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7037503 上传时间:2024-12-2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史学概论复习资料1、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学习历史,就是从先辈的经历中学习生存和发展的技能、知识和经验教训。所谓历史意识,就是人们理解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与过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而感到需要记住自己的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历史遗留下来的遗产是多方面的,每一代人都必然要对先前各代人遗留下来的遗产进行清理、继承和发扬有利于自己创造自己新的生活遗产,扬弃那些不利于创造自己新的生活的遗产。人们总是要“以史为鉴”,“以史为师”。这是人们的普遍需要。历史本来就是世代相传地发展和演变的,每一代人都必然要在先前各代人奠定的基础上生存和发展,因此也就必然要对先前各代人留下来的遗产加以继承或更新,由此就产生

2、了寻求“史鉴”和“史师”的需要。具有不同利害关系的阶级和阶层,所需要的“史鉴”或“史师”是各不尽相同的,判断其是非善恶或利弊得失的标准就是其是否合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是由于人们普遍需要“史鉴”和“史师”,需要从历史中吸取智慧,人们才需要学习历史。2、历史学的本体论:就是关于历史现象存在的本源和性质的观点或理论,其核心就是人们统称所说的社会历史观。系统化、理论化的社会历史观,构成了历史学的本体论的核心内容。历史本体论涉及的主要问题是,历史现象和过程是不是客观存在的?它的发展演变有没有规律?如果有规律,那是什么样的规律?是否存在决定历史进程的根本因素或终极原因或动力?如果有那是什么样的因素、

3、原因或动力?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社会历史观的问题,也都是史学本体论的根本性问题。3、人本主义:人本主义强调世界是以人为中心的,而且认为人的意识、情感和意志等等精神因素具有首要意义。在当代西方哲学中,人本主义的突出代表有弗洛伊德主义、萨特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的人本主义。人本主义的史学本体论的第一个特点是,强调人的精神、目的、意志、人性、理性等精神因素是社会历史过程的决定因素,强调一切历史活动和整个历史过程都是人的精神、目的和意志的展现。这是一种主张精神因素决定论的唯心主义的史学本体论。其中包含两种倾向,一是强调领袖、精英人物的精神决定历史进程,二是强调群体的、大众的精神决定历史进程。英国历史哲学家

4、柯林武德是前一种倾向的代表者,德国社会学家、历史学家马克斯韦伯是后一种倾向的代表者。人本主义史学本体论的第二个特点是,由于它强调人的精神支配下的意志、目的、动机决定历史进程,而人的意志、目的、动机是变化无常的,一次性的不重复的,无规律可循的,由此断言历史是没有规律的。人本主义的史学本体论看到了作为历史创造者的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比忽视精神因素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科学主义或结构功能主义的史学本体论胜出一筹;但是它在不同程度上忽视客观条件对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制约,尤其看不到引起人们的思想、意志、目的、动机等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根源来自于物质生活,看不到其发展演变也是有规律的,并由此否定历史发展规律的存在

5、,从而陷入了谬误。4、历史学的方法论、认识论及其与本体论的关系史学方法论是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史学认识论是关于人们的历史认识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历史学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共同构成了史学的理论体系。这三个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其中以社会历史观为核心的史学本体论在整个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研究者有什么样的本体论,就会相应持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和认识论。历史学本体论直接主导着方法论,还直接主导着史学认识论。5、后现代主义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国家兴起了一股“后现代主义”思潮。倡导者:法国的米歇尔福柯和雅克德里达。后现代主义作为一股哲学思潮,它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对18

6、世纪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确立的一系列理念,进行猛烈地批判和否定。由于其否定的对象主要是18世纪以来在西方居于主流地位的“现代理性”,这股思潮被称为“后现代主义”。这一哲学的本体论可称之为“文本本体论”。它把一切认识对象,包括物质和精神的认识对象都归结为“文本”,认为一切“文本”本身都没有确定不变的内涵,由此决定它在认识论上持一种具有相对主义、怀疑主义特征的认识论,强调人对文本含义的解读,也总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任何解读都只是具有见仁见智的相对价值,任何人都不能把自己的或任何他人的解读宣称为唯一真理。后现代主义强调历史具有相对性,有助于提醒人们防止陷入武断和偏执的谬误。但是它根本否认历史学揭示历

