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校选“计算机网络”的实用性教学原则与实.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7046823 上传时间:2024-12-25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40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选“计算机网络”的实用性教学原则与实.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校选“计算机网络”的实用性教学原则与实.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校选“计算机网络”的实用性教学原则与实践 摘要:本文分析了校选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目的和定位,从教材选取和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践环节和考核环节四个方面讨论了教学实践。<br>  关键词<br>本文来自:计算机毕业网 :计算机网络;校选课;实用性<br>      <br>  1实用性教学原则<br>  <br>  校选“计算机网络”课程的一切教学实践活动需要围绕实用性的原则开展,这些教学实践活动涉及教学过程中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大的方面:<br>  ●教材的选取和教学内容的组织需要围绕实用性教学原则开展;<br>  ●围绕实用性原则开展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br>  ●增加课程的实践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中的能力;<br>  ●在考核环节中重视学生对于计算机网络知识,特别是实用技术的灵活运用程度。<br>  <br>  2教材选取与教学内容组织<br>  <br>  计算机网络课程有很多优秀教材,但是大多过于注重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原理和协议中采用的技术细节和实现细节,而忽略了实用性,因而作为校选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材并不合适。我们经过筛选,采用了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徐万涛等人编著的《计算机网络实用技术教程》作为校选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材。<br>  在组织教学内容的时候并不是对教材内容直接照搬,而是有选择地进行筛选,选用了部分内容,部分内容作为实践环节中的内容,而部分内容直接弃用。经过筛选和补充后,教学的内容组织为6章。<br>  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重点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定义、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计算机网络的组成、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计算机网络的分类以及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和应用等内容;<br>  第二章 计算机网络协议和体系结构:重点介绍网络协议的概念、网络协议的层次结构、网络体系结构和OSI参考模型等内容;<br>  第三章 传输介质和组网工具:重点介绍了同轴电缆、双绞线、光纤、无线介质以及常用的组网工具;<br>  第四章 常用网络设备:重点介绍了网卡、调制解调器、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中继器、网桥、网关以及无线设备等网络设备;<br>  第五章 局域网技术:重点介绍了局域网的概念、发展历史、IEEE 802标准体系以及几种常用的局域网等内容;<br>  第六章 TCP/IP协议:重点介绍了Internet的发展历史、TCP/IP协议的分层结构、IP地址和子网划分、IP路由技术、常用的应用层协议以及IPv4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措施等内容。<br>  <br>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br>  <br>  在教学方法方面,针对理论问题采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针对网络应用问题采用了实物对照和现场演示的方法,并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对这两种方法进行了综合。<br>  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存在许多抽象而有晦涩的概念、术语和原理,这一部分与实际的网络应用脱节比较严重,一直是网络教学中的难点问题,但同时又是教学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如网络协议、网络协议的分层结构、透明、基带、宽带、双工、半双工、单工等。对于这一部分内容采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网络协议的分层结构和原理是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重点问题,我们引入了特快专递的例子讲解网络协议的分层原理,指出分层其实是大家在学习高级语言编程和设计中最常用到的模块化设计思想,为了简化问题、便于实现。特快专递的例子如图1所示。<br>  <br>  图1 特快专递的分层结构<br>  <br>  网络应用特别是一些常见的网络工具,如ping、ipconfig、tracert等工具,采用了现场演示的教学方法。<br>  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方面,针对一些难懂的概念和原理,如数据在分层结构中的传送过程、带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协议等内容制作了动画,增强学生对于抽象知识的理解。图2所示为数据在OSI七层结构中的传送过程动画。<br>  <br>  图2 数据在OSI分层结构的传送过程动画<br>  <br>  4实践环节<br>  <br>  为突出校选计算机网络的实用性原则,大大增加了实践环节所占的比例,实践环节所占的课时占总课时的1/4。我们精心选取了7个最常用的网络实验。