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身体与地方:非表征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以泸州油纸伞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10837 上传时间:2024-02-19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023.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身体与地方:非表征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以泸州油纸伞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身体与地方:非表征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以泸州油纸伞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身体与地方:非表征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以泸州油纸伞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7(下)科技传播76技术创新作者简介:陈怡君,硕士研究生在读,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方向为新媒体研究。0 引言泸州油纸伞 2008 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唯一的“伞类”非遗,油纸伞备受瞩目。然而,对其相关的研究却大多将视线集中于油纸伞的物质实体,即它的表征特点,少有对孕育油纸伞的实践主体以及地方背景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献,因而难以体悟油纸伞流变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的生产性保护的方向。因此,本文将研究重点集中于泸州油纸伞制作与传承过程中的身体与地方,并通过非表征的研究视角对这两者进行诠释,对文化实践的个体与社群进行详细的分析,进一步探寻身体与地方

2、两者的内在联系,从而重新审视油纸伞的属性与特点。1 相关文献综述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由于感受到人文地理学研究中语言符号和其他表征方式的局限性,英国文化地理学者奈杰尔思里夫特总结性地提出了非表征理论1。这一理论提倡从个体的持续身体参与和展演中挖掘非预期的和不断被转化的社会文化意义,并强调身体与情感、情绪的空间塑造力量2。一方面,非表征研究关注身体与具身,这种身体既包含生理的、肉体的物质维度,也包含话语建构、被抽象化、概念化和符号化的社会维度3。非遗的身体性与传承人作为主体的关系、非遗研究的范式转型与身体传承、传承人的身体技术、具身体验、身体与感情相互影响的机制等话题均引起了学者广泛的关注

3、。另一方面,在以往的地理学和社会建构主义学说中,地理事物的运动本质和趋势以及生活的“主观能动性”,都是较为容易被忽视的因素4。而非表征理论在地理学中的应用综合了社会表演、仪式人类学、当代文化理论研究中的思想,把社会文化地理世界想象为充满生机的变化状态5,并提倡“关系性的思考”,关注主体对空间的感知、表达和构建,在空间性的背景下,以流变的方式理解事物的联系与发展。总而言之,非表征的研究就是强调实践主体的具身体验,并通过这种体验去理解大量隐蔽的、动态的默会知识,这样的知识必须置于特定的情境才能被感知和理解,这种理解补全了表征在实践能力及意义传递存在的明显缺陷。对于泸州油纸伞来说,身体与地方:非表征

4、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以泸州油纸伞为例陈怡君摘 要 从非表征视角出发,对国家目前唯一的伞类非遗泸州油纸伞展开研究。首先从具身、情感、展演三个维度对油纸伞传承过程中的实践主体进行分析,并从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对泸州油纸伞生传承过程中的客观环境进行分析,最后将这两者联系起来探析油纸伞所承载的意义。一方面,作为实践主体的身体生于地方,长于地方,必然受到地方的规训,因而油纸伞的出现天然带有人地关系的缩影,具有自然属性和民俗文化属性。另一方面,身体也在凭借长年累月的具身实践影响着地方,并由此塑造出泸州油纸伞的商业属性与国家属性。关键词 泸州油纸伞;非表征;身体;地方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5、 文章编号 1674-6708(2023)335-0076-05科技传播77技术创新研究的不只是它的款式、色彩等视觉特点,更重要的是关注它的制作与传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泸州以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深刻影响着传承人与社区,而这些地方中的主体也通过实践不断改造着地方,在这样“湍流”式的生活中,油纸伞得以跟随现代社会的脚步,契合生产性保护的要求,展现出它们对历史变革、时代变迁、地方文化的独特态度。2 身体:泸州油纸伞的实践主体2.1 具身英国伯明翰大学教授约翰卡门曾提出,遗产与其说是一系列对象的集合,不如说是一个观念的领域,人们通过创造性行为将个人的认知、记忆等非物质性的内容铭刻于物质性的实体上

