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古文观止
【导读】
《古文观止》,所谓”古文”是指古代的文言散文作品;所谓”观止”取自《左传•季札•观周乐》篇,吴公子季札在鲁国观看乐舞《韶箾》之后,季札赞叹道:”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认为其表演十分精采、臻于完美,观赏了最高水平的了(观止矣),其余的就不必再看了。由此可见,所谓《古文观止》便是古代散文的精华选本,我们这一选本仍以《古文观止》名之,意在此也。
中国历代散文选本很多,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清代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编选,并经吴兴祚审定的《古文观止》。其以散文为主,兼取骈文。上起先秦,下迄明末,收文222篇,分为12卷。数百年来,一直盛传不衰,为古今学子必读之书。在诸多古文选本中独树一帜,鲁迅先生曾评价《古文观止》,认为它和《昭明文选》一样,”在文学上的影响,两者都一样的不可轻视”。与《文选》以后的古文选本相比,它包括的时代既长,卷帙又不甚多,而且文章的体裁多样,较少派别的偏见,可谓广收博采,繁简适中。编排上按时代先后分为7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重点作家作品。由此可以纵观古文发展的源流,也可参照分析作家的不同风格。每篇作品都有简评,入选的文章多属久经传诵的佳作。此书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镌版。广为流传至今。
《古文观止》在选目上注重文学性,不收《尚书》和诸子散文,从而倍受古文家推崇的《左传》中选出34篇,同时又收入风格丰富的《国语》和流丽横肆的《战国策》,构成先秦散文的重点。汉代散文收人司马迁的《史记》而不收《汉书》。《古文观止》收”层宋八大家”作品达78篇,构成全书的另一重点。由于重点突出并兼顾其他风格的作家和作品,所以能于琳琅满目。浩如烟海的古典文册中,得其上品,一览而收全功。史传、策论、赠序、游记、诏书;表章、奏疏、檄文、墓志、祭文、沦辩、书信等诸体兼顾,全面地反映出从周至明数千年的文体变迁。
《古文观止》在内容上涉及甚广,历史、哲学、文学、政治、宗教、艺术无不包存,如《邹忌讽齐乇纳谏》、《过秦沦》、《阿房宫赋》等篇,于纵横瑰丽的语言中尽述君王臣子理政辅国之道。而《兰亭集序》、《滕王阁序》、《岳阳楼记》等则又于词采华美的文笔中彰显文人志士忧国忱民之心。其他如《曹刿论战》中的军事思想。《郑伯克段于鄢》的历史事实,《桃花源记》的人文精神,尢不表现出中国社会千百年来的人情世态。可以说《古文观止》是一部小型规模的中国传统文化百科全书。曾有学者说过:”读《古文观止》,可以知历史,可以知哲学,可以知文体变迁,可以知人情世故,可以知中国的宗教精神与人文精神,几乎可以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切。”《古文观止》的不朽价值,由此而可知。”
然而,由于清选本的《古文观止》编选的时间距离我们当今的时代较远,其中的很多作品就今天而言已经失去了其时代的价值;同时,《古文观止》的选文是迄明而止的,这不能不汲是一种缺憾。
有鉴于此。在这次整理本诵读丛书之时,我们精心选取清选本《古文观止》精华篇章的同时,也把古代其所遗漏的一些我们认为十本精彩的篇章选取了进来,如曹植的《洛神赋》等。同时,针对清选本《古文观止》选文迄明而止的缺憾,我们也把明末和清代的一些著名的文章选录进来,从而使选文涵盖整个古代社会,以便能反映了中国古文的全貌。
考虑到现代读者的阅读需要,本书的编选尽量保持选文的原貌,由于容量的缘故,部分文章采取了节选其华采部分的方式。我们在每篇原文后皆有注释和白话翻译,以满足当代读者阅读和学习的需要。全书布局简洁明晰,版式独具匠心。相信读者定能通过本书,领略到《古文观止》这一华夏传统散文的不朽光辉,聆听到中国古代文人的心灵绝唱。
目 录
郑伯克段于鄢 - 6 -
曹刿论战 - 9 -
宫之奇谏假道 - 11 -
子鱼论战 - 14 -
烛之武退秦师 - 16 -
召公谏厉王止谤 - 18 -
赵宣子论比与党 - 20 -
勾践复国 - 22 -
虞师晋师灭夏阳 - 27 -
苏秦以连横说秦 - 29 -
邹忌讽齐王纳谏 - 34 -
冯谖客孟尝君 - 36 -
触龙说赵太后 - 40 -
谏逐客书 - 43 -
过秦论上 - 46 -
论贵粟疏 - 50 -
与吴质书 - 54 -
洛神赋 - 57 -
前出师表 - 61 -
后出师表 - 64 -
陈情事表 - 67 -
兰亭集序 - 70 -
归去来辞 - 72 -
五柳先生传 - 75 -
别 赋 - 77 -
谏太宗十思疏 - 81 -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 83 -
滕王阁序 - 86 -
吊古战场文 - 90 -
陋室铭 - 93 -
阿房宫赋 - 94 -
原 道 - 97 -
杂说四 - 102 -
师 说 - 104 -
进学解 - 106 -
桐叶封弟辨 - 110 -
三戒(并序) - 112 -
钴鉧潭西小丘记 - 116 -
英雄之言 - 118 -
岳阳楼记 - 120 -
朋党论 - 123 -
五代史伶官传序 - 126 -
醉翁亭记 - 128 -
秋声赋 - 130 -
六国论 - 132 -
辨奸论 - 135 -
墨池记 - 138 -
