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实验心理学》(孟庆茂版)知识点及重点笔记.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7048856 上传时间:2024-12-25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8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心理学》(孟庆茂版)知识点及重点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实验心理学》(孟庆茂版)知识点及重点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实验心理学》(孟庆茂版)知识点及重点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实验心理学》(孟庆茂版)知识点及重点笔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实验心理学》(孟庆茂版)知识点及重点笔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教材:实验心理学(孟庆茂、常建华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一版第一章 绪论心理学怎样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第一节心理学的科学性一、什么是科学?科学就是通过客观的观察和严密的论证来获取知识。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权威、逻辑推理、经验或直觉、科学。就一个人来说,科学研究是获得正确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而对全人类来说,科学就是获取真知的唯一来源了。科学与前面三个途径的区别在于其客观性和严密性。所谓客观性,就是科学只承认和研究客观存在的事物;所谓严密性,就是科学家采用严密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二、科学的五大前提假设(一)世界是真实的对于大多数科学家来说,我们面临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不以我们的意志

2、而转移的。(二)世界是有规律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只要条件满足,就会出现过去出现过的事件。(三)世界是有因果关系的科学家认为,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其原因,而不是毫无理由地独自产生的。(四)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任何一个科学家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承认:世界是可知的。(五)世界是可以用理性加以理解的推理逻辑思维是理解一切事物和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对科学家来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通过推理加以解释,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推理而得到解决。三、心理学是不是科学学科的科学性是一个连续体,在学科发展的同时,其科学性也在发展。在冯特时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所谓的内省,它直接违反了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原则。行为主义认为,只有

3、那些可以观察到的行为才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当代认知心理学则是一个典型的研究从被试身上直接观测到的客观事实、寻找其中因果关系的学术流派。而与之同时代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则重视意识、情感、价值等行为主义心理学比较忽视的内容,它不甚强调客观观察(事实上也很难做到这一点)。另外,心理学的不少分支(例如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等)比较倚重高级统计分析,而这些方法并不一定能直接得出因果关系,对分析结果的解释也可以各不相同,这也降低了它们的科学性。综合考虑心理学上述方面的情况,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心理学既不是一门纯粹的科学,也不是毫无科学性,它的科学性介于全和无之间,并向比较纯粹、完全的科学性发展。

4、第二节 科学与实验一、科学家的工作科学家的主要工作就是发现和理解世界上存在着的因果关系,从而帮助我们理解这个世界。探索因果关系的工作可以分两个方面:发现规则和建构理论。(一)发现规则所谓规则,就是我们常说的规律、定理和定律等,它说明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发现规则要分两步走:描述事物、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二)建构理论理论的任务是解释事物之间的联系。理论往往是一系列论断,用以解释一个或多个规则。为了作出解释,它往往包括一些规则中没有直接包含的概念。二、实验实验就是精密地控制各种因素,排除无关因素对观察结果的干扰,探究有关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过程。(一)实验对科学的重要性(二)实验的构成要素任何一个实

5、验,都由以下要素构成:实验者、实验对象、实验手段。(三)实验变量分析设计任何一个实验,都需要分析实验所涉及的各种变量。变量指事物的属性,这种属性在质量或数量上是可变的。所谓质量可变,例如人的性别(男或女)、宗教信仰(何种宗教信仰)等等;所谓数量可变,例如物体的重量、信仰的坚定程度等等。变量包括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在数学上,在实验中,自变量是主试所要操纵的变量,它的变化往往构成原因;而因变量则是主试认为可能受自变量影响的变量,它的变化可能构成结果。控制变量指自变量以外那些可能影响实验中的因变量的变量。为了得到纯洁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关系,必须采取措施将控制变量的影响降至最低。(四)实验研究的步

6、骤要完成一项实验研究,至少需要以下5个步骤:理论假设、方案设计、方案实施、数据处理和解释结果。第三节 实验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前文讲过,一门学科能否成为科学,要看它是否建立在客观观察的基础上,是否探究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它是否具备严密的逻辑体系。而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它还必须有独特的、适合其特殊研究对象特点的方法体系。在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之前,它是作为哲学的附庸存在的。那时候的心理学研究是由哲学家在研究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心灵和身体的关系等等哲学问题时顺带进行的,没有自己的独立理论体系,研究的方法也是借用哲学的思辨方法。从18世纪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心理学自身研究领域的拓展,心

