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NB∕T 10672-2021 智能电力管廊传感设备 环境技术要求与导则.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70442 上传时间:2022-05-10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336.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NB∕T 10672-2021 智能电力管廊传感设备 环境技术要求与导则.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NB∕T 10672-2021 智能电力管廊传感设备 环境技术要求与导则.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NB∕T 10672-2021 智能电力管廊传感设备 环境技术要求与导则.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NB∕T 10672-2021 智能电力管廊传感设备 环境技术要求与导则.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NB∕T 10672-2021 智能电力管廊传感设备 环境技术要求与导则.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CS 19.040 K 40/49 NB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能 源 行 业 标 准 NB/T 106722021 智能电力管廊传感设备 环境技术要求与导则 Environmental technical requirements and guidesSmart power tunnel monitoring device 2021-04-26 发布 2021-07-26 实施 国家能源局 发 布 NB/T 106722021 I 目 次 前言 . I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2 4 环境条件 . 3 5 技术要求 . 4 6 性能与试验

2、要求 . 6 7 检验规则 . 14 8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与防护 . 15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智能电力管廊传感设备防护措施 . 17 NB/T 106722021 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电器工业协会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电工电子产品环境条件与环境试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8)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州供电局电力试验研究院、 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

3、技术研究院、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南方电网数字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华电器材检测研究所有限公司、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佛山供电局、广州智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广州运维电力科技有限公司、海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重庆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福建省新能海上风电研发中心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莫文雄、王红斌、揭敢新、方健、何嘉兴、王婷婷、张敏、刘鑫、王希林、许雪冬、何珂、何正旭、郭虹冥、吕启深、孙广慧、周柯、梁朔、周杨珺、余绍峰、杨瀚鹏、张斌、王建文、赵子超、庞松岭、李光茂、刘宇、李颖、杨森、陈川、贾志东

4、、王强钢、杨鸣、刘亚东、赵海龙、严英杰、周全。 NB/T 106722021 1 智能电力管廊传感设备 环境技术要求与导则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智能电力管廊传感设备的环境技术要求、 环境适应性能与试验要求、 检测方法及规则、标志包装储运安装要求等。 本文适用于35kV及以下电力电缆管廊传感设备设计、制造、运行、运输、贮存等过程提供参考。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 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421-2020 环境试验 概述和指

5、南 GB/T 2422 环境试验 试验方法编写导则 术语和定义 GB/T 2423.1-2008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A:低温 GB/T 2423.2-2008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B:高温 GB/T 2423.3-2016 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Cab:恒定湿热试验 GB/T 2423.4-2008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Db:交变湿热(12h12h 循环) GB/T 2423.8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Ed:自由跌落 GB/T 2423.16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

6、法 试验J及导则:长霉 GB/T 2423.18 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Kb:盐雾,交变(氯化钠溶液) GB/T 2423.22-2012 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N:温度变化 GB/T 2423.38-2008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R:水试验方法和导则 GB/T 4208 外壳防护等级(IP 代码) GB/T 4797.1-2018 环境条件分类 自然环境条件 温度和湿度 GB/T 4797.3-2014 电工电子产品自然环境条件 生物 GB/T 4797.6-2013 环境条件分类 自然环境条件 尘、沙、盐雾 GB/T 4798.1 环境条件

7、分类 环境参数组分类及其严酷程度分级 第1部分:贮存 GB/T 4798.2 环境条件分类 环境参数组分类及其严酷程度分级 第2部分:运输和装卸 GB/T 4798.3 电工电子产品应用环境条件 第3部分:有气候防护场所固定使用 GB/T 4798.4 电工电子产品应用环境条件 第4部分:无气候防护场所固定使用 GB/T 4943 信息技术设备 安全 GB/T 5169.11 电工电子产品着火危险试验 第11部分:灼热丝/热丝基本试验方法 成品的灼热丝可燃性试验方法(GWEPT) GB/T 7354 高电压试验技术局部放电测量 GB 8624-2012 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 GB/T 1

8、1287 电气继电器 第 21 部分: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振动、冲击、碰撞和地震试验 第NB/T 106722021 2 1 篇:振动试验(正弦) GB/T 13384-2008 机电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GB/T 14537 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冲击与碰撞试验 GB/T 17626.2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3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4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5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6

