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风暴之门--车臣的风云与战争.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7042022 上传时间:2024-12-25 格式:DOC 页数:58 大小:142.21K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风暴之门--车臣的风云与战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风暴之门--车臣的风云与战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片永不安宁的土地 如果说由于中东地区处于欧亚非的交界处而被称为世界的十字路口,那么位于欧亚交界处的高加索地区则可以称得上是欧亚大陆的十字路口。这片土地南接伊朗高原,北临广大的俄罗斯腹地,西边是黑海,东边是里海。总面积约44万平方公里。5642米的厄尔布鲁士峰被称为“欧洲之巅”。 由于被大小高加索山脉分割,该地区分为南高加索和北高加索两部分。南高加索又称外高加索,面积约18.5万平方公里,包括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三国。北高加索又称内高加索,属于俄罗斯。达吉斯坦、车臣、印古什、北奥塞梯、卡巴尔达-巴尔卡尔等共和国都分布在这里。 高加索地区有两个特点,首先它的位置非常重要,从亚洲进入东欧的道路几乎都要经过此地。另一点是它本身却是由高山峡谷组成的崎岖地形。这种地形导致了人口的居住点被分割的支离破碎,且彼此间相对隔离。这两个特点的共同作用就导致了高加索地区容纳了越来越多的民族和宗教。人口不足3000万的高加索地区,却有50多个民族,而且这些民族的差异鲜明,分别信仰着伊斯兰教,佛教,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天主教,东正教。这里的民族混杂程度如此之高最终到了几乎最优秀的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也无法将这一地区的民族按各自的聚居地分开,整体上来看,北方信仰伊斯兰教,南方信仰基督教。而此地的地缘位置又是如此重要,被称为“地缘政治学之父”的英国政治学者麦金德尔(Harold Mackinder)1940年曾经指出,能控制高加索与中亚地区者,即能主宰世界,以至于各种强大的帝国都不忍放弃这一地区,在长达千年的民族碰撞和文明冲突中,高加索地区在跌跌撞撞地前进着。 虽然我们要讲的是车臣的故事,然而作为高加索地区的一部分,这是这片永不宁静的土地给车臣带来了永无休止的斗争,荣耀,失败和顽强以及塑造出了车臣人顽强倔强,崇尚自由,却又散漫狂妄和不会妥协的性格。以现在的地图来看,车臣面积有1.5万平方公里,南边是格鲁吉亚,东边和东北面是达吉斯坦,西边大部分接壤着狭长的印古什,而这两个地区原本就是在一起的。其次还和北奥塞梯存在狭窄的走廊。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在车臣的西北面。这些地名在以后的历史中讲更加频繁地被提到。 在车臣这片土地上最早有人迹出现可以追溯到距今12万5千年前。当时的原始山民就已经掌握了工具制造,取火和使用兽皮。考古学家也在距今8000年前的遗址中发现了岩石壁画。进入古希腊时代之后,各种文明就逐渐来到了这片土地上,首先是亚历山大大帝。随着拜占庭对高加索地区的影响力不断加深,公元7世纪左右,车臣人和印古什人逐渐皈依了基督教,当然也有少数异教徒。“车臣人”这一称呼最早源自阿尔贡河边的“大车臣”这一村庄的名称,以后逐渐成为车臣民族的族称。车臣人自称“纳赫乔人”,即“平民百姓”的意思。 8世纪以后随着阿拉伯人的崛起,拜占庭在它各个属地的影响力都如海潮一般迅速消退,于是高加索地区开始了城头变换大王旗的历史轮回。先是13世纪的蒙古西征大军,而后是瘸子帖木儿,将这片世界的角落拉入历史车轮的旋转中。在这一时期,信奉佛教的卡尔梅克人,即蒙古人,信奉基督教的哥萨克也开始落户高加索地区,而且这片土地也开始了伊斯兰化的进程。 真正对车臣人的信仰产生实质性影响的还应当从15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崛起开始。在波斯萨法维王朝与奥斯曼土耳其王朝的漫长拉锯战中,高加索地区不断地被信仰同一宗教的两支军队分割夺取,而在这一阶段中,车臣-印古什人也基本完成了皈依伊斯兰的进程。 沙俄军队高加索征服史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进入到16世纪的时候,当两个强大帝国正在漫长的西亚和高加索战线上争得你死我活的时候,北方的第三罗马帝国-沙皇俄国觉醒了,伊凡雷帝,在成功地灭掉了原宗主-金帐汗国之后,开始了整个俄罗斯扩张的起点。