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看文化和文化的看
梅 岱
可能是对文化的偏爱和热忱,中东之行也就格外关注和留意那里的文化。一路上的见闻,也常常以文化视野、从文化角度去观察去思考。此行简而言之:看文化和文化的看。当然,我的兴趣不光是物化了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更喜好探究寻觅那些看不见的形而上的精神层面的文化。
因为时间紧迫,多数地方是匆匆而过,走马观花,很难沉下心来深究细琢,因此,随手记下的也只能是一些零星的浮光掠影的见闻和即兴式的零碎而粗浅的思考。
一、阿拉伯人创造过许多传奇,迪拜则创造了神话
曾几何时,大众传媒中突然冒出一个陌生的名字——迪拜。出现频率高了,自然就引发了人们的关注,迪拜转瞬成为举世瞩目的地方。
世界上最高的大楼在这里诞生,世界上最豪华的酒店在这里开张,世界上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的购物中心在这里建成……
数不尽的世界之最、数不清的天下第一在这里变成现实。
迪拜是一座城市,也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一个酋长国。历史上,阿拉伯人创造过许多传奇,今天地处阿拉伯半岛荒原上的迪拜则创造了神话。
凡是到迪拜来的人,面对沙漠中的高楼大厦,面对车水马龙的繁华街市,面对肤色各异、新潮时尚的游人,面对高耸的椰树和盛开的杜鹃……面对这梦幻般的城市,有迷惑,有不解,当然更多的是惊奇和感动。
有人说迪拜奇迹靠的是石油,但到迪拜来才知道,迪拜的发展基本上与石油无关。上帝对迪拜有些不公,本在“富得流油”的波斯湾,偏偏迪拜的油只有一丁点儿。他们形象地说“是从大油桶中不慎洒落了几滴掉在了迪拜”。而且开采已近枯竭。在迪拜的经济总量中,石油占的份额只有百分之三。
一般说来,一个地方的发展,需要有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而迪拜身处“不毛之地”,却成了世界上的繁华之都,的确让人深思。生态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生态,一种是人文生态。迪拜的自然生态是不好,可这里却营造了良好的人文生态。有宽松的政策,有自由开放的环境,有优质良好的服务,有现代文化的支撑。大凡抱着梦想想干一番事业者,到这里来好像都可以找到天地和舞台。有了好的人文环境,有了滋养文明的雨露阳光,有了人们奋斗的动力,就可以有智慧、有知识、有生机,一切需要有的东西都可以有,乃至荒漠里可以长出红花绿草,穷乡僻壤可以建成繁华的都市。造物主创造了万物,万物相生相克。人要与万物相处,顺应万物又要同万物斗争。人类历史当然也是一部人同大自然斗争的历史。现在流行一种观点,认为人对大自然是无能为力的,只能顺应,只能依附。可惜这话说得太晚了点,如果我们的祖先就信奉这样的理论,我们说不定至今还在树上跳来跳去,还在靠吃野果生活呢!
中国的老子很可爱,我们尊重这位伟大的先哲。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作为哲学来研究还可以,如果是变成人们的行为准则就有害无益了。因为“无为”人不可立,“无为”家不可富,“无为”国不可兴,“无为”世界只能停止、倒退。
二、迪拜的模式是没有模式的模式
迪拜的成功,吸引了不少人到这里来参观来学习,有些大名鼎鼎的学者来探求研究,要总结什么“迪拜模式”,说不定“一不小心”可以弄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呢!“什么是迪拜模式?”一位多年生活在迪拜、见证了迪拜发展成长的中国企业家说:“迪拜没有模式,非要说迪拜模式,那就是没有模式的模式。”没有模式的模式,听起来令人费解,但是这样的解答倒是反映了迪拜成功的真谛。
其实,所谓模式大都是人为杜撰出来的,是某些文化人为哗众取宠设计出来的。连他们自己也说不明白的事,非要牵强附会成一幅美丽的画图,要人们去求证,要人们去附会,实在没有意义。从文化意义上讲,设计和推崇模式,都是想为自己的观点寻找一个合理的、天经地义的文化坐标,目的是使自己的观点变成真理。
研究推广所谓模式有百害而无一利。一国一城发展进步不会有模式,也不应该有模式。这不同于工业生产,先设计模具然后去制造标准件。中国领导人曾说过,大千世界丰富多彩,为什么非要有统一的模式?我们曾经有过热衷于模式的教训。当年照抄照搬苏联模式,结果没有成功而收获了教训。我们不能妄评苏联模式的优劣,假如它没有枯萎而长成参天大树,那也是在苏联的土地上,沐浴着苏联的阳光雨露长成的。至于西方一些人,非要强加于人地推广他们的模式,也在许多地方碰了壁。也有一些“东施效颦”者,非但没有变成美女,原来的一点颜色也失去了。
邓小平是一位伟大的智者,早就提出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路和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道路和模式,中国人只能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所有的路都是在原本没有路的地上走出来的。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发展没借鉴什么模式,不是成功了吗?我们不要迷信世界上有什么普世模式。也不要天真地听信一些“大忽悠”奉承我们的什么模式。什么人一旦对模式感兴趣,必然会钻进圈套而被禁锢,被绑了手脚。
三、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未来会让我们了解一切
华尔街金融海啸波及全世界,也冲击波斯湾,作为中东金融中心的迪拜自然不能独善其身。对迪拜的冲击还有另一种浪潮,就是乐于推波助澜的舆论。有人认为,迪拜是一座只空谈财富、描绘财富而不创造财富的虚拟城市,这里只炒作概念、交换创意、催生泡沫。迪拜本身就是世界金融大亨们创造出来的一件金融衍生品。一句话,迪拜不过是波斯湾和阿拉伯半岛间的海市蜃楼,是一座人们下意识中的城市,幻觉中的城市,是建在“沙漠”上的城市。一旦人们从醉意朦胧中清醒,从梦境回到现实,一旦太阳出来,这美丽的城市便会瞬间逝去,像一缕烟云消失在茫茫荒原。
果真会是这样吗?在世界经济的乱象中谁是清醒者?在众说纷纭的争论中谁是权威?
