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无处不在的能量
单元概述:
本单元以能量为核心,整合课程标准中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和地球宇宙世界中相关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能量,认识多种形式 能量,探究能量的转化和控制。
7.宝贵的生物资源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生物的利用”、“生物资源的保护”两个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动物、植物、真菌、细菌、病毒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指导学生通过分析、综合、设计等活动形式,逐渐使学生意识到宝贵的生物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保护生物资源其实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调查,研究人与其他生物的关系。
2.能设计一种可以形象生动地表现人与其他生物关系的表示方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设计的表示方法。
三、科学知识目标
能通过调查发现生物资源的宝贵。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根据调查结果与小组其他同学共同写一份保护濒临灭绝生物的倡议书。
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分析、综合、设计等活动形式,逐渐使学生意识到宝贵的生物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保护生物资源其实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各种关于生物利用的图片。
课时建议: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讲述:动物、植物、细菌、真菌等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正是依赖这些宝贵的生物资源,人类才能够繁衍生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宝贵的生物资源。
(二)新课教学
◆活动1:生物的利用
1.提出问题:人类的衣食住行与生物有着密切的关系,你能够将这些密切关系生动形象的表示出来吗?
2.学生思考并小组讨论。
3.个别小组进行汇报。
4.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
5.提供参考的表格(P31),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小组的特点模仿或重新设计表格。
提示:在设计表格时应该注意:
(1)这张表格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2)用什么样的形式表现出来?
6.小组设计记录的表格,并完成表格的填写。
7.汇报与交流。
(1)展示并介绍自己的设计,全班评出最有创意的小组。
(2)交流:哪个小组设计最能体现人与其他生物的密切关系?为什么?
8.阅读科学在线,了解宝贵的植物汁液。
◆活动2:生物资源的保护
1.介绍:我国的幅员辽阔,气候多样,生物资源非常丰富。但是,由于人类的影响,有许多闻名世界的珍稀物种正濒临灭绝。
2.布置任务: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就有许多的破坏生物资源的现象,尤其是对有些珍稀动植物的破坏。让我们来做一个小的调查吧!
3.小组进行分工。
4.制定调查的计划。
5.设计生物资源保护的建议书。
6.展示:向全班同学展示本小组的设计方案并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
板书设计:
第七课 宝贵的生物资源
1.生物的利用:
(1)动物
(2)植物
(3)真菌
(4)细菌
(5)病毒
2.生物资源的保护:
改进意见:这节课是对这一单元的总结,通过学习复习知识,然后认识保护生物资源的重要性,学生理解和接受能力都很强,能够学以至用,讨论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都很强,美中不足的是介绍的知识不够多,应增加时间多些介绍。
8.生活中的能量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围绕“什么是能量,哪里用到能量”设计了三个活动。课文引入部分通过观察、体验和描述,帮助学生将活动中要用到的能量升华为机械能这一概念,鼓励学生亲自体验机械能作为一种能量是怎样让玩具运动的。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各种人造机器和行为判断所使用的能量形式。
2.能通过观察发现自己周围存在哪种形式的能量。
3.能将自己经常利用的能量形式记录下来。
4.能发现食物中所含能量从根源上来自哪类生物。
5.能通过计算结果说明与能量相关的问题。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观察的结果,从中发现自己观察的不足。
2.乐于从小养成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举出实例说明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形式的能量。
2.能举出实例说明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电、光、热、声、磁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3.能举出3个以上实例说明食物中所含能量从根源上来自植物。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举出2个以上的实例说明人是怎样利用各种能量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能量。
难点:找出身边各种各样的能量。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橡皮筋动力飞机模型或图片。
课时建议: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观察单元页,引导学生了解能量的作用。
2.提问:关于能量,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哪些?
(学生交流讨论)
3.讲述: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进入能量的世界。
板书课题:生活中的能量
(二)新课教学
◆活动1:认识各种能量
1.认识机械能
①出示橡皮筋动力飞机模型。
②提问:你玩过橡皮筋动力飞机吗?说一说它是怎样飞上天的?
③请一个学生上来演示,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橡皮筋动力飞机飞上天的过程。
④讲述:当连接螺旋桨的橡皮筋被绕紧时,橡皮筋就有了一种能量,当它放松时,就将这种能量释放出来了,这种形式的能量就是一种机械能。
2.认识其他能量
①讲述:能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我们可以观察到它产生的效果。
②出示利用各种形式能量的图片。
③讨论:图片中各种现象利用了什么能量?
