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合理运用多媒体 轻松愉快教《科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相比,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如何合理运用多媒体,使其更好的为科学教学服务,在这里,笔者结合平时教学经验谈几点看法。
一、 利用多媒体形象性和直观性的特点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爱学。
在科学教学中有关地质变化的内容如火山、地震的成因、矿产资源的形成等,只凭模拟实验、教师讲解难以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把此类内容制成课件,或动画仿真、或实景展示,整个教学过程就被注入强大的生机与活力,教学内容也变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如教学《卵石的形成》一课时,先通过课件模拟带领学生实地考察的情景:展示河的上、中、下游两岸的地形特点和河中岩石大小、棱角的各异;展示咆哮奔腾的江河水裹夹着大大小小的石块随波逐流、相互摩擦碰撞。学生在这一情境基础上进行分组讨论:“为什么上、中、下游的岩石会呈现不同的形态?”、“它们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卵石是从哪里来的?”、“卵石是怎样形成的?”等问题。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染了学生,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学生在这一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积极思维,分析推理,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他们更爱学习科学。
二、 利用多媒体的动态模拟功能突破教材重难点,使学生乐学。
在科学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抽象的概念、规律、微观的事物变化过程和受条件限制难以展现的不同时空发生的事物现象等教学内容。而多媒体的动态模拟功能可通过多维度的动画形式,使微观放大、宏观变小,化暗为明、变不可见为可见,清晰的展示物体内部结构、事物演变过程等,使学生获的动态形象的信息,形成鲜明丰富的感性认识,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提高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如《呼吸器官》一课中血液循环将氧气和养料带给身体的各个部分,并将二氧化碳运走的过程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清晰的表现出来,利用多媒体制成课件,把人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用两种不同颜色的箭头来表示,如吸进的空气用红色箭头表示,空气由鼻经咽、喉、气管、支气管进入肺泡,其中的氧气进入毛细血管的血里,呼出的二氧化碳用蓝色箭头表示,由肺泡经支气管、气管由鼻排出体外。与此同时,屏幕上清晰地显示出肺泡是气体交换的场所。这样,人的呼吸过程就十分形象、逼真,抽象的理论变成了生动的画面,加之配与简练的录音解说,用闪动、色彩、声音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地突破了重难点,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再如《压缩空气》一课学生通过实验知道了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有弹性,如何更好的理解空气的这个特征呢?这时可借助动画课件,使这一实验过程更加形象生动,学生更易理解。出示课件:一个注射器内没有压缩前八个空气分子小人自由自在,随着压缩,还是这八个分子小人,它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最后龇牙咧嘴的被挤在了一起,“双手”使劲撑着活塞。这一简单的动画演示,使道理十分形象易懂:原来压缩后,空气的数量没有改变,只是它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它们不愿意被压缩而使劲向上支撑对活塞产生了力,所以手压活塞便会有往上弹的感觉。
三、 利用多媒体信息量大的优势加大教学密度,使学生善学。
现代的课程理论着重于学生自学、自悟、自究能力的培养。多媒体技术信息容量大,变化快,能不断充实观察材料。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节奏,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学习中,开阔视野、开启心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
如在学习动物、植物知识时,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很多学生平时看不到的、无法获取感性认识的生物学知识,制成多媒体课件,也可以直接带领学生到网络教室学习。大量的动植物或动植物的各个部分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密度,多渠道的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像并茂,形象生动,但并不是说何时何地都可以使用它。它好似一把双刃剑,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在教学中只有找准时机恰到好处地使用,才能够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