世界上有许多没被打倒却被骂倒的事例。人言可畏、舆论可畏。围观看热闹是人们的好奇心驱使,起哄是人类的劣根性。现实中的许多事都坏在凡事不经过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只是人云亦云随大流。
凯恩斯有一句名言:概念往往大于事实。华尔街的金融海啸会不会引发波斯湾的海啸?美国的金融危机会不会引发迪拜的危机?危机的概念是否与危机的事实相符合?其实概念的夸大往往助推了事实的失真,从而使概念与事实进入恶性循环,最后的结果是概念不可信,事实也不可信。
相信什么呢?相信时间,相信未来。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未来会让我们明白一切。
四、能震撼人心征服人心的话,一句足可以顶上一万句
“伊斯法罕半天下”,一句近乎广告词的话给一个城市带来巨大荣耀和影响力,大概很难找出第二个例子。“半天下”,吸引了多少人对伊斯法罕的关注,使伊斯法罕声誉远播。“半天下”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格言。对一个城市的介绍和评价,看来不在话多,只要说到要害处,能震撼人心征服人心,一句足可以顶上一万句。
伊斯法罕是伊朗最古老的城市,曾经是四个王朝的都城。早在二千五百年前。这里就成为西亚军事重镇。到了萨法维王朝,这里进入最繁盛时期,壮观宏伟的清真寺,富丽堂皇的宫殿,优雅秀美的园林,还有店铺林立、商品繁多的“巴扎”(商店),令五洲商贾、各国宾客流连忘返。无论是城市的规模还是城市的繁华,在当时堪为国际大都市,应该是一座非常了不起的城市。
到伊斯法罕来,昔日的辉煌早已褪色,就像一位绝代佳人已成半老徐娘,依稀可以找到一丝当年的风韵,但亮丽和光艳已荡然散去。虽然没有“徒有其名而无其实”的感觉,但确实很难与“半天下”对上号。
我在想,当年是什么人有如此的气魄,来对一座城市做出这样气吞山河的概括。可能是两种人,要么是政治家,如当时的国王;要么是文学家。古波斯是出诗人的地方。政治家有君临天下、俯视四海的傲慢,文学家有放荡不羁、随意夸张的浪漫。只有傲慢者和浪漫者才会说出带着明显醉意而十足狂放的话来。这从中国也可以找到依据。汉代王莽就借用过《诗经》里的两句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唐代诗人徐凝赞扬扬州有诗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王莽藐视一切的气势和徐凝的豪情夸张,虽然还比不上“半天下”那样简约响亮,但那弦外之音完全是异曲同工。
人们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有人说语言是文化的基因。依我看语言本身就是文化。从一句话里可以透视出说话人的心境情感。“言为心声”么。从一句话里可以体悟到说话者的地位和身份,一句话足以证明一个人的文化面目和特征。人与人的文化差异,也常常表现在语言上。
五、建筑和所有艺术一样,意境为上
半天的时间是很难对“半天下”的伊斯法罕有很深了解的,因此只能看看最能代表这座城市的地方。四十柱宫是撑起这“半天下”的“顶梁柱”。四十柱宫是萨法维王朝阿巴斯一世所建,典型的波斯风格建筑。领略波斯文化的魅力,是一定要看四十柱宫的。
四十柱宫并不是四十根柱子撑起的宫殿。名为四十柱宫,但你要一根一根地去数,真正撑起宫殿的柱子只有二十根。宫殿前建有长方形的水池,宫殿的倒影自然会在水中浮现,二十根大柱也清晰地倒映在池中。真实的二十根柱加上倒影的二十柱,不就成了四十柱了吗?一座金碧辉煌、宏伟壮丽的真实宫殿,一座倒映在水中若隐若现、朦胧妩媚的宫殿,相互辉映,美轮美奂,真钦佩建筑师们绝妙的艺术构思和新奇的设计理念。