6、。尤其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它不是一种静态的、唯物的、过去时的遗产,而是一种动态流变的、人与物共生的遗产。它铭刻着的观念与记忆不仅是过去的,还有当下的,甚至未来的。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物或者说成品的意义反而是次要的,作为主体的人和人的实践与认知才是它的主要价值。因此,身体性可以看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一特性。基于此展开的具身讨论是非表征研究中的核心。具身理论强调身体、身体带来的感知和身体所处的外部空间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6。泸州油纸伞的生产是纯手工的,一把普通的成品油纸伞需要 70 多道工序,精装伞的工序则多达100 多道。无论是准确地制作伞架,还是又快又准地贴糊伞面、

7、或是精巧地穿线,技艺的掌握离不开环境的影响与规训,现在的伞匠们往往从小就生活在分水岭接受技艺的传承,通过一次又一次制作与学习,最终磨练出娴熟的身体技术。与此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伞匠也培育出和自然相处的智慧,什么时候的竹子是最好的,怎么样的温度最适合晾干伞面,没有太阳怎么去晒上好油的伞,如此种种,均是一代代人切身实践后得出的经验,将这些技术与技巧“注入”油纸伞中,最终能展示出的是塑造它的匠人们代代相传的智慧与汗水。2.2 情感“情感”是非遗的灵魂。非遗与一般的手工艺品不同,不是出自流水线上的同质性产物,而是通过非遗传承人的具身实践创造出的,饱含个人情感体验,群体情感传承的艺术品。非遗中所包含的这

8、种“情感”是非表征的和超个人的,身体被情感影响的同时,也能够唤起情感,情感在地方和空间中流动、扩散、感染,联结了不同的个人、群体乃至文化。非遗中承载的情感来源于地方中的集体记忆。莫里斯哈布瓦赫提出,个体往往将自我置于集体中才能产生回忆,群体记忆只有通过个人的记忆才能实现传承7。个人在进行社会交往和社会互动的过程中,将集体记忆实物化和固定下来。以油纸伞的形式代代相传。泸县志中记载了最早的泸州油纸伞:“明末清初,泸地始有制伞业,后由分水岭发展到蓝田坝、沙湾、弥陀、小市、城厢等处。极盛时期,全县有伞厂 60 多家,均产大红伞,以曹洪兴产品质量最好。”8泸州油纸伞从出现到现在已过去 400 多年,在这

9、 400 多年间,油纸伞的核心制作技艺通过家族传承、师傅教授的形式代代相传,与此同时,在这种环境影响下,分水岭人或多或少掌握着一些制作油纸伞的技能,以穿线环节为例,由于分水油纸伞作坊师傅人手有限,油纸伞在经过烤伞成型之后会拿给当地农闲妇女完成穿伞工序,因此,在分水镇街头,到处可以看到农闲妇女在自家门口结伴穿伞,无形中塑造着地方的民俗氛围9。就这样,伴随着油纸伞的一次次制作生产,逐渐构筑起泸地人民的集体记忆。2.3 展演“展演”更准确应该称作制造意义的“文化展演”。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活态展演为主要形式,旨在通过身体与地方的联结表达出非遗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展演者通过使用身体与自然交互,通过肢

10、体进行一系列动作,将静态的文化转化为动态的景观,在新的时空背景下为其赋予更丰富的实践意义。在新的展演空间中,舞台不仅属于展演者,还属于被文化影响且深度参与展演的观众,通过分享与交互,参与者们得以利用身体塑造起地方的样态,并将这种样态传达出去,塑造更多的地方认同、文化认同。油纸伞传承人毕六福认为,非遗不是某一个人的,是我们祖宗留下来的一种宝贝,要靠大家来传承和传播。为此,他曾在多场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展示手工油纸伞制作工艺,对外传播分水油纸伞。并在其搭建的非遗博物馆内设置了手工艺活态展示馆,引入活态生产线、现场演示产品制作工艺,参观者可以跟随制作者具身体验,边看边学,趣味盎然。总而言之,展演过程不是

11、封闭的、死板的,而是一个不断将自己的认知具象化,不断与外界环境沟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承人可以完全沉浸20237(下)科技传播78技术创新于制作,从将地方的文化景观带入观众的视野。此时,传承人的身体就是承载非遗文化的最小实体空间,也是情感流动的源头,借助展演这样独特的视听方式,就能让观众更为直接地感受和获得对地方文化的认知体验。3 地方:泸州油纸伞的客观环境3.1 自然环境英国学者戴维罗文索在其著作过去宛若异乡 中曾提到,遗产所涉及的不仅是在时间上与“此刻”相区别的“彼时”,也是与“此地”相区隔的“他乡”。承载非遗的“地方”必然有其独特性,从非表征研究出发,将视角专注于自然与物质,能够发现