也就是在俄罗斯觉醒的朦胧阶段,它就对高加索地区产生了兴趣。1559年,沙皇伊凡雷帝派遣大军征服切尔克斯和卡巴尔达公国,在北高加索建立俄罗斯人的城镇和居民点,驻扎了第一支哥萨克军队。1722至1723年,彼得大帝远征波斯,取得了波斯人在高加索的地盘,征服了里海沿岸,在今天塔吉斯坦共和国首府马哈奇卡拉附近建立了彼得罗夫斯克港口。此后高加索就成了波斯,俄国和奥斯曼三国演义的舞台,车臣也陷入了永无休止的腥风血雨之中。 随着进入18世纪后,由于奥斯曼帝国已经严重衰落,伴随着扩张一起出生的沙俄自然不会放过这一关键的地缘区域,于是英俄在整个漫长地带开始了长达200年博弈的“大棋局“,这一区域从土耳其开始,包括了高加索,伊朗,阿富汗,新疆,内外蒙古并一直延伸到东北。由于土耳其和波斯先后衰落,英法对于沙俄在西亚的无限扩张潜力感到担忧,于是将此涉及奥斯曼帝国和西亚战略平衡的外交问题称为 “东方问题”。 当一块蛋糕被反复分割却迟迟不能让各方满意的时候,肯定分蛋糕的人中会有一个挥起切蛋糕的刀砍向其他人,来结束这种永无止境的讨价还价。而首先举刀的人很可能是围观蛋糕的群众中最强的一个。当进入19世纪后,近代化的俄军同另两位分高加索蛋糕的群众,依然停留在中世纪军队的波斯以及奥斯曼,已经产生了质的差距,于是俄国人就首先开始了独吞高加索的步伐。两个世纪之久激荡的高加索战争开始了。 需要说明的是,沙俄对高加索的吞并是经历了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和惨重损失之后才成功的。在长达150多年的征服过程中,历经了两次俄土战争,一次俄波(斯)战争,一般外国历史学者将这一过程分为切尔克西亚战争和高加索战争,其中高加索战争主要指1817-1864年的战争,而切尔克西亚则可以上溯到1763年。 自从彼得大帝的制定了向黑海乃至印度扩张的计划后,沙俄的一个重要敌人就是波斯和奥斯曼帝国。1763年开始,俄国入侵高加索山脉,揭开了切尔克西亚(Circassia)战争的序幕。这片地区指库班河迤南直到大高加索山脉之间地区,西濒黑海,大致在今俄罗斯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和其他高加索山地民族一样,这一地区也从未统一过,在切尔克西亚的西部大约生活着10多个部落式的村落,每个村落都由长老领导。而在东部,则存在着两个联邦,分别是大卡巴达(Greater Kabardá)和小卡巴达(Lesser Kabardá)。1550年代,一位卡巴达的领袖,铁木尤克(Temryuk)曾经和沙皇伊凡雷帝签订了军事联盟协议,用来防备奥斯曼和波斯人的攻击。 在俄国的两个敌人中,波斯衰落的更快,于是沙俄的军刀首先挥向东切尔克西亚。1783年,当时在格鲁吉亚的小王国卡拉卡赫季(Kartl-Kakheti)和沙俄签订了格鲁吉夫斯克(Georgievsk)合约,规定俄国将罩着这个小国的安全。然而同后世的南斯拉夫和越南一样,俄国人签订的安全保障协定几乎都没能按时生效过。当这个小国在奥斯曼与萨法维的狂风暴雨中最终完蛋了。但俄国却借机将手深入了高加索地区。1804-1813年在俄-波斯战争中,波斯由于政治腐败民心丧失,原本同沙俄的军事差距被放大到了不战而屈的地步。1806年6月22日,也就是1941年那个原本切割波兰的东方战线被巴巴罗萨的大军冲的七零八落的同一个日期,在里海沿岸的波斯小镇德尔本德(Derbend)不战而屈于沙俄军队,原因是当地的乡镇干部沙辛.阿里(Shaykh Ali)太不得民心,以至于盼望王师每一天的群众们推翻了他,迎接俄军进城。然而在其他切尔克西亚东部地区,当地人民却没有这种大局观,他们不断地起来反抗沙俄军队的统治,甚至威胁要塞。1809年,一支俄军在布尔加诺夫将军(Bulgakov)的率领下,进行了三光政策,烧毁200个村落,抢走了2万头牲畜。1816年,俄军派遣了以叶莫洛夫为首的新军队再次扫荡卡巴迪亚(Kabardia)地区,俄军广泛地屠杀和劫掠,最终在1822年将这一地区并入俄国版图。 在这一时期,在西切尔克西亚地区,俄国也同土耳其展开了争夺。在1806-1812年的俄土战争中,俄国占领了土耳其的大片黑海沿岸以及西切尔克西亚地区。但却一直无法平定当地的局势。到1840年,俄国已经通过建立要塞控制了这一地区,但抵抗武装却依然可以通过土耳其和英国得到火器,弹药。英国人甚至还派遣军事顾问。1836年,俄国海军曾经抓获了英国输送弹药的商船。为了加强统治,在沙皇尼古拉一世的命令下,俄国海军开始在这一地区建立军港,部署舰队。然而直到1864年,才最终结束了高加索战争。 在这一时期的车臣和整个高加索地区一样,人民的起义风起云涌,1785年,北高加索山民在伊斯兰领袖曼苏尔领导下举行起义,沙皇派军队镇压,开始在该地区修筑连环军事要塞,派驻重兵,1791年,曼苏尔被捕,几年后死去。但车臣人民的战斗却仅仅是刚开始而已。