9、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 GB/T 17626.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9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脉冲磁场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10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阻尼振荡磁场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11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的抗扰度试验 GB/T 22239 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GB/T 36951 信息安全技术 物联网感知终端应用安全技术要求 GB/T 37024 信息安全技术 物联网网关安全技术要求 GB/T 37025 信息安全技术 物联

10、网数据传输安全技术要求 GB/T 37093 信息安全技术 物联网感知层接入通信网的安全要求 GB/Z 205 密闭空间作业职业危害防护规范 GM/T 0014 数字证书认证系统密码协议规范 GM/T 0028 密码模块安全技术要求 DL/T 1432.1 变电设备在线监测装置检验规范 DL/T 1498.1 变电设备在线监测装置技术规范 第 1 部分:通则 JB/T 4159-2013 热带电工产品通用技术条件 3 术语和定义 GB/T 2421、GB/T 2422、DL 1498.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智能电力管廊 smart power tunnel 智能电力

11、管廊,指通过传感、安防等前端监测设备和监控平台,实现配电网(35kV 及以下)电力管廊内电缆及通道状态监测、环境监测、安防管控的智能化电力管廊。 智能电力管廊属于地下封闭空间,从防护程度上可分为两类:电缆沟、电缆井等半封闭空间,通过电缆沟盖板或电缆井盖实现不完全封闭,能与地面自然通风,受气候影响;电缆隧道、综合管廊等全封闭空间,具备良好的气候防护能力。 3.2 智能电力管廊传感设备 smart power tunnel monitoring device 安装在智能电力管廊被监测设备附近, 用以采集、 处理和发送被监测设备状态信息的传感设备及附属数据处理、数据通信模块,包含电缆设备监测、管廊环

12、境监测、管廊结构监测、安防监控、通信网关及边缘计算终端等设备类型。 NB/T 106722021 3 3.3 智能传感器 smart sensor 具有与外部系统双向通信功能,用于发送测量、状态信息,接收和处理外部命令的传感器。在传统传感器基础上集成微处理单元,能对采集信息进行边缘计算。 注:智能传感器是包含信息处理装置的传感器,传感器是智能传感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4 环境条件 4.1 气候环境条件 传感设备所处气候条件依照GB/T 4797.1-2018进行分类。中国各城市和地点气候可参照GB/T 4797.1-2018附录B。 4.2 生物环境条件 4.2.1 概述 智能电力管廊传感设

13、备生物环境条件涉及霉菌、蚁类、鼠类,所处生物环境条件按照GB/T 4797.3-2014中图1进行划分。具体划分如下: a) B1 区:存在鼠类的危害; b) B2 区:存在霉菌、鼠类的危害; c) B3 区:存在霉菌、鼠类、蚁类等主要生物的危害; d) B4 区:存在各种生物的危害。 4.2.2 霉菌 霉菌自身或其代谢产物形成的沉积物可通过化学或物理作用对智能电力管廊传感设备产生损害。 霉菌在温度1837,相对湿度60%以上的环境条件下,对电工电子产品可造成危害。如果产品表面有有机物质涂层(例如油脂、油、灰尘)或者有源于动物和植物的沉积物,这些表面将是霉菌与细菌生长的理想环境。 4.2.3

14、昆虫 电力管廊环境中的有害昆虫主要包括白蚁、蚂蚁等。涉及的有害昆虫,在其生命活动的过程中,会蛀蚀电工电子产品,导致产品的损坏。 4.2.4 鼠类 鼠类在其生命环境中会通过咀啮、 撞击等机械力对智能电力管廊传感设备本体及供电、 通讯线缆造成破坏。 4.3 火灾暴露条件 智能电力管廊在火灾暴露条件下, 产生的烟雾会破坏关键传感设备的特性, 或者影响传感设备正常功能的发挥。烟雾是燃烧产生的热气体、小液滴以及固体颗粒的混合物,其产生的氯化氢等腐蚀气体会腐蚀传感设备。 4.4 尘、沙、盐雾环境条件 NB/T 106722021 4 智能电力管廊尘、 沙环境条件见GB/T 4797.6-2013第5章的规