爱莲说 - 140 -
留侯论 - 141 -
贾谊论 - 144 -
前赤壁赋 - 147 -
后赤壁赋 - 150 -
读孟尝君传 - 152 -
同学一首别子固 - 153 -
游褒禅山记 - 155 -
正气歌 - 157 -
送秦中诸人引 - 159 -
卖柑者言 - 161 -
瘗旅文 - 163 -
沧浪亭记 - 166 -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 168 -
湖心亭看雪 - 170 -
原 君 - 171 -
与友人论门人书 - 174 -
狱中杂记 - 176 -
登泰山记 - 182 -
病梅馆记 - 184 -
少年中国说 - 186 -
郑伯克段于鄢(1)
《左传》
【原文】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2)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3),岩邑(4)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叁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5)辟(6)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须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白:”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颖考叔为颖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7)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8)尔类。”其是之谓乎。”
【注释】
(1) 郑伯克段于鄢:原本是《春秋》里一句话,鄢,地名,在今河南鄢陵。
(2) 恶:动词,厌恶,不喜欢。
(3) 制:地名。
(4) 岩邑:险要的城邑。
(5) 焉:疑问词,怎么能。
(6) 辟:通”避”,躲避。
(7) 其:用在句首,加强反问语气。
(8) 锡:同”赐”,赐给。
【译文】
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妻,名叫武姜,生了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惊吓了姜氏,所以起名叫”寤生”,于是厌恶他。喜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姜氏)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不同意。
等到庄公即位,(姜氏)为共叔段请求制地作为封邑,庄公说:”制,是个险要的城邑,虢叔死在那里,别的城市唯命是从。”(姜氏)请求京地,(庄公)叫共叔段住在那里,称他 “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超过三百方丈,那就会是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规定,这不是先王的制度,这样下去您将会控制不住的。”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不久太叔段命令西部和北部边邑两属于自己。公子吕说:”国家不能忍受有两属的情况,您将对它怎么办?想把国家让给太叔,我就请求去侍奉他,如果不给,那就请除掉他,不要使老百姓生二心。”庄公说:”不用,将会自己赶上遭殃。”
大叔又收取两属的地方作为自己的封邑,一直到廪延。公子吕说:”可以啦!再扩大,将会得到民众。”庄公说:”对君不义对兄长不亲,再扩大就将崩溃。”
太叔段修缮城廓,聚集民众,整理盔甲和武器,准备士兵和战车,将偷袭郑国国都姜氏将打开城门(做内应)。庄公听到了他们的日期,便说:”可以动手了。”派子封率领战车二百辆去攻打京邑。京城背叛共叔段,段逃到鄢。庄公到鄢地讨伐他。五月辛丑,大叔出城逃亡到共。
《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便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这么处理含有责难郑庄公的意思。
于是安置姜氏到城颖,并发誓对她说:”不到黄泉,不要相见了。”但不久就后悔这件事。颖考叔担任颖谷封人,听到这件事,有礼物献给庄公。庄公赏赐他吃饭,吃时故意舍弃肉。庄公问他,回答说:”小人家中有老母,都尝遍我 的食物,但没有吃过国君赏赐的食物,请允许我把这些肉带回去送给她。”庄公道:”你倒有母亲可以送,偏偏我就没有!”颖考叔说:”冒昧地问说什么呢?”庄公告诉他缘故,并且告诉他自己很后悔。回答说:”君王对它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如果掘地见到泉水,在隧道中相见,那又有谁能说不是这样呢?”庄公听从了他。庄公走进赋诗:”大隧道之中,快乐呀乐融融!”姜氏出来赋诗:”大隧道之外,快乐呀多畅快!”于是作为母子像从前一样。
君子说:”颖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仅孝顺自己的母亲,而且把这种孝心推广到郑伯身上。《诗经·既醉》篇说:‘孝子不断地推行孝道,永远能感化你的同类。’大概就是对颖孝叔这类纯孝而说的吧?”