当1813到来的时候,高加索战争爆发了。 1803年-1813年,当拿破仑还在欧洲横行的时候,沙俄军队就吞并了达吉斯坦地区,1830年,在阿列克塞.叶莫罗夫(Aleksey Yermolov)的率领下俄军开始入侵车臣,以便解决同奥斯曼帝国的边境争端,高加索总督叶莫罗夫(1816-1827在任)用“三光”政策对付不屈的车臣人,连沙皇亚历山大一世(1801-1825在位)都指责他的手段过于残忍。小说《当代英雄》里,那个讲述了主角毕巧林强抢穆斯林姑娘的故事的老兵,就曾在叶莫罗夫手下服役。作者莱蒙托夫借着这个曾在车臣待过十多年的老兵的口,叹服车臣人的勇猛:“咳,老弟,那帮匪徒可把我们折腾够了。如今,谢天谢地,他们可驯服多了。可是,当年那会儿,只要你出要塞围墙往外走一百步,就会有一个毛烘烘的恶鬼隐没在什么地方伺守着你:你一不留神,就会横祸临身--不是被套马索勒住脖子,就是被子弹击中后脑勺。这都是常有的事。那可是一些武艺精湛的家伙啊!”。车臣和其他东高加索山区的人民一起,组成了高加索苏丹国(Caucasian Imamate),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他们在达吉斯坦人加兹.穆罕默德(Ghazi Mohammed),Gamzat-bek和伊玛目.沙米尔(Imam Shamil)的率领下进行了长期的抵抗,其中沙米尔被公认为车臣的民族英雄。漫长的高加索战争持续到了1859年,沙米尔被捕,车臣最终被沙俄吞并,著名诗人普希金曾经在1821年参加了高加索战争,他亲眼目的了战争的残酷,沙俄军队惨重的伤亡和车臣人的韧性,他写了一首《高加索的俘虏》的诗歌,讲述了一个车臣女孩爱上一个俄军战俘的故事。后来女孩放走了这个俄军战俘,随后迫于车臣的习俗,跳河自尽。 沙俄对这一地区的入侵在1825年由于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去世和十二月党人起义而暂时中止。这一阶段沙俄基本没取得任何进展,这让击败了拿破仑大军团之后,在欧洲不可一世的沙俄军队颜面尽失。在1825-1833年,由于沙俄左右开弓痛揍腐朽的奥斯曼和波斯,因此这一地区相对平静,而车臣的民族英雄沙米尔也在这一时期加入了义军。1833年之后俄军再次加强了对高加索地区的征服,在1845年,沙米尔的义军对俄军获得了一次重大的胜利。他和他的同志一直坚持斗争到1859年。因为在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后,俄军集结了25万大军对该地进行了野蛮的扫荡。 最终,在1864年7月2日,所有高加索地区都结束了抵抗。俄国用鲜血和火焰吞并了这片暴烈的土地。 在付出了几乎整个民族毁灭为代价后,车臣被并入了沙俄的版图。但车臣人却依然坚持着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尽管失去了自由。抵抗的火焰一刻也不曾停息。 在19世纪漫长的战争中,数千车臣人移居土耳其,又移居到了中东。而哥萨克和亚美尼亚人则移民到车臣。在1877-1878的俄土战争中,车臣人再次起义支持土耳其军队,但这场战争再次以土耳其人的失败告终,而缓过手来的沙俄军队则再一次对车臣人进行了屠杀。 在这之后,车臣暂时安稳了几十年,它的经济也有了一定的进步。在1893年,首府格罗兹尼附近发现了石油,这促使了车臣从一个中世纪地区进入工业时代的开始,随着之后几年铁路的修通,车臣的经济也有了一定的改善。 钢铁年代 有爱折腾的人,也有爱折腾的时代,有时候爱折腾的人在不爱折腾的时代里也会安分守己,反过来在爱折腾的时代,不爱折腾的人也会蠢蠢欲动. 随着1917年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整个俄罗斯大地都沸腾了,“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于是形形色色的猫猫狗狗们都登上了历史舞台,红与白是这个时代俄国最鲜美的对比色。 在俄国的国内革命战争中,高加索地区是重要的战场,邓尼金的白军和布尔什维克红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在这一时期,高加索建立了北高加索山地共和国(Mountainous Republic of the Northern Caucasus),并站在了苏俄的一边。站队成功让它取得了很大的自治权。在1921年,印古什-车臣作为苏维埃山地社会主义共和国(Mountain Autonomous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的一部分,1924年这一共和国也告瓦解,苏联成立后的1922年11月30日,成立车臣自治州,隶属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1934年1月15日和同属俄罗斯联邦的印古什自治州合并为车臣-印古什自治州,1936年12月5日改名为车臣-印古什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此时的车臣,也存在着大量的其他民族,比如亚美尼亚人,卡尔梅克人,哥萨克人和俄罗斯人。 