15、定。 盐雾环境条件见GB/T 4797.6-2013第6章和第7章的规定。 4.5 水浸环境条件 智能电力管廊在降雨、内涝时会出现水浸状态,对传感设备的安全运行造成影响。 4.6 振动和冲击环境条件 智能电力管廊传感设备在运行中受到的振动和冲击来源,包含管廊内部电缆设备移动、杂物坠落、小动物碰撞等类型,也包括管廊外部地表交通、施工等类型。 4.7 电磁环境条件 智能电力管廊环境电磁干扰、有线供电电源对传感设备的运行造成影响。 5 技术要求 5.1 外观及结构要求 传感设备外观与结构应满足以下要求: a) 面板印刷或刻字应并具备耐腐蚀能力; b) 不应采用对人体有害的材料或者遇火产生对人体有害的

16、材料,材料阻燃性能不低于 GB 8624-2012 5.2.3 要求的 B1级; c) 应满足发热元器件的通风散热要求; d) 模块应插拔灵活、接触可靠,互换性好;按钮操作应灵活可靠,无卡死或接触不良现象; e) 内部电路板应刷涂三防漆; f) 电气系统运行时不得有漏电现象; g) 应采取必要的防电磁干扰措施, 外露导电部分应在电气上连成一体, 与被监测设备电气系统应完全隔离,并可靠接地; h) 装置应采用高强度材料制作。 5.2 功能要求 5.2.1 监测告警 传感器监测告警功能要求如下: a) 水浸监测传感设备: 传感设备具备智能电力管廊内水浸状态监测或液位监测功能, 当检测到液体浸泡或液

17、位达到预警值或告警值时,应自动告警。 b) 智能井盖传感设备: 电缆井盖具备人员入侵报警功能, 当检测到电缆井盖被打开时应自动告警。 c) 环境温湿度检测传感设备: 传感设备可监测安装点周围电力管廊内环境温度和湿度。 温度测量精度不低于 2,测量范围不低于-2070,寒冷地区温度测量范围不低于-4070;湿度测量精度不低于 10%RH,测量范围不低于 5%RH99%RH。 d) 环境气体监测传感设备: 传感设备可监测智能电力管廊内有害气体或易燃易爆气体的含量, 应能在智能电力管廊环境中有害气体或易燃易爆气体含量超过 GBZ/T 205 规定的气体报警限值时,立即告警。 NB/T 1067220

18、21 5 e) 电缆温度监测传感设备:应能准确测量电缆表皮或导体温度,测量精度不低于2,测量范围不低于-2090, 寒冷地区温度测量范围不低于-4090。 电缆温度超过设定的预警值或告警值时,应立即预警或告警。电缆温度告警值和预警值分级可设定,并进行分级警报。 f) 局部放电传感设备:应能监测电缆附件的局部放电水平。 5.2.2 通讯控制 5.2.2.1 消防装置:消防装置应能在接收到控制信号时正常动作。 5.2.2.2 智能井盖:智能井盖应能在接到指令时正常开启和闭锁。 5.2.3 分析存储 智能传感器应具备电缆通道环境、安防、电缆线路状态等信息的汇集、处理、存储及远传功能。 5.3 性能要

19、求 5.3.1 可靠性要求 传感设备应能达到管廊环境所要求的防水、阻燃、耐高温、耐磨损等特性要求,并可承受被监测部位的异常电流或电压。 采用内置电源供电的传感设备,电源应能长时间、稳定为传感设备供电,以维持其正常工作。采用外接电源供电的传感设备,应具备耐受电源波动的能力,并维持正常工作。采用无线供电的传感设备,应具备耐受高湿度、盐雾、金属、电磁干扰等环境因素影响的能力,并维持正常工作。 5.3.2 安全性要求 安装在电缆设备上的传感设备应采取防振、防松措施,不能引入高发热体及高电磁辐射设备,不应影响电缆的安全运行, 不应对电缆设备有磨损或其他伤害。 安装在电缆附属设施的传感设备应采取防盗、防松

20、、防水、防潮等措施,不应破坏电缆附属设施等的完整性。 传感设备的接入不应改变和影响电力电缆线路的连接方式、绝缘性能、密封性能及接地性能,不应影响线路及其他设备的安全运行。 当监测装置在监测过程中出现异常或损坏时,不应对被监测部位及周围设备造成损坏。 6 性能与试验要求 6.1 外观和结构检查 根据5.1的要求逐项进行检查。 6.2 性能及功能检查 根据5.2要求逐项进行检查。 本章6.36.8试验结束后,均应根据5.2要求逐项进行检查,检查结果分为正常运行、保持完好、功能异常三类。正常运行,指试验期间功能正常;保持完好,指试验期间未能正常运行,但试验后可自动或手动恢复正常运行状态,并能通过5.