<br>  (1) 制作非屏蔽双绞线:通过该实验使得学生掌握直连和交叉网线的制作方法,熟悉常用的组网工具;<br>  (2) 安装网络操作系统Windows 2000 Server:通过该实验使得学生了解Windows 2000 Server的特点和主要功能,掌握安装的具体方法和步骤;<br>  (3) TCP/IP协议配置:通过该实验使得学生掌握静态IP地址的配置方法、掌握子网掩码的作用和配置方法;<br>  (4) DNS服务器配置:通过该实验使得学生掌握DNS服务器的安装、配置和管理方法;<br>  (5) WWW服务器配置:通过该实验使得学生掌握WWW服务器的安装、配置和管理方法;<br>  (6) FTP服务器配置:通过该实验使得学生掌握FTP服务器的安装、配置和管理方法;<br>  (7) 制作静态网页:通过该实验室的学生掌握HTML语言和静态网页的编写技术。<br>  <br>  5结束语<br>  <br>  校选计算机网络课程围绕实用性原则进行的相关改革在我校推行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和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br>  (1) 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br>  (2) 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网络应用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br>   <br>  参考文献<br>  [1] 杨晓燕. “案例”驱动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07,(9):89-93.<br>  [2] 林惠强,刘财兴. “计算机网络”课程“虚与实”相结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7,(12):58-61.<br>  [3] 刘杰民,马玉春,白雪松.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中间辐射法[J]. 计算机教育,2007,(20):49-51.<br>  [4] 徐万涛,洪建新. 计算机网络使用技术教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br> </p> <p> </p> <p> </p>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BJTU-F32-1实验系统以及在单片机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包括如何在教学中应用μVision2软件仿真技术和硬件实验的主要作用。<br>  关键词<br>本文来自:计算机毕业网 :单片机;微控制器;μVision2;BJTU-F32-1实验系统<br>    <br>  1 前言<br>  <br>  8位单片机教学在我国已经有20余年的历史,形成了以MCS-51系列单片机为基础的教学体系。至今,8位单片机仍然是嵌入式系统入门的重要教学内容,是工科专业的基本工程训练内容。随着单片机技术的飞速发展,8位单片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经历了从单片机到微控制器的发展阶段,正在向片上系统(SoC)的阶段迈进,其主要特点如下。<br>  (1)全面采用CMOS工艺,单片机具有了低电压、低功耗和功耗可控的特性。<br>  (2)从单片机到微控制器,直至如今的SoC,目的都是追求单片集成度的最大化,是嵌入式系统发展的最终形态。<br>  (3)串行数据传输技术及相应器件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应用系统的外部扩展以串行方式为主的。<br>  (4)系统调试方法从传统的在线仿真器(ICE)发展到片上调试器,目前多基于标准的JTAG接口(IEEEll49.1)。运行于上位机的集成调试环境(IDE)功能更强、通用性也更大。<br>  因此,基于MCS-51系列单片机的教学内容和作为教学必要辅助手段的实验系统应作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新的需要。<br>  目前,我们所选用的单片机是Silicon Laboratories公司的51内核的C8051F系列混合信号微控制器。C8051F的几项创新包括:采用CIP-51内核大力提升CISC结构运行速度(峰值速度可达100MIPS)、灵活的I/O交叉开关配置、先进的时钟系统、基于JTAG接口的片上调试器,等。此外,C8051F采用了低电压低功耗的硬件设计技术,并集成了丰富的数字和模拟部件,所提供的低成本开发工具可用于此系列所有型号微控制器的开发。<br>  在单片机教学过程中,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重点:指令系统、存储器体系结构及中断系统、集成模块的应用以及开发工具的使用。单片机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实际动手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的效率,培养学生单片机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掌握开发技巧。因此,教学实验系统在单片机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br>  目前,国内基于C8051F的教学实验系统有新华龙电子有限公司的NCD-CIP51F020实验机及西安铭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ML-F020/ML-F120开发板,其中NCD-CIP51F020和ML-F020采用C8051F020微控制器,ML-F120采用C8051F120微控制器。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外扩了许多器件以提供强大的实验能力,这种实施方案使得系统硬件相当复杂,对于初学者来说并不是好事。另外,设备的体积过大、需外接AC220V电源等也不便于学生的使用,价格过高也是一个问题。<br>  我们综合考虑了教学和科研开发的实际需求,研制和生产了BJTU-Fxx-x实验系统。由于C8051F有几十种型号,其功能各有所长,性能也强弱不等,因此采用一种积木式的实验系统:标准实验板、扩充板和实用嵌入式模块组成。 目前已生产了一些BJ7U-F32-1标准实验板,并已投入到实际的教学中。<br>  <br>  2 BJTU-F32-1实验系统<br>  <br>  BJ7U-F32-1实验系统由BJ7U-F32-1标准实验板、通信适配和IDE组成,如图1所示。IDE采用μVision2和Silicon Laboratories提供的AGDI(Advanced Graphics Device Interface),可进行软件仿真和对目标系统的调试;通信适配由新华龙电子有限公司提供:BJTU-F32-1由我们自己生产。