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第1课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7034033 上传时间:2024-12-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课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1课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必修三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考点1、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 目标解读 1840年前后,英国基本完成工业革命。为拥有更广阔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英国加剧了对外的侵略扩张,1840年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的坚船利炮使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觉醒,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始睁眼看世界,掀起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清政府内部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首的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不变革封建制度的基础上学习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但是,甲午战争的战败,使洋务派“自强”的迷梦彻底破灭。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9世纪60年代产生了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到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它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是思想解放潮流,它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人民的觉醒。 重点 “师夷”与“制夷”的关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 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课堂大检查 一、单项选择题 1、鸦片战争中萌发的“新思想”的核心和实质是 A、振兴清王朝 B、“自强”、“求富”,发展资本主义 C、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D、介绍西方史地和科学技术知识 2、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 A、林则徐 B、魏源 C、李鸿章 D、倭仁 3、《海国图志》一书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介绍并传播了西方先进技术,在当时的直接作用是 A、冲破了闭关锁国的状态   B、引导人们了解外部世界   C、介绍了西方的先进技术   D、探索出强国御侮之路 4、鸦片战争后萌发的新思想起的作用是 A、资产阶级思想启蒙作用 B、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使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开始注目世界 D、掀起了学习西方技术的新高潮 5、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的正确理解是 A、以“自强”和“求富”为基本出发点 B、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客观评价 C、借助西方科技维护中国的传统封建制度 D、用“中学”来对抗“西学”的传播 6、早期维新思想的传播是在19世纪 A、40年代以后 B、50年代以后 C、60年代以后 D、70年代以后 7、中国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背景是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②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④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8、中国近代第一个思想解放的潮流是    A、新思潮的萌芽 B、《资治新编》的提出   C、革命派同保皇派的论战 D、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9、下列关于中国维新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它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 B、它是中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产物 C、它在中国具有广泛、深厚的社会基础 D、它是一股进步的爱国的民主思想 10、下列不属于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有 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 D、李鸿章 11、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论战的核心问题是 A、要不要变法 B、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C、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D、要不要推翻政府,实行民主政治 12、下列著作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是 A、 B、 C、 D、 13、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是: A、《新学伪经考》 B、《变法通议》 C、《应召统筹全局折》 D、《定国是诏》 二、材料解析题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方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 “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 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材料三 李鸿章在给友人的信中说:"中国积弱,由于患贫。西洋方圆千里,数百里之国,岁入财赋动以数万之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等"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和材料二提出怎么样的主张? (2)郑观应对洋务运动提出了怎样的批评? (3)材料三对比材料一,李鸿章思想有无变化?