7、理学开始了自己的“独立运动”。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是这场独立运动的酝酿期。这时出现了实验的萌芽。在这期间,生理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开始定量地研究一些感觉和知觉问题。例如,1795年,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台长马斯克林(Maskelyne)发现,他的助手对天体运动的观察记录总是比他慢约半秒。因而他提出了反应时问题,认为反应时间存在着人际差异。后来就有所谓的相对人差方程(A被试的反应时间B被试的反应时间X秒)的研究。19世纪中叶以后,德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韦伯根据多年的研究,总结出韦伯定律。而莱比锡大学物理学家、心理学家费希纳则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描述感觉强度与刺激强度之间关系的对数定律,还制

8、定出心理物理学的基本方法,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古典心理物理学方法,包括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差误法。这一套方法是专门用于心理学研究的实验和数学处理方法,这标志着心理学开始有了自己的独特的研究方法。1862年,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在他的感官知觉理论贡献论文集的导言中首次提出了实验心理学一词。冯特将它作为自己创建的新心理学的代名词。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建立了第一个正式的心理学实验室,提出了第一个完整的心理学理论体系结构主义学派,还培养了一批来自世界各国的心理学家。心理学由此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第二章心理学实验设计实验设计说到底就是计划

9、如何控制各种变量,以严密的逻辑说明因果关系。心理实验的设计,就是实验研究者为了解答所研究的问题,设计对实验中各种变量如何加以控制的方案。心理学实验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实验室实验,一种是自然实验。本章主要讨论实验室实验的设计问题。第一节心理实验研究的程序一、定课题二、选被试三、控制与测定四、统计结果五、撰写论文 第二节心理学实验中的变量一、自变量及其控制在心理学实验中,自变量是能产生所要研究的心理现象的各种条件(或称因素)或条件的组合。自变量往往与刺激有关,但是被试自身的条件(机体变量)也常常影响反应活动,因此,刺激变量和机体变量都可以作为自变量来进行研究。(一)自变量的种类如果仔细分析,自变量还

10、可以分解为以下5大种类:1、刺激特征方面的自变量这些自变量可以是量的变化,也可以是质的变化;可以是简单刺激,也可以是组合刺激。2、环境变量不同的环境因素也可以作为自变量。例如不同的国家、地区、学校、班级,就是环境变量。3、被试变量被试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职业特征、健康状况、个性差异都可能影响实验结果。4、暂时的被试变量暂时的被试变量指的是那些容易暂时性地受主试或研究者的言语、表情、态度以及其他因素影响的被试变量。例如定势、动机、疲劳等等。(二)对于自变量的控制1、对自变量规定操作定义亮、声音响、噪音2、检查点的确定3、仪器的校准4、控制呈现刺激方式二、因变量及其控制(一)因变量的种类在心理

11、学实验中,充当因变量的总是反应变量,它是由自变量引起的被测定者的心理现象或行为变化。1、反应的准确性2、反应的敏捷性3、刺激的强度4、反应的概率或频率5、评定分数6、反应的强度7、高次反应变量(二)反应变量的控制1、对反应规定操作定义2、反应变量应具备的条件3、反应指标的平衡三、控制变量的处理控制变量又称无关变量、参变量、额外变量等等,它们是除自变量之外,一切能够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是必须在实验中加以控制的变量。对控制变量的处理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对部分被试变量及暂时被试变量的控制方法1、指导语控制2、主试态度3、单盲或双盲实验4、控制被试的个体差异5、实验组控制组对照法(二)对环境