④学生讨论,交流。
⑤讨论:为各种能量的使用举出实力
⑥学生交流。
3.小结:声能、光能、电能、热能、磁能、机械能、化学能等都是能量,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能量。
板书设计:
第八课 生活中的能量
(1)声能:声纳
(2)风能:风车
(3)光能:太阳能
(4)电能:电扇
(5)热能:烹调饭菜
(6)磁能:磁悬浮列车
(7)机械能:橡皮筋飞机
(8)化学能:食物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复习导入
(二)新课教学
◆活动2:我们周围的能量
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2.讨论:你能从图中找到哪些能量形式,并清楚的解释能量能帮助我们什么?
3.学生讨论,记录。
4.活动:找一找,教室里所利用的能量。
◆活动3:食物中的能量
1.提问:你知道一天吃多少食物才能满足活动需要吗?
2.阅读资料,思考下列问题:
①能量的单位是什么?
②儿童和从事不同工作的人,每天消耗的能量是多少?
③哪类食物中所含能量高,哪类食物所含能量低?
④今天早餐摄取的食物大约含有多少能量?是如何计算?
3.交流自己的阅读结果
4.讨论:资料中的食物哪些来自植物?哪些来自动物?这些食物所含能量最终来自哪些生物?
5.师生交流,归纳
★拓展:计算自己每天所吃食物中含的能量
1.交流:自己一日三餐所吃的食物种类和数量
2.利用教材中的食物能量表,计算出一日三餐大约所含的能量
3.交流:自己从食物中获取的能量比规定的是高还是低,并找出其中的原因。
4.小结:过多或过少的获取能量,都不利于身体健康。只有保证身体中的能量平衡,才能保持我们的健康。
板书设计:
第八课 生活中的能量
食物中的能量
食物种类
能量
改进意见:利用生活中学生熟悉的飞机模型引出机械能,然后利用图片学习其他形式的能量,在通过表格认识9大能量以及应用实例,在反馈到生活中来让学生找图片中都应用了什么能量,第2个研究食物中的能量,能量的单位,人需要多少能量,如何补充。
9.植物与能量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人类和其他动物靠食物获取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而食物的最终来源是植物。本课通过探究植物体内能量来源,认识到植物体内的化学能是怎样通过光合作用由光能转化来的,然后分析绿色植物在地球上生存的意义,懂得保护绿色植物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各种资料或事实大胆提出关于植物体内能量来源和能量在植物体内储藏形式的假设。
2.能根据图描述光在植物体内转化的过程。
3.能发现在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中,利用了自然界的哪些物质以及制造了哪些物质?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绿色植物可以在阳光下制造淀粉和氧气,同时吸收二氧化碳。
2.能举例说明绿色植物在地球上生存的重要意义。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提出保护绿色措施,并能说明提出这些措施的依据。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指导学生认识植物体内能量的来源。
难点是描述光在植物体内转化成化学能的过程。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有关绿色植物的图片、淀粉、酒精灯、火柴、燃烧匙,植物的光合作用视频。
课时建议: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讲述:我们知道人类和其他动物靠食物获取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而食物的最终来源是植物。那么,植物体内的能量又是从哪里获得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植物与能量。
(二)新课教学
◆活动1:探究植物体能量的来源
1.思考:植物体内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
2.学生猜想。
3.提供猜想的依据:P42
4.小组同学交流讨论:
植物中的能量来自( ),并以另一种形式储存在( )中。
5.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6.引导:你们小组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证明自己的假设呢?
7.小组内讨论、设计探究的方法。
8.依据讨论的结果进行探究。
9.将本组的结论与同学交流,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活动2:光能与化学能
1.介绍:太阳光的能量形式主要是光能,储存在淀粉中的能量形式是化学能。
2.思考:光能是怎样通过绿色植物转化成为化学能的呢?
3.出示图片或者视频。
4.认识并理解。
板书设计:
第九课 植物与能量
植物中的能量来自( ),并以另一种形式储存在( )中。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回忆上节课内容。
(二)新课教学
◆活动2:光能与化学能
1.分析:你能描述光在植物体内转化的过程吗?
2.讨论:在这样的过程中,能量是怎样转化的呢?哪些物质参加了这个变化的过程,是不是有新的物质的生成呢?是什么?