BJTU-F32-1采用USB供电,体积较小(10.5×8.5cm2),如图2所示,只要将PC机的RS232或USB通过通信适配与C8051F320的JTAG接口连接后即可对实验板进行软硬件调试。<br>  在设计BJTU-F32-1时,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br>  (1)单板低功耗,便于通过USB供电;<br>  (2)提供基本、常用的功能,简化硬件设计;<br>  (3)采用典型器件和标准应用,可供设计用户硬件系统参考:<br>  (4)可以部分或全部开放C8051F320的资源,通过电缆引出,便于与其他模块连接。<br>  目前已完成的基于BJTU-F32-1的实验如下。<br>  (1)双色LED灯和蜂鸣器控制实验<br>  本实验可学习系统时钟的设置、交叉开关矩阵的设置、I/O端口特性的设置、WDT(看门狗)的设置以及定时器的应用。<br>  (2)六位LED数码显示实验<br>  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学习LED显示器的动态扫描的原理及应用。<br>  (3)RS232接口实验<br>  本实验可学习UART的基本原理、RS232的基本原理和典型应用。<br>  (4)RS485接口实验<br>  本实验可学习UART的软件实现的基本原理、RS485的基本原理、多机通信的基本原理和RS485的典型应用。<br>  (5)溫度采集实验<br>  本实验可学习“1-WIRE”接口的特性与典型应用。<br>  (6)USB接口实验<br>  本实验可学习USB接口的基本原理和典型应用,与USB相关的编程采用了USBXpress开发工具包。USBXpress提供了Windows环境中的USB设备驱动程序和相应的动态连接库函数(DLL)及用于C8051F320微控制器的USB模块驱动的固件库函数。上述动态链接库函数和固件库函数均提供应用程序接口(API)。通过API调用,就可以方便地实现C8051F320和PC间的USB通信。<br>  (7)数据采集实验<br>  在USB接口实验的基础上,在进一步学习ADC的工作原理和USB数据传输。通过实验板上的电话接口,可实现USB电话录音系统。<br>  (8)波形产生实验<br>  本实验可学习I2C的工作原理、DAC的工作原理和波形产生的原理,可产生各种低频信号。<br>  (9)万能红外遥控器<br>  本实验可学习红接收和发送的工作原理,在此基础可实现具有学习功能的万能红外遥控器。<br>  目前,我们正在进行BJTU-F12-0标准实验板的研制和开发,此标准实验板主要功能是人机交互、数据采集和波形产生实验。另外还提供常用的SRAM/FLASH/铁电存储器,接口有:12C、SPI、标准总线和非标准总线接口。BJTU-F12-0标准实验板将提供如下实验:<br>  * LCD字符、汉字和图形显示实验:<br>  * 1/4VGA伪彩色LCD屏驱动; </p> <p> <p>* LED点阵字符、汉字显示实验;<br>  * 键盘实验;<br>  * 高精度模拟数据采集(ADC,12位)实验;<br>  * 高精度波形产生(DAC,12位)实验;<br>  * PWM实验:<br>  * 各种存储器实验。<br>  <br>  3 BJTU-F32-1实验系统在教学中的应用和体会<br>  <br>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课程的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是教学追求的目标。把学习和应用联系起来,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完整的概念。如果首先使学生初步学会开发工具的使用,再学习其他内容就可相对容易些。因为大多数开发工具提供了软件仿真功能,可以通过实际动手来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因此,在我们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了BJTU-F32-1实验系统,把应用作为学习的一个主要手段。<br>  <br>  3.μVision2在教学中的应用<br>  μVision2是51系列单片机(μVision3已支持部分厂商的ARM)的集成开发环境,可在Windows下运行。μVision2将工程管理、源代码编辑、程序调试(软件仿真调试或实际硬件调试)等集成在一个功能强大的环境中。μVision2提供了完全的指令模拟和部分硬件仿真的功能,可以完全实现指令系统、存储器体系结构和中断系统的仿真和部分集成模块的仿真,只需一台PC而不需要其他任何的硬件设备,就可基本满足学习和测试的要求,甚至还可进行简单系统的开发。<br>  我们将μVision2的软件仿真技术应用在课程的整个授课过程,几乎所有内容都是通过仿真来讲解和验证,教学过程不再是枯燥的叙述。特别是对文字描述不易掌握和理解的指令、存储器体系结构与相对应的操作指令和寻址方式、中断系统、定时器与UART的编程,等,均采用软件仿真进行。<br>  (1)指令系统<br>  讲解指令系统必须使用汇编,而大多数学生对汇编比较惧怕和不感兴趣,有些专业的学生甚至就根本没有学过汇编。若按常规的教学方法逐条进行讲解,实际效果一般不会太好,教学效率也比较低,如果在教学时采用软件仿真就比较有效。<br>  利用μVision2提供的完整的指令集仿真功能,可以充分反映指令的运行结果,包括指令所对应的机器代码和操作结果、指令对标志位的影响、指令的执行时间,等。所有与指令有关的信息都可通过仿真得到。另外,通过改变仿真的单片机型号可非常容易地解释5l兼容(51内核)单片机的实质,即指令集相同、但指令的执行时间不同。比如,MCS-51为12T单片机(机器周期=时钟周期×12),而C8051F为lT单片机(机器周期:时钟周期),而且这两种单片机完成相同指令所需的机器周期数不一定相等。<br>  (2)存储器体系结构<br>  51内核单片机的存储器体系结构相对比较复杂,不同存储器空间需要使用不同的指令/寻址方式进行操作,一般学生不容易理解和记忆。采用μVision2仿真就比较直观,只要编写相应的几条测试指令,通过存储器观察窗可以清楚地了解每条指令执行后存储器内容的变化。这一点在今后的实际应用时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实际应用系统一般采用C51进行编程,根据变量的不同特性来合理安排所使用的存储器空间可提高程序的效率(机器代码的长度及执行时间)。<br>  (3)定时器和UAR了<br>  定时器是单片机中最基本和应用最广泛的内部模块,正确与灵活地使用定时器是学习单片机应用的重点。使用定时器的主要问题是工作模式和计数初值的设置,对于C8051F而言还有时钟分频系数的选择。在仿真环境下可以通过单步执行来观察计数器的计数值的变化,也可以通过全速运行加断点的方法来观察定时器是否工作正常及实际的定时间隔。<br>  UART是51内核单片机的标准外设配置,在学习了定时器的应用之后,可进一步学习UART的应用。μVision2提供了UART通信调试窗口,可以显示UART的所有发送内容。