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小学生必知鸟类知识(50种鸟)上.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7035784 上传时间:2024-12-25 格式:DOC 页数:61 大小:2.9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生必知鸟类知识(50种鸟)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中小学生必知鸟类知识(50种鸟)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白喉红臀鹎 雀形目 > 鹎科 > 鹎属 描述:中等体型(20厘米)、头顶黑色的鹎。腰苍白,臀红,颏及头顶黑色,领环、腰、胸及腹部白,两翼黑,尾褐。幼鸟臀偏黄。与红耳鹎的区别在冠羽较短,脸颊无红色。 虹膜-红色;嘴及脚-黑色。 叫声:悦耳的笛声及响亮的粗喘声chook, chook。 分布范围:中国南方、东南亚及爪哇。引种至苏门答腊及苏拉威西岛。 分布状况:甚常见的低地种类,见于高可至海拔500米的中国东南部和香港(chrysorrhoides),广东西南部和广西西部(resurrectus),西南地区(latouchei)。 习性:群栖,吵嚷,性活泼,常与其他鹎类混群。喜开阔林地或有矮丛的栖息环境、林缘、次生植被、公园及林园。 俗名: 高髻冠 黑帽布鲁布鲁 红座白头只 2.白头鹎 雀形目 > 鹎科 > 鹎属 描述:中等体型(19厘米)的橄榄色鹎。眼后一白色宽纹伸至颈背,黑色的头顶略具羽冠,髭纹黑色,臀白。幼鸟头橄榄色,胸具灰色横纹。 虹膜-褐色;嘴-近黑;脚-黑色。 叫声:典型的叽叽喳喳颤鸣及简单而无韵律的叫声。 分布范围:中国南方、越南北部及琉球群岛。 分布状况:常见的群栖性鸟,栖于林缘、灌丛、红树林及林园。为香港最常见的鸟种之一。亚种hainanus为留鸟于广西南部、广东西南部及海南岛;formosae为留鸟于台湾;指名亚种遍及华中、华东、华南及东南。冬季北方鸟南迁。现于河北(北戴河)及山东有定期的报道。 习性:性活泼,结群于果树上活动。有时从栖处飞行捕食。 俗名: 白头婆 白头翁 3.红耳鹎 雀形目 > 鹎科 > 鹎属 描述:中等体型(20厘米)的鹎。黑色的羽冠长窄而前倾,特征为黑白色的头部图纹上具红色耳斑。上体余部偏褐色,下体皮黄,臀红,尾端具白色缘。亚种monticola具完整的黑色胸带。亚成鸟无红色耳斑,臀粉红。 虹膜-褐色;嘴及脚-黑色。 叫声:响亮不断的叽叽喳喳叫声,两或三音节短而甜的哨音鸣声wit-t-waet;也作悦耳的prroop声。 分布范围:印度、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引种至澳大利亚及其他地区。 分布状况:甚常见于林园、公园、次生林及灌丛。指名亚种见于中国南方;monticola 于西藏东南部至云南南部;有争议的亚种hainanensis于广东南部及硇洲岛。 习性:吵嚷好动而喜群栖。喜栖于突出物上,常站在小树最高点鸣唱或叽叽叫。喜开阔林区、林缘、次生植被及村庄。 俗名: 高髻冠 4.栗背短脚鹎 雀形目 > 鹎科 > 短脚鹎属 描述:体型略大(21厘米)而外观漂亮的鹎。上体栗褐,头顶黑色而略具羽冠,喉白,腹部偏白;胸及两胁浅灰;两翼及尾灰褐,覆羽及尾羽边缘绿黄色。白色喉羽有时膨出如Alophoixos冠鹎,但此种甚为明显。亚种canipennis多棕色,翼及尾无绿黄色翼缘。 虹膜-褐色;嘴-深褐;脚-深褐。 叫声:响亮的责骂声及偏高的银铃般叫声"tickety boo"。 分布范围:中国南方及越南西北部。 分布状况:亚种canipennis常见于中国华南及东南的低地森林;指名亚种为留鸟于海南岛,在广西南部与亚种canipennis有混交。在香港随着森林的成熟其数量正在增加。 习性:常结成活跃小群。藏身于甚茂密的植丛。 注:有著者将此种作为灰短脚鹎的亚种(参见郑作新,1987)。郑作新(1994)将惟一的亚种canipennis归在灰短脚鹎下,而将指名亚种另作一种。 5.领雀嘴鹎 雀形目 > 鹎科 > 雀嘴鹎属 描述:体大(23厘米)的偏绿色鹎。厚重的嘴象牙色,具短羽冠。似凤头雀嘴鹎但冠羽较短,头及喉偏黑,颈背灰色。特征为喉白,嘴基周围近白,脸颊具白色细纹,尾绿而尾端黑。 虹膜-褐色;嘴-浅黄;脚-偏粉色。 叫声:悦耳笛声。