中国国画艺术讲究虚与实,四十柱宫的过人之处就在于独具匠心地运用了虚与实的理念。现实中的宫殿是实,倒映在水中的宫殿是虚,虚与实的融合既有耐人寻味的美学价值,又有深邃启迪的哲学意蕴。当国王和妃子们身临其境,定会是一种如临天界、如入仙境的感觉。可是,当风雨来临,这水中的宫殿也会飘摇不定。此时的国王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一半看得见摸得着,一半则可以看见而摸不着;一半是物质的,一半则是意识的;一半是真切的,一半则是虚幻的;一半是清醒的,一半则是醉意朦胧的。他会不会下意识地感到,他的江山社稷也像这水中的宫殿恍惚飘渺呢?任何建筑都是物质和精神的庇护所,四十柱宫带给国王幸福,自然也会带来悲伤。
波斯人善于创造意境,而艺术往往靠意境取胜。别出心裁的意境所产生的魅力会使一座建筑流芳百世,而这座建筑又使一个城市光艳生辉,使一个王朝名声远播。任何艺术都应把意境作为最高标准,意境为最上,有意境则自成高格。诗词歌赋如此,建筑造型也是如此。正是艺术家们创造的一个又一个意境,使浩淼的人类文明史闪现出一个又一个亮点,而这些亮点又给文明的进步发展一次又一次启迪。
六、误解产生偏见,偏见引发灾难
在人们的印象中,敢到伊朗来旅行,好像要有一些置生死于度外的勇气。王蒙有一篇文章写到,因为他到了伊朗,而被不少人赞誉为勇敢。由此我想到,会不会有一天,给凡是到过伊朗的人都颁一个勇士称号?其实到伊朗的所见所闻所感,无论如何是不会与恐怖、动乱联系在一起的。在伊斯法罕、在德黑兰,看到的是车水马龙、安宁祥和的景象。我特别留意街头的行人,一个个漫不经心,悠闲自得,没有匆匆行色,没有浮躁神情,有的只是恬淡与平静。
我无意把伊朗描绘成世外桃源,但真切感受到现实中的伊朗确实和西方媒体报道中的伊朗相差甚远。
世界上的许多矛盾冲突乃至罪恶,多出自误解。误解产生偏见,偏见产生仇恨,仇恨引发战争和灾难。
当今世界的误解,十有八九来自无所不及的媒体的误导。
有些媒体的兴趣在于以设置美丽的陷阱为能事,善良人一不小心就会深陷其中,成为他们的猎物。他们把媒体打扮成公道正派的代言人,包装成为民请命的“社会公器”。可是,人们对伊朗的误解却多来自那些披着诱人外衣、包装成真人真事的宣传。时间长了,恐怖、动乱、罪恶成了伊朗的代名词。
“社会公器”,其实是少数人欺骗多数人的舞台道具,“新闻自由”成了不负责任、随心所欲者肆意造谣、说假话的理由。而多数人表达真实、了解真相的自由却被剥夺。
虚假一旦自由,真实就被扼杀。
在文化中唱主角的当代媒体,应该以促进人们的了解,消除人们的障碍,沟通人们的心灵为己任。如果高度发达的传媒成了制造矛盾的工具,就像冯小刚的电影《手机》中描绘的,科技成果的手机(实际也是媒体)。带给人们的是误会和麻烦,是人际间的哀怨,是秩序的混乱。这样,发达的媒体不是成了文化灾难与文明灾难了吗?
七、小国之大气比大国之小气,好上百倍
在波斯湾岛国巴林,明信片被称为是国家的名片。巴林王国的明信片上最多的是“一棵树、一口井、一座桥”,人称“三个一”。巴林人向外国游客做介绍时也常自谦地说,巴林是个小岛,值得看的也就是“三个一”。
一棵树,是巴林岛荒原上一棵千年古树。赤地千里的戈壁突兀地长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如同旷野里撑起的一把绿荫巨伞。巴林人叫不出这树的名字,都称它是生命之树。
一口井,是一口已经开采后废弃了的油井。据说是一九三二年波斯湾开采的第一口油井。因为有了这口井,才有了滚滚流淌着美元的波斯湾大油田。这口井改变了波斯湾,从此,贫瘠被富有替代。这第一口井喷出来的不是石油,而是希望之源。
一座桥,是巴林连接阿拉伯半岛的法赫德国王大桥。大桥全长二十五公里,横跨沙特海湾,是巴林连接阿拉伯半岛的唯一陆上通道。有了这座大桥,才使巴林这个波斯湾上的孤岛融入世界,进入国际社会的怀抱。一座大桥开启了一个民族透视文明社会的大门,打开了他们追赶现代文明的坦途。
生命之树象征着生命。不毛之地的巴林,生命难以生存的巴林人千百倍地尊重生命、崇尚生命、珍惜生命。面对摧残生命的恶劣环境,巴林人自然会把给他们带来生机、带来活力、带来希望的不死古树当作民族的图腾。
希望之井带来了希望。现代科技之火照亮了巴林这亘古荒原。是石油带给他们财富,燃起了他们追求新生活、新目标的希望之火。一口油井成为巴林人梦想变成现实的标志。