对李鸿章的行动进行评价 综合二级跳 一、单项选择题: 15、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实质是 A、对封建王朝的愚忠和维护 B、对侵略、挑战的积极回应 C、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肯定与仿效 D、树起了崭新的爱国主义旗帜 16、以下对鸦片战争以后西学东渐局面的理解正确的有①反映了西方文化对中国的文化侵略②本质上是资本主义文化对封建文化的斗争③阻断了中国的独立发展和社会进步④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重要动力之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 17、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萌发”之“新” 的主要目的是: A、 仿制西式武器,振兴清王朝 B、 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改革中国的制度 C、 抛弃“天朝上国”梦幻,放眼看世界 D.“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18、19世纪末,康梁维新救亡图存思想的核心是 A、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B、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体,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C、由君主专制为变民主共和是“进化之理” D、今日民智……待以革命开之 19、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最主要表现为 A、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B、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C、挽救了中国严重的民族危机 D、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帝制 二、材料解析题 2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诚能大小增修,讵非军国交便?战舰有尽,而出鬻之船无尽,此船厂之可推广者一。火器亦不徒配战舰也,战舰用攻炮,城垒用守炮,况各省绿营之鸟铳、火箭、火药,皆可于此造之。此外量天尺、千里镜、龙尾车、风锯、水锯、火轮机、火轮车、自来火、自转碓、千斤秤之属,凡有益民用者,皆可于此造之。……以前民用,因其所长而用之,即因其所长而制之。 ——《海国图志》 材料二 ……曰: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弟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机,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三 中国户口不下四万万,果能设立议院,联络众情,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合四万万之众如一人,虽以并吞四海无难也。何至坐视彼族越九万里而群逞披猖,肆其非分之请,要以无礼之求,事无大小,一有龃龉动辄称戈,显违公法哉!故议院者,大用之则大效,小用之则小效者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上》 材料四 要而论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大地既通,万国蒸蒸,日趋于上,大势相迫,非可阏制。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不变而变者,变之权让诸人,束缚之,驰骤之,呜呼,则非吾之所敢言矣!是故变之途有四,其一如日本,自变者也。其二如突厥,他人执其权而代变者也,埃及高丽等国皆是。其三如印度,见并于一国而代变者,越南缅甸等国皆是。其四如波兰,见分于诸国而代变者也。……彼犹太之种,迫逐于欧东;非洲之奴,充斥于大地,呜呼!夫非犹是人类也欤! ──梁启超《变法通议》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的作者是谁?其思想核心是什么?他提出这种思想的目的何在? (2)材料二中的张之洞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个政治派别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主张是什么?在此种思想指导下,他们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他们提出这种主张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郑观应的说法对吗?在当时的中国能设立议院吗?为什么? (4)材料四与材料一、二的观点的最主要区别是什么? 三、问答题 21、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近代的历史,具有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国家近代化两个方面的内容,而19世纪60~90年代,我国迈出了国家近代化的第一步。”请简要说明当时我国“近代化”在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表现,其结局如何?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探究延伸 曾国藩作为近代史上一个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对他的评价也莫衷一是。 一、 褒扬的评价:     1、梁启超的评价:“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吾以为使曾文正生今日而犹壮年,则中国必由其手而获救矣。吾党不欲澄清天下则已,苟有此志,则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     2、毛泽东的评价:“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美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晚年毛泽东又评价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3、蒋介石的评价:“曾文正家书及书札……,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他审订《曾胡治兵语录注释》时说:“曾氏已足为吾人之师资矣。”在黄埔军校,他以曾国藩的《爱民歌》训导学生。他说“我认为曾、左能打败洪、杨是他们的道德学问、精神与信心胜过敌人”。 二、贬抑的评价:     章太炎的评价:“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命以‘英雄’诚不虚,斥为‘民贼’,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褒贬参半)     孙中山先生在建立民国之前斥曾国藩为“汉奸”。 范文澜先生的评价:曾国藩不但与满清皇帝亲密的结合在一起,而且与外国侵略者也结合在一起,厉行所谓“安内攘外”,终于将太平天国的革命火焰淹没在几千万人民的血泊之中。曾国藩的这个“事业”,使他成为百年来一切出卖民族的汉奸与屠杀人民的刽子手的开山祖。