21、2性能及功能检查;功能异常,指试验结束后,设备功能无法达到5.2要求且无法自动或手动恢复。 6.3 外壳防护试验 NB/T 106722021 6 外壳防护试验要求如下: a) 试验目的:验证试验样品外壳结构的防护性能可达到智能电力管廊运行环境要求,能在水浸、喷水、滴水环境下正常运行或保持完好。 b) 依据标准:按 GB/T 4208、GB/T 2423.38 的规定进行。 c) 试验过程及性能要求:外壳防护等级要求见表 1,IPX8 试验要求浸水深度 2m,持续时间 168h。试验后样品应能正常运行或保持完好。 表1 外壳防护等级 使用场所 IP防护等级 电缆沟、电缆井 IP68 电缆隧道、

22、综合管廊 IP65 注:在有水浸风险的电缆隧道、综合管廊运行的传感设备,防护等级建议达到IP68水平。 6.4 绝缘性能试验 6.4.1 绝缘电阻试验 绝缘电阻试验要求如下: a) 试验目的:验证试验样品绝缘水平。 b) 依据标准:参照 DL/T 1498.1 规定进行。 c) 试验过程及性能要求:参照 DL/T 1498.1 规定进行,试验后样品应能正常运行或保持完好。 6.4.2 介质强度试验 介质强度试验要求如下: a) 试验目的:验证试验样品的介质强度。 b) 依据标准:参照 DL/T 1498.1 规定进行。 c) 试验过程及性能要求:参照 DL/T 1498.1 规定进行,试验后样

23、品应能正常运行或保持完好。 6.4.3 冲击(耐受)电压试验 冲击(耐受)电压试验要求如下: a) 试验目的: 对于采用外接电源供电的试验样品, 验证试验样品的耐受供电电源冲击电压的能力,本项试验选做。 b) 依据标准:参照 DL/T 1498.1 中的规定进行。 c) 试验过程及性能要求:采用外接电源供电的传感设备,可选做冲击电压试验。试验参照 DL/T 1498.1 规定进行,试验后样品应能正常运行或保持完好。 6.5 环境适应性试验 6.5.1 试验要求 每项环境适应性试验完成后,应对试验样品进行功能检查,应能正常工作。对于智能传感器,还应在相关环境性试验结束后,微处理器应不损坏、不死机

24、、不复位,其存储的数据应无变化,硬件功能和准确度应满足传统传感器正常工作技术要求,软件程序应能正常工作。 每项环境适应性试验完成后,应对试验样品进行6.4.1绝缘电阻试验,样品应能符合要求。 所有环境适应性试验完成后,应对试验样品进行6.4.2介质强度试验,样品应能符合要求。 NB/T 106722021 7 6.5.2 低温试验 低温试验要求如下: a) 试验目的:验证试验样品在低温条件下的适应性。 b) 依据标准:按 GB/T 2423.1-2008 中的规定,按试验 Ad 进行。 c) 试验过程及性能要求:按试验 Ad 进行,将试验样品放入温度为室温的试验箱中,然后将温度调节到 T 2K

25、。试验样品在此条件下达到温度稳定后,通电以实际工况运行验证其低温下启机与正常工作能力,并在该条件下持续暴露 16h。试验参数 T 的取值见表 2。试验后样品应能正常运行或保持完好。 表2 低温试验参数 服役环境 气候区域 试验温度T 电缆沟、电缆井 湿热 -5 亚湿热 -10 干热、暖温 -10 寒温 -20 寒冷 -40 电缆隧道、综合管廊 所有 -5 6.5.3 高温试验 高温试验要求如下: a) 试验目的:验证试验样品在高温条件下的适应性。 b) 依据标准:按 GB/T 2423.2-2008 中的规定,按试验 Bd 进行。 c) 试验过程及性能要求:按试验 Bd 进行,将试验样品放入温