12、变量及部分被试变量的控制方法1、操作控制法消除法和恒定法2、设计控制法平衡法和抵销法Kurtz有效计划ABBA法和随机法3、统计控制法控制变量纳入法和协方差分析法第三节实验设计一、实验组、控制组比较设计(组间设计)二、事前测定和事后测定比较设计三、随机化设计及区组设计四、单因素与多因素实验设计前实验设计、相关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第四节实验研究的效度实验研究效度是指一项实验研究所得到的结论与事物本来面目和本质规律之间吻合的程度。一、内在效度和统计结论效度(一)内在效度指实验数据偏离真值的程度或指系统误差的大小。1、历史因素2、选择3、成熟4、测验经验的增长5、测量工具的稳定性6、统计回归

13、因素7、被试亡失8、选择与成熟交互作用9、前测与实验处理的反作用10、霍桑效应11、疲劳因素(二)统计结论效度统计结论效度指由统计方法适切性所引起的统计结论有效性的程度。1、统计检定力2、所选用的统计方法依据的各种假设条件满足的程度3、多重比较和误差变异4、测量工具的信度5、实验处理执行的信度6、实验环境内,无定性非相关事故的影响7、被试的随机变异二、外在效度与结构效度(一)外在效度外在效度指实验结果的有效性,或推论、应用之范围的准确性。1、克服实验的过分人工情景化2、增加样本的代表性3、保证测量工具的效度(二)构想效度构想效度指关于关系变量及变量之间关系构想的准确性,以及实验变量在实验时的操

14、作义与推理时的定义的一致性程度。第五节实验报告的撰写一、题目二、作者姓名、单位三、摘要四、关键词五、导言六、方法七、结果八、讨论九、结论十、参考文献十一、附录第三章经典心理物理学方法(一)阈限的测定经典心理物理学的内容:建立物理量和心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第一节阈限及其操作性定义阈限产生最低心理反应所需的物理量。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最小差别量操作定义:一个概念应由测定它的程序来定义绝对阈限的操作定义:有50%的实验次数能够引起积极反应的刺激的值。差别阈限的操作定义:有50%的实验次数能够引起差别反应的刺激的差别值。需考虑的问题: 刺激系列和反应

15、系列 被试反应 测定次数第二节极限法别名:最小变化法、最小可觉刺激或差别法,系列探索法。程序特点:刺激交替按渐增或渐减两个方向变化,探求阈限所在位置。绝对阈限的测定系列交替问题、起始点问题、误差问题:期望误差、习惯误差、练习误差、疲劳误差。差别阈限的测定上限、下限空间误差、时间误差第三节平均差误法别名:调整法,均等法。程序特点:被试调节比较刺激,直到感觉与标准刺激相等。一、绝对阈限的测定标准刺激假设为零。二、差别阈限的测定阈限、主观相等点三、误差问题动作误差、空间误差、时间误差第四节恒定刺激法别名:次数法、常定刺激差别法、正误示例法程序特点:只有经常被感觉到和经常不被感觉到这一感觉地带的5-7

16、个刺激,而且这几个刺激在整个测定阈限的过程中是固定不变的。一、绝对阈限的测定直线内差法二、差别阈限的测定两类反应和三类反应第七章 感觉第一节视觉一、视觉刺激(一)视觉的物理刺激1、视觉的物理特征在正常情况下,引起视觉的刺激物是光。可见光的波长大约是380nm(即紫色)到780nm(即红色)。2、光源的种类3、单色光(二)光刺激的物理测量1、光源强度的测量光源在单位时间内发出的光量称为光通量。光源在给定方向上单位立体角中发射的光通量定义为光源在该方向上的光强度。在光度学中,光强度的单位是烛光。光强度为1烛光的一个点光源,在单位立体角内发射的光通量,定义为1流明。目视光度计2、光照度测量1流明的光

17、通量均匀分布在1平方米表面上所产生的光的照度,称为1勒克斯,也等于光强度为1烛光的光源在半径为1米的球表面上产生的光照度。对光照度的测量,有光度计和照度计。3、亮度的测量亮度是指发光体表面的明亮程度。无论是发光体还是非发光体,都可以用亮度计测量其反射的亮度。4、物理刺激的表示方法(1)视网膜照度(2)光强度等级-分贝5、其他测量(1)反射系数(2)透光系数(3)密度二、视觉现象(一)明视觉与暗视觉的区别1、视觉的主要功能解剖学已经证明,视网膜中含有两类感觉细胞: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两者执行不同的视觉功能。锥体视觉是明视觉,棒体视觉是暗视觉。在0.001尼特以下的亮度水平,基本上只有棒体细胞发挥