<br>  (4)中断系统<br>  中断系统的学习主要是了解中断的响应过程和中断的管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基础教学不断出现新的问题。本文结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和近几年我院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从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论述了改进教学方法、探索有效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br>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案例教学<br>  <br>  现代信息社会,计算机技术已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应用计算机获取、表示、存储、处理、控制和应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已成为衡量个人文化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增强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已成为刻不容缓的时代要求。<br>  搞好计算机基础教学,首先要把握其涉及面大、层次不一、发展迅速和实践性强等特点。涉及面大是指高校的非计算机专业都要开设计算机基础课;层次不一是指学生因来自城市、农村等不同地区,进入大学前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差异较大;发展迅速是指随着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硬件系统不断更新换代、软件系统不断升级完善,因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内容需要随之不断更新;实践性强是指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以应用为目的、以实践为重点、着眼信息素养培养”的教育,是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基础知识收集和处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就如何提高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水平谈几点看法。<br>  1处理好“基础性”和“应用性”之间的关系<br>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基础性”是指学生能较为全面地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基本原理,具备初步操作计算机的技术和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乃至实际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应用性”是指人们借助计算机技术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来解决学习、工作及日常事务中<br>  的实际问题。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把握“基础”,突出“应用”,强化“技能”。<br>  结合学生的特点,我们在教学内容、实验项目、习题练习等方面不断改进,例如介绍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力求贴近实际应用;解决常见问题,完善教学方法,方便教与学等。<br>  计算机基础教育在把握“基础性”的同时,还要突出其“应用性”。教学模式上,计算机基础课程不能单纯套用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而应有独特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这就需要处理好“基础性”和“应用性”的关系。一方面,让学生掌握相对稳定、基础性的知识很必要;另一方面,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领域及实际中的问题。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应用,网络化必将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对于病毒的防护和网络的安全运行、互联网使用和编程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都需要我们与时俱进调整教学大纲、实验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满足社会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的不断增长。<br>  2进一步完善课程知识体系和实验教学体系<br>  计算机基础教学近年来发展很大,在高校确立了公共基础课的地位、多个版本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师资力量不断加强、实验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但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形势下,<br>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学会2009年科研课题(2009JYXHS335)。<br>  作者简介:樊明智(1969-),男,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育、非参数统计及其应用。<br>  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首先,计算机基础课程只有二十多年的历史,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等方面发展还不够成熟;其次,计算机技术的快速更新换代使得大部分教学内容难以稳定,欲形成面向技术应用相对稳定的教材,难度较大。<br>  基于上述情况,我们需要不断建立完善课程知识体系和实验教学体系、合理化的课程内容设置、明确的教学基本要求及优质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习题和实验项目等)。知识体系、实验教学体系方面,冯博琴[1]教授在“迈向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新高度”一文中提出了“4领域3层次”的思想,对我们的教学有很好的指导作用。