急促响亮的哨音ji de shi shei, ji de shi shei, shi shei。 分布范围:中国南方及印度支那北部。 分布状况:常见于华南、东南(指名亚种)和台湾(cinereicapillus)海拔400~1400米的丘陵。 习性:通常于次生植被及灌丛。结小群停栖于电话线或竹林。飞行中捕捉昆虫。 俗名: 黄爪鸟 蓝头公 绿孬 绿鹦嘴髀? 青冠 弱?嘴髀? 中国圆嘴布鲁布鲁 6.黑领椋鸟 雀形目 > 椋鸟科 > 椋鸟属 描述:体大(28厘米)的黑白色椋鸟。头白,颈环及上胸黑色;背及两翼黑色,翼缘白色;尾黑而尾端白;眼周裸露皮肤及腿黄色。雌鸟似雄鸟但多褐色。幼鸟少黑色颈环。与斑椋鸟的区别在体型较大,喉及头顶白色,眼周裸露皮肤黄色,缺少清楚的白色翼纹,嘴黑。 虹膜-黄色;嘴-黑色;脚-浅灰。 叫声:叫声为沙哑的刺耳音及哨音。 分布范围:中国南方及东南亚。 分布状况:常见于中国南方的农田,一般结小群取食于稻田、牧场及开阔地。 习性:有时在水牛群或牲口群中找食。 俗名: 白头椋鸟 白头莺 黑脖八哥 7.灰椋鸟 雀形目 > 椋鸟科 > 椋鸟属 描述:中等体形(24厘米)的棕灰色椋鸟。头黑,头侧具白色纵纹,臀、外侧尾羽羽端及次级飞羽狭窄横纹白色。雌鸟色浅而暗。 虹膜-偏红;嘴-黄色,尖端黑色;脚-暗橘黄。 叫声:单调的吱吱叫声chir-chir-chay-cheet-cheet。 分布范围:西伯利亚、中国、日本、越南北部及缅甸北部、菲律宾。 分布状况:繁殖于中国北部及东北,冬季迁徙经中国南部。常见于有稀疏树木的开阔郊野及农田。 习性:群栖性,取食于农田,在远东地区取代紫翅椋鸟。 俗名: 杜丽雀 高粱头 管莲子 假画眉 竹雀 8.丝光椋鸟 雀形目 > 椋鸟科 > 椋鸟属 描述:体型略大(24厘米)的灰色及黑白色椋鸟。嘴红色,两翼及尾辉黑,飞行时初级飞羽的白斑明显,头具近白色丝状羽,上体余部灰色。 虹膜-黑色;嘴-红色,嘴端黑色;脚-暗橘黄。 叫声:尚无记录。 分布范围:中国、越南、菲律宾。 分布状况:留鸟于中国华南及东南的大部地区包括台湾及海南岛,冬季分散至越南北部及菲律宾。于农田及果园并不罕见,高可至海拔800米。 习性:迁徙时成大群。 俗名: 丝毛椋鸟 9.八哥 雀形目 > 椋鸟科 > 八哥属 描述:体大(26厘米)的黑色八哥。冠羽突出。与林八哥的区别在冠羽较长,嘴基部红或粉红色,尾端有狭窄的白色,尾下覆羽具黑及白色横纹。 虹膜-橘黄;嘴-浅黄,嘴基红色;脚-暗黄。 叫声:似家八哥。经笼养能学"说话"。 分布范围:中国及印度支那。引种至菲律宾及婆罗洲。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为留鸟,见于长江中游水源处从四川东部及陕西南部至南方;brevipennis于海南岛;formosanus于台湾。 习性:结小群生活,一般见于旷野或城镇及花园,在地面高视阔步而行。 俗名: 别别? 凤头八哥 寒皋 华华 了哥 鸲鹆 鹦鹆 中国凤头八哥 10.白颈鸦 雀形目 > 鸦科 > 鸦属 描述:体大(54厘米)的亮黑及白色鸦。嘴粗厚,颈背及胸带强反差的白色使其有别于同地区的其他鸦类,仅达乌里寒鸦略似,但寒鸦较之白颈鸦体甚小而下体甚多白色。 虹膜-深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叫声:叫声比达乌里寒鸦声粗且少啭音。通常叫声响亮,常重复kaaarr声。也发出几种嘎嘎声及咔哒声。叫声一般比大嘴乌鸦音高。 分布范围:中国华中、华南及东南,并至越南北部。 分布状况:常见,尤其在其分布区的南部。留鸟见于中国华东、华中及东南包括海南岛的多数地区。 习性:栖于平原、耕地、河滩、城镇及村庄。在中国东部取代小嘴乌鸦。有时与大嘴乌鸦混群出现。 俗名: 白脖老鸹 白颈三荷 鬼雀 害?鸦 燕白腰乌 玉颈鸦 11.喜鹊 雀形目 > 鸦科 > 鹊属 描述:体略小(45厘米)的鹊。具黑色的长尾,两翼及尾黑色并具蓝色辉光。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叫声:叫声为响亮粗哑的嘎嘎声。 分布范围:欧亚大陆、北非、加拿大西部及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西部。 分布状况:此鸟在中国分布广泛而常见,被认为能带来好运气而通常免遭捕杀。亚种bactriana分布于新疆北部和西部以及西藏的西北部;bottanensis于西藏南部、东南部及东部至四川西部和青海;leucoptera在内蒙古东北部呼伦池地区;sericea见于中国其他地区,包括台湾及海南岛。 