7、史真相和科学真理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由此也就根本否定了历史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品格和存在价值,一切有志于追求历史真理的人们都是不能赞同的。6、孔德对社会历史规律和历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的论述。孔德(17981857)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实证主义创始人。认为实证哲学的首要特征在于,它认为一切现象都服从于恒定不变的自然规律我们任务就是致力于精确地发现这些规律他倡导的实证哲学所要探求的“自然规律”就是把观察到的现象“按相继和相似的自然关系”加以联系,从而归纳出来的共同“恒定趋势”。孔德的实证哲学除了有一套方法论外,也包含着一种本体论和认识论,就是认为我们所观察到得现象本身并不存在因果必然性的规律,因而

8、人们也根本不能去认识那种规律,只能凭观察结果去归纳出现象之间的“相继和相似的自然关系”的“恒定趋势”。这种本体论和认识论进一步推演,就会导致唯心论。他认为,把实证主义方法运用于社会历史现象的研究,主要包括观察、实验和比较三种方法。他把人类进化的历史主要归结为心智进步的历史,提出“三阶段”的进化规律:第一阶段为神学阶段,第二阶段为形而上学阶段,第三阶段为实证阶段。主要著作有实证哲学教程、实证政治体系、实证逻辑体系等。7、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唯物史观发现的决定人类历史发展演变的终极原因或终极动力,就是人类自身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和与之相应的物质生产实践能力;它揭示的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

9、规律就是人类自身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和与之相应生产能力的发展推动人类的社会交往方式和整个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也就是从原始社会经过阶级社会到无阶级的“自由人联合体”的规律。8、杰弗里巴勒克拉夫(19071984)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在中世纪史、世界史和史学理论等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著述丰富。他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所写的当代史学主要趋势(1978)是其代表作之一。该书较全面地回顾了20世纪以来历史学研究的主要变化,包括史学领域的扩大、各社会科学的新概念与新方法对历史学研究的重要影响等。其主要著作有基督教世界的社会和文化史、中世纪的教皇制等。9、兰克学派及其代表人物指以德国历史学家兰克为代

10、表的史学派别。亦称历史研究的科学学派。由于该学派倡导秉笔直书,通过史料批判如实地再现历史,因而又成为实证主义史学流派的同义语。兰克认为,史学家的任务是据事直书,不偏不倚,如实客观。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首先对史料进行批判检验,去伪存真,由此重现历史,亦由此历史学可以被抬入科学之列。由于兰克的前述主张,使得这一派历史编纂偏重于政治史、军事史、外交史等,因为大量第一手的、比较可靠的史料来自于政府文件、军事、外交档案及政治家的日记等。此外,“据事直书”的原则导致了其历史著述的特点是叙事、描述,而非分析、概括。兰克学派的这些特点虽有极大的积极意义,但过于绝对地看待历史的客观性,否认史家对史料及史著的渗

11、入,研究范围较狭窄,方法较单一,故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遭到哲学家和史学家的质疑,而在20世纪5060年代被彻底摈弃。代表人物:德国的魏茨、吉泽布雷希特,英国的斯塔布斯、阿克顿勋爵和剑桥学派等。10、年鉴学派及其代表人物20世纪30年代开始萌芽、40年代中期开始形成的一个法国史学流派,60年代时开始有世界性影响。年鉴派的创始人被公认是吕西安费弗尔和马克布洛赫,他们在1929年初创办了经济社会史年鉴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持相同主张的史学家们的主要阵地,年鉴学派便因此得名。而费弗尔和布洛赫则被视为年鉴派第一代的主要代表。年鉴学派旗帜鲜明地反对作为“人文学科”的西方传统史学把历史归结为政治精英人物的

12、目的、意志的展现过程,认为普通人的状况才是决定社会历史面貌的基本因素;反对把历史学限定在只能叙述以精英人物为中心的事件而不能探求法则的“人文学科”,强调历史学应该成为一门研究普通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结构”或“模式”的社会科学或“发展式的史学”;他们博采各学的理论和方法,创造性地开展了经济史、社会史、心态史等领域的研究,发现了一系列的“模式”和“结构”。但是历史观的局限使他们既看不到那些“模式”和“结构”本来就是有他们刻意研究的那些普通人的实际生活过程造成的,更看不到它们也是随着那些普通人的实际生活过程的改变而改变的。相反他们看到得只是“静止不动的历史”看不到变动的历史。11、“方法”和“方法论

