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附件2
2012年北京市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方案
2012年北京市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由清华大学承办,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协办。大赛具体方案如下:
一、竞赛目的
吸引、鼓励广大学生增强学习人文知识(文、史、哲、艺以及必要的自然科学基础)、阅读人文经典的兴趣与积极性,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强化大学生传承与创新文化的使命意识,为大学生的成才奠定更为宽厚的基础。
二、竞赛主题与内容
(一)本次竞赛的主题为“观乎人文,化成天下”。
(二)内容主要包括:1.文史哲的基础知识;2.必要的艺术修养;3.科学史与自然科学常识;4.北京历史文化常识;5.基本文化典籍的文本。
(三)竞赛将发布推荐参考书目,为竞赛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与共同的知识框架。
(四)组委会将制订《2012年北京市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指南》(下简称《竞赛指南》,第一期参见附件3),发布于本次竞赛的网站上,对竞赛主题与内容予以进一步说明。
三、组织方式
(一)本次竞赛由清华大学承办,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协办。
(二)高职院校独立命题,独立竞赛,由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牵头组织,具体方案另行发布。
(三)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协办本届竞赛的复活赛。具体方案另行发布。
(四) 竞赛组织共分为四个阶段。1.各校选拔赛;2. 初赛;3.半决赛与复活赛;4.决赛。各阶段的具体组织方式如下:
各校选拔赛:每校可选出最多不超过两支队伍,每支队伍人数为5名。
初赛:初赛形式为闭卷考试,从中选拔出12支队伍参加半决赛。
半决赛与复活赛:半决赛举办校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在半决赛阶段,12支队伍分为两组,每组决出三支队伍,共六支队伍进入决赛。复活赛举办校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在复活赛阶段,12支队伍分为两组,每组决出三支队伍获得二等奖。复活赛竞赛形式另行通知。
决赛:六支队伍进入决赛。竞赛形式为现场答题。竞赛的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在决赛中获得第一名的本科参赛队将代表北京赛区参加2012年华北五省(市、自治区)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的决赛。
四、报名与参赛条件
(一)北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本专科大学生均可参加。由各学校组织队伍,以学校为单位统一组织报名参赛,每校不超过两支队伍。报名表请见附件。
(二)要求各校在选拔参赛队伍及参赛期间,在本校开展一系列的人文活动,活跃校园的人文氛围。对组织工作优秀的高校将授予优秀组织奖。
五、奖励方法
竞赛将评选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组织奖和优秀指导教师奖。
六、赛程安排
竞赛流程及重要时间点参考下表进行
程序
时间
各校内部选拔
2012年9月至10月
人文知识竞赛宣讲会
2012年10月13日
各校参赛队伍报名截止日
2012年 10月20日
初 赛
2012年10月27日
初赛笔试试卷专家评审
2012年10月28日至10月31日
初赛结果公示及异议
2012年11月1日至11月2日
半决赛
2012年11月10日
复活赛
2012年11月17日
决 赛
2012年11月24日
七、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本次竞赛组委会秘书处设在清华大学.