18、作用,在1尼特以上的亮度水平,锥体细胞发挥主要作用,亮度水平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称为中间视觉,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共同发挥作用。2、关于明暗视觉的实验研究实例3、等能光谱感受性的研究(二)明暗适应水平锥体细胞暗适应较快,暗适应时感受性提高不大;锥体细胞暗适应较慢,感受性提高较大。一般光适应较快。1、适应时瞳孔的变化瞳孔的变化是视觉补偿光线强度的机制之一。瞳孔的大小似乎还能反映神经系统的状态。2、锥体与棒体适应及其实验方法测定适应时的阈限要采用极限法渐增系列。测定锥体阈限时,要单独刺激锥体细胞。(1)棒体细胞的适应(2)锥体细胞的适应3、影响适应的因素(1)适应前照明(2)器质性病变(3)维生素A缺乏

19、(4)年龄因素(5)感官的相互作用(6)红色护目镜的作用(7)实验光的波长(三)刺激的时间与空间因素刺激的空间与时间对视觉有累积作用。1、刺激的时间累积作用Bunsen-Roscoe定律:光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的乘积决定它的效果。2、刺激的空间累积效应对于视觉效果是否等于面积与强度的简单乘积,目前尚有争议。(1)中央凹的累积作用(2)分散点的累积作用3、视觉阈限的量子理论(四)视觉后像视觉后像是一种视觉现象,即当光刺激视觉器官时,所产生的兴奋并不随着刺激的终止而消失,而是在刺激停止后仍然维持若干时间。1、影响后像的因素(1)刺激强度(2)视觉器官的疲劳程度(3)刺激的网膜部位(4)刺激的持续时间2

20、、实验中克服后像作用的具体办法(1)亮度匹配实验(2)颜色匹配实验(五)视觉的功能因素1、视敏度视敏度是视觉空间频率特性的一个方面,它指分辨空间两点或两线分离的能力。(1)视敏度的计算(2)影响视敏度的因素影响视敏度的因素主要有物理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三个方面。(3)有关视敏度的实验室研究方法视敏度的实验室研究方法主要有最小视点法、最小可分法。2、闪光融合频率闪光融合频率是时间视敏度,是时间分辨力的一项良好指标。(1)影响闪光融合频率的因素影响闪光融合频率的因素有,正时相的强度和两个时相的差异、两个时相的时间比例、刺激面积的大小、网膜的不同部位、其他感官的刺激、年龄、疲劳、缺氧,以及双眼间

21、的迁移等。(2)闪光融合频率的测定方法用闪光融合频率计或混色轮可以测定闪光融合频率。(3)闪光融合频率的应用闪光融合频率可用于亮度匹配,可以作为视生理指标。3、明度辨别力明度辨别力主要是指明度差别阈的大小。(六)双眼视觉因素在视觉实验中,单眼和双眼效果是不同的,即使都是双眼视觉,因刺激的性质不同会出现双眼竞争和双眼融合等现象,这些现象在视觉研究中都应予以考虑。1、双眼累积效果2、双眼竞争3、双眼融合(七)侧抑制和感受野现象1、侧抑制侧抑制是指相邻的神经元之间能够彼此抑制的现象。它的存在有提取反差的作用。2、感受野感受野指在视觉系统中存在着的“专门化”了的感受细胞,心理学上称为特征觉察器。第二节

22、颜色视觉一、光和颜色(一)可见光波与颜色产生可见光波的光源有以下几种类型:1、太阳光2、各种电光源(二)颜色的特性1、自然物体的颜色2、颜色的三个向度颜色具有色调、明度、饱和度三个特性。(1)色调:主要由光波中哪种波长占优势决定。(2)明度:与光波的强度有关,但是有些色调也受光强的影响。(3)饱和度:指颜色的鲜艳程度。颜色三度空间纺锤体可以比较好地表示上述特性。(三)颜色视觉理论颜色视觉理论主要有两大类,即杨-赫姆霍兹的三色说和黑灵的对立(颉颃学说)。1、杨-赫姆霍兹的三色说认为视网膜上存在三种不同的锥体细胞,分别对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线最敏感,它们的相互作用产生各种颜色视觉。2、黑灵的对立

