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学 程 导 航”课 时 教 学 计 划
教学内容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共几课时
2
课
型
新授
第几课时
2
教学目标
1. 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2. 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会对现象分析、归纳,总结出重要的知识点。
3. 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难点: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预习布置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是它们的物理性质各不相同,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本节课重点了解碳的化学性质。
三、出示课题并示标
见教学目标
四、预习检测
见预习作业
五、达标教学
阅读资料:古代书法家用墨书写或绘制的画能保存很长时间而不变色。
提问:这说明了什么?
1.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又问:若升高温度,又如何呢?
2.写出: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通过实物感受到碳在常温时的稳定性。
施教日期:_______月_______日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让学生完成
当碳不充分燃烧时,生成一氧化碳。
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阐述:碳在高温时还有重要的性质
3.与某些氧化物反应
演示实验:木炭和氧化铜反应。
指导:实验步骤,注意事项
观察现象:纯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试管中有红色物质。
由现象分析产物:二氧化碳和铜
让学生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师作出评价
从物质组成上看,氧化铜转变成铜,发生了什么变化?是谁导致了这种变化?
氧化铜转变为铜失去了氧,是碳夺走了其中的氧。
4.还原反应: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走的反应。
还原性:能夺走含氧化合物里的氧的物质具有还原性。
练习:焦炭与氧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又问:这个反应是还原反应吗?谁具有还原性?
工业上利用碳的还原性,制取金属。
六、巩固练习
见课题作业
七、展示反馈
八、课堂小结和质疑
让学生归纳课堂上,有何收获。
九、课堂检测和展示反馈
十、课外作业
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感知,高温下碳能与氧化铜等物质反应。现象明显,有利于学生理解。
作业布置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