程 钢 13683585365
盖逸馨(半决赛) 13911378381
郭媛媛(复活赛首经贸组) 13601222359
刘守合(复活赛联大组) 13911503999
电子信箱:renwensj@
renwenjs@
秘书处博客:
北京市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章程
第一条 总则
北京市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以下简称“竞赛”)是市教委主办的面向全市大学生的人文竞赛活动,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升大学的文化品位,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创新精神。
第二条 竞赛内容
竞赛旨在拓宽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增强大学生阅读人文经典的自觉性。文化素质的基础是人文知识,主要包括文史哲的基础知识、艺术修养和自然科学的基本素养。竞赛重在考察参赛者的人文基础知识、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
第三条 组织形式
(一)竞赛由北京市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组织委员会主持。
组委会每届任期一年,组委会由各高校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及相关专家组成,成员由各学校推荐,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审定。
(二)竞赛组委会下设秘书处,主持日常工作。
(三)竞赛组委会的职责如下:
1.审议、修改竞赛章程和评审规则;
2.协商议决组织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3.筹集竞赛组织、评审和奖励所需的经费;
4.审议秘书处提交的财务报告;
5.议决其它未尽事宜。
四、组委会下设命题工作协作组,由各高校的相关专家组成。协作组的主要职责是:
1.确定命题的原则;
2.指导命题,参与命题,参与评审,参与仲裁等。
第四条 竞赛形式和规则
(一)竞赛每年举办一次,时间与地点由组委会决定。
(二)参赛队以学校为单位,由大学生组成,参赛队由学校推荐。每队设一名指导教师,从事赛前辅导和参赛的组织与指导工作。
(三)竞赛的相关程序与竞赛细则由每届组委会审定后公布。
(四)鼓励参赛各校在选拔队伍参赛的同时,在本校开展校内人文知识竞赛和相关的系列人文活动。对各校在宣传、选拔队伍、参赛、活跃学校人文氛围等方面作出的成绩,组委会将予以表彰。
(五)承办院校应责成有关职能部门负责竞赛的组织和纪律监督工作,保证本校竞赛的规范性和公正性。参赛队的指导教师一律不得参加竞赛评阅和决定获奖名次的工作。
第五条 评奖办法
(一)组委会聘请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评选一等、二等、三等奖,另设若干单项奖。具体发奖事宜由组委会商定。
(二)由组委会颁发获奖证书。
第六条 经费
(一)市教委的项目资助。
(二)承办学校的经费支持。
(三)社会各界的资助。在征得市教委管委会办公室同意的前提下,本着平等互利、充分保护参赛学生相关权益的基础上,可争取社会赞助。对于赞助单位可视情况给予竞赛冠名权。赞助经费纳入竞赛经费统一管理,不可挪作他用。
第七条 附则
本章程由北京市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组织委员会负责制订并加以解释。
2012年北京市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
组委会名单
名誉主任:
付志峰 市教委
主任委员:
袁 驷 清华大学
副主任委员:
杨慧林 中国人民大学
范 迅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李和章 北京理工大学
谷晓红 北京中医药大学
吕一中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
金红莲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处
委 员:
罗 辉 首都师范大学
付德根 北京工业大学
毕 颖 北京交通大学
梁光胜 华北电力大学
金顶兵 北京大学
王 建 中国人民大学
杜春光 北京师范大学
赵 雨 北京科技大学
李 双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吕明涛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常维亚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甫玉龙 北京化工大学
唐帼丽 北京化工大学
刘红琳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林光彬 中央财经大学
张 琪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杨 鹏 北京联合大学
李宇红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
平若媛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
王艳红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王利明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崔 坤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
白峰杉 清华大学
孙宏斌 清华大学
程 钢 清华大学
张富宇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处
秘书长:
孙宏斌 程 钢
副秘书长:
唐帼丽
2012年北京市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指南
(第一期)
一、主题
2012年北京市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以下简称“竞赛”)主题为“观乎人文,化成天下”。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创新精神。
二、命题范围
(一)文史哲艺的基础知识。其中,中国文学(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学)占有较大的比重;
(二)少量的科学史知识与自然科学常识;
(三)少量的北京历史文化知识。
(四)基础基本文化典籍的文本。特别是《论语》、《道德经》。
三、命题形式
选拔赛:形式不限。
初赛:笔试。团队成员共答一张试卷,总成绩为团队成绩。
半决赛:现场答题。
决赛形式:现场答题。内容分为:
一部分是试题测试,形式略近于综艺试题,有一定的观赏性。题目类型主要有:1.诗歌创作题;2.必答题;3.抢答题;4.专家互动题等等。
另一部分是“人文演绎题”。要求学生深刻体会某些命题的历史与思想意象,运用一切可能的艺术手法(散文诗、话剧、舞蹈等体裁),配合以一切可能的辅助手段如多媒体配图,配乐,配灯光等。该环节主要检验各参赛队的理解能力、创新精神与合作意识。
四、参考书目(第一批)
(一)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王步高,《唐宋诗词鉴赏》,北京大学出版社。
(三)赵 林,《西方文化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四)徐葆耕,《西方文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
五、补充
以上未尽事宜,将通过后续文件补充说明。
编号
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报名表
学校
邮编
联系人
通信地址
电话
手机
Email
参赛学生
姓名
性别
班级
学号
所学专业
1
2
3
4
5
指导教师
姓名
性别
职称
院系
联系电话
学校意见:
签字 盖章
年 月 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