“4个领域”是指: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算法基础与程序设计、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和应用系统分析与设计。知识体系的“3个层次”是指:概念与基础、技术与方法和相关专业应用。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细分为124个知识单元,602个知识点。实验教学体系的“3个层次”是指:操作性基础、综合性技能和专业性应用,包含了83个实验单元和354个技能点。通过这样的处理,教师进一步明确了教学基本要求,便于把握教学过程,从而使教学基本要求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br>  3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br>  计算机教学与信息技术联系密切,我们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教育现代化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通过利用信息资源提高教师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技能以及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br>  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网络化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实现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并充实教学资源。借助网络学生能够看到每一章节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课件、名师教学录像、课下练习作业等。由于教学内容多、任务紧、班大学生人数多,课堂师生互动的时间很有限,借助网络教师可以发布通知、布置作业、辅导答疑,学生可以提交作业,从而有效实现师生间的学习交流。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与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动互学,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互动教学环境,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正是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br>  教师有效应用多媒体课件是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中,要注意技术和课程的整合。一是技术的运用能够引起教学深度和广度的深刻变化;二是技术的运用可以引导学生从教室和书本的狭小学习空间走向广阔的外部世界;三是技术的应用可以引导教师采用更好的教学策略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过去难以实现的教学方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轻松实现。因此教师恰当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可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br>  4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br>  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为着眼点,尊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学习过程,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优化和提高学习质量,对教师优化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提出了必然要求。<br>  教学模式[2]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建立在丰富教学经验基础上的,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形成相对稳定、系统的教学活动范型。科学处理教师、学生、教材等教学要素的相互关系,教学过程中各阶段、环节、步骤的相互关系,以及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的相互关系,是设计教学模式的基本出发点。它渗透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其先进性及有效性直接决定学校教学工作与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特点确定相应的教学模式非常必要。下面介绍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受。<br>  4.1分级分类教学<br>  总结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历程,主要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专业特点来设计教学模块。文献[3]中显示: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将其分为文史哲法教类、经济管理类、艺术类、理工类、农林类、医药类等6个系列来指导教学,比较合乎客观规律。从受教育的对象看,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需要分层、分类规划与实施,即按学校办学层次和专业大类区别对待。<br>  首先,根据实际情况,我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分为理工类、文史哲法教类、经济管理类、艺术类4个大类较为合适,各大类区别对待,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满足其各自的专业需求。其次,由于我校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入学新生的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不一,部分学生在中学已学过信息技术课程,有一定的基础和应用能力,而还有部分学生几乎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相当薄弱。