曹刿论战
《左传》
【原文】
十年春(1),齐师伐我(2)。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3)?”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4)?”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5),必以分人(5)。”对曰:”小惠未徧(7),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8)。”对曰:”小信未孚(9),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0)。”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11)。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12),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注释】
(1) 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 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
(3) 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间:参与。
(4) 何以战:即”以何战”,凭什么作战。
(5) 专:独自亨有。
(6) 人:这里指一些臣子。
(7) 徧:同”遍”,遍及,普遍。
(8) 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加:虚夸,这里是说以少报多。
(9) 孚:诚信感人。
(10) 狱:诉讼案件。
(11) 长勺:鲁国地名,在今山东曲阜县北。
(12) 轼:古代车厢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
【译文】
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出兵攻打鲁国。鲁国国君鲁庄公就决定马上迎战。这时曹刿要去求见鲁庄公,他的乡亲们却说:”这是官老爷们的事,你插去干什么呀?”曹刿说:”那些官老爷们眼光过于短浅,不能够深谋远虑。”于是,他就去见庄公了。
曹刿问:”您凭借什么条件来打仗?”庄公说:”吃穿我不独自享用,一定拿来分给别人。”曹刿却说:”这点小恩小惠广大老百姓们也不是都能得到,他们不会跟着您去打仗的。”庄公又说:”祭祀的祭神品,应该供给多少我就给多少,必定老老实实,从不弄虚作假。”曹刿对答说:”这仅仅是小的信用,神灵还是会不信任,因而不会保佑您的。”庄公又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虽然不能判得一点差错没有,但一定会根据实际情况处理。”曹刿说:”这是尽心尽力为老百姓办事的表现呀,现在您可以出兵迎战了,打仗时请允许我跟您同去。”
庄公就同他共坐一辆战车上。鲁齐两国的军队在长勺展开作战。庄公打算击鼓命令进军时,曹刿说:”现在不行。”当齐国军队敲了三次鼓后。曹刿说:”可以进攻了。”当齐国的军队大败时,庄公准备驱车乘胜追击。曹刿说:”不行。”便伏身认真观察齐军战车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后,说:”现在可以了。”就开始追击齐国的军队。
大胜齐国军队后,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时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再击鼓时勇气却低落,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反而消灭了。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因此战胜了他们。然而齐国是大国,不容易估计其实力的,怕有伏兵在哪里。但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连旗帜都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齐军。”
宫之奇谏假道
《左传》
【原文】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1)。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2),寇不可翫(3)。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4),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5)。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6),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7)。将虢是灭(8),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偪乎?亲以宠偪,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公曰:”吾享祀丰絜,神必据我(9)。”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10)。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馨物(11)。’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12)
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13)。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醜奔京师(14)。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从媵秦穆姬(15)。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故书曰:”晋人执虞公。”罪虞,言易也。
【注释】
(1) 表:外表,这里指屏障、藩篱。
(2) 启:启发,这里指启发晋的贪心。
(3) 寇:凡兵作乱于内为乱,于外为寇。翫:即”玩”,这里是轻视、玩忽的意思。
(4) 辅:面颊。
(5) 大伯、虞仲:周始祖大王的长子和次子。
(6) 虢仲、虢叔:虢的开国祖,王季的次子和三子,文王的弟弟。
(7) 卿士:执掌国政的大臣。