12、非人类因素独特的能动性。探寻泸州油纸伞的生产背景,我们能发现,它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地方的馈赠。油纸伞的产地位于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镇,位于四川省东南部川渝黔滇结合部,地处四川盆地南缘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是一典型的山地面积占总幅员面积 56.14%的山地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总体气温较高,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森林资源极其丰富。天然优越的地理环境为泸州油纸伞的生产提供了楠竹、桐油、皮纸等高质量的原材料,这些原材料往往喜温暖湿润气候,怕严寒,常见于贵州、广西、四川等地,泸州温暖的气候和山地的地形给予原材料充分的生长环境,因而产量丰富,足够支撑油纸伞的生产。3.2 社会文化背景非表征的文化往往

13、不以特定的符号如文本、建筑为载体,而是通过具身的、日常的实践承载,通过代际的更迭传递下来,在这个过程中伴随有思想的碰撞、社会意义的形成。因此,我们对油纸伞进行非表征层面的探讨,绕不开传承非遗的群体和网络,以及这个群体动态流变的过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时,常常强调“社区”的重要意义。就非遗保护的语境而言,社区可以被看作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相关非遗项目的施行和传承的人群。这种社区的特点是非均质的,包含了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指国家承认的,明确身份的非遗传承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毕六福以及省级非遗传承人许学明承担着最为重要也最核心的传承任务,他们掌握着油纸伞全套的制作流程,能

14、够独立进行制作。第二个层次指代际间与特定区域内以血缘、业缘、地缘等形成的传承人群体。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油纸伞工厂的师傅和工人,以及传承人的亲属等。这部分成员由于对技艺的掌握程度不够高,熟练程度未达到官方认定的传承人水平,但却使非遗能够以生产保护的方式进入市场,从而保持活力的核心所在。第三个层次的传承群体,是最为庞大的,其中的成员以“匿名”而“在场”的形式存在,这部分成员没有制作油纸伞的技艺,也不直接参与油纸伞的传承,但却能够令传承行为得以长久维系。政府是这一传承群体中最重要的成员之一。在泸州本地,政府每年都会划拨一笔保护资金用于补贴分水伞厂,分水伞厂从建设、经营到工人补贴发放,都有政府的帮助。此

15、外,部分凭趣缘聚集起来的社会大众也是进行油纸伞传承的“匿名”且“在场”的社区成员。包括在油纸伞抖音号“毕六福油纸伞”“余万伦油纸伞”,以及淘宝店铺、油纸伞官网、百度贴吧下凝聚起来的线上社群等,这类群体成员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油纸伞的制作,但在传统文化群体逐渐萎缩的现在,将过往的集体记忆以一种更加灵活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也为油纸伞的传承打造出一个合适的环境。4 身体与地方联系下的泸州油纸伞4.1 地方规训身体身体生于地方,长于地方,必然带有地方特色的印记,这种印记大多是以一种涵化的方式,潜移默化地规训着人们,无论是在长期的手工制作中打磨出的身体技术,还是亲朋世代相传的情感链接,或是通过展演扩散传播的

16、集体记忆,其实都是地方对身体规训的成果,通过这种规训,由身体制作的油纸伞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了自然属性和民俗文化属性。4.1.1 自然属性:人地关系的缩影油纸伞的几乎所有原料都取之自然,干净环保。这样的制作流程下,我们能看到中华民族在面对自然馈赠时的智慧与巧思,这是经过大量具身的实践而发掘出的最完善的生产方式。而进入现代以来,国家对非遗采取了一种生产性保护的措施,大大提高了油纸伞的销量,提升了油纸伞的生命力,但正因如此,对油纸伞原材料的需求量也在不断提升。如何在满足商业需求的同时坚守对自然的尊重,避免对生态造成伤害,成为传承者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针对这个问题,传承者给出了答案,即采用老竹林中生长三