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采用分级分类教学法。新生入学后进行测试,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入学基础对学生实施分级分类教学模式,这样不但能让计算机基础好的学生学到更多知识,而且也能使基础差的学生更好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应用能力也能得到很好的培养。<br> </p> <p> <p>4.2案例教学法<br>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用有效教学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通过实例教学可将相关的知识点有效穿插于教学过程,即用案例覆盖一些知识点,甚至可以组建一批案例,通过这些案例的教学就能基本覆盖一个知识单元的基本要求。这样的教学案例很有必要去发现和进一步挖掘。譬如,讲授Word时,以制作好的图文并貌的板报为例,介绍版面设计中涉及到的字体、段落的设置、分栏、插图、分页分节、页脚和页眉的设置等基本知识;讲授Excel时,通过制作一张学生成绩单,引导学生掌握表格的设计、单元格的编辑、合并与设置、公式的使用以及数据结果的排序等基本知识;讲授PowerPoint时,制作课件可以用介绍我们的校园或家乡等案例。教学过程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有限的课堂时间得以充分扩容,节余时间让学生通过上机实践来学习。案例教学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其感到计算机应用基础在今后工作和生活中的实用性,从而进一步其激发学习热情。<br>  4.3加强实践环节教学<br>  加强实践环节是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重要步骤。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操作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使学生在“从理论到实践,再从理论到再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并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如此实践教学能够起到巩固“基础”,突出“应用”,强化“技能”的作用。教师要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有一定难度的作品,引导学生在完成作品过程中培养遇到问题通过查阅资料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br>  为学生营造独立思考的氛围,培养其善于思考、乐于进取的精神。<br>  4.4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 摘要:本文对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这些特点,提出了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三方面的改革建议。<br>  关键词: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br>    <br>  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艺术专业,艺术专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尚未有面向艺术类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材出版,各个高校艺术类的计算机教育也主要是在文科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大纲上进行一定的修改。在对本校艺术类学生进行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活动中,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尝试对艺术类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进行改革。改革的宗旨是从应用出发,吸引学生对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br>  <br>  1艺术类学生的特点<br>  <br>  (1) 学生之间计算机水平差别巨大<br>  我国城乡的教育水平由于物质条件的限制,学生之间的计算机水平存在差距,而对艺术类学生,这个问题更加突出。艺术类的学生大多来自于城市,这些学生在中学甚至小学就开设了计算机课程,而且早已有了自己的计算机。但艺术类学生中还存在少部分来于乡镇或农村的学生,这些学生很少或根本没有接受计算机的基础教育,对计算机的认识主要停留在聊天工具等的使用上。<br>  (2) 重视实用性<br>  艺术类学生注重实用性,学习每一门课程的过程中都会问这门课程有什么实用价值。目前没有艺术类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大纲,将艺术类的笼统的归纳到文科中,忽略二者之间的差别。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部份:计算机的理论和计算机的应用。计算机理论的内容对艺术类学生来说难以理解,而中Office之类的计算机应用,艺术类专业学生普遍觉得这些内容的实用性不大。<br>  (3) 崇尚自由,喜欢创新<br>  艺术类的学生通常生性活泼,相对其他专业,更喜欢自我表现,追求自由。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以教代学,重在教授,缺少教与学的互动。理论课的教学和实验课的教学都采用固定的模式,固定的任务,学生在其中难以创新,也未能提供学生展现个性的平台。<br>  (4) 对计算机学习兴趣不高<br>  艺术类的学生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学生对艺术特别热爱所以选择艺术,而另一部分选择学习艺术仅仅是艺术类对文化理论要求比较低。前者由于毕业以后面临工作的巨大压力,需要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应用于专业课的学习,而后者学习兴趣不大,更觉得计算机和自己的专业相关度不大,所以学习兴趣更低。<br>  针对上述艺术类学生的特点,我们对教学过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采用了开放性项目教学方法,让计算机教学作为一个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br>  <br>  2教学内容的改革<br>  <br>  教学大纲将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划分,我们将这些模块划分为三个层次:基础类教学、应用类教学和设计类教学。