3.学生讨论、交流。
4.介绍:植物的光合作用
绿色植物的叶和根能够摄取外界的二氧化碳和水,并通过吸收太阳光,在绿叶中合成淀粉。在这一过程中,叶片中绿色的物质将太阳光的能量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淀粉等物质中,同时释放出氧气。
5.讨论:假如自然界中没有绿色植物,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
◆活动3:保护绿色植物
1.说说保护绿色植物的意义。
2.讨论: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分析绿色植物在地球上生存的意义。
3.小组讨论:
绿色植物是怎样被破坏的,提出保护绿色植物的建议。
板书设计:
第九课 植物与能量
植物的光合作用:
绿色植物的叶和根能够摄取外界的二氧化碳和水,并通过吸收太阳光,在绿叶中合成淀粉。在这一过程中,叶片中绿色的物质将太阳光的能量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淀粉等物质中,同时释放出氧气。 改进意见:应让学生大胆提出能量在植物体内储藏形式的假设。
10.动物与能量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寻找动物所需能量的来源,通过分析、讨论,帮助学生懂得动物所需要的能量是通过食物获得的,动物在获得食物的过程中形成了比较复杂的食物联系,能量按照食物链的顺序逐级单项地进行传递或转化。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正确判断动物的哪些生命活动需要能量。
2.能正确分析每条食物链中物质和能量是怎样流动的。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与其他同学合作做好结网游戏。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明动物的所有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分析出当外界因素影响到食物网中一种生物的生存时,会对食物网中其他的生物造成什么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寻找动物所需能量的来源。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一些动物的图片,食物链(网)的图片或视频,各种动物的头饰。
课时建议: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看教材P45图片。
提问:图中的各种动物正在进行着活动,这些活动是否需要消耗能量?
2.学生观察,并分析其中消耗的能量,然后汇报。
(二)新课教学
◆活动1:寻找动物所需能量的来源
1.出示动物的图片:青蛙、蝗虫、鹰、蛇。
2.判断:根据动物的食性,你能判断出图中的动物属于哪种类型吗?
3.交流:它们的食物分别是什么?动物从各自的食物中获得了什么?
4.找出它们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依次填写在教材P46方框中。
草(或小麦)——蝗虫——青蛙——蛇——鹰
5.思考:动植物之间存在着有趣的食物的关系,你能够给这种关系取一个名字吗?
6.介绍:什么是食物链?
动植物之间按照“吃”与“被吃”的关系,可以把它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就像一条由很多链环组成的锁链一样,我们把动植物之间的这种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7.讨论:能量是怎样在食物链中进行传递或转化的?
草(或小麦)能吸收阳光的能量自己制造食物,其他动物是直接或间接地利用植物制造的营养物质。当太阳的光能通过小麦的光合作用进入之后,便按照草(或小麦)——蝗虫——青蛙——蛇——鹰的顺序,逐级单向传递或转化(转化成化学能)。
板书设计:
第十课 动物与能量
1.草、蝗虫、青蛙、蛇、鹰的食物关系。
草(或小麦)——蝗虫——青蛙——蛇——鹰
2.食物链。
动植物之间按照“吃”与“被吃”的关系,可以把它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就像一条由很多链环组成的锁链一样,我们把动植物之间的这种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回忆上节课内容:食物链。
讲述: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食物链,这节课我们来做结网游戏,体会能量在各种生物之间的传递和转化。
(二)新课教学
◆活动2:结网游戏
1.介绍游戏的规则:
(1)每10个人组成一组,每人分别扮演一种生物;
(2)每个人将自己选择的头饰带上。
(3)用绳子将所扮演的各种生物按照“吃”与被“吃”的关系连接起来,形成食物链。
2.学生根据要求自由的组合小组,进行游戏。
3.体会在游戏中的感受。
4.思考:
(1)每条食物链中物质和能量是怎样流动的呢?
(2)在食物网中物质和能量是怎样流动的呢?
(3)当自然界里的某一种生物的数量减少时,在整个的食物网中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5.学生讨论交流。
6.汇报。
7.讨论:如果食物链中的某种生物由于外界的因素影响而造成数量减少或增多,食物链中其他的生物的生存会受到什么影响?物质和能量在食物链中的流动又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板书设计:第十课 动物与能量
结网游戏规则:
(1)每10个人组成一组,每人分别扮演一种生物;
(2)每个人将自己选择的头饰带上。
(3)用绳子将所扮演的各种生物按照“吃”与被“吃”的关系连接起来,形成食物链。
改进意见:教师出示人和动物各种活动的挂图,让学生说说图中的人和动物在做什么。
11.它们是怎样工作的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电灯泡、摩托车入手,设计了两个活动和一个拓展活动,用来说明能量装置的作用,启发学生发现和提出有关能量转化的问题。其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探究不同形式能量的转化,难点是制作风动小鼓。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透过一些装置的工作过程分析出能量是怎样转化的。
2.能设计并制作出一个风动小装置。
3.能分析出自己制作的装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对同学的设计、制作成果进行公正的评价,并帮助加以完善和改进。
三、科学知识目标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通过不同的装置被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从图中分析、描述能量在不同物体之间转化的途径,在转化过程中利用了哪些技术和设备。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探究不同形式能量的转化。
难点:制作风动小鼓。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电灯、电吹风、摩托车、电视机、自行车、电热水器的图片。
课时建议: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讲述:人们在生活中,为了更好的利用能量,需要通过一定的装置来实现能量的转化。电灯泡、摩托车都是一些常见的转化装置。你知道能量通过这些装置是怎样转化的吗?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二)新课教学
◆活动1:能量的转化
1.出示电吹风,提问:打开开关,电吹风就会吹出热风,把湿头发吹干。你能够分析电吹风机工作时,输出和输入的是什么形式的能量?
