言的形式转换后,其所包含的异质文化的内涵究竟留存几分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的行为,究其根本,在于能否把握译作中的“复调结构”。“复调结构”是译作者与原作者平等对话的产物,它使得译者的声音与作者的声音能够同时留存于译作之中,以达到文化的平衡4。而把握译作“复调结构”的关键则在于“视域融合”。前文提到,在文化的传播与接收过程中,行为主体往往受自身文化先结构的制约,此处的文化先结构又被称作“期待视野”4,即理解层次和思维方式。而“视域融合”则是指译者进行“身份代入”,从而满足多方的“期待视野”。陈大亮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做到读者与作者两方面的“视域融合”2。具

43、体而言,就是译者既要将自己代入“本土的读者”这一角色,吸收原作文化内涵;又要将自己代入“异域的作者”这一角色,摄取原作文化养料。在从事翻译事业的同时,若译者还深谙文艺之道,则可以在调用母文化的基础上,再现译文文化场景,以便读者理解,在摄取异文化的过程中,理解原文文化语境,以还原作者意图,最终达到保留译入语作品文化底蕴与方便译出语读者理解接收的双重目的。第二,译者因复合学科形成的审美观念有助于提高其对于原文美感和艺术特点的欣赏能力,以及增强其对于原文艺术内涵和文化价值的提炼效果。翻译就是一门艺术,而译者复合身份的艺术属性则会加持其翻译行为的创造性。展开来谈,即艺术学习有利于塑造译者的审美观念,而

44、译者的审美观念又会进一步影响译作的艺术表达,从而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众所周知,翻译讲究“形神兼备”,在忠实于原作语言内容的基础上,还应竭力还原原作的艺术特色。这就需要译者具备欣赏美的情趣与创造美的能力,如此才能形成拥有艺术审美价值的译文和满足读者审美需求的作品。其艺术完成度和美学鉴赏值在于译者自身的艺术素养与审美能力,因而兼修文艺之道的译者在文学与艺术翻译方面会更加如鱼得水。一方面,其艺术素养有利于译者欣赏原文美感,抓取艺术特点;另一方面,其审美能力可以帮助译者剖析原作艺术内涵,提炼文化价值。总而言之,译者复合身份的艺术属性对于其欣赏原文旨趣大有裨益。第三,译者在所跨学科积累的艺术修养可以推动

45、其在翻译实践中再现原文的艺术形式,使译文取得与原文相似的文化效果和艺术风格。上文提到,译者应兼具欣赏美的情趣与创造美的能力,此处创造美的能力即艺术表达。如果说原作的内涵奠定了作品的艺术基准,那么译作的再现则限定了作品的艺术高度。对于具备复合身份的译者,其艺术素养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审美层面的艺术修养,二是文学方面的语言素养,二者相辅相成,方可塑造出兼具美感与艺术特色的佳作。对于前者而言,深厚的艺图3 艺术复合身份对于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影响机制术修养可以帮助译者定位原作的艺术基点;对于后者而言,扎实的语言素养则可以帮助译者塑造译作的艺术特色。两相结合,即:根据译作的艺术风格,确定对应的译语风格;结

46、合译作的艺术内涵,选取适当的翻译手法。因此,译者复合身份的艺术属性有利于其再现原作的艺术底蕴。艺术性复合身份对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影响机制概括为图3。28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3年第4期 五、译者身份复合性与自身主体性作用机制的文化意义译者复合身份的社会属性决定翻译内容的学科偏向,而翻译内容的学科偏向又会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发挥程度,表现为翻译特征的属性偏向。具体而言,翻译对象的领域偏向与译者身份的学科偏向相辅相成,活跃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的译者倾向于从事科学翻译,而投身于文学与艺术领域的译者则更可能从事文学翻译。在这两大学科特色鲜明的翻译领域内,译者会根据翻译目的制定翻译策略

47、,结合翻译内容选择翻译方法。因此,其翻译作品往往会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译法倾向,翻译过程中的侧重面与自主选择也存在较大差异。概括而言,译者身份的复合性对于其主体性的发挥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外显于翻译内容的学科偏向,内化于翻译特征的属性偏向。两者之间的作用机制从某些方面也揭示了学科融合的趋势和文化交流的倾向。于横向维度而言,借助学科融合和知识交叉,译者可以拓展知识广度,扩充译语容量,提升自身职业素养;于纵向维度而言,通过文化交流与思想碰撞,译者可以开掘语言深度,深耕文化沃土,培养自身艺术情操。综合来看,译者复合身份的双重作用有利于促进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进而提高翻译作品的专业性和艺术性,无论在交叉学科

48、,还是在翻译领域,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文化意义。总体而言,无论译者的复合身份对于其主体性发挥有着怎样的作用机制,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其文化意义都指向了以下两个方面:一,促进跨学科融合,推动异文化交流;二,增强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促进外国优秀文化的本土化,推动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从译者身份复合性出发,跨领域研究学者可以有效推动学科融合。不同学科相互借鉴,能够将两个学科之间的边界线化作延展线。对于学术交流而言,复合身份学者的探索是一支成效显著的催化剂,更是一个动力强劲的助推器。以复合身份的译者为例,他们可以将翻译领域与复合学科相结合,以两学科的交叉地带为开拓新研究的初始基地,利用复合学科的思维模式推敲

49、翻译理论问题,寻求新的研究思路,借助复合学科的技术方法分析翻译实践项目,探索新的研究方向。打破学术壁垒,开拓创新领域,促进学术交流 无论对先具学科还是对后备学科,复合研究都是对学科融合的有益探索。于译者主体性发挥而言,复合身份译者可以促进文化深度交流。在传播方面,该群体可以提高翻译内容的准确度,使双方语言交流更加流畅;在交流方面,该群体能够加强翻译语言的专业性,增加双方思想交流的深度。具体而言,译者的文化价值取向既可以是对译入语主流文化的认同,通过翻译来强化某种意识形态和文学观;也可以是对现存文化的否定,通过翻译来颠覆现行的文化、文学模式而达到变革的目的4。在经济全球化与信息社会化的大环境下,

50、交流的平台扩大了,接收的信息也增加了。发挥译者主体性,就是要译者在坚持正确的文化立场下,向内面对本国文化时,运用辩证的思维,扬长避短,查漏补缺,不断丰富自身内涵,推动自我变革;向外面对异质文化时,采取客观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在此基础上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如此一来,既可以促进平等的对话交流,扩大价值共享,又能够传递优秀的异质文化,繁荣自身民族文化,可谓是一举多得3。在译者身份复合性与发挥自身主体性相互促进的前提下,学术体系与文化体系构建更是迎来了一大良机。就学术层面而言,可以丰富多学科理论内容,促进跨领域研究,帮助学者增加研究视点,开拓研究思路,以完善学术体系与理论探索;就文化层面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