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生息资本与生产的关系.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11176 上传时间:2024-02-19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7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息资本与生产的关系.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生息资本与生产的关系.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生息资本与生产的关系.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生息资本与生产的关系*刘华军(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要:马克思以资本与劳动的辩证关系批判生息资本在生产中的角色。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息资本与生产的关系出现错位。生息资本表现出利息方式的神秘化,进而使其走向资本本质的异化。同时,生息资本在自我增殖中使生产形式化,并造成经济危机。信用作为生息资本的一种表现形式,虽可弥合资本流通的间隙,但也打破了生产的界限。马克思统一商品与资本两个概念框架,让生息资本回归到生产领域。生息资本影响资本流通过程,也就是影响生产过程,它本应从属于生产资本。资本的流动性以资本与劳动的结合为基础。劳动是形式和内容的同一,与资本结合为一个整体。资本的增殖遍布于整个生产过

2、程。关键词:马克思;劳动;辩证法;生息资本DOI:10.16397/ki.1671-1165.2023003110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庞巴维克(Eugen von BhmBawerk)在 资本与利息 中试图以斯密(Adam Smith)和李嘉图(David Ricardo)的劳动价值论否定马克思关于利息与资本关系的思想,认为马克思的论证缺少经验证据。他没有理解马克思的思想,甚至没有读懂斯密等人的观点。斯密等人对所谓劳动价值论与利润的讨论是分开的,商品的价格与作为财富的资本是两条线索;他们在讨论利息时,已经将劳动放在一边了。庞巴维克否认利息的剥削性质,不承认剩余劳动的存在。他

3、意识到劳动在其中的关键地位,却又将资本引向商品。他在商品的价值流向之间无法建立起资本的流通取向,也就让资本对于劳动和商品对于劳动之间的联系无法言说。其实,这不仅是庞巴维克自身的问题,也是资产阶级经济学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马克思认为斯密的古典经济学“剥去利息的独立形式”,从商品价值出发找到了利息的源泉,将“全部商品的价值归结为劳动”。但是,斯密将价格的自然公式又放回“三位一体”,即劳动工资、土地地租、资本利润的形式中,这一点被庸俗经济学作为立论基础。资本利润(利息)这种形式否定了“社会生产的历史形式”,将资本只归结为物质要素,强调“社会生产的自然形式”。由于狭隘地界定资本,所以他们只能论证利息的

4、合理性。但是,讨论利息的合理性及其起源,必须明确资本的内涵,这必然引申出生产与生息资本的关系问题。一、生息资本与雇佣劳动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的重要特征,资本概念应该建立在再生产过程中。真正的生产属于*收稿日期:2023-04-03作者简介: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哲学研究。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59-360.110劳动,而不属于资本。货币是表现价值的形式,不像商品是价值表现形式那样明确,它只在与商品相互交换时才表现价值。但是,货币与商品一样作为价值量的表现形式,被赋予对象化的劳动量而成为资本。利息是占有无

5、酬劳动的工具。无酬劳动作为独立的力量与利息相对立,表现为作为一种财产与工人相对立,而不是利息与雇佣劳动相对立。生息资本隐藏了资本在执行职能时与雇佣劳动的对立。资产阶级经济学“三位一体”注重的不是“一体”,而是土地、劳动和资本的三分法。三分法的根本目的是将土地与劳动撇开,使资本自成体系。由于土地、劳动具有自然属性,资本也可以作出同样类比,资本被人为地赋予自然的形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资本的界定摇摆不定:一方面他们把资本说成是物质形式,比如穆勒(James Mill)就把资本视为商品;另一方面他们把资本说成是纯粹观念上的东西,比如萨伊(JeanBaptiste Say)认为构成资本的是物质的价值,