26、度为室温的试验箱中,然后将温度调节到 T2K。试验样品在此条件下达到温度稳定后,通电以实际工况运行验证其高温下启机与正常工作能力,并在该条件下持续暴露 16h。试验参数 T 的取值见表 3。试验过程中及试验结束后,试验样品应可正常工作。 表3 高温试验参数 使用场所 气候区域 试验温度T 电缆沟、电缆井 所有 55 电缆隧道、综合管廊 所有 45 6.5.4 温度变化试验 温度变化试验要求如下: a) 试验目的:验证试验样品在耐受环境温度快速变化的能力。 b) 依据标准:按 GB/T 2423.22-2012 中试验 Nb 的规定进行。 c) 试验过程及性能要求:按试验 Nb 进行,将试验箱中

27、空气温度稳定到 252K,以(10.2)K/min 的速率降低到 T12K,在箱内温度达到稳定后,试验样品在此温度下暴露 3h。然后将试验箱中的空气温度以(10.2)K/min 的速率升高到 T22K,箱内温度达到稳定后,试验样品在此温度下暴露 3h。 然后将试验箱中的空气温度以(10.2) K/min 的速率降低到 252K。NB/T 106722021 8 对上述试验进行 2 个循环。试验过程中以实际工况运行验证其暴露期间启机与正常工作能力。试验参数选取见表 4,试验过程中及试验结束后,试验样品应可正常工作。 表4 温度变化试验参数 使用场所 气候区域 试验温度T1 试验温度T2 电缆沟、

28、电缆井 湿热 -5 55 亚湿热 -10 55 干热、暖温 -10 45 寒温 -20 45 寒冷 -40 35 电缆隧道、综合管廊 所有 -5 45 6.5.5 恒定湿热试验 恒定给湿热试验要求如下: a) 试验目的:用于验证试验样品在湿热、亚湿热地区服役时,对潮湿环境的适应性。非湿热气候地区服役时,本项试验选做。 b) 依据标准:按 GB/T 2423.3-2016 中的规定进行。 c) 试验过程及性能要求: 将试验样品放入试验箱的有效空间内进行预热, 在不加湿的条件下将温度上升至 402K,当试验样品达到温度稳定后,在 2h 内将箱内湿度调整到(933)%RH;在温度为 402K,相对湿

29、度为(933)%的条件下保持 96h,然后在 0.5h 内将相对湿度降低至 73%77%,然后在 0.5h 内将温度调节到室温。试验过程中以实际工况运行验证其暴露期间启机与正常工作能力,试验过程中及试验结束后,试验样品应可正常工作。 6.5.6 交变湿热试验 交变湿热试验要求如下: a) 试验目的:用于确定试验样品在湿热、亚湿热地区服役时,高湿度与温度循环变化组合且通常会在试验样品表面产生凝露条件下的适应性。非湿热气候地区服役时,本项试验选做。 b) 依据标准:按 GB/T 2423.4-2008 试验 Db 方法 2 的规定进行。 c) 试验过程及性能要求:试验样品为实际工况中的整机,将试验

30、样品放入试验箱的有效空间内,先在温度 25 3K,相对湿度为 45%75%的条件下进行预处理,试验样品达到温度稳定,按GB/T 2423.4-2008 图 2b)所示的周期循环 2 次,试验参数 T 的选取见表 5。试验过程中以实际工况运行验证其暴露期间启机与正常工作能力。试验周期结束后,从试验箱中取出产品,在正常大气条件下进行恢复, 用棉布将试验样品上所有能接触到的表面和部件上的水渍抹去, 在恢复后,测量绝缘电阻和进行性能试验。试验样品从试验箱中取出后,在正常试验环境条件下的 24h 内完成外观检查, 8h24h 内完成其表面油漆附着力的测定。 试验过程中及试验结束后,试验样品应可正常工作。