(8) 将虢是灭:将灭虢。将,意同”要”。是,复指提前的宾语”虢”。
(9) 享祀:祭祀。絜:同”洁”。据我:依从我,即保佑我。
(10) 实:同”是”复指提前的宾语。
(11) 易物:改变祭品。繄:句中语气词。
(12) 明德:使德明。馨香:指黍稷。吐:指不食所祭之物。
(13) 腊:岁终祭祀。这里用作动词,指举行腊祭。
(14) 醜:虢公名。京师:东周都城。今河南洛阳。
(15) 媵:陪嫁的奴隶。
【译文】
晋献公又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
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外围,虢国灭亡,虞国一定跟着亡国。对晋国不可启发它的野心,对入侵之敌不可漫不经心。一次借路已经是过分,岂能有第二次呢?俗话所说的‘车子和车版互相依傍,嘴唇丢了牙齿就受凉’,那就是说的虞、虢两国的关系。”
虞公说:”晋国和我们是同宗,怎么会伤害我们呢?”宫之奇回答说:”当年的太伯和虞仲都是周太王的儿子,太伯不听从父命,所以没有继承王位。虢仲、虢叔都是王季的儿子,又都做过周文王大臣,对王室来说是有功劳的。他们受封的典策,现在还藏在盟府里。现在晋国既然连虢国都想灭掉,对于虞国还有什么可爱惜的呢?再说,它对虞国还能比对桓、庄的后代更亲近吗?桓、庄的后代有什么罪?都成了杀戮的对象,这还不是因为他们对晋候构成了威胁吗?亲族之间由于权势的威胁,尚且加以杀戮,何况您有一个国家。更使晋侯感到威胁。”
虞公说:”我的祭品每次都丰盛清洁,神一定会保祐我。”宫子奇回答说:”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所以《周书》里说: “上天对于人没有亲疏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祐他。”又说:”黍稷不算芳香,只有美德才芳香。”又说:”人们拿来祭祀的东西都是相同的,但是只有有德行的人的祭品,才是真正的祭品。”如此看来,没有德行,百姓就不和,神灵也就不享用了。神灵所凭依的,就在于德行了。如果晋国消灭虞国,崇尚德行,以芳香的祭品奉献给神灵,神灵难道会吐出来吗?”
虞公还是不听宫之奇的劝阻,答应了晋国使者借路的要求。宫之奇带着全族的人离开了虞国。他说:”虞国的灭亡,等不到岁终祭祀的时候了。晋国只需这一次行动,不必再出兵了。”
冬季十二月初一那天,晋国灭掉了虢囯,虢公醜逃到东周的都城。晋军回师途中安营驻扎在虞国,乘机突然发动进攻,灭掉了虞国,捉住了虞公和他的大夫井伯,把井伯作为秦穆姬的陪嫁随从。然而仍继续祭祀虞国的祖先,并且把虞国的贡物仍归于周天子。所以《春秋》中记载说”晋国人捉住了虞公。”这是归罪于虞公,并且说事情进行得很容易。
子鱼论战
《左传》
【原文】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1)。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2),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3)。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4)。”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5),隘而不列(6),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7),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8)!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9)。”
【注释】
(1) 既:尽。济:渡过。
(2) 陈:同”阵”,这里作动词,即摆好阵势。
(3) 禽:通”擒”。二毛:头发斑白的人。
(4) 鼓:击鼓(进军)。
(5) 勍敌:强敌。勍:强而有力。
(6) 隘:这里作动词,处在险隘之地。
(7) 胡耈):很老的人。
(8) 何有于二毛:即”于二毛有何(爱)。”
(9) 儳: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译文】
宋襄公率军与楚军在泓水作战。当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时,宋军已经摆好了阵势。担任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敌军人多我们人少,趁他们还没有全部渡河,请您下令攻打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军全部渡河,尚未排好队列,公孙固又将上述意见报告襄公。襄公说:”还不行。”等到楚军排好了阵势,然后才攻击他们,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腿部受伤,侍卫官也全部被歼。
宋国人都责怪宋襄公。宋襄公说:”有道德的人在战斗中,只要敌人已经负伤就不再去杀伤他,也不俘虏头发斑白的敌人。古时候指挥战斗,是不凭借地势险要的。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子鱼说:”您不懂得作战的道理。强大的敌人因地形不利而没有摆好阵势,那是老天帮助我们。敌人在地形上受困而向他们发动进攻,不也可以吗?还怕不能取胜!战场上只要有很强战斗力的人,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老的,能抓到就该俘虏他,对于头发花白的人又有什么值得怜惜的呢?要使士兵明白什么是耻辱来鼓舞斗志,奋勇作战,为的就是消灭敌人。敌人受了伤,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去杀伤他们呢?不忍心再去杀伤他们,就等于没有杀伤他们;怜悯年纪老的敌人,就等于屈服于敌人。军队凭着有利的战机来进行战斗,鸣金击鼓是用来助长声势、鼓舞士气的。既然军队作战要抓住有利的战机,那么敌人处于困境时,正好可以利用。既然声势壮大,充分鼓舞起士兵斗志,那么,攻击未成列的敌人,当然是可以的。”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原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晋军函陵,秦军晋南(3)。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4):”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5),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6),行者之往来,共其乏困(7),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厌之有(8)?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缺秦(9),将焉取之?缺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10),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11),不仁;失其所与(12),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注释】
