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一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绕转中心太阳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角速度平均1/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两极除外)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26(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
2、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那个半球昼长,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26S向南北降低23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离直射点越近高度随季节的变化 23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越大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四:
3、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26(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每
4、1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4)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
5、,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
6、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第二单元 大气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高度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层大气2000-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平流层50-55千米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
7、密切二:大气热力作用(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二: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的热力作用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
8、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图2.10,2.11,2.12) 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风向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三:全球性的大气环流1)三圈环流(课本37页图2.14)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图2.15
9、)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大陆上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7月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的亚洲低压切断太平洋高压(夏威夷高压)大西洋高压(亚速尔高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海洋上大陆上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副极地低压被大陆的亚洲高压切断1月太平洋低压(阿留申低压)大西洋低压(冰岛低压)海洋上(3)季风环流(图2.18)地区东亚南亚,东南亚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风向冬季西北风(亚洲大陆)东北风(亚洲大陆)夏季东南风(太平洋)西南风(印度洋)四:常见的天气系统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图2.19,2.20)冷锋暖锋概念冷气团
10、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天气特征过境前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过境时阴天、雨雪、刮风、降温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降水的分布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大气举例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风,寒潮,沙尘暴2)低压、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以北半球为例,图2.21)气旋反气旋气压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水平运动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垂直运动上升下沉天气多阴雨天气多晴朗、干燥天气举例台风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五;气候的形成和变化1)气候的形成因子(太
11、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人类活动)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l 气温的分布,一般是低纬温度高,高纬温度低;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暖流经过地区的气温比寒流经过地区高l 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下垫面不同,不同地点的气温状况不同,其中影响比较的大是海洋和陆地 l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北半球)气候类型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大陆性大大7月1月海洋性小小8月2月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 l 赤道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l 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之间,在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控制下,常年干旱l 大陆的西岸有两种情况,以亚欧为例,地中海地区(亚热带),夏季处于副热带高压中心的边缘
12、,气流下沉,干燥少雨,冬季由于副热带高压向南移,此地受西风带的控制,多气旋活动,湿润多雨。欧洲地区(温带),终年盛行西风,各月降水量较多,而且比较均匀l 大陆的东岸,以亚欧大陆为例,处于季风环流的控制下,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冷干气流的影响,降水不多,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l 大陆的内部,以亚欧大陆为例,终年受大陆气团的控制,降水比较少l 两极地区以辐合下沉气流为主,全年降水少2)气候的类型(课本47页的图2.26)3)主要10种气候类型的判断(课本48页图2.27)步骤依据因素变化结论判断南北半球最高(或最低)气温月份6.7.8三个月气温最高北半球12.1.2三个月气温最高南半球
13、判断所属温度带最冷月均温最冷月均温15热带气候最冷月气温在015亚热带气候或者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气温在150温带气候最热月5寒带气候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降水量的年内分配情况年雨型热带热带雨林气候2000mm温带温带海洋性气候7001000mm夏雨型热带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热带季风气候15002000mm)亚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温带大陆型气候冬雨型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少雨型热带热带沙漠气候寒带极地气候六;大气环境保护(1)全球变暖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气温升高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毁林危害: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 改变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14、保护措施: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新能源努力加强国际合作(2)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类使用制冷设备排放的氟氯烃危害:危害人体健康,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保护措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加强国际合作(3)酸雨概念: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成因:燃烧矿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等防治措施: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我国已经采取了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等措施来控制酸雨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一:地壳