6、即资本是不断增大的价值。很明显,这两种说法就是让资本与社会形式无关,把资本与其使用价值混淆,进而为资本获利(利息)提供借口。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同,蒲鲁东(PierreJoseph Proudhon)把视角定位在劳动上,但是没有看清楚劳动的整体性和资本的辩证关系,没有认识到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关系是利息和剩余劳动关系的基础,进而使劳动剩余变得没有出处。蒲鲁东的立场让他的经济学不能放到资产阶级经济学中,但是马克思认为蒲鲁东对待生息资本及其与雇佣劳动的关系非常僵硬,这使得他的做法不现实,也不利于解决问题。实际上,蒲鲁东没有从商品的概念框架中走出来。他想否定资本而保存雇佣劳动,并将雇佣劳动放在商品的

7、范畴里,比如雇佣劳动可以买卖,用货币的买和卖代替货币的借和贷。他想用商品关系解决资本的问题,但是忘记了雇佣劳动的基础是雇佣,是资本的雇佣。若要保存雇佣劳动,必然保存资本。所以,马克思认为蒲鲁东是幼稚的。蒲鲁东“肤浅的批判毫不触动现实的资本主义生产从资本主义生产立场对生息资本的反驳”。雇佣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支撑。没有雇佣劳动,资本自然也就无法继续,资本将失去它的本意,不再是其本来的面目。雇佣劳动是货币成为资本的条件,也是生息资本成为资本的条件。雇佣劳动的出现,或者说劳动能力被出售有以下前提:劳动能力与对象化劳动相对立、资本与其人格化的资本家相对立、劳动的价值与其价值增殖相对立。活劳动使对象化的

8、劳动保存和增殖,因为活劳动作为劳动能力可以出售。于是货币出场,购买劳动能力。货币资本与劳动能力之间是等价交换,符合交换规律。劳动能力对应的是必要劳动。资本不代表其对象化劳动,对象化劳动是价值,体现在商品中,从资本所购买的劳动能力中独立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425-42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05-30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56-257.马克思

9、,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44.刘华军:生息资本与生产的关系 111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出来,与劳动价值相对立。劳动能力与资本的等价交换只代表对象化劳动所表现价值的一部分,也就是必要劳动之外的剩余劳动被隐藏了,现实中表现为资本的价值增殖。货币与劳动的交换又不是等价的。货币所有者把货币换成商品的目的是为了价值增殖,不是为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把货币换成活的劳动是为了价值增殖,不是为了活劳动的使用价值。准确地说,这时的价值增殖是保持价值,因为活劳动的价值超过了劳动能力的使用价值,货币所有者将要侵占超出部分。因此,在劳动及劳动价值

10、增殖的讨论中商品和资本的辩证关系显现了出来。以商品为基础,资本变得不可言说,走向神秘化。而在一切商品化之后,商品之间的关系及其所体现的社会关系将被割裂。实际上,资本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关系,是一种在劳动过程中逐渐建立的社会关系。就生息资本而言,它同样需要进入劳动过程,同样会影响社会关系。劳动驱动着整个劳动过程,劳动过程又是一个价值增殖的过程。价值增殖需要以商品来说明,所以商品嵌套在资本中。可是,雇佣劳动是属于商品概念框架,还是属于资本概念框架呢?作为商品的劳动遵循商品交换的规律,雇佣劳动又使资本实现再生产。在劳动得以实现时,劳动从劳动中转化为资本。“(活)劳动表现为资本(价值)借以再生产自己的手段

11、和因素。”资本这种价值表现为自我化,或者称之为资本的人格化;劳动资料不是资本,却表现为资本,具有独立性,却又与劳动过程在一起。劳动是劳动过程的主体,在劳动的作用下,劳动材料与劳动资料结合成产品。产品生产是劳动过程的内容和劳动的目的,是劳动能力的消费和耗费。货币所有者购买劳动能力不改变劳动的一般规定性。劳动的一般规定性指向整个劳动过程。货币所有者购买劳动能力,购买劳动能力的货币是资本的一部分,但不影响劳动是劳动过程的主体,劳动的整体性不可分割。但是,在资本的前提下,劳动的特殊内容被同等看待。资本在劳动过程中,或者以劳动要素形式存在,或者以商品和货币形式存在。也就是说,劳动能力的消费遍布整个生产过

