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式食物结构养生方案之五味调和的关键.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7050360 上传时间:2024-12-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式食物结构养生方案之五味调和的关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式食物结构养生方案之五味调和的关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式食物结构养生方案 第06章 五味调和 中国式食物结构养生方案 之 五味调和的关键在合体 食物的食性归结为阴阳,人体的属性归结为阴阳。阴阳,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的对立双方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黄帝内经》将阴阳学说引入生命科学的研究领域,阴阳既可代表与生命有关的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也可以代表生命过程中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人体的组织结构、人体的生理功能、人体的病理变化及生命的一切活动中,包涵诸多对立统一范畴,饮食养生,在生命活动诸多对立统一范畴中,所研究的是食物与人体或说饮食与健康的对立统一。五味调和,关键在于饮食状态符合人体的健康状态。 人体的健康状态,《黄帝内经》阐述比较多的是阴阳和平,也称为阴阳调和、阴阳平衡,是理想的健康状态;与阴阳和平对应的是阴阳失和,则属于疾病状态。《黄帝内经》对阴阳和平进行深入分析,又描述了两种状态,一是阴阳自和状态,二是阴阳调和状态。后世著名医家张仲景,高度重视阴阳自和状态,他在《伤寒论》以阴阳为辩证施治的总纲,把协调阴阳的偏盛偏衰贯穿于全部六经证治之中,尤其是创造性地发挥了“阴阳自和”的观点。阴阳自和,也成为养生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因此,从养生的角度,突出强调人体健康的三种状态,一是阴阳自和状态,二是阴阳调和状态,三是阴阳失和状态。其中,阴阳自和状态的一般规律性特点最强,阴阳失和状态的个体特殊性特点最强。五味调和,主要是适合人体的这三种状态,根据人体状态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特点,五味调和体现在针对性强度的不同。 1、阴阳自和状态下的五味调和 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对生命体来说,阴阳自和是生命体内的阴阳二气在生理状态下的自我协调、自我恢复、自我痊愈、自趋稳态的机制。当人体出现阴阳失和状态时,不进行人工干预,而是依靠人体机制,自我达到阴阳和平的状态。阴阳自和是有前提条件的,这就是人体的自我调节、自我恢复、自我痊愈、自趋稳态的机制运行正常。 阴阳自和的概念,脱胎于中国古代哲学中阴阳贵和的思想和道家的崇尚自然的思想。《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素问·灵兰秘典论》通过“十二脏相使贵贱”,把人体视作自组织系统,具有自我恢复有序状态的能力;《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论述的“阳平阴秘”、《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论述的“亢则害、承乃制”则是对阴阳自和机制的概括。这些经文论述了阴阳自和的原理,但没有明确提出阴阳自和的概念。阴阳自和一词,在古代哲学著作中,最早见于东汉王充的《论衡》。《论衡·自然》说:“黄老之操,身中恬澹,其治无为,正身共己而阴阳自和,无心于为而物自化,无意于生而物自成”。此处的阴阳自和,是指通过自身的修身养性,来协调自身的阴阳二气,并使自身的阴阳运动与自然阴阳变化融合为一体。