17、年以上的楠竹作为主要原材料,并在采伐的同时及时补种新竹,通过这种方法,不仅不会对竹林的生态环境造成破科技传播79技术创新坏,及时砍去老竹还能够加速竹林面积的扩张。对于桐油来说,现今使用的桐油配方也有所更换,不再使用纯桐油,而是加入了用鲜桐籽外壳浸泡之后制成的柿子油,柿子油细化净亮,与桐油混合后大大提高了桐油的透明度,使油纸伞伞面的图案更加清晰鲜艳。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时制宜,无论是古时人民从绵延的竹林山脉中挖掘出制作油纸伞的可能性,还是在环境变化后及时调整原有的认知顺应变化的形式,都是中国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小小的一把油纸伞是泸州健康和谐的人地关系的缩影,体现出的是中国哲学朴素唯物主义

18、和朴素辩证法,敬畏自然、取之自然的同时践行着人的能动性,使得自然与人相生相通。4.1.2 民俗文化属性:喜庆圆满的寓意早期的油纸伞伞面主要以大红色为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寓意着喜庆吉祥,而从伞的形状看来,张开后呈圆形,有着圆满之意,这些特点早在古时就奠定了油纸伞在精神、文化层面的正向基调。从宗教层面来看,伞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神圣力量,承载着民众驱邪避凶、祈求神灵护佑的心理。其次,油纸伞主要由竹子制成,赴京赶考的书生常常需要背上一把油纸伞,寓意着节节高升,学子带着油纸伞以求一路平安、金榜题名。更常见的则是将油纸伞用于婚嫁的场合,古时送嫁往往需要为新娘撑起一把红色油纸伞,除了庇护的意味外,还有对

19、新家庭的祝福,人们常把结婚时的油纸伞叫做“有子伞”,以谐音来传达多子多福的美好祝愿。虽然这些说法大多来源于古人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没有太多的科学依据,重要的是从这些说法中我们能窥得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脉络。当这种文化传统传承至今,部分地区的农村仍保留着撑红色油纸伞送新娘过门的风俗,且泸州本地及部分地区仍旧对红伞有稳定的市场需求,在做寿、结婚、生长、乔迁、高升等依然保持着送红色油纸伞的习俗,借以表达馈赠者的美好祝愿10。4.2 身体塑造地方地方对身体进行规训的力量是毋庸置疑,但与此同时,身体也在通过长年累月的具身实践塑造着地方。通过非遗传承人的展演、新闻媒体的宣传、政府的帮扶,线上社群的构架,

20、不仅帮助泸州油纸伞进入市场,增添了它的商品属性,塑造出一个有商业潜力的产业链,实现了活态保护。更让泸州油纸伞成为了传播“地方”的媒介,通过一把油纸伞,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泸州油纸伞认识了美丽的泸州,体会到泸州人民生活背景下的独特文化,对外塑造出一个充满魅力的想象空间。4.2.1 商业属性:活态传承的必经之路油纸伞的商业属性很早就出现了,当时主要是作为人们日常的雨具售卖,但在现代社会中,钢架伞逐渐取代了油纸伞的地位,几乎没有人把油纸伞当作单纯的雨具使用,因而它的商业属性发生了一些变化。当下,“文化+旅游”的模式逐步成熟,旅游纪念品成为分水油纸伞市场中最具活力的元素,在泸州市的“伞里”古街中,开展了主

21、题性生态民俗旅游,游客可以近距离观看分水油纸伞的传统制作工艺,与传统民间艺人进行互动。除此之外,油纸伞的制作常以旅游纪念品的形式,将当地的景观或游客提供的照片印制在不同规格的伞面上,不仅是一种纪念,也能进一步传播独特的地方文化。除此以外,泸州油纸伞虽然在现代社会中的实用性有所降低,但在装饰市场却能受到大家的欢迎,除团圆平安的文化内涵吸引消费者外,油纸伞本身的审美性很高,温婉、典雅的中国特色,对称圆满的几何之美都推动着油纸伞在市场中脱颖而出。油纸伞的这种商业属性在很大程度上挽救了日趋萧条的油纸伞产业,但这种市场化的倾向在让人怀旧的同时也有意吸引着“消费者”的凝视,此时文化传播的属性被淡化了,反而