习性:适应性强,中国北方的农田或香港的摩天大厦均可为家。多从地面取食,几乎什么都吃。结小群活动。巢为胡乱堆搭的拱圆形树棍,经年不变。 俗名: 飞驳鸟 干鹊 客鹊 鹊 鹊鸟 神女 12.鹊鸲 雀形目 > 鹟科 > 鹊鸲属 描述:中等体型(20厘米)的黑白色鸲。雄鸟:头、胸及背闪辉蓝黑色,两翼及中央尾羽黑,外侧尾羽及覆羽上的条纹白色,腹及臀亦白。雌鸟似雄鸟,但暗灰取代黑色。亚成鸟似雌鸟但为杂斑。 虹膜-褐色;嘴及脚-黑色。 叫声:哀婉的swee swee叫声及粗哑的chrrr声。有多种活泼的鸣声包括模仿其他鸟的叫声,但缺少白腰鹊鸲那种浓郁的音调。 分布范围:印度、中国南方、菲律宾、东南亚及大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常见于低海拔地带,高可至海拔1700米。亚种prosthopellus为留鸟于中国北纬33°以南的多数地区。亚种erimelas见于西藏东南部及云南西部。部分地区罕见的原因在于常被捉作笼鸟。 习性:常光顾花园、村庄、次生林、开阔森林及红树林。飞行时易见,栖于显著处鸣唱或炫耀。取食多在地面,不停地把尾低放展开又骤然合拢伸直。 俗名: 进鸟 屎坑雀 四喜 土更鸟 信鸟 知时鸟 猪屎喳 13.发冠卷尾 雀形目 > 鸦科 > 卷尾属 描述:体型略大(32厘米)的黑天鹅绒色卷尾。头具细长羽冠,体羽斑点闪烁。尾长而分叉,外侧羽端钝而上翘形似竖琴。指名亚种嘴较厚重。 虹膜-红或白色;嘴及脚-黑色。 叫声:悦耳嘹亮的鸣声,偶有粗哑刺耳叫声。 分布范围:印度、中国、东南亚及大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亚种brevirostris繁殖于华中、华东及台湾;冬季北方鸟南迁越冬。指名亚种繁殖于西藏东南部及云南西部;常见于低地及山麓林,尤其在较干燥的地区。 习性:喜森林开阔处,有时(尤其晨昏)聚集一起鸣唱并在空中捕捉昆虫,甚吵嚷。从低栖处捕食昆虫,常与其他种类混群并跟随猴子,捕食被它们惊起的昆虫。 俗名: 发形凤头卷尾 卷尾燕 山黎鸡 14.黑卷尾 雀形目 > 鸦科 > 卷尾属 描述:中等体型(30厘米)的蓝黑色而具辉光的卷尾。嘴小,尾长而叉深,在风中常上举成一奇特角度。亚成鸟下体下部具近白色横纹。台湾亚种harterti的尾较短。 虹膜-红色;嘴及脚-黑色。 叫声:叫声多变,为hee-luu-luu, eluu-wee-weet或hoke-chok-wak-we-wak声。 分布范围:伊朗至印度、中国、东南亚、爪哇及巴厘岛。 分布状况:常见的繁殖候鸟及留鸟,见于开阔原野低处,偶尔上至海拔1600米。亚种albirictus于西藏东南部;亚种harterti为台湾的留鸟。迁徙鸟中亚种cathoecus繁殖于吉林南部及黑龙江南部至华东、华中并青海、西南、海南岛及华南;迁徙经中国东南地区。 习性:栖于开阔地区,常立在小树或电线上。 俗名: 大胆鸟 黑黎鸡 黑龙眼燕 剪刀雁 土秋 乌鬚公 竹鸠并? 15.山斑鸠 鸽形目 > 鸠鸽科 > 斑鸠属 描述:中等体型(32厘米)的偏粉色斑鸠。与珠颈斑鸠区别在于颈侧有带明显黑白色条纹的块状斑。上体的深色扇贝斑纹体羽羽缘棕色,腰灰,尾羽近黑,尾梢浅灰。下体多偏粉色,脚红色。与灰斑鸠区别在体型较大。 虹膜-黄色;嘴-灰色;脚-粉红。 叫声:叫声为悦耳的kroo kroo-kroo kroo。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印度、东北亚、日本、中国大陆及台湾。北方鸟南下越冬。 分布状况:常见且分布广泛。亚种meena在中国西部及西北部为留鸟;指名亚种为西藏南部至中国东北部大多数地区的留鸟或夏季繁殖鸟;orii为台湾的留鸟;Agricola见于云南南部及西南部。春季成大群途经中国南部。于喜马拉雅山脉分布至高海拔。 习性:成对活动,多在开阔农耕区、村庄及寺院周围,取食于地面。 俗名: 斑鸠 东方斑鸠 花翼 花翼 金背斑鸠 绿斑鸠 麒麟斑 麒麟鸠 山鸽子 雉鸠 棕背斑鸠 16.珠颈斑鸠 鸽形目 > 鸠鸽科 > 斑鸠属 描述:人们所熟悉的中等体型(30厘米)的粉褐色斑鸠。尾略显长,外侧尾羽前端的白色甚宽,飞羽较体羽色深。明显特征为颈侧满是白点的黑色块斑。 虹膜-橘黄;嘴-黑色;脚-红色。 叫声:轻柔悦耳的 ter-kuk-kurr 反复重复,最后一音为加重。 分布范围:常见并广布于东南亚;经小巽他群岛引种其他各地远及澳大利亚。 