12、程,便意味着资本增殖的过程也遍布整个生产过程。二、生息资本对资本本质的异化生息资本对资本本质的异化既是现实的,又是可能的。在资本主义生产之下,现实变成了形式,而可能却成了内容。生息资本自身与生产的关系出现错位:一方面生息资本在自我增殖中走向形式化,另一方面生息资本表现为利息方式的神秘化。这一部分主要阐述生息资本与神秘化的关系,而关于生息资本的形式化将在第三部分中讨论。马克思把这种神秘化(亦称之为拜物教)归结为资本的非理性形式以及生产关系的错误表征和物化。物化的方式是货币化。生息资本虽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资本,却没有任何现实要素,是一种没有内容的货币形式的资本。当然,这里不要求现实意义的货币,商品

13、同样存在货币化。而货币化也使货币变成了商品。在以商品名义的资本流通过程中,交换既不是使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0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17.112用价值的交换也不是价值的交换,交换价值也变成了形式。因为交换不需要内容,只需要货币形式。形式替代内容成为资本的追求,成为一种物欲的追求。生息资本的果实是利息,其亦被货币化。利息货币化的前提条件是社会关系货币化或者物化,即马克思所言的“社会关系最终成为一种物即货币同它自身的关系”。没有这个前提条件货币化将变得可有可无。在这样的社会关系中,一

14、切具体的都抽象为物,抽象为以货币形式的物。剩余价值作为货币纯粹的占有,不需要占有的内容。剩余价值被货币化。利息在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解读中被固化成一种可以脱离任何关系的存在。生息资本清除所有中间环节,起点和终点都是其所有者。生息资本作为物神的形象代表,不仅统一了生产过程,而且统一了商品和货币。而当货币和商品的差异被消除之后,一切又都统一在货币之下。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关注一般利息率和一般利润率,但根本不会顾及它们的出处。将劳动的对象条件定义为资本,而赋予资本以自行增殖的功能。生息资本表现为自行增殖,却是“毫无内容的形式,不可理解、神秘的形式”。生息资本自行增殖的价值是创造货币的货币,不再涉及资本的源头

15、。如何理解没有源头的资本呢?生息资本被纯化为一种形式,这种形式是物、是货币,只能回到它与自身的关系中,在与自身的关系中完成与社会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G-G公式不是高利贷形式,不是一次性循环。G-G进入再生产过程之后根本分不出前因后果,理论上可以无限循环。资本没有使利息出自生产过程,却带着利息进入生产过程。生息资本驱使自身偏离资本应有的航向。资本的这种偏离是与资本主义生产的偏离,实质是与资本的偏离。生息资本的所有权以法定形式分裂为两个部分:一是法律形式自身,二是经济行为过程中的所有权。后者具体表现为资本的执行功能,是真正产生剩余价值的经济行为。但是,生息资本在法律上的所有权凌驾于单纯的

16、经济行为之上,生息资本变成纯粹的法律形式。生息资本与资本相分离,也与生产过程相分离。“商品的剩余价值,又分解为利息、产业利润和地租没有什么神秘的但是,由于剩余价值的这些不同部分取得了独立的形式”,也就是说,根据“三位一体”剩余价值归属于不同的人,归属于不同的要素之下。这种形式进一步扭曲了利润与利息的关系,使利息与利润的关系发生了偏离。利息变成了资本的特殊成果,不再是职能资本创造利润的一部分,而是具有原初性的东西。利润与利息就此获得一种独立的形式。利息获得独立形式后,生息资本使资本走向了自身的对立面,实现了资本的异化。资本与资本要素,依据生息资本的逻辑关系,又变得毫无瓜葛。资本成为自身的构成要素

17、,而作为资本的利息又推动资本去获取利息。利息不仅使资本主体客体化,还拥有了支配他人劳动的权力。但是,在生息资本的逻辑关系中,利息与劳动同样没有关系,资本所有者与劳动者的对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44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1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72.刘华军:生息资本与生产的关系 113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立变成了劳动与劳动条件的对立。生息资本的神秘化和异化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出发点,也是他们所期待的