31、 表5 交变湿热试验参数 使用场所 试验参数T 电缆沟、电缆井 55 电缆隧道、综合管廊 45 NB/T 106722021 9 d) 特殊性能要求:在正常试验环境条件下,交变湿热试验结束恢复 2h 后,试验样品外观及附着力应满足下列要求: 金属电镀件和化学处理件的外观应不低于 JB/T 4159-2013 中二级要求; 表面油漆外观和附着力应不低于 JB/T 4159-2013 中一级要求; 塑料零部件的外观应不低于 JB/T 4159-2013 中二级要求。 6.5.7 交变盐雾试验 交变盐雾试验要求如下: a) 试验目的:验证试验样品在湿热、亚湿热地区服役时的防腐蚀性能。 b) 依据标准

32、:按 GB/T 2423.18 中的规定进行。 c) 试验过程及性能要求:试验按 GB/T 2423.18 严酷等级(2)进行,试验结束后,试验样品应可正常工作。 6.5.8 霉菌试验 霉菌试验要求如下: a) 试验目的:考核试验样品在 4.2 中的 B2、B3、B4 地区的霉菌生长条件下的长霉程度及影响。在 B1 地区服役的样品本项试验选做。 b) 依据标准:按 GB/T 2423.16-2008 中的规定进行。 c) 试验过程及性能要求:按 GB/T 2423.16-2008 中试验方法 1,试验时间 28d 进行,选择设备的零部件为试验样品,试验结束后,按相关规范要求立即进行外观检查。

33、注1:用户如有特殊要求,所有试验部件外露于空气中的绝缘零部件经长霉试验后长霉面积不超过 GB/T 2423.16-2008 中规定的 2a 等级的长霉程度。 注2:全金属密闭设备可不进行本项测试。 6.5.9 着火危险试验 着火危险试验要求如下: d) 试验目的:考核试验样品在火灾暴露环境下能否在一定时间内正常运行 。 a) 依据标准:按 GB/T 5169.11 中的规定进行。 b) 试验过程及性能要求: 根据系统的安装环境确定试验温度, 推荐试验温度 960。 试验结束后,传感器如果没有燃烧或者灼热,或全部符合下面情形,则认为试验合格: 如果试验样品的火焰或灼热在移开灼热丝之后 30s 内

34、熄灭; 当使用规定的包装绢纸铺底层时,绢纸未起燃。 6.5.10 机械强度试验 6.5.10.1 试验要求 机械强度试验在无包装状态下进行,试验结束后传感设备应满足以下要求: a) 外观与结构检查应符合 5.1 中规定要求。 b) 传感设备功能应符合 5.2 中规定要求。 6.5.10.2 振动试验 振动试验要求如下: a) 试验目的:考核试验样品在运行过程中,对振动环境的适应性。 NB/T 106722021 10 b) 依据标准:按 GB/T 11287 中的规定进行。 c) 试验过程及性能要求: 对传感设备进行严酷等级 1 级的振动耐久试验, 试验后装置不应发生紧固件松动、机械损坏等现象

35、,并可正常工作。 6.5.10.3 冲击试验 冲击试验要求如下: a) 试验目的:考核试验样品在运行过程中,对冲击环境的适应性。 b) 依据标准:按 GB/T 14537 中的规定进行。 c) 试验过程及性能要求: 对传感设备进行严酷等级 1 级的冲击耐久试验, 试验后装置不应发生紧固件松动、机械损坏等现象,并可正常工作。 6.5.10.4 碰撞试验 碰撞试验要求如下: a) 试验目的:考核试验样品在运行过程中,对碰撞环境的适应性。 b) 依据标准:按 GB/T 14537 中的规定进行。 c) 试验过程及性能要求: 对监测装置进行严酷等级 1 级的碰撞试验, 试验后装置不应发生紧固件松动、机

36、械损坏等现象,并可正常工作。 6.5.10.5 跌落试验 跌落试验要求如下: a) 试验目的:考核试验样品在运输、安装、使用过程中,对跌落的适应性。 b) 依据标准:按 GB/T 2423.8 中的规定进行。 c) 试验过程及性能要求:跌落方式为自由跌落,跌落高度为 1m,跌落次数以底面的四个边为轴,每个轴向各一次,在试验前对紧固件进行划线,试验后装置不应发生紧固件松动、机械损坏等现象,并可正常工作。 6.6 电磁兼容试验 电磁兼容试验要求如下: a) 试验目的:验证试验样品在实际运行中的电磁兼容性。 b) 依据标准:参照 GB/T 17626,DL/T 1432.1 规定进行。 c) 试验过