文明之桥催生文明。封闭的海上孤岛被这长虹一样的大桥连通,现代文明涌入巴林,巴林已理所当然拥抱现代文明。巴林人把这跨海大桥当作连接昨天与未来的纽带。
巴林是个小国,没有令人称道的名胜,也没有令人震撼的古迹,但巴林人却善于用形象来塑造国家和民族的精神。一棵树、一口井、一座桥,已经成为巴林人的向往、追求和精神价值的象征。巴林是个小国,可她的胸襟却不小,坦坦荡荡,一览无余,人们可以从巴林人对“三个一”的尊崇中了解到他们的大气,一种精神文化的气象和气魄。
小国之大气,比大国之小气要好上百倍。
八、博物馆是国家的祠堂,陈展是民族的家谱
巴林人十分在乎客人去参观他们的博物馆,认为这是对他们国家和民族的尊重。
巴林在国家摆脱贫困,经济得到发展后,花巨资建造了一座宏大的博物馆。博物馆紧临波斯湾,四边是开阔的庭院,中间耸立的是乳白色大理石建筑,设计古朴而新潮,远远看去像是一座穿了新衣的古城堡,又像是一艘停泊在港湾不沉的舰艇。据说其规模、其现代、其宏伟在整个中东也是屈指可数的。一个百万人的小国,并没有多少文物古迹,建设如此气魄的博物馆,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对自己历史和文化的尊崇。
一个国家和一个人一样,当他从潦倒的困境中走出来,开始走向富裕和繁荣的时候,能够不忘自己的历史,不忘自己的祖宗,不忘深入自己血脉的文化,委实是值得赞扬的。
巴林博物馆的展品不够丰富,甚至会让人感到单薄的内容要撑起这宏伟的石头建筑略显牵强了些。但它毕竟较完整地陈展了巴林的历史和文明。其实,巴林人是把博物馆当作国家的祠堂,这里收藏和陈列的是民族的家谱。
中国人有修建祠堂,续写家谱的传统。修祠堂现在已很少见到了,可续家谱在不少地方还很时兴。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方能找到往哪里去的方向。了解真实的过去,是为了真实地前行。续家谱是为接续祖宗昨天的香火,当然也是为延续明天这香火的不灭。家族是如此,国家也是如此。
可是,有人把续家谱变成了修家谱。修家谱如果是为了去伪存真、补正谬误也在情理,但如果是为了修改历史,为自己今天的发达找出历史的根据,是为了寻找历史的荣耀,就大大的可悲了。如姓刘的非要寻根到当年刘邦的汉家天下,姓朱的非要找出些与朱元璋的瓜葛来,姓张的则不惜工本考证是安徽的张还是湖北的张……其实祖宗只是血缘关系而已,今天的中国早已废除了封建世袭,血统论早已被打倒,想从祖宗那里寻找荣耀来满足虚荣没有一点意义,想靠祖宗推销自己也注定不会有什么市场。
不忘本、不忘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可为了一点光亮,非要找萤火虫做祖宗也大可不必。
我赞扬巴林人的历史情结和人文情怀,由此引发了一些关于修家谱的感慨,纯属题外话。
九、比较是循循善诱的老师
一个叫苏珊的埃及导游,为了让中国游客更通俗地了解埃及的历史和文明,常常用比较的方法介绍埃及的文物古迹和名人佚事。比如把埃及某女王说成是埃及的武则天,把某法老说成是埃及的秦始皇,把帝王谷说成是埃及的十三陵。这样对比起来讲解,大大增加了中国游客的兴味,也找到了一个向中国人普及埃及文化的绝好方法。
比较确实是个好方法,比较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
本已是尘封凝固的历史,一对比就变得鲜活生动起来;本来是两个遥远且不搭界的文明,通过具象的对比却成了近距离的沟通;本来是坚硬冰冷没有生命活力的石人石兽,在对比中却有了体温,有了几分亲和感。
对比揭开了神秘的迷雾,对比在差异中寻找到了共同语言,对比使遥远隔膜变得熟悉亲近。
西方大学里有一门课叫东西文化比较学,其教科书的内容是宣扬欧洲文化中心论。要我看,已是文化相互交融的今天,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势在必行,建立一门学问也大有必要和可能。问题是不能强行把一方作为坐标、作为中心、作为正统,把另一方作为从属或者是陪衬,不平等的比较、蛮横的比较不成文化霸权了吗?