23、(颉颃学说)又称四色说,要点是:(1)视觉系统中存在三种感受器:红-绿、黄-蓝、白-黑;(2)在各感受器(或称机制中)引起颉颃的反应,哪一方的反应大,即成为最终的反应。3、颜色视觉的现代理论阶段说该学说认为,杨-赫姆霍兹的三色说和黑灵的对立学说都是正确的,前者反映了感受器方面的机制,即颜色视觉的第一阶段,而后者反映了兴奋传导通路的机制,是颜色视觉的第二阶段。二、各种颜色视觉现象(一)视网膜的颜色区及不同观察视场具有正常颜色视觉的人,视网膜的颜色区不同。锥体细胞从中央凹向边缘逐渐减少,各种不同颜色的网膜区大小不同。即使在中央凹范围内,对不同颜色也有不同的感受性,当匹配颜色视场大于4度时,一般认为

24、棒体细胞对锥体细胞匹配有抑制作用,因此在颜色匹配实验中常因视场大小不同而得到不同的实验结果。(二)颜色辨别人眼对于不同的波长有不同的分辨力,即颜色差别阈限的大小随光波的不同而异。(三)颜色对比与颜色适应1、颜色对比在视场中,相邻区域不同颜色的相互影响叫做颜色对比。2、在颜色刺激作用下所造成的对该颜色的感受性发生变化,叫做颜色适应。(四)色觉异常色盲和色弱三、颜色混合与标定(一)相加混色与相减混色1、相加混色指色光的混合。全部光谱色都可以由三原色按不同的比例混合产生,其法则是:红色绿色黄色红色蓝色紫色蓝色绿色青色红色绿色蓝色白色2、相减混色指颜料的混合,颜料的颜色是由自然光照到颜料后,某些成分被

25、颜料吸收,其余部分被反射而形成。其法则是:黄色白色蓝色红色绿色紫色白色绿色红色蓝色青色白色红色绿色蓝色注:加色法中混合后所产生的颜色的明度是增加的,而减色法中混合后得出的颜色的明度是减少的。(二)颜色混合定律颜色混合定律(格拉斯曼定律)主要涉及光的混合:1、人的视觉能分辨颜色的三种变化明度、色调和饱和度。2、在由两个成分组成的混合色中,如果一个成分的比例连续变化,混合色的外观也在连续变化。由这一定律又导出两个定律:补色律:每一种颜色都有一个对应的补色。如果将一种颜色与其补色混合,便产生白色或灰色;中间色定律:任何两个非补色混合,便产生中间颜色;3、颜色外观相同的光,不管其光谱成分是否一样,在颜

26、色混合中具有相同的效果。这一定律导出:代替律:若颜色A=颜色B,颜色C=颜色D,则A+C=B+D。4、混合色的总亮度等于组成混合色的各颜色光亮度的总和(亮度相加定律)。(三)混合颜色刺激的方法1、混色轮2、色光混合(四)色度坐标与色度图1、颜色相加原理颜色相加原理就是混合色的三刺激值为各组成分色的三刺激值之和。2、颜色方程(C)=R(R)+G(G)+B(B)3、色度坐标与色度图用三原色在总量中的比例表示颜色,就是色度坐标。麦克斯韦颜色三角形。四、颜色的测量和标定系统(一)CIE标准表色系统1、1931 CIE-RGB 表色系统2、1931 CIE-XYZ 系统这个系统是色度学实际应用工具,几乎

