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下表是北京和M地同一天中的天空状况观测记录,分析并回答1~2题。
天空黑暗结束
晨光
日出地平线
日落地平线
昏影
天空黑暗开始
北京
5∶35
5∶36
6∶10
18∶20
18∶44
18∶45
M地
——
0∶00
0∶40
23∶40
0∶00
——
1.这一天是( )
A.春分日前后 B.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后
C.夏至日前后 D.冬至日前后
解析:选A。根据北京日出地平线、日落地平线的时间可知,该日地处中纬度的北京昼长为12小时10分钟,与昼夜平分的12小时昼长相差不大,因此这一天应是选项中所给的太阳直射赤道附近的春分日前后。
2.M地这天没有出现黑夜现象,最主要是因为( )
A.太阳不落 B.大气反射
C.大气散射 D.出现极光
解析:选C。虽然M地的太阳于0∶40日出、23∶40日落,照理应有1小时黑夜,但由于大气散射的影响,太阳在地平线下不远处,天空仍是明亮的,所以导致该地这天并没有出现黑夜现象。
(2010年江苏南通模拟)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3~4题。
3.青藏高原气温比同纬度四川盆地低的主要原因是( )
A.①和②较小 B.②和③较小
C.③和④较小 D.①和⑤较小
4.与青藏高原小麦产量高、质量好有关的是( )
A.①小②大 B.①大③小
C.③小⑦大 D.④大⑥小
解析:①②③分别表示太阳辐射、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和大气逆辐射,青藏高原因为地势高而空气稀薄,所以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少,同时大气保温作用差(即大气逆辐射差),导致气温较低;但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作物的光合作用条件好,利于作物有机质的积累和品质的提高;同时大气逆辐射差,夜晚温度低,作物呼吸作用小,有机质消耗得少,更利于产量的提高。
答案:3.B 4.B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如下图),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足足高了3℃。据此回答5~6题。
5.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大气的热力运动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6.甲箱温度比乙箱温度高的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C.大气吸热强弱差异 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解析:玻璃箱内的土层相当于地面,放土的玻璃箱升温快,说明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后又释放的地面长波辐射使箱内气温升高,从而验证了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
答案:5.D 6.B
7.读等温线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地区位于南半球还是北半球? 。理由是 。
(2)A、B两处气温比同纬度邻近地区偏高还是偏低?A处 ,B处 。这说明等温线向高纬凸,则气温偏
(高、低);反之,则气温偏 。
(3)如果A位于海洋,B位于陆地,则图示的季节是 ,判断理由是 。
(4)如果图示时间为1月,则图示地区的海陆分布应当A位于 ,B位于 。
解析:本题考查海陆分布对气温的影响以及等温线的判读。第(1)题,该区域越向北气温越高,可以判断该区域位于南半球。第(2)题,A处等温线向高纬地区凸出,气温比同纬度地区要高,B处相反。第(3)题,若A处位于海洋,气温高于同纬度的陆地,说明是冬季,原因是海洋热容量大,冬季降温慢,且幅度小,气温高于陆地。第(4)题,若表示的是1月,南半球是夏季,则气温高的A处位于陆地,B处气温低,位于海洋。
答案:(1)南半球 气温由北向南降低
(2)偏高 偏低 高 低
(3)冬季 海洋热容量大,冬季气温比陆地偏高
(4)陆地 海洋
展开阅读全文