2.学生分析,并将分析的结果填写在书本P49。
3.引导学生汇报,提示电吹风的能量转化可不只有一种!
4.提问:在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能量转化的装置,它们是怎样工作的?
5.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能量转化装置,并填写在书本中的空白处。
电灯、电热水器、凤力发电机、摩托车、电视机、自行车
6.讨论:我们在使用这些装置时,能量是怎样转化的?
7.观察:在教材P50的图中,你能够分析其中能量在各种物体中是怎样转化的吗?
8.将能量转化的过程记录在教材P50的表格中。
板书设计:
第十一课 它们是怎样工作的
1.生活中常见的能量转化装置。
电灯、电热水器、凤力发电机、摩托车、电视机、自行车
2.P50图中能量转化过程:
流水能——电能——机械能——热能、光能、声能、风能。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回忆上节课能量转化过程。
讲述:这节课我们制作风动小装置,来体验能量的转化。
(二)新课教学
◆活动2:制作风动小装置
1.布置任务:让我们利用风能,设计并制作一个小装置,使它在风的吹动下发出声音。
2.小组讨论:准备的材料和制作的过程、方法。
3.小组的分工。
4.介绍并参照P51提供的制作方法。
5.学生在自己做的前提下,可以结合书本的提示来完成制作。
6.学生制作。
7.分析风动小鼓在工作时,能量是怎样转化的呢?
8.创新:你还能够设计出更好的吗?
9.小组并结合全班的进行评价。
★拓展:改造风车模型
(1)找更多的风动装置、电动装置进行观察和分析,研究它们的工作过程和能量转化过程。
(2)让学生找出改造风车的办法,使风能转化成电能,将大家的办法记录下来。
(3)通过讨论交流,选出最佳的方案。
板书设计:
第十一课 它们是怎样工作的
风动小鼓的能量转化过程:
风能——机械能——声能
改进意见:教师讲解什么是能量转化装置,出示电灯泡等能量转化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常见的能量转化装置。
12.电铃响丁当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围绕着制作电磁铁、探究电磁铁的磁力、运用电磁铁设计了三个活动。其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探究电磁铁磁力的大小,难点是设计研究电磁铁的实验方案。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帮助学生认识电磁铁是一种将电能转化成磁能的装置。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按照指导制作电磁铁。
2.能分析出电磁铁是怎样进行能量转化的。
3.能分析出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各种因素,并能设计实验证实自己的分析结果(假设)。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通过讨论发现本组制作的电磁铁的磁力与其他组不同的原因。
三、科学知识目标
通过实验发现电能产生磁。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举出3个以上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应用电磁铁的实例。
2.能大致说出电铃的基本工作过程。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探究电磁铁磁力的大小。
难点:设计研究电磁铁的实验方案。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制作电磁铁的材料,电铃图片。
课时建议: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出示电铃,并使其发出声音),提问:电铃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呢?
2.学生猜想。
3.教师出示电铃的剖面图,学生观察。
4.教师介绍电磁铁。
讲述:电铃内部有个缠绕着漆包线的装置,这个装置就是电磁铁。
5.思考:电磁铁是怎样制成的,又是怎样工作的呢?
(二)新课教学
◆活动1:制作电磁铁
1.介绍制作用的材料。
粗铁钉、漆包线、电池、电池盒、导线、开关、小铁钉或曲别针。
2.介绍制作的方法。
(1)将漆包线顺着一个方向绕在钉子上。
(2)用砂纸除去漆包线两头的漆皮,接通电源,用铁钉的一端接近小铁钉或曲别针,观察有什么现象?切断电源后又有什么现象?