15、物质的组成与循环(1)组成岩石的矿物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 结合矿物: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 积聚 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岩石 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 变质岩:大理岩,板岩(2)地壳物质的循环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二: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1)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地震、火山爆发、地壳运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泥石流、滑坡、山崩2)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两者的关系水平运动形成褶皱山系,如裂谷
16、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垂直运动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陆变迁3)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1) 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课本63页图3.11)(2) 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等(3) 板块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在板块相撞挤压地带,常形成山脉,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4)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1)地质构造的概念:由于地壳运动引起地壳变形变位(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褶皱岩层形态未侵蚀的地表形态侵蚀后的地表形态与人类生产关系
17、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成为山岭不少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储油构造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成为谷地不少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储存地下水断层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上升岩块: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块:渭河平原、汾河谷地、鄱阳湖。工程建设遇断层加固或避开5)外力作用与地貌侵蚀搬运堆积流水作用冲刷地表,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流水使谷地加深加宽搬运侵蚀后的产物,如流沙流速降低,泥沙逐渐沉积流沙堆积形成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风力作用风蚀沟谷、风蚀洼地形成戈壁、荒漠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沙漠边缘黄土堆积,如黄土高原三;海水的温度和盐度(1)海水
18、的温度海水温度分布规律水平方向同一海区夏季水温高,冬季水温低不同纬度海区纬度较低处水温较高,纬度较高处水温较低纬度相当海区暖流经过的海区水温较高,寒流经过海区水温较低垂直分布水温由表面向深层递减,在1000米以下垂直温差较小(3)海水的盐度概念: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质量。世界大洋平均盐度为3.5%分布规律:从两个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和高纬海区递减。红海最高(4.1%),波罗的海最低(不超过1%)影响因素影响因素影 响降水量与蒸发量降水量蒸发量,盐度较低;降水量蒸发量,盐度较高入海径流有大量江河淡水注入的海区,盐度偏低洋流同纬度海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低,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
19、高四;海水的运动(1)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风浪、海啸);潮汐;洋流(2)洋流的形成与分布(图3.31,3.32) 风海流:南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按照成因分 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流动,红海与印度洋的曼德海峡 分布 补偿流:秘鲁寒流按性质分 寒流:从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低 暖流: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高以副热带为中心 北半球:顺时针环流分布规律 南半球:逆时针环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逆时针环流 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暖流:增温增湿,如同一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高,西欧
20、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如果没有北大气候 西洋暖流,英国和挪威的海港将有半年以上的冰封期,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海港终年不冻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 寒流:降温减湿,如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低,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寒暖流交汇处渔场的形成: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英海洋生物 国的北海渔场上升流的影响:秘鲁渔场的形成、东南大西洋渔场海洋环境污染:加快净化的速度,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但是别的海域也可能受到污染,所以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航海事业:顺风顺流,例如,北半球的冬季,从波斯湾到红海的油轮经过阿拉
21、伯海时是顺风顺流,从大西洋到地中海经过直布罗陀海峡时是顺风顺流五:陆地水和水循环(1)陆地水体类型:目前人类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按空间分类 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水、冰川 地下水:潜水、承压水按循环周期分类 静态水资源: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 动态水资源:地表水、浅层地下水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水源补给类型补给时间补给特点我国分布地区雨水夏秋季节水量变化大东部和南部冰川融水主要在夏季补给有时间性
22、,水量稳定西北地区湖泊水全年有调节性,水量稳定东部地下水全年水量稳定,与河流有互补关系普遍(3)水循环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类型:海陆间大循环(蒸发(包括植物的蒸腾),水汽输送,下渗,地表和地下径流四个环节,(图3.37),陆地循环,海洋循环六:生物(1) 生物的分布和环境光照:喜光植物和喜阴植物形成不同的植被带热量:从赤道向两极,热量减少 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减少水分:从沿海到内陆,水分减少,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带(2)对环境的指示作用:骆驼刺表示干旱的沙漠地区,莲表示水湿环境,矮牵牛能够指示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污染(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光合作用(太阳能转换成生物能,无机物转换成有机物),生物
23、循环促使化学元素的迁移,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改变原始大气的成分,改变水的化学成分,参与沉积岩的形成,加速岩石的风化,促使土壤的形成,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七:土壤(1)土壤的概念: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2)土壤的本质属性: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3)土壤的组成:矿物质(土壤中矿物养分的来源),有机质(其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水分和空气(彼此消长,影响热量)(4)土壤的形成形成过程: 岩石风化过程 低等植物着生过程 高等植物着生过程 土壤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所以