13、”“方法”指的是研究者在研究中实际运用的规则、步骤和指导原则。“方法论”指的是对那些规则、步骤和指导原则的性质、特点和适用范围等所做的理论阐释。简言之,方法论就是关于研究方法的理论,或者说们就是关于各种研究方法的性质、特点、功用以及怎样适当地运用的理论。12、技术性方法和导向性方法简单说来,技术性方法就是确定历史事实的方法。诸如,怎样搜集、考订和辨识史料,怎样对史料、史实进行分类、排比,怎样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而避免混乱的推理等等问题这些技术性、技巧性问题的方法,就是技术性方法。历史学运用的各种技术性方法,本质上都是形式逻辑的归纳法和演绎法。导向性方法是研究者用来指导自己如何进行判断和推理的理论

14、原则。那些原则实际上是由一定的世界观或社会历史观史学本体论转化而来的。技术性方法主要是帮助研究者“确定事实”的方法,而导向性方法主要是帮助研究者“解释事实”的方法。由于导向性方法是从社会历史观转化而来的“解释事实”的指导原则,由此决定,持有什么样的社会历史观,就会采用什么样的解释原则和方法。两者的根本区别主要以下两方个面:其一,导向性方法是由研究者的社会历史观历史本体论转化而来的;而技术性方法虽然在实际运用中总是与某种由社会历史观转化而来的导向性方法联系在一起运用,但它本身作为纯技术方法并不与任何特定的社会历史观史学本体论相联系。其二,导向性方法主要是解释事实的方法,技术性方法主要是确定事实的

15、方法。正是这两个方面的根本区别,决定两者之间存在着不能相互取代的互补关系。13、什么是史料我们通常所说的史料,就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能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14、史料的种类根据史料的存在形式,一本可分为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两大类。文献资料应包括文字资料和口传资料两大部分。口传资料是指历代口耳传承得以保存下来的以往人类的言行。文字资料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史部类。(2)经、子、集类。(3)档案类。(4)地方志类。(5)甲骨和金石铭文类。(6)外国人著述类。15、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几种史料搜集的基本方法(1)充分利用各种工具书;首先是用于解答疑难的字典

16、、词典类;其次是为搜集史料指引线索的目录、索引类;最后是类书等史料汇编。(2)分类搜集法;(3)追踪搜寻法;(4)通过平时读书与阅读报刊搜集史料(5)通过调查、采访搜集口碑资料;(6)利用网络和数码信息搜集史料。两种史料的整理方法:(1)按性质分门别类的整理;(2)按时间先后整理;16、史料的鉴别史料的鉴别或称考证,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种:一是外考证,即史书的辨伪与文句的校勘;二是内考证,即史事的真实性加以鉴别。史书的辨伪明代胡应麟的辨别伪书的方法:(1)检查最早的目录书是否著录过;(2)检查历代经籍志或艺文志,严明此书何时见于著录,考其流传的线索;(3)考察与作者同时代的著作中,有无谈到或称引这

17、部书的地方;(4)考察后世的著作有没有引用或发挥这部书中某些言论、观点的地方(5)核查这部书的文体是否符合当时的语言文字习惯。(6)考察书中所记之事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7)检查所标作者姓名,是否出于托名;(8)考察传播书的是什么人。胡应麟(15511602)明代学者。字元瑞,后更字明瑞。浙江兰溪人。藏书丰富,达四万于卷。在史学方面,主要从事对史书、史家及史事的评论,间或对某些史实做出考订。他认为,史家除具备才、学、识三长外,还必须做到“公正”和“直笔”,五者兼备。梁启超鉴别伪书的十二条公例:(1)其书前代从未著录或绝无人正因而突然出现者,什有九皆伪;(2)其书遂前代有著录,然后久经散佚,

18、乃忽有一异本突出,篇数及内容与旧本完全不同者,什有九皆伪;(3)其书不问有无旧本,但今本历来不明者,即不可轻信;(4)其书流传之绪,从他方面可以考见,而因以证明今本题某人旧撰为不明者。(5)其书原本经前人称引,确有佐证,而今本与之歧义者,则今本必伪;(6)其书题某撰,而书中所载事迹在本人后者,则其书或全伪或一部分必伪;(7)其书虽真,然一部分经后人窜乱之迹既有确凿有据,则对于其书之全体,需甚加选择;(8)书中所言,确实与事实相反者,则其书必伪;(9)两书同载一事绝对矛盾者,则必有一伪或二俱伪;(10)各时代之文体,盖天然界划,多读书者自能知之,故后人伪作之书,有不必从字句求枝叶之反证,但一望文