这种分分合合对于车臣人的意义有多大,我们很难评价。不过苏联的政策却并没有比沙俄强到哪儿去。苏联在1929年开始农业合作化运动。俄罗斯贫苦农民是养不起马的,由俄罗斯工人组成的工作队,把有马的车臣人一律当“富农”,不但马要没收,而且俄共对富农的政策是肉体消灭。对于车臣部落牧民,马和枪是男人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抢他的马,他宁愿持枪死战。车臣人反对和苏维埃政府合作,斯大林随即下令苏联正规军前往镇压。1921年到1929年,车臣前后有过三次大规模的平叛作战,最终车臣人的反抗被扑灭,又一次血流成河。, 在1940年,苏联在苏芬战争中颜面尽失,受此鼓舞,在当年2月,哈桑.伊斯拉洛夫(Khasan Israilov)在车臣各地发动了叛乱。在加拉塔兹(Galanchozh)甚至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当1941年6月22日,在巴巴罗萨计划的同一天,车臣叛军头目谢里波夫(Mairbek Sheripov)也向苏联宣战,这明显是为了向德国示意,自然德国人也不会放过这一信息。1942年9月25日,德国伞兵在车臣空降,夺取了格罗兹尼的炼油设施。他们同车臣叛军一起,准备接应德国第1装甲集团军到来。然而,在9月25到27日的战斗中,德国装甲军未能突破苏军防线,被迫撤退。在这一时期,活跃在达吉斯坦,车臣和印古什的叛军据说达到了62,750人。这种明目张胆的同外国势力勾结,当然令家乡也为高加索地区的斯大林暴跳如雷,于是在二战后期苏联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时候,车臣人也为自己的战队错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944年2月23日,贝利亚签署了执行豌豆行动(Operation Lentil)的计划,将车臣-印古什人从高加索地区集体转移到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之后得到了斯大林本人的批准。2月29日,贝利亚向斯大林报告,已经有91,250名印古什人和387,229名车臣人被装上了特制的列车。在贝利亚“不登车就消灭”的命令下,约有300名钉子户被连人带屋子一起烧毁。在押运过程中,押车的士兵接到命令:车臣人走离铁轨五米之外,即可将之射杀。之后一代车臣人出生在中亚,比如车臣独立后的总统杜达耶夫。 索尔仁尼琴在《古拉格群岛》中如此描绘被流放的车臣人在五十年代的生活:"车臣人实在不受周围人的欢迎,他们粗鲁,凶猛,公开表示讨厌俄罗斯人。""自从人们背信弃义地把他们赶出故乡的那一天起,他们就对一切都再也不相信了。他们盖起一些叫"萨克利亚"的平顶小房,低矮、黑暗、破破烂烂,像是一脚就可以踢倒似的。他们的"家当"也如此;只考虑当天、当月、当年,什么都不积蓄,不贮备,没有任何长远打算。他们只知道吃、喝。年轻人稍微讲究一点衣着。一年年过去了,他们还是和刚迁来时同样一无所有。""他们鄙视普及教育的法律和国家学校所教的知识,更不让女孩子去上学,怕在那里被败坏。男孩子也不是全上学的。他们不让妇女到集体农庄去干活,自己也不愿意在农庄土地上出力。他们大多数人设法当汽车司机:保养机器不丢脸,况且他们那种高级骑手的性格和爱好也可以在汽车的奔驰中得到某种满足。当司机还可以满足他们偷窃的愿望。不过,他们也采取直接行动满足这最后一种愿望。是车臣人把"被偷了""被偷光了"这类概念带给了和平的、朴实的、沉睡的哈萨克斯坦。他们会把成群的家畜赶走,把全家的东西偷光,有时则干脆强抢。"这段文字对车臣切糕党的描写真是活灵活现,让人忍不住感慨文学果然是超国界的。 1957年是车臣民族的另一个转折点,斯大林死后,他的昔日同僚开始清算他的罪行。1956年2月25日,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所作的秘密报告中说:任何可以理喻的人都无法理解,怎么可以让整个民族--包括老人、妇女、孩子、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为某些人或个别团体的行为负责,让整个民族为之受苦和遭难。1957年1月8日,最高苏维埃宣布重建车臣-印古什自治共和国,并准许被流放的车臣人返回故乡。 