分布状况:常见留鸟,见于华中、西南、华南及华东各地开阔的低地及村庄。亚种tigrina于云南西南部的怒江以西;vacillans于云南其余地区及四川南部;hainana于海南岛;formosana于台湾;指名亚种见于其分布区域内的其他地区。 习性:珠颈斑鸠与人类共生,栖于村庄周围及稻田,地面取食,常成对立于开阔路面。受干扰后缓缓振翅,贴地而飞。 俗名: 斑鸠 鸪雕 鸪鸟? 花斑鸠 花脖斑鸠 珍珠鸠 珍珠鸠 17.褐翅鸦鹃 鹃形目 > 鸦鹃科 > 鸦鹃属 描述:体大(52厘米)而尾长的鸦鹃。体羽全黑,仅上背、翼及翼覆羽为纯栗红色。 虹膜-红色;嘴-黑色;脚-黑色。 叫声:一连串深沉的boop声,开始时慢,渐升速而降调;复又音调上升,速度下降至一长连串音高相等的或缩短的四声boop叫声。又作突然的plunk声。 分布范围:印度、中国、东南亚、大巽他群岛及菲律宾。 分布状况:中国南方的常见留鸟,上至海拔800米。亚种intermedius于海南岛及云南南部及西部;sinensis于云南东部至福建。 习性:喜林缘地带、次生灌木丛、多芦苇河岸及红树林。常下至地面,但也在小灌丛及树间跳动。比小鸦鹃更喜较厚植被。 俗名: 大毛鸡 红鹁? 红毛鸡 黄蜂 绿结鸡 落谷 毛鸡 18.红嘴蓝鹊 雀形目 > 鸦科 > 蓝鹊属 描述:体长(68厘米)且具长尾的亮丽蓝鹊。头黑而顶冠白。与黄嘴蓝鹊的区别在嘴猩红,脚红色。腹部及臀白色,尾楔形,外侧尾羽黑色而端白。 虹膜-红色;嘴-红色;脚-红色。 叫声:发出粗哑刺耳的联络叫声和一系列其他叫声及哨音。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印度东北部、中国、缅甸及印度支那。 分布状况:常见并广泛分布于林缘地带、灌丛甚至村庄。指名亚种为留鸟于中国中部、 西南、华南、东南和海南岛;alticola于云南西北部及西部;brevivexilla从甘肃南部 及宁夏南部至山西、河北、内蒙古东南部及辽宁西部。 习性:性喧闹,结小群活动。以果实、小型鸟类及卵、昆虫和动物尸体为食,常在地面取食。主动围攻猛禽。 俗名: 长尾巴练 长尾山鹊 赤尾山鸦 鸟? 山鹊 山鹧 19.噪鹃 鹃形目 > 杜鹃科 > 噪鹃属 描述:体大(42厘米)的杜鹃。全身黑色(雄鸟)或白色杂灰褐色(雌鸟),嘴绿色。 虹膜-红色;嘴-浅绿;脚-蓝灰。 叫声:日夜发出嘹亮kow?wow声,重音在第二音节,重复多达12次,音速音高渐增。也有更尖声刺耳、速度更快的kuil, kuil, kuil, kuil声。 分布范围:印度、中国、东南亚及印度尼西亚。 分布状况:亚种chinensis为中国北纬35°以南大多数地区夏季繁殖鸟;Harterti为海南岛的留鸟。 习性:昼夜不停的响亮叫声吸引着观鸟者,但几乎无人见过此鸟,因其极隐蔽,常躲在稠密的红树林、次生林、森林、园林及人工林中。借乌鸦、卷尾及黄鹂的巢产卵。 俗名: 哥好雀 嫂鸟 20.黑脸噪鹛 描述:体型略大(30厘米)的灰褐色噪鹛。特征为额及眼罩黑色;上体暗褐;外侧尾羽端宽,深褐;下体偏灰渐次为腹部近白,尾下覆羽黄褐。 虹膜-褐色;嘴-近黑,嘴端较淡;脚-红褐。 叫声:联络及告警时的叫声响亮刺耳;唧唧喳喳的群鸟叫声。 分布范围:留鸟于中国华东、华中及华南和越南北部。 分布状况:常见于华南及华东的适宜的低地生境,见于从陕西南部往南、四川中部及云南东部往东的除海南岛外的地区。 习性:结小群活动于浓密灌丛、竹丛、芦苇地、田地及城镇公园。取食多在地面。性喧闹。 俗名: 嘈杂鸫 黑脸笑鸫 黑面笑画眉 黑面噪鹛 吉吊 七姊妹 土画眉 笑鸫 眼镜笑鸫 噪林鸟 21.画眉 雀形目 > 莺科 > 噪鹛属 描述:体型略小(22厘米)的棕褐色鹛。特征为白色的眼圈在眼后延伸成狭窄的眉纹。顶冠及颈背有偏黑色纵纹。台湾亚种taewanus无白色眉纹,灰色较多且纵纹浓重。海南亚种owstoni具白色眼纹,但下体较淡,较亚种canorus下体多橄榄色。 虹膜-黄色;嘴-偏黄;脚-偏黄。 叫声:鸣声为悦耳活泼而清晰的哨音,令爱鸟者备加赞美。 分布范围:中国华中及东南、台湾、海南岛和印度支那北部。 分布状况:常见于华中、华南及东南的灌丛及次生林,高可至海拔1800米。 习性:甚惧生,于腐叶间穿行找食。成对或结小群活动。 注:大陆的亚种canorus已在台湾立足,部分鸟与亚种taewanus出现混交 俗名: 金画眉 22.戴胜 戴胜目 > 戴胜科 > 戴胜属 描述:不会错识的中等体型(30厘米)、色彩鲜明的鸟类。具长而尖黑的耸立型粉棕色丝状冠羽。头、上背、肩及下体粉棕,两翼及尾具黑白相间的条纹。嘴长且下弯。