19、体,即能断其伪者;(11)各时代之社会状况,齐据各方面之资料,总可推见其崖略。若其书中所言其时代之状态,与情理相去悬绝者,即可断为伪;(12)各时代之思想,其进化阶段,自有一定。若某书中所表现之思想,与时代不相衔接者,即可断伪。史料的校勘陈垣在前人校勘成就的基础上,结合自己长期校勘实践的经验,在所著校勘学释例中提出了“校书四则”,可供我们参考和采用。(1)对校法;(2)本校法;(3)他校法;(4)理校法。史事的考证历代流传下来的历史典籍中,记载的史事与历史事实之间经常存在程度不同的背离,由此出现伪事。伪事的产生,有多种原因。主要的根源在于史家的历史观和所处的阶级、社会地位的局限性,从而在史料的

20、取舍、记载的方法和史事的评价上把自己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利益倾向折射到历史记述之中,因而其中参杂了各种偏见歪曲。史事考证方法有:(1)求源法;(2)反证法;(3)旁证法;(4)还可以适当地运用理证法。17、比较史学方法及代表人物“历史比较研究”,应是指运用某种理论和方法对各种历史现象的异同及其原因进行实证的比较研究的实践。它包括对各种历史现象进行时间系列上的前后阶段的纵向比较,或空间系列上的同一阶段的横向异同比较“较史学方法”的是历史比较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其得到史学界承认,是从法国著名历史学家马克布洛克开始的。应用价值:(1)比较史学方法的基本价值在于帮助研究者察同察异求规律;(2)运用

21、历史比较研究法有助于促进各个民族和国家人民之间相互了解和理解,有助于消除民族偏见。18、计量史学方法历史学的计量方法,是指把数学方法特别是数理统计方法运用于历史研究的一套方法。代表人物:法国布罗代尔和拉杜里,美国康拉德、福格尔(1964铁路与美国经济增长)应用价值与局限(1)应用价值首先,计量史学方法有助于把传统史学常见的定性论断中隐含着的模糊地数量判断明晰化,从而对那些包含着模糊地数量判断的定性论断加以验证或予以确证,或加以修正,或予以否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论断。这些对历史学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再者,研究实践表明,计量史学方法在帮助历史研究者探寻普通群众的历史和普通群众的动向在其中起着重

22、大作用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过程的轨迹和深层奥秘方面,以及在探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历史演变过程和趋势方面,具有其他任何研究方法不能替代的独特功用。(2)局限性一些计量史学方法的倡导者过分夸大这种发发的作用,甚至断言,使用计量方法就能从历史现象中归纳出法则或规律,就能把历史学变成真正的科学。但是计量结果只能为重建历史大厦提供某些组件,而且只能提供可以通过计量方法制作出来的部件或组件,而不是全部的部件或组件,更不可能提供大厦本身。此外,计量史学方法的倡导者夸大了计量证据的客观性,认为教学工具,特别是计算机那样的工具本身就具有排除主观任意性的功能,只要恰当地运用计量方法,就能得出客观科

23、学的结论。单方面说,计量方法的确有助于防止主观任意性。但它在这方面所起的作用的限度实际上与传统的史料或史实考据方法是一样的,即主要限于在单项的史料或史实的是非真伪判断上,或某些单项结论的是非得失的判断上防止主观任意性,而不可能在计量结果的含义的解释上防止主观任意性。19、口述史学方法口述史学方法既是指史学家搜集和记录口述史料的方法,又是指史学家部分或全部依据口头史料撰写历史著作的方法。口述史料又可分为两种:一是口述回忆,指人们回忆自己以前的经历和见闻的口述材料;二是口头传说,指那些以口碑形式流传了若干年代的对以往人物、事件的叙述。口述史学方法作为一种独立的历史学方法诞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

24、国,并于六七十年代在西欧及世界许多国家得到广泛应用。代表者:美国阿兰内文斯发展的原因首先,二战以来,普通民众社会地位上升,在历史进程中作用日益明显,使得越来越多的史学家,把目光从精英人物身上,转移到在历史舞台上日益显示出强大作用的民众身上。其次,由于社会状况的发展变化而导致的历史学功能的变化,也为口述史方法的广泛使用创造了条件。再次,社会学领域中对口述方法的应用,对口述史方法的复兴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并为现代口述史学家提供了范型。最后,录音技术的进步和录音设备在数量、质量和功能方面的进步,也为口述史学方法的运用提供了便利。口述史学方法的功用与缺陷功用:首先,口述史学对普通大众的研究有助于纠正文