于是,很多印古什,车臣人放弃自己在中亚的家业回到家乡,发现原有的家园早有人居住,在当地政府的协调下,通过赎买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家园。车臣人不但失去了原有的土地,贫穷不堪,还成为了车臣境内的少数民族(车臣人口120万,其中车臣人大约40万)。于是他们那种二百年以来的愤懑心态并没有得到丝毫的纾缓。甚至在1958年,也就是他们返回故地的第二年,格罗兹尼发生了反车臣人的骚乱。8月23日开始,据传有一个俄罗斯人被车臣人打死,于是一万多俄罗斯人围观了当地政府机关,并打死了一个车臣人并要求车臣人滚回去,骚乱持续到了27日,当地条子打死一人并驱散了其他人。 不过随着岁月的改变,随着苏联社会的逐渐老化和停滞,车臣人的处境也悄悄地发生变化,在苏联经济总量和军事实力以及国际影响力都达到巅峰的勃列日涅夫盛世。一个符拉迪沃斯托克的社会学家Ilya Grinchenko博士根据自己幼年经历说: “到了70年代,车臣人再次占了上风。我们在学校总是很害怕他们,他们总是合伙打人,并让我们觉得自己是外国人。和我们俄国人不同的是,车臣人都有自己的部落,而且他们都会完全帮助他,他也会完全效忠自己的部落。而且,他们的人数也比我们多的多。在那时,我们经常看见六七个车臣小孩,据说有更大的孩子在怂恿他们,寻找俄国小孩打。而且这种情况还在不断恶化。 不过真正让车臣人有机可乘的还是苏联的政治腐化,在勃列日涅夫的统治下苏联越发停滞,因此车臣人的破坏活动也愈演愈烈。一些车臣犯罪家族甚至在莫斯科都有很大势力,并能影响到中央政府。至于地方政府则根本管不了他们。当1974年我服兵役后回到车臣,发现车臣人的势力已经如此之大,这让我决定离开。现在那里已经没什么俄罗斯人了。”逃跑是明智的,于其等到擦干眼泪,毅然投身民族团结事业时,还不如远离是非之地。 奔腾年代 戈尔巴乔夫是个好孩子,只是不知道自己的苏联母亲已经老了,他希望老太太能一晚上学会上网蹦迪劲舞团,成为一个潮人,然而老奶奶经不起这么折腾,驾鹤西游了。当大家族的族长突然长辞的时候,本已心怀鬼胎的各个子孙们就纷纷动气了拆分祖宅的念头。从波罗的海三国开始,很快这种分田地的风潮就传到了高加索地区,一股激流在Terek河开始奔腾。 1991年12月25日,苏联黯然解体,当叶利钦站在苏联的废墟上兴致勃勃地盼望着一个冉冉升起的俄罗斯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并不一定就能如愿。从理论上说,俄罗斯继承了76.2%的土地面积,而且本国境内也有70%的人口是俄罗斯族。即便如此,苏联100多个民族留下的后遗症依然不停地发作,不少民族都希望能够取得更大的自治权,有些甚至试图独立。为了不让俄罗斯进一步解体,1992年3月31日,叶利钦与俄罗斯最高法院院长鲁斯兰.哈斯布拉托夫(Ruslan Khasbulatov)签订了《联邦协定》,需要指出的是哈斯布拉托夫本人就是车臣人,协定给予了各个联邦共和国的权力和义务。经过一年多的谈判,俄罗斯联邦的88个政治主体中有86个都签署了协定,只有车臣与鞑靼斯坦没有签署。1994年春,叶利钦与鞑靼斯坦总统沙伊涅夫(Mintimer Shaeymiev),签署了该协定,鞑靼斯坦也获得了更大的自治权利,几乎是一个半独立的王国。于是,车臣就成了唯一一个没签署协议的政治主体,而不论是叶利钦一方还是车臣一方,都没有就此问题进行过严肃的谈判。那么车臣人都在干什么呢? 1991年9月6日,杜达耶夫领导的车臣人民全国议会(All-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hechen People),突袭了正在开会的印古什-车臣最高苏维埃。暴徒打死了格罗兹尼的书记库兹琴科(Vitaly Kutsenko)并宣布独立。这标志着印古什-车臣苏维埃自治共和国瓦解。在此后的几个月里,杜达耶夫得到了大多数车臣人的支持。 11月9日,杜达耶夫身着将军制服,手抚《古兰经》,宣誓就任车臣总统。随后,他宣布车臣进入战时状态。当天,有将近10万人参加了他的就职典礼。他们高呼口号,要求俄罗斯从车臣撤出内务部队和代表,表示绝不在俄罗斯的讹诈面前退却。莫斯科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沉默,而且还在1992年5月25日由杜达耶夫与联邦代表斯特罗戈夫中将共同签署了《关于撤军和车臣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分配财产条约》。根据这个条约,俄罗斯部队和所有机构均于当年6月10日前撤出了车臣,实际上等于承认了车臣的独立。 杜达耶夫宣布,建立所谓“伊奇克里亚车臣共和国”( Chechen Republic of Ichkeria),然而在这个共和国实际控制车臣的8年里,它只得到过格鲁吉亚第一任总统兹维亚德·加姆萨胡尔季阿(Zviad Gamsakhurdia)的短暂承认(1991-1992)。