指名亚种冠羽黑色,羽尖下具次端白色斑。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叫声:低柔的单音调hoop-hoop hoop,同时作上下点头的演示。繁殖季节雄鸟偶有银铃般悦耳叫声。 分布范围:非洲、欧亚大陆、印度支那。 分布状况:常见留鸟和候鸟。在中国绝大部地区有分布,高可至海拔3000米。指名亚种为候鸟,可能繁殖于新疆西部;longirostris为云南南部、广西及海南岛的留鸟;saturata繁殖于中国其余地区及新疆南部,北方鸟冬季南下至长江以南越冬,偶见于台湾。 习性:性活泼,喜开阔潮湿地面,长长的嘴在地面翻动寻找食物。有警情时冠羽立起,起飞后松懈下来。 注:非洲类群有时被视为独立种。 俗名: 臭姑姑 臭姑鸪 担斧 发伞鸟 发伞头鸟 呼勃勃? 鸡冠鸟 廉姑 咯咕 山鼓鼓? 山和尚? 屎咕咕 23.棕背伯劳 雀形目 > 伯劳科 > 伯劳属 描述:体型略大(25厘米)而尾长的棕、黑及白色伯劳。成鸟:额、眼纹、两翼及尾黑色,翼有一白色斑;头顶及颈背灰色或灰黑色;背、腰及体侧红褐;颏、喉、胸及腹中心部位白色。头及背部黑色的扩展随亚种而有不同。亚成鸟:色较暗,两胁及背具横斑,头及颈背灰色较重。深色型的"暗黑色伯劳"在香港及广东并不罕见,也偶见于分布区内其他地点。 虹膜-褐色;嘴及脚-黑色。 叫声:粗哑刺耳的尖叫terrr及颤抖的鸣声,有时模仿其他鸟的叫声。 分布范围:伊朗至中国、印度、东南亚、菲律宾及巽他群岛至新几内亚。 分布状况:常见留鸟,高可至海拔1600米。亚种tricolor为云南北部、西部、南部及西藏南部的留鸟;指名亚种于华中、华东、华南及东南地区;formosae于台湾;hainanus于海南岛。 习性:喜草地、灌丛、茶林、丁香林及其他开阔地。立于低树枝,猛然飞出捕食飞行中的昆虫,常猛扑地面的蝗虫及甲壳虫。 俗名: 大红背伯劳 挂来拇? 海南贝? 加了我 24.紫啸鸫 雀形目 > 鹟科 > 啸鸫属 描述:体大(32厘米)的近黑色啸鸫。通体蓝黑色,仅翼覆羽具少量的浅色点斑。翼及尾沾紫色闪辉,头及颈部的羽尖具闪光小羽片。诸亚种于细部上有异。指名亚种嘴黑色;temminckii及eugenei嘴黄色;temminckii中覆羽羽尖白色。 虹膜-褐色;嘴-黄色或黑色;脚-黑色。 叫声:笛音鸣声及模仿其他鸟的叫声。告警时发出尖厉高音eer-ee-ee,似燕尾。 分布范围:土耳其至印度及中国、东南亚、马来半岛、苏门答腊、爪哇。 分布状况:常见留鸟于中海拔至3650米的山林。亚种temminckii为留鸟于西藏南部及东南部;eugenei为中国西南部留鸟;指名亚种为中国北方东部、华中、华东、华南及东南的留鸟。 习性:栖于临河流、溪流或密林中的多岩石露出处。地面取食,受惊时慌忙逃至覆盖下并发出尖厉的警叫声。 俗名: 黑雀儿 鸣鸡 山鸣鸡 乌精 箫声东? 25.虎斑地鸫 雀形目 > 鹟科 > 地鸫属 描述:体大(28厘米)并具粗大的褐色鳞状斑纹的地鸫。上体褐色,下体白,黑色及金皮黄色的羽缘使其通体满布鳞状斑纹。 虹膜-褐色;嘴-深褐;脚-带粉色。 叫声:轻柔而单调的哨音及短促单薄的tzeet声。指名亚种鸣声多变,为缓慢断续的 chirrup…chwee…chueu… weep…chirrol…chup… 分布范围:广布于欧洲及印度至中国、东南亚、菲律宾、苏门答腊、爪哇、巴厘岛及龙目岛。 分布状况:甚常见留鸟及季候鸟,高可至海拔3000米。北方的亚种aurea繁殖于中国东北且迁徙时经中国全境,越冬于华南及东南包括台湾;南方的亚种 socia繁殖于西藏南部及东部至四川、云南西北部、贵州、广西西部,越冬至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及西藏东南部;亚种horsfieldi为留鸟于台湾;日本亚种toratugumi越冬于台湾;指名亚种于喜马拉雅山脉,可能在西藏东南部也有见。 习性:栖居茂密森林,于森林地面取食。 俗名: 顿鸡 26.灰背鸫 雀形目 > 鹟科 > 鸫属 描述:体型略小(24厘米)的灰色鸫。两胁棕色。雄鸟:上体全灰,喉灰或偏白,胸灰,腹中心及尾下覆羽白,两胁及翼下橘黄。雌鸟:上体褐色较重,喉及胸白,胸侧及两胁具黑色点斑。与雌乌灰鸫的区别在上体灰色较重,嘴黄;与雌黑胸鸫的区别在胸较白。 虹膜-褐色;嘴-黄色;脚-肉色。 叫声:优美悦耳的鸣声。告警时发出轻笑声及似喘息的chuck chuck声。 分布范围:繁殖于西伯利亚东部及中国东北,越冬至中国南方。 分布状况:甚常见。繁殖于中国东北大部包括黑龙江北部。