27、关于颜色的一切测量、标准以及其他方面的延伸都以此为出发点,因而是颜色视觉研究的有力工具。3、CIE 1964 补充色度学系统4、CIE 1960 均匀颜色空间CIE 1964 均匀颜色空间(二)颜色的测量和色度计算1、三刺激值的测量和色度坐标的计算2、主波长与纯度(三)孟赛尔表色系统这个系统用一个三维空间的类似球体的模型表示表面色的三种基本特性。中央轴代表明度等级,离开中央轴的水平距离代表饱和度(彩度)。五、颜色知觉(一)客观颜色的知觉问题1、照度因素2、反射率因素3、客观颜色(二)颜色常性的测量1、布伦斯维克、邵勒斯比率(1)布伦斯维克比率(R-S)/(A-S)(2)邵勒斯比率(lgR-lg

28、S)/(lgA-lgS)2、颜色实验的一些方法(1)用减光屏或孔幕观察(2)用有色镜、烟熏镜或节光器减少照度(3)照度透视(4)改变表面的入射角(三)麦考勒效应麦考勒效应是指受测验图形条纹方向决定的颜色互补效应,是一种随方向而变的颜色后效。第二节听觉一、听觉刺激听觉是由物体的振动所产生的声波,作用于人(或动物)的听觉器官后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一)声波的特性听觉的适宜刺激是声波,它是由一定介质传播的疏密波。听觉研究中接触到的声音可分为纯音和复合音。1、纯音纯音是单一频率的声音,是单纯的正弦波形式。2、复合音复合音是由多个不同频率所组成的声音。任何复合声都可以分解为几个频率不同的纯音。按照组成复

29、合音的各纯音的频率之间的关系,可以把复合音进一步分为三种:音乐声,噪音和语言声。(1)音乐声:组成音乐声的各纯音的频率之间的关系是简单的倍数关系,是有周期性的振动,具有可重复波形。(2)噪音:组成噪音的各纯音频率之间没有整数倍的关系,是非周期性的,具有不规则的波形。(3)语言声:是乐音与噪音的复合音。元音是有周期性的,辅音是非周期的。(二)声音的发生率控制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已经有了系统的电发声设备。有各种规格型号的信号发生器,包括高低频信号发生器、噪音信号发生器,同时还有各式录音机记录语言声和电信号。(三)声音的测量、测量的单位(1)频率:是单位时间(秒)周波的数目(2)强度:声音的强度可以

30、用能量单位或压力单位来表示,现在国际上通用将1000赫兹的听觉阈限的强度0.0002微巴定为基准,其余所测量的声压与这个基准比值的对数取为贝尔单位,贝尔的十分之一为分贝尔(dB),因此声压级的计算公式写作:NdB=10lg(I/I0)I为能量单位NdB=20lg(P/P0)P为压力单位(3)相位:对于某些复杂的声音,除考虑频率及强度还必须考虑合成复杂声波的不同相位。、用于测量声音的仪器对于声音频率的测量可以用频率计;对于声音强度的测量一般用声级计。除上述仪器外,还有示波仪,声谱仪,声图仪和语图仪等声学仪器,可用于对声音的波形、频率、音色、音长等复杂成分进行分析和测量。二、听觉现象及其测定(一)

31、音高1、音高的测量音高又称音调,是对频率属性的反映,是一个心理量。引起因高感觉的频率在16Hz到22000Hz之间。音高的单位是美,规定1000赫兹、60分贝的音高为1000美。2、音高与强度的关系音高在一个轻微的程度上依赖于声音的强度。在说明一个声音的音高时,最好以一个标准的响度水平做参考,一个常用的标准就是40分贝的影响水平。3、音高与刺激持续时间的关系持续时间以另一个不同的方式影响音高。表现在刺激频率的临界时间。4、音高于被试个体的关系音高感觉的个体差异很大。5、音高的差别阈限(二)响度1、响度的范围和测量响度主要是由声波的强度(振幅)所决定的心理量,反映了刺激的强烈程度,其单位是宋。规