22、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和你所掌握的相关知识试对曾国藩作出评价。 知识坊 1、林则徐的妙对故事 林则徐七岁能作文。九岁那年元宵节,老师给学生出对子:“点几盏灯为乾坤作福”,林则徐应声对曰:“打一声锣代天地行威”。又有一次,老师带林则徐等学童游鼓山,一时兴起,出“山”、“海”两字,要求学生做一绝对,当其他学童还在思索之时,林则徐率先吟道:“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又有人出联曰:“鸭母无鞋空洗脚”,林则徐脱口而出:“鸡公有髻不梳头”。其父高兴地说:“此儿性灵,时有发现处,不引之则其机反窒。” 林则徐年少时有一次参加童子试,其父怕他走路累了影响考试成绩,便让他骑在自己肩上赶路。来到考场,主考官见林则徐年少,有意考考他,即景出了一上联,让其对下联,作为进考场应试的条件。此上联曰:“子骑父作马。”林则徐不慌不忙,一边下地,一边应声答出下联:“父望子成龙。”主考官听了林则徐的下联,频频点头,赞不绝口,十分高兴地放林则徐进了考场。 2、林则徐与魏源 林则徐是我国妇孺皆知的民族英雄和伟大的爱国者。魏源是思想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魏源的父亲魏邦鲁曾是林则徐的属僚,他“破除积习,不受陋规”,很受林的称许,1830年林则徐与魏源在北京相遇时,林对这位以批判程朱理学,反对腐败、主张改革而名满京师的年轻人,就有种亲近感。   林则徐出任钦差大臣到广东禁烟时,魏不但对此拥护和支持,而且对禁烟充满希望。1841年3月,魏源在林则徐的推荐下,愤然弃笔从戎,到浙江参谋战事。后来他看到朝廷和战不定,“知与愿违”,忧愤辞归扬州。林则徐戍边新疆的途中,在镇江的京口巧遇魏源。他们抚今追昔,百感交集。面对国事茫茫的大局,忧心忡忡;然而他们并未因屡遭挫折而心灰意冷;却披肝沥胆地交换意见。林则徐倾吐了“患无已时,且他国效尤”的远虑并把在广州时搜集、翻译、出版的一部分外国资料及《四洲志》的手稿交给了魏源,嘱托他进一步搜集研究外国的情况和资料,编撰《海国图志》。魏源以保卫祖国南北疆界必须从长计议出发,希望林保重自己的身体。   1843年1月,魏源编成《海国图志》50卷,共88万字,2月刊行。这部被梁启超誉为“经世”著作,在当时是最详备的世界史地参考书,书中包含有经济、政治、法律、文化、宗教、历法以及西方国家各种先进科技知识,被人誉为“百科全书”。 3、曾国藩与湖湘文化 每一次中国历史的巨变都会产生与这个时代相关的精英,正所谓时势造英雄,湖南近百年来历经风云变幻,人才辈出。   第一个湘籍政治家群体首推咸同年间的曾国藩及其领导的湘军。曾国藩(1812-1872),字向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道光十八年进士,曾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礼部、兵部、吏部待郎,后又提升为两江总督、直隶总督、体仁阔、武英殿大学士。正当洪秀全发动的太平天国运动的轰轰烈烈之势席卷大江南北时,以曾国藩、胡林翼(湖南益阳人)、左宗棠(湖南湘阴人)为代表的湘军崛起于湖湘大地上,与太平天国农民进行了顽强对抗,为当时已呈腐朽衰败之势的满清王朝注入一股生命的活力,从而使清王朝的统治在中国又延长了半个世纪之多。湘军的创建为湖湘学子提供了广阔的政治舞台。据罗尔纲的《湘军新志》统计,湘军将领182人,除3人出身不明外,书生104人,占57.7%,书生领兵为湘军一大特色,高级将领中八成以上都是书生。举国上下形成了「湖湘弟子满天下」,「无湖南人不成衙门,无湖南人不成军队」的局面。湘军集团的不断壮大发展,成为统治阶级内部最具权势的力量。 湘军的崛起与湖湘文化这片沃土的哺育有关。湘军领袖曾国藩及其随从都是王夫之的崇拜者,都极力推崇其经世致用之学风。有了湘军这样一个政治优势,湖湘文化得到了最为广泛的传播。许多湖湘学子投奔湘军,通过残酷的战争创造和积累了大量运筹决胜的军政经验,涌现出了一大批军政人才,登上了政治舞台。这无疑是湖湘文化中经世致用的精神特质得到了最好的印证。 考点1 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 课堂大检查 1—13:CABCC CADCD BAC 14、(1)李鸿章提出学习西方重在学“器”、学技,郑观应提出学习西方,重在学习制度。(2)对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进行了批评,郑观应的“此其体也”就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有道理。因为当时先进发达的国家都是运用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生产方式。中国必须追赶世界潮流。(3)没有变化。开始举办洋务运动中的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但是 客观上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综合二级跳 15—19:BCDAB 20、(1)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目的在于抵抗外来侵略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2)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主张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掀起了洋务运动。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 (3)不对。郑观应的思想虽然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但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封建势力还很强大,更没有付诸行动。 (4)材料四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而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没有。 21、表现:①经济:19世纪60、70年代,洋务派创办一批近代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民族资产阶级创办一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近代工业出现。②军事:三支近代海军建成;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开始编练新建陆军。③文化: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创办新式学堂、译书局等,派遣留学生;资产阶级进而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学说。 结局和结论: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运动都失败了;清朝海军在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中覆灭;民族工业步履维艰,当时中国并没有真正实现近代化。历史证明:只有先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国家近代化。 探究延伸 22、提示:评价历史人物应注意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休闲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