比较应该是平等的交流,是包容的互鉴,是汲取的交融,是友善的沟通。不能因比较而引发无谓的争论,人为制造隔阂和交锋,再而变成矛盾和冲突。曾有一位大名鼎鼎的美国学者叫亨廷顿,对世界文明作了一番比较后,断言世界的冲突将发生在西方文明与伊斯兰文明之间,即“文明冲突论”。这话题当然会引发一场世界性的争论,庆幸的是赞成亨氏理论的寥寥无几。文明的多样、文化的差异,对人类来说是值得高兴的事。大千世界,各色人生,大家生活得愉快是因为有千姿百态的文化、多元多样的文明。如果哪一天,在无端挑起的文明冲突中,某种文化一家独大、称霸全球,而其它文化(或文明)都被斩草除根,那会是一种什么结局?纵然胜利者的文明是一朵国色天香的大牡丹,也可能只有武则天之类喜欢,而天下的人谁会喜欢百花园中只有一花独放呢?不过亨廷顿发明了文明冲突论,也并没有信心百倍地去预言某一种优等文明会独霸世界,他在其文章的结尾做过如此预测:“未来不是一种普世文明,而是一个充满不同文明的世界,其中每个文明都得学着与其它文明共存。”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段话虽然不是亨氏去世前夕所言,但已透露了几分善意,我倒是很赞成的。
在文化和文明的交流中提倡比较,但也要小心,有人会在比较中设套,诱惑善良人上钩。
十、借助历史来理解现在,借助现在去瞭望未来
巍峨挺拔的金字塔,与其说是法老的陵墓(其实是不是陵墓,研究者是有争论的),还不如说是一座雄起在北非大沙漠里的山峰,一座人类文明的高峰。
法老的权势、威严早已荡然无存,可金字塔君临天下、傲视穹宇的气势依然震慑众生,令人敬畏。金字塔下游人脚步轻轻,很少有喧哗嘈杂,就像教徒进了教堂,僧人进了寺庙,肃穆无声。
站在金字塔下,除了震撼、惊叹,更多的是“不可思议”的发问。问题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有具体的也有抽象的,有常识性的也有技术性的,有自然的也有人文的……一座法老王陵可能会引发出十万个为什么,似乎古埃及人留下的这建筑,就是要成为考问后人的千古谜团。有几个似乎所有游人都会提出的问题,至今无人能做出权威中肯的回答。如四千五百多年前,设计这样的庞然大物,有数学、力学、建筑学的支撑吗?一座完全由巨石垒起的一百五十多米高的建筑,靠的是什么样的施工工具和技术?如此规模的建筑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当时的国力和经济水平是怎么能够承受的呢?
可能这是一些最简单的问题,但还没有谁能揭开这些谜底。据说从古希腊时期就有人开始研究金字塔,到现在国际上研究金字塔者已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有关金字塔的研究成果和出版物也可以建起一座“金字塔”了。金字塔已成为一门高深的学问,但金字塔仍然有许多谜团难以破解,许多未知仍然是当今科学家们需要攻克的难题。
想来可笑,科技文化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居然还要去破解几千年前的文明成果。人们常常感叹对未来的了解不够,可面对神秘的金字塔,我们不禁要发问:我们对过去的了解又如何呢?人类社会究竟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人类文明是发展了还是停滞了?难怪有人猜想,金字塔是外星人的杰作。地球上凡是认识不了的难题就交给外星人,不成了地球人的悲剧吗?
几大古文明的中断是人类发展史中的遗憾。因为中断,使许多已经高度发展的文明成果被流失被遗忘,随风飘散。而现代文明成果有许多是古文明中断以后,从头再来的结果。纵观人类文明浩浩长河,我们不难发现,人类在前行的漫长历程中有过停滞,走过弯路,也丢失过很多,自然也延误过文明的进程,因而也使今日之文明付出了更多的成本和代价。
人们为什么那么着迷地探访古埃及的文明?我想,大概是试图从古埃及的文明中寻找属于今天和未来的东西,借助历史来理解现在,借助现在去瞭望未来。
十一、看金字塔要近看又要远看,看历史要粗看又要细看
看金字塔有两个角度:一是站在它脚下仰望,一是保持一定距离远望。
仰望是近视微观,感受到的是气势。站在金字塔脚下,就是站在伟大与神圣的脚下,再大的个子也只能与最底层的一块基石并肩。向上仰望,看到的是一位老态龙钟饱经风霜的老祖宗。满脸是沟壑纵横般的皱纹,这是漫长沧桑岁月留下的年轮。浑身是斑斑驳驳的伤疤,这是风雨雷电留下的残迹和刀枪剑戟留下的印痕。中华民族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位巨人,作为中华民族子孙对自己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当然感到骄傲,但站在埃及的金字塔下,依然会肃然起敬。埃及的文物古迹动不动就几千年,在文明的起跑线上,埃及迈出的第一步要比我们早很多,埃及的文明史当然也比我们老很多。老是资本、资格,大凡老的东西就会有地位,有话语权,就会受到敬畏尊重。但老有时候又会成为包袱、成为障碍,就容易倚老卖老、自以为是,就容易僵化、陈腐,失去生机。