37、程及性能要求: 试验严酷等级及性能要求见表 6, 其中试验性能判据如下: 试验过程中,在技术要求限制内功能或性能正常, 可判定为 A 级; 试验过程中, 功能或性能暂时降低或丧失,但能自行恢复,可判定为 B 级;试验过程中,功能或性能暂时降低或丧失,但需要人工干预或系统复位才能恢复,可判定为 C 级;试验过程中,出现设备(元件)或软件损坏(存储数据丢失)、功能丧失、性能下降,即使人工干预或系统复位也不能恢复,可判定为 D 级。 表6 电磁兼容试验要求 应用部件 试验项目 试验标准 严酷等级 性能要求 外壳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2 4 级 B 或 A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

38、验 GB/T 17626.3 3 级 A 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8 5 级 A 脉冲磁场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9 5 级 A NB/T 106722021 11 阻尼振荡磁场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10 5 级 A 交流电源端口 电压暂降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11 3 级 B 或 A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4 4 级 B 或 A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5 4 级 B 或 A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6 3 级 A 直流电源端口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GB

39、/T 17626.6 4 级 B 或 A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5 4 级 B 或 A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6 3 级 A I/O 信号/控制端口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4 4 级 B 或 A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6 3 级 A 7 检验规则 7.1 检验类别 7.1.1 型式试验 型式试验为了验证产品是否满足技术规范的全部要求所进行的试验。 应该由制造厂商将传感设备送交具有资质的检测单位,由检测单位依据本标准规定进行检验,并出具型式检验报告。有以下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试验

40、: a) 新产品定型前或产品转厂生产时; b) 新结构产品投产前; c) 正式生产后,如设计、工艺材料、元器件有较大改变,可能影响产品质量及性能时; d) 正式生产时,定期或累积一定产量后,应周期性进行一次检验; e) 产品停产一年以上又重新恢复生产时; f) 出厂试验结果与型式试验有较大差异时; g) 国家技术监督机构或受其委托的技术检验部门提出型式试验要求时; h) 合同规定进行型式试验时。 型式试验的项目和技术要求按表7的规定进行。 7.1.2 出厂试验 出厂检验是每台装置出厂前按逐个按规定进行的例行检验,检验合格后,附有合格证,方可允许出厂。出厂试验的项目和技术要求按表7的规定进行,制

41、造厂应提供本标准规定的型式试验报告和出厂试验报告。 7.2 检验项目 型式试验、出厂试验项目按表7的规定进行。 表7 检验项目 序号 检验项目 技术要求 型式试验 出厂试验 1 结构和外观检查 6.1 2 性能及功能检查 6.2 3 外壳防护试验 6.3 NB/T 106722021 12 4 绝缘电阻试验 6.4.1 5 介质强度试验 6.4.2 6 冲击(耐受)电压试验 6.4.3 * * 7 低温试验 6.5.2 8 高温试验 6.5.3 9 温度变化试验 6.5.4 10 恒定湿热试验 6.5.5 * 11 交变湿热试验 6.5.6 * 12 交变盐雾试验 6.5.7 13 霉菌试验

42、6.5.8 * 14 着火危险试验 6.5.9 15 振动试验 6.5.10.1 16 冲击试验 6.5.10.2 17 碰撞试验 6.5.10.3 18 跌落试验 6.5.10.4 19 电磁兼容试验 6.6 注1:表示规定应做的项目; 注2:表示规定可不做的项目; 注3:*表示根据要求及服役气候区域选做的项目。 8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与防护 8.1 标志 传感设备的显著位置应有下列标志: a) 规格型号;防护类型应在产品型号中加以标明,即在产品型号后加环境代号“H”(有气候防护)或“WH”(无气候防护)。 b) 设备名称。 c) 制造厂名称。 d) 额定参数。 e) 出厂年月及出厂编号