原本一体的印古什-车臣共和国也在独立问题上产生了分歧,经过公投,大多数印古什人却希望留在俄国境内,他们认为作为一个鼻屎大的国家将不会有太多作为。于是在1992年同俄国签订了联邦协定,兵不血刃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并一并解决了同北奥塞梯的领土纠纷。在历史上,印古什人就非常了解抵抗一半的道理。可以挑战强国,但决不把强国挑拨急眼。在19世纪的高加索战争中,除了一小撮不明真相的印古什人同义军一起抵抗沙俄以外,绝大多印古什人都站在沙俄王师一边。而在和平年代的1970年代,当车臣人在闷声发大财的时候,印古什人却勇敢地站出来要求独立。而真正可以独立的1991年,大多数印古什人却又恢复了理智。 不得不说,这种抵抗一半的国家的确是聪明。东欧不乏这样的国家,比如捷克,比如罗马尼亚,比如保加利亚,这些国家都属于撑不死也饿不着的,倒是很有血性的波兰,匈牙利,还有我们要讲的车臣,以及在08年丢人现眼的格鲁吉亚等等,都无不是以满地找牙为结局,而且还被人拿来说笑。所以,老祖宗的话“识时务者为俊杰”,值得我们每天都念上几遍。反过来,我们会忍不住会有一种感觉,车臣人太有种了,过犹不及,以至于不甘心任何妥协和统治,也不管这统治者是本族还是外族,和暂时的妥协是否有利,车臣人根本没有长远的考虑,经历了无数次的悲剧之后变成了一个愤青的集体,他们的生活就是被杀和复仇,长期以来浴血的生涯让他们远没有东亚大陆上面对电脑屏幕的闲情逸致—“不爱苏联是汉奸。”车臣人的好斗性格让他们失去了很多次避免悲剧的机会。 在这里我们来看看杜达耶夫(Dzhokhar Dudayev)的生平,他于1944年2月15日出生在哈萨克斯坦,这一年其实恰好是斯大林大爷下令驱逐车臣等民族到中亚的时候。因此他的前13年都是在中亚度过的,和其他人一样,1957年回到了车臣。1966年,他考入了坦波夫高等军事航空学院,1968年光荣入党。1971-1974年在加加林空军学院进修。通过以上这些介绍,你就可以猜出此公乃一正牌党国精英,必有大用。没错,在毕业后他在西伯利亚和乌克兰的轰炸机部队里服役,后来还参加了阿富汗战争。由于长期服役已经经过战争考验,他在苏联空军的地位稳步上升,在1987年,他已经升至空军少将,指挥一座在爱沙尼亚塔林的轰炸机基地并学会了爱沙尼亚语。在80年代末波罗的海三国的独立狂飙中,杜达耶夫并没有去镇压当地的运动,而是现实出了很大的宽容。在1990年,他的空军师撤出爱沙尼亚。杜达耶夫也在一片乱世中退役。 1990年5月,杜达耶夫回到格罗兹尼,被宣为车臣人民全国议会的首席执行委员。我们可以发现,高加索人崇尚武力,崇拜英雄,几乎当地各个共和国的领袖都是军人,比如临近的达吉斯坦共和国的总统也是一位将军。而杜达耶夫的反对派甘塔米洛夫则是黑帮老大。在民风剽悍的车臣,只有这种的大哥级人物才能有足够的威信镇住场子。当然也仅仅只能是暂时而已。 就车臣独立而言,叶利钦曾经表现的很暧昧,主要原因是当时俄国还在一片新生的混沌状态,无力也无暇顾及高加索的角落,毕竟核心利益第一是维护基本制度和国家安全,其次是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第三是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但车臣却最终是俄罗斯丢不起的土地,不光是它的独立将导致北高加索地区的连锁反应,以及其本身的战略位置,最重要的原因是—石油。 格罗兹尼是前苏联第二大的炼油中心,它位于储量丰富的里海石油区,众所周知,里海石油区是仅次于波斯湾的第二大石油产地。而里海区的石油,一般都要通过车臣到达黑海沿岸,然后用以出口和自用。这一地区的石油超过了北海油田。因此西方和俄国都不能忽视这个政权的存在。自1991年开始到1994年,杜达耶夫的政权通过出售石油获得了大量的资金,据俄国杜马的报告,在这一阶段车臣政府获利达10亿美元。但很奇怪的是,车臣在自己出售石油的同时,经济却一落千丈,甚至比当时的俄国下滑的更快。据分析这笔自己都流入的武器黑市。 此外应该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双方的面子问题,杜达耶夫控制下的车臣非常激进,完全不与俄国合作。首先,他们开始进行民族清洗,规定“除车臣人外”,其他民族不准向共和国移民;不许“非本土的民族人士”担任共和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内务部和检察院的领导职务。由于不堪忍受暴力和歧视,从1992~1994年,就有14.7万非车臣民族的人口离开了他们常年生活的地方,其中80%是俄罗斯人。  随后,杜达耶夫成立了几个诸如内务部这样的机构,授予这些机构特殊的权力,甚至“为了消除威胁车臣国家利益和公众利益的危险”,准许他们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动用武器。