18、结果,其根本目的在于攫取财富。比如说理查普赖斯(Richard Price)的复利计算法。马克思把它称为“神秘的法术”。复利让收益不是对象化劳动的产物。利息成了资本使自己增加的比率,资本积累的界限只是利息设定的量上的限制,而非剩余劳动和剩余收益同一性所设定的质的界限。三、生息资本使生产走向形式化在资本主义最不发达阶段,资产阶级用产业资本打败了生息资本(高利贷),并使商业资本作为自己的一种形式,使用的手段除了国家暴力,就是信用制度。但是,资本主义信用制度并不是要彻底摆脱生息资本,而是要把它变成自己的一个要素,从属于自己。因此,生息资本与资本主义信用纠缠在一起。资本主义生产形式化有两种表现:一是不

19、顾及使用价值的价值的生产,二是只为资本生产的生产。当然,如果把资本理解为产生价值的价值,这两种表现形式则是一回事。如果脱离资本主义生产的框架,不在商品的范畴之下讨论,那么这两种形式显然不同。第二种生产形式化的结果是经济危机。以1847年英国经济危机为例,与其说是因粮食涨价引起的,倒不如说是信用所产生的生息资本破产造成的。粮食涨价致使商业汇票不能到期兑付,打断了资本的正常流通,致使商业信用破产。再者,因为货币市场紧缩,英格兰银行依据1844年 银行法 提高利率,造成生息资本大量缩水,购买力大幅减弱,市场反馈为生产相对过剩。经济危机表现为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实质是资本的流通被打断。马克思指出,现实

20、的危机需要通过信用来说明,需要超越单纯商品和货币的理论框架。商品在交换时成为单纯观念上的商品,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在交换时相互抵消,因而也成为观念上的货币。实际上,货币不是转瞬即逝的存在,在其进入流通后,成为绝对商品。要想维持商品流通持续进行,就需要保持流通过程中一切要素的平衡。而作为平衡机制的信用制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言:“在再生产过程的全部联系都是以信用为基础的生产制度中,只要信用突然停止,只有现金支付才有效,危机显然就会发生,对支付手段的激烈追求必然会出现。”货币被视为流通过程中的平衡要素,当其失衡时则会发生货币危机。货币危机关系到货币量,虽然决定货币量的因素有多种,但是关注

21、点会集中在与货币联系极其密切的信用上。由信用所产生的货币要素引发平衡中断,从而产生危机。事实上,此种论调往往忽视了一个问题,即信用到底是原因还是结果。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进入流通,货币作为流通手段,资本的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53-35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4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34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1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 M.北京:人民

22、出版社,2008:58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555.114流通在货币和商品之中进行。若仅此而已,流通的平衡被打破也只是流通手段的问题。不过,问题并不简单,作为资本的货币已不再是单纯的货币,因为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还扮演着资本的角色。而且,此时信用所起的作用,更确切地说是生息资本的扩张。这显然已经不再是信用本身的问题了。资本主义信用扭曲了资本的运动规律,甚至让拜物教控制着资本的运动规律。信用加速了生息资本的转化和滋生,使作为价值的资本可以脱离自己的实体而存在,从而催生了信用主义。它的基础是货币主义。仰仗国家信用的背书,银行信用通过将资本流通

23、集束于其中而获得货币发行权。货币的价值被无序地创制出来,资本从现实走向虚拟。资本虚拟化的倾向在贪婪的人性中变本加厉,在以货币为代表的“物的眩晕”中不再顾及货币主义的基础。货币主义对财富的理解本身是以信用为支撑,此时信用产生的效应可以跨越时空,指向货币的价值实体。但是,货币主义也因信用而变得不可靠。当失去国家信用的背书,当银行信用不再围绕价值实体,货币主义就失去了坚强的后盾。因而,“对作为商品内在精神的货币价值的信仰,对生产方式及其预定秩序的信仰,对只是作为自行增殖的资本的人格化的各个生产当事人的信仰”将不复存在。信用资本的实质是生息资本,生息资本令生产变得形式化,进而彰显资本的贪婪。生产过剩有