在中医学著作中,阴阳自和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伤寒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说:“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伤寒论·辨脉法》说:“问曰:病有不战、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脉自微,此以曾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内无津液,此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这两条经文,主要是指用汗、吐、下诸攻法太过,耗伤津液,但若机能不衰,阴阳可自和,疾病可自愈。说明在疾病过程中,机体内不协调的阴阳双方能够自动地趋向于协调平衡的最佳目标,是疾病自愈的内在机制。张仲景之后,历代《伤寒论》注家对阴阳自和都有一些独到的认识,清代吴谦的《医宗金鉴》,尤有发挥。《医宗金鉴》对阴阳自和的注解说:“凡病,谓不论中风、伤寒一切病也。若汗,若吐,若下,若亡血,若亡津液,施治得宜,自然愈矣。即或治未得宜,虽不见愈,亦不至变诸坏逆,则其邪正皆衰,可不必施治,惟当静以俟之,诊其阴阳自和,必能自愈”。此处的阴阳自和,是指机体虽因正气随邪气同衰,但生机仍存的脉证表现。只要生机仍在,阴阳就有自和的趋势,疾病就有自愈的可能。阴阳自和理论,反映了阴阳的深层次运动规律,揭示了人体疾病自愈的内在变化机制。用食物、用药物或其它方法,实际上是在调动和发挥机体内的阴阳双方的自和潜能和机体的修复、调节作用。 《黄帝内经》虽然没有明确提出阴阳自和的概念,但论述了阴阳自和的原理,而且提出了阴阳自和状态下的养生方法,就是无代化思想或曰化不可代思想。《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帝曰:有毒无毒服有约乎?岐伯曰: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不尽,行复如法,必先岁气,无伐天和,无盛盛,无虚虚,而造人夭殃,无致邪,无失正,绝人长命。帝曰:其久病者,有气从不康,病去而瘠,奈何?岐伯曰:昭乎哉圣人之问也!化不可代,时不可违。夫经络以通,血气以从,复其不足,与众齐同,养之,和之,静以待时,谨守其气,无使倾移,其形乃彰,生气以长,命曰圣王。故大要曰:无代化,无违时,必养必和,待其来复,此之谓也”。张志聪为此段作注说:“此论人之形体,亦由气运之所资养者也。夫神去则机息,气止则化绝,神气之不可不调养也。然而,神气犹主人,形骸若器宇,形与神俱,而后可终其天年,是形之不可不调养也。气从者,谓神气已调,不康而瘠,谓身不康而形尚瘦也。化,谓五运之化气;代,更代也;时,谓六气之主时;违,逆也。如敷和之纪,其藏肝,其养筋。升明之纪,其藏心,其养血。备化之纪,其藏脾,其养肉。审平之纪,其藏肺,其养皮毛。静顺之纪,其藏肾,其养骨髓。是形之皮肉筋骨,皆由化运之所资养,不可更代者也”。无代化思想,是建立在阴阳自和的生理机制基础上的;阴阳自和是建立在神机、生机的认识基础上。 在阴阳自和的状态下,五味调和按照无代化的思想,核心是不进行人工干预。主要任务是根据人体生理功能的一般规律,调养神气、神机,调养五运之化气,不考虑个体的特殊性,且不直接针对肝、心、脾、肺、肾等身体器官。基本要求是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保障食物的全面性,包括五谷的基本性、五菜的广泛性、五畜的适度性、五果的差异性;从营养素角度讲,就是保障营养素的全面性,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膳食纤维和水,营养成分不缺少,且宏量元素、常量元素、微量元素保持适当的比例。 2、阴阳调和状态下的五味调和 阴阳调和,也是阴阳和平的一种状态,与阴阳自和状态下的无代化不同,阴阳调和状态是在一定的人工干预条件下取得的。当人体出现阴阳失和状态时,有针对性地运用食物以及其它人工干预手段,对阴阳失和状态进行调整,使之从失和到和平。阴阳调和的前提条件,是人体的自我调节、自我恢复、自我痊愈、自趋稳态的机制运行基本正常,只是出现了不稳定因素和波动状态。阴阳自和是常态,阴阳失和是非常态或短暂态,通过人工干预可回到常态。 《黄帝内经》在关注生命一般规律的基础上,重点关注防病治病,因而,论述重点实际上在阴阳调和状态上,有关“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的思想,都是就阴阳调和状态而言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始本,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这是从治病的角度归纳的总纲;“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黄帝内经》的一贯思想,是对人体健康最高目标的概括。