43、。 8.2 包装 传感设备的包装应按GB/T 13384-2008的要求。根据产品的类型、结构、尺寸、运输方式等诸多因素,采用合理的包装材料及方式,应有内包装和外包装,包装应有防尘、防雨、防水、防潮、防振等措施。在各种储运、装卸条件下,不应因包装不善而产生损坏、精度降低及丢失等现象,并能防止磕、碰、伤、脏、锈、漏、松等七害的发生。 8.3 运输 传感设备运输环境条件应根据GB/T 4798.2确定其环境参数的严酷等级。 8.4 贮存 NB/T 106722021 13 传感设备应贮存在无酸、碱、盐及腐蚀性、爆炸性气体的场所,不受灰尘雨雪的侵蚀,并根据GB/T 4798.1确定其环境参数的严酷等

44、级。 8.5 防护 传感设备的环境适应性能应符合相应运行环境要求, 必要时采取防护措施。 相关措施见资料性附录A。 NB/T 106722021 14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智能电力管廊传感设备防护措施 A.1 对振动的主要防护措施如下: 传感设备采用减振设计。 对传感设备进行绑扎紧固。 传感设备采用弹簧、橡胶等隔振防振措施。 传感器内部可采用灌胶、填充方式进行防震。灌胶需要充分考虑热胀冷缩系数,减少胶对器件的张力与拉力。 关键器件与接插件可采用点胶等工艺进行防震。 传感器敏感部件采用橡胶垫等进行缓冲防震。 传感器内部、外部螺丝紧固,采用力矩扳手,同时配合防滑胶以及点胶工艺,进行

45、防震。 其他减振、防震措施。 A.2 对水浸的主要防护措施如下: 传感设备外壳采用防水设计,采用垫圈等防水浸措施; 完善电力管廊排水系统; 水浸传感器安装位置低于智能传感设备,在水浸传感器告警启动后应及时做好排水处理。 传感器内部可采用灌胶、填充工艺进行防水,灌胶需要充分考虑热胀冷缩系数,减少胶对器件的张力与拉力。 传感器外壳建议采用水盖密封式锁紧结构,物理隔离水浸的风险。 传感器密封可配合疏水性密封条,避免因模具误差导致密封存在缝隙。 传感器外壳连接处,可通过设计为凹凸对接式结构来增加密封强度。 根据传感器材质,可采用超声波融合密封等方式,使传感器外壳连接处进行融合密封。 A.3 对火灾的主

46、要防护措施如下: 传感设备线路采用耐高温防火材质; 应具备火灾预警监测功能,并可选配灭火装置。 传感设备宜在管廊内顶部安装。 传感器材料选用防火、耐高温、阻燃材料。 传感器采用隔热、阻燃材料进行填充,防止外部高温导致内部器件起火。 传感器喷涂防火漆。 传感器安装应预防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热等,远离火灾隐患点。 对火灾隐患点,加装灭火装置或采取隔离措施。 A.4 对蚁害的主要防护措施如下: NB/T 106722021 15 传感设备刷防蚁害涂漆。 按周期开展管廊巡视维护及时除蚁。 传感器外壳材料中混合防治蚁害材料, 同时不影响材料的其他性能。 或采用额外增加防蚁护套。 传感器材质宜采用高强度材

47、质,如不锈钢、尼龙 12、硬质塑料等,材料不小于硬度邵氏 D70。 传感器外壳设计为表面光洁,具有一定弧度外观防止蚁害。 A.5 对霉菌的主要防护措施如下: 传感设备刷防霉菌涂漆; 完善电力管廊通风系统。 电力管廊增加除湿、除潮装置。 传感器外壳材料添加防霉菌剂。 充分利用自然排水,处于地势低洼区应具有排水控制措施。 A.6 对盐雾的主要防护措施如下: 传感设备采用耐盐雾腐蚀材质。 传感器表面喷涂防腐漆,构成防腐层。 传感器外壳材质采用不锈钢、热镀锌或尼龙等耐腐蚀材质。 管沟内增加通风系统。 传感器结构设计应避免积水,尽可能消除缝隙结构,防止盐雾的沉积。 传感器采用金属材质时,应避免电偶腐蚀,不同金属接触时,选电位接近的金属,同时加装垫圈、垫片或衬套,使双方金属形成电绝缘。 A.7 对结冰和结霜的主要防护措施如下: 采用有防结冰性能的涂料。 传感设备宜采用固体密封防凝露工艺。 电缆管沟内增加通风系统。 传感器外壳设计,现场安装时应避免外壳凝露。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设备/水电安装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