远望是极目宏观,看到的是气象。在开罗郊外的吉萨高地向东远眺,看到的是巍然伫立的金字塔群。三座巨型金字塔像积木垒起的几何模型,棱角分明,恢宏壮观。阳光斜照下来,金字塔成为金色的塔。背景是广阔的撒哈拉沙漠,苍苍茫茫。以金字塔为代表的古埃及文明,曾经创造了四千多年前的辉煌,今天金字塔在亘古荒原上呈现的气象依然卓尔不凡。
近看金字塔和远看金字塔得到的感受、得到的感悟确实不一样,即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由此想到人们常常谈及的一个关于回望历史的方法,即粗看历史还是细看历史。
粗看历史,可以从宏观的层面观察历史发展的大势,可以捕捉到历史跳动的脉搏,更容易把握历史行进的规律。而细看历史容易陷入细枝末节的纠葛和家长里短的趣闻,从而忽视历史更为本质的东西,也往往因为热衷于细节而迷失方向。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张艺谋们二十九个“大脚印”的大手笔创意。引发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和交口称赞,我以为这反映了创作者们可贵的历史观。回顾和记忆我们民族的历史,首先应该关注我们的民族在历史星河中的大历程、大路径,即“大脚印”。了解了大结构、大背景,才能使我们在前行中不会迷失大方向。当然,看历史也不可忽视细节,人们对历史的记忆最深刻难忘的往往是细节。在世界文明史中,不乏一人一事甚至一句话引发历史转折,引发社会巨变,引发文明进步的例子。
看金字塔要近看又要远看。看历史要粗看又要细看。
观察历史、看待事物,多个角度、多个侧面总会客观全面点,总会更深入更本质点。
十二、文明是一种运动,而不是状态
我把埃及古文明称作墓冢文明和石头文明。
到埃及来看到的文物古迹几乎都与墓冢有关。金字塔是四千五百年前法老王的陵墓,帝王谷是三千年前法老王的陵墓。太阳神庙、卢克索神庙细究起来也是陵墓,是法老王变成神之后的陵墓。一座法老王的陵墓就是一座古文明的博物馆。法老王身前的奢华用品都成了陪葬品,这些当然是代表了当时最高水平的文明成果,木乃伊凝聚了当时最高的科学技术水平。浩大而复杂的陵墓建筑,无论是金字塔、帝王谷还是神庙都反映了当时相当发达的生产力水平。研究古埃及文明、领略古埃及文明,例证、依据都在这些墓冢里,我们从墓冢里看到了埃及的古文明。
埃及的古文明当然也是石头文明,因为反映埃及古文明的载体大多都是石头。金字塔是石头的,古神庙是石头的,帝王谷不是地上建筑,但也都是在山谷里的石头上开掘出来的。石头成了埃及文明最重要的载体。
今天能够见识古埃及灿烂的文明,都离不了墓冢和石头。埃及文明与墓冢如影随形,相生相伴。墓冢埋葬了文明成果,也保护了凝固了埃及文明。尽管这些王陵也遭到后人的盗掘和入侵者的掠夺,但因为是深藏于地下的墓室,完全被盗窃和毁坏就不大可能。总有遗漏下来的,总有躲过一劫的。因为文明的载体是石头,使得古埃及文明永远定格和留存。但一块一块的石头依然存在。纵然是风雨不息的冲刷和入侵者刀剑无情的砍凿,石头上文明的痕迹不会消失殆尽。纵然是漫天大火的焚烧,但海可枯石不会烂,更不会变成随风逝去的粉尘。
埃及法老王修筑陵墓是为了来世,为了复活,为了营造未来的天堂。当然他们不会有来世,不会复活,不会在死后进入天堂。他们在埋葬自己的同时,也埋葬了人类文明。
在我看来,埃及文明的中断,正是因为法老们穷尽财力人力,滥用文明,使文明失去人们的滋养而枯萎,这是他们的罪过。不过,今天当我们徜徉于残垣断壁中欣赏古文明的时候,倒有点要感谢法老们,是他们以陵墓的方式汇聚了文明,是他们用坚固的石头记录了文明。有王陵才有了今天重温古文明的机会,有石头才有了今天展示古文明的可能。
曾经鲜活生动、辉煌耀眼的文明,如今被埋葬、收藏在黑暗的墓穴里,被定格、遗留在褪色了的石墙石柱上。虽然依稀可以看到当年的壮观和华丽,但一切都已停滞、风干、没了生命。有人说过,文明是一种运动,而不是一种状态,是航行而不是停泊。当今人们对文明的研究探讨,较多关注文明成果,很少注重文明过程。也难怪,历史留给我们的文明,看得见的只有文明成果的遗存。而文明的过程,随着时空变迁,已成为逝去的历史。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失去的东西比保存下来的多得多。现在好像还没有哪一位考古学家,发现了储存下来的文明过程。这就告诉我们,大部分历史的真相永远失去了。也有人试图在历史伟人和文明巨人身上寻觅文明的过程,然而,哪怕是一个扭转乾坤、叱咤风云的人物,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依然是匆匆而去的过客。在浩淼无边的历史文明星河中,伟人和巨人也都是闪了一下亮光的星星而已,绝不会把他运行的过程长久留在星空。
十三、没有永恒的文明,只有永恒的山川河流
看到已经停止生命气息的文明,已经成为凝固枯萎状态的文明,心底里有一种莫名的压抑、凄楚、遗憾和无奈。