25、献史料的偏见,使历史学更加全面、真实地反映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进程。其次,口述史学对普通民众的研究可以增强普通民众的主体意识,从而有助于历史学的教育和启迪功能的实现。主要缺陷口述史学方法在运用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由于这一切是建立在人们以往情况回忆的基础上的,而回忆的情况往往是难以保证准确的,这里既有因年代久远、记忆不清而出现的失实,也有回忆者因自己的立场、观点所致的偏颇,如果将这样的口述材料不加分析地运用于历史著作,那将导致历史著作与历史事实的背离,口述史学方法的优势、功用将无从谈起。但是由于口述史料的上述特点,在使用口述资料时,必须对其进行比其他史料更为严格、审慎的辨别,以剔除其中的不实之

26、处。至于口述者立场、观点等因素导致的偏颇,则更需要一唯物史观为指导进行分析、甄别。20、心理史学方法西方心理史学方法是运用心里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说明历史人物或社会集团的行为,对各种历史现象做出心理学解释的一种新史学方法。产生的背景及原因:当代西方心理史学方法的产生,是以心理学中的一个分支精神分析学说应用于历史研究为开端的。它是在社会发展进程和历史学家的历史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基于精神分析理论本身的一些特征,通过弗洛伊德等人在历史研究方面的初步努力而兴起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流行,是心理史学方法兴起的直接原因。代表人物: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埃里克森。21、历史

27、客观主义历史客观主义是一种机械唯物主义的史学认识论。它主张历史研究者“排除自我”,保持纯客观的不偏不倚立场,切忌带着这样那样的理论、观点研究和解释历史,完全让“史料说话”,“让史实说话”,有的还主张“史学即史料学”。兰克和兰克学派是主张这种史学认识论的突出代表。实践唯物主义的史学认识论认为,任何研究者都不可能不带着某种立场、观点研究历史;任何史料、史实都不可能自己“说话”,都是研究者在说话,是研究者对史料、史实的解读,而且一切解读都总是渗透着解读者的立场、观点的。22、历史相对主义历史相对主义是一种唯心论和怀疑主义的史学认识论。它强调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这就决定了人们不可能认识它的真相,一切历

28、史著述展示出来的的历史现象或过程,都只不过是历史写作者按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建构起来的,各有自己的依据和道理,谁也无权宣称某某著作或论断代表了真理。意大利哲学家、历史学家克罗齐和美国历史学家贝克尔曾对历史相对主义理论做过系统的表达。后现代主义把历史相对主义推向了极端。实践唯物主义的史学认识论认为,客体历史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人们通过社会实践和历史研究的实践是能够逐渐切近的认识它的真相的。美国史学家贝克尔人人都是自己的历史学家把一切历史归结到人们的历史意识或记忆,强调人们不可能认识到客观存在的历史真相。23、历史认识的层次结构:事实判断、成因判断和价值判断每一项历史认识实际上都包含着三个层次:第一层

29、次可以称之为考实性认识,它是通过对史料的辨析获得的对历史事实的认识;第二层次可以称之为因果关系或规律性的认识,它是在已经确认的事实基础上对各个事实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联系的认识;第三个层次可以称之为评价性认识,它是在前两个层次的认识基础上对历史上出现的事件、人物、制度和过程等进行是非善恶或利弊得失的评价以资鉴于现实的认识。三个层次相应地可称之为事实判断、成因判断和价值判断事实判断的目的在于求得历史事实的真相,为进行其他两个层次的判断打下基础。成因判断是研究者完成了事实判断以后,总要对为什么会有那样的事实做出解释。对事实的这种解释,我们称之为成因判断。成因判断就是对历史事实出现的原因做出判断,实际上就对事实出现的因果规律性做出判断。价值判断就是研究者对他所研究的历史人物、事件、制度或过程的是非善恶或利弊得失做出判断。事实、成因和价值这三个层次的判断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简略的归结为:事实判断是基础,成因判断是关键,价值判断是目的和归宿。事实判断回答“是什么”的问题,成因判断回答“为什么”的问题,价值判断回答“应该怎么办”的问题。三个层次的判断组合起来形成以个完整的历史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休闲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