24、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起着主导作用八;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1)整体性(图3.53):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整体,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由于距海远,海洋暖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了干旱的大陆性气候,由于气候干旱,降水少,所以地表水少,多为内流河,由于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但风化作用强,形成了大片戈壁和沙漠,气候变化会导致植被稀少;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个要素发生变化会导致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例如,气候变暖,导致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最终会淹没城市河低地(2)地域差异分异规律形成基础影响因素分布规律主要分布地区从赤道向两极热量太阳辐射沿纬线延伸,经度更替低纬度地区和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从
25、沿海向内陆水分海陆分布沿经度延伸,纬线更替中纬度地区山地的垂直分异热量,水分海拔高度从山麓到山顶有规律的变化海拔较高的山地第四单元 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一:气候资源的特点(1)特点:普遍存在性,数值特征,变率大(2)开发利用 气候资源与农业:一地的气候资源往往决定了该地的农业类型和种植制度 气候 日照与街道方位: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度的夹角 开发 资源与 盛行一种主导风向:工业布局在下风向 利用 建筑 风向与 盛行季风区:工业布局在垂直于季风区风向的郊外 城市规划 已知最小风频:工业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气候资源与交通:公路和铁路的建设(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及其激发的泥石流、大风等出现的强度
26、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机场的选址(宜选择低云、雾和暴雨出现频率较少、风速较小的地方,还应与城市保持较远的距离)。二;海洋资源(1)海洋渔业的形成和分布:、 在浅海大陆架海域,阳光集中,光合作用强,入海河流带海洋渔业生产渔场的 来了丰富的营养物质 形成条件 在温带海域,季节变化显著,冬季底层海水和表层海水交换时,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盐类 在暖流和寒流的交汇处,饵料比较丰富 世界主 世界主要渔场:课本100图4.4 渔场的 世界四大渔场:纽芬兰,北海道,北海,秘鲁渔场 分布 我国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渔获量最多的国家(2)海洋油气生产过程:资源勘探(利用地震波探测)、油气开采(海上钻井平台)、油气
27、运输(管道运输,船舶运输)(3)海洋空间的利用(图4.9)(4)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港口作用:海洋运输船舶停泊、中转、装卸货物得场所。 腹地:为港口提供服务的区域(5)海洋环境的主要问题 海洋污染:绝大部分来源于陆地上的生产活动,工业生产的废海洋环境 弃物是主要海洋污染物,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保护 海洋生态破坏:人类活动(海岸工程,围海造陆)以及自然条件的变化(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 主要来源:沿海工业生产和海运航线上的船舶 石油污染 石油污染 污染区域:集中在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线 及其防治 治理重点:石油泄漏 石油污染的防治:分散、沉降、吸收、围栏、放任、燃烧三:陆地资源(1)陆地
28、资源的类型和特点: 类型:(表4.4)特点:有限性;利用潜力的无限性;分布规律性;整体性。(2)陆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陆地资源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对象;陆地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四:气象灾害(1)台风形成: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主要灾害: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主要影响地区:亚洲东部,亚洲南部,北美洲东海岸,其中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次数最多,强度最大的海区发生季节:夏秋季节监测和防御: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监测,到近海后,还可以用雷达监测(2)暴雨洪涝形成条件: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主要影响地区:亚洲最多
29、防御措施:利用气象卫星,提高暴雨预报的准确率;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和非工程措施防御(洪泛区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实施防洪保险)(3)干旱(4)寒潮原因: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得大范围得剧烈降温,并伴随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五:地质灾害(1)地震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能量大小:用震级表示,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倍,3级以下为微震,5级以上为破坏性地震要素:震中,震源,震中距,震级,烈度。(2)火山喷发火山构造:火山锥,火山口,
30、火山通道类型: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3)滑坡和泥石流(4)地质灾害得关联性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得关联性:一个地域内得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他们在成因上关联的,例如,我国的川、滇、黔接壤地带,形成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例如地震可能诱发火灾、海啸、滑坡、泥石流、瘟疫蔓延等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能诱发地质灾害,例如,人为的破坏地表植被,造成了泥石流;人为大规模的工程活动,造成滑坡等灾害。(4) 防御措施: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实施一些防御措施,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第五单元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
31、理环境1:农业农业生产的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农业的投入:自然条件:光照、热量、水分、土壤社会经济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农业的分类: 按生产对象分类:种植业和畜牧业按投入的多少分类: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按产品的用途分类: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农业区位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市场、交通、政策等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区位因素农业发展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为密切。水源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区,灌溉水源是决定性因素。地形不同的地形区(坡度、高度),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耕作业,山
32、地适宜发展畜牧业和种植业土壤不同的土壤种类,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如东南丘陵地区分布广泛酸性土壤,适合种植茶树市场需求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交通运输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园艺、乳畜业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国家政策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如我国20世纪80年代建立的商品粮基地科学技术是影响农业区位的重要因素,但它是通过影响其它因素而影响农业区位。工业、城市的发展在城市郊区及工矿区周围,往往形成以生产蔬菜、肉、乳、禽、蛋为重点的农业生产基地。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社会经济因素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市场区位新兴工矿区的出现,城市的发