到卢克索来,看到了蓝色的涌动着浪花的尼罗河,心里顿然晴朗、愉悦了许多。尼罗河是非洲第一大河,全长六千七百公里,流经九个国家,在埃及境内有一千五百多公里。一部名为《尼罗河上的惨案》的电影,使她声名远播,甚至许多不知金字塔、太阳神庙的人也都知道尼罗河的大名。其实,对埃及来说,尼罗河本来就比金字塔、太阳神庙更有资格、更有地位让人们尊重,她应该是埃及的第一长老,她的年龄比金字塔、太阳神庙大得多,就像黄河与中华文明,恒河与印度文明,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与巴比伦文明一样,是尼罗河孕育了埃及古文明,尼罗河是埃及的恩泽之河,是神圣的母亲河。古埃及所有文明的灵感都来自尼罗河,滔滔不绝的河水哺育了埃及的一切,没有尼罗河就没有埃及,尼罗河是埃及文明的源泉。因此,对于世人来说,了解埃及首先应该知道的是尼罗河。
我们住的高层饭店正好在尼罗河边。清晨,站在饭店阳台上,望着喷薄而出的太阳,望着缓缓流淌的河水,望着河面上不时掠过的成群的水鸟,还有顺流而下的白色帆船,心里涌动着、升腾着生命的美好和张力。不由得想起那段尼罗河自述:“我与天地同庚,像宇宙一样壮丽;我辽阔美丽、历史悠久,像诗歌一样引人入胜。”尼罗河真是造物主的神来之笔。
面对这样一幅生机盎然的生命画图,我不想过多过深地探究埃及古文明(当然还有其它几大文明)中断衰落的原由,只想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法老王死了,神庙垮塌了,金字塔残破了,而孕育了埃及文明、见证了埃及文明辉煌和没落的尼罗河却永远不老、永远不朽、永远不死?其实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的只有尼罗河,因为她是埃及文明辉煌与哀落的见证者。
在这块土地上上演的所有活剧和人物她都经历过,她像一台永不停息的摄像机,埃及漫长而沧桑的历史风云都储存在她汩汩流淌的胶片上。曾经的光辉散尽了,曾经的云霞蒸腾了,唯有尼罗河永远生生不息,永远充满活力,永远朝气蓬勃地流淌。
看来,任何文明都逃不脱一次又一次毁灭或重生的考验,人们可以预测她的变化,但是谁又有力量去控制她变化后的结果呢?
埃及文明没有永恒,尼罗河却永恒。没有永恒的文明,只有永恒的山川河流。
十四、最高智慧是“和”
由于现代媒体尤其是电视的宣传和“轰炸”,使本来遥远而又陌生的以色列、巴勒斯坦走进中国人的视野,以致使阿拉法特、阿巴斯、拉宾、沙龙、佩雷斯的名字成为中国耳熟能详、知晓率很高的外国人。这也应验了媒体传播的厉害。大众传播的频率越高,人们的记忆印象当然就越深。尽管多数人搞不清以色列、巴勒斯坦的关系,搞不清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年复一年地纠葛不断,也搞不清媒体中常常出现的什么“土地换和平”、什么“路线图”。
我也是这次到这里来才搞清楚。原来,以色列、巴勒斯坦本来就生活在一个地方,一块土地上有两个国家。当年联合国关于建立以色列的决议诞生的同时,也诞生了一场漫长的领土纠纷。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就像过去我们的城市里常有一个单元房里住着两家人一样,矛盾冲突难以避免。解决矛盾最好的办法,就是一家有一套房子,各过各的,井水不犯河水,相安无事。当然,一户人家和一个国家不一样,国家比家庭要复杂得多。找一套房子要容易点,可要再找出一片国土就难了。
领土之争历来是战争、冲突、动乱的源头。打开一部世界历史,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在我们看来,不管谁是谁非,两个国家尤其是邻国之间大动干戈,大可不必。因为争来争去的结果是祸及百姓,涂炭生灵。六十年的巴以争端,变成了死循环,土地换和平的希望没有看到,一代又一代年轻的生命成为守住这块土地的代价。
我很赞同余秋雨的观点:“许多财富争夺只是账面概念,许多领土争夺只是地图概念。”可是,土地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主权的象征。中国文化自古就有“守土有责”、“寸土必争”的原则。一国之君要是丢了一块土地定会被千夫所指,一家之主要是失去一块土地也会被当做败家子。这一点恐怕全世界皆然。巴以冲突已成了大半个世纪以来世界性的难题,国际社会调停、联合国出面都没有多大效果。以致美国总统布什早在二○○○年就曾断言,巴以问题解决不了,在这个问题上“谁也得不了诺贝尔和平奖”。布什如此悲观的预言,是“看破红尘”,还是压根就不希望巴以和解,谁也不好评论。不过事实也应验了布什的话。这些年来,巴以和解的路非但没有进展,反而冲突磨擦一直没有中断。就在我们离开耶路撒冷不久,以色列和哈马斯的战事又突然爆发了。很快就有人评论说,这是一场不对称的战争,从军事实力上讲,哈马斯和以色列打仗,如以卵击石。但是这场战争除了军事上的不对称外,还有一个道义的不对称,战争发生后,世界上大多数人同情巴勒斯坦而谴责以色列。我想,这可能又是一次不会有结果、不会有真正输赢的战争。以色列或许会在战场上取胜,但却损害了自己的形象,哈马斯虽然实力受损,却有可能博得同情、赢得人心。战争的结果只能使仇恨越结越深,离和解的目标越来越远。