迁徙经中国东部的大多数地区,越冬于长江以南。偶见于海南岛及台湾。 习性:在林地及公园的腐叶间跳动。甚惧生。 27.乌鸫 雀形目 > 鹟科 > 鸫属 描述:体型略大(29厘米)的全深色鸫。雄鸟全黑色,嘴橘黄,眼圈略浅,脚黑。雌鸟上体黑褐,下体深褐,嘴暗绿黄色至黑色。此鸟与所熟悉的乌鸫为同一种类。与灰翅鸫的区别在翼全深色。 虹膜-褐色;嘴-雄鸟黄色,雌鸟黑色;脚-褐色。 叫声:鸣声甜美,但不如欧洲亚种悦耳,告警时的嘟叫声也大致相仿。飞行时发出dzeeb的叫声。 分布范围:欧亚大陆、北非、印度至中国;越冬至印度支那。 分布状况:常见于中国大部林地、公园及园林,高可至海拔4000米。亚种maximus为西藏南部及东南部的留鸟;sowerbyi于四川中部;intermedia于西北部(天山、喀什、罗布泊及柴达木盆地);mandarinus为留鸟于华中、华东、华南、西南及东南等地,部分鸟在海南岛越冬。 习性:于地面取食,静静地在树叶中翻找无脊椎动物、蠕虫,冬季也吃果实及浆果。 俗名: 百舌 百舌 反舌 害葛? 黑鸫 黑鸟 黑山雀 牛屎八 日雀 乌春? 乌吉? 亿?鸟 中国黑鸫 28.北红尾鸲 雀形目 > 鹟科 > 红尾鸲属 描述:中等体型(15厘米)而色彩艳丽的红尾鸲。具明显而宽大的白色翼斑。雄鸟:眼先、头侧、喉、上背及两翼褐黑,仅翼斑白色;头顶及颈背灰色而具银色边缘;体羽余部栗褐,中央尾羽深黑褐。雌鸟褐色,白色翼斑显著,眼圈及尾皮黄色似雄鸟,但色较黯淡。臀部有时为棕色。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叫声:叫声为一连串轻柔哨音接轻柔的tac-tac声,也作短而尖的哨音peep或 hit,wheet;鸣声为一连串欢快的哨音。 分布范围:为留鸟,见于东北亚及中国,迁徙至日本、中国南方、喜马拉雅山脉、缅甸及印度支那北部。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繁殖于中国东北及河北,在山东及江西山区也有记录(越冬在华南、东南、台湾及海南岛)。有争议的亚种leucopterus繁殖于青海东部、甘肃、宁夏、陕西秦岭、四川北部及西部、云南北部、西藏东南部;越冬于云南南部。一般性常见鸟。 习性:夏季栖于亚高山森林、灌木丛及林间空地,冬季栖于低地落叶矮树丛及耕地。常立于突出的栖处,尾颤动不停。 俗名: 北红尾鸲 穿马褂 大红燕 红尾溜 花红燕儿 灰顶茶鸲 火燕 郎翁? 29.红胁蓝尾鸲 雀形目 > 鹟科 > 鸲属 描述:体型略小(15厘米)而喉白的鸲。特征为橘黄色两胁与白色腹部及臀成对比。雄鸟上体蓝色,眉纹白;亚成鸟及雌鸟褐色,尾蓝。雌鸟与雌性蓝歌鸲的区别在喉褐色而具白色中线,而非喉全白,两胁橘黄而非皮黄。亚种rufilatus的腰、小覆羽及眉纹亮丽海蓝色,喉灰色较重。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灰色。 叫声:叫声为单音或双轻音的chuck。声轻且弱的churrr-chee或dirrh-tu-du-dirrrh。 分布范围:繁殖于亚洲东北部及喜马拉雅山脉。冬季迁至中国南方及东南亚。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繁殖于黑龙江;迁徙时经华东至长江以南、台湾及海南岛越冬。亚种rufilatus繁殖于青海东部至甘肃南部、陕西南部、四川及西藏东部,于云南南部及西藏东南部越冬。 习性:长期栖于湿润山地森林及次生林的林下低处。 俗名: 蓝点冈子 蓝尾巴根子 蓝尾杰 蓝尾欧鸲 青翁? 轻尾 子?拉子 30、家燕 雀形目 > 燕科 > 燕属 描述:中等体型(20厘米,包括尾羽延长部)的辉蓝色及白色的燕。上体钢蓝色;胸偏红而具一道蓝色胸带,腹白;尾甚长,近端处具白色点斑。虹膜-褐色;嘴及脚-黑色。 叫声:高音twit及嘁嘁喳喳叫声。 分布范围:几遍及全世界。繁殖于北半球,冬季南迁经非洲、亚洲、东南亚、菲律宾及印度尼西亚至新几内亚、澳大利亚。 分布状况:多数鸟冬季往南迁徙,但部分鸟留在云南南部、海南岛及台湾越冬。 习性:在高空滑翔及盘旋,或低飞于地面或水面捕捉小昆虫。降落在枯树枝、柱子及电线上。各自寻食,但大量的鸟常取食于同一地点。有时结大群夜栖一处,即使在城市。 31、金腰燕 雀形目 > 燕科 > 燕属 描述:体大(18厘米)的燕。浅栗色的腰与深钢蓝色的上体成对比,下体白而多具黑色细纹,尾长而叉深。虹膜-褐色;嘴及脚-黑色。 叫声:飞行时发出尖叫。 