24、两种:一是商品生产过剩,二是资本的生产过剩。信用令生产依照自身的需求扩张,不再受资本的限制。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承认生产过剩,理由是产品换产品。李嘉图学派以第二种过剩否定第一种过剩,因为第一种过剩不存在,而第二种过剩与信用无关。如此为信用辩护毫无力量。信用助使资本积累投向价值增殖机会多的地方,而不是它生产的原来领域。比如,当丝绸的需求和呢绒的需求出现转变时,不会因为呢绒需求下降保持呢绒的生产,也不会因为丝绸需求的增加而保持丝绸的生产。信用从结果变成了条件,为了增加丝绸的生产,信用催化出无限的资本。资本本身的竞争走向对立面,剩下的是信用资本。四、信用打破生产的边界信用对资本主义生产的影响具有二重性

25、。信用与资本主义生产的关系是矛盾的。一方面,信用影响生产的连续性。当然,这并不只是时间的延续,还有不同行业在空间上的相互依存。另一方面,也正是信用产生的连续性,此时信用还有特殊的形式,比如股份制,往往打破生产的界限。生产界限的客观因素有两个:一是资本,二是交换。信用使流通的资本扩大,并超越界限设定的规模。事实上,它可以造成货币市场的混乱。信用制度消除交换的偶然性,但是偶然性消除的同时,带来信用的脆弱化,一旦信用所形成的生息资本无序扩张,危机则势成必然。马克思认为没有信用制度就没有资本主义生产。同时,他还指出信用制度能够产生生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

26、03:67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3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83.刘华军:生息资本与生产的关系 115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产力,至于如何产生生产力没有详细说明。资本论 第三卷有一点点回应,但笔墨并不多,只是强调“信用制度加速了生产力的物质上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从而打破生产的束缚和限制。如何理解生产的限制被信用制度打破呢?马克思提出,资本主义生产需要金属流通和信用制度。由于信用制度具有人为性质,将会通过各种手段压缩金属流通的空间。这种人为性质同样

27、压缩流通时间。于是正常的进程会被打破。对流通时间的正确理解非常重要。首先,流通时间的快慢一定有着价值观意蕴。是资本的贪婪,还是人性使然?争论不休,至今仍需一个完整的修正机制。其次,流通时间只不过是生产过程换了一个说法而已,不是生产费用,也不应该成为资本的负担,不能增加再生产的困难,并非人心所向。最后,流通时间是价值流通的时间,也是价值创造的时间。流动资本的对立面被定义为流通时间。资本形式的变化直至回到最初的形态,这一过程被称为流通时间。因此,流通时间就成了“使资本的自行再生产变得困难的条件”。完成流动资本这一规定性的信用被设计出来,用以压缩固定资本之间的空隙,以实现商业资本和生息资本家设定的极

28、限(利息率)。流通是怎样受到信用制度影响的呢?节省流通手段是以信用为基础。这个判断有点绝对,信用可以加速流通速度,但并非是增速的唯一动因。流通是否一定需要增速本身就值得考量。至于为什么信用能够提高流通速度,原因如下:其一,信用中介减少了货币的流通次数,是货币支付手段的节约;其二,货币流通量减少。但是,信用并非仅仅表现为积累的新要素,纯粹消解固定资本的独立性,而是更大程度上成就了资本的虚拟化,让现实资本与信用资本之间出现了更大的空隙。然而,扩大曾被压缩的空隙,可能会带来什么后果就很难说。这就是信用的风险。信用扬弃了固定资本,实质上满足了资本流通的需求。固定资本只有在其相互作用之下,才能摆脱作为独

29、立存在的形式,成就其作为资本的一般,在资本的形态变换之间获利,完成自己的使命。马克思指出,利润和利息之间的区别可以从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的关系来解释。“剩余价值在对流动资本的关系上表现为利润,它不同于利息,利息是在对固定资本关系上的剩余价值。”流动资本是说资本的流动性,与能否被一次性消费掉无关。资本实质上是流动的。而固定资本是在强调资本所处流通中每一个环节的停滞性,并不是指那些不易磨损掉的资产。即便是货币,如果被限定在某一环节,不能有形式上的转变,依然是固定资本。固定资本是个体,是确定的。至此,产生问题的缘由就形成了,即资本需要流动。换句话说,资本不流动会带来什么样的问题呢?马克思说:“当资本表