以色列、巴勒斯坦追根溯源应该是兄弟。从民族源上讲,犹太人和阿拉伯人本来就是这块土地上的兄弟民族。中华民族也有过一次又一次兴盛和一次又一次衰落,有过大悲也有过大喜,但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没有中断,我看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民族文化的内在特质:中庸、向善、不极端,其核心是个“和”字。“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向来以智慧著称的犹太民族和阿拉伯民族,为什么不能也多一些“和”的理念、“和”的思想、“和”的主张呢?和平、和谐、和睦是人类的福音,对抗、对立、对冲是人类的灾难。以色列、巴勒斯坦都有过深重的灾难,都有过无数的不幸,难兄难弟为什么不可以来个哥俩好、和为贵呢?以和谈和解求和平,求和睦,化干戈为玉帛,化仇视为亲和。近年来,中国领导人倡导建立“和谐”世界,有人说这是中华民族送给世界的一个伟大礼物。如果世界上的人都能接受这一馈赠,我们的地球村就会安宁祥和,世界人民就会幸福安康。
我以为,以色列、巴勒斯坦这块土地太需要“和”的种子、“和”的雨露、“和”的阳光了。
十五、精神至高点也是必争之地
耶路撒冷是一座石头城,耶路撒冷是一座不朽的城。
说她是石头城,是因为这里的建筑几乎全是由一种浅黄色的石头建成。暖暖的色调,给人神秘的感觉。说她是不朽的城,倒不是因为她是石头建成而坚固不朽,是因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她遭受过频繁的破坏,一次又一次成为废墟,而又频繁地重建,一次又一次重新崛起。耶路撒冷是一座打不垮、毁不掉、灭不了的城。当然是不朽之城。
考察这座城市,要追溯到近三千年前的所罗门时代。人们常把名门之后称为某某代传人。对耶路撒冷这座名城也可以用代来计算,毁掉一次重建一次可以算一代,据考古学家考证,现在的耶城可能是第八代,也有不同观点,说是第十几代。城市的历史比不上家谱,几千年的事要搞得完全精准不太容易,反正现代的耶路撒冷是在历史的耶路撒冷上一层一层叠加起来的,像河南的开封一样是城压城。在老城一处考古发掘现场,从施工横断面上看到了希腊石柱、罗马马赛克、阿拉伯花砖……看到了一座有着历史年轮的立体的耶路撒冷。
大凡城市被毁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自然灾难,另一种是人为因素。耶路撒冷的历史上,没有发生过天崩地裂的大地震,没有发生过恶浪滔天的大洪水,也没有过雷电引发的弥天大火。致使这座城市一次又一次毁灭的,皆来自外来者的掠夺、洗劫、摧残和破坏。“耶路撒冷”一词取自希伯来语,意为“和平之城”。而这里最缺少的就是和平。波斯、希腊、罗马、十字军、蒙古、奥斯曼,历史上几乎所有强盛一时的王朝帝国的金戈铁马都践踏过这块土地。一个王朝的到来,就一定要摧毁前面的成果,而为了显示其力量再重新建造属于自己的城市。一位犹太人作家曾经说过,石头理解人,可人往往却像石头一样冰冷。不眨眼地破坏人类文明成果的帝王们,他们的心当然像石头一样冰冷。
我在想,耶路撒冷为什么会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为什么常常会成为攻击、争夺的目标?
把耶路撒冷作为攻击占领目标,除了她的军事意义外,我想还有文化精神上的意义。因为耶路撒冷确实是一个文明和精神的高地,是人们向往仰慕的文明精神至高点。《圣经》中称她为“流着奶和蜜的地方”,犹太教徒认为是上帝赐给他们的“应许之地”。基督教徒都知道,耶稣就诞生在耶路撒冷附近的伯利恒,耶稣又被罗马统治者钉死在耶路撒冷,耶稣墓地上盖起的圣基大教堂是他们最神圣的朝拜处。对伊斯兰教来说,耶路撒冷是仅次于麦加、麦地那的第三圣地,穆罕默德就是在耶路撒冷聆听真主的祝福并接受“天启”的。耶路撒冷集三大宗教之精华于一城,她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共同的圣地,是神圣之城、智慧之城。军事制高点必然会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因为获得了高地就占据了军事主动。文明至高点既会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也会成为智者必争之地,因为对文明和精神的占领更具有象征意义。任何一个统治者如果争得了人心、占领了人的头脑,就从道义、理念、思想上占据了主动。
几千年人类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人类前行的历史就是文化史、文明史。有入说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其最终意义不是军事的、地域的、政治的,而是文化的。
十六、浪迹天涯的人,最渴望的莫过于有一个可以遮风挡雨的家
以色列人都知道,中国人格外钟情于他们的“基布兹”。因此,每个中国客人来,他们都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