在1991年11月,叶利钦派遣内务部部队到车臣,结果杜达耶夫将他们包围在机场,这些人只得撤退。 1992年10月,印古什和北奥塞梯爆发了冲突。奥塞梯人是随着俄国人的征服一起来到此地,因此被俄国人视为同胞,在1944年的民族大迁徙中,奥塞梯人并没有像印古什人一样被强行迁走。而且原本属于印古什的普里格罗迪尼(Prigorodny)地区也被划给了北奥塞梯。当1957年印古什人回来后,他们通过购买土地重新住在了普里格罗迪尼(Prigorodny),但在1992年夏季到秋季,该地形势逐渐不稳,印古什人要求重新将此地并回印古什共和国,而奥塞梯人则通过暴力活动试图驱逐印古什人。1992年10月30日晚间,印古什民兵发动了突然袭击,冲突爆发,这天,一支大约由150人组成的印古什武装,来到两国边境切尔缅村附近的一个国家汽车检查站,打伤了正在那里值勤的两名俄罗斯内务部军人,抢走一辆运输车,把检查站的六名工作人员扣为人质。随后向切尔缅村的北奥塞梯人发起攻击。由于这里距北奥塞梯共和国武装力量驻地并不太远,所以,村子里的北奥塞梯人很快就得到增援。随后,两国不断向这里增兵,事情越闹越大,双方都动用了装甲车、大口径火炮、迫击炮,造成了很大伤亡。 事件发生的第二天,叶利钦总统为此召开了国家安全会议,决定从内务部队派遣3000名士兵和警察,进驻两国交战地区。但就在内务部队到达指定位置前,战场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11月2日,印古什的部队已经推进到距北奥塞梯首府弗拉季高加索只有几公里远的杰弗拉赫,并且切断了从弗拉季高加索通往格鲁吉亚的道路。奥塞梯也不甘示弱,派出警察和国民卫队迎战,并趁机打砸抢烧印古什人的聚居区。俄国派出代表团和维和部队来稳定局势,却不由自主地站在他们的奥塞梯兄弟一边,11月2日,叶利钦也签署总统令,下令普里格罗迪尼(Prigorodny)地区仍属于北奥塞梯。11月10日,俄罗斯军队开进印古什,同时对印古什的邻国宣布实行紧急状态。印古什共和国对俄罗斯的做法非常愤慨,表示要与俄军展开游击战。在这场冲突中,杜达耶夫坚决反对俄罗斯部队穿过车臣领土前往印古什,并声称“这将是对车臣共和国的侵略。”他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并威胁要进行总动员。11月14日,总统杜达耶夫发表声明,谴责俄罗斯军队开进印古什的目的在于入侵车臣。他认为造成印古什事件的根本原因是俄罗斯领导人顽固坚持错误民族政策。他还攻击北奥塞梯领导人引狼入室,让俄罗斯以此为跳板,对高加索兄弟发动侵略。他宣布在车臣西部实行战争状态,并且扬言,如果印古什兄弟需要,车臣人民将与他们站在一起,共同抗击俄军的入侵,保卫自己的家园。15日,车臣部队与俄罗斯军队发生交火,双方都有人员负伤。这是俄罗斯军队第一次与车臣武装发生正面冲突。   12月10日,俄罗斯议会通过了《关于调解印古什共和国和北奥塞梯共和国内部武装冲突的决定》,以及关于印古什和北奥塞梯局势的声明。《决定》和《声明》改变了冲突初期对北奥塞梯偏袒的态度,要求双方坐下来谈判。将北奥塞梯临时政府改为印古什和北奥塞梯共和国临时政府,由相对中立、冲突双方认可的俄罗斯政府副总理沙赫赖担任临时政府首脑,继续从事调停工作。从长远上讲,准备利用与格鲁吉亚划分边界的时候,平衡两个国家间的领土争端。在这场冲突中,590人死亡,1000人受伤,还有65000印古什人和9000奥塞梯人成为难民。在冲突结束后,奥塞梯人阻止印古什人回到家乡,并将原有地盘分给奥塞梯人,尤其是08年南奥塞梯冲突后,大批逃难的南奥塞梯难民都落户曾经是印古什人聚居区的普里格罗迪尼(Prigorodny)地区。  经过了几次羞辱之后,车臣人的表现引起了联邦政府的警觉,有人认为车臣人正在高加索招降纳叛,把与联邦政府的冲突扩大到车臣之外。叶利钦政府希望通过以夷制夷的方法除掉这个死硬的政权。而杜达耶夫也确实给了俄国人这样的机会。作为一个军人,他属于非常激进的民族主义者,并没有建立统一战线的气魄和能力,虽然在刚上台的时候人气很高,但很快就因为无力解决经济问题而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车臣人缺乏教育,鄙视工业劳动和技术工作。宣布独立后,由于社会陷入无政府主义状态,原本控制着公共设施和工业的俄罗斯人纷纷离去,经济立即濒临崩溃。政治混乱、经济崩溃的后面,跟着犯罪活动的活跃导致社会动荡进一步加剧。新兴热门行业是军火买卖。在波黑内战和亚美尼亚-阿塞拜疆领土冲突中,车臣人都是积极向穆斯林供应武器的热忱运输队。他们成了高加索地区最大的不稳定因素。而这种状况不但是俄罗斯人无法容忍,连不少车臣人也忍无可忍,有些旅居外国的车臣人在听到独立消息后怀着满腔热忱回到故乡,却发现这里充斥着暴力和恐怖。一位英国记者曾经采访过一名从中亚阿拉木图回来叫娜塔莎的车臣女医生,她就感叹道车臣人根本不尊重知识分子,尤其是女性知识分子。