30、现为依照其价值而生利润的东西的时候,商品,或者以货币形式出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50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5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5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9.116现的商品就能够作为资本进入流通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就是放债取息的资本。”这段话至少说明三点:第一,如果想要获得利息,需要将资本以价值来解释,接下来就是如何解释的问题;第二,利息是资本的利息,那么资本是什么?这

31、里告诉我们资本可以是商品或者货币;第三,资本获得利息有一个先决条件,即资本需要进入流通。一切资本要素都进入流通,资本才成为资本;自由劳动与客观条件相分离,自由劳动才能为资本(商业资本和高利贷)掌控,进而成为利息的源泉。名义上利息源自资本,并被人格化的资本说得冠冕堂皇。流通是资本本身,流通中要素由流通决定,货币作为流通一个要素,在流通中不具备独立性,由流通决定货币作为资本依赖于流通,即流通的连续性。因而,与其说货币是资本,不如说流通是资本之根。资本的流通表现为商品转变为货币,而流通是否顺畅由这种转变的外部条件所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条件是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但连续性能否实现具有偶然性。信用是消除

32、这一偶然性的手段。连续性的决定因素是流通的内容,而资本主义生产流通的内容是价值,这是资本主义自身所决定的。货币进入流通而成为资本,因为流通使商品和货币统一起来,资本出现在流通的各个环节,各环节可以抽象为价值。所以,资本的流通又是价值形式的转变,从商品转变成货币。价值是内容,决定价值形式;价值形式的转变是偶然的,转变的时间要素表现为连续性。时间要素的实现是有条件的,其中之一就是信用。但是,仅从外部条件理解信用明显不足,因为信用还与生产过程直接相关,此亦构成了信用的必要性。五、生息资本应从属于生产资本资产阶级经济学对资本的界定是还原论,把资本归结为生产资料和生产条件。这种归结片面地表现生产,遮掩了

33、生产的真实状态;过分扩大了生产条件在生产中的作用,使生产脱离了人类社会,抽象出生产的一般社会形式。只强调生产条件而不顾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形态,是一种固化、僵硬的做法,会造成对生产过程以及生产过程特殊性的无视。马克思认为,资本关系存在商业资本、生息资本与产业资本三种形式,而这里生产资本与产业资本等同。生产资本是一定时期起支配作用的资本形式,不仅牵动着与生产相关的整体过程,还关系到资本主义体系。货币与劳动能力交换,随即“劳动工资”进入整个关系。工资是劳动生产性的扣除。工资创造劳动能力。劳动能力是价值增殖的源头,是整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资产阶级经济学因此将工资与利润对立。不谈劳动,只谈工资,让

34、工资从劳动中独立出去,再与利润相比较。将利润的下降怪罪于工资,“利润取决于不支付地租的资本为劳动者提供各种必需品所必须的劳动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们不想坚守初衷,也不希望生息资本处于生产之下。“利息是他作为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9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3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30-131.李嘉图.大卫李嘉图全集:第1卷 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104.刘华军:生息资本与生产的关系 117南京林业

35、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产业资本家 对作为资本 所有者 的他自己所负的债,应付给他的资本自身,因而也应付给作为资本自身的所有者的他,这个抽掉了生产过程的资本与执行职能的资本、处于过程中的资本不同,与代表这种执行职能的、劳动的 资本的 产业资本家 不同。”这样,产业资本与生息资本关系被转换,从应然的平等状态,转变为从属关系。产业资本的身份被降阶,变成产业资本家要负的债务。资产阶级经济学将利润的形式固定和硬化,即变化利息身份。这是资产阶级强加于利润的,意在将利润形式化,造成利息与利润不同。生息资本本应回到生产过程中执行资本的职能,但是,在利息固化的背景下,它从生产过程中被抽取出来