(1) 晋侯、秦伯:晋文公和秦穆公。
(2) 贰于楚:对晋有二心而亲近楚。
(3) 氾南:汜水南面,在今河南中牟县南。
(4) 佚之狐:郑大夫。郑伯:郑文公。
(5) 鄙,边境,这里作动词用。
(6) 东道主:东方路上的主人。
(7) 共:同供。乏困:乏,指缺乏资粮;困,指困顿需要休息。
(8) 厌,同餍,满足。
(9) 缺:侵略。
(10) 说:同悦。
(11) 敝:伤害。
(12) 所与:犹同盟国。
【译文】
九月十三日,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水之南。
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合兵围困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亡了!倘使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我怎么敢用这件事来烦劳您。越过晋国把远处的郑国作为秦国的边界,您知道它的困难;怎么能用灭掉郑国来加强邻国?邻国实力的加强,即您实力的削弱。倘使放弃进攻郑国,作为您东路上的主人,您的外交使者的来往,郑国可以供给他们资粮馆舍,对您没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施恩了;晋惠公应允把焦、瑕两城给您,可是他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在那里构筑防御工事,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已经要把郑国作为她东面的疆界,又要扩展它西面的疆界;倘使不来损害秦国,还会到哪儿去扩展呢?损害秦国来使晋国得到好处,只请您仔细考虑吧!”
秦伯很高兴,与郑国订立盟约,委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自己就率军回国。晋国大夫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可,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这个地步。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国,是不智;用冲突来代替联合,是不武。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国的军队也撤离郑国。
召公谏厉王止谤
《国语》
【原文】
厉王虐(1),国人谤王。邵公告曰(2):”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3),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谤矣(4),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5),为民者宣之使言(6)。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7),史献书,师箴,瞍赋(8),曚诵(9),百工谏(10),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11),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12),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13),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14)。
【注释】
(1) 厉王:周夷王之子,名胡,在位三十七年。
(2) 邵公:名虎,周王朝卿士,谥穆公。
(3) 卫巫:卫国的巫者。巫,以装神弄鬼为职业的人。
(4) 弭:消除。
(5) 为川者:治水的人。
(6) 宣:疏导。
(7) 瞽:盲人。因古代乐官多由盲人担任,故称乐官为瞽。
(8) 瞍:没有眼珠的盲人。赋:有节奏地诵读。
(9) 曚:同蒙音,有眼珠的盲人。瞍曚均指乐师。
(10) 百工:指掌管营建制造事务的官员。
(11) 耆艾:年六十叫耆。这里指年长的师傅。
(12) 原隰:平原和低湿之地。衍沃:指平坦肥沃的良田。
(13) 夫:发语词,无义。
(14) 彘:地名,在今山西霍县东北。
【译文】
周厉王暴虐,国都里的人公开指责厉王。召穆公报告说:”百姓不能忍受君王的命令了!”厉王发怒,寻得卫国的巫者,派他监视公开指责自己的人。巫者将这些人报告厉王,就杀掉他们。国都里的人都不敢说话,路上彼此用眼睛互相望一望而已。
周厉王颇为得意,告诉邵公说:”我能制止毁谤啦,老百姓再也不敢吭声了。”邵公回答说:”你这样做只能堵住人们的嘴。可是防范老百姓的嘴,比防备河水泛滥更不易。河道因堵塞而造成决口,就会伤害很多人。倘使堵住老百姓的口,后果也将如此。因而治水者只能排除壅塞而加以疏通,治民者只能善于开导而让人说话。所以君王处理政事,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少师诵读箴言,无眸子的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内亲外戚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年长的师傅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背理。老百姓有口,就象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象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人们用嘴巴发表议论,政事的成败得失就能表露出来。人们以为好的就尽力实行,以为失误的就设法预防,这样社会的衣食财富就会日益丰富,不断增加。人们心中所想通过嘴巴表达出来,朝廷以为行得通的就照着实行,怎么可以堵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又能堵多久呢?”