分布范围:繁殖于欧亚大陆及印度的部分地区;冬季迁至非洲、印度南部及东南亚。 分布状况:甚常见于中国的大部分地区。 习性:似家燕。 32、黑喉石鵖 雀形目 > 鹟科 > 石鵖属 描述:中等体型(14厘米)的黑、白及赤褐色(JI)。雄鸟头部及飞羽黑色,背深褐,颈及翼上具粗大的白斑,腰白,胸棕色。雌鸟色较暗而无黑色,下体皮黄,仅翼上具白斑。虹膜-深褐;嘴-黑色;脚-近黑。 叫声:责骂声tsack-tsack,似两块石头的敲击声。 分布范围:繁殖于古北界、日本、喜马拉雅山脉及东南亚的北部;冬季至非洲、中国南方、印度及东南亚。 分布状况:冬季北方鸟南迁。 习性:喜开阔的栖息生境如农田、花园及次生灌丛。栖于突出的低树枝以跃下地面捕食猎物。 33、理氏鹨 雀形目 > 麻雀科 > 鹨属 描述:体大(18厘米)腿长的褐色而具纵纹的鹨。栖于开阔草地。上体多具褐色纵纹,眉纹浅皮黄色;下体皮黄,胸具婶色纵纹。虹膜-褐色;嘴-上嘴褐色,下嘴带黄;脚-黄褐,后爪明显肉色。 叫声:飞行或受惊时发出哑而高的长音shree-ep;也有吱吱叫声。鸣声在螺旋飞行时发出,为清脆而单调的chee-chee-chee-chee-chia-chia-chia,最后三个音下降。 分布范围:中亚、印度、中国、蒙古及西伯利亚和东南亚、马来半岛及苏门答腊。 分布状况:常见的季候鸟,高可至海拔1500米。 习性:喜开阔沿海或山区草甸、火烧过的草地及放干的稻田。单独或成小群活动。站在地面时姿势甚直。飞行呈波状,每次跌飞均发出叫声。 34、树鹨 雀形目 > 麻雀科 > 鹨属 描述:中等体型(15厘米)的橄榄色鹨。具粗显的白色眉纹。与其他鹨的区别在上体纵纹较少,喉及两胁皮黄,胸及两胁黑色纵纹浓密。虹膜-褐色;嘴-下嘴偏粉,上嘴角质色;脚-粉红。 叫声:飞行时发出细而哑的tseez 叫声,在地面或树上休息时重复单音的短句tsi…tsi…鸣声较林鹨音高且快,带似鹪鹩的生硬颤音。 分布范围:繁殖于喜马拉雅山脉及东亚;冬季迁至印度、东南亚、菲律宾及婆罗洲。 分布状况:常见于开阔林区,高可至海拔4000米。 习性:比其他的鹨更喜有林的栖息生境,受惊扰时降落于树上。 35、黑尾蜡嘴雀 雀形目 > 燕雀科 > 蜡嘴属 描述:体型略大(17厘米)而墩实的雀鸟。黄色的嘴硕大而端黑。繁殖期雄鸟外形极似有黑色头罩的大型灰雀,体灰,两翼近黑。与黑头蜡嘴雀的区别在嘴端黑色,臀黄褐。雌鸟似雄鸟但头部黑色少。幼鸟似雌鸟但褐色较重。虹膜-褐色;嘴-深黄而端黑;脚-粉褐。 叫声:鸣声为一连串的哨音和颤音,似赤胸朱顶雀。叫声为响亮而沙哑的tek-tek。 分布范围:西伯利亚东部、朝鲜、日本南部及中国东部,越冬至中国南方。 分布状况:地方性常见。 习性:利用林地及果园,从不见于密林。  36、金翅[雀] 雀形目 > 燕雀科 > 金翅属 描述:体小(13厘米)的黄、灰及褐色雀鸟。具宽阔的黄色翼斑。成体雄鸟顶冠及颈背灰色,背纯褐色,翼斑、外侧尾羽基部及臀黄。雌鸟色暗,幼鸟色淡且多纵纹。虹膜-深褐;嘴-偏粉;脚-粉褐。 叫声:鸣声似金翅[雀]但较沙哑且有粗声kirr。叫声似金翅[雀],但有特殊的啾啾飞行叫声dzi-dzi-i-dzi-i及带鼻音的dzweee声。 分布范围:西伯利亚东南部、蒙古、日本、中国东部、越南。 分布状况:常见。几个亚种在中国为留鸟 习性:栖于灌丛、旷野、人工林、林园及林缘地带,高可至海拔2400米。 37、[树]麻雀 雀形目 > 麻雀科 > 麻雀属 描述:体型略小(14厘米)的矮圆而活跃的麻雀。顶冠及颈背褐色,两性同色。成鸟上体近褐,下体皮黄灰色,颈背具完整的灰白色领环。与家麻雀及山麻雀的区别在脸颊具明显黑色点斑且喉部黑色较少。幼鸟似成鸟但色较黯淡,嘴基黄色。虹膜-深褐;嘴-黑色;脚-粉褐。 叫声:叫声为生硬的cheep cheep或金属音的 tzooit声, 飞行时也作tet tet tet的叫声。鸣声为重复的一连串叫声,间杂以tsveet声。 分布范围:欧洲、中东、中亚和东亚、喜马拉雅山脉及东南亚。 分布状况:常见于中国各地包括海南岛及台湾,高可至中等海拔区。 习性:栖于有稀疏树木的地区、村庄及农田并为害农作物。在中国东部替代家麻雀作为城镇中的麻雀。  38、大山雀 雀形目 > 山雀科 > 山雀属 描述:体大(14厘米)而结实的黑、灰及白色山雀。头及喉辉黑,与脸侧白斑及颈背块斑成强对比;翼上具一道醒目的白色条纹,一道黑色带沿胸中央而下。雄鸟胸带较宽,幼鸟胸带减为胸兜。叫声:极喜鸣叫。联络叫声为欢快的pink tche-che-che变奏。鸣声为吵嚷的哨音chee-weet或chee-chee-choo。 