《素问·生气通天论》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汤液醪醴论》:“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素问·玉版论要》说:“阴阳反作,治在权衡相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灵枢·根结》说:“用针之要,在于和调,调阴与阳,精气乃光”。这些论述都是阴阳调和这一重要思想的表述,保持或恢复阴阳调和状态,就成为防病治病的最高原则。 在阴阳调和的状态下,五味调和要进行利导性的人工干预,运用食物的五味之所利。主要任务也是根据人体生理功能的一般规律,调养神气、神机,调养五运之化气;但同时考虑个体的特殊性,直接针对肝、心、脾、肺、肾等身体器官,以五味调理五脏核心身体器官,有必要时也调理其它身体器官。基本要求是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保障食物的全面性和营养素的全面性,但同时也要突出重点,有益于需要调理的身体器官的食物,就是食物选择的重点。 与阴阳自和状态下的五味调和相比,阴阳调和状态下的五味调和,有了一定的人工干预成分,考虑到一些个体特殊性因素,五味调和的针对性加强了,作用强度也增加了,适用性也因此而缩小了。 3、阴阳失调状态下的五味调和 阴阳失调,是一种疾病状态。当人体出现阴阳失和状态时,运用食物以及其它人工干预手段,不足以使之从失和到和平。阴阳自和的力量尚存,但这种力量并不形成机体的运行机制,说明人体的自我调节、自我恢复、自我痊愈、自趋稳态的机制运行基本失效。 机体在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阴阳双方失去相对的协调平衡,形成以阴阳一方偏盛与偏衰为核心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导致脏腑、经络、气血、营卫等相互关系失去协调和平衡,升降出入等气机失常,人体各种功能性与器质性疾患等。其具体表现形式主要包括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盛格阳、阳盛格阴)、阴阳转化、阴阳亡失等几方面。因此,阴阳失调既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根据,又是中医病机原理的总纲。 阴阳偏胜是决定阴阳失调病理变化的重要力量。阴阳偏胜之阴阳,分别指阴邪伤人,形成机体属于阴的部分偏胜;或阳邪侵袭形成机体属于阳的部分偏胜。阴阳偏胜的实质一方面是阴阳邪气同类相求,即邪气以阳助阳,以阴助阴;另一方面,机体本身阴阳双方中一方亢盛,但另一方并无虚损。邪气偏胜,其病属实。阴阳偏盛是根基于人体阴阳不虚基础上的阴邪、阳邪亢盛。邪盛必然伤正,因此能够发生为阴阳偏衰、阴阳转化、阴阳格拒的病理变化。 阴阳偏衰是阴阳失调病理变化的内在根据。阴偏衰或阳偏衰,分别是指人体的阴不足即阴虚;或阳不足即阳虚。所以说,阴阳偏衰属于“精气夺则虚”的病理状态。阴阳偏衰,一方面表现为阴或阳的功能不足;另一方面,由于阴阳互制互用,因此,阴阳偏衰又是阴阳互损、阴阳亡失发生的条件和依据。 疾病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是复杂的,这些复杂的病理变化,又具有内在的规律性,决定其变化规律的主要有两方面,即阴阳偏盛与阴阳偏衰。但前者言邪气盛,后者指正气虚。阴阳之间的邪正斗争,相互之间的盛衰消长,决定着疾病阴阳失调变化发展的趋势和内容。阴阳的偏盛和偏衰及阴阳双方力量的对比是阴阳失调变化的决定性因素,而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转化和阴阳亡失等只是阴阳盛衰及其变化的不同表现形式和发展趋势与终极结果。总之,阴阳偏胜偏衰决定阴阳失调的变化规律。 在阴阳失调的状态下,五味调和要进行强制性的人工干预,运用药物的五味偏性甚至毒性。主要任务是纠偏,从个体的特殊性出发,针对阴阳偏胜或阴阳偏衰,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基本要求是辩证施食,甚至辩证用药。 与阴阳调和状态下的五味调和相比,阴阳失调状态下的五味调和,有了强烈的人工干预成分,个体特殊性因素是用膳用药的主要依据,五味调和有很强的针对性,作用强度带强制性,适用范围局限特定的个体。 5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休闲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