提示:
(1)制作电磁铁线圈要始终朝一个方向缠绕,不能来回缠绕。
(2)线圈两端各预留出5厘米~10厘米的漆包线,作为连接电源的导线,线圈两端用胶布固定,避免松散。
3.学生制作电磁铁。
4.测试:
(1)接通电源,用铁钉的一端接近小铁钉或曲别针,观察有什么现象?
(2)切断电源后,又有什么现象?
5.思考:
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说明电磁铁有什么性质?
6.汇报交流:
实验中我们还有哪些发现?
7.小结:
电磁铁通电后,具有磁性;断电后,没有磁性。
电磁铁是一种将电能转化为磁能的装置。
◆活动2:研究电磁铁磁力的大小
1.猜测:你认为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2.交流。
3.小组讨论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准确。
4.根据设计,选择材料进行实验。
5.实验并记录。
6.汇报:
哪一个小组制作的电磁铁吸引的曲别针多,为什么呢?
7.小结。
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线圈的匝数和电流的大小有关。
◆活动3:电磁铁的用途
1.思考:电磁铁可以用在哪些地方为人们提供一些帮助呢?
2.学生交流。
3.学生阅读“科学在线”。
板书设计:
第十二课 电铃响丁当
1.电磁铁通电后,具有磁性;断电后,没有磁性。
2.电磁铁是一种将电能转化为磁能的装置。
3.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线圈的匝数和电流的大小有关。
4.电磁铁可以用在生活和生产中为人类的活动提供方便。
改进意见: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知道电磁铁是如何制作,有什么作用,然后让学生自己制作电磁铁并完成实验得出结论。
13.能量的控制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围绕能量的控制,设计两个活动和一个拓展活动,其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探究常见的能量控制装置是怎样工作的,难点是能量控制装置的工作原理。通过指导学生选择研究问题、进行推测、开展实验等,认识常见的能量控制装置是怎样工作的。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实验操作,演绎推理等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分析出各种生活中常见简单能量控制装置的作用和操作方法。
2.能独立提出研究有关能量控制的工作原理的问题。
3.能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完整的试验或调查研究。
4.能推测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控制装置的工作原理。
5.能根据生活实际需要独立设计一个控制能量装置的方案。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和设计方案。
2.能以简明易懂的方式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调查的资料。
三、科学知识目标
认识能量控制装置的工作原理。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举例说明一些控制能量装置和技术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好处。
2.能举出2个以上人类模仿生物设计能量控制装置的实例。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探究常见的能量控制装置是怎样工作的。
难点:能量控制装置的工作原理。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有关能量控制装置的图片。
课时建议: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讲述:人们在生活中,为了更好地发挥能量的作用,减少不必要的浪费,需要利用某种装置或材料对使用能量的时间长短和大小进行控制,那究竟生活中有哪些能量控制装置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寻找吧!
(二)新课教学
◆活动1:寻找能量控制的装置
1.出示生活中有关能量控制的装置图片,问题:在下面的图中,有哪些能量控制的装置呢?
2.学生观察、讨论。
3.问题:在生活中你们还见到过那些能量控制的装置呢?
4.汇报。
5.任务:
分析各种能量控制装置的作用和操作方法,并将记录的结果填写在书56页的表格中。
6.交流。
◆活动2:探究常见能量控制装置是怎样工作的
1.提出研究问题:关于能量控制装置,你想知道什么?
2.学生讨论、交流。
3.小组内选择一个或几个问题进行研究和实验,制定研究方案,寻找其中的答案。
板书设计:
第十三课 能量的控制
生活中常见的能量控制装置
装置名称
作用
控制的能量
操作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回忆上节课内容。
(二)新课教学
◆活动2:探究常见能量控制装置是怎样工作的
1.演示实验:
(1)猜想:台灯开关和失火报警器的内部构造可能是什么样的呢?是怎样工作的呢?
(2)猜测并交流。
(3)演示实验。
(4)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做出说明。
(5)交流:生活中还有哪些装置用了实验中的原理呢?
2.观察并思考:
观察教材P58图,说说图中的装置是怎么来控制能量的呢?
◆活动3:设计自控装置
1.观察周围的物体,哪些需要安装自控装置,选择你认为最有用的一种。
2.提示:你可以从声控、光控、热控、时控等方面来进行设计。
3.小组合作设计:自控装置。
板书设计:
第十三课 能量的控制
1.演示实验
2.自控装置设计方向:
声控、光控、热控、时控……
改进意见: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能量控制装置,并能够说出控制什么能量,起什么作用,教师帮助学生解释能量控制装置中台灯旋纽的作用,自动报警器的工作原理,并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己设计能量转化装置。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