这里的情况一团糟。 不过车臣人也有质朴的一面,一位叫萨沙的俄罗斯商人,在格罗兹尼的一个市场内经营,据他说,曾经有一个车臣小偷妄图去偷一个俄罗斯商人的一罐蜂蜜,被其他群众看到后,众人齐上把小偷暴打了一顿。但不论如何,车臣经济的瓦解和当地人民的心态有着不可否认的联系。在这种混乱状况下,俄罗斯也开始着手整合杜达耶夫的反对派。叶利钦扶持杜达耶夫的反对派阿夫图尔哈诺夫(Avturkhanov),甘塔米罗夫(Gantemirov)建立俄罗斯政府支持的车臣临时最高委员会,宣布杜达耶夫政权非法,并且示意其用武力击溃杜达耶夫,夺得政权。阿夫图尔哈诺夫,甘塔米罗夫原本都是在格罗兹尼市跟杜达耶夫分庭抗礼的军阀,然而由于缺乏威望,很快被杜达耶夫挤出了格罗兹尼。他们建立的临时最高委员会,成了对抗杜达耶夫的主要组织。 杜达耶夫在组建车臣军队的过程很像独立后的克罗地亚,除了利用车臣的警察组织和招募志愿者以外,在获得武器方面主要还是靠抢夺当地驻军的武器。1992年,杜达耶夫开始组织夺取当地驻军武器,首先是内务部在格罗兹尼驻扎的第556摩步团,从2月6日到9日抢夺了三天,之后其他驻军要求交出武器以换取让他们平安撤离,甚至连俄国国防部长格拉乔夫也被迫和车臣人达成协议,用交出武器来换取平安撤离。据俄国杜马的报告,在这一过程中,车臣人得到了42辆坦克,56辆装甲车139门火炮和24737支步枪。 1993年12月,叶利钦派出特使谢尔盖.苏哈林(Sergei Shakhrai)和拉姆赞.阿卜杜拉提波夫(Ramazan Abdullatipov)试图和杜达耶夫谈判,但杜达耶夫却傲慢地拒绝接见特使,也阻挠车臣议会同俄国代表团会晤。这种粗暴的民族主义作风也不完全是个人性格所致,因为当时的车臣正陷入内忧外患加剧之中,杜达耶夫政权既无力解决经济问题,又面临着反对派的强力挑战,为了将同为愤青的车臣人团结起来,不顾一切地侮辱俄国人就成了杜达耶夫唯一有能力做到的事情,这种不顾后果的短视我们在高加索地区反复见过,比如08年怒啃领带的萨卡什维利总统。 这种接二连三的打击终于激怒了俄罗斯政府,于是他们开始半公开地介入车臣的权力斗争。炮轰白宫后叶利钦的权力得到了空前加强,因此他才得以腾出手来解决车臣问题。9月3日,莫斯科认为时机已经成熟,是几年来的“韬光养晦”得到回报的时候了。于是,揭开面纱,公开发表了《告车臣人民书》,呼吁车臣人民行动起来,推翻杜达耶夫政权,明确表示支持反对派。在1994年9月14日,车臣临时最高会议指定甘塔米罗夫(Gantemirov)为武装部队指挥官,并向莫斯科报告了结果。几天后,阿夫图尔哈诺夫(Avturkhanov)飞赴莫斯科来商议俄国军事援助的问题。10月3日,俄国的武装直升机就配合了反对派武装的军事行动,而俄军同车臣军队的冲突也开始加剧。在这时车臣军队开始由马斯哈多夫(Maskhadov)少校指挥,事实证明,马斯哈多夫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指挥官。马斯哈多夫参加过阿富汗战争,曾经是一位炮兵少校,由于他反对1991年1月俄国试图武装干涉立陶宛,而从俄军退役回到车臣并开始组建车臣军队。当俄国军队同车臣的冲突开始加剧的时候,他以及巴萨耶夫一起开始在车臣军队中占据关键位置。 10月15日-16日,反对派拉夫扎诺夫(Labazanov)和甘塔米罗夫指挥的军队向格罗兹尼发动了进攻。然而由于反对派各个势力心怀鬼胎,这次进攻可笑地失败了,而杜达耶夫的反攻也被阻止。但此时反对派内部却开始狗咬狗,阿夫图尔哈诺夫辱骂拉夫扎诺夫是胆小鬼,甚至很爷们地公开斗殴。在这次冲突中,俄国军队没有直接出动,而是只派出了情报人员和“顾问”,就像大多数有苏联顾问的军队,比如西班牙共和军,比如李德,一样,这些顾问并没有带来胜利。在杜达耶夫的军队进攻拉夫扎诺夫在阿尔贡的基地中,还抓获了一名俄国情报人员。 这次失利让俄国非常恼火,他们更认为杜达耶夫已经羽翼丰满,决不能再养虎为患。11月11日,俄国代表苏哈林(Shakhrai)宣布只有当杜达耶夫辞职后才能与车臣谈判。同时俄国还加大了对反对派支援的力度。11月17日,在联邦武装力量的支持下,反对派攻克了杜达耶夫武装控制的据点布拉茨科村,击毁了步兵战车3辆、装甲运兵车1辆、高射炮1门。 11月26日,反对派的军队再次向格罗兹尼发动总攻,这次进攻得到了47辆俄国坦克和装甲车的支援。11月26日早7时,先头部队占领了共和国国家安全局和内务部大楼,上午9时,反对派攻进了总统府。然而战斗远没有结束,或者说刚刚开始。当反对派的坦克攻进杜达耶夫政权这几个象征性建筑后,发现里面空无一人,所有阁员和武装分子都不知去向。反对派意识到出了问题,但为时已晚。随着杜达耶夫一声令下,整个城市几乎同时变成了战场。没过多久,藏在各个角落里的狙击手,就把反对派的队伍打得七零八落。 据英国记者采访的一名在格罗兹尼医院疗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