22、以经济利益满足为首要目标,因此会特意满足“外来者”的刻板印象,造成地方感的缺失,淡化了地方的独特性。4.2.2 国家属性:塑造国家形象的良方油纸伞是“土生土长”的,必然带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的韵味,此时,油纸伞成为一种代表中国的符号,有着鲜明的国家属性。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办,奥运村新闻中心的通廊,使用典雅的油纸伞进行装扮给人以中国古代建筑清幽玄静之感。2010 年,上海召开世博会,其中,中国展区采用了油纸伞作为装饰的主要元素,极具中国传统韵味。近年来,分水岭油纸伞也曾多次走出国门参加各类展览展示,如俄罗斯圣彼得堡“欢乐春节四川风采”、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欢乐新春美国行”、

23、摩洛哥首届“欢乐春节”庙会、“新考工记”中法手工之美等展览,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泸州油纸伞,向他们近距离展示中华传统文化之美,体验和感受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我国的文化自信。此时的油纸伞体现出一种强大的跨越边界的力量,世界总是因距离而变得遥远,而边界又总是模20237(下)科技传播80技术创新糊和秘象丛生。因此,充满紧张感的东西方凝视从未缺席,这种凝视充斥着刻板印象和他国话语的有意识的塑造,对于西方国家而言,东方主义就是最“经典”的一种凝视,即东方世界是落后、愚昧的。而泸州油纸伞的传播恰恰能传达出地方意象,消除边界的模糊感,传达出真实的地方景观,泸州油纸伞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独特优雅的审美价值

24、,可以为国家形象的塑造增添力量。5 结语在非表征研究视角下对泸州油纸伞中的身体与地方进行分析,实际上是探究了泸州油纸伞的“前世今生”,在这个过程中有实践主体代际的传承,也有地方独特的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的影响。在这两者的相互影响紧密联结下,泸州油纸伞被赋予更加深刻的意义与价值。作为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它连通过去与现在;作为一种传统工艺艺术,它联结着人与自然;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态,它联接着民众的情感与认同。在当代,油纸伞依旧可以通过“活态”的方式呈现市场价值,通过走出国门来塑造国家形象,不断诠释非遗文化传承的经世意义。参考文献1宋美杰.非表征理论与媒介研究:新视域与新想象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

25、0,27(3):86-97,127-128.2王敏,江荣灏,朱竑.新文化地理学中的非表征与再物质化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9,38(2):153-163.3蔡少燕.“具身展演”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地方认同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6):72-78.4ANDREWS G.Co-creating healths lively,moving frontiers:Brief observations on the facets and possibilities of non-representational theoryJ.Health&Place,2014(30):165-

26、170.5郭文,朱竑.社会文化地理知识生产的表征与非表征维度J.地理科学,2020,40(7):1039-1049.6陶伟,蔡浩辉,高雨欣,等.身体地理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实践J.地理学报,2020,75(10):2256-2268.7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71.8四川省泸县县志办公室.泸县志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237.9文静.四川泸州分水油纸伞传统工艺的独特性研究及设计转型的可行性分析D.重庆:重庆大学,2010.10罗佳.非遗视角下泸州分水油纸伞的当代传播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20.参考文献1

27、梁梅.从消费的设计到审美的设计消费时代的技术、生活与设计美学J.艺术百家,2020,36(6):23-29,179.2刘爱华,吴峰.符号、消费与遗产建构:乡村振兴战略下海昏侯国遗址旅游业态发展探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2(1):123-130.3宗传玉.湘西泸溪非遗文创产品现状及设计开发策略研究J.大众文艺,2022(5):46-48.4温鑫淼,刘宗明,李麟.基于非遗文创的品牌构建与探究以湘西地区土家织锦为例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1(9):55-59.5欧彩霞.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创新研究J.中国果树,2022(5):112-113.6解辉.非遗元素与文创产品设计的融合J.包装工程,2022,43(14):335-338.7陈宇.符号消费视角下羌族刺绣品牌视觉形象设计J.贵州民族研究,2017,38(2):128-131.8张格宇,陈旭.基于文化价值溢出的新时代乡村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管理策略J.江苏农业科学,2022,50(17):283-289.9易平.文化消费语境下的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J.包装工程,2018,39(8):84-88.10冯美.消费文化语境下“文物+综艺”节目的创新策略以上新了故宫为例J.出版广角,2019(22):74-76.(上接第 7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