分布范围:古北界、印度、中国、日本、东南亚至大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常见于开阔林地及林园 习性:常光顾红树林、林园及开阔林。性活跃,多技能,时在树顶时在地面。成对或成小群。  39、白腰文鸟 雀形目 > 麻雀科 > 文鸟属 描述:中等体型(11厘米)的文鸟。上体深褐,特征为具尖形的黑色尾,腰白,腹部皮黄白。背上有白色纵纹,下体具细小的皮黄色鳞状斑及细纹。亚成鸟色较淡,腰皮黄色。虹膜-褐色;嘴-灰色;脚-灰色。 叫声:活泼的颤鸣及颤音prrrit。 分布范围:印度、中国南方、东南亚及苏门答腊。 分布状况:地方性常见于低海拔的林缘、次生灌丛、农田及花园,高可至海拔1600米。 习性:性喧闹吵嚷,结小群生活。习性似其他文鸟。 40、斑文鸟 雀形目 > 麻雀科 > 文鸟属 描述:体型略小(10厘米)的暖褐色文鸟。雄雌同色。上体褐色,羽轴白色而成纵纹,喉红褐,下体白,胸及两胁具深褐色鳞状斑。虹膜-红褐;嘴-蓝灰;脚-灰黑。 叫声:双音节吱叫声ki?dee, ki?dee,告警声为tret?tret。鸣声为轻柔圆润的笛音及较低的模糊音。 分布范围:印度、中国南方、菲律宾、东南亚、巽他群岛及苏拉威西岛。 分布状况:地方性常见,高可至海拔2000米。 习性:常光顾耕地、稻田、花园及次生灌丛等环境的开阔多草地块。成对或与其他文鸟混成小群。具典型的文鸟摆尾习性且活泼好飞。 41、北灰鹟 雀形目 > 鹟科 > 鹟属 描述:体型略小(13厘米)的灰褐色鹟。上体灰褐,下体偏白,胸侧及两胁褐灰,眼圈白色,冬季眼先偏白色。新羽的鸟具狭窄白色翼斑,翼尖延至尾的中部。虹膜-褐色;嘴-黑色,下嘴基黄色;脚-黑色。 叫声:叫声为尖而干涩的颤音tit-tit-tit-tit,鸣声为短促的颤音间杂短哨音。 分布范围:繁殖于东北亚及喜马拉雅山脉,边缘分布于东南;冬季南迁至印度、东南亚、菲律宾、苏拉威西岛及大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繁殖于中国北方包括东北,迁徙经华东、华中及台湾,冬季至南方包括海南岛越冬。 习性:从栖处捕食昆虫,回至栖处后尾作独特的颤动。 42、暗绿绣眼鸟 雀形目 > 绣眼鸟科 > 绣眼鸟属 描述:体小(10厘米)而可人的群栖性鸟。上体鲜亮绿橄榄色,具明显的白色眼圈和黄色的喉及臀部。胸及两胁灰,腹白。无红胁绣眼鸟的栗色两胁及灰腹绣眼鸟腹部的黄色带。虹膜-浅褐;嘴-灰色;脚-偏灰。 叫声:不断发出轻柔的tzee声及平静的颤音。 分布范围:日本、中国、缅甸及越南北部。 分布状况:常见于林地、林缘、公园及城镇。常被捕捉为笼鸟,因此有些逃逸鸟。 习性:性活泼而喧闹,于树顶觅食小型昆虫、小浆果及花蜜。 43、叉尾太阳鸟 雀形目 > 太阳鸟科 > 太阳鸟属 描述:体小(10厘米)而纤弱的太阳鸟。顶冠及颈背金属绿色,上体橄榄色或近黑,腰黄。尾上覆羽及中央尾羽闪辉金属绿色,中央两尾羽有尖细的延长,外侧尾羽黑色而端白。头侧黑色而具闪辉绿色的髭纹和绛紫色的喉斑。下体余部污橄榄白色。雌鸟甚小,上体橄榄色,下体浅绿黄。指名亚种两翼较黑。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叫声:喧闹吵嚷。鸣声为高颤音;进食时也发出成串的唧唧声。响亮的金属音chiff-chiff-chiff 叫声。 分布范围:中国南方(包括海南岛)及越南。 分布状况:常见的低地鸟于中国东南及华南(latouchii)和海南岛(指名亚种)。 习性:栖于森林及有林地区甚至城镇,常光顾开花的矮丛及树木。 44、褐头鹪莺(纯色鹪莺) 雀形目 > 扇尾莺科 > 鹪莺属 描述:体型略大(15厘米)而尾长的偏棕色鹪莺。眉纹色浅,上体暗灰褐,下体淡皮黄色至偏红,背色较浅且较褐山鹪莺色单纯。虹膜-浅褐;嘴-近黑;脚-粉红。 叫声:鸣声为单调而连续似昆虫的吟叫声,长达1分钟,每秒3~4声。叫声为快速重复的chip或chi-up声。 分布范围:印度、中国、东南亚及爪哇。 分布状况:常见留鸟高可至海拔1500米。 习性:栖高草丛、芦苇地、沼泽、玉米地及稻田。有几分傲气而活泼的鸟,结小群活动,常于树上、草茎间或在飞行时鸣叫。在香港不如黄腹鹪莺普遍。 45、黄腹鹪莺 雀形目 > 扇尾莺科 > 鹪莺属 描述:体型略大(13厘米)而尾长的橄榄绿色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休闲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