<br>  (1) 基础类教学<br>  基础类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一些理论基础知识。这类知识包括计算机的原理、网络原理、Office的应用。<br>  (2) 应用类教学<br>  艺术类学生大多有自己的计算机,对于如何维护自己的计算机和一些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学生有很大的兴趣,因此结合艺术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特点,我们进行了如下的应用软件作为教学内容:<br>  ① 病毒的防治与查杀:瑞星、卡巴斯基;<br>  ② 网络工具的使用:浏览器、MSN、QQ;<br>  ③ 文档传输和压缩:Outlook Express、FlashGet、Thunder;<br>  ④ 媒体播放和格式转化:RealOne、Windows Media、ACDSEE。<br>  (3) 设计类教学<br>  为适应艺术类学生喜欢展现个性的特点,选择一些设计类的教学内容。以专业以后的学习与工作是否需要使用计算机作为工作平台为标准,可以对艺术类的各专业进一步的细分。对于不需要计算机作为工具的专业,选择学生比较喜欢的艺术设计软件的应用作为设计类的教学内容,比如DreamWeaver、3D Max、Flash。对于以后需要计算机作为工具的专业,可以考虑在选择该专业以后会用到的应用软件作为设计类教学内容。<br>  以上三类教学内容,基础类教学和应用类教学的内容所有学生必须学习,而设计类学生只用选择其中一种应用软件进行深入的学习。<br>  <br>  3教学方式的改革<br>  <br>  3.1按照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br>  (1) 基础类的教学方式<br>  艺术类学生对基础类教学中的计算机基础理论不感兴趣,因此必须对现有教材上的内容进行改变。从电视、电影、报章和杂志中选取比较容易引发学生兴趣的事件,产品,将这些事件和产品背后所隐藏的计算机基础理论以通俗的语言介绍给学生。<br>  (2) 应用类和设计类的教学方式<br>  对于应用类和设计类的教学,采用项目案例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实例“项目”的驱动下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完成项目得到清晰的知识思路和方法。整个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吸引学生,让学生不断的体会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成就感。<br>  3.2按照教学形式选择教学方式<br>  (1) 理论课<br>  教师首先选择一个容易引发学生兴趣的项目,针对教学目标设计项目的若干问题,并将所要学习的概念、技能运含在所要解决的问题或任务中。首先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实例的作后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教师演示具体的操作过程,并演示阶段成果,以吸引学生,加强学生的参与。演示的过程中指明学生遇到困难时所要探索的方向。<br>  (2) 实验课<br>  实验同样建立在项目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只是指定本次实验中所需要使用的软件工具和技术,而对项目的具体内容由学生自己设计。学生自己建立实验小组,每个小组2~4人,选择1名同学作为小组负责人。小组成立后首先选定自己的项目内容,交由教师对难度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小组成员相互协作完成项目。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先在小组内相互讨论,解决不了再由教师提供指导。项目完成后,从小组中选择一名同学面向全班同学进行演示,分析自己使用的技术,并突出自己作品的亮点。<br>  <br>  4考核方式的改革<br>  <br>  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考试主要分为笔试和机考,笔试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理论进行考察,机考主要选择Office作为考试内容,对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考察。这种开始方式适合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要求,但艺术类的学生没有参加等级考试的要求,并且学生本身的参加等级考试的积极性也不高,因此我们采用了笔试+作品的方式来进行考核,其中笔试占50%,作品占50%。笔试着重对理论知识的一些掌握,而作品由学生自己组建的小组来完成,各个小组用两周的时间完成自己作品的设计,最后向全班同学展示。对作品进行两个方面进行评价:所选择软件的应用水品和作品的艺术效果。由于讲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一般来自于计算机相关专业,因此对作品的艺术性的评价并不比学生高,因此对作品的评价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其中教师评价软件的应用水品,学生评价作品的艺术效果。<br>  <br>  5结束语<br>  <br>  艺术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须吸引注意力,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热情,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通过对教学过程中三个方面改革的实践,可以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这门课程打造成艺术类学生展现自我,激励创新的平台。 <br>   <br>  参考文献<br>  [1] 战德臣.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和方法[C]. 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6.<br>  [2] 冯博琴. 计算机基础教育新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休闲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