36、,形式上不需要履行资本的职能,甚至表现得不是资本。生息资本往往以法律关系代替经济关系,以债务债权关系代替生产关系。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目的是把“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的性质”构想成为一种与资本主义生产无关的东西。事实上,对于“三位一体”的设计,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内部显示出高度一致。“三位一体”这种形式只是现象上相互联系,在资本主义生产的束缚下,现象上的联系却存在于“生产的当事人的观点和意识中”。而停留在观念上的东西经不起推敲。对于生息资本与生产的关系,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也是还原论。虽然它承认“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但是这种“消除利息独立性的做法”建立在“三位一体”基础上,所以利润依然是资本的

37、利润,利息依然是资本的利息。虽然它在说明价格要素时强调商品价值的整体性,但是解释利息的出发点不是“纳入到生产的范畴下”,所以其所谓“利息还原到利润”只能是形式上的,或者说只是以利润为名义。同样,由于它始终坚持“三位一体”的形式,所以对利息的还原和证明是“没有中介环节的”,是一种空洞的整体性。生息资本要想获得利润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欺诈,在这种情况下交换与高利贷没有什么区别。另一种方式是依靠他人的生产,参与到生产中。不过,参与是间接的,是通过别人之手实现的。第二种方式说明在生息资本面前价值已经存在。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息资本家与产业资本家之间没有根本性的阶级矛盾,只在价值分配积极性上存在差

38、别。生息资本所表现出来的价值额能够自行增殖是去除资本流通中间环节的假象。价值分配积极性的差别决定生息资本能否被顺利贷放,与价值额自行增殖无关。因此,相对于生产资本,生息资本才是派生的、第二级的形式。利息只是现象,本质上是资本的内在产品剩余价值。利息是作为资本的货币报酬,而货币在这里实质是资本。利息是资本的报酬,资本是质,货币只是形式。利息是内容的报酬,而不是形式的报酬。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2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27,34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 M.北京

39、:人民出版社,2013:357-36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59-36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30-34.118六、结 语生息资本消解于劳动与资本的辩证关系中。生息资本必须进入劳动过程才实现价值增殖。资本(包括生息资本)在劳动过程中建构社会关系,而劳动驱动整个资本运行过程。事实上,财富不仅在于物质要素,更重要的是物质要素的对立面劳动。庞巴维克无法理解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辩证关系,以使用价值的经验论否定价值和交换价值。由于财富的内容被纯粹化为物质要素,使得他无法恰当地处理劳动因素在商品的

40、价格构成中的角色。财富是否必然表现为货币,或者说是否必然表现为价值符号?答案是不必然。因为在社会对象化的状态下,劳动成为财富。可是,如果不是必然,那么劳动成为财富又如何表现?或许有人会说,回归于劳动的内容。但是,劳动对象化本身意味着劳动的抽象化,抽象化的劳动无法让其与劳动者建立直接的联系。难题其实不只这一点,当劳动的内容被形式化为商品之后,作为形式的商品又必须回归内容。在资本主义关系中,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只有依托于抽象劳动,才能再回到具体劳动。所以,生息资本的考察必须在以劳动为核心的资本概念框架下进行。(责任编辑刘娟,朱凯)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e

41、stBearing Capital andProductionLIU Huajun(School of Marxism,Guizhou University)Abstract:Marx criticized the role of interestbearing capital in production by examining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between capital and labor.Under the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there is a dislocation between interest

42、bearingcapital and production.Interestbearing capital exhibits a mystification in the form of interest,leading to itsalienation from the essence of capital.Meanwhile,interestbearing capital,in its selfexpansion,formalizes theprocess of production and contributes to economic crises.Credit,as a manife

43、station of interestbearing capital,canbridge the gaps in capital circulation but also disrupts the boundaries of production.Marx unified the two conceptualframeworks of commodity and capital,bringing interestbearing capital back to the realm of production.Interestbearing capital affects the process

44、of capital circulation,which in turn influences the process of production.It should be subordinate to productive capital.The liquidity of capital is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capital andlabor.Labor is the unity of form and content,combined with capital as a whole.The accumulation of capitalpermeates the entire process of production.Key words:Marx;labor;dialectics;interestbearing capital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25.刘华军:生息资本与生产的关系 1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