32、定1000赫兹的纯音其强度为40分贝时所产生的响度为1宋。响度主要是声压的函数,但也与频率和波形有关。2、响度与频率的关系响度感觉相同,其物理刺激(声压线)强度却随着频率的不同而异。等响曲线。3、响度与刺激持续时间的关系一个恒定的刺激所引起的响度感觉在200或300毫秒内增大。4、响度的差别阈限响度的差别阈限因刺激的强度与频率不同而变化。5、响度与听力不同被试的听力不同,个体差异很大。同时听力也随年龄因素而变化。(三)声音的掩盖声音的掩盖是一种听觉现象,即一个声音的存在使另一个声音的强度阈限提高的现象。1、纯音对纯音的掩盖2、噪音对纯音的掩盖3、非同时性掩盖4、其他掩盖(四)疲劳和适应1、疲劳

33、听觉疲劳指达到一定强度的声波连续作用于听觉器官以后,引起对其他频率的声波感受性降低的现象。通常是把阈限提高的量作为疲劳的指标,称为“暂时阈移”(TTS)。(1)疲劳声的强度疲劳声的强度越大,TTS越大。(2)疲劳声作用时间一般地,TTS按声音作用时间的对数增加。(3)被影响声的频率通常在高频显著,而疲劳声在低频时作用大于高频。(4)听力的恢复过程在疲劳声作用停止两分钟之内,TTS有不规则的变化,这表明存在不止一种类型的恢复过程。(5)研究疲劳的意义2、听适应听觉适应在感觉上的表现是声音的响度在刺激作用最初几分钟内有所下降,随后比较稳定在一个水平上,适应发展最快是在声音作用后1-2分钟,恢复也很

34、快。听适应与听疲劳是有区别的。听适应的测定方法为响度平衡法。(五)声音的相互作用1、音色音色随陪音及附加振动成分数目的多少而不同。、拍音(升沉)两个声音的频率相近而同时呈现,便产生拍音(升沉现象)、差音与和音当两种不同频率(一般相差28赫兹以上)的声音同时作用于听觉器官时,还感觉到两种频率之差或两种频率是和的第三种声音,又称联音。三、听空间知觉(一)声音方向定位线索、双耳的时间差异、双耳的强度差异、连续乐音场合下的双耳相位差、视觉对听觉方位判断的影响(二)听觉空间向定位的实验方法(三)距离知觉四、语音知觉(一)语音及其声学特点语音的成分有元音、辅音和特殊的语音,如汉语的声调。组成语音的元素有音

35、调、音强、音色和音长。1、元音分析2、辅音分析3、语音四要素(1)声调,是发生时声带振动济贫所高低变化产生。(2)音高,主要决定于语音的频率。(3)音强,音的响度不一定跟它的强度成正比。(4)音长4、语音的统计特性(二)语音知觉实验1、清晰度2、语音可懂度(三)语音知觉声学线索和语音知觉的范畴性1、语音知觉的声学线索2、语音知觉的范畴性(四)语音知觉的生理机制与语音知觉理论1、语音知觉的感受野2、大脑半球的专门化呈不对称性3、语音知觉理论有动觉论和听觉论第八章知觉第一节知觉研究的复杂性一、知觉研究中变量的复杂性二、形状知觉的理论形状知觉的早期理论是由冯特和铁钦纳为代表的构造主义和以魏台默、考夫

36、卡和苛勒为代表的格式塔学派,20世纪中期兴起了认知心理学理论。第二节轮廓、图形与背景一、轮廓1、什么是轮廓轮廓是形状的外形线,它是由明度或色彩级差的突然变化所引起的。虽然轮廓对于形状非常重要,但是轮廓不等于形状。2、主观轮廓在没有明度差别的情况下,中枢因素有时也会加强并完善轮廓,这称为主观轮廓。关于它的形成,很大学者认为它是在一定感觉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知觉假设的结果。凯尼查指出,视野中某种不完整因素的出现,乃是主观轮廓形成的必要条件,它们有一种完整起来、转变成简单、稳定的正规图形的倾向,这种知觉倾向称为趋合。3、轮廓的掩蔽与加强(1)轮廓掩蔽是指知觉中一个刺激所处状态可以因另外一个刺激的影响而不