周厉王不听,于是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斥他。过了三年,人们终于把这个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赵宣子论比与党
《国语》
【原文】
赵宣子言韩献子于灵公(1),以为司马(2)。河曲之役,赵孟使人以其乘车干行(3),献子执而戮之。众咸曰:”韩厥必不没矣(4)。其主朝升之,而暮戮其车,其谁安之!”宣子召而礼之,曰:”吾闻事君者比而不党。夫周以举义(5),比也;举以其私,党也。夫军事夫犯,犯而不隐,义也。吾言女于君(6),惧女不能也。举而不能,党孰大焉!事君而党,吾何以从政?吾故以是观女。女勉之。苟从是行也,临长晋国者(7),非女其谁?”皆告诸大夫曰:”二三子可以贺我矣(8)!吾举厥也而中,吾乃今知免于罪矣。”
【注释】
(1) 赵宣子:春秋晋国人,名盾,又称宣孟,为晋正卿,卒谥宣子。
(2) 司马:官名,掌管军事。
(3) 干:触犯。行:指行军的行列。
(4) 不没:不能终其位的意思。
(5) 周:忠信。
(6) 女:同”汝”,你。
(7) 临长:主管、统领。
(8) 二三子:相当于诸位。
【译文】
赵宣子向晋灵公进言推荐韩献子,让他担任司马。在秦晋河曲之战时,赵宣子故意让其车夫以他的车骑冲犯行军的队伍。韩献子将车夫逮捕并处死了。大家全都说:”韩厥的官一定做不长久了,那车夫的主人刚刚提拔他,他却马上将其车夫处死,有谁还能让他稳坐在这高位上呢?”
赵宣子却召见他并给予礼遇。说道:”我听说侍奉君王的人应做到比而不党。对朝廷忠诚守信以举荐恪守大义的人,叫做比;利用举荐以谋私,叫做党。军事行动是不准冒犯的,触犯了则不徇私隐瞒,就叫做义。我将你推荐给国君,却担心你不能胜任;如果举荐了无能之辈,实在没有比这更大的结党营私了。侍奉君王的臣子却结党营私,那我今后还怎么执政呢?所以我以这件事来观察你,希望你能勉力而行。假如能这样干下去,将来掌管晋国大政的除了你还有谁呢?”赵宣子告诉众大夫说:”诸位可以祝贺我了!我推举的韩厥完全合适,现在我已经知道不会获罪于朝廷了。”
勾践复国
《国语》
【原文】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1)。”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2),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3)?”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遂使之行成于吴(4),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大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唯君左右之,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沈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讎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5)。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6)!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7)。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
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8),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9),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10)!”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行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11),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12),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归下也。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13)。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14),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15);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官其子;其达士,絜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16)。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无不歠也(17),必问其名。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勾践辞曰:”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父兄又请曰:”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今寡人将助天灭之。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也。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18)。”
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没,又郊败之。
夫差行成,曰:”寡人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请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勾践对曰:”昔天以越予吴,而吴不受命;今天以吴予越,越可以无听天命而听君之令乎?吾请达王甬、句东,吾与君为二君乎!”夫差对曰:”寡人礼先壹饭矣。君若不忘周室而为弊邑寰宇,亦寡人之愿也。君若曰:‘吾将残汝社稷,灭汝宗庙’,寡人请死!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越君其次也!”遂灭吴。
【注释】
(1) 知:管理。如:知政、知县。
(2) 贾:古时的商人者称商,坐者称贾。资,积蓄,储备。
(3) 无乃……乎:是文言固定句式之一,恐怕……吧。
(4) 遂,终于。
(5) 民无所移:百姓没有地方迁移。
(6) 于是,在这种局面上。是,这。
(7) 不可失也已:千万不能够失去。也已:古汉语为强调两个语气词连用。
(8) 伐:讨伐。服:使动用法,使……臣服。
(9) 暴露:裸露。以,以致,导致。
(10) 更:更改,改变。
(11) 宦:帝王的仆隶。这里做动词用,让……做帝王的仆隶。
(12) 句:通”勾”。
(13) 帅:通”率”。统帅。
(14) 免:通”娩”。
(15) 征:通”政”。
(16) 摩厉:通”磨砺”
(17) 餔:通”哺。歠:通”啜。
(18) 如此,则有常刑:像这样,就会受到合于国家规定的刑罚。
【译文】
越王勾践退守会稽山后,向全军发号令说:”凡是我的父辈兄弟及全国百姓,哪个如果能够协助我击退吴国的,我就同他一同管理越国的政事。”大夫文种向越王进谏说:”我听说过,商人在夏天就预先积蓄皮货,冬天就预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