33、展,城区和工矿区周围将重点生产蔬菜、肉、蛋、奶等,并发展园艺业市场需求量供不应求时,刺激生产,供过于求时,压缩生产,如我国90年代初苹果种植交通条件和保鲜、冷藏技术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例如美国东南部地区利用光照优势发展蔬菜、花卉,供应东北地区,我国北方冬季从南方的广东、四川等省大量调运蔬菜;使农业区域专业化生产成为可能,例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等成为世界主要商品粮食生产基地,荷兰、丹麦、新西兰等为世界主要的乳畜产品供应国,拉丁美洲、非洲以及东南亚和南亚成为世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农业地域类型分布
34、地区其他概况典型案例水稻种植业集中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区位条件:高温多雨的气候平坦的地形劳动力丰富有悠久的历史,稻米是传统的食粮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大牧场放牧业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地, 美国、阿根廷以牧牛为主,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以牧羊为主。潘帕斯草原区位条件:优良天然草场;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海港近采取的措施(以阿根廷为例):培育良种牛,加强牛群病害的研究;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开辟水源;种植饲料。商品谷物农业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地基本特征:生产规模大、
35、机械化程度高是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作物:小麦、玉米美国中部平原的商品农业的区位优势: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交通运输,地广人稀,高度发达的工业混合农业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主要是饲养牲畜和谷物生产的混合农业墨累达令盆地的优点: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2、工业特点:地域上的灵活性,季节上的连续性投入要素:自然条件(土地、水源、能源、原料等)和社会经济条件(劳动力、资金、设备、技术等)产出要素:工业产品和工业“三废”工业的发展:工业的分布就世界而言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日本等少数国家,就国家而言主要集中
36、分布在少数地区和少数城市 由于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原料和劳动力对工业投入发生了变化,工业所采用的原料种类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而且对原料的利用率及加工深度不断提高,所以对原料的投入减少,对劳动力的知识、技术的投入逐步加大,如50年代扩建的鞍钢和现在的宝钢等企业 生产方式:由大批量、标准化到中小批量定制式按照工业的投入要素分类工业类型举例分布地区资源密集型工业采掘工业,制糖工业受自然资源分布的制约劳动密集型工业纺织工业,服装工业分布在劳动力丰富的地区资金密集型工业钢铁工业,化学工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对原料的依赖性仍然比较大技术密集型工业电子工业,航天工业,核工业,激光工业分布在科学技术和
37、高等教育发达的地区工业区位因素: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工业部门类属名称区位选择的基本原则代表部门原料指向型工业运输原料成本较高(原料到产品重量大大减轻)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易变质等)甜菜、甘蔗制糖等水果、水产品加工市场指向型工业运输原料成本较高(重量、体积减少不多或有增加)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易变质、破碎等)家具、印刷、啤酒部分食品动力指向型工业消耗大量电能的工业炼铝厂、冶金及化工等重工业廉价劳力指向型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应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力的地区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鞋等技术指向型工业技术要求高,应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
38、地区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等不同类型工业区的特点:著名工业区发展条件发展特点传统工业区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丰富的煤炭、离铁矿区近、充沛的水源、便捷的水陆交通、广阔的市场衰落的原因:生产结构单一,由于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综合整治: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调整工业布局、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发展科技;繁荣经济;消除污染,美化环境新兴工业区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大批廉价劳力、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经济高度开放、政府的大力支持以中小企业为主;轻工业为主;生产过程分散;资本集中程度低;大多分散在小城镇或农村美国“硅谷”(高技术工业)地理位置优越
39、,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有高等院校;便捷的交通;军事订货。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研究开发费用比例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历史上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的影响历次技术革命年代主要标志新出现的工业部门第一次18世纪60年代蒸气机的发明棉纺织、钢铁第二次19世纪70年代电气化电力、化学、石油、汽车、飞机第三次20世纪50年代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和微电子技术微电子,核工业,航天,激光污染工业分布工业部门污染类型区位选择水泥厂,酿造厂污染空气工厂设置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或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向,季风区的垂直郊外印染长,造纸厂,电镀厂,皮革厂污染水源污水排放口要远离水源地及河流
40、上游化工厂,炼油厂污染大气,污染水源综合以上两条发电厂,钢铁厂污染空气,固体废弃物污染污染空气综合以上的,固体废弃物污染要远离居民区和农田第六单元 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1、聚落的形成乡村、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乡村形成:人类为生存,希望互相合作和共同生活,由此而构成聚居。随着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分离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人类开始进入分散的乡村聚落阶段。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才形成了乡村聚落。城市形成条件:A、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农业生产有剩余产品,是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B、劳动分工促进城市出现: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剩余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就需要进行商品交换。
41、在商品交易的场所形成集市,集市进一步演变为城市。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多数诞生在河流的中下游冲积平原上,如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2、城市的区位 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主要代表性的城市)自然因素影响的结果影响原因地形平原大多数城市分布在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例如,美国的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城市带分布在大西洋沿岸平原;圣弗朗西斯科圣迭戈城市带分布在西部沿海平原;芝加哥匹兹堡城市带分布在中部平原高原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地区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高原地区,气候较凉爽,如巴西的城市多数分布在巴西高原山区城市多分布在沿河谷底和开阔地例如:我国的西安就在渭河平原,太原在汾河谷地气候世界城市主要分布在气候适中的中低纬度临海地带,世界三大城市密集地区河流河运起点货物在此转运,如我国江西的赣州河流汇合处大量人流和物流在这里集中和转运,如我国宜宾(岷江和长江);重庆(嘉陵江和长江);武汉(汉水和长江)河口河海交汇处,人流和物流在这里转运和中转,如我国上海和广州河流曲线处利用天然河流防卫,如瑞士的伯尔尼(在阿勒河上)河心岛利用天然河流防卫,如法国的巴黎(在赛纳河上)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