37、被知觉的现象。(2)轮廓加强是指知觉中的一个刺激所处状态,可以因另外一个刺激的影响而使得知觉强度增加的现象,与轮廓掩蔽相反。二、图形与背景1、图形和背景的区别2、形成图形与背景的重要因素(1)接近组合(2)相同或相似组合(3)良好图形组合(4)定势和过去经验3、知觉组织中的变化第三节图形的识别一、图形识别阈限1、减弱刺激强度的方法主要有:(1)使用边缘视觉;(2)减低照明强度;(3)缩短刺激呈现的时间;(4)移去刺激使用的图形而以图形的记忆痕迹作为基础等。2、研究图形识别阈限的方法及反应变量(1)形状的言语描述一般作为反应变量,同时也是一种研究方法。(2)其他物理因素(3)速示器实验(4)信息

38、论的研究方法主要用于对图形“良好性”的客观测量,是对刺激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方法。二、图形识别的过程分析1、基本特征分析认为图形知觉是由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直线、曲线、边、角等特征及其不同组合而产生的。这一观点得到感受野实验和稳定网像实验的支持。2、综合性分析在图形知觉时不仅分析上述特征,而且由其意义和期望对知觉分析进行控制和影响(综合性分析),这样可以使基本特征的某些方面更加清晰。三、空间频率分析通常把正弦条纹一黑一白的变化称为线对,空间单位长度上线对的数目,定义为空间频率。大量实验证明:(1)人的视觉系统中存在着若干个独立的空间频率通道,视觉系统对空间频率具有检测能力;(2)大脑具有对分别呈

39、现于两眼的图形按傅立叶分析进行综合的能力。第四节深度与运动知觉一、深度知觉线索(一)深度知觉实验的一般问题(二)深度知觉线索1、非视觉线索(1)调节聚焦(2)辐合指双眼视轴辐合。邮票实验和立体镜实验2、物理条件通过经验和学习,刺激物本身的物理条件,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成为深度和距离的线索,主要有:(1)熟悉的物体大小;(2)物体的遮挡;(3)光亮和阴影的分布;(4)颜色分布;(5)空气透视;(6)线条透视;(7)运动级差3、双眼视觉线索(1)双眼视野范围(2)双眼的视觉方向中央眼的方向(3)视野单像区(4)复视(5)双眼视差二、深度知觉的准确性(一)关于深度知觉准确性的测定1、三针实验2、霍瓦多

40、尔曼深度知觉实验(二)影响实体敏感性的因素1、光度效果2、标准参照物与变异刺激之间的横向距离3、单眼和双眼因素4、纵向深度与横侧面深度敏感性不同三、大小与距离知觉(一)大小知觉1、知觉的大小依赖于深度线索大小常性实验2、知觉的大小受感知到的距离的影响3、知觉的大小受辐合角大小的影响4、哀墨特定律对于像的判断的大小,是与距离成正比的。5、大小常性的测量(1)布伦斯维克比率(2)邵勒斯比率(二)大小对距离判断的影响大小知觉和距离知觉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四、视运动知觉(一)真动知觉产生真动知觉的条件有:(1)物体运动的速度;(2)观察者与物体的距离;(3)学习与经验等主观条件。(二)似真运动又称

41、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刺激物本身没有活动,而被知觉为运动的现象。1、似动的种类2、似动的客观条件和各种影响因素(1)客观条件两个刺激的空间距离、时间距离、相似程度和刺激强度等都是似动产生的客观条件。(2)主观条件方面主要影响因素有练习因素、个人经验、定势(暗示)以及个体差异。3、似动理论(1)眼动说(2)脑场说(三)视运动后像在某种条件下,可以观察到运动后像:观察某一运动物体一段时间以后将视线转移到另一不动的物体上,则感到这个不动的物体动起来了。第五节错觉和后效一、错觉1、几何图形错觉几何图形错觉的种类很多,按照几何特点分,可以分为长度错觉、大小错觉、方向错觉;按照测验成分受背景成分影响的方式分,可以分为同化错觉和对比错觉。2、几种主要的错觉学说(1)眼动理论该理论认为,错觉是由眼球沿直线运动造成的。通